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内容与途径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内容与途径作者:杨丽梅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22期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让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很多学者都对其中的某一内容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笔者从二者的互动联系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在现代化信息社会,这两项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二者相结合的互动内容与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借鉴。
高校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这就对大学生的党建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思想贯穿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始终,成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战斗堡垒。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模式变得丰富度样,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家也对高校的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笔者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做了如下研究。
一、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管理工作概况(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基,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党组织按照我国共产党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校的党员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过程。
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学生党员,让他们能够时刻保持优良作风,接受党员思想的洗礼。
在高校,这既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党员思想、组织及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基层党组织的过程。
学生党建工作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其独特的外延意义,从不同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着力点来看,都具有丰富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内容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此外,高校党建工作又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高校党建部门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以适应新形势带来的变化,发展高校党建工作理论。
(2)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高校大学生管理的具体内涵有广义和狭隘之分,前者可以概括为对学生和学生事务的管理,后者主要是指对学生的管理。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的互动途径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的互动途径研究作者:张晓安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10期【摘要】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的地方,比如工作的对象,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途径等。
并且高校党建与高校学生管理在众多方面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在实际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将高校党建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形成一种的新的高校管理模式,那么就有助于在高校管理中更好的践行党的方针政策,以此来更好的指导高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生管理;互动探究【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37-01高校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在高校中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高校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有效的管理,学生才能够更安心的在校园内学习生活。
一、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在目前的高校基层党建组织中存在着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严重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来管理基层党建工作。
在高校基层党建组织中,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并且大部分都是辅导员,他们往往没有专业的基层党建知识,也缺少一定的党建修养,缺少系统的党建理论。
而大學生生活在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中,受到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进入党建工作组织的目的就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变得实际化。
高校党建教育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党员的发展教育工作,完成对党员的考核工作,就会使基层党建的工作效果不够理想,容易发生基层党员的党建修养不足,党建理论不够的现象。
与此同时,在基层党员进入党建工作组织中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层党建教育人员的时间,人手等因素,就会导致党员在进入基层党组织后就变得懒散,不认真工作。
这与党员在进入基层党组织后没有受到进一步的党建知识教育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另一方面,高校党建的推荐方法方式与考核标准等在实际的党员考察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得高校在选举党员时不能够更好的选拔到高素质的党员。
浅析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方法

社会发展浅析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方法万 颖◆ 摘要:自我国教育改革策略推出以来,许多高校对开设课程和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转型,逐渐扩展招生计划,以分流培养的模式展开教育。
以此类发展规模为方法的高校,需要加强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让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推进学校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创建有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学生党建;学生管理;互动性现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展开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尤其是以科技技术为培养方向的高等院校,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环境下对学生培养方案的转型,但首次更替传统教育模式势必无法避免相应的挑战,初期,大多数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培养等问题。
因此,通过研究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性,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互动方法的不足之处首先,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时,存在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互动不足的情况,原因是缺乏规范性的管理模式,导致学生工作机动灵活性较弱。
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之间缺乏深层次的融入与沟通,使得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客体成为毫无联系的主体。
在高校,实施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者,人员多数都是班级辅导员,实际上,班级辅导员除了管理班级学员各方面事项之外还有其他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视。
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由于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安排,使得管理系统不完善,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良性互动。
最后,由于学校缺乏标准化党组织成员的制度管理,缺乏日常有效的工作监督,导致学生党建工作没有实际作用。
除此之外,党建活动缺乏目的性,流于形式,没有将学生的实际问题考量在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因此,整个党建教育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特点(一)统一的管理对象。
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学生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应重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拓展学生管理的覆盖面,包括学习、生活层面的管理。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的探索与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模式为例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的探索与研究—以南京大学“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模式为例王斌(南京大学法学院)摘要: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培养高质量学生党员的关键环节。
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以“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模式作为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的探索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党员教育管理途径不仅增强了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也提升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模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党员人数也随之大幅增长,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党员,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管理已成为关键环节。
