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组诗的第一首写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画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声震云天,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次句即续写射,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
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
雁飞而且高。
是由声音觉察到的。
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
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
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
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
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
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
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
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
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
“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
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及赏析答案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及赏析答案导读:《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代: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
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赏析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塞下曲六首(其二)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
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
卢纶-塞下曲·其二
三一文库()〔卢纶:塞下曲·其二〕*篇一: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鉴赏古诗鉴赏01311403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塞下曲·其二》赏析
《塞下曲·其二》赏析《塞下曲·其二》赏析7篇《塞下曲·其二》赏析1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韵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塞下曲》系由汉乐府《横吹曲辞》中的《出塞》《入塞》衍变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事。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塞下曲(卢纶)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塞下曲(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
天兵,即官兵。
下,发;进。
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
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
见《汉书·西域传》。
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
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
“衔恩”是全诗之眼。
首二句写胡汉交战。
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
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
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卢纶
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和张仆射之作写《塞下曲》六首,本书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写的是射猎,着意赞美将军勇力。
本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记载,汉大将李广善射猎,在为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过诗中所讲的这样一次经历。
“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射猎场所处的地理环境。
天色已经很晚,密林中一片幽暗,一阵阵风刮来,草木被风吹得一片散乱。
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其中的“惊”字,写得非常传神,因为右北经常有老虎出没,深密的丛林里最容易老虎隐藏。
而恰逢此时是黄昏,正是老虎活动的时候。
所以,风吹草动,好像老虎突然间就从丛林中窜出,所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内心非常紧张,高度警惕。
正因为天色晚,风吹草动,所以有“将军夜引弓”,将军埋伏在草丛中看到草动,以为是老虎便果断地射箭,稳健而有力。
这里没有写射箭的过程而是写拉弓的过程,反映了将军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情。
那将军射箭结果如何呢?下边诗人就写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天早晨,将军寻找猎物,结果发现,箭并没有射中老虎,竟然插进了石棱中。
此句一出顿时令人惊叹不已,竟然能将箭射入石头中,这该有多大的力量啊!这侧面反映了将军力量之大。
这曲折的一笔,使诗文充满了戏剧性,奇妙有趣味,耐人咀嚼。
这首五绝小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将军射猎的整个过程。
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寻味无穷。
【后人点评】清人潘德舆: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后天迹象。
……卢纶“林暗草惊风”,起句便全是黑夜射虎之神,不至“将军夜引弓”句矣。
(《养一斋诗话》卷二)。
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1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赏析」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
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表现了唐朝将士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
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
”唐朝边塞征战图(古诗配画)《塞下曲》全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原文与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原文与赏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和《塞上曲》都是古代歌曲名称,乐府诗题,到唐代更为流行。
卢纶《塞下曲》一组六首诗,又名《和张仆射塞下曲》,是他的名作。
这组诗写军中发令、习武、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的情况,描写军营生活十分逼真。
这是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诗一开头就将人带入将军夜猎的特定场景:月黑、林深、草盛,一派宁静;可是,陡然间狂风骤起,乱草纷披。
常言道:风从虎,云从龙。
短短一句诗制造了一种似有猛虎腾跃欲出的紧张气氛。
“惊”字传神,强风惊动深林乱草,似有伏虎奔出。
表面上草惊,实际上是人惊:风吹乱草,惊动围猎的将军,他本能地立即随手拉满强弓。
这一个“引”字,看似平易,但将军那种屏息静声、全神贯注、心神紧绷的神态和勇武姿势,却宛然在目。
一“惊”一“引”,把读者的注意力也引入高度紧张的氛围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两句由奇而平,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使人喘了一口气。
第二天清晨,到打猎现场搜寻猎物,分明是白羽疾出,飞镝中的,却并非什么猛虎,而是草中一块卧石!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支装着白色羽毛的箭镞竟深深进入石中。
一个“没”字,把将军高超的技艺、过人的臂力,描绘得非同一般。
从而更可想见昨夜将军的英姿。
这里实用李广射石的典故: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右北平任太守时,“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诗人以重彩浓墨写将军射猎,仅是诗的表层意境;其言外之意,却是:有这样英武的将军守土卫疆,何愁边境不宁?诗以夸张的笔法,创造了特定的射猎场景以及氛围,通过戏剧性的情节,赞扬了一位将军的英武善射。
形象丰满,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暗用李广事,言外有边防严肃、军威远振之意。
(李锳《诗法易简录》)此借用李广事,见边师之勇健。
李广射虎事,仅言射石没羽,记载未详。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代: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塞下曲(其二其三)》卢纶唐诗鉴赏
《塞下曲(其二其三)》卢纶唐诗鉴赏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又一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
这里选其二、其三两首。
第一首(其二),诗人借用汉将李广射石没镞的故事,赞颂了一位守边将军的勇武,从中也表现出其所率部队的飒爽英姿。
据《史记》记载,汉将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见草丛中有一石头,误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因用力过猛,连箭尾也陷进石头中。
诗人运用这一传奇的故事,将发生在李广身上的事情移置到这位守边将军的身上,使其生发出新的意义。
林暗草惊风,是写守边将军外出巡逻的情景。
林暗说明巡逻的时间是暗夜,巡逻的地点是在树林中。
草惊风是眼前之景,因为风吹草动,将军误以为是猛兽隐伏其间,因而为之一惊。
接着带出将军夜引弓的下句,生动逼真地勾勒出当时将军迅疾向草丛引弓猛射的动作和情态。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未两句交待事件的结果。
说明将军力大无穷,竟将箭羽射没在石棱中。
至此,全诗便塑造出一位象李广一样高大、威武、勇猛而有力量的将军形象。
第二首(其三)诗的主题和第一首诗一样,也是歌颂一位守边将军和他所统率的部队,只是取材的侧重点不同。
前一首从将军夜巡引弓的情节来生发主题;后一首则截取雪夜乘胜追歼逃敌的场面,表现了将军及所率部队坚决、果断的杀敌精神和全军士气昂扬的英雄气概。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描绘出一幅富有悬念的战场追歼场景。
从末句可知,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月黑雁飞,单于遁逃,刚刚同敌人拼杀鏖战的将军和士兵伫立疆场,望着敌人狼狈逃窜的方向充满了胜利者的骄傲。
豪情之下,一股乘胜追歼残敌的信念油然而生,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表现出将士们昂扬奋发的斗志心情和誓歼残敌的决心。
尤其是大雪满弓刀一句,不仅显示了气候严寒征战艰苦,而且形象地渲染了将军所率骑兵的雄壮阵容,使人如见一队人呼马嘶、弓箭刀剑与漫天飞雪交织闪耀的驰奔情景。
由此完成了对将军的坚决、果断和所率士兵英勇杀敌精神的赞颂,给人以激昂振奋之感。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鉴赏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鉴赏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鉴赏【诗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意思】白羽:箭杆上的白色羽毛,此借指箭。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视之,石也。
