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b)定量法:48%~64%;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精修订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精修订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学习课件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学习课件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从因子Ⅲ(TF)的释放到因 子Ⅹ被激活的过程,包括因子Ⅲ、Ⅶ和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
是指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包括因子Ⅹ、Ⅴ、Ⅱ、Ⅰ、 ⅩⅢ、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6
凝血机理(瀑布学说)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
② 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22
(二)参考范围:0-1 (二) 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 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 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 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 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 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缩短:
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14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一)方法学
溯源: 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
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8
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全自动凝血仪测定方法: 凝固法(PT,APTT,Fbg,TT) 免疫比浊法(D-Dimer)
9
10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PT)
(一)方法学溯源: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 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 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 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该实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 常用的筛选试验。 CA7000方法学原理: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4、口服避孕药;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 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INR正常值0.85--1.15,临床意义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3、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4、动脉血栓预防INR3.5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4.0—18.0S临床意义TT延长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长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TT缩短: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0—4.0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定低于2.0/L;与ATPP、PT、TT结合分析;2、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可能性出血性疾病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延长正常正常正常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Ⅻ缺乏正常延长正常正常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延长延长正常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应用抗凝药延长正常延长正常肝素样物质增多延长延长正常降低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延长延长延长降低 DIC、纤溶亢进;。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含有共价包被特异抗体的乳胶颗粒悬浊液与待检样本进行 混合。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乳胶颗粒发生凝集,诱导 反应介质浊度增加。浊度的增加反映在吸光度的增加上, 用来测试样本中D-二聚体/ FDP的水平。 AT-Ⅲ检测原理:发色底物速率法。 AT在肝素存在时是快速有力的凝血酶抑制物。①待测血 浆与肝素和过量凝血酶(试剂1)共同孵育;②剩余凝血 酶通过对合成产色底物(试剂2)的酶促反应来定量。由 于凝血酶的数量在第一步中被血浆AT成比例地消耗,因此 剩余的凝血酶在第二步反应中与血浆AT水平呈反比。此测 定不受治疗剂量肝素影响。
–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5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症和低(无)纤 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如肝素和抗凝 血因子抗体Ⅱ、Ⅴ、Ⅶ、Ⅹ抗体。
二、PT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1
TT
• TT是一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检测项目,TT同 样也是一用于补充PT和APTT的筛选实验。
•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 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12
TT
• TT延长表示 – FIB异常 • 质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数量: – 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病,DIC); – 存在肝素、水蛭素; – 存在FDP。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得临床意义血液得凝血机制就是个复杂得过程,就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得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示意图凝血四项包括PT、APTT、TT、FIB。

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术前准备,抗凝剂得用量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得初步诊断与疗效评估。

一、凝血酶原时间(PT)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与钙离子使血浆凝固得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V、VII、X得缺陷或抑制物得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就是监测口服抗凝剂得首选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得临床意义1、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广泛而严重得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酶原及有关凝血因子生长障碍。

③维生素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维生素K,当维生素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也可见于阻塞性黄疸、④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2、缩短: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DIC早期、心梗、脑血栓等。

3、国际化标准比值(INR)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得INR目标值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作用,能加速X因子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得时间。

APTT时间就是检查内原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VIII、IX、XI 得缺陷或就是否存在它们相应得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检测凝血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就是否缺乏,由于APTT得高度敏感性与肝素得作用途径主要就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得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1、延长:①凝血因子Ⅷ、Ⅸ、Ⅺ、血浆水平减低如甲、乙血友病,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华法林等抗 凝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通过监 测凝血酶原时间,可以评估抗凝 药物的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
诊断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有助于诊断血 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 肺栓塞等。
PT的异常处理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恢复正常的凝 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诊断疾病
APTT是诊断血友病等内源性凝血途 径异常的常用指标,也是筛查外源性 凝血途径异常的过筛试验。
监测治疗
APTT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指 导临床治疗,如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 血功能,以及肝素治疗时的监测。
APTT的异常处理
APTT延长
对于APTT延长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 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友病等,并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
05
凝血酶时间(TT)
TT的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16-20秒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常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等情况;凝血酶时间 缩短则无临床意义。
TT的临床意义
要点一
监测抗凝药物治疗
如应用肝素治疗时,凝血酶时间可能延长。通过监测凝血 酶时间,可调整肝素剂量,防止出血并发症。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目 录
• 凝血七项简介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 纤维蛋白原(FIB) • 凝血酶时间(TT) • 血浆D-二聚体(D-Dimer) • 血小板聚集率(PAgT)
01
凝血七项简介
凝血七项的组成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 指标。
D-二聚体水平降低可见于 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 障碍、出血性疾病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可以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同时也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基础。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功能的常见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本文将对这些项目的检查和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浆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检测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1-15秒之间。

当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PT延长。

常见引起PT延长的疾病有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

因此,PT的检测可以评估肝脏和凝血功能的状态,并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定血浆凝血系统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40秒之间。

APTT的延长说明血浆凝血因子中的非酶原、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形成等环节发生了障碍,常见原因有凝血因子缺乏、抗凝剂(如抗磷脂抗体)存在等。

APTT检测可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甲氧基丙腈中毒、溶血等疾病。

3. 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血浆凝血系统中重要的凝血蛋白,在止血和修复受损血管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bg浓度应在1.5-3.5 g/L之间。

Fbg水平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肝脏疾病等有关,而Fbg水平降低可能与失血、肝脏功能不全等疾病有关。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手段。

通过检测PT、APTT和Fbg等项目,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异常对临床意义巨大。

