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肌学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第三章肌学

系统解剖学第三章肌学
8 胸椎。
腔静脉裂孔
食管裂孔 主动脉裂孔
2021/5/25
18
四、腹肌
分前外侧群和后群。 (一)前外侧群 1.腹外斜肌 起自下位8
肋骨→髂嵴… 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 构:白线,腹股沟韧 带,腔隙韧带,腹股沟 浅环。
腹股沟浅环
2021/5/25
19
四、腹肌
2.腹内斜肌 3.腹横肌 联合腱 4.腹直肌 耻肌联合和耻
三、小腿肌
腓骨长肌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踇长伸肌
2021/5/25
35
三、小腿肌
(三)后群 1.浅层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2.深层 腘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2021/5/25
36
小结
1.肌的起止点,配布规律,拮抗肌的概念。 2.枕额肌的位置、起止。 3.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 4.咀嚼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5.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起止、作用. 6.颈阔肌的位置。 7.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46
练习
• 8.膈的主动脉裂孔约平对 • A.第8胸椎 • B.第9胸椎 • C.第10胸椎 • D.第12胸椎 • E.第11胸椎
2021/5/25
47
练习
• 9.关于腹股沟韧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腹内斜肌腱膜形成 • B.位于两侧髂前上棘之间 • C.构成腹股沟管的后壁 • D.由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 E.由腹横肌腱膜形成
屈肌、小指对掌肌。 (三)中间群 4块蚓状肌,7块骨间肌。
2021/5/25
29
第六节 下肢肌
一、髋肌 (一)前群 1.髂腰肌 腰大肌和髂肌
组成→股骨小转子。 2.阔筋膜张肌

第三章肌学——精选推荐

第三章肌学——精选推荐

Fundamentals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二、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不含空气,比重较大(1.045~1.056), 可沉于 水底。胎儿肺的重量为其体重的1/70,体积约占其胸腔的1/2。在肺的发育过 程中,生前3个月胎肺生长最快,出生后肺的体积占胸腔的2/3。婴幼儿肺呈 淡红色。
2015/11/8
生物医学基础(1)
14
生物医学基础
恒牙 共32个,上、下颌各16个
R
Fundamentals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第第 一二第第 第 中 侧 前前一二 三 切 切尖磨磨磨磨 磨 牙 牙牙牙牙牙牙 牙
L
12345678
右主支气管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气管
左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 通常有7~8 个软骨环; 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相 对较直,通常有3~4个软骨环,经气管 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2015/11/8
嵴下角
生物医学基础(1)
23
生物医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气管软骨 膜壁 气管肌
Fundamentals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左主支气管 气管隆嵴 右主支气管
2015/11/8
膜壁
生物医学基础(1)
气管软骨
22
生物医学基础

系统解剖学高清图谱-03肌学

系统解剖学高清图谱-03肌学
咬肌 1.颈阔肌 2.胸锁乳突肌。 两侧收缩使头后 仰, 一侧收缩使头向同 侧倾斜,脸转向对 侧。
口轮 匝肌 颊肌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下肌群 胸锁乳突肌
头、颈部肌肉
3.舌骨上肌群 4.舌骨下肌群 5.前斜角肌 咬肌 中斜角肌 两者之间构成 斜角肌间隙, 中斜角肌 有锁骨下动脉 臂丛 和臂丛通过。
A. 脐以上
腹外斜肌 腹直肌 白线 腹内斜肌 腱划
白线
精索
B. 弓状线以下
腹前壁横断面
腹肌深层
腹股沟管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4.5cm长。 两个口
外口—皮下环(浅环) 内口—腹环(深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通行结构
3、肋间内、外肌—为呼吸肌,分别有提肋 (吸气)和降肋(呼气)的作用。
锁骨下动脉 三角肌 肩胛下肌 臂丛 胸锁乳突肌 锁下静脉 前锯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背阔肌
胸肌(深层)
三、膈 diaphragm 起于胸廓下口,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有三个孔: 主动脉裂孔 食管裂孔 腔静脉孔
腔静脉孔 膈 中心腱 食管裂孔 主动脉裂孔 腰方肌
第三章 肌学
运动中的肌肉
第一节 肌的形态
全身肌肉600余 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肉包括 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
多腹肌 扁肌 轮匝肌 二腹肌 长肌 半羽肌 羽肌 多羽肌
收缩,产生运动。
肌的各种形状
全身肌肉可分为: 头肌 颈肌 躯干肌 上肢肌 下肢肌
第二节 头肌
额肌
按功能分两群: 面肌、咀嚼肌 一、面肌: 枕额肌额腹 咬肌 眼轮匝肌 胸锁乳突肌 口轮匝肌 颊肌

