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合集下载

红花的成分研究进展

红花的成分研究进展

红花的成分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来红花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红花主要含有色素、黄酮类化合物及酚酸等化学成分。

其中有效部位为红花黄色素,其提取方法主要为水提法。

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多以单一成分为参照,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对红花的质量进行研究。

结论:红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较全面,但质量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etorius L.的干燥花,别名草红花。

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

红花籽中含80%左右的亚油酸,常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原发性脂肪酸缺乏症等[1]。

本文对红花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1. 化学成分1.1 常见的化合物红花中主要含色素、黄酮类化合物、酚酸、脂肪酸、挥发油、多炔及其他成分。

色素主要指红花黄色素和红色素。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以山奈酚为母体和以槲皮素为母体的糖苷组成。

另外还有红花醌苷、新红花苷等黄酮类化合物。

其他类已鉴定出的化合物有:2,3,4,9.丁香苷(syringin)、四羟基-1-甲基-1-H-吡啶并[3,4-b]吲哚-3-羧酸(2,3,4,9-tetrahydro-1-methyl-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c acid)、阿魏酸、对羟基桂皮酸、胸腺嘧啶-2-脱氧呋喃糖苷(thymine-2-desoxyribo-furanoside)、ethyl-α-D-1yxofuranoside、胡萝卜苷、8.谷甾醇、棕榈酸和硬脂酸的混合物、异戊酸、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酰香豆酸酐、芹菜素、十六烷酸甘油酯、反-3-十三烯.5,7,9,l1-四炔-1,2.双醇和反-反-3,l1-十三烯-5,7,9-三炔-1,2-双醇等[3-6] 。

红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红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p香豆酰)色胺OβD吡喃葡萄糖苷 (55)、4[N (p香豆酰)色 胺4″基]N阿 魏 酰 色 胺 (58)等 化 合 物。红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见图 2、表 2 。 [12,1416]
13 聚炔类
红花中的聚炔类成分主要以十碳和十三碳为主。 聚炔类化合物苷元多是油状物形态,置于空气中易 发生聚变,不稳定,形成糖苷之后多以粉末状态存 在,可增加稳定性[7]。红花中聚炔类化合物结构见 图 3、表 3[12]。
2021年 5月 第 23卷 第 5期
·综述·
中国现代中药 ModChinMed
May2021 Vol23 No5
红花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李响1,俱蓉1,李硕1,2,3,4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高校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关键词] 红花;黄酮类;药理作用;质量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890(2021)05092812 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00321001
ResearchProgress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Pharmacological EffectsofCarthamustinctoriusandPredictiveAnalysisonQualityMarkers
14 亚精胺类
红花中的亚精胺类化合物大多为含 3个香豆酰基 的亚精胺衍生物。Yue等[17]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得到 了 1种新的神经酰胺相对(3S,4S,5S)3[(2S)2 羟基苯 基 二 十 烷 基 氨 基]4羟 基5[(4Z)十 四 烷4 烯]2,3,4,5四 氢 呋 喃 {rel(3S,4S,5S)3 [(2S)2hydroxyheneicosanoylamino]4hydroxy5 [(4Z)tetradecan4ene]2,3,4,5tetrahydrofuran, 103}。目 前 红 花 中 已 分 离 得 到 的 亚 精 胺 类 结 构 见 图 4、表 4[12,17]。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2 0 1 7年 3月 第 3 4卷 第 2期
V o 1 . 3 4, N o . 2, Ma r . 01 2 7

医 药 Βιβλιοθήκη 信 息 ・1 2 3・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e i n e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2 4 0 6 ( 2 0 1 7 ) 0 2— 0 1 2 3— 0 3
红 花 为菊科 红 花 属植 物 红 花 的 干燥 花 , 主要 产 于 河南 、 浙江 、 四川 等 地 … 。红 花 性 温 , 味辛 , 具 有 散 瘀
用3 0倍 的水在 7 0 ℃下浸 提 2次 , 每次 8 0 a r i n , 结 果说
明该 方法 工艺 简单 , 提取效 率 高 。 1 . 2 亚精 胺类成 分
止痛 、 活血 通 经 等 功 效 j 。其主要化学成分 有黄酮 、
亚精胺 、 木脂 素等 3 j 。现代药理 研究表 明 j , 其对心
羟基 山柰 酚 一 3 , 6一 二氧 一 7一 氧 葡萄醛 酸苷 ( 3 ) , 6~ 羟基 山柰 酚 一 3一氧芸香糖苷 ( 4 ) , 6一羟基 山柰酚 一 3一
P—c o u m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1 ) , Nl , N 5一( Z)一N 1 0一 ( E)~ t r i —P—c o u m 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 2 ) , N 1 ( E)一N 5一 ( Z )一N 1 0一( E)一t r i —P—c o u m 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 3 ) 和 N 1 , N 5 , NI O一( E)一t r i —P—c o u ma r o y l— s p e r mi d i n e

