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必看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必看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基本离不开背、记,运用,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数学答题技巧:立体几何解答立体几何篇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以及根据题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2. 证明定理和性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平行线性质、勾股定理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已知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以及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证明。
3. 求解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求几何图形中的最值,如最短路径、最大面积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不等式、极值定理和优化方法等。
4. 判定和性质应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判定几何图形是否满足某个性质,或应用某个性质到实际场景中。
解题方法包括根据性质进行推导和判断,以及根据实际场景建立数学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曲面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曲面解题技巧高中数学的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曲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曲面题型。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技巧的应用。
一、球面的解题技巧球面是立体几何中常见的曲面,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球的性质:球的表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球的直径,球的表面上的点到球心的距离都相等。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性质来求解问题。
例题:已知球心为O,P为球面上的一点,OP的长度为r,球面上的点Q到OP的距离为d。
求证:OP ⊥ QP。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可知,点Q到球心的距离等于r,点P到球心的距离等于r,点Q到点P的距离等于d。
根据球的性质可知,点Q到点P的距离应该等于点P到球心的距离减去点Q到球心的距离,即d = r - r = 0。
由此可得,点Q和点P重合,即OP ⊥ QP。
2. 利用球面上的切线:球面上的切线与球面的切点处于同一平面上。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球面上的切线与球面的切点的关系来求解问题。
例题:已知球心为O,球面上的点A、B、C在同一平面上,且OA ⊥ AB,OB ⊥ BC,OC ⊥ CA。
求证:AB ⊥ BC。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可知,点A、B、C在球面上,并且OA ⊥ AB,OB ⊥BC,OC ⊥ CA。
由于OA ⊥ AB,所以OA是球面上过点A的切线。
同理,OB是球面上过点B的切线,OC是球面上过点C的切线。
根据球面上切线与切点的关系可知,切线OA、OB、OC在同一平面上,且与球面的切点A、B、C重合。
由此可得,AB ⊥ BC。
二、圆柱的解题技巧圆柱是另一个常见的立体几何曲面,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圆柱的性质: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圆柱的侧面是由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和底面上的圆所组成的。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性质来求解问题。
例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度为h。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生们遇到的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归纳推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中归纳立体几何的常见问题,分析其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
一、平面几何的归纳思维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平面几何的归纳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或推导出结论。
下面,我们以立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为例,介绍归纳思维的应用。
1. 立方体的体积问题立方体是最基础的立体之一,其体积的计算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立方体的结构,发现其体积与边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进而通过归纳思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方体的体积等于边长的立方。
2. 圆柱的表面积问题圆柱是另一个常见的立体,其表面积的计算同样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不同半径和高度的圆柱,我们可以发现其表面积与半径和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和侧面积之和。
二、解体思路与技巧除了归纳思维,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也是高中数学归纳立体几何的关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
1. 利用平行关系平行关系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常用的思路之一。
通过观察立体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找到平行的线段、平面或面对面的关系。
利用平行关系,可以得出许多有用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立体的体积时,可以通过将其分成若干个平行的截面,然后计算每个截面的面积,并将其相加,从而求得整个立体的体积。
2. 利用相似关系相似关系也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常用技巧之一。
当两个立体之间存在相似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关系来求解未知量。
举例来说,当我们需要求解一个复杂立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或面积时,可以先找到一个与之相似且已知部分的长度或面积,然后利用相似比例来求解未知量。
高中立体几何最佳解题方法及考题详细解答
高中立体几何最佳解题方法总结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1、利用平行四边形;2、利用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5、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6、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直线平行。
7、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4、反证法。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1、勾股定理;2、等腰三角形;3、菱形对角线;4、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5、点在线上的射影;6、如果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
7、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三垂线定理)8、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9、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2、点在面内的射影;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4、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浅析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浅析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数学是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能力一门学科,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立体几何对学生空间能力的要求极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并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本文主要探究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以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几何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掌握基础知识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只有将这些知识点完美地串联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
关于立体几何,学生在初中时就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要时常复习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一些旧的相关知识点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减少一些外界阻力,因此,教师需要将初中的知识点与高中的知识点有效地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弥补之前没有学会的知识点,也能够使本身就会这些知识的学生得到再次的复习巩固。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温习旧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能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也能减轻教师在上课时的压力,使课堂进行得更加顺畅,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时,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之前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了,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球的讲解时,让学生回忆圆的表面积求法,帮助学生将之前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立体几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会自主思考和错题整理与初中数学知识相比,高中数学知识提升了一个层次,难度更大。
只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措施,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融入高中数学课堂。
例如,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立体几何的主要知识后让学生分组学习、共同探索,通过互相帮助,解决自身与他人在立体几何知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简单的了解,然后教师再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内容进行着重讲解。
最新高二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八大解题技巧
最新高二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八大解题技巧立体几何大题的八大解题技巧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
(3)二面角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
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
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
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解题技巧大揭秘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计算
解题技巧大揭秘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计算解题技巧大揭秘——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计算数学是一门需要掌握解题技巧的学科,而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计算更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以解题技巧为重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计算。
一、理解立体几何概念在掌握立体几何计算的技巧之前,首先需要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常见的立体几何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形状。
对于每种形状,需要了解其特点、性质以及相关公式。
二、计算表面积在立体几何中,计算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计算方式。
对于不同的形状,表面积的计算方式也不尽相同。
1. 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S = 2(lw + lh + wh),其中 l、w、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2. 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S = 6a²,其中 a 表示正方体的边长。
3. 圆柱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S = 2πrh + 2πr²,其中 r 表示底面半径,h 表示高。
4. 圆锥体:圆锥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S = πrl + πr²,其中 l 表示斜高,r 表示底面半径。
5. 球体:球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S = 4πr²,其中 r 表示球体的半径。
三、计算体积除了表面积,计算体积也是立体几何中常见的计算方式。
对于不同形状的立体体积,也有各自的计算公式。
1. 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lwh,其中 l、w、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2. 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a³,其中 a 表示正方体的边长。
3. 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 = πr²h,其中 r 表示底面半径,h 表示高。
4. 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 = (1/3)πr²h,其中 r 表示底面半径,h 表示高。
5. 球体:球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 = (4/3)πr³,其中 r 表示球体的半径。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技巧包括:
1. 图像想象:将问题中的立体图形在脑海中想象成实体,转动和观察以理解其性质和构成。
2. 图形拆解:将复杂的立体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比如将一个立方体分解成正方形和矩形等。
3. 寻找关系:掌握各个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例如,正方体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4. 利用公式和定理:熟悉与立体几何相关的公式和定理,比如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勾股定理在空间几何中的应用等。
5. 画图辅助:在纸上画出问题描述的图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6. 掌握投影:了解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投影关系,理解投影变化对立体图形造成的影响。
7. 多维转化:对于三维图形,有时将其转化为二维问题来求解可以更简单,比如在平面上绘制图形的投影。
8. 几何判断:通过几何图形的特性和性质进行逻辑推理,找到可能的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技巧并非唯一,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并且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1. 嘿,同学们!对于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要学会想象啊!比如看到一个正方体,你得在脑子里把它转起来呀!就像你玩魔方一样。
为啥要这么做?你想想,不把它立体地想清楚,咋能解出那些难题呢?