如何开展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教育管理实效性,培养具有先锋模范作用的学生党员,发挥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应有的影响力,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南京大学探索出“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模式,这种参与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新时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创了新途径,成为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平台。
一、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意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学校相关部门、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对大学生一切非学术性事务的管理,包括学生资助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园区与宿舍管理、评奖评优工作、违纪管理、文体活动管理等。
[1]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是学生事务管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的效果。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传统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以“组织本位”为教育理念,以“灌输论”为理论导向,通过学校主导的政治理论学习、党课培训、社会实践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党的相关知识,培养党的情感,强化党的信仰。
[2]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新形势下,它的教育管理弊端也逐渐显现,如忽视了对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消弭了党员的个性色彩,导致了党员对教育本身的消极态度,教育效果受到影响,并最终削弱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
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与培养的思考

《长江丛刊》2018.03219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与培养的思考■向晨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摘 要:学生党员发展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而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决定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重要工作。
目前施行的大类招生模式,对学生党建工作人员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与培养工作上带来了困扰与挑战。
这需要从学生专业分流的衔接段前后做好规范,加强考核,引入教工党支部,建立联动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 大类招生 专业分流 高校党建大类招生的施行,把新入学的学生按照一个专业或学科大类进行分类管理、教学,同传统的招生模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的盲目性,也提高了办学效率,让学生经过大学一个阶段的通时式学习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来选择继续攻读的专业。
大类招生,一部分源起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研究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十六字教育改革方针,另一部分则是“新工科”追求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符合“智能制造2025”时代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因为与传统的模式有较大差别,在施行大类招生时,也对高校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党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式的新要求,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合格党员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一、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大类招生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关键点,就是专业分流时的衔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主要考虑专业建设的强弱,就业时的受欢迎程度等,这就会造成入党积极分子的分流和分流过程中带来的不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建工作开展的困难。
入党积极分子随着专业分流而重新分班,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组织关系转接和培养工作。
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目前传统的培养管理模式下,党员发展已经从过去的重视数量转为质量为先、宁缺毋滥,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也已形成了严格的操作规范,如何在学生专业分流后,保证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质量,提高整体效率和工作水平,是每一位学生党建一线工作人员都要思考的问题。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认真 ‘ ” 的工作局面 。与此 同时 ,团组织为确保党员质量 , 接 制定 了严 格的 ‘ 优”标准 , 推 即推优 的团员必须 品学兼优 ( 上
一
惠 ,把 ‘ 1 入党”作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取得一份好工作
学年学 习成绩无不及格科 目, 无违纪违规现象等 ) ;以开座
睡
—
一
以 北 京 信 息 科 技 大 学 为 例
贺 芳 _ _ ]
l
【 要] 摘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
高校 显得 尤为 重要 。 文结合 北 京信 息科技 大 学学 生党建 工作 实践 , 出 了创新 高校 学生党 建工作 的新 思路 、新视 角。 本 提 [ 关键词】 高校 学 生党建 创 新
党支部活动形 式单一 ,缺乏创新 ,针 对性差 ,效果 不理想 ;
有的学生党支部 ‘ 发展轻培养” 缺乏对党员 的长效培养机 重 ,
生 向党组织靠拢 ,达到 了 “ 发展一个 ,影 响一 面,带动一片”
的效果 ,充分激活 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动性。
制等等。 因此 ,如何 发挥学生党员 的先锋模 范作 用和学生党支部 的战斗堡垒作用 ,是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的重点。
生人 校后 , 辅导员 、班主任全面审查学生的档案, 关注那些在
高中阶段 递交 过入党 申请书 、获过各种奖励 以及承担各种学
生工作 的同学 ,通过个别 谈话方式 ,激发他们 的政治热情 ,
进行 重点培养 ;早培养 , 就是校 院多管齐下对确定 的重点培
高校学 生 党建工 作 的现状
浅析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模式

浅析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模式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高等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就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特别是党建工作中理论指导和学生工作中实践操作的结合问题。
加之学生党员在近几年数量不断增加给各个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也是强调:高校是人才的汇集地,人才的培育基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党建工作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需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精神与党建在高校的建设,用党的理论知识去丰富学生,使之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操作,从而培养高素质学生党员,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关键词:学生党建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一、高校学生党建和学生工作相结合所面临的问题(一)高教体制改革给高校学生党建提出新课标高等教育的革新。
体现在办学体制、内部结构、管理体制等领域;各类组织结构、党员构成、党建方式的改变,在诸多地方实现质的飞跃。
而学生工作古板,没有及时调整。
学分制改革。
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参与德智体美劳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业体制的改革。
由于就业难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现状,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功利主义比较强,学生会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而相对对淡化政治思想方面。
从而使学生工作与党建不能有机统一发展。
(二)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重“领导”轻“指导”党组织缺乏对学生党支部工作上的具体指导;同时,大规模的支部,不利于统一管理,加大了党员学生的工作量。
学生工作的活动场所少,没有特定的活动场所。
申请场地要层层向上级汇报,得到批准才能开展。
学生党组织地位不明显,与学校社团联系不紧密,仅局限于为党员服务,职责定位窄,与普通学生的联系性不强。
(三)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素养有待提高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第一线以年轻党员同志居多,对党建的认识存在模糊,从事其领域时间短,经验相对不足;导致办事效率不高。
(四)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规范性缺乏针对性:一是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二是教育形式缺乏创新,较为单一。
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7T05:39:53.667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5月第9期作者:杨情[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做了战略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杨情武汉工商学院 430065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做了战略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应了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趋势。
高校作为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突显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如何履行好思想宣传工作的使命,将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和教育质量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学生管理;融合引言党的建设工作——甚至党的工作理念——是指党为保持前进而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
党的建设工作既包括党的工作又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的纪律建设。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有助于我国提高所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在这两个领域的领导作用。
