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归纳_题型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汇总

高三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汇总

(3)当 PA// 平面 BDE 时, PA 平面 PAC ,且平面 PAC 平面 BDE DE ,可得 PA//DE .由 D 是 AC 边的中 点知, E 为 PC 边的中点.故而 ED 1 PA 1, ED∥PA ,因为 PA 平面 ABC ,所以 ED 平面 BDC .
2
由 AB BC 2 ,AB BC ,D 为 AC 边中点知,BD CD 2. 又 BD AC ,有 BD DC ,即 BDC 90.
3 【解析】(1)∵ PA PD, N 为 AD 的中点,∴ PN AD, ∵底面 ABCD为菱形, BAD 60 ,∴ BN AD, ∵ PN BN N ,∴ AD 平面 PNB . (2)∵ PN PD AD 2 , ∴ PN NB 3 , ∵平面 PAD 平面 ABCD,平面 PAD 平面 ABCD AD , PN AD, ∴ PN 平面 ABCD, ∴ PN NB ,
【易错点】 外接球球心位置不好找 【思维点拨】 应用补形法找外接球球心的位置
题型四 立体几何的计算
例 1 如图,已知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 边边长分别为 3 和 4 ,过直角顶点的侧棱长为 4 ,且 垂直于底面,该三棱锥的主视图是 ( )
【答案】 B 【解析】显然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可知,该几何体在 xoy 面内的点保持不动,在 y 轴上的点在 xoy 面内的射影为坐标原 点,所以该几何体的主视图就是其在面 xoy 面的表面图形,即主视图应为高为 4 ,底面边长为 3 的直角三角形.故选 B.
以 PA BD . (2)因为 AB BC , AB BC , D 为线段 AC 的中点,所以在等腰 Rt△ABC 中, BD AC .又 由(1)可知, PA BD,PA AC A,所以 BD 平面 PAC .由 E 为线段 PC 上一点,则 DE 平面 PAC ,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以及根据题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2. 证明定理和性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平行线性质、勾股定理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已知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以及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证明。

3. 求解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求几何图形中的最值,如最短路径、最大面积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不等式、极值定理和优化方法等。

4. 判定和性质应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判定几何图形是否满足某个性质,或应用某个性质到实际场景中。

解题方法包括根据性质进行推导和判断,以及根据实际场景建立数学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细方法解答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细方法解答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细方法解答相比于前面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题型要稍微复杂一些,可能会卡住一些人。

该题通常有2-3问,第一问求某条线的大小或证明某个线/面与另外一个线/面平行或垂直,最后一问求二面角。

这类题解题方法主要有两种,传统法和空间向量法,其中各有利弊。

(一)向量法:
使用向量法的好处在于没有任何思维含量,肯定能解出最终答案。

缺点是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

应用空间向量法,首先应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建系结束后,根据已知条件可用向量确定每条直线。

其形式为AB=(a,b,c)然后进行后续证明与求解。

(二)传统法:
学习立体几何章节,虽然学了很多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但针对高考立体几何大题而言,解题方法基本是唯一的,除了上图6和8有两种解题方法以外,其他都是有唯一的方法。

所以,熟练掌握解题模型,拿到题目直接按照标准解法去求解便可。

另外,还有一类题,是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这类题百分之百用等体积法求解。

四类立体几何题型-新高考数学大题秒杀技巧(解析版)

四类立体几何题型-新高考数学大题秒杀技巧(解析版)