解剖医学课件:第三章肌学

解剖医学课件:第三章肌学
二 、臂肌
(一)前群 肱二头肌 喙肱肌 肱肌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三、前臂肌
(一)前群
肱桡肌 旋前圆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指浅屈肌 指深屈肌 拇长屈肌 旋前方肌
(二)后群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 小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旋后肌 拇长展肌 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四、手肌
1 外侧群:拇短展肌 拇短屈肌 拇对掌肌 拇收肌 2 内侧群:小指展肌 小指短屈肌 小指对掌肌 3 中间群:蚓状肌 骨间肌
一、颈浅肌和颈外侧肌
1 颈阔肌 2 胸锁乳突肌
二、颈前肌Leabharlann (一)舌骨上肌群1 二腹肌 2 下颌舌骨肌 3 茎突舌骨肌 4 颏舌骨肌
(二)舌骨下肌群
1 胸骨舌骨肌 2 肩胛舌骨肌 3 胸骨甲状肌 4 甲状舌骨肌
三、颈深肌
(一)外侧群
1 前斜角肌 2 中斜角肌 3 后斜角肌
(二 )内侧群
椎前肌——头长肌、颈长肌
第六节 下肢肌
一、髋肌
(一)前群
1 髂腰肌 2 腰小肌 3 阔筋膜张肌
(二)后群
1 臀大肌 2 臀中肌 3 臀小肌 4 梨状肌 5 闭孔内肌 6 股方肌 7 闭孔外肌
二、大腿肌
(一)前群
1 缝匠肌 2 股四头肌
(二)内侧群
1 耻骨肌 2 长收肌 3 股薄肌 4 短收肌 5 大收肌
(三)后群
第四节躯 干 肌
Muscles of trunk
一、背肌 Musculi dorsi
(一)背浅肌
1 斜方肌 2 背阔肌 3 肩胛提肌 4 菱形肌
(二)背深肌
1 竖脊肌 2 夹肌
二、胸肌
Thoracic m.
(一)胸上肢肌

肌学

肌学

腹 肌(腹前外侧群)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肌 前外侧群 腹外斜肌:
腹股沟浅环
腹股沟韧带
腹肌 前外侧群
腹内斜肌:
弓状下缘 腹股沟镰 提睾肌
腹横肌:
弓状下缘 腹股沟镰 提睾肌
腹肌 前外侧群
腹直肌 腹直肌鞘 弓状线 半月线 白线 腱划
腹部局部结构: 腹直肌鞘: 白线: 腹股沟管 : 腹股沟韧带:
二、填空题
1、 咀嚼肌包括____、____、____、 ____。
2、 膈的三个孔中,平对第8胸椎的是____, 平对第10胸椎的是____,平对第12胸椎 的是____。
3、 肌的辅助结构有____、____和____ 。 4、 斜角肌间隙是____和____之间的三角形
裂隙。
三、问答题
1.咀嚼肌有哪些? 2.试述膈的3个裂孔,内容,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
2.咀嚼肌包括(1)、(2)、(3)和(翼外 肌)。
3.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可使头偏向(1),面转 向(2),两侧收缩可使头(3)。 4.前、中斜角肌均止于第1肋,二肌之间的空隙 为(1),有(2)、(3)过。 5.前锯肌止于(1)、(2),可拉肩胛骨(3),下部肌 束使肩胛骨下角(4)、(5)。 6.膈肌收缩时,膈穹隆(1),胸腔容积(2),吸气; 松弛时,膈穹隆(3),胸腔容积(4),呼气。 7.膈肌上的主动脉裂孔平(1)胸椎,食管裂孔平 (2)胸椎,腔静脉孔平(3)胸椎。
前群:
缝匠肌
sartorius 股四头肌
quadriceps femoris
位置
起止 功能
大腿肌
内侧群:
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短收肌 大收肌
后群:
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

