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

通过学习国学,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这是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发展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接受力最强,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学习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

本着这样的思想认识,我这样梳理我的教学思路:我将“使学生明白德学才艺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攀比心理也悄然萌芽。

此时,正是给他们以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时期,因此,“惟徳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恰好符合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

回首这节课,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体会佳句韵律美时的仿古读、深入理解佳句时的师生交流、检验所学时的拓展延伸构成本节课的亮点,而结尾处的诵读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随着下课铃的响起,伴着朗朗的读书声,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也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某些缺憾:一、课堂引领不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却没有顺势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者,在跟学生的交流中,评价语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语言功力欠缺。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然是国学课堂,就应该尽可能地展现汉语言的魅力,但本课我的语言比较直白,引经据典意识不强,以后需要加强古代文化的积累。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学总结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学总结

2012-201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学总结经典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

诵读之后,既利于学生的修身养性,又能使他们的语言流畅练达。

在多年来的经典诵读教学中,本人经过认真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适合本地学生的经典诗文教学方法,即读背结合,分类集中。

一、读。

首先,必须让学生做到通读与精读相结合。

既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注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尽量让学生做到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让文学作品中传诵百世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背。

背诵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望而生畏的难题,特别是对貌似艰涩难懂的经典诗文更是如此。

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乐背”、“善背”。

要收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做:1、提高认识,让学生明确经典诗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学习它,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成长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人。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培养。

2、营造浓厚的经典诗文学习气氛。

必要时,可以用古诗文的朗读代替课前预备时的歌声,创造一种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稚嫩悦耳的读书声飘溢校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3、用经典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及精彩的句段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4、在平时的教学及作文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经典诗文名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沉香救母》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宝莲灯》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诗文的精妙。

5、列出明确而详细的背诵一览表,督促学生背诵,并根据背诵情况打分。

这种方法虽然较为传统和普遍,但仍行之有效,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总结活动目标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活动内容1. 经典诵读选材本学期我们为学生选取了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诗歌等。

这些作品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诵读活动组织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诵读活动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练。

每次活动,学生们轮流选择一篇经典作品进行诵读,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和交流。

老师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诵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3. 评估与奖励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活动,我们设立了评估与奖励机制。

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对学生的诵读表现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肯定。

活动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发音准确度、节奏感和表达流利度都有了明显进步。

同时,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诵读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准确理解并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反思与展望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缺乏兴趣,影响了他们的积极参与。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选材,选取更加贴近学生兴趣的经典作品。

其次,部分学生在诵读时发音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加强发音训练。

今后,我们将增加发音训练的时间和频率。

经过本学期的努力,我们相信在下一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档采用独立决策和简单策略,没有引用无法确认内容的内容。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5篇)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5篇)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5篇)诵读经典教学反思1经典诵读,重在诵读。

但对于六班级的同学来说,他们之前已经记诵了不少文章,具有肯定的学习古文的阅历,所以在梳理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不仅可以让同学简单成诵,也有利于同学进行感悟和运用。

而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就少不了对创作背景和典故来源的查阅,故此,同学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课前,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资料查阅。

在课堂中将主动权交给同学,由他们来介绍生平、创作背景、《史记》简介、典故来源,这样,课堂就成为了同学展现自己的平台。

而这些资料也可以关心同学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一举两得。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如如何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而使同学不觉得枯燥无趣,采纳何种记诵方式让同学不觉得压力太大。

虽然我也采纳了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方式,但可能在平常的教学中这些方法也常运用,故此没有起到提高同学朗读爱好的效果。

在记诵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到同学的记诵力量参差不齐,所以我以分段挑战的方式进行,能背多少是多少。

但可能在背诵的量上,我还是对同学有着过高的期盼,这是今后要改良的地方。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2学问是最简洁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同学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

13岁之前是一个人汲取学问最快的阶段,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汲取,海绵式汲取。

经典虽然浅显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同学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关心他们积累。