2. 还有呀,一定要多画图!千万别懒。
你看那复杂的立体图形,你不画出来,光靠脑子想能行吗?就好比走夜路没手电筒,多吓人呀!像三棱锥,画出来仔细瞅瞅,很多线索不就出来了嘛。
3. 咱得善于找特殊点和线呀!这可太关键了。
比如说长方体的顶点、棱,那可都是宝呀!这就好像在一堆杂草里找宝贝,找到了不就好办啦?
4. 别小瞧那些基本定理呀,同学们!它们就像是你的秘密武器。
比如线面平行定理,那可是解题的利器呀!这不就跟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一样吗,学会了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啦!
5. 多做练习题那是必须的!别偷懒。
一道题一道题刷过去,就跟升级打怪一样。
你做的越多,遇到难题就越不慌,难道不是吗?
6. 学会和同学讨论呀!一个人想不出来,说不定别人一句话你就恍然大悟啦。
这就像几个人一起划船,肯定比你一个人划得快呀!
7. 要保持耐心和信心呀!遇到难题别着急上火,慢慢来。
就像爬山,一步步总能到山顶。
相信自己能把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搞定!
我的观点结论:总之,只要掌握这些技巧,多下功夫,高一数学立体几何就没那么难啦!。
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如何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
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如何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涉及到空间中的各种几何体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关系。
在解决立体几何题目时,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并探讨如何准确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
一、体积比较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题目中,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的一种方法是比较它们的体积。
对于两个立体形,如果它们的体积之比等于一个常数,那么可以判断它们相似。
比如,对于两个长方体A和B,如果它们的体积比为x,即V(A)/V(B) = x,则可以判断A与B相似。
二、比例关系法:在进行立体几何的相似判断时,可以考虑各个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两个立体形,如果它们的相似比例具有一定关系,则可以判断它们相似。
常见的比例关系有边长的比例关系、角度的比例关系、面积的比例关系等。
三、形状对比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题目中,可以通过对比两个立体形的形状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常见的判断方法是通过对比它们的各个面、各个边以及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它们具有相似的形状,则可以判断它们相似。
四、比较位似形状与字形状:在解决立体几何题目中,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立体形的位似形状与字形状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位似形状是指两个立体形状经过平移、旋转或缩放后的相似形状,字形状是指在相似比例下将一个立体形状沿某条边分割出来的形状。
如果两个立体形状的位似形状和字形状相似,则可以判断它们相似。
五、运用比例关系定理:在解决立体几何题目中,可以运用比例关系定理来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
比例关系定理是指两个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例关系成立定理。
对于两个相似的立体形,如果它们的各个面是相似多边形,则可以运用比例关系定理来判断它们相似。
通过以上几种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我们可以准确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来选取合适的判断方法,并运用相关的定理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两个立体形是否相似并不等同于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立体几何动点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动点解题技巧
在立体几何中,动点解题是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通过引入
动点,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几何关系和代数关系之间的等价问题,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下面是一些立体几何动点解题的技巧:
1.选择合适的动点:选择一个合适的动点是解题的关键。
动
点可以是一个普通的点,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点,如重心、垂
心等。
选择动点时要考虑到问题的特点,找到一个能够引入所
需关系的点。
2.构造代数关系:在引入动点后,需要通过几何关系构造代
数关系。
这可以通过使用相似三角形、比例等几何性质得出。
根据动点的移动,几何关系会转化为代数关系,从而可以得到
所需的方程。
3.求解代数方程:得到代数方程后,可以通过解方程求解问题。
根据问题的要求,可以得到方程中未知量的值,进而确定
几何问题的解。
4.注意特殊情况:在使用动点解题时,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
情况。
例如,当动点的位置使得几何关系不成立时,应该排除
这种情况。
此外,还需要注意动点的位置是否能够涵盖所有可
能的情况。
5.利用易于计算的性质: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易于
计算的几何性质。
例如,平行线、垂直线等性质可以简化计算
过程,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通过灵活运用动点解题技巧,可以更加简化和系统化地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当然,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灵活运用,并多加练习掌握动点解题的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为困难的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立体几何题目。
一、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首先要熟悉各种空间几何体的性质。
例如,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上的对角线相交于立方体的中心点。
了解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从而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如,考虑以下题目:已知正方体ABCD-EFGH,点M,N分别为AE和BF的中点,连接MN并延长交于点P,求证:AP⊥MN。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方体的性质。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对角线相交于中心点。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画出正方体,并连接MN。
然后,我们观察到点P是MN的延长线上的一个点,可以猜测点P可能与正方体的某个顶点相关。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点A与MN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
由于正方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P⊥MN。
二、平行关系的运用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平行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解题技巧。
通过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平行线段或平行面,我们可以利用平行关系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例如,考虑以下题目:已知四棱锥ABCD-A1B1C1D1,AB∥A1B1,CD∥C1D1,E为AB的中点,F为C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交于点P,求证:AP⊥EF。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要注意到题目中给出了平行关系。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画出四棱锥,并连接EF。
然后,我们观察到点P是EF的延长线上的一个点,可以猜测点P可能与四棱锥的某个顶点相关。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点A 与E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
由于平行关系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P⊥EF。
三、相似关系的运用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相似关系也是一个常用的解题技巧。
通过观察题目中给出的相似三角形或相似几何体,我们可以利用相似关系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例如,考虑以下题目:已知正方体ABCD-EFGH,点M,N分别为AE和BF的中点,连接MN并延长交于点P,求证:BP:PM=2:1。
立体几何解答题答题技巧
立体几何解答题答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解答立体几何题目的技巧:
1. 画图:在解答立体几何问题时,绘制一个清晰的图形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画图,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所描述的形状和关系,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2. 理解几何定理和性质:学习和记忆立体几何的常见定理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熟悉面积、体积、角度等几何概念,以及多边形和多面体的性质。
这样,当遇到相关题目时,可以迅速应用这些知识。
3. 拆解分析:有些立体几何题目可能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将其拆分为更简单的部分来解决。
例如,将一个立体体积问题看作是由多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小立方体的体积,并将它们相加。
4. 利用对称性:利用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有助于简化和解决问题。
寻找对称平面、轴等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有用的信息和关系。
5. 代数方法:对于一些立体几何问题,代数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
将图形中的长度、距离等量用变量表示,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设置方程,最后求解未知量。
6. 实践和总结:解答立体几何问题需要一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多做一些习题,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能够提升解题能力。
总之,解答立体几何题目需要综合运用几何知识、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可以更好地解决各种立体几何问题。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我们把不同于一般解法的巧妙解题方法称为解题技巧,它来源于对数学问题中矛盾特殊性的认识。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篇1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3)二面角: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
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
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
△ BCD LE H ^S A 州BD_d , . d 二"△BCD 二-23S A A BD 2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命题趋向】 在高考中立体几何命题有如下特点: 1. 线面位置关系突出平行和垂直,将侧重于垂直关系2. 多面体中线面关系论证,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常在解答题中综合出现.3. 多面体及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性质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出现4. 有关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的问题,特别是与球有关的问题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题目分值一般在 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 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考点透视】 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掌握 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 •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 间的距离的概念. 空间距离和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以两点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 离以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作为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中常将上述内容综合在 一起放在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分为多个小问题,也可能作为客观题进行单独考查 .考查空间距离和角的试题一般作为整 套试卷的中档题,但也可能在最后一问中设置有难度的问题 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 题的一大特色.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考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 体积法的应用. 例1如图,正三棱柱 ABC _AB i C i 的所有棱长都为2 , D 为cC i 中点. (【)求证:AB 1丄平面A 1BD ;(n)求二面角 A-AD-B 的大小;(川)求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 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解法一:(I )取BC 中点0,连结A0. ABC 为正三角形,.AO 丄BC . B iC1DT 正三棱柱ABC _ABG 中,平面 ABC 丄平面BCC 1B 1,二AO 丄平面BCC 1 B . 连结B 10,在正方形BB 1C 1C 中,0, D 分别为BC , CC 1的中点,• BQ 丄BD , . AB 1丄BD . 在正方形 ABB 1A 中,AB 1丄AB , . AB 1丄平面 ABD • (n )设AB 1与A B 交于点G ,在平面A BD 中,作GF 丄A D 于F ,连结AF ,由(I )得AB AB 1C1.AF 丄AD , ■ / AFG 为二面角A-AD-B 的平面角.在 △ AA D 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 'AG *AB 1川,曲AFGdAIA-AD -B 的大小为AF B 45AF = 5arcsin 一4(川)△ ABD 中,BD=AD=、5, AB =2 2, S A A 1BD 「6 ,BCD=1 •在正三棱柱中,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 3 .设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d •由V A 』CD =V c 」BD ,得1 Sz △ A 1BD.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_2 .2•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d = B 0A Bi =丄-2 =・2 . |A B ;| 2^2小结:本例中(川)采用了两种方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二采用了平面向量的计算方法,把不易直接求的面AMB 1的距离转化为容易求的点 K 到平面AMB 1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法一采用了等 体积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复杂的几何作图,显得更简单些,因此可优先考虑使用这一种方法 .考点2异面直线的距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已知三棱锥S-ABC ,底面是边长为4.、2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E 、D 分别为BC 、AB 的 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 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 CD 与SE 的公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将所求异面直线的 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转化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 BD 的中点F ,连结EF , SF , CF ,-EF 为 BCD 的中位线,.EF // CD,. CD //面 SEF ,解法二:(I )取BC 中点0 ,连结A0 • ':△ ABC 为正三角形,.A0丄BC .V 在正三棱柱 ABC _ABG 中,平面ABC 丄平面 BCC 1B 1 , . AD 丄平面 BCGB . 取BG 中点。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1. 立体几何题型啊,那可是个神奇的领域!有求各种立体图形体积的题型,就像求一个装满水的古怪形状瓶子能装多少水一样。
比如说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是边长的立方。
要是有个正方体边长是3厘米,那它的体积就是3×3×3 = 27立方厘米,简单吧!这类型的题就像是数糖果,一个一个数清楚就行。
2. 还有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题型呢。
这就好比给一个形状奇怪的礼物包装纸,得算出需要多少纸才能把它包起来。
像长方体,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假如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那表面积就是2×(4×3 + 4×2 + 3×2) = 52平方厘米。
哎呀,可别小瞧这表面积,有时候算错一点就像给礼物包了个破纸一样难看。
3. 立体几何里关于线面关系的题型也不少。
这就像在一个迷宫里找路,线和面的关系复杂得很。
比如说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就像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房间里,一根直直的杆子和地面平行,只要杆子和地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就行。