首先,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例如,在肝脏疾病中,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易于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情况。此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也会出现异常。通 过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小板在止血 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机制发 挥作用。凝血四项中的部分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状态。
凝血四项检测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足
凝血四项检测只能反映凝血系统 的部分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凝血 系统的整体情况,因此对于某些
特殊疾病可能存在局限性。
影响因素多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 素等,因此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
患者可能存在局限性。
需要综合判断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情 况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
凝血四项中的PT和APTT可以用于计算INR。 INR的升高表示血液凝固需要更长的时间,这 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 INR的监测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有效地接受治疗。
05
凝血四项的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检测前的准备
01
02
03
04
饮食
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的APTT可能延长,这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 有关。此时,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可以更全面 地了解患者的止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是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比血浆与 正常血浆的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 ISI比值计算出的比值。INR可以反映 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常用于监测抗 凝治疗的效果。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凝血四项检测项目、代号及其参考值项目代号参考值备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10----14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 0.95---1.24 PTR=PT/正常血浆PT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0.94---1.30 INR=PT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 APTT 21-----40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 TT 8--------16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 FBG 200----400mg/dl2、凝血四项检测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成Xa, X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定量,口服抗凝剂的监控等;注意事项: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必须为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D:PT试剂和血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分钟;E:PT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H: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I:样本保存于-80及-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L: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PT延长;临床意义: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性纤溶症,VitK缺乏症,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炎和FDP等;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待测血浆加入凝血活酶,在钙离子的参与下纤维蛋白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用途:是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Ⅻ因子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定量,凝血因子Ⅶ和其他凝血因子测定,特别是Ⅷ、Ⅸ、Ⅺ、Ⅻ因子和释放酶测定,肝素治疗的监控等;注意事项: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比例必须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 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APTTD:血浆预温不宜超过5分钟;E:APTT 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H: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I:样本保存于-80及-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L: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APTT延长;M:样本内若有残留细胞,经冻溶后细胞膜可破坏而影响结果;N: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使PH值升高,因此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O:实验材料不能有去污剂存在;P: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妊娠、香豆素类药物、肝素天冬酰胺酶、纳络酮可影响APTT;Q:PTT试剂应于2-8℃的冰箱保存,长期保存后可能会形成黄色沉淀,用前需振摇均匀;临床意义:APT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降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3凝血酶时间测定TT:原理:待测血浆加入适量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用途:是检测受试者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能力常用的筛选试验;注意事项: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比例必须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 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D:血浆预温不宜超过5分钟;E: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F: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G: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H:样本保存于-80及-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I: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J: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K: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TT延长;L:样本内若有残留细胞,经冻溶后细胞膜可破坏而影响结果;M: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使PH值升高,因此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N:实验材料不能有去污剂存在;临床意义:TT延长:主要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4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FBG:原理:高浓度的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测量该稀释血浆凝固时间,换算即得纤维蛋白原浓度;用途:用于纤维蛋白定量测定;注意事项:A:遇到经过1:10稀释后凝固时间仍在曲线范围以外的样本,可将其作1:5稀释或1:20稀释,查出的结果除以2或乘以2,即为测定结果;B:试剂批号、仪器型号或环境条件变化时,必须重新制备标准曲线;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比例必须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应尽快检测;D:样本内若有残留细胞,经冻溶后细胞膜可破坏而影响结果;E: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F: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G: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H: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FDP含量高时凝固时间延长,若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0㎎/dl时更明显;I: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J:急性炎症反应可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K: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异常的病人,血浆凝固时间会缩短,若用其他方法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可能正常;L:治疗水平肝素不会影响结果,但含量过高会导致结果降低;若有肝素干扰时可用蟾毒素代替凝血酶;M:高含量异型球蛋白,抗凝血酶抗体和诱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药物均可影响检测结果;N:标准曲线的制备时,偏差较大的点可不予以考虑,但直线必须含有三个点;O:凝血酶试剂用前请勿预温;临床意义:FGB过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肉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正式完整版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正式完整版

PT
• PT是检查涉及外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过筛实验 ,如因子VII,X,V,II和 I。
• PT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
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VII
• PT试剂含肝素拮抗剂。 XII
APTT
XI IX
PT
VIII
X
V II
I TT
一、PT延长:
PT
XII
APTT
XI IX
VIII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瀑布学说
激活
XII
XIIa
XI
XIa
IX
内源性途径
Ca++
VIII
IXa PF3 VIIIa Ca++
VII - TF Ca++
VIIa - TF 外源性途径
X 共同途径
Xa PF3 Va Ca++
IIIIaຫໍສະໝຸດ FibrinogenV
Fibrin
凝血和纤溶
纤维蛋白原
D
D E 纤溶酶
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20%-50%的凝原物质就能满足凝血要求。
FgDPs:Fg降解产物。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等。
现主要用于手术前患者、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筛查,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疾病的检测以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等。
FIB
• 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和巨核细胞内合成,半衰期为 3-5d,含量,成人:2-4g/L;新生儿:1.25-3g/L。
VII
PT
X V II
I TT
APT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 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纤维蛋白原(FIB)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 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2) 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3) 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TT)
1、正常参考值:16-18s 被检血浆凝血酶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即为异常。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六、D二聚体测定
1、正常参考值:0.1-0.5mg/L
2、-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临床意义: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D-二聚体测定是PE必备的筛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

4、妇科病人及先兆子痫。

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5、肝脏疾病该指标。

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6、血管疾病。

D-二聚体增高对指导溶栓治疗很有意义。

7、溶血栓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