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考试辅导 第10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讲义)

合集下载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 第10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讲义)(1)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 第10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讲义)(1)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课程框架1.常见症状护理2.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3.癫痫病人的护理4.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人的护理常见症状护理——头痛的护理病因颅内因素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脑外伤颅外因素颅脑附近器官或组织病变全身疾病高血压、高热、缺氧、中毒、肾衰、神经衰弱临床表现疼痛性质搏动性跳痛高血压、发热性头痛;偏头痛剧烈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电击样剧痛三叉神经痛浅表性头痛眼、鼻、鼻窦、牙齿等部位疼痛时间高血压头痛晨起重眼病性头痛午后加重颅内压增高夜间加重颅内占位晨间加剧+进行性加重镇痛无效影响因素体位变化加重腰穿后、外伤性、颅内压增高性头痛休息后减轻劳累和精神紧张性头痛伴随症状伴呕吐脑膜刺激性头痛、偏头痛和颅内压增高护理措施环境护理 保持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及精神安慰病情观察 头痛性质、强度的变化,如有呕吐、视力下降,抽搐、瘫痪,及时通知医生脑疝 颅内压升高病人出现瞳孔不等大、意识变化、呼吸不规律等,及时20%甘露醇降颅压 脑梗死 头部禁用冷敷及冰袋(影响供血)脑出血 头部降温(减少耗氧、减轻水肿)药物护理 颅内压升高禁止灌肠,予开塞露润滑剂,偏头痛口服麦角胺制剂感觉障碍的护理病因感染、脑血管病、脑外伤、药物及中毒、肿瘤等 临床表现 (各种感觉障碍) 末梢型 四肢远端呈手套或袜套型 节段性带状后根受压 截瘫(或四肢瘫二便失禁) 脊髓双侧损害 分离性 延髓中部病变(一侧肢体深感觉障碍而痛觉、温度觉正常)交叉感觉障碍延髓外侧病变,一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痛觉、温度觉障碍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囊病变,同时伴对侧偏瘫和对侧同向偏盲护理措施1.对病人以同情、关怀的态度,加强沟通、解释病情。

2.对病人应注意保暖,特别要防止烫伤,对有感觉障碍者患肢不使用暖水袋保暖,病人洗澡时应注意水温。

3.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减少对皮肤刺激,避免搔抓重压以防皮肤损伤及感染。

4.深感觉障碍者外出特别是在晚间要有人陪伴及搀扶。

外科护理学之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外科护理学之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治疗原则:抗炎;防治并发症;加强功 能锻炼,促进康复
治疗措施
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辅以B族 维生素。积极防治感染(肺部和泌尿道感 染)、褥疮等并发症
恢复期:主要进行康复治疗,加强肢体功能 锻炼、理疗、针灸、按摩等,以防止足下垂、 肢体痉挛和关节挛缩
55
常用护理诊断
躯体移动障碍:截瘫:与脊髓病变有关 排尿异常: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56
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注意呼吸运动、频率、节律 和肺部湿罗音。上升性脊髓炎可于短期内死于呼 吸循环衰竭。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处理
饮食护理: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 物,多食蔬菜、水果和多饮水以促进肠蠕动
排尿功能障碍的护理:对排尿障碍者应无菌保留 导尿、定期放尿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卫生,每2~3小时翻身一 次,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41
治疗要点
原则:对症支持,抢救呼吸麻痹 措施:
血浆置换疗法:可去除血浆中致病因子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呼吸麻痹:是病人的死因,应及时给予抢救,
方法是行气管切开,安装呼吸机进行呼吸
42
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肺栓塞、 窒息、尿潴留等
康复治疗:可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针灸、 按摩、理疗和步态训练
26
病理改变
华勒变性:轴突断裂后,断端远侧的轴 突和髓鞘发生变性、解体
轴突变性:由代谢、中毒引起的、由近 端向远端发展的变性
神经元变性:是因神经细胞损害后,其 轴突的全长在短期内发生变性、解体
节段性脱髓鞘:由感染、中毒等引起的 节段性髓鞘脱失,而轴突相对保存
27
三叉神经痛
28
疾病要点
概念: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 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又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 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17
二、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18
头痛
头痛(headache)是指从眉以上至下枕部之 间(包括额部、顶部、颞部和枕部)的疼痛。
19
头痛的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病因
颅内疾病 颅外疾病 如五官、颈椎、颈肌等病变 全身性疾病 神经症
13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周围突
中枢突
皮肤
脊神经节
脊神经
对侧脊髓丘脑束 上升1-2节段
脊髓丘系 脑干各部
内囊后支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脊髓Ⅰ、 Ⅳ~Ⅶ层
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14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2.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主要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分别支配躯体和头面部的随意运动。 椎体外系: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
20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偏头痛 (2)高颅压性头痛 (3)低颅压性头痛 (4)颅外局部因素所致头痛 (5)全身因素所致头痛 (6)神经痛
21
头痛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
(一)急性疼痛/慢性疼痛 头痛 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脑部器质 性病变等因素有关
22
头痛的护理措施
(一)急性疼痛/慢性疼痛 1.避免诱因 2.缓解疼痛 3.遵医嘱用药 告知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
1.躯体活动障碍 与大脑、小脑、脊髓病变及神 经肌肉受损、肢体瘫痪或协调能力异常有关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肢体瘫痪、长期卧床 有关。
34
运动障碍的护理措施
(一)躯体活动障碍 1.生活照顾 2.安全指导 3.体位变换 置瘫痪肢体功能位,偏瘫病人

