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背景中国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约为39万平方千米。

由于此地区的环境特殊,土壤质地较差,且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土地流失问题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

二、管控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的能力,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同时,植树造林还可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2. 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利用调整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布局,可以减少土地的裸露程度,防止水土流失。

3. 土地治理工程土地治理工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修建水土保持设施、改善耕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手段,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水资源,提高土地质量。

4. 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将居民定居在水土流失区域,开展退耕还林还田行动,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5. 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监测和管控,加强对于未经许可的采矿、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可以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土地和环境。

三、治理成果近年来,针对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采取了植树造林、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治理工程、生态移民等手段。

这些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数据显示,中国黄土高原的退化土地面积逐年递减,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区域经济开始逐渐崛起。

四、总结水土流失问题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才能真正达到控制、缓解土地流失问题的目的。

当然,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研究和实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为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学习目标】1、理解“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意义及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

2、了解湿地作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环境效益。

3、学会搜集资料,尤其学会借助网络搜集资料4、实行合作性探究方式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一、“北大荒”的基本概况1、“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0°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

指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

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

西部是松嫩平原区。

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

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

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

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

2、“北大荒”的物产种类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

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

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无边。

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

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2912万亩耕地,,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

北大荒现有林地250万亩、草原616万亩、水面372 万亩。

在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良化资源的进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更,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

3、“北大荒”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

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环境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河流——长江。

这些地理环境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1.山脉:中国的山脉分布广泛,形成了许多山地生态系统。

山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动植物物种。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活动,山脉生态系统面临着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2.平原:中国的平原广泛分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然而,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3.河流和湖泊: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河流和湖泊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导致水质下降和生态平衡破坏。

二、生态保护现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保护区网络:中国建立了全国性和局部性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旨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区覆盖了广大的地理区域,涵盖了山脉、湿地、草原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环境立法: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惩罚了环境破坏者。

3.生态补偿: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向那些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地方政府和居民提供经济奖励,激励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4.科技创新:中国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效能。

三、解决方案尽管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章 环境保护 教案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章 环境保护 教案

考点一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水污染及其防治二、大气污染及防治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分类与危害2.固体废弃物的影响3.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1)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两种方法。

(2)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

因此,在一些国家,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

四、土壤污染及防治1.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1)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3)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2018·全国卷Ⅰ)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如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解析本题以斯匹次卑尔根岛为区域背景,以世界种子库建设为主题,重点考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分析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时需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展开,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利于种子保存;极地人类活动少,干扰小。

分析气候变暖的环境风险时可以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进而导致隧道和种子库进水,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教案

作为中国拥有最先进制造业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不断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本文将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教育展开讨论。

一、背景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个省市,地处黄江、长江二大流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的热带到温带交界处,区域面积约203000平方公里,其中河网、湖泊和塘沟密集,水文地貌复杂,是“中国江南水乡”著名的地区。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水资源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生态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向大众传递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活动。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可以使公众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水平,鼓励行业和社会各界更好地适应环保要求。

三、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建议1.提高教育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水平。

教育部门应探索和创新环境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通过普及环境科学、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教育和绿色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环保知识传递和培养群众环保意识。

2.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宣传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广告、媒体、公示等渠道,传递环保知识和宣传环保要求。

同时,行业和企业也应尽到环保宣传的责任,不断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环保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的平台,开展环保教育和互动,借助网络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问题,支持环保事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教案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教案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各种图文和视频等资料,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危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

2.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3.掌握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区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能够区分荒漠化与沙漠化、荒漠化与荒漠等易混概念。

2.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我国荒漠化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干旱地区的荒漠》,以大致了解干旱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荒漠地区的兴趣,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引出生态脆弱区和荒漠化的概念,以此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我国的领土地域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你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极易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地区统称为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性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你知道我国生态脆弱区有哪些主要类型吗?在众多的生态脆弱区中,荒漠化生态脆弱区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重点学习和探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板书)第二章区域发展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学生进行课前探究:分析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

阅读教材P61探究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查阅文献,了解上述争议内容,谈一谈,你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的看法。

生:(可能的答案)1.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观点:(1)多因素成因说:该观点认为高大沙山形成发育受沙源、风况、基底和植被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受环境演变的影响较大。

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山下伏地形的起伏不仅能够改变近地表风的运行方式,而且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

气候湿润期(间冰期)沙丘主要通过钙胶结层固定在沙丘表面,气候干冷期(冰期)在钙胶结层又发育次一级沙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八章 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八章 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5讲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考情展示命题规律2019·全国Ⅱ卷,442019·全国Ⅲ卷,432019·某某卷,30D(2)(3) 2019·某某卷,24题2018·全国Ⅱ卷,442018·全国Ⅲ卷,44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一、森林及其保护(1)自然原因:气候变迁等。