红花质量评价的实验报告

红花质量评价的实验报告

红花质量评价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以红花质量评价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对不同品牌的红花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红花的纯度和色泽,为消费者选择优质的红花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三种不同品牌的红花,纯净水,毛玻璃瓶,试管,显微镜,色谱仪。

实验步骤:
1.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同等量的红花和纯净水,用手摇试管,观察红花的溶解情况。

2.将三个试管中溶解完全的红花液放入毛玻璃瓶中,观察红花的色泽,分析红花的纯度。

3.将三个试管中未能完全溶解的红花液放入显微镜下观察,比较不同品牌红花的纯度。

4.用色谱仪检测三种红花的化学成分,分析不同品牌红花的质量差异。

实验结果:
1.在用手摇试管时,A品牌的红花完全溶解,B品牌的红花略有残留,
C品牌的红花有较大的残留。

2.在毛玻璃瓶中观察,A品牌的红花色泽鲜艳,纯度高,B品牌的红花色泽良好,但纯度略低,C品牌的红花色泽暗淡,纯度差。

3.在显微镜下观察,A品牌的红花纯度高,无杂质,B品牌的红花有少量杂质,C品牌的红花杂质较多。

4.用色谱仪检测,A品牌的红花化学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B品牌的红花化学成分较为单一,C品牌的红花化学成分含量较低。

实验结论: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A品牌的红花质量最好,纯度高,色泽鲜艳,化学成分丰富;B品牌的红花质量次之,纯度略低,色泽良好,化学成分相对单一;C品牌的红花质量最差,纯度低,色泽暗淡,化学成分含量低。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红花时,可以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选择优质的品牌,保证购买到的红花质量优良。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痛有较 好的效 果 . 其 显效率 为 4 5%, 总有效率 为 8 5

葡萄 糖甙和槲 皮素、 3 , 7 - 二葡萄糖 甙明显提高搏 动幅
度[ ’ 。 黄酮类化合物 , 如芦丁、 槲皮素都有抗炎作用 , 据最
傅秀兰报道 了复方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 , 经过
1 ~3个疗程的治疗 , 对心 电图改善 的有效率 为 7 d . 3 3 %. 对心绞痛的有效率 为9 7 . 5 2%, 对改善胸闷、 心悸的
l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 9 7 5 . 1 9 9 2
抗炎药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其I c s o 值与人的常用量之间
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分离出的类黄酮及十几种化 台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编 . 中药志( 第
V 册) .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杜 . 1 9 9 4 . 2 0 2 3 杭丽君, 唐寅轩 . 中药红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 现代应用药
近研究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生物
合成过程中脂氧化酶受到抑制有关。 日本学者报道 : 红

4 5・( 总1 8 9 )
维普资讯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花提取物一3 羟基类 固醇脱氢酶( 3  ̄ -H S D) 比以往的
9 卷
泻每 日3 ~6 次或更多, 稀水样便 , 伴腹胀腹痛, 病程半
个月~2 a 不等, 使用黄连素、 氟哌酸等抗菌止泻药无
效.我 国有 资料 报告该病 的感染率 占腹 泻病人数 的 7 . 3 7 . 但医学界对此病仍在探索研究中, 一直未找到
铬、 锰、 锌、 铜 。红花的生物活性很可能与这些微量元素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孔令瑞曹晓霞红花的化学成分较复杂,不同的部位成分不尽相同,主要成分为酮类物质、脂肪酸、酚酸、挥发油、色素等,还含有微量的微量元素等成分,成分受品种、生长周期、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红花黄色素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血栓形成、抗血管内皮损伤与动脉硬化、脑组织保护、抗炎、抗肿瘤、抗紫外线损伤等作用。