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讲义

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讲义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主要内容:常见症状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常见症状护理一、头痛的护理(一)头痛的病因分颅内因素和颅外因素。

1.颅内因素: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

2.颅外因素:包括颅脑附近器官或组织病变(五官、颈椎、颈肌)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热、缺氧、中毒、肾衰竭、神经衰弱等。

(二)头痛的临床表现疼痛特点:1.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及发热性头痛:搏动性跳痛。

2.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剧烈的头痛,并伴有频繁呕吐。

3.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促剧痛;疼痛部位浅表者,多由眼、鼻、鼻窦、牙齿等病变部位引起。

加重特点:1.高血压头痛晨起重。

2.眼病性头痛常见午后加重。

3.颅内压增高的头痛多夜间加重。

4.颅内占位性头痛多为晨间加剧且进行性加重,给镇痛药无效。

5.由体位变动而加重的头痛有腰穿后头痛、外伤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

6.头痛的同时伴有呕吐多见于脑膜刺激性头痛、偏头痛和颅内压增高。

7.由于劳累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头痛经休息后可缓解。

(三)头痛的护理措施1.观察头痛性质、强度的变化:当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瞳孔不等大、意识变化、呼吸不规则等脑疝先兆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快速滴入20%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

2.脑梗死病人头部禁用冷敷及冰袋,以免影响脑部供血。

脑出血病人可头部降温,起到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作用。

3.颅内压增高者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禁止灌肠。

二、感觉障碍的护理(一)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1.感觉障碍:(1)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远端呈手套或袜套型感觉障碍。

(2)节段性带状分布的感觉障碍:脊髓后根受压。

2.脊髓病变:脊髓不同高度的双侧损害造成躯体及四肢节段性全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并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3.分离性感觉障碍:一侧肢体深感觉障碍而浅感觉(痛觉、温度觉)正常。

4.交叉性感觉障碍:延髓外侧病变是一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痛觉、温度觉障碍。

内科护理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癫痫、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一)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共有12对。

采用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除第Ⅰ、Ⅱ脑神经外,都与脑干互相联系。

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

其中Ⅰ、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

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成。

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如乳头线为胸4,脐孔为胸12,腹股沟为腰1。

脑神经共有12对。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1)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

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2)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

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3)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互相关联,当脑干有严重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 第10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讲义)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 第10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讲义)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脑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活动靠皮质下中枢调节脑耗氧量,占总耗氧的50%,成人则为20%二、脊髓胎儿:脊髓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新生儿:第3腰椎水平4岁:达腰椎1上缘腰椎穿刺:婴幼儿3~4腰椎间隙腰椎穿刺:新生儿4~5腰椎间隙三、脑脊液婴儿(新生儿)儿童总量(ml)50(新生儿)100~150压力(mmH20)30~80(新生儿)70~200细胞数(0~20)×106/L (0~10)×106/L 蛋白总量g/L 0.2~1.2(新生儿)0.2~0.4糖(mmol/L) 3.9~5.0 2.8~4.5氯化物(mmol/L)110~122 117~127四、神经反射四、神经反射:终身存在的反射神经反射具体说明终身存在的反射浅反射:出生时即存在,终生不消失的反射①出生时: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等②4~6个月:提睾反射腱反射:新生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四、神经反射:暂时性反射神经反射具体说明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出生存在,以后逐渐消失①迈步反射2~3个月消失②握持反射3~4个月消失③拥抱反射3~6个月消失④觅食、吸吮反射4~7个月消失出生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①降落伞反射9~10个月出现②平衡反射10~12个月出现四、神经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神经反射具体说明病理反射①巴宾斯基(Babinski)征②戈登(Gor-don)征③霍夫曼(Hoffmann)征④查多克(Chaddock)征脑膜刺激征①颈强直②凯尔尼格(Kernig)征③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④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