四类立体几何题型-高考数学大题秒杀技巧立体几何问题一般分为四类:类型1:线面平行问题类型2:线面垂直问题类型3:点面距离问题类型4:线面及面面夹角问题下面给大家对每一个类型进行秒杀处理.技巧:法向量的求算待定系数法:步骤如下:①设出平面的法向量为n =x ,y ,z .②找出(求出)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a 1,b 1,c 1 ,b =a 2,b 2,c 2 .③根据法向量的定义建立关于x ,y ,z 的方程组n ⋅a =0n ⋅b =0④解方程组,取其中的一个解,即得法向量.注意:在利用上述步骤求解平面的法向量时,方程组n ⋅a =0n ⋅b =0有无数多个解,只需给x ,y ,z 中的一个变量赋于一个值,即可确定平面的一个法向量;赋的值不同,所求平面的法向量就不同,但它们是共线向量.秒杀:口诀:求谁不看谁,积差很崩溃(求外用外减,求内用内减)向量a =x 1,y 1,z 1 ,b =x 2,y 2,z 2 是平面α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则向量n =y 1z 2−y 2z 1,x 2z 1−x 1z 2,x 1y 2−x 2y 1 是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特别注意:空间点不容易表示出来时直接设空间点的坐标,然后利用距离列三个方程求解.类型1:线面平行问题方法一:中位线型:如图⑴,在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点E 是PD 的中点.求证:PB ⎳平面AEC .分析:方法二:构造平行四边形如图⑵, 平行四边形ABCD 和梯形BEFC 所在平面相交,BE ⎳CF ,求证:AE ⎳平面DCF .分析:过点E作EG⎳AD交FC于G,DG就是平面AEGD与平面DCF的交线,那么只要证明AE⎳DG即可。