像有个三棱柱,一条棱和底面的一条棱平行,那这条棱就和底面平行啦,是不是很有趣呢?4. 线面垂直的题型也很重要哦。
这就像是建房子时的柱子和地面的关系,必须垂直才稳当。
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就看这条直线是不是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就像搭帐篷,中间那根杆子要和地面上交叉的两根绳子都垂直,帐篷才能稳稳地立起来。
比如一个正四棱锥,它的高就和底面垂直,因为高和底面两条相交的对角线都垂直呢。
5. 面面平行的题型有点像照镜子。
两个平面就像两面镜子,要想平行,得看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
就像有两个一样的盒子,一个盒子里面两条交叉的边和另一个盒子里面对应的两条交叉边平行,那这两个盒子的面就是平行的关系。
想象一下,如果两个平行的黑板,是不是很有画面感?6. 面面垂直的题型就像是打开的书页。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详解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详解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中的图形和体积。
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考试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并详细解析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一考点。
一、平行六面体的体积计算平行六面体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底面积和高,进而计算体积。
例如,有一平行六面体的底面积为A,高为h,求其体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行六面体的定义,即六个面都是平行的。
其次,根据平行六面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六面体。
因此,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即V = Ah。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平行六面体,其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
那么,它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5乘以10得到,即V = 5 × 10 = 50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正方体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正方体的边长,进而计算表面积。
例如,有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a,求其表面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方体的定义,即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其次,根据正方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立方体,因为立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因此,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边长的平方乘以6来计算,即S = 6a²。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正方体,其边长为3厘米。
那么,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6乘以3的平方得到,即S = 6 × 3² = 54平方厘米。
三、棱柱的体积计算棱柱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底面积和高,进而计算体积。
例如,有一个棱柱的底面积为A,高为h,求其体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棱柱的定义,即底面是一个多边形,顶面与底面的对应点通过直线相连。
其次,根据棱柱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棱柱。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汇总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汇总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
(3)二面角: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
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
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
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5.翻折、展开关注不变因素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命题趋向】在2007年高考中立体几何命题有如下特点: 1.线面位置关系突出平行和垂直,将侧重于垂直关系.2.多面体中线面关系论证,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常在解答题中综合出现.3.多面体及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性质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出现.4.有关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的问题,特别是与球有关的问题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题目分值一般在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考点透视】(A)版.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空间距离和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以两点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以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作为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中常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放在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分为多个小问题,也可能作为客观题进行单独考查.考查空间距离和角的试题一般作为整套试卷的中档题,但也可能在最后一问中设置有难度的问题.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题的一大特色.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例题解析】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 典型例题例1(2007年福建卷理)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 (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A1A(Ⅱ)求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 (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 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解答过程:解法一:(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AO ∴⊥平面11BCC B .连结1B O ,在正方形11BB C C 中,O D ,分别为 1BC CC ,的中点, 1B O BD ∴⊥, 1AB BD ∴⊥.在正方形11ABB A 中,11AB A B ⊥, 1AB ∴⊥平面1A BD .(Ⅱ)设1AB 与1A B 交于点G ,在平面1A BD 中,作1GF A D ⊥于F ,连结AF ,由(Ⅰ)得1AB ⊥平面1A BD .1AF A D ∴⊥, AFG ∴∠为二面角1A A D B --的平面角.在1AA D △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455AF =,又1122AG AB ==, 210sin 4455AG AFG AF ∴===∠. 所以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为10arcsin 4.(Ⅲ)1A BD △中,1115226A BD BD A D A B S ===∴=△,,,1BCD S =△. 在正三棱柱中,1A 到平面11BCC B 的距离为3. 设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d . 由11A BCD C A BD V V --=,得111333BCDA BD S S d =△△,ABC D1A1C1BO F1322BCD A BD S d S ∴==△△.∴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22.解法二:(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AD ∴⊥平面11BCC B .取11B C 中点1O ,以O 为原点,OB ,1OO ,OA 的方向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00)B ,,,(110)D -,,,1(023)A ,,,(003)A ,,,1(120)B ,,, 1(123)AB ∴=-,,,(210)BD =-,,,1(123)BA =-,,. 12200AB BD =-++=,111430AB BA =-+-=,1AB BD ∴⊥,11AB BA ⊥.1AB ∴⊥平面1A BD .