肌学

肌学
➢三者的共同作用: 伸髋,屈膝。
内侧群
❖共5块肌, ➢ 使大腿内收, 又叫内收肌群。
前群、外侧群
❖前群 ➢胫骨前肌:伸踝关节, 使足内翻; ➢ 拇长伸肌:伸踝关 节,伸拇趾; ➢ 趾长伸肌:伸踝关 节,伸2~5趾。 ➢外侧群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外翻足。
后群
❖浅层 ❖深➢外➢层小侧趾腿腓长三肠屈头肌肌肌和:(比屈内目踝、
鱼关肌节),:屈屈2~踝5趾关;节 (➢跖胫屈骨)后,肌屈:膝屈关踝 节关;节,使足内翻;
➢拇长屈肌:屈踝 关节,屈拇趾。
作业
❖人体的肌肉有哪几种?主要区别 是什么? ❖骨骼肌的辅助装置是什么? ❖运动肩、肘、腕、髋、膝、踝六 大关节的肌肉各有哪些?
❖什么是腹股沟管?什么是腹股沟 三角?
下腔静 脉
T8
腹肌
❖前外侧群 ❖后群 ❖腹直肌鞘 ❖白线 ❖腹筋膜 ❖腹股沟管
前外侧群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 直 肌 鞘
❖男性: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
头颈肌
❖头肌 ➢咀嚼肌 ➢表情肌
❖颈肌 ➢胸锁乳突肌
头肌
❖面肌 ➢枕额肌 ➢眼轮匝肌 ➢颊肌 ➢口轮匝肌
❖咀嚼肌 ➢咬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颞 肌
脸转向对侧; 双侧收缩使头 后仰;
上肢肌
❖肩肌 ❖臂肌 ❖前臂肌 ❖手肌
肩肌
❖三角肌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大圆肌
外展肩关节 旋外肩关节 内收旋内
❖肩胛下肌
臂肌
➢肱二头肌(前群) 屈肘、屈肩。 ➢肱三头肌(后群) 伸肘、伸肩。
前臂肌
➢前群:屈肘, 屈腕,屈指, 使前臂旋前。 ➢后群:伸肘, 伸腕,伸指, 使前臂旋后。

肌学ppt课件

肌学ppt课件
肌肉拉伤、肌肉扭伤、肌肉撕裂伤等。
肌病与肌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PART 04
运动与肌肉健康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01
02
03
04
肌肉力量增强
运动能够刺激肌肉生长和力量 提升,使身体更加健壮。
肌肉耐力提高
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 以提高肌肉耐力,使身体能够 持续更长时间的工作或运动。
基于肌学原理,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和 运动需求的装备和器材,提高运动表 现和舒适度。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来产生能量。
无氧代谢是在无氧条件下,肌 肉细胞通过糖酵解来产生能量 ,同时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
肌肉能量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 激素等调节因子的作用来实现 ,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肌肉生长与适应
肌肉生长与适应是肌肉对训练刺激的适应性和改变。
肌肉生长是通过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体积来实现的,而适应则是通过改变肌肉纤 维的特性来适应不同的运动需求。
肌肉协调性改善
运动有助于提高肌肉之间的协 调性,使身体更加灵活和协调

肌肉形态塑造
运动可以帮助塑造肌肉形态, 使身体线条更加优美。
运动前的热身与拉伸
热身活动
在开始正式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慢跑、跳绳等 ,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损伤。
拉伸练习
进行适当的拉伸练习,可以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预防 运动中的肌肉拉伤。
运动后的恢复与营养补充
休息与恢复
运动后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肌 肉有时间恢复和生长。同时保持良好 的睡眠和饮食,有助于提高恢复效果 。

