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总论1.什么叫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2.什么叫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传染病特点:1)有传染性;2)病程短;3)症状体征明显;4)病原体明确;5)治疗有方;6)防有措施。

二、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为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2.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3.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防御机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又叫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改变,也没有任何症状及生化学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已经被感染。

③显性感染:又叫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者少,隐性感染者多。

④病原携带状态: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有几种情况:“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携带、长期携带)、潜伏期携带、各种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一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掉,与机体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在此期间也不排除病原体。

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病。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细菌的毒力、数量、变异性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体免疫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另一种是促进病理生理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
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 (periodicity)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
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3. 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 、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 一). 临床资料
( 二). 流行病学资料
( 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2. 病原学检查
3. 特异性抗体检测
4. 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 一).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血管壁损伤
内毒素血症
---- 腹痛、脓血便
特异性体质
儿茶酚胺等
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
心肌损害
组织缺血、缺氧 血压下降 脑水肿
4、病理改变( Pathologic changes )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 2、3 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 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传染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 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 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等)、社会 因素(如人口流动、文化习俗等)和 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变异、宿主免疫 等)均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 传播。
控制策略
在疫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疫苗接种、消毒灭源 等,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PART 02
常见传染病介绍
REPORTING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风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接 触患者或疑似患者。
及早就医
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和接触史。
社区层面防控举措
加强社区管理
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开展健康监 测、排查和管理。
宣传教育
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居民自我防 护意识和能力。
环境整治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病毒传 播隐患。
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 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 子叮咬传播。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 或抓伤传播。
PART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REPORTING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毒血症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显性感染(overt infec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 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 带菌 带虫 b急性 慢性 恢复期 健康携带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 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 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 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 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e血液 体液传播 f土壤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先天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 易感性 流行的周期性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甲类 鼠疫 霍乱 强制性管理传染病 发现后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 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 12小时内上报; 丙类 监测管理传染病 27~29 12小时内上报。30~35在监测点内需上报。携带者的管理 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动物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消化道、虫媒传染病主要预防措施: 消毒 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保护易感人群 a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改善营养、锻炼身体 b预防接种 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组织损伤发生机制:直接侵犯 通过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通过细胞病变使细胞溶解、诱发炎症引起组织坏死。
毒素作用分类 a 产生方式 内毒素 外毒素b 靶细胞 肠毒素 神经毒素 c 作用机制 腺苷二磷酸核糖化(ADP-riboslating)毒素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 cyclase)毒素,毒素合成调控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毒力因子 细菌素(bacteriocin) 入侵素(invasin) 酶 荚膜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的状态。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再燃: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重叠感染:在感染了一种病原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另一种病原体而引起的感染酶胆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酶活化反而降低即出现.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混合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可同时先后发生感染,医学上将甲乙型病毒的同时急性感染称之为~。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液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毒力: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侵入.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血症:指毒素入血,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免疫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切断传染的最有效的方式],易感人群.新的传染病法:从2004年12月1号开始实施..传染病的类型分为3类37-39种,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包括:脊髓灰质炎,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要求于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脑的临床表现:1.普通型中有前驱期(上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传染病学史

传染病学史

传染病学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传染病一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疾病之一。

那么,传染病学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传染病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是传染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关于传染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希波克拉底认为传染病是由于环境中的不洁净和饮食不洁净所致,提出了“环境卫生”的概念。

他还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体液的平衡有关,这对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世纪,传染病造成了欧洲黑死病的爆发,使得欧洲人口大量减少。

黑死病的传播方式是通过黑鼠和跳蚤传播的鼠疫杆菌引起的。

在当时,人们对传染病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神的惩罚”、“邪神的诅咒”等宗教观念上,没有科学的控制手段。

在19世纪,传染病的研究逐渐得到发展。

英国医生约翰·斯诺提出了“霍乱病毒”的概念,通过对伦敦霍乱疫情的调查,提出了“水源污染”是霍乱传播的主要原因,他还发现了水泵的密切关系。

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传染病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初,传染病学迎来了重大的飞跃。

爱德华·詹纽尔和路易斯·帕斯特尔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实践,证明了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他们提出了“细菌学说”,即传染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不断深化,疫苗的发明、抗生素的发现,使得传染病的控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当代,传染病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如艾滋病、流感等仍然具有高传染性和危害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与此全球化、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传染病的传播更加复杂。