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融合的途径。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价值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领悟建党百年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党建工作在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祖国繁荣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均指出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师生联合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形式之一,可以在加强学生党员发展的教育管理,提升教师党员的引导力,拓宽师生联合党支部师生党员互动面,注重师生联合党支部的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多做工作,以培育好学生班级党支部,增加党支部建设的凝聚力,形成和传承党支部精神,彰显党支部工作活力。
标签: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实践;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全面推进学校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相关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探索出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的一些新途径和新方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可见,新的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形式要再创新、体系要更健全、活动要更实效、机制要更长效。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建形式与实践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机关党支部、图书馆党支部等往往由单一的教师或教辅人员组成,院系党支部的组建形式往往比较多样,也越发显示出院系党日活动等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院系基层党支部主要有: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班级党支部和师生联合党支部。
1.教工党支部。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最基层的组织单元之一,一般以系和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或者由相近专业教研室联合成立,或者以科研团队组为单位成立。
教工党支部处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将党委的决定和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大责任。
探索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的共促机制

探索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的共促机制(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龙头,只有切实做好了大学生党建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党建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是彼此包容的、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完成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关键词:学生党建学生管理共促机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共促机制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方向,也是解决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一个新课题。
共促机制是一个新的机制,前期可能会步履维艰,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共促机制的优越性会不断显现。
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定会使共促机制更加合理、成熟、有效。
一、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1.党员比例低,工作观念落后,体系性不强我国高校学生中的党员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学生党员的数量在各年级中的分布很不均衡,一般来说在高年级中数量较多,低年级中数量很少。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党组织机制建设逐渐调整,但仍滞后于建立‘院党委—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的三级建制”正是这种情况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很大。
随着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招生越来越多,院校在大力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党建工作,使得学生党建工作观念落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党务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工作方法单一党务工作者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而高校对他们的培训又不能及时跟进,因此一线党务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满足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
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上存在入党前严格把关,入党后放任不管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中存在着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现象,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后没有践行入党时的承诺,达不到党员的标准。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精选范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2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深刻地发生变化,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变得更加尖锐复杂。
这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环境的变化,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俱增的发展形势,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研究与探索,深入调查与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掌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我们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绩是巨大的、形势是喜人的。
下面是本次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情况。
1、建立了一支政治意识好、群众基础好、经验丰富、素质较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近几年来,高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队伍保障。
以下是高校党建工作队伍的调查情况: (1)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
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占31.8%;理论知识较好占55.1%;理论知识一般占9.1%;理论知识较差占4.0%。
(2)所接触的党务工作者的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高,是我们的榜样占21.3%;党性修养比较高,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占55.7%;党性修养一般占16.2%;党性修养较差占6.8%。
“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建构张丹高伟杰

“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建构张丹高伟杰发布时间:2023-06-17T01:52:06.526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张丹高伟杰[导读] 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使命。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责任。
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智育、体育和品德,使学生全面发展。
而高校的“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则是将学校的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校“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建构,以期为高校全面育人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600摘要: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使命。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责任。
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智育、体育和品德,使学生全面发展。
而高校的“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则是将学校的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校“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建构,以期为高校全面育人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三全育人视域;党建;学生管理工作引言: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何将党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校“党建+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学生管理工作为支撑,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发布时间:2022-10-26T02:10:17.4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6月第12期作者:韩金娥袁梦雨[导读] 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党建就必须提高要实现立德其育人效果,探索能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有利于发挥党建的教育功能韩金娥袁梦雨宁夏理工学院宁夏石嘴山市 753000摘要: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党建就必须提高要实现立德其育人效果,探索能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有利于发挥党建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党建与育人相融合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和应有之举。
下因此总结党建历史经验、探索党建新的发展是当下党因建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
学生党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环节,其育人功能的成效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此,本文章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对策引言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本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学生党员的重要举措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必要措施。