肌学

肌学

60
五、下肢的局部记载
(一)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梨状肌上孔 —臀上血管、神经 梨状肌下孔 — 坐骨神经,臀下血管、神 经,阴部血管、神经
臀中肌 臀小肌 梨状肌 臀大肌 股方肌 坐骨神经 臀上动脉、 神经 臀下动脉、 神经
61
髂筋膜
腹股沟韧带
(二)血管腔隙和肌腔隙
血管腔隙 肌腔隙 髂耻弓 内侧为血管腔隙:股血管和腹环; 外侧为肌腔隙:髂腰肌和股神经等。 (三)股管 上口称股环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 后界为耻骨梳韧带 内侧为腔隙韧带即陷窝韧带 外侧为股静脉的血管鞘
起胸骨,锁骨内半,上六肋软骨 止大结节嵴
作用:臂内收、旋内。引体向 上。提肋
2.胸小肌
起3-5肋,止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提 肋
胸小肌
19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3.前锯肌
起上8、9肋,止肩胛骨内侧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提肋 骨助深吸气。损伤时产生 “翼状肩”。
(二)胸固有肌 1.肋间外肌
前锯肌
作用:提肋,使胸廓纵径及横径皆扩 大,以助吸气。
浅筋膜
皮肤
7
(三)腱鞘 •纤维层 (腱纤维鞘 ) •滑膜层 (腱滑膜鞘 ) 脏层 壁层 腱系膜
腱滑膜鞘壁层 腱滑膜鞘脏层 腱纤维鞘
肌腱 腱系膜 指骨
骨膜
8
第二节 头肌
面肌、咀嚼肌
枕额肌枕腹
帽状腱膜
枕额肌额腹
眼轮匝肌
一、面
肌(表情肌)
(一)颅顶肌 •枕额肌2块 帽状腱膜 (二)眼轮匝肌 (三)口周围肌 颊肌 口轮匝肌 (四)鼻肌
比目鱼肌
跟腱
56
57
2.深层 有4块肌 (1)腘肌
作用:屈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3肌学

3肌学

颈肌
分为颈浅肌,舌骨上 下肌群和颈深肌群 (一)颈浅肌群 1 、颈阔肌:颈部浅 筋膜内,宽阔皮肌 起:胸大肌和三角肌 表面。 止:口角,下颌骨下 缘和面部皮肤, 作用:拉口角
2.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颈部两侧, 起: 胸骨柄前和锁骨 胸骨端; 止:后上方颞骨乳突 作用:一侧肌收缩使 头向同侧倾斜,两侧 收缩使头后仰。
腹肌的局部结构


1、腹直肌鞘:
由腹前外侧壁三层扁 肌的腱膜构成 分前、后两层 脐下4~5cm处腹直肌 鞘后层缺如与腹横筋 膜相贴,后层游离下缘 呈弓形称弓状线 (arcuate line)
白线(linea alba)
腹前壁正中线上,为两 侧腹直肌鞘前后层的结 合 上起自剑突,下止于耻 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 血管 脐以上较宽,脐以下窄, 成线状 白线中部有圆形的腱性 脐环,为腹壁的薄弱点。
位置: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起:呈锯齿状起自下8位肋 骨的外面。 止: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 内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 于髂嵴前部,中上部肌束 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 腱膜,经腹直肌前面,终 于腹前壁正中的白线。
特点
1)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在髂 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卷 曲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inguinal ligament) 2)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 束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 梳,称腔隙韧带(陷窝韧 带) 3)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 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 称腹股沟浅环(皮下环)




2、冈上肌(supraspinatus) 起:肩胛骨的冈上窝 止:肱骨大结节的上部。 作用:使上臂外展。 3、冈下肌(infraspinatus) 起:冈下窝 止:肱骨大结节的中部 作用:使上臂旋外 4、小圆肌(teres minor) 5、大圆肌(teres major )

03肌学解读

03肌学解读

第三章肌学第一节内容概要一、概述(一)肌的形态和构造肌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

长肌的肌性部分称肌腹,腱性部分称肌腱。

阔肌的腱性部分称为腱膜。

(二)肌的辅助装置1.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

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

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腱鞘是包于肌腱外面的鞘管,位于活动度较大的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

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滑膜层又称为腱滑膜鞘。

二、头肌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

面肌绝大部分位于皮下,附着于皮肤,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位于颞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

三、颈肌颈肌分为颈浅肌、颈前肌和颈深肌3群。

颈浅肌主要是胸锁乳突肌,位于颈的两侧。

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颈前肌包括舌骨上、下肌群。

颈深肌主要有前、中、后斜角肌。

四、躯干肌(一)背肌背肌位于躯干后面,分为浅、深两群。

浅群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群主要为竖脊肌。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

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

2.背阔肌位于背下部和胸后外侧。

起自下6胸椎和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

可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当臂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二)胸肌胸肌包括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固有肌主要为肋间内、外肌,参与构成胸壁,位于肋间隙内。