在学校阶段,让同学背诵经典,6年假如能坚持下来,信任肯定会硕果累累。

或许在短时期内不能立即见效,但我信任对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深远的意义。

假如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要指引给孩子一条河。

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一同成长,是我特别愿意做的事情。

一、详细做法。

1、做打算。

假如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动力。

打算里面包含着绚烂的前景和美妙的将来。

而这种前景和将来对一个人的鼓舞力气是难以估量的。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2. 《三字经》选段3. 《百家姓》选段4. 古诗词精选5. 民间故事选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读经典选段,理解其中寓意。

2. 难点:经典语句的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作等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弟子规》选段学习与讨论2. 第二周:《三字经》选段学习与讨论3. 第三周:《百家姓》选段学习与讨论4. 第四周:古诗词精选学习与欣赏5. 第五周:民间故事选读与讲述每周安排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剩余时间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经典诵读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阶段测试: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经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古诗词精选、民间故事选读等书籍。

2. 辅助材料: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1. 第二周:《弟子规》选段学习与讨论2. 第三周:《三字经》选段学习与讨论3. 第四周:古诗词精选学习与欣赏4. 第五周:民间故事选读与讲述5. 第六周:复习与总结九、课后作业:1. 熟读当堂学习的经典选段。

2. 完成相关的诵读练习题。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诵读情况。

十、教学反思:1. 定期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经典诵读的实践与反思

经典诵读的实践与反思

经典诵读的实践与反思东河区教研室每学期推荐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古诗文耐人寻味,简单的话语暗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现代语言就其表达的简洁和表现力而言,还不能说赶上古诗文。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所选的古诗文相对于整个文学宝库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学校校本教材,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赏读古诗词,熟读成诵,在试验中不断反思:一、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

1、创建班级文化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

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

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进古诗文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同化力、促进力。

班级每个学生都有本学期必背的古诗纸,每天指定学生在黑板报上固定的地方抄写一首古诗中的名句背诵下来。

这样试验了一段时间,发现很多孩子不自觉,只有几个孩子会背。

看来孩子的主动性还要老师来激发。

2、加强家校合作诵读古诗文仅靠在校时间,当然不行。

我利用家长会,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

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置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还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每天要求学生把在学校背诵的一首古诗背给家长听,并有家长在家庭作业本上签字。

从而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场所,使语文学习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尽情地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去体验感悟古诗文中的内涵。

这样试验一段时间,发现班级中有少数家长跟不上,孩子明显不行,看来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家长也很重要。

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回顾202X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我深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国学经典的阅读与理解,以及与学生一同进行的课堂互动和讨论。

以下是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深厚,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并愿意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在某些课堂中,我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枯燥。

国学经典具有丰富的图文素材,我可以运用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可以利用视频素材展示相关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经典中的思想与实践。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未能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过于统一化对待。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我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对文字理解能力较强,可以鼓励他们多读原文、注解,培养其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理解;而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他们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和诠释经典。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和引导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学经典。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往往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密切相关。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过于强调内容的传递,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经典诵读活动反思方案

经典诵读活动反思方案

经典诵读活动反思方案背景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意识。

然而,在实施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等。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下面的方案。

目标1.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思辨能力。

方案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经典诵读活动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我们可以邀请专业的演员或老师进行朗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提供相关的电子书或录音资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和收听。

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和跟读的方式,提高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并且可以随时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方案二:灵活的课堂活动设计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灵活有趣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活动内容:1.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

2.诗歌创作:通过学习经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分享和欣赏。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并进行表演和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方案三:培养文学兴趣小组为了进一步提高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我们可以组建一个文学兴趣小组,由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

该小组可以定期组织阅读和讨论经典文学作品,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进步。

同时,小组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方案四:评估与反馈为了及时了解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我们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评估方式:1.学生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经典诵读活动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

本学期我班又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一学期来,我班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班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教育特色。

一、加强合作,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们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

我班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案》。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

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

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科学安排,营造氛围。

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班级文化建设。

1、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班级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3、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还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三、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诵读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