﹥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心引力,即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 抗阻
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肌力正常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鉴别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范围 肌张力
较广,偏瘫、单瘫、截瘫和四肢 瘫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多局限(肌群为主),或四 肢瘫
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肉萎缩
无或轻度
显著
肌束震颤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失神

经电位
(二)临床表现
瘫痪的类型及病变部位
1. 偏瘫 病变多在对侧大脑半球。 2. 交叉性瘫痪 由一侧脑干损害引起 3. 四肢瘫痪 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颈髓病变及多发
周围 神经系统
12对颅神经 31对脊神经 内脏神经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1.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深)本体感觉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痛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1)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2)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性周围神经病变等
4. 截瘫 脊髓的胸、腰段横贯性病变引起, 5. 单瘫 病变部位在大脑皮质运动区、脊髓前角细胞、
周围神经和肌肉
6. 局限性瘫痪
(二)临床表现 2.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是指静息状态下肌肉的
紧张度。
1)肌张力减低 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2)肌张力增高 见于:①锥体束损害②锥体外 系统损害,多见于帕金森病。

内科护理学教案-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教案-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内科护理学英文名称INTERNAL NURSING课程说明《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包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病人的护理。

其中理论108学时,实践54学时。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防护和治疗、护理病人、健康促进的科学。

内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的护理学基础由于他们有着密切联系。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使学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本课程采用“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模式,将护理程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内科临床护理技能,掌握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能将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

每位老师都有一份本教案的电子版,要求教师在使用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本教案的基础上丰富具体内容;备课时,教师必需熟悉相关课程如内科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知识,做到教学中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以培养护理人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护理学专业五年制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参考书籍:《内科学》第六版五年制叶任高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六版七年制王吉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 陈灏珠人民卫生出版社《哈里森内科学手册》(第16版) Dennis L. Kasper 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人体生理学彩色图谱》 John T. Hansen Bruce M. Koeppen 原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 MartinH.Floch 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心脏病学彩色图谱》 Marschall S.Runge E.Magnus Ohman 人民卫生出版社《Netter's Illustrated Human Pathology 》 L. Maximilian Buja Gerhard R. F. Krueger 原著 Frank H. Netter 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授课对象2006级护理学专业本科授课时数1学时授课时间09-10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地点4阶梯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神经系统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主管护师 内科护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主管护师 内科护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1)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

(2)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

(3)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4)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

(二)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共有12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与副舌下全。

2.脊神经共有31对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1.头痛2.意识障碍:可分为:(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是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嗜睡能够被唤醒,醒后能进行简单的交谈和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入睡。

(2)昏睡:病人处于熟睡状态,较重的痛觉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简单、模糊的进行不完全应答话题,自发性言语少,当停止外界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状态。

(3)浅昏迷:可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

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存在。

(4)深昏迷:病人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3.运动障碍(1)评估有否瘫痪:按0~5级划分: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正常肌力。

【例题】某下肢瘫痪患者,经查肢体能在床面上滑动但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为A.0级B.1级C.2级D.3级E.4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2级瘫痪患者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2)按其受累部位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特点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又称为痉挛性瘫痪。

如:脑血管疾病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又称周围性瘫痪:特点不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又称为弛缓性瘫痪。

内科-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共有12对。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上提眼睑,使眼球运动,收缩瞳孔括约肌。

损伤上睑下垂,瞳孔对对光反射消失及瞳孔散大。

滑车神经。

三层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

展神经-支配眼球运动,损伤眼内斜视。

面神经—支配味觉和颜面表情。

听神经—分为蜗神经与前庭神经,功能传导听觉和保持平衡。

舌咽神经-味觉,唾液的分泌,吞咽,呕吐反射。

迷走神经-咽部的感觉和运动,调节内脏活动以及与呕吐的反射活动有关。

副神经—支配头部转动和举肩运动会舌下神经—支配舌肌运动脊神经:31对。

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胸4-乳头水平。

胸6-剑突。

胸8-肋缘水平,胸10-脐水平,胸12-L1-腹股沟。

2.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脑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大脑:额叶-语言代表去,损害时运动性失语。

