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刊
改革与开放
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
吴维东(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詹美燕(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本科教育大类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举措,新的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为了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连贯和成效,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强化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健词:大类培养大学生党建学生教育管理
国内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采用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浙江大学于2008年8月全面实施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一大二在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大类平台学习,大三再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
为适应大类培养,学校改革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一、二年级学生按照大类划分,由本科生院下属的求是学院,分为三个学园(类似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三、四年级再交由院系管理。
新的管理模式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园管理与院系管理之间容易出现管理断层和管理真空,也会碰到院系、班级重组的再融合问题,因此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发挥大学生党建全过程培养的优势,强化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新课题。
一、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互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包括合理设置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管理、党员的培养发展、党员的继续教育、党员干部的培养等方面内容。
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是指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学业指导、学生成长、情感教育、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学生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
大类培养模式下,由于学生在专业选择后进行院系培养,因此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学业指导、学生成长、毕业生教育管理都会碰到两个以上不同的管理者来开展工作。
但是在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这两项工作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相近的特点:即相近的管理资源、相近的管理对象、相近的管理方法、相近的管理目标。
这些特点使党建工作可以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和纽带,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来联动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全过程的渗透和连续。
党建工作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渗透可以从方便学生管理的角度设置学生党支部做起,加强对积极分子、党员的全过程教育,对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入党,进而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党员同学能够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上进,学习刻苦努力,工作表现突出,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因此,如果能够在工作中使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必将促进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互动的实践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专业院系的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服务于自身管理的这部分学生,还要考虑到即将进入本专业学习的低年级学生。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们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分析工作方式的融合,着眼工作内容的交叉,实现工作平台的共通,充分挖潜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这两项工作之间共有的管理资源,把管理资源科学配置好,从而实现两个工作的互动,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搭建更多的科学管理平台,具体措施如下:
1、合理设置支部,确保传帮带的联动作用
传统的党支部设置采取支部建在行政班或专业班上,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党员入学时间一致,便于交流和组织。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由于新生入学后彼此熟悉需要一段时间,而党支部却急需成立,因此往往采取临时指定支部成员的办法,这既不利于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支部本身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为此,结合大类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纵向党支部设置的理念,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将本科生支部调整为每个本科生支部对应1个大四班级和1-2个大三班级,以高年级辐射低年级,确保支部传帮带的联动作用,也确保每个支部工作特色和优势的传承。
同时,以党支部为平台,强化支部结对的作用,加强高年级学生与一二年级本科生的交流,开展多方结对工作,组成高年级学生党员“导学组”,并开展院系教工与新生结对。
这样就能保证院系和学园学生之间的管理联系,确保学生管理的提前渗透,从而强化了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和平稳性。
2、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红色阵地的辐射作用
网络是当代社会实施教育的新载体、新工具。
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和信息共享性等特点,网络作为大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巨大的优势。
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党建和教育管理工作,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优势,更具有跨时空的优势。
在大类培养的模式下,通过学生党建工作的网络信息化的开展,有利于突破党建工作2+2的瓶颈(前两年学园管理、后两年院系管理),强化学园和院系的合作,使党员教育的全过程
文化空间文化
管理成为可能,能够使院系的党建工作辐射至在大类管理下的低年级学生,从而可以带动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低年级学生中顺利开展。
党建工作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将主要通过党建工作信息网、党建博客和支部微博来实现,通过支部信息上网、支部承诺上网、支部生活上网、支部发展上网等模块,强化了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了党建工作机制,适应了党建管理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网上平台的建设可以拓展广大同学对党的信息获取渠道,全面展现支部特色和支部文化,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树立党员标兵形象。
3、全力支持实践,提升党建工作的互动作用
为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形象,在实践教育中得到锻炼成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让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干部,大部分院系都设立了党建创新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党支部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建立了学生党支部创新实践立项申报制度,规范申报、立项、结题验收等环节,通过自我规划、分析思考、调研总结,推动支部自我服务。
竺可桢学院开展实施了“党员研修计划”,研修计划中除了理论学习和时事研讨外,要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年必须参加3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和2次党员实践活动。
信电系还组建了浙江大学“雏鹰助学”志愿者协会(简称雏鹰协会),这是一个以长期提供“一对一”形式的义务家教活动的公益性社团,党员同学带头,为杭州市下岗职工子女、外来农民工子女以及其他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义务“一对一”家教服务。
通过志愿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也是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校每年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学长组”是新生始业教育的成果和亮点,高年级同学参与新生迎新工作,高年级党员给低年级同学讲课结对,跨支部组织奔赴全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领导才能和先锋模范作用,优化配置了党员的长效管理资源。
三、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互动的思考
我校大类培养工作开展以来,学园和院系之间的确认交接工作正逐步完善。
现实要求为学生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化大类培养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平台的三个互动维度,相互促进,共同融合,从而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无缝连接、平稳过渡和全面覆盖。
1、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态化
大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在大类培养环境下,党建工作需要更为规范、党员培养更要长效、党员管理更加常态。
从学校育人和党员成长的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员培养制度体系,打造新型党员信息网络平台,吸收学生管理工作的好方法、好思路,在常规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的互动,并使其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提前渗透,有利于在大类培养模式下探索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2、在党员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教育培养模式下,探索适应时代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新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理念、参与管理意识和需求信息反馈也至关重要。
因此,学生骨干是学校教育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位好的学生骨干,不仅能使一个基层组织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凝聚力,更能让学生教育管理者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创新成效。
因此,学生工作者需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培养考核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力量和先进性特点,积极参与管理学生事务工作。
引领孵化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能力的,富有极强战斗力和辐射性的学生基层组织来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3、在大类培养模式中强化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园管理向院系管理过渡有一个融合和对接的过程,学生教育管理者会有所变化,学生的行政班、党(团)支部、周围环境都会有所改变,在过渡期很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和断层。
规范的党建工作体系,可以将党员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党员教育的连贯性带动学生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同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和党员培养的作用,以学生骨干培养提升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成效。
分析探索党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契合模式,促使两者工作的方式融合、内容交叉、平台共通,才能实现两者的互动促进,才能更有利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黎亚平,李磊.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J].文教资料,2011,04:175-178.
[2]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2,05:16-18.
[3]王延.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06:39-40.
作者简介:吴维东(1985.07),男,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10058,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投资;詹美燕(1985.03),女,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310058,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