利用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范文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范文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范文1. 引言国学经典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朗读经典文本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方面。

本文将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2. 问题的背景传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参与。

教师会选择一些经典文本,让学生跟着朗读或背诵。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教师主导,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朗读或背诵,缺乏主动性和情感投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理解能力不足。

仅仅朗读或背诵经典文本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缺乏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理解。

•教学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声音表达,忽视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思考,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改进的建议为了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3.1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是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声音的节奏和韵律: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语速和停顿,使朗读更加流畅和自然。

•语音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注意发音和语调,特别是一些常见字的发音规律和变调规律。

•表情和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通过语音的变化和语气的表达来传递文本中的情感。

3.2 增加互动和讨论为了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我们可以将诵读与讨论相结合。

教师可以在诵读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深化对国学经典内涵的理解。

3.3 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可以将学生扮演国学经典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模拟对话和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4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国学经典诵读教学。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封面)诵读经典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诵读经典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诵读经典教学反思1经典诵读,重在诵读。

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已经记诵了不少文章,具有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所以在梳理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容易成诵,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感悟和运用。

而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就少不了对创作背景和典故来源的查阅,故此,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课前,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资料查阅。

在课堂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来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史记》简介、典故来源,这样,课堂就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而这些资料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一举两得。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也碰到了不少问题。

如如何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而使学生不觉得枯燥无趣,采用何种记诵方式让学生不觉得压力太大。

虽然我也采用了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方式,但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方法也常运用,故此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效果。

在记诵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的记诵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我以分段挑战的方式进行,能背多少是多少。

但可能在背诵的量上,我还是对学生有着过高的期待,这是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诵读经典教学反思2为传播国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校开展了实施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经典诵读活动。

各年级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精选喜欢的经典诗文,如《三字经》、《论语》等,以晨诵、午读、暮省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学习经典,引领学生体味国学经典文化。

本人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当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想法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记得旧句子,也能变成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做到博闻强记。

为了让学生对诵读积累经典产生兴趣。

经典诵读反思

经典诵读反思

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反思两年来,我们班孩子经过经典诵读的传统文化的洗礼,确实有长足的进步。

经典诵读,重在诵读。

孩子们通过诵读,有了改变。

1、记忆力得到提升。

原来很多孩子背诵语文课本都觉得困难,但是经过两年的经典背诵,他们背诵语文书的速度明显提升,也觉得白话文的背诵非常简单。

2、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依照这个原则背诵经典,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

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绝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为了诵读活动的更好展开,我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也采用了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故此提升学生朗读兴趣。

诵读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陶冶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高雅的情操。

经典诵读不但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

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很多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二、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展开,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动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即学做“五小”儿童: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小组的小能人,科技宣传的小喇叭,家庭社会的小帮手。

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三、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经典,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

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反思
以经典诗文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也碰到了许多困惑的问题: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诗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有限,经典诵读内容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

学生诵读古诗文又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地诵读。

如何使学生乐诵、勤诵、多诵仍然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3、目前多数学生的诵读往往基于字面上的熟悉,对于诗的内涵理解可以说是囫囵吞枣。

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已经会背诵了,在课堂教学时忽视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怎样使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更丰富、有突破,更具个性,从而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4、如何使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充分整合各学科之间可以交互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素养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发展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总之,这一课题给我们的教师、学生、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给全体学生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今后我们还将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书法、绘画、朗诵、歌曲、器乐演奏等兴趣和特长培养作奠基。

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那些历经千年传颂的名篇佳作,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建设路小学的文化底蕴亦将更
加丰厚、风姿更加迷人!。

二年级经典诵读总结

二年级经典诵读总结

二年级经典诵读总结二年级经典诵读总结二年级经典诵读总结近一年来,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做详实部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这一活动的开展做到学校有方案、班级有计划、学生有保证,在思想上重视,在认识上提高,在做法上统一。