红花为草本植物红花的管状干燥物,属于菊科红花属植物,是传统中药,社会大众认识程度高。

中医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主要适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

现代制药技术以红花为原料,制作的药物种类较多,如舒胸片、丹红注射液、注射用当丹红冻粉针剂、丹红滴丸、丹红崩解片等,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可治疗跌倒损伤、妇科疾病,还被开始用于心脑血管病、器官移植、肾损伤疾病治疗。

红花还作为保健品、畜牧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重要原料。

本次研究试就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概述。

1 红花的临床应用红花制剂种类繁多,正红花油为代表的药物主要用于跌打损伤、蚊虫叮咬等皮肤疾病,口服液主要用于妇科疾病治疗。

近年来,红花为主要原料的药物还被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

如红花黄注射液可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

一项meta分析显示,红花黄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等药物治疗血栓性疾病,可增进疗效,PLT 等指标更优,优于香丹注射液。

一项13项RCT研究的meta 分析显示,红花黄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OR=2.69,95%CI(1.95,3.70)],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OR=2.73,95%CI(2.20,3.38)],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OR=1.72,95%CI(1.31,2.25)。

循证研究显示,红花黄注射液用于直肠癌手术,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红花黄注射液还被用于移植术、肾脏疾病、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以保护缺血器官。

《2024年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范文

《2024年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范文

《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红花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红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以及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探讨,为红花的药效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红花药材:采购自正规药材市场,经过鉴定为真品。

(2)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体重约200-250g。

(3)试剂与仪器:包括有机溶剂、层析纸、薄层扫描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2. 方法(1)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采用适宜的有机溶剂对红花进行提取,通过柱层析、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

(2)大鼠体内分布实验:将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以一定剂量注射入大鼠体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织中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结果1. 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经过适宜的有机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薄层色谱等方法,成功从红花中分离出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苷类、黄酮类、酚酸类等。

其中,苷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

2. 大鼠体内分布实验结果将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以一定剂量注射入大鼠体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织中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红花中的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心脏等组织中。

其中,苷类成分在各组织中的分布较为均匀,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在特定组织中的分布较为明显。

四、讨论通过对红花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大鼠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红花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苷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

2. 红花中的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心脏等组织中。

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3. 本研究为红花药效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红花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管状花,为主要活血化淤的中药之一,常用于血脉闭塞、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证。

目前世界上共有13种红花,我国仅有一种。

红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和脂肪油两大类,其中查耳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

本文就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1.1.1 查尔酮类主要为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它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

Takahashi Y等[1]于1982年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A (SYA) ;1984年进一步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B(SYB)[2];Danisova等[3]分离得到SYC。

Meselhy等[4]1993年首次分离得到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 。

Kim J B[5]等分离得到红花红色素(Carthamin),Yin H B 等[6]首次得到Cartormin。

1.1.2 其他黄酮类主要含有6羟基山奈酚3O葡萄糖苷、6羟基山奈酚7O 葡萄糖苷[7],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rtin)、6羟基山奈酚、黄芩苷、槲皮素苷、山奈酚3芸香糖苷和芦丁[8];槲皮树3葡萄糖苷、槲皮树6葡萄糖苷[9]、杨梅素(myricetin)[10]及芹黄素(apigenin)[11],木樨草素(luteoline),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

1.2 脂肪酸红花含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二棕榈酸(Dipalmitin)、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0% [13]。

1.3 其他 Edward H A等[14]分离得到反3十三烯5,7,9,11四炔1,2双醇和反反3,11十三烯5,7,9三炔1,2双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台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范菊娣,龙庆德,杨军,罗喜荣【摘要】目的研究三台红花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和IR, NMR, MS 等波谱分析法确定结构。

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 其结构鉴定为豆甾醇 (Ⅰ),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 己酯 (Ⅱ), 齐墩果酸 ( Ⅲ ),5, 7, 4′ - 三羟基黄酮( Ⅳ ),serratumin A ( Ⅴ ), Acteoside(Ⅵ)。