方法三:作辅助面使两个平面是平行如图⑶,在四棱锥O-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M为OA的中点,N为BC的中点,证明:直线MN‖平面OCD分析::取OB中点E,连接ME,NE,只需证平面MEN∥平面OCD。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立体几何的解答题型主要采用“论证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是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再计算几何体的体积.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力.题型一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题型概览:空间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相应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去解决;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法来论证,应用向量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关键是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空间向量建立对应关系,把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通过运算解决证明问题.这里以传统方法为例建立审题程序与答题模板,向量方法参照本专题题型二.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形MADN是矩形,平面MADN⊥平面ABCD,E、F分别为MA、DC的中点,求证:(1)EF∥平面MNCB;(2)平面MAC⊥平面BND.[审题程序]第一步: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四边形MNCB内确定与EF平行的直线;第二步:在平面MAC和平面BND中寻找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第三步:应用面面垂直、菱形的性质,由线线垂直解决.[规范解答](1)如图,取NC的中点G,连接FG,MG.因为ME∥ND且ME=12ND,F、G分别为DC、NC的中点,FG∥ND且FG=12ND,所以FG与ME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MEF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MG,又MG⊂平面MNCB,EF⊄平面MNCB,所以EF∥平面MNCB.(2)如图,连接BD、MC.因为四边形MADN是矩形,所以ND⊥AD.因为平面MADN⊥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MADN=AD,DN⊂平面MADN,所以ND⊥平面ABCD,所以ND⊥AC.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因为BD∩ND=D,所以AC⊥平面BDN.又AC⊂平面MAC,所以平面MAC⊥平面BDN.[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1.(2016·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BF=3,G,H分别是CE,CF的中点.(1)求证:AC⊥平面BDEF;(2)求证:平面BDGH∥平面AEF;(3)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C⊥BD.又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且AC⊂平面ABCD,所以AC⊥平面BDEF.(2)证明:在△CEF中,因为G,H分别是CE,CF的中点,所以GH∥EF.又GH⊄平面AEF,EF⊂平面AEF,所以GH∥平面AEF.设AC∩BD=O,连接OH.在△ACF中,因为OA=OC,CH=HF,所以OH∥AF.因为OH⊄平面AEF,AF⊂平面AEF,所以OH∥平面AEF.因为OH∩GH=H,OH,GH⊂平面BDGH,所以平面BDGH∥平面AEF.(3)由(1)得AC⊥平面BDEF.因为AO=2,四边形BDEF的面积S▱BDEF=3×22=62,=4.所以四棱锥A-BDEF的体积V1=13×AO×S▱BDEF同理,四棱锥C-BDEF的体积V2=4.所以多面体ABCDEF的体积V=V1+V2=8.题型二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题型概览: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和高,应注意充分利用多面体的截面和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1)直接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即可.(2)割补法:当一个几何体的形状不规则时,常通过分割或者补形的手段将此几何体变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体积易求的几何体,然后再计算.经常考虑将三棱锥还原为三棱柱或长方体,将三棱柱还原为平行六面体,将台体还原为锥体.(3)等体积法:一般利用三棱锥的“等积性”求三棱锥体积,可以把任何一个面作为三棱锥的底面.注意两点:一是求体积时,可选择“容易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二是利用“等积性”可求“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在面中选取三个点,与已知点构成三棱锥.(2016·全国卷Ⅲ)如图,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审题程序]第一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证明(1);第二步:由N 为PC 中点,推证四面体N -BCM 的高与P A 的关系; 第三步:利用直接法求四面体的体积.[规范解答] (1)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 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 AB ,MN ⊄平面P AB , 所以MN ∥平面P AB .(2)因为P A ⊥平面ABCD ,N 为PC 的中点,所以N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12P A .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3得AE ⊥BC ,AE =AB 2-BE 2= 5.由AM ∥BC 得M 到BC 的距离为5, 故S △BCM =12×4×5=2 5.所以四面体N -BCM 的体积V N -BCM =13×S △BCM ×P A 2=453. [答题模板] 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2.(2016·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侧面SBC是正三角形,E是SB的中点,且AE⊥平面SBC.(1)证明:SD∥平面ACE;(2)若AB⊥AS,BC=2,求点S到平面ABC的距离.[解](1)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F,连接E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F是BD的中点,又∵E是SB的中点,∴EF∥SD.∵SD⊄平面ACE,EF⊂平面ACE,∴SD∥平面ACE.(2)∵AB⊥AS,BC=BS=2,且E是SB的中点,∴AE=1.∵AE⊥平面SBC,BS、CE⊂平面SBC,∴AE⊥BS,AE⊥CE.∴AB=AE2+BE2= 2.又侧面SBC 是正三角形,∴CE =3, ∴AC =AE 2+CE 2=2,∴△ABC 是底边长为2,腰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 ∴S △ABC =12×2×4-12=72.设点S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h .由V 三棱锥S -ABC =V 三棱锥A -SBC ,得13h ·S △ABC =13AE ·S △SBC ,∴h =AE ·S △SBC S △ABC =237=2217.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题型概览:如果知道的是试题的结论,而要求的却是试题的某一个存在性条件(如存在某个定点、定直线、定值等),这种试题称为存在探索型试题.解题策略一般是先假设结论成立,然后以该结论作为一个已知条件,再结合题目中的其他已知条件,逆推(即从后往前推),一步一步推出所要求的特殊条件,即要求的存在性条件.若能求出,则存在;若不能求出,则不存在.(2016·石家庄调研)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A ⊥平面ABC ,AC ⊥BC ,E 在线段B 1C 1上,B 1E =3EC 1,AC =BC =CC 1=4.(1)求证:BC ⊥AC 1;(2)试探究:在AC 上是否存在点F ,满足EF ∥平面A 1ABB 1?若存在,请指出点F 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程序]第一步:由B 1E =3EC 1及EF ∥平面A 1ABB 1猜想点F 的位置;第二步:在平面A 1ABB 1内探求与EF 平行的直线或寻找经过EF 与平面A 1ABB 1平行的平面; 第三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推理论证.[规范解答] (1)证明:∵AA 1⊥平面ABC ,BC ⊂平面ABC ,∴BC ⊥AA 1. 又∵BC ⊥AC ,AA 1∩AC =A ,∴BC ⊥平面AA 1C 1C . 又AC 1⊂平面AA 1C 1C ,∴BC ⊥AC 1.(2)解法一: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1,在平面A1B1C1内过点E作EG∥A1C1交A1B1于点G,连接AG.∵B1E=3EC1,∴EG=34A1C1.又AF∥A1C1且AF=3,4A1C1∴AF∥EG且AF=EG,∴四边形AFEG为平行四边形,∴EF∥AG.又EF⊄平面A1ABB1,AG⊂平面A1ABB1,∴EF∥平面A1ABB1.解法二: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2,在平面BCC1B1内过点E作EG∥BB1交BC于点G,连接FG. ∵EG∥BB1,EG⊄平面A1ABB1,BB1⊂平面A1ABB1,∴EG∥平面A1ABB1.∵B1E=3EC1,∴BG=3GC,∴FG∥AB.又AB⊂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又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平面EFG∥平面A1ABB1.∵EF⊂平面EFG,∴EF∥平面A1ABB1.[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3.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侧棱AA1⊥底面ABC,M为A1B1的中点.(1)证明:MC⊥AB;(2)若AA1=26,侧棱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若存在,求PC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取AB的中点N,连接MN,CN,则MN⊥底面ABC,MN⊥AB.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NC⊥AB.因为MN∩NC=N,MN⊂平面MNC,NC⊂平面MNC,所以AB⊥平面MNC,所以AB⊥MC.(2)由(1)知MC⊥AB,若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则必有MC⊥BP.过M作MQ⊥B1C1,垂足为Q,连接QC,则QC是MC在平面BCC1B1内的射影,只需QC⊥BP即可,此时Rt△QC1C与Rt△PCB相似,QC1C1C =PCCB,所以PC=QC1·CBC1C=3×426=6,点P恰好是CC1的中点.。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大全总结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大全总结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大全总结1. 三角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