(2)人为原因:原始社会表现为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农业社会表现为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而工业时代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3)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4)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3.毁林后果: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世界: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森林保护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X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198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过载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3)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4)危害: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一、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地理环境的国家,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中国的自然环境由其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因素组成,对中国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均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的地形和地貌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背靠祖国大陆,地势较为复杂多样。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中国陆地的高程差距极大。

根据地貌特征,中国的地形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东部沿海平原、长江中游盆地、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

1. 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片平原广阔平坦,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同时,它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大型港口,为中国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节点。

2. 长江中游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中游地区。

这个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包括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和骆驼湖。

这片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之一。

这片平原地区主要由黄河与其支流形成,被广泛用于农业种植和人口聚居。

然而,由于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该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4.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地理特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寒冷气候是其特点,它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大河的发源地之一,如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

5. 西南山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主要由喜马拉雅山脉和其他高山组成。

这片山地地区地势陡峭,地形复杂。

这里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珍稀植物物种,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三、中国的气候与水文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地理位置、地形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中国气候可划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1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1

PM2.5 来源 广泛
约50%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 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细 颗粒物 约5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 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经过 复杂化学反应在大气中形成的二 次细颗粒物
京津冀为例,燃煤30%、工业源25%、机动车18%、 扬尘17%、生活源10%.
中国拟于2016年实施《空气质量准则》
“ 低 调 ” 的 臭 氧
出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 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超环境承载力 • 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京津冀单位面积污染物排
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 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凸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对
PM2.5的贡献率达到20-25% • 车用油品质量滞后,含硫量偏高 • 受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累积。
• 2015年6月14日:安徽巢湖大片蓝 藻集聚
• 2015年6月15日:广东练江水污染
• 2015年6月17:河水被污染 安 徽池州千亩田变荒地,化工园污 染灌溉水源
• 2015年6月30日:四川广元水库 污染强降雨,洪水夹杂着场镇上 的一些垃圾流入附近的尖岭水库, 而被污染。造成水库近万斤鱼一 夜间死亡。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
田鸿雁
中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十八大报告: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 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015.1.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 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律
导致龙江河镉污染 • 2013年山西长治苯胺泄露事故引发河流污染 • 2014年,甘肃兰州石化管道泄漏导致饮用水苯严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危机也逐步浮出水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社会。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1.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大气污染等问题也成为全球大众关注的焦点。

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和饮用水质量都已经达到危险级别,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了人口健康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

2.生态资源破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区域的生态资源受到了破坏和损失,一些地方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

大量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这也使得生态环境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

3.生态保护意识欠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一些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忽视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当前需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是关键所在。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方案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国需要制定更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规范企业行为。

建立一个明确的监管机制,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环保工程投入力度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建设环保项目,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如水源保护、湿地保护和森林保护等。

采取科技手段,推动环保重点技术研发和应用。

3.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全面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强调人们的环保责任,让每个人成为环保的主力军。

同时在教育中加入环保知识体系,传递绿色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4.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建立体系,追踪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环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同时,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环保技术的应用水平。

5.建立绿色发展机制政府应该出台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绿色转型。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0前言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1/ 7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

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要点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泥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枯槁、物种削减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煤、石油、自然气〕等资源日益短缺一、环境污染与防治〔二〕垃圾污染及其防治污染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物危害①占用大量土地;②污染环境(释放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③危害人体安康。

①建立健全垃圾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治理(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与保护防治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垃圾;措施④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展集中收集处理;⑤承受各种技术进展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如回收再利用、燃烧发电、卫生填埋、生化处理制沼气,作建筑原料等)。