结论其中除Ⅴ以外余下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关键词】三台红花化学成分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lerodendrum serratum (L.) Moon. Methods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by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chemical methods and IR, NMR, MS spectral analysis.ResultsSix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stigmasterol (Ⅰ), Bis (2- ethylhexyl ) phthalate (Ⅱ), oleanolic acid ( Ⅲ ), 5, 7, 4′ - trihydroxy - flavone ( Ⅳ ), serratumin A (Ⅴ) and acteoside ( Ⅵ).ConclusionAmong these isolatedcompounds, compound Ⅰ~Ⅳand Ⅵa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Clerodendrum serratum (L.) Moon; Chemical constituents三台红花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um serratum (L.) Moon 的全株,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其性味苦,微辛,凉,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肾虚腰痛等疾病[1,2]。

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报道有黄酮和三萜成分[3],近年来有报道该植物有抗菌活性[4]。

贵州有丰富的三台红花资源,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作者从三台红花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豆甾醇 (Ⅰ),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Ⅱ), 齐墩果酸 ( Ⅲ ), 5, 7, 4′ - 三羟基黄酮 ( Ⅳ ), serratumin A (Ⅴ), Acteoside ( Ⅵ )。

其中除Ⅴ以外余下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结构式见图1)。

1 器材X-4型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日本岛津红外光谱仪(SHIMADZU-IR Prestige-21);Inova-400MHz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HPMS5973质谱仪(美国惠普公司)。

薄层用硅胶及柱层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 - 20 ( Amershan公司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三台红花药材采自贵州省凯里市郊,经贵阳医学院生药教研室龙庆德副主任鉴定,原植物为三对节Clerodendrum serratum (L.) Moon 。

2 方法与结果2.1 提取与分离三台红花干燥全株 ( 4.3 kg ) 粉碎后,用95%乙醇提取,2h/次,共3次,适当浓缩,加水调至醇浓度70%,沉降叶绿素,滤除沉淀,回收乙醇得到浸膏452.4 g。

将浸膏水溶悬浮,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

弃去石油醚层,得到醋酸乙酯层(40.5 g) 和正丁醇层 (180.5 g )。

醋酸乙酯萃取层 ( 40.5 g ) 进行硅胶柱色谱,用氯仿-丙酮 ( 1∶0 - 0∶1 ) 和甲醇冲洗分为6组分,其中组分2,3,4再次经过硅胶柱色谱,用石油醚-氯仿( 10∶1 ),石油醚-丙酮 ( 4∶1 ) 和石油醚-醋酸乙酯 ( 2:9 ),反复洗脱得到化合物Ⅰ ( 24 mg ),Ⅱ (257 mg ),Ⅲ (39 mg )。

组分5,6经过硅胶柱色谱,用石油醚-醋酸乙酯 ( 4∶6 ),氯仿-甲醇( 10:1 ) 洗脱和薄层层析制备纯化,得到化合物Ⅳ (18 mg ),Ⅴ ( 56 mg )。

将正丁醇部分180.5 g 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 LH - 20,氯仿-甲醇( 30∶1 - 0∶1 )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Ⅵ ( 1.067 g )。

2.2 鉴定2.2.1 化合物Ⅰ无色针晶, mp. 168~170℃, 1H-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3.50 (1H, m, 3 - H), 5.43(br.s, 6 - H), 5.12 ( 1H, dd, J = 15.0, 8.0 Hz, 22 - H), 5.00(1H, dd, J=15.0, 8.0 Hz, 23-H), 0.75 - 0.90 ( m ); 13C - NMR ( 100 MHz, CDCl3 )δ ppm: 37.2(C-1), 33.7(C-2), 71.8(C - 3), 34.9 (C - 4), 140.1(C-5), 117.9 ( C -6), 30.9(C-7), 30.8(C-8), 49.5(C-9), 37.2(C-10),21.5(C-11), 39.6 ( C-12), 43.3(C-13),56.0(C-14),28.4(C-15),29.2(C - 16), 55.1(C- 17),12.0(C-18),19.1(C-19), 40.8(C-20),13.0(C-21), 138.1(C-22),129.6(C-23),51.3(C-24),32.5(C-25),21.4(C-26),19.8 (C-27),25.3(C-28), 12.3(C-29 ).EI - MS(m/z ):412[M ]+,369,351,300,271,255,133,109,95,81,69。