颞叶-感受性失语,损害时炎症的记忆障碍。

枕叶-视觉中枢,损害出现视觉障碍。

岛叶-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边缘系统。

间脑:分为丘脑和下丘脑小脑:功能调节肌肉张力,维持平衡,使自主活动的功能精良。

脑干:由中脑和脑桥和延髓组成。

功能-生命中枢,传导功能,睡眠与觉醒。

损伤-意识障碍,去大脑强直,交叉瘫痪,定位体征。

脊髓:位于椎管内。

上端于枕骨大孔水平与脑干相链接,下端以圆锥终止于腰椎体下缘。

有31对脊神经。

功能-传导功能,节段功能。

护理评估:一.病史1.患者及治疗经过:患病经过,检查及治疗经过,既往史。

2.目前病情于一般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疾病知识,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系统4.生活史和家族史: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家族史。

二.身体评估一般状况,皮肤与黏膜,头颈部检查,四肢及躯干,神经反射。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活组织检查。

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头痛:偏头痛,高颅压性头痛,颅外局部因素所致头痛-眼源性头痛,耳源性头痛,鼻原型头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主要内容:常见症状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常见症状护理一、头痛的护理(一)头痛的病因分颅内因素和颅外因素。

1.颅内因素: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

2.颅外因素:包括颅脑附近器官或组织病变(五官、颈椎、颈肌)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热、缺氧、中毒、肾衰竭、神经衰弱等。

(二)头痛的临床表现疼痛特点:1.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及发热性头痛:搏动性跳痛。

2.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剧烈的头痛,并伴有频繁呕吐。

3.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促剧痛;疼痛部位浅表者,多由眼、鼻、鼻窦、牙齿等病变部位引起。

加重特点:1.高血压头痛晨起重。

2.眼病性头痛常见午后加重。

3.颅内压增高的头痛多夜间加重。

4.颅内占位性头痛多为晨间加剧且进行性加重,给镇痛药无效。

5.由体位变动而加重的头痛有腰穿后头痛、外伤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

6.头痛的同时伴有呕吐多见于脑膜刺激性头痛、偏头痛和颅内压增高。

7.由于劳累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头痛经休息后可缓解。

(三)头痛的护理措施1.观察头痛性质、强度的变化:当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瞳孔不等大、意识变化、呼吸不规则等脑疝先兆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快速滴入20%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

2.脑梗死病人头部禁用冷敷及冰袋,以免影响脑部供血。

脑出血病人可头部降温,起到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作用。

3.颅内压增高者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禁止灌肠。

二、感觉障碍的护理(一)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1.感觉障碍:(1)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远端呈手套或袜套型感觉障碍。

(2)节段性带状分布的感觉障碍:脊髓后根受压。

2.脊髓病变:脊髓不同高度的双侧损害造成躯体及四肢节段性全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并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3.分离性感觉障碍:一侧肢体深感觉障碍而浅感觉(痛觉、温度觉)正常。

4.交叉性感觉障碍:延髓外侧病变是一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痛觉、温度觉障碍。

5.“三偏征”:内囊病变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同时伴有对侧偏瘫和对侧同向偏盲。

(二)感觉障碍的护理措施1.由于病人对损伤无保护性反应,因此对病人要防止烫伤,对有感觉障碍者患肢不使用暖水袋保暖。

2.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减少对皮肤刺激。

3.深感觉障碍者外出行走特别是在晚间要有人陪伴及搀扶。

4.对偏瘫有感觉障碍的病人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防止压疮的发生。

三、瘫痪的护理(一)瘫痪的性质瘫痪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无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有明显肌萎缩。

3.运动障碍。

评估有否瘫痪,按0~5级划分: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正常肌力。

例题某下肢瘫痪患者,经查肢体能在床面上滑动但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为A.0级B.1级C.2级D.3级E.4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肌力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二)瘫痪的病变部位1.内囊病变: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称为偏瘫。

2.一侧脑干病变:是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称为交叉瘫。

3.脊髓横贯性损伤:表现双下肢瘫痪,称截瘫。

颈段脊髓横贯性损伤,是双侧上下肢均瘫痪称四肢瘫。

4.肌肉病变:是单肌或一组肌肉瘫痪,称肌肉性瘫痪。

(三)瘫痪的护理措施1.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

2.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可促进自主神经的恢复,改善面部血循环及营养状况,被动运动还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逐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