传染病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努力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

传染病学的历史是一部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行。

后遗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

传染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学PPT课件

存在于体液 中的补体,溶 菌酶, 备解素
(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 和各种细胞 因子(如TNF) 等都可起清 除病原体作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第22页/共50页
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第35页/共50页
5.临床类型 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acute)、亚急性
(subacute)、慢性(chronic) 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non-typical)、轻型
(mild)、典型(typical)(普通型)、重型 (serious)、暴发型(fulminant);非典型中包含: 顿挫型(abortive type)、逍遥型((ambulatory form)
临床 资料
详尽的病史;细致的 查体;

流行病 学资料
地方性,季节性,既 往 史,接触史,疫苗接种 史,当地的发病情况
第12页/共50页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eople)
人人群易 感性指易 感者在人 群中的比 例
第13页/共50页
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
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29页/共50页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
人体
感染建立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17110111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抱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熏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整规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育,使体温再次降低,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景遇。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规复期后,已不乱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育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景遇。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规复期。

(体力、消化道、黄染)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办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

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期,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1、入侵部位;2、机体内定位;3、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1、直接损伤;2、毒素作用;3、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急性期改变:1、蛋白代谢(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感染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

(二)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三)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②季节性;③地方性;④外来性;4、感染后免疫:①再感染:指同一种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如感冒、细菌性痢疾。

②重复感染:指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此在蠕虫病中较为常见,是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原因,因而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此期临床症状是非特异的);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二)常见症状:1、发热2、发疹:出疹时间、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1天出皮疹,猩红热多于第2天,麻疹多于第3天,斑疹伤寒多于第5天。

伤寒多于第6天等。

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皮疹的形态分类:1)斑丘疹: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

玫瑰疹属于丘疹。

2)出血疹:亦称瘀点。

3)疱疹;4)荨麻疹。

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①鼠疫;②霍乱。

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1、严密隔离;2、呼吸道隔离;3、消化道隔离;4、血液-体液隔离;5、接触隔离;6、昆虫隔离;7、保护性隔离(二)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HA 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HBV3个抗原抗体系统:1)、感染HBV:HBsAg、抗HBs(保护性抗体);2)HBV在复制:HBeAg、抗HBe(非保护性抗体);3)HBcAg(外周血中测不到)、抗HBc3.HCV:RNA病毒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复制需要HBV辅佐。

5.HEV:无包膜,RNA病毒,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HA V(甲肝病毒)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活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HBV(乙肝病毒)DNA病毒;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系统HCV(丙肝病毒)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HDV(丁肝病毒)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HEV(戊肝病毒)RNA病毒流行病学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急性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粪-口普遍易感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输血、血透、多个性伴侣、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多次输血、血透、静脉药瘾者丁型肝炎乙肝患者戊型肝炎患者粪-口普遍易感甲型和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甲型肝炎①血清HIV-IgM阳性②病程中抗-HIVIgG有4倍以上增长乙型肝炎以下任一项阳性可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阳性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治疗:1、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修复;3)心理平衡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2)免疫调节;3)抗肝纤维化;4)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

第五节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我国小儿8个月是接种麻疹疫苗);4、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形成2次病毒血症:第一次(感染后第2~3天);第二次(感染后骶~7天)。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

(一)典型麻疹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

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2、出疹期:从病程的第3~4天开始,持续1周左右。

此期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加重。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褪色。

3、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天)(二)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2、重型麻疹:1)中毒性麻疹;2)休克型麻疹;3)出血性麻疹;4)疱疹性麻疹;3、异型麻疹。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并发症:1、喉炎;2、肺炎(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3、心肌炎;4、脑炎;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鉴别诊断1、风疹:发热后1~2天出疹;2、幼儿急疹;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退色,面部无皮疹。

4、药物疹:有服药史。

治疗:一般治疗:患者应在单病室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或至少出疹后5天;卧床休息。

并发症治疗:心肌炎(绝对卧床休息)预防: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2)被动免疫:在解除患者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预防发病。

第八节肾综合征出血热(高热面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

(其和衣壳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流行病学:1、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我国),大林姬鼠(林区)。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主要途径);3)接触传播;4)垂直传播;5)虫媒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