面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完善党建工作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作用(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生长环境、个体特征等都发生了显著改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都不断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
网络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
只有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党建工作相融合,才能真正贯彻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高校要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融合的措施

060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学生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方案,大幅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选择合适的创新点。
学生管理工作核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发展,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改善与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1.1 学生管理工作联动性不强高职院校学生其他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归属不同,造成相关工作处于分割局面。
虽然学院层面两项工作都是围绕总支开展的,但学校层面上学生处指导与部署学生工作、党委组织部指导与部署党建工作,两者上级归属不同,造成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思想处于分割状态。
教师的工作习惯也会造成学生错误认知,部分学生在党务工作者与党章学习时表现积极,而在辅导员或班级工作时敷衍、表现不积极,出现这种分裂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或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时,普遍存在事务性与杂乱无章的状态,实际中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情况,给辅导教职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
实际中相关工作开展时缺少目标与动力,相关工作活动时存在敷衍性与随机性的情况,无法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虽然辅导员承担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但经常由不同的辅导员分担实施工作。
1.2 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经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选拔大多是学校管理者从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任用,这些学生既不是毕业于专业管理学校,又从未学习过相关管理知识,高职院校也未对其进行过相关的岗前培训,通常都是直接伤人,然后根由学校老一辈辅导员学习相关管理内容,而这些老一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也是在日常工作中经过长年累月的总结和积累而形成的,虽不够系统和完善但也够用。
但对于刚从事辅导教职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想要在几天几月内学到别人几年甚至十几年所积累下的经验无疑是痴人说梦。
致使这些应届辅导员在服务学校,进行学校事务安排和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因为自身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而导致事故频发,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党建+课程育人”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为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这不仅给予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同时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来,财会金融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财会金融系积极探索“党建+课程育人”的创新模式,致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财会金融人才。
[关键词]党建;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7-0196-02“党建+课程育人”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为例邓玲婉,吴兴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一、引言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德育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未能实现很好的融合。
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方面的研究。
高校传统的政治课程承担了思政教育的功能,由于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大学生普遍对政治课程参与度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
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相互分离,各自为政,“课程思政”未能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高校党建与育人工作结合不够,高校教职工中党建育人的意识不强。
高校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党建+课程思政”体系,但是缺乏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系统化和专门的培训。
关于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
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技艺传授与道德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从高职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增强全员、全过程育人意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到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契合点,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内容与途径

党建工作Party construction work第 28 页2018/05 工作指导 总第291期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内容与途径文/邵阳学院 尹艳兰培养高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在党的建设工作中的根本任务。
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龙头,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也关系着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
然而,目前的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这就决定了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互相促进,彼此包容。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求的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要想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就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如此才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正确把握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继而保证学生党建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高校学生党组织以中国共产党与学校党组织的要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依据对高校大学生中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所展开的实践活动便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大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高校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工作。
那么什么是大学生管理工作呢?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采取的规范、服务、指导学生的手段来进行的非学术性组织活动便是大学生管理工作。
它对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大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大学生的各个方面。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以往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育人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将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互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也可以保证高校的教育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刊改革与开放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吴维东(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杭州310058)詹美燕(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58)摘要:本科教育大类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举措,新的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为了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连贯和成效,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强化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健词:大类培养大学生党建学生教育管理国内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采用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浙江大学于2008年8月全面实施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一大二在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大类平台学习,大三再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
为适应大类培养,学校改革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一、二年级学生按照大类划分,由本科生院下属的求是学院,分为三个学园(类似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三、四年级再交由院系管理。
新的管理模式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园管理与院系管理之间容易出现管理断层和管理真空,也会碰到院系、班级重组的再融合问题,因此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发挥大学生党建全过程培养的优势,强化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新课题。
一、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互动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包括合理设置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管理、党员的培养发展、党员的继续教育、党员干部的培养等方面内容。