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的豆甾醇一致,且TLC对照与豆甾醇标准品Rf值完全一致,因此确定该化合物为豆甾醇。

2.2.2 化合物Ⅱ无色油状物, IR(KBr) cm-1:2 961,2 932,2 863,1 730,1 600,1 581,1 465,1 382,1 275,1 124,1 074, 1 040,959. 1H-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7.55 (each 1H, dd, J = 5.6,2.2 Hz, 3 and 6-H), 7.35(each 1H,m,4 and 5- H), 4.12 (each 2H, dd, J = 11.1, 5.2 Hz, 1′ and 1′′- H), 1.61 (each 1H, m, 2′ and 2′′- H), 1.39 (each 2H, m, 3′ and 3′′- H),1.27-1.46 (each 2H, m, 4′, 4′′,5′,5′′,7′ and 7′′- H),0.88 - 0.93 (each 3H, m, 6′, 6′′, 8′ and 8′′- H); 13C - NMR (100 MHz, CDCl3) δ ppm:134.2 (C - 1 and 2), 131.0(C - 3 and 6 ), 127.8 ( C - 4 and 5 ), 166.7 ( C - a′ and a′′),68.9 (C-1′ and 1′′), 38.6(C - 2′and 2′′), 24.7 (C-3′and 3′′), 23.1(C - 4′and 4′′),27.8(C - 5′ and 5′′) ,14. 8( C - 6′ and 6′′), 30.2 (C - 7′ and 7′′),10.6 (C - 8′ and 8′′). ESI - MS(m/z):391 [M +1]+. 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2.2.3 化合物Ⅲ白色粉末,mp. 280~282 ℃, Liebermann - Burchard 反应呈阳性,IR (KBr ) cm-1: 3 448, 2 924, 1 691,1 458, 1 360, 1 029. EI - MS ( m / z ): 456 [M]+, 438 [M - H2O]+, 410, 395, 248, 207, 189, 147, 133, 119, 105, 69. 1H-NMR (400 MHz, CDCl3 ) δppm: 3.20 ( 1H, dd, J = 10.0, 6.0 Hz, 3a - H ), 5.25 ( 1H, t, J = 3.6 Hz, 12 - H ), 2.87 ( 1H, dd, J = 14.0, 4.6 Hz, 18 -H ), 0.72, 0.85, 0.87 ( s, CH3 ), 0.93 ( s, CH3 ), 1.08 ( s, CH3 ) 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通过TLC对照与齐墩果酸标准品Rf值完全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齐墩果酸。

2.2.4 化合物Ⅳ黄色粉末,mp. 300 ℃, 盐酸 - 镁粉反应阳性示为黄酮类化合物。

IR (KBr ) cm-1: 3 340, 2 928, 2 610, 1 720, 1 658, 1 610, 1 515, 1 445, 1 359, 1 268, 1 244, 1 178, 1 029, 829. 1H-NMR (400 MHz, C5D5N ) δ ppm: 6.80 ( 1H, s, 3 - H ), 6.63 ( 1H, d,J = 2.0 Hz, 6 - H ), 6.74 ( 1H, d, J = 2.0 Hz, 8 - H ), 7.91 ( 2 H, d, J = 8.7 Hz, 2′ - H and 6′ - H ), 7.25 ( 2 H, d, J = 8.7 Hz, 3′ - H and 5′ - H ); 13C - NMR ( 100 MHz, C5D5N ) δ ppm: 168.5 ( C - 2 ), 107.8 ( C - 3 ), 182.9 ( C - 4 ), 158.6 ( C - 5 ), 94.9 ( C - 6 ), 164.6 ( C - 7 ), 102.4 ( C -8 ), 163.2 ( C - 9 ), 109.5 ( C - 10 ), 123.3 (C - 1′ ), 129.2 ( C - 2′and 6′ ), 110.9 ( C -3′ and 5′ ), 162.5 ( C -4′ ). EI - MS ( m / z ): 270 [M ]+, 242, 153, 124, 118, 96, 89, 79, 69, 55. 以上数据与文献[8]报道的5, 7, 4′ - 三羟基黄酮基本一致, 确定该化合物为5, 7, 4′ - 三羟基黄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