1.胸大肌位于胸廓的前上部,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收缩时可使臂内收、旋内和前屈。

2.肋间肌位于肋间隙内,可分浅层的肋问外肌和深层的肋问内肌。

前者可提肋助吸气,后者可降肋助呼气。

(三)膈膈是位于胸、腹腔之间的穹隆形的扁薄阔肌,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03肌学

03肌学


后斜止 角肌 于
2



成 提1、2肋,助吸气, 颈椎侧屈
三、颈深肌
(一)外侧群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 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 动脉和臂丛通过。
(二)内群侧
前斜角肌
锁骨
四、颈部筋膜
(一)颈筋膜浅层 (二)颈筋膜中层 (三)颈筋膜深层
8
后斜角肌 中斜角肌
斜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总论 头肌 颈肌 躯干肌 上肢肌 下肢肌 体表的肌性标志
1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每块骨骼肌包括 肌腹 肌腱
红肌主要由红肌纤维组成, 较细小,收缩较慢,但作用 持久; 白肌主要由白肌纤维组成, 较宽大,收缩较快,能迅速 完成特定的动作,但作用不 持久
36
耻骨肌 长收肌 缝匠肌 股直肌 股薄肌 股外侧肌 股内侧肌 股中间肌
二、大腿肌 (一)前群
21((..二 三股缝))四匠内后侧群头肌群肌
屈髋屈膝
小腿旋内
起自髂前上棘
止于胫骨 上端前内侧
2.股四头肌
股直肌 起自髂前下棘
股中间肌 股外侧肌 股内侧肌
下端腱包髌骨
主 要 伸 膝
股 止直 于肌 胫还 骨可 粗屈 隆髋
髂前上棘 腹外斜肌腱膜
从腹股沟韧带
内侧端分出F 弯转向后下 止于耻骨梳
腔隙韧带
耻骨结节
3.腹内斜肌
居腹外斜肌深面
起自胸腰筋膜 髂嵴 腹股沟韧带外侧1/2 至腹前壁移行为
腹内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下部与腹横肌腱膜下部 结合成
腹 内 斜 肌
腹股沟镰(联合腱) 腹 横 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分出提睾肌

第三章 肌学

第三章   肌学

第三章肌学第一节总论一、肌的形状和构造1、骨骼肌包括肌腹(muscle belly)和肌腱(tendon)两部分。

肌腹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构成,色泽红而质地柔软。

肌腱主要由平行且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

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膜状,称腱膜(aponeurosis)。

2、肌的形状多样,按其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扁肌)和轮匝肌4种。

长肌(long muscle)的肌束与肌的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

短肌(short muscle)小而短,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阔肌(flat muscle)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轮匝肌(orbicular muscle)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此外,根据肌束方向与其长轴的关系可分为与肌束平行排列的梭形肌或菱形肌,如缝匠肌、肱二头肌;半羽状排列的如半膜肌、指伸肌;羽状排列的如股直肌、拇长屈肌;多羽状排列的如三角肌、肩胛下肌;放射状排列的如斜方肌等。

二、肌的起止、配置和作用1、肌通常以两端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

三、肌的命名1、肌通常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作用等进行命名。

掌握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了解肌的名称含义并帮助学习和记忆。

四、肌的辅助装置1、肌的周围配布有辅助装置。

这些装置包括筋膜、滑囊膜、腱鞘和籽骨等,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协助肌的活动、减少运动的摩擦等功能。

第二节头肌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面肌(facial muscle)为扁薄的皮肌,位置表浅,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头面部的皮肤。

二、咀嚼肌咀嚼肌(masticatory muscle)有4对,配布与颞下颌关节的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第三节颈肌颈肌以斜方肌的前缘为界可分为前方的狭义颈部和后方的项部。

根据位置,狭义颈部的肌肉第四节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肌学

肌学

第三章肌学第一节概述肌muscle是运动器官,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能够进行收缩活动,为运动或维持姿势、呼吸、营养、循环和其它功能提供动力。