(Ⅱ)设平面1A AD 的法向量为()x y z =,,n . (113)AD =--,,,1(020)AA =,,. AD ⊥n ,1AA ⊥n ,100AD AA ⎧=⎪∴⎨=⎪⎩,,n n 3020x y z y ⎧-+-=⎪∴⎨=⎪⎩,,03y x z =⎧⎪∴⎨=-⎪⎩,. 令1z =得(301)=-,,n 为平面1A AD 的一个法向量. 由(Ⅰ)知1AB ⊥平面1A BD ,1AB ∴为平面1A BD 的法向量.cos <n ,1113364222AB AB AB -->===-n n .∴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为6arccos 4.xz AB C D1A1C1BO Fy(Ⅲ)由(Ⅱ),1AB 为平面1A BD 法向量,1(200)(123)BC AB =-=-,,,,,.∴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1122222BC AB d AB -===.小结:本例中(Ⅲ)采用了两种方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二采用了平面向量的计算方法,把不易直接求的B 点到平面1AMB 的距离转化为容易求的点K 到平面1AMB 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法一采用了等体积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复杂的几何作图,显得更简单些,因此可优先考虑使用这一种方法.例2.( 2006年湖南卷)如图,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 -ABCD 与Q -ABCD 的高分别为1和2,AB =4.(Ⅰ)证明PQ ⊥平面ABCD ;(Ⅱ)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 (Ⅲ)求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方法一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方法二关键是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般方法. 解答过程:方法一 (Ⅰ)取AD 的中点,连结PM ,QM . 因为P -ABCD 与Q -ABCD 都是正四棱锥, 所以AD ⊥PM ,AD ⊥QM . 从而AD ⊥平面PQM . 又⊂PQ 平面PQM ,所以PQ ⊥AD . 同理PQ ⊥AB ,所以PQ ⊥平面ABCD .(Ⅱ)连结AC 、BD 设O BD AC = ,由PQ ⊥平面ABCD 及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O 在PQ 上,从而P 、A 、Q 、C 四点共面.取OC 的中点N ,连接PN . 因为21,21===OC NO OA NO OQ PO ,所以OA NO OQ PO =, 从而AQ ∥PN ,∠BPN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 因为2222(22)13PB OB OP =+=+=,222(2)1 3.PN ON OP =+=+=QBCPAD OM10)2()22(2222=+==ON OB BN所以9333210392cos 222=⨯⨯-+=⋅-∠PN PB BN PN PB BPN +=. 从而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是93arccos. (Ⅲ)连结OM ,则112.22OM AB OQ === 所以∠MQP =45°.由(Ⅰ)知AD ⊥平面PMQ ,所以平面PMQ ⊥平面QAD . 过P 作PH ⊥QM 于H ,PH ⊥平面QAD .从而PH 的长是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 又0323,sin 45.2PQ PO QO PH PQ =+=∴==. 即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是322. 方法二 (Ⅰ)连结AC 、BD ,设O BD AC = .由P -ABCD 与Q -ABCD 都是正四棱锥,所以PO ⊥平面ABCD ,QO ⊥平面ABCD .从而P 、O 、Q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PQ ⊥平面ABCD . (Ⅱ)由题设知,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由(Ⅰ),QO ⊥平面ABCD . 故可分别以直线CA 、DB 、QP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题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P (0,0,1),A (22,0,0),Q (0,0,-2),B (0,22,0). 所以)2,0,22(--=AQ(0,22,1)PB =-于是93,cos =〉〈PB AQ . (Ⅲ)由(Ⅱ),点D 的坐标是(0,-22,0),)0,22,22(--=AD ,(0,0,3)PQ =-,设),,(z y x n =是平面QAD 的一个法向量,由QBCPA Dz y xO⎪⎩⎪⎨⎧=⋅=⋅00AD n AQ n 得⎪⎩⎪⎨⎧=+=+002y x z x . 取x =1,得)2,1,1(--=n .所以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322PQ n d n⋅==. 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典型例题例3 已知三棱锥ABC S -,底面是边长为24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 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CD 与SE 的公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将所求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转化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BD 的中点F ,连结EF ,SF ,CF ,EF ∴为BCD ∆的中位线,EF ∴∥CD CD ∴,∥面SEF ,CD ∴到平面SEF 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又 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CD 上一点C 到平面SEF 的距离,设其为h ,由题意知,24=BC ,D 、E 、F 分别是AB 、BC 、BD 的中点,2,2,621,62=====∴SC DF CD EF CD 33222621312131=⋅⋅⋅⋅=⋅⋅⋅⋅=∴-SC DF EF V CEF S 在Rt SCE ∆中,3222=+=CE SC SE在Rt SCF ∆中,30224422=++=+=CF SC SF又3,6=∴=∆SEF S EF由于h S V V SEF CEF S SEF C ⋅⋅==∆--31,即332331=⋅⋅h ,解得332=h 故CD 与SE 间的距离为332. 小结:通过本例我们可以看到求空间距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此类题目再加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主要考查点面、线面、面面距离间的转化. 典型例题例4.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AC 中,G 是1AA 的中点,求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 的方法求解.解答过程:解析一 BD ∥平面11D GB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O 平面11D GB 的距离,1111C A D B ⊥ ,A A D B 111⊥,⊥∴11D B 平面11ACC A ,又⊂11D B 平面11D GB ∴平面1111D GB ACC A ⊥,两个平面的交线是G O 1,作G O OH1⊥于H ,则有⊥OH 平面11D GB ,即OH 是O 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在OG O 1∆中,222212111=⋅⋅=⋅⋅=∆AO O O S OG O . 又362,23212111=∴=⋅⋅=⋅⋅=∆OH OH G O OH S OG O . 即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等于362. 解析二 BD ∥平面11D GB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B 平面11D GB 的距离.设点B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为h ,将它视为三棱锥11D GB B -的高,则BACDOGH 1A 1C 1D1B 1O,由于632221,111111=⨯⨯==∆--D GB GBB D D GB B S V V34222213111=⨯⨯⨯⨯=-GBB D V , ,36264==∴h即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等于362.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此类题目一般是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典型例题例5(2007年北京卷文)如图,在Rt AOB △中,π6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的直二面角.D 是AB 的中点.(I )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II )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思路启迪:(II )的关键是通过平移把异面直线转化到一个三角形内. 解答过程:解法1:(I )由题意,CO AO ⊥,BO AO ⊥,BOC ∴∠是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 CO BO ∴⊥,又AO BO O =,CO ∴⊥平面AOB ,又CO ⊂平面COD .∴平面COD ⊥平面AOB .(II )作DEOB ⊥,垂足为E ,连结CE (如图),则DE AO ∥,CDE ∴∠是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的角.OCADBEAz在Rt COE △中,2CO BO ==,112OE BO ==,225CE CO OE ∴=+=.又132DE AO ==.∴在Rt CDE △中,515tan 33CE CDE DE===.