2. 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

3. 四棱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

4. 圆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π∗r2∗h
其中,r为圆锥的半径,h为圆锥的高。

5. 球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4/3∗π∗r3
其中,r为球的半径。

6. 圆柱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π∗r2∗h
其中,r为圆柱的半径,h为圆柱的高。

7. 圆台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π∗h∗(r12+r22+r1r2)
其中,r1,r2为底面半径,h为圆台高。

8. 空间向量的共线与垂直判定公式
共线判定公式:
如果两个向量a,b共线,则有a=kb,其中k为一个实数。

垂直判定公式:
如果两个向量a,b垂直,则有a·b=0,其中“·”表示向量的数量积。

9. 空间向量的平面垂直判定公式
若向量a与平面P垂直,则a在平面P上的投影为零向量。

10. 空间向量的平面共面判定公式
若向量a和向量b在同一平面上,则a和b的向量积c在该平面内。

11. 空间中两直线相交的条件
两直线相交的条件是它们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并且既不平行也不重合。

立体几何题型与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与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重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1.平面 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 , 推出点在面内), 这样可根据公理 2 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2).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 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3).证共面问题一般先根据一部分条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也在这个平面内,或者用同一法证 明两平面重合 2. 空间直线. (1). 空间直线位置关系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 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无公共点 [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 和直线等)
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c.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分线上。
4.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
(1). 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
(2). 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
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注]: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
体积
1.处理体积问题的思路
(1)“转”:指的是转换底面与高,将原来不易求面积的底面转换为易求面积的底面,或将原来不易看出的高转换为易看出并易求解长度的高.
(2)“拆”:指的是将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便于计算.
(3)“拼”:指的是将小几何体嵌入一个大几何体中,如将一个三棱锥复原成一个三棱柱,将一个三棱柱复原成一个四棱柱,这些都是拼补的方法.
2.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
(2)割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体积计算;或者把不规则的几何体补成规则的几何体,不熟悉的几何体补成熟悉的几何体,便于计算其体积.
(3)等体积法.一个几何体无论怎样转化,其体积总是不变的.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底面面积和高较难求解时,我们可以采用等体积法进行求解.等体积法也称等积转化或等积变形,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底面来求几何体体积的一种方法,多用来解决有关锥体的体积,特别是三棱锥的体积.
3.由三视图求相关几何体的体积
已知几何体三视图求体积的思路与已知几何体三视图求表面积的思路相同,求解时注意三视图中的垂直关系在几何体中的位置,确定几何体中的线面垂直等关系,进而利用求体积的方法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归纳_题型归纳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归纳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⑴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⑴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⑴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⑴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⑴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⑴、⑴、⑴、⑴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