即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是关键〔三〕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光化学烟雾〕酸雨污染物:SO X, NO X酸雨污染源:自然――火山喷发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人为――硫酸型酸雨――燃煤废气;硝酸型酸雨――燃烧石油废气,如汽车尾气;或通过季风环流从邻近省份或国家输入污染物北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多的缘由:①城市汽车猛增尾气排放多②工业、家庭燃煤多,大气污染大③气候降水少,地表沙土较枯燥,④植被掩盖率低⑤建筑工地、沙土废土任凭堆放南方酸雨严峻的缘由:①南方降水丰富,大气湿度较大②南方山区多,风小,废气不易被集中③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兴旺,燃煤多④南方多酸性的红壤影响空气净化的自然因素:①降雨〔多〕②风速〔大〕③植被〔掩盖率高〕④地形〔开阔〕危害大气污染的危害:①影响原有的生态平衡②威逼人体安康③影响工农业生产④损害建筑物及各种设备可吸入颗粒的危害:①使人体免疫功能障碍②引发传染病③患尘肺病酸雨危害:1、危害人体安康 2、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3、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状态,导致农作物减产4、腐蚀树叶,危害森林5、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毁坏防治①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③推行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④严格执行企业、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排放标准治理力度,⑤全面规划,合理工业布局,把握和治理工业、生活和机动车污染;⑥改善能源构造,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干净煤技术、节能技术〕⑦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水体富养分化〔赤潮和水华〕赤潮、水华产生缘由:〔一〕水污染海洋水体污染水体毒害〔如日本水俣病〕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运输中化工厂排放有毒〔如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石油泄漏。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 中温带、亚热带
华南林区
边远山区
草原退化 湿地萎缩
内蒙古、青海 、宁夏、新 疆
三江低地、 湖滨海滨
干旱、半干旱区
属湿润低平原湖 泊海洋边缘地区
生物多样性 林区、草原
锐减
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土壤侵蚀 荒漠化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西北、华北 半干旱区
半湿润、湿润 丘陵地区
属半干旱内陆 或春旱严重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 旱荒漠绿洲区
大兴安岭西 侧内蒙古半 干旱草原区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B 西南横断山区、 A
云贵高原西部亚
热带丘陵地区 C
暖温带 湿润半 湿润黄
G
FE
淮海平
D 原区
南方亚热
带丘陵区
思考: 上述各个地区主要的生 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 原因?
A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 原因?
A
自然原因: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人为原因:过垦,过伐,过牧
B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草场退化严重 原因?
B
自然原因:降水少,气候干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土壤侵蚀严重 原因?
C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人为原因: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自然原因:丘陵山区,降水丰富 人为原因: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4)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 位下降,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每年平均下 降12cm。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 500多个,面积大大缩小。
(5)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约15%--20%处于 濒危状态,高鼻羚羊,白鳍豚,熊猫,东 北虎等珍贵野生生物分布区显著减少,种 群数量锐减。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提示与建议1.从成因角度认识荒漠化的类型。

2.理解干旱与荒漠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析人口压力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的过程。

【互动探究】◆◆知识梳理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等自然因素与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退化、退化、退化而引起的土地、石质荒漠化和次生。

4.分布: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中国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以西,昆仑山一一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宁夏、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山脉和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为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为界,以东属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5.生态环境(1)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微弱,物理风化和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沉积物。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1)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利用不合理。

2.直接原因(1)过度,占32.7%(2)过度,占30.1%(3)过度,占26.9%(4)利用不当,占9.6%(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占0.7%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古代:,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被迫放弃。

2.近代:大规模,人口剧增,直接加剧了荒漠化。

3.现代:、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总体上看,特别是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

(选修六)同课异构教案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选修六)同课异构教案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同课异构公开教学地理教案课题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授课者时间 20**年*月**日第*节地点高二(*)班教室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2.理解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3.提高学生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教学难点学生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通过学习,我们已知道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但这些问题分布在那里,原因如何,又如何防治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直接展示)1.自然原因:(1)地域广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发;(2)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小;(3)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指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图,讨论: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G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

(学生分成六个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展示。

)学生思考回答: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教师总结展示。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恶化原因:(学生读书,总结展示。

)(1)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主要原因)(2) 管理力度不够(3)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防治措施讨论:对于以下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分成六个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展示。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字: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走廊、生态示范区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法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法规练习巩固: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比较两幅图,说出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PPT 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出示图 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 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板书: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一)位置(二)地形特征(三)自然特征:干旱(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师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板书: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活动意图:学生通过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图,从中获得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学生从位置和地形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归纳和分析能力。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读课本图 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生(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019年地理鲁教必修三第三单元 小专题大智慧 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019年地理鲁教必修三第三单元 小专题大智慧 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 措施
①消除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
土地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贫困;
风;
西北干 ——世界上
②早期
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
旱半干 荒漠化最严
预警;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
旱地区 重的国家
③生物
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
之一
固沙、沙
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障固沙
湿地面积萎缩的治理措施:①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③积极实施退耕还湿工程,恢复已破坏的湿地;④鼓励保护 性的开发,如生态旅游等。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 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 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
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
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4.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
的有
()
①退牧还耕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第 3 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 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 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 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第 4 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 沙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由此可知 B 选项 正确。 答案:3.A 4.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受气候变化和人
1. 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 —G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
.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
.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物多样防治措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
板书设计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2.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