∴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15arctan 3.解法2:(I )同解法1.(II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则(000)O ,,,(0023)A ,,,(200)C ,,,(013)D ,,, (0023)OA ∴=,,,(213)CD =-,,,cos OA CD OA CD OA CD∴<>=,6642322==.∴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6arccos 4.小结: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常先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①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解析一,或利用中位线,如解析二;②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如解析三.一般来说,平移法是最常用的,应作为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首选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2,0π.例6.(2006年广东卷)如图所示,AF 、DE 分别是⊙O 、⊙O 1的直径.AD 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AD =8,BC 是⊙O 的直径,AB =AC =6,OE //AD . (Ⅰ)求二面角B —AD —F 的大小; (Ⅱ)求直线BD 与EF 所成的角.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二面角以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并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般方法.解答过程: (Ⅰ)∵AD 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AD ⊥AB , AD ⊥AF ,故∠BAF 是二面角B —AD —F 的平面角.是矩形的直径,是圆、ABFC O BC AF ∴ ,是正方形,又ABFC AC AB ∴==6由于ABFC 是正方形,所以∠BAF =450. 即二面角B —AD —F 的大小为450;(Ⅱ)以O 为原点,BC 、AF 、OE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O (0,0,0),A (0,23-,0),B (23,0,0),D (0,23-,8),E (0,0,8),F (0,23,0)所以,)8,23,0(),8,23,23(-=--=FE BD 0186482cos ,.10||||10082BD FE BD FE BD FE ⋅++<>===⨯设异面直线BD 与EF 所成角为α,则 .82cos cos ,.10BD FE α=<>=故直线BD 与EF 所成的角为1082arccos . 考点 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此类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作法、证明以及计算. 线面角在空间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的常考内容. 典型例题例7.(2007年全国卷Ⅰ理)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 ⊥底面ABCD .已知45ABC =∠,2AB =,22BC =,3SA SB ==.(Ⅰ)证明SA BC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的大小.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解法一:(Ⅰ)作SO BC ⊥,垂足为O ,连结AO ,由侧面SBC ⊥底面ABCD , 得SO ⊥底面ABCD .因为SA SB =,所以AO BO =,又45ABC =∠,故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 BO ⊥, 由三垂线定理,得SA BC ⊥.(Ⅱ)由(Ⅰ)知SA BC ⊥,依题设AD BC ∥, 故SA AD ⊥,由22AD BC ==,3SA =,2AO =,得DBCA SS1SO =,11SD =. SAB △的面积22111222S ABSA AB ⎛⎫=-= ⎪⎝⎭.连结DB ,得DAB △的面积21sin13522S AB AD == 设D 到平面SAB 的距离为h ,由于D SAB S ABD V V --=,得 121133h S SO S =,解得2h =. 设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为α,则222sin 1111h SD α===.所以,直线SD 与平面SBC 所成的我为22arcsin 11.解法二:(Ⅰ)作SO BC ⊥,垂足为O ,连结AO ,由侧面SBC ⊥底面ABCD ,得SO ⊥平面ABCD .因为SA SB =,所以AO BO =.又45ABC =∠,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 OB ⊥.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OA 为x 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O xyz -,(200)A ,,,(020)B ,,,(020)C -,,,(001)S ,,,(201)SA =-,,,(0220)CB =,,,0SA CB =,所以SA BC ⊥.(Ⅱ)取AB 中点E ,22022E ⎛⎫ ⎪ ⎪⎝⎭,,, 连结SE ,取SE 中点G ,连结OG ,221442G ⎛⎫ ⎪ ⎪⎝⎭,,. 221442OG ⎛⎫= ⎪ ⎪⎝⎭,,,22122SE ⎛⎫= ⎪ ⎪⎝⎭,,,(220)AB =-,,. 0SE OG =,0AB OG =,OG 与平面SAB 内两条相交直线SE ,AB 垂直.所以OG ⊥平面SAB ,OG 与DS 的夹角记为α,SD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记为β,则α与DBCASOEGyxzβ互余.(2220)D ,,,(2221)DS =-,,.22cos 11OG DS OG DSα==,22sin 11β=,所以,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22arcsin 11.小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2)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①构造——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②证明——论证作出的角为所求的角,③计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角,④结论——点明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值. 考点6 二面角此类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并将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线线角放到一个合适的三角形中进行求解.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应重视. 典型例题例8.(2007年湖南卷文) 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 αβ--,A PQ ∈,B α∈,C β∈,CA CB =,45BAP ∠=,直线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为30.(I )证明BC PQ ⊥; (II )求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I )在平面β内过点C 作CO PQ ⊥于点O ,连结OB . 因为αβ⊥,PQ αβ=,所以CO α⊥,又因为CA CB =,所以OA OB =.而45BAO ∠=,所以45ABO ∠=,90AOB ∠=, 从而BO PQ ⊥,又CO PQ ⊥,所以PQ ⊥平面OBC .因为BC ⊂平面OBC ,故PQ BC ⊥. (II )解法一:由(I )知,BO PQ ⊥,又αβ⊥,PQ αβ=,AB CQαβ P OHABCQαβ PBO α⊂,所以BO β⊥.过点O 作OH AC ⊥于点H ,连结BH ,由三垂线定理知,BH AC ⊥. 故BHO ∠是二面角B AC P --的平面角.由(I )知,CO α⊥,所以CAO ∠是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则30CAO ∠=,不妨设2AC =,则3AO =,3sin 302OH AO ==. 在Rt OAB △中,45ABO BAO ∠=∠=,所以3BO AO ==,于是在Rt BOH △中,3tan 232BOBHO OH∠===. 故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为arctan 2.解法二:由(I )知,OC OA ⊥,OC OB ⊥,OA OB ⊥,故可以O 为原点,分别以直线OB OA OC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因为CO a ⊥,所以CAO ∠是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则30CAO ∠=. 不妨设2AC =,则3AO =,1CO =.在Rt OAB △中,45ABO BAO ∠=∠=, 所以3BO AO ==.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000)O ,,,(300)B ,,,(030)A ,,,(001)C ,,.所以(330)AB =-,,,(031)AC =-,,.设1n {}x y z =,,是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由1100n AB n AC ⎧=⎪⎨=⎪⎩,得33030x y y z ⎧-=⎪⎨-+=⎪⎩,取1x =,得1(113)n =,,.易知2(100)n =,,是平面β的一个法向量.设二面角B AC P --的平面角为θ,由图可知,12n n θ=<>,.ABC Qα β P Oxyz所以121215cos 5||||51n n n n θ===⨯.故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为5arccos5. 小结:本题是一个无棱二面角的求解问题.