力求言必行,行必果,使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校熠熠生辉。

通过诵读与背诵竞赛,孩子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写作能力也着实有了长足发展,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一、总动员调动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之前,我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总动员,教师谈感受,孩子谈想法,亲身的经历,更具有感染力。

其中李老师说道:我小时侯,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诗文,虽然当时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发现那些东西都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思想的精髓。

年长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渐渐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文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由此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身般地跟随我的一生。

多么实在的话啊!感动了一批师生;姬云格同学谈到:我一定要大量背诵古诗,因为我以前就背了不少,每次作文时,我总用它来开头或结束,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文采,还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谈的一点不假呀!古诗名句,在文章中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更能显示出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底功。

二、赏名句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培养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我们分年级段,师生一起搜集了引用古诗文名句的文章,重点朗读,体会作者的妙用之处,来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引用古诗文的兴趣。

三、觅方法加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指导首先我们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诵,终生受益”的思想,引导孩子多读,即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完全适合孩子古诗文的诵读方法。

其次我们采用了同类连块诵读法,也就是把描写同一类事物或情感的古诗文归类加以比较,再进行分块记忆,这样不但孩子记得快而且记得准,不混淆。

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

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经典诵读活动教育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诗歌、寓言等。

2. 诵读技巧的训练: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3. 合作演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演绎,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段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表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经典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学生分享一段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正文(30分钟):- 选择一段经典文学作品,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诵读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模仿跟读。

-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合作演绎。

- 指导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注意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节奏感强等方面的表现。

3. 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各小组的合作演绎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练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1. 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诵读和合作演绎方面的练习时间不足,下次可以适当延长课时或安排更多的练习时间。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总结环节,我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

3. 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学生在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面临困难,下次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选题,供学生选择。

通过这次教学,我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经典诵读《游子吟》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游子吟》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游子吟》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游子吟》是一项有益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有限。

《游子吟》是一首描写游子离别的诗歌,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对于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无法完全理解,导致他们在朗读时缺乏情感表达。

因此,我意识到在教学前需引起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兴趣,让他们对于作品的背景和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在朗读时缺乏声音的控制和表达能力。

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诠释文中的语调和情感,导致朗读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材料,让他们有机会在家里进行反复练习。

同时,我也将在课堂上注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声音和语调来表达情感,让他们通过反复朗读来提高控制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

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计划利用小组合作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总之,经典诵读《游子吟》教学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我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解、表达和个体差异。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这个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

通过学习国学,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这是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发展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接受力最强,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学习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

本着这样的思想认识,我这样梳理我的教学思路:
我将“使学生明白德学才艺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攀比心理也悄然萌芽。

此时,正是给他们以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时期,因此,“惟徳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恰好符合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

回首这节课,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体会佳句韵律美时的仿古读、深入理解佳句时的师生交流、检验所学时的拓展延伸构成本节课的亮点,而结尾处的诵读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随着下课铃的响起,伴着朗朗的读书声,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也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某些缺憾:
一、课堂引领不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却没有顺势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者,在跟学生的交流中,评价语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语言功力欠缺。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然是国学课堂,就应该尽可能地展现汉语言的魅力,但本课我的语言比较直白,引经据典意识不强,以后需要加强古代文化的积累。

通过本次尝试,我对校本课程——国学教学增加了几分思考:
一、如何品读传统文化?现在提倡的是生本化教学,我在这节课上想呈现给大家的是以精选佳句为圆心,联系学生实际及旧知,从多角度拓展开进行教学,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授之以渔”,不知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期待专家点评。

二、国学课堂应该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但作为国学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领更重要。

因此,本节课中,我的讲授内容略多于学生的思考活动,不知这样定位是否恰当?
三、国学与语文、思品教学有何区别?有一篇文章中曾说过:要把国学上成有语文味的思品课。

那么,这三者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融合呢?把握的尺度是什么?我这节课处理得恰当吗?
我知道,“国学”博大精深,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学教师,今后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力求做到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深刻领
会中庸之道的精髓,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握好“度”,在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中,给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必定会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