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202X年6月)
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高职大学语文对学生培育文化自信、促进专业学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还具有鲜明的审美性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能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进一步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有关思维品质的提升。
学生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进一步获得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
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运用想象和联想、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指通过大学语文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学生能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具有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思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大学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构成单元模块。
(二)课程单元
大学语文课程按文体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的组合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每个课程单元由学生精读、略读、实践等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
2. 每个课程单元的选文兼顾文体和主题,体现“家国情怀”“故园难忘”“爱情礼赞”“亲情长久”“生命关爱”“自然万象”“人生诗意”“世事洞明”等内容。
3. 基础性内容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内容;拓展性内容是指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内容;实践性内容是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时安排
说明:学习时间1学年,每周2课时。
实施学分制,18 学时折合 1 学分,修满课程4学分。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单元组合
1.诗歌(22篇,自读6篇)
(1)《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篇)
(2)楚辞的基本特征和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篇)
(3)古诗十九首代表作。
(1篇)
(4)乐府诗的基本常识及其抒情性和叙事性特点。
(1篇)
(5)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1篇)
(6)唐代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及其作品。
(5篇)
(7)宋代有重要影响的词人及其作品。
(5篇)
(8)元曲四大家及其重要作品。
(1篇)
(9)现当代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及其作品。
(6篇)
2.散文(14篇,自读2篇)
(1)《论语》的特点及选段。
(1篇)
(2)《庄子》的特点及选文。
(1篇)
(3)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2篇)
(4)《史记》选文及其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1篇)
(5)《汉书》选文。
(1篇)
(6)建安文学散文代表作。
(1篇)
(7)唐宋古文运动及其代表作品。
(1篇)
(8)现代散文名家名作。
(4篇)
(9)当代散文名家名作。
(2篇)
3.小说(8篇)
(1)《世说新语》常识及其选文。
(1篇)
(2)通俗小说《警世通言》选文。
(1篇)
(3)《聊斋志异》常识及其选文。
(1篇)
(4)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选段。
(1篇)
(5)现代小说代表作。
(2篇)
(6)当代小说代表作。
(1篇)
(7)“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
(1篇)
4.戏剧(4篇)
(1)关汉卿戏曲代表作。
(1篇)
(2)王实甫《西厢记》选段。
(1篇)
(3)孔尚任《桃花扇》选段。
(1篇)
(4)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1篇)
(二)模块教学提示
根据课程单元学习要求,做到精读、略读、实践相结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略讲和导读,帮助学生策划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诗歌学习任务群。
把握诗歌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等基本特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背景材料,正确理解和积极赏析作品内容。
结合不同阶段诗歌的特点,教学名家名篇的具体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感受意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掌握诗歌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根据背景和语境进行诗歌个性化审美阅读。
2.散文学习任务群。
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从整体入手理清散文思路,准确把握立意。
清楚散文常见类别及其分析的侧重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
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不可忽视象征手法的体味;说理散文的逻辑性是命脉,需要体现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帮助学生从凝练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等方面鉴赏散文。
引导学生学会用灵活自由的表达手法创作散文。
3.小说学习任务群。
掌握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基本特点。
能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入手整体感悟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的演变轨迹,领会情节和环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帮助学生阅读长篇小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感受小说作品的艺术魅力。
4.戏剧学习任务群。
掌握戏剧集中性、冲突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动作性等艺术特征。
能分析剧本结构、戏剧情节,体会戏剧冲突的作用。
准确理解台词,领悟潜台词的内涵,结合动作、表情、语气和语调等舞台说明分析戏剧人物形象。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情感世界,探究作品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引导学生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 总体建议
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按照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线索,把握教学关键,创设教学情境,传授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
教师要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进行文化熏陶。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遵循学前教育师资的成长规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相机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1)确立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把握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与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与研究,确立师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及促进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的意识。
(2)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功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尊重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要重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及持续发展的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把握他们的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重视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实际需求。
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实行“做中教”,推动“做中学”。
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教学成为他们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自主学习和自我体验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4)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与应用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职业提供了条件,也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拓宽了空间。
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学校生活和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要按照教学内容,依据文本,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利用职场情境,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5)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体建议
大学语文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
(1)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要引导学生增加文化积累,增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自信。
要通过读写听说活动,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筛选文本信息和概括文本信息,进而正确地感知文本、加工文本、建构文本、评判文本,形成精读和评读、略读和浏览、默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加深对表达的体验与感悟,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2)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是贯通在阅读和评析过程中的,要设置具体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听与说互动过程中理解要领,形成能力,提高表达、应对和沟通的能力。
作业论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交际需要,激发写作兴趣,关注思维发展,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综合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确定活动主题,贴近课程单元的内容,注重知识与方法的整合,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主动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综合实践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参与的态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的结果,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二)考核与评价
1.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评价要发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升语文素养。
2.大学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学习过程管理
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学习过程考核、综合实践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大学语文考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进行大学语文考试,要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学业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采用闭卷考试、平时练习、课堂提问和综合实践等成绩按比例综合积分。
平时成绩、综合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学期成绩的30%、30%和40%;或者平时成绩、综合实践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学期成绩的30%、30%、20%和20%。
(三)教科书选用或编写
1.教科书选用的建议
选用张子泉、杨晓霞主编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同时选用俞晓红主编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读本《大学生语文经典诵读》,参考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
2.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1)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编写《大学语文》校本教材,要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承载课程目标及内容,具有职教特色。
按照大学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拓展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确导向,增加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比重。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2)教科书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
大学语文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既要注重经典,又要与时俱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适合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3)教科书的呈现形式要多样
大学语文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和编排方式,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运用,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所需要的多介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生活资源、地域特色资源。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包括教科书、教与学的辅助材料等。
学生学习辅助材料要具有针对性和适度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及职业素养。
教师教学辅助材料要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2.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
教师要正确处理信息技
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先进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
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搜集信息、精心筛选信息,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主动学习的工具,指导学生在网络中搜集资料,辅助学习,努力实施翻转课堂,提高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数字化资源的经验。
3.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是指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等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资源。
在大学语文学习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自觉运用生活资源,尤其是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等资源,更好地学习大学语文。
4.地域特色资源
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检索文献,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和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区文化遗产、方言俚语等,如地方戏剧。
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整理成专题性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开发利用地域特色资源的语文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六、课程实施的管理
(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规划与管理
学校通过组织毕业生语文素养跟踪调查等措施,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统筹管理,及时反馈各类数据,提出改进要求。
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管理,对教师在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开展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如举行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等,帮助教师在执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
学校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突出课程质量管理。
依据“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落实单元教学,保证课时。
通过组织研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展校本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等措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育规律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特点,落实标准中“课程实施建议”,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在课堂教学层面得到切实体现。
加强学校的图书资料和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邀请行业专家和幼儿园名师参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学校组织调研和认证,了解学前教育对幼儿园师资在语文素养方面的需求,听取专家和名师的建议,推广情境教学模式,突出形象的审美与鉴赏,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共同研究推动具有学前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授课进度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