四、昏迷的护理(一)昏迷的病因可分脑部病变及全身性病变两大类。

1.脑部病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如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大脑占位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血肿。

2.全身性疾病:包括中毒性肺炎、败血症;心血管病如高血压脑病、肺性脑病、阿-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病如糖尿病昏迷、肝性脑病、尿毒症;理化因素所致如CO中毒、中暑、农药中毒、巴比妥等中毒。

(二)昏迷的程度1.浅昏迷:随意运动消失,对声、光等刺激毫无反应,但强刺激,病人可有痛苦表情、呻吟及下肢防御反射等。

2.深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意识全部丧失。

(三)昏迷伴随的症状及体征1.呼吸异常:鼾声呼吸并伴有一侧面肌瘫痪,提示脑出血;颅内压增高呼吸减慢。

2.脉搏慢而洪大:常见于脑出血、乙醇中毒。

3.偏瘫:脑血管病。

4.颈强直:是各种脑膜炎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体征。

5.瞳孔变化:脑疝病人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消失。

癫痫发作时,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四)昏迷的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昏迷程度,瞳孔有无变化。

2.确保呼吸道通畅。

3.对尿失禁病人勤换尿布,防止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的发生。

4.昏迷病人如有不安表情及轻微躁动应考虑有便意,可提供便器。

如便秘3天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以防病人排便用力时导致颅内压高。

5.预防呼吸道感染,去除义齿,每日清洁口腔2次。

补充内容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一)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1.脑:脑又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1)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

(2)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

(3)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4)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

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共有12对。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

脑神经:共有12对。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第二节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脑出血(1)脑实质内出血1)出血部位:内囊处出血最常见。

2)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

3)其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以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最为常见。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

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部位纤维素与血小板黏附,脱落后成为微栓子,进入颅内动脉,引起颅内小血管被堵塞缺血而发病。

但栓子很小,容易自溶或因血流冲击被击碎,使更小的碎片进入远端末梢血管,使得循环恢复,神经症状消失。

微栓子可反复产生,因此本病可反复发作。

2.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风湿病、红斑性狼疮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较常见的病因。

在动脉壁病变(内膜肥厚粗糙)的基础上,管腔变窄,同时血小板破裂使红细胞、纤维素等黏附于粗糙处,血小板破裂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能促使血小板再聚集,血栓不断增大而最终阻塞血管。

3.脑栓塞:颅外其他部位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骨折、人工气胸等均可形成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

二、临床表现(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1.脑出血(1)多在白天发病,如情绪激动、活动度,以内囊出血最多见。

(2)表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颅内压增高),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3)体检:颜面潮红、意识障碍、脉慢而有力,血压可高达200mmHg以上,出血常损害内囊而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称为“三偏征”)。

(4)因大量出血致颅内压增高、短期内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

2.脑桥出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

重者表现为出血灶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称交叉瘫。

当出血波及两侧时可出现四肢瘫,瞳孔呈针尖样。

3.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4.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例题脑出血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A.延髓B.内囊C.小脑D.脑室E.脑叶『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脑出血以内囊出血最多见。

患者,男58岁。

有高血压病史,某日,在与朋友共进晚餐时,饮白酒半斤,回家后突感头痛剧烈,头晕,呕吐,不能站立,左侧肢体活动障碍,步态不稳。

患者可能的诊断A.内囊出血B.脑血栓形成C.脑栓塞D.短暂脑缺血发作E.高血压危象『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与朋友共进晚餐时饮白酒半斤,回家后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可判断患者为内囊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不出现A.剧烈头痛B.脑膜刺激征C.频繁呕吐D.一时性意识障碍E.一侧肢体瘫痪『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不出现一侧肢体瘫痪。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老年患者常症状典型.B.CT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安全的首选方法C.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和迟发血管性痉挛D.大动脉瘤破裂可在短时间内死亡E.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4~6周『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青壮年更常见些。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1.脑血栓形成(1)多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一般无意识障碍,进展缓慢,常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病。

(2)表现:起病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早晨起床时才发现半身肢体瘫痪。

(3)由于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引起病灶对侧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视觉障碍。

(4)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表现为眼震、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瘫或四肢瘫。

2.短暂脑缺血发作多为突然起病,持续时间短,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单瘫、单眼失明、眩晕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3.脑栓塞多发生在静止期或活动后,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为特点。

颈内动脉系统阻塞,一般表现为突然失语、偏瘫及局限性抽搐等。

椎动脉系统阻塞,常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及交叉性瘫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