解法一是确定二面角的棱,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无棱二面角棱的确定有以下三种途径:①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②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找出棱,③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解法二则是利用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解决无棱二面角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易作出时,可由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求出二面角的大小.例9.( 2006年重庆卷)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DAB 为直角,AB ‖CD ,AD =CD =2AB , E 、F 分别为PC 、CD 的中点. (Ⅰ)试证:CD ⊥平面BEF ;(Ⅱ)设P A =k ·AB ,且二面角E -BD -C 的平面角大于︒30,求k 的取值范围.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方法一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方法二关键是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般方法. 解答过程:解法一:(Ⅰ)证:由已知DF //=AB 且∠DAD 为直角,故ABFD 是矩形,从而CD ⊥BF .又P A ⊥底面ABCD,CD ⊥AD ,故由三垂线定理知CD ⊥PD .在△PDC 中,E 、F 分别PC 、CD 的中点,故EF ∥PD ,从而CD ⊥EF ,由此得CD ⊥面BEF . (Ⅱ)连结AC 交BF 于G .易知G 为AC 的中点.连接EG ,则在△P AC 中易知EG ∥P A .又因P A ⊥底面ABCD ,故EG ⊥底面ABCD .在底面ABCD 中,过G 作GH ⊥BD ,垂足为H ,连接EH .由三垂线定理知EH ⊥BD .从而∠EHG 为二面角E -BD -C 的平面角. 设AB=a ,则在△P AC 中,有 EG =21P A =21ka . 以下计算GH ,考察底面的平面图.连结GD .因S △GBD =21BD ·GH=21GB ·DF . 故GH =BDDF GB ⋅.在△ABD 中,因为AB =a ,AD =2a ,得BD =5a. 而GB =21FB =21AD =a ,DF =AB ,从而得 GH =BD AB GB ⋅= aaa 5⋅=.55a 因此tan ∠EHG=GH EG =.255521k a ka= 由k >0知EHG ∠是锐角,故要使EHG ∠>︒30,必须k 25>tan ︒30=,33解之得,k 的取值范围为k >.15152 解法二:(Ⅰ)如图,以A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AD 所在直线为y 轴,AP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a ,则易知点A,B,C,D,F 的坐标分别为 A (0,0,0),B (a ,0,0),C (2a ,2a ,0),D (0,2a ,0), F (a ,2a ,0). 从而DC =(2a ,0,0), BF =(0,2a ,0),DC ·BF =0,故DC ⊥BF .设P A =b ,则P (0,0,b ),而E 为PC 中点.故 E ⎪⎭⎫ ⎝⎛2,,b a a . 从而BE =⎪⎭⎫⎝⎛2,,0b a ,DC ·BE =0,故DC ⊥BE . 由此得CD ⊥面BEF .(Ⅱ)设E 在xOy 平面上的投影为G ,过G 作GH ⊥BD 垂足为H ,由三垂线定理知EH ⊥BD . 从而∠EHG 为二面角E -BD -C 的平面角. 由P A =k ·AB 得P (0,0,ka ),E ⎪⎭⎫⎝⎛2,,ka a a ,G (a ,a ,0).设H (x ,y ,0),则GH =(x -a ,y -a ,0), BD =(-a ,2a ,0), 由GH ·BD =0得-a (x -a )+2a (y -a )=0,即 x -2y =-a ①又因BH =(x-a,y,0),且BH 与BD 的方向相同,故a a x --=ay2,即2x +y =2a ② 由①②解得x =53a ,y=54a ,从而GH =⎪⎭⎫⎝⎛--0,51,52a a ,|GH |=55a .tan ∠EHG = EG GH =a ka552=k 25. 由k >0知,∠EHG 是锐角,由∠EHG >,30︒得tan ∠EHG >tan ,30︒即k 25>.33 故k 的取值范围为k >15152. 考点7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众所周知,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套路与格式固定.当掌握了用向量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这套强有力的工具时,不仅会降低题目的难度,而且使得作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典型例题例10.(2007年江苏卷)如图,已知1111ABCD A B C D -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 点E 在1AA 上,点F 在1CC 上,且11AE FC ==. (1)求证:1E B F D ,,,四点共面; (2)若点G 在BC 上,23BG =,点M 在1BB 上, GM BF ⊥,垂足为H ,求证:EM ⊥平面11BCC B ;(3)用θ表示截面1EBFD 和侧面11BCC B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求tan θ.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线线平行、线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CBAG HMDEF 1B1A1D1C过程指引:解法一: (1)如图,在1DD 上取点N ,使1DN =,连结EN ,CN ,则1AE DN ==,12CF ND ==.因为AE DN ∥,1ND CF ∥,所以四边形ADNE ,1CFD N 都为平行四边形. 从而EN AD ∥,1FD CN ∥. 又因为AD BC ∥,所以EN BC ∥,故四边形BCNE 是平行四边形,由此推知CN BE ∥,从而1FD BE ∥.因此,1E B F D ,,,四点共面. (2)如图,GM BF ⊥,又BM BC ⊥,所以BGMCFB =∠∠,tan tan BM BG BGM BG CFB ==∠∠23132BC BGCF ==⨯=. 因为AE BM ∥,所以ABM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AB EM ∥. 又AB ⊥平面11BCC B ,所以EM ⊥平面11BCC B . (3)如图,连结EH .因为MH BF ⊥,EM BF ⊥,所以BF ⊥平面EMH ,得EH BF ⊥. 于是EHM ∠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即EHM θ=∠.因为MBH CFB =∠∠,所以sin sin MH BM MBH BM CFB ==∠∠22223311332BC BMBC CF ==⨯=++,tan 13EM MH θ==.解法二:(1)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301)BE =,,,(032)BF =,,,1(333)BD =,,,所以1BD BE BF =+,故1BD ,BE ,BF 共面.又它们有公共点B ,所以1E B F D ,,,四点共面.(2)如图,设(00)M z ,,,则203GM z ⎛⎫=- ⎪⎝⎭,,, 而(032)BF =,,,由题设得23203GM BF z =-+=, 得1z =.CBAG HMDEF 1B1A1D1CNCBAG HMDEF1B1A1D1Czyx因为(001)M ,,,(301)E ,,,有(300)ME =,,, 又1(003)BB =,,,(030)BC =,,,所以10ME BB =,0ME BC =,从而1ME BB ⊥,ME BC ⊥.故ME ⊥平面11BCC B .(3)设向量(3)BP x y =,,⊥截面1EBFD ,于是BP BE ⊥,BP BF ⊥. 而(301)BE =,,,(032)BF =,,,得330BP BE x =+=,360BP BF y =+=,解得1x =-,2y =-,所以(123)BP =--,,. 又(300)BA =,,⊥平面11BCC B ,所以BP 和BA 的夹角等于θ或πθ-(θ为锐角). 于是1cos 14BP BA BP BAθ==. 故tan 13θ=.小结:向量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关键是确定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坐标,再用公式求夹角;点面距离一般转化为AB 在面BDF 的法向量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例11.(2006年全国Ⅰ卷)如图,l 1、l 2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异面直线,MN 是它们的公垂线段,点A 、B 在l 1上,C 在l 2上,AM =MB =MN (I )证明AC ⊥NB ;(II )若︒=∠60ACB ,求NB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余弦值.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有关 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指引:方法一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角;方法二关键是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的一般方法. 解答过程:解法一: (Ⅰ)由已知l 2⊥MN , l 2⊥l 1 , MN ∩l 1 =M, 可得NMHCB AN MCBAl2⊥平面ABN. 由已知MN⊥l1 , AM=MB=MN,可知AN=NB且AN⊥NB. 又AN为AC在平面ABN内的射影. ∴AC⊥NB(Ⅱ)∵Rt△CAN≌Rt△CNB, ∴AC=BC,又已知∠ACB=60°,因此△ABC为正三角形.∵Rt△ANB≌Rt△CNB, ∴NC=NA=NB,因此N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是正三角形ABC的中心,连结BH,∠NBH为N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在Rt△NHB中,cos∠NBH= HBNB =33AB22AB=63.解法二: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M-xyz. 