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是指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学业指导、学生成长、情感教育、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学生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
大类培养模式下,由于学生在专业选择后进行院系培养,因此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学业指导、学生成长、毕业生教育管理都会碰到两个以上不同的管理者来开展工作。
但是在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这两项工作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相近的特点:即相近的管理资源、相近的管理对象、相近的管理方法、相近的管理目标。
这些特点使党建工作可以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和纽带,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来联动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全过程的渗透和连续。
党建工作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渗透可以从方便学生管理的角度设置学生党支部做起,加强对积极分子、党员的全过程教育,对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入党,进而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党员同学能够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上进,学习刻苦努力,工作表现突出,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因此,如果能够在工作中使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必将促进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互动的实践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专业院系的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服务于自身管理的这部分学生,还要考虑到即将进入本专业学习的低年级学生。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们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分析工作方式的融合,着眼工作内容的交叉,实现工作平台的共通,充分挖潜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这两项工作之间共有的管理资源,把管理资源科学配置好,从而实现两个工作的互动,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搭建更多的科学管理平台,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设置支部,确保传帮带的联动作用传统的党支部设置采取支部建在行政班或专业班上,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党员入学时间一致,便于交流和组织。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由于新生入学后彼此熟悉需要一段时间,而党支部却急需成立,因此往往采取临时指定支部成员的办法,这既不利于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支部本身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为此,结合大类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纵向党支部设置的理念,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将本科生支部调整为每个本科生支部对应1个大四班级和1-2个大三班级,以高年级辐射低年级,确保支部传帮带的联动作用,也确保每个支部工作特色和优势的传承。
同时,以党支部为平台,强化支部结对的作用,加强高年级学生与一二年级本科生的交流,开展多方结对工作,组成高年级学生党员“导学组”,并开展院系教工与新生结对。
这样就能保证院系和学园学生之间的管理联系,确保学生管理的提前渗透,从而强化了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和平稳性。
2、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红色阵地的辐射作用网络是当代社会实施教育的新载体、新工具。
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和信息共享性等特点,网络作为大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巨大的优势。
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党建和教育管理工作,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优势,更具有跨时空的优势。
在大类培养的模式下,通过学生党建工作的网络信息化的开展,有利于突破党建工作2+2的瓶颈(前两年学园管理、后两年院系管理),强化学园和院系的合作,使党员教育的全过程文化空间文化管理成为可能,能够使院系的党建工作辐射至在大类管理下的低年级学生,从而可以带动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低年级学生中顺利开展。
党建工作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将主要通过党建工作信息网、党建博客和支部微博来实现,通过支部信息上网、支部承诺上网、支部生活上网、支部发展上网等模块,强化了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了党建工作机制,适应了党建管理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网上平台的建设可以拓展广大同学对党的信息获取渠道,全面展现支部特色和支部文化,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树立党员标兵形象。
3、全力支持实践,提升党建工作的互动作用为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形象,在实践教育中得到锻炼成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让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干部,大部分院系都设立了党建创新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党支部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建立了学生党支部创新实践立项申报制度,规范申报、立项、结题验收等环节,通过自我规划、分析思考、调研总结,推动支部自我服务。
竺可桢学院开展实施了“党员研修计划”,研修计划中除了理论学习和时事研讨外,要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年必须参加3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和2次党员实践活动。
信电系还组建了浙江大学“雏鹰助学”志愿者协会(简称雏鹰协会),这是一个以长期提供“一对一”形式的义务家教活动的公益性社团,党员同学带头,为杭州市下岗职工子女、外来农民工子女以及其他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义务“一对一”家教服务。
通过志愿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也是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校每年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学长组”是新生始业教育的成果和亮点,高年级同学参与新生迎新工作,高年级党员给低年级同学讲课结对,跨支部组织奔赴全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领导才能和先锋模范作用,优化配置了党员的长效管理资源。
三、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互动的思考我校大类培养工作开展以来,学园和院系之间的确认交接工作正逐步完善。
现实要求为学生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化大类培养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平台的三个互动维度,相互促进,共同融合,从而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无缝连接、平稳过渡和全面覆盖。
1、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在大类培养环境下,党建工作需要更为规范、党员培养更要长效、党员管理更加常态。
从学校育人和党员成长的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员培养制度体系,打造新型党员信息网络平台,吸收学生管理工作的好方法、好思路,在常规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的互动,并使其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提前渗透,有利于在大类培养模式下探索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2、在党员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教育培养模式下,探索适应时代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新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理念、参与管理意识和需求信息反馈也至关重要。
因此,学生骨干是学校教育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位好的学生骨干,不仅能使一个基层组织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凝聚力,更能让学生教育管理者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创新成效。
因此,学生工作者需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培养考核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力量和先进性特点,积极参与管理学生事务工作。
引领孵化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能力的,富有极强战斗力和辐射性的学生基层组织来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3、在大类培养模式中强化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园管理向院系管理过渡有一个融合和对接的过程,学生教育管理者会有所变化,学生的行政班、党(团)支部、周围环境都会有所改变,在过渡期很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和断层。
规范的党建工作体系,可以将党员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党员教育的连贯性带动学生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同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和党员培养的作用,以学生骨干培养提升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成效。
分析探索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契合模式,促使两者工作的方式融合、内容交叉、平台共通,才能实现两者的互动促进,才能更有利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1]黎亚平,李磊.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J].文教资料,2011,04:175-178.[2]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2,05:16-18.[3]王延.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06:39-40.作者简介:吴维东(1985.07),男,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10058,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投资;詹美燕(1985.03),女,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310058,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