肌由肌组织构成,根据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分布分为三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附着于骨骼,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收缩迅速有力,但容易疲劳;平滑肌smooth muscle主要分布于有腔内脏和血管壁,收缩缓慢而持久;心肌cardiac muscle主要构成心壁。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直接受意志控制,称随意肌voluntary muscle;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不直接受意志控制,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和心肌在显微镜下具有横纹,为横纹肌striated muscle。

属于运动系统的骨骼肌,约占体重的1/3-1/2。

如灵提greyhound的肌肉占活重的57%,在其他混血犬和纯种犬占44%。

畜体全身共有骨骼肌400多块,因畜种不同而有差异。

每块肌都是一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并完成一定的功能。

全身肌按部位可分为头部肌、躯干肌、前肢肌和后肢肌。

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浅筋膜中还分布有皮肌。

一、肌器官的构造肌分为肌腹和肌腱,肌腹muscle belly位于中部,肌腱tendon位于两端。

肌腹由肌纤维借结缔组织连结而成,大量的肌纤维先平行集合成大小不一的肌束bundles(fascisulus),再由许多肌束聚合成肌腹。

肌腹为肌的实质,是肌具有收缩能力的部分。

结缔组织为间质,包在一整块肌的表面称肌外膜epimysium;伸入肌内,包在肌束外面称肌束膜perimysium;伸入肌束内,包在每一肌纤维外面称肌内膜endomysium。

结缔组织起连接、支持和营养的作用。

分布于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一般都沿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伸入肌内。

肌分为红肌和白肌。

红肌主要由红肌纤维组成,肌红蛋白含量较高,较细小,收缩较慢,不易疲劳;白肌主要由白肌纤维组成,肌红蛋白含量较低,较宽大,收缩较快,容易疲劳。

《chapter03肌学》课件

《chapter03肌学》课件
横纹肌和平滑肌在结构和组织机制上有所不同, 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运动方式。
四、肌肉的收缩机制
肌肉收缩的作用原理
肌肉收缩是通过肌纤维的收缩引起的,肌纤维内的肌球蛋白和肌原球蛋白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肌纤维的收缩
肌原纤维内的肌球蛋白和肌原球蛋白
三种肌纤维类型的收缩机制
2
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肌纤维的缩短。
《chapter03肌学》PPT课 件
# Chapter03 肌学 PPT课件大纲
肌肉学的重要性 —— 肌肉是身体最为重要的组织之一,了解肌肉的结构和功 能对于人体学习非常重要。
一、概述
1 什么是肌肉?
肌肉是由肌纤维构成的,能够收缩和产生力量,并在人体中实现运动。
2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担负着支撑、运动和内脏器官的工作。
2
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的原因包括肌肉纤维的疲劳、神经系统的疲劳劳、周围性疲劳和习惯性疲劳等不同类型。
八、结论
1 肌肉学的重要性
了解肌肉学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有助于健康和运动领域的发展。
2 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趋势
肌肉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应用和研究方向。
二、肌肉的分类
骨骼肌
附着在骨骼上,控制着人体 的大部分自主运动。
平滑肌
位于内脏器官中,负责内脏 器官的收缩和运动。
心肌
构成心脏,负责心脏的收缩 和循环血液。
三、肌纤维的结构
肌纤维的类型 肌纤维的组成 横纹肌和平滑肌的异同
肌纤维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根据肌纤维 的收缩速度和力量输出来划分。
肌纤维由肌束和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内含 肌球蛋白和肌原球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肌学[目的要求]一、掌握1.咀嚼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

2.颈阔肌、胸锁乳突肌与斜角肌的位置与作用。

3.斜方肌、背阔肌与竖脊肌的位置与作用。

4.胸上肢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行结构。

5.上肢带肌的名称、位置、作用;肌腱袖的概念;臂肌的分群与作用。

6.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与梨状肌的位置与作用;大腿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二、熟悉1.肌的辅助装置。

2.面肌。

3.颈肌的分层与分群;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与作用。

4.胸固有肌的名称、层次与作用;膈的位置、形态与作用。

5.手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拇收肌、蚓状肌与骨间肌的作用。

6.腹肌的分群、层次、位置、肌群的作用;腹前外侧群各肌的纤维方向。

7.前臂肌的分群、排列与作用。

8.小腿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9.体表的肌性标志。

三、了解1.肌的形态与构造,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支配。

2.深层背肌的位置与作用;腰背筋膜的位置、分层与作用。

3.腱划、腹直肌鞘、半环线、白线、腹股沟管与腹股沟三角的概念。

4.其余髋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足肌的分群与位置。

5.上肢的局部记载。

6.下肢的局部记载。

第一节总论肌的构造:由肌性部与腱性部构成。

肌性部又称肌腹muscle belly,主要由横纹肌纤维组成,有收缩能力;腱性部主要由胶原纤维束构成,无收缩能力,呈索条状的称肌腱tendon,呈扁平膜状的称腱膜aponeurosis。