令MN=1,则有A(-1,0,0),B(1,0,0),N(0,1,0),(Ⅰ)∵MN是 l1、l2的公垂线, l1⊥l2, ∴l2⊥平面ABN.l2平行于z轴. 故可设C(0,1,m). 于是 =(1,1,m), =(1,-1,0).∴·=1+(-1)+0=0 ∴AC⊥NB.(Ⅱ)∵=(1,1,m), =(-1,1,m), ∴||=||, 又已知∠ACB=60°,∴△ABC为正三角形,AC=BC=AB=2. 在Rt△CNB中,NB=2, 可得NC=2,故C(0,1, 2).连结MC,作NH⊥MC于H,设H(0,λ, 2λ) (λ>0).∴=(0,1-λ,-2λ), =(0,1, 2)∵· = 1-λ-2λ=0, ∴λ= 1 3 ,∴H(0, 13,23), 可得=(0,23, -23), 连结BH, 则=(-1,13,23),∵·=0+29-29 =0, ∴⊥, 又MC∩BH=H, ∴HN⊥平面ABC, ∠NBH为N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又=(-1,1,0),∴cos∠NBH= =4323×2=63.NMHxCBozy考点8 简单多面体的有关概念及应用,主要考查多面体的概念、性质,主要以填空、选择题为主,通常结合多面体的定义、性质进行判断. 典型例题例12 . 如图(1),将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铁皮的六个角各切去一个全等的四边形,再沿虚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正六棱柱容器,当这个正六棱柱容器的底面边长为 时容积最大. [思路启迪]设四边形一边AD ,然后写出六棱柱体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出体积取最值时AD 长度即可.解答过程:如图(2)设AD =a ,易知∠ABC =60°,且∠ABD =30°⇒AB =3a . BD =2a ⇒正六棱柱体积为V .V =a a 360sin 212162⋅︒⋅⋅⋅)-(=a a ⋅22129)-(=a a a 4)21)(21(89--≤33289)(⋅ . 当且仅当 1-2a =4a ⇒ a =61时,体积最大,此时底面边长为1-2a =1-2×61=32 .∴ 答案为61.例13 .如图左,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为各边的中点,G 、H 、I 、J 分别为AF 、AD 、BE 、DE 的中点,将△ABC 沿DE 、EF 、DF 折成三棱锥后,GH 与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BA CDEFG HIJ(A 、B 、C )DEFGHIJA 、90°B 、60°C 、45°D 、0°[思路启迪] 画出折叠后的图形,可看出GH ,IJ 是一对异面直线,即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过点D 分别作IJ 和GH 的平行线,即AD 与DF ,所以 ∠ADF 即为所求. 因此GH 与IJ 所成角为60°,答案:B 例14.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① 设对角线D 1B 与自D 1出发的三条棱分别成α、β、γ角求证:cos 2α+cos 2β+cos 2γ=1② 设D 1B 与自D 1出发的三个面成α、β、γ角,求证: cos 2α+cos 2β+cos2γ=2[思路启迪] ①因为三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即D 1B ,在构造 的直角三角形中,角的邻边分别是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 发的三条棱,在解题中注意使用对角线长与棱长的关系 ③ 利用长方体性质,先找出α,β,γ,然后利用各边 ④ 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来解.解答过程:①连接BC 1,设∠BD 1C 1=α,长方体三条棱 长分别为a ,b ,c ,设D 1B =l则cos 2α=22l a 同理cos 2β=22l b ,cos 2γ=22lc∴cos 2α+cos 2β+cos 2γ=2222l+c +b a =1 ②连接D 1C ,∵ BC ⊥平面DCC 1D 1∴ ∠BD 1C 即是D 1B 与平面DCC 1D 1所成的角,不妨设∠BD 1C =α,则cos 2α=222+l b a同理:cos 2β=222l+c b ,cos 2γ=222l ac +. 又∵l 2=a 2+b 2+c 2.ABCAD A 1B 1C 1D 1∴cos 2α+cos 2β+cos 2γ=2222)2l+c +b (a =2. 考点9.简单多面体的侧面积及体积和球的计算棱柱侧面积转化成求矩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棱柱侧面积转化成求三角形的面积. 直棱柱体积V 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 棱锥体积V 等于31Sh 其中S 是底面积,h 是棱锥的高. 典型例题例15. 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2a ,BC =CA =AA 1=a ,A 1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O 在AC 上 ① 求AB 与侧面AC 1所成角;② 若O 恰好是AC 的中点,求此三棱柱的侧面积. [思路启迪]①找出AB 与侧面AC 1所成角即是∠CAB ;②三棱锥侧面积转化成三个侧面面积之和,侧面BCC 1B 1是正方形,侧面ACC 1A 1和侧面ABB 1A 1是平行四边形,分别求其面积即可.解答过程:①点A 1在底面ABC 的射影在AC 上, ∴ 平面ACC 1A 1⊥平面ABC . 在△ABC 中,由BC =AC =a ,AB =2a .∴ ∠ACB =90°,∴ BC ⊥AC . ∴ BC ⊥平面ACC 1A 1.即 ∠CAB 为AB 与侧面AC 1所成的角在Rt △ABC 中,∠CAB =45°. ∴ AB 与侧面AC 1所成角是45°.② ∵ O 是AC 中点,在Rt △AA 1O 中,AA 1=a ,AO =21a . ∴ AO 1=23a .∴ 侧面ACC 1A 1面积S 1=2123a =AO AC ⋅. 又BC ⊥平面ACC 1A 1 , ∴ BC ⊥CC 1.A 1B 1C 1ABCDO又BB 1=BC =a ,∴ 侧面BCC 1B 1是正方形,面积S 2=a 2. 过O 作OD ⊥AB 于D ,∵ A 1O ⊥平面ABC ,∴A 1D ⊥AB .在Rt △AOD 中,AO =21a ,∠CAD =45°∴ OD =42a在Rt△A 1OD中,A 1D=222122342)+()(=a a O +A OD =a 87. ∴ 侧面ABB 1A 1面积S 3=a a D =A AB 8721⋅⋅=227a . ∴ 三棱柱侧面积 S =S 1+S 2+S 3=273221a )++(.例16. 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M 、N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沿MN 将△AMN 折起,使得面AMN 与面MNCB 所成的二面角为30°,则四棱锥A —MNCB 的体积为 ( )A 、23B 、23C 、3D 、3[思路启迪]先找出二面角平面角,即∠AKL ,再在△AKL 中求出棱锥的高h ,再利用V =31Sh 即可.解答过程:在平面图中,过A 作AL ⊥BC ,交MN 于K ,交BC 于L . 则AK ⊥MN ,KL ⊥MN . ∴ ∠AKL =30°.则四棱锥A —MNCB 的高h =︒⋅30sin AK =23. KL ⋅242S MNCB +==33⋅. ∴ 233331V MNCB A ⋅⋅=-=23. ∴ 答案 A例17.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一个矩形,AB =3,AD =1,又P A ⊥AB ,P A =4,∠P AD =60°ABCMNKLABCMNKL① 求四棱锥的体积;② 求二面角P -BC -D 的大小.思路启迪①找棱锥高线是关键,由题中条件可设△P AD 的高PH 即是棱锥的高.②找出二面角平面角∠PEH ,在Rt △PHE 中即可求出此角. 解答过程:①∵ P A ⊥AB ,AD ⊥AB . ∴ AB ⊥面P AD .又AB ⊂面ABCD .∴ 面P AD ⊥面ABCD .在面PAD 内,作PH ⊥AD 交AD 延长线于H . 则PH ⊥面ABCD ,即PH 就是四棱锥的高. 又∠P AD =60°,∴ PH = 3223460sin ==⋅︒⋅PA . ∴ 32321331S 31V ABCD ABCD P ===-⋅⨯⋅⋅⋅PH .② 过H 作HE ⊥BC 交BC 延长线于E ,连接PE ,则HE =AB =3. ∵ PH ⊥面ABCD , ∴ PE ⊥BC .∴ ∠PEH 为二面角P -BC -D 的平面角.∴ tan ∠PEH =332=HE PH .即二面角的大小为 arctan 332.例18 .(2006年全国卷Ⅱ)已知圆O 1是半径为R 的球O 的一个小圆,且圆O 1的面积与球O 的表面积的比值为92,则线段OO 1与R 的比值为 .命题目的:①球截面的性质;②球表面积公式.过程指引:依面积之比可求得Rr,再在Rt △OO 1A 中即得解答过程:设小圆半径为r ,球半径为R则92422=R r ππ ⇒ 92422=R r ⇒322=R r ∴ cos ∠OAO 1=322=R r 而31981sin 1=-==αR OO PAH E DBCRr AO 1O故填31三、解答题1.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边长为a,D为BC为中点,M在BB1上,且BM=13B1M,又CM⊥AC1;(1)求证:CM⊥C1D;(2)求AA1的长.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矩形且AD=2,AB=PA=2,PA⊥底面ABCD,E是AD的中点,F在PC上.(1) 求F在何处时,EF⊥平面PBC;(2) 在(1)的条件下,EF是不是PC与AD的公垂线段.若是,求出公垂线段的长度;若不是,说明理由;(3) 在(1)的条件下,求直线BD与平面BEF所成的角.3.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D垂直于底面ABCD,SB=3.(1)求证BC⊥SC;(2)求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3)设棱SA的中点为M,求异面直线DM与SB所成角的大小.4.在直角梯形ABCD中,∠D=∠BAD=90︒,AD=DC=21AB=a,(如图一)将△ADC 沿AC折起,使D到D'.记面AC D'为α,面ABC为β.面BC D'为γ.(1)若二面角α-AC-β为直二面角(如图二),求二面角β-BC-γ的大小;(2)若二面角α-AC-β为60︒(如图三),求三棱锥D'-ABC的体积.5.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2,AF=1,M是线段EF的中点.(1)求证AM//平面BDE;(2)求二面角A-DF-B的大小;(3)试在线段AC上确定一点P,使得PF与BC所成的角是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