”句意; 早晨寻找白羽箭,它却穿进石头里去了。
以李广故事赞美将军勇武【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①张仆射:张延赏。
他与其父嘉贞,其子弘靖三代为相。
一说指张建封。
仆射,官名,唐时为尚书省长官,位同宰相,后为虚衔。
②平明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语本此。
平明:清晨。
白羽:白羽箭(箭尾以白羽为饰)。
【鉴赏】卢纶描写军旅生活的诗篇雄劲有力,很有生气。
他在六首《塞下曲》中,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刻划将军的形象:或绣旗下发号施令,或雪夜里轻骑逐敌,或凯旋后琼筵庆功……无不写得真切入神、形象鲜明。
在这首诗中,诗人别开生面,借用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中石”的典故,赞扬了将军勇敢善射,力量过人,较好地塑造了一个军中主帅的英武形象。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李广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误认为猛虎,便弯弓引箭,奋力射去,结果一箭中的,箭头深深地扎进了坚硬的石头里。
李广是汉代名将,有娴熟的箭法过人的臂力,他率军守边,匈奴不敢来犯。
飞将军李广是诗人理想中的“良将”,卢纶就按照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来描写唐代军中的将领。
第一、二句写将军夜出巡边,引弓射击。
夜间,丛林中一片黑暗,一阵风过,草木摇动,飒飒有声,似乎草丛中有一只猛虎即将跃出。
这两句把“风从虎”的说法化作具体的描绘,将“夜引弓”的场景作了生动的展现。
第三、四句,诗人没有接着写下去,经过巧妙的剪裁,诗句产生了飞跃,从夜间跳到了“平明”。
《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1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古诗简介《塞下曲・其二》作于盛唐时期,作者为王昌龄。
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描绘了战争的悲惨残酷,体现了诗人对不惜民力,穷兵黩武的反对情绪。
翻译/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三、《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作者介绍卢纶(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
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不久去世。
著有《卢户部诗集》。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翻译,《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原文翻译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三、《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作者介绍卢纶(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其中《塞下曲其二》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古诗简介《塞下曲·其二》作于盛唐时期,作者为王昌龄。
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描绘了战争的悲惨残酷,体现了诗人对不惜民力,穷兵黩武的反对情绪。
翻译/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原文_翻译及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唐诗三百首,边塞,狩猎,赞美将军译文及注释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著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像、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蹟,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於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像。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
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
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
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
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
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
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
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
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
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大历十才子”之中。
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
诗的内容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一箭射去,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
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
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草木披纷处,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
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 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
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
贞元十三冬,张建封 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
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
张建封当时有《塞 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
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 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 。
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
两诗语言精练, 剪裁巧妙, 意境含蓄, 耐人寻味。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
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 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 他奋臂拉开了强弓! 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
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 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 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 人读后振奋不已。
1/6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 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
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 。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 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 了。
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 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 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
深山密林本是猛 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 光线幽暗, 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 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 “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 张的气氛。
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 军却是从容不迫, 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 奋力射向猛虎。
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 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
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 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 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 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
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 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 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
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 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 令人不能不信服: 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 胆量过人的守边将 军。
短短二十个字, 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 而诗人的意 图恐怕还不止于此。
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 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 部队。
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 往直前,所向披靡。
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 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
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
次句写射虎:将军 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
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 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
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 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
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 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
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 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