肌的起止:肌肉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起点,多附于身体的正中线或肢体的近侧。

肌肉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止点,多附于身体远离正中线或肢体的远侧。

肌肉的起、止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置换。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与腱鞘。

1.筋膜:分浅筋膜与深筋膜。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即皮下脂肪组织或称皮下筋膜,含有浅血管、皮神经与淋巴管等。

深筋膜deep fascia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在四肢,深筋膜深入肌群之间,形成肌间隔;肌间隔、深筋膜及骨膜共同围成筋膜鞘,以保证各肌能单独活动。

在关节周围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起约束肌腱的作用。

深筋膜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

深筋膜为肌肉提供附着点。

2.滑膜囊synovial bursa:就是位于肌腱与骨面接触处的结缔组织囊,以减少两者间的摩擦。

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与关节腔相通,有的不相通。

3.腱鞘tendinous sheath: 套在长腱表面的鞘管,有固定及减少摩擦的作用,由内层的腱滑液鞘synovial sheath of tendon与外层的腱纤维鞘fibrous sheath of tendon构成。

前者又分为脏、壁两层,两层相互移行处构成腱系膜,有供应肌腱的血管通过。

第二节头肌头肌:分面肌(或称面部表情肌)与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属于皮肌,位于浅筋膜内;起自面颅,止于皮肤,呈环形、辐射形,分布于面部裂孔的周围。

面肌收缩时,可牵引皮肤,使皮肤出现皱折,改变眼裂、口裂的形状以表达感情,并参与语言与咀嚼等活动。

1.颅顶肌epicranius 由前部的额腹frontal belly、后部的枕腹occipital belly及两者间的帽状腱膜gelea aponeurotica构成。

额腹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额纹,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2.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位于眶周围。

收缩时可闭合睑裂,并可扩张泪囊,促进泪液的排泄。

3.口周围肌包括辐射状肌与环形肌。

辐射状肌位于口唇的上、下方,可提上唇、降下唇以及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

颊肌buccinator位于面颊深部,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与吸吮,辅助鼓腮或吹口哨等。

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环绕口裂周围,收缩时可闭口。

(二)咀嚼肌:配布在颞下颌关节周围,共有四对,即颞肌temporalis、咬肌masseter、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1.颞肌:位于颞窝内,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的冠突,作用为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收缩可使下颌骨后退。

2.咬肌:位于下颌支外侧面,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

有上提下颌骨的作用。

3.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位于颞下窝内,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骨的翼肌粗隆。

有上提下颌骨并使其向前的作用。

4.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位于颞下窝内,起自翼突外侧板与蝶骨大翼下面,止于下颌颈。

一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两侧收缩使下颔骨向前下(张口)。

(三)咀嚼运动:为下颌骨的上提、下降、向前、向后及侧向运动的复合。

上提下颌骨(闭口)的肌有颞肌、咬肌、翼内肌。

下降下颌骨(张口)的肌有翼外肌、舌骨上肌群。

使下颌骨向前的肌有翼内肌、翼外肌。

使下颌骨向后的肌有颞肌后部肌束。

使下颌骨侧向的肌有一侧翼内肌、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运动。

第三节颈肌颈肌按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前肌、颈深肌三组。

一、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阔肌platysma:位于颈部浅筋膜内,属皮肌,起自胸大肌与三角肌表面的筋膜,跨过下颌骨止于口角。

收缩时可紧张颈部皮肤,拉口角向下。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为颈外侧肌,起自胸骨柄及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

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一侧病变使该肌痉挛时,可引起斜颈。

二、颈前肌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颅骨之间,包括二腹肌digastric、茎突舌骨肌stylohyoid、下颌舌骨肌mylohyoid、颏舌骨肌geniohyoid。

当下颌骨固定时,有上提舌骨、协助吞咽的作用;当舌骨固定时,有降下颌(张口)作用。

舌骨下肌群:在颈部中线的两旁,喉、气管与甲状腺的前方,包括浅层的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肩胛舌骨肌omohyoid与深层的胸骨甲状肌sternothyroid、甲状舌骨肌thyrohyoid。

有下降舌骨与喉的作用;当舌骨固定时,可助深吸气。

三、颈深肌内侧群:位于颈椎前方,有头长肌与颈长肌,两者合称椎前肌。

有屈头、屈颈作用。

外侧群:包括前、中、后斜角肌scalenus。

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

一侧收缩使颈侧屈;两侧收缩有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的作用。

斜角肌间隙:为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三角形空隙,内有臂丛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斜角肌综合征: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臂丛及锁骨下动脉,产生相应的症状。

第四节躯干肌躯干肌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与会阴肌。

一、背肌(一)背浅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主要起自椎骨的棘突,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

1.斜方肌trapezius 位于项部与背上部。

该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提肩胛骨(耸肩),下部肌束降肩胛骨。

如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该肌瘫痪,产生“塌肩”。

2.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与胸的后外侧。

该肌收缩使肩关节或臂后伸、内收与内旋;当上肢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 有上提肩胛骨的作用。

4.菱形肌rhomboideus 有牵引肩胛骨向内上方并向脊柱靠拢的作用。

(二)背深肌:在脊柱两侧,主要有骶棘肌(竖脊肌)。

竖脊肌erector spinae就是纵行于脊柱沟内,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与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为竖脊肌周围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包裹着竖脊肌与腰方肌,当腰部活动度过大时,可扭伤胸背筋膜,成为腰背劳损的病因之一。

二、胸肌(一)胸上肢肌1.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位于胸廓前上部。

主要作用使肩关节前屈、内收、内旋。

2.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位于胸大肌的深部。

有使肩胛骨向前下或提肋助深吸气的作用。

3.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贴在胸廓的侧壁。

该肌收缩可拉肩胛骨向前与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外旋,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若此肌瘫痪,则出现“翼状肩”,并臂不能完全上举或作向前推的动作。

(二)胸固有肌:包括肋间肌、胸横肌等,有助呼气、吸气的作用。

1.助间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 位于肋间隙浅层,纤维自后上斜向前下,在助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移行为肋间外膜。

有提肋助吸气的作用。

2.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 interni 在肋间外肌的深面,纤维向后下斜内上方,自肋角向内侧移行为肋间内膜。

有降肋助呼气的作用。

3.肋间最内肌intercostales intimi 在肋间内肌的深面,位于肋间隙的中部,纤维向后下斜内上方。

有降肋助呼气的作用。

三、膈(一)位置:膈diaphragm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腹腔的顶。

(二)形态1.构造为穹隆形的宽阔扁肌,周围为肌性部,中央为腱性部。

分别起自剑突后面(称胸骨部)下6对肋(称肋部)与第1~3腰椎(称腰部),止于中心腱central tendon。

2.膈的三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aortic hiatus: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胸导管等通过。

②食管裂孔esophageal hiatus:平第10胸椎高度,有食管、迷走神经与胃左血管的分支或属支等通过。

③腔静脉孔vena caval foramen:平第8胸推高度,有下腔静脉与右膈神经等通过。

3.膈的薄弱区即膈各部起点之间的三角形的区域,如胸肋三角、腰肋三角。

4.作用膈为重要的呼吸肌;膈与腹肌共同收缩,可增加腹内压。

平静状态下,参与呼吸运动的肌:有膈、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等。

深吸气时,参与吸气运动的肌:有胸大肌、胸小肌、斜角肌、肋间外肌、等。

深呼气时,参与呼气运动的肌:有膈、腹肌、胸横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等。

四、腹肌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分为前外侧群与后群。

(一)前外侧群:由浅入深为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前正中线两侧为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1.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肌纤维自后上斜向前下方,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与腹股沟管皮下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等结构。

2.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深面。

肌纤维方向自后下斜向前上方。

3.腹横肌在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方向自后向前行。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参与形成提睾肌与腹股沟镰。

4.腹直肌位于腹前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包裹,为多腹肌,其腱性部称腱划tendinous intersection,有3~4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