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4年级语文第2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 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 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麻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2.理解文章中心,细读课文;3.感受文章生动具体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了解他们对麻雀的了解程度。

2.导入课题,介绍课文《麻雀》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1.复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指名读和领读。

2.提问学生,回答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合作探究品读悟文1.研究第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的小麻雀的形象。

2.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指导学生从外形描写、动作和神态等方面理解小麻雀的处境和性格。

注:文章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只是有一些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行改写。

同学们,你们真是理解得太好了!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弱小的、可怜的、急需救助的小麻雀。

请有同学带着焦急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小麻雀为什么不呆在窝里,反而会从巢里掉下来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中的原因。

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我的猎狗发现了这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

现在,我要让大家体会一下猎狗的凶猛。

请看这张猎狗的图片,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它凶猛、体格健壮、行动敏捷。

这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它要干什么呢?当时小麻雀的处境可以用“生命危险”、“危在旦夕”、“千钧一发”来形容。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老麻雀出现了,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请大家朗读第5自然段,书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老麻雀怎样拯救小麻雀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现在,请四人小组一起合作读4、5自然段,想象老麻雀当时的神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和拯救小麻雀的?请看这些相关的句子: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毫不犹豫,力量大,速度快,着急。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观潮》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3.理解《观潮》中含义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向上的态度。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观潮》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观潮》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

教学难点1.理解《观潮》中的比喻和隐喻。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中的海浪场景,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和想象。

二、展开1.阅读课文《观潮》,教师讲解生字词汇和句子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利用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巩固1.配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1.总结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作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生活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有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内涵。

同时,在巩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观潮2.生词:潮起潮落、生生不息3.哲理:大海宽广包容,人生充满变化4.寓意:孜孜不倦、奋发向上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观潮》并理解生词词义。

2.完成《观潮》相关习题。

3.写一篇文章,探讨大海对人的启示。

以上是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4 《精卫填海》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4 《精卫填海》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4《精卫填海》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分析精卫的形象特征,探讨故事背后的寓意,以及如何将这个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复述《精卫填海》的故事,理解并运用新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从中汲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难点1. 精卫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精卫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内核。

2. 神话寓意的探讨:帮助学生分析神话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精卫填海》的故事,分析精卫的形象特征和故事寓意。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精卫精神的现实意义。

4.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精卫填海》- 重点词汇:坚韧不拔、永不放弃- 精卫形象:精卫的外貌、性格、行动- 故事寓意: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精卫填海》的故事梗概,并谈谈自己对精卫精神的看法。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针对本课的教学,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对精卫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难点:精卫精神的解读重点关注的细节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精卫精神的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些月下情景。

【过程与方法】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难点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些月下情景。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进你我的心田。

(播放《月亮船》)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3.板书课题:走月亮。

4.教师简介云南地区走月亮的风俗。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走月亮 第二、三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走月亮 第二、三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走月亮第二、三课时》(部编版)课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故事《2走月亮》的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掌握新词语的意思•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学习新词语教学难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1.情感导入:通过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故事学习:朗读故事《2走月亮》,让学生跟读,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带领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4.单词学习:教授故事中出现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展示讨论成果。

作业布置•背诵故事中重要段落•思考和总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复习故事《2走月亮》的情节•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故事中蕴含的寓意•提升语文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复习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探讨寓意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1.复习:通过问答形式复习前一课时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讨论不同看法。

3.讨论寓意:指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引导他们对故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类似故事的小短文。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课堂延伸•学生可以用手工、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展示作品。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2走月亮》这个故事,同时提升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分析人物、讨论寓意等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上为《2走月亮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希本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1. 课程背景
《乡下人家》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课,主要讲述了一对兄妹在乡下外婆家的生活。

通过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充实。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乡下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乡下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感恩之心
3.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乡下人家的生活,展示乡村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乡下生活
的向往。

3.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4.配合图片或视频讲解乡下生活的种种特点。

5.写作练习:请学生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理想的乡下生活。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乡下人家》为教学内容,希望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乡下生活的美好和充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乡下生活的想象力较强,他们对大自然和家庭的感情也比较深厚。

但在课文理解和词汇运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将增加课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预习,提前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另外,我还将加强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够对乡下生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改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乡下人家的世界里感受到更多的乡土气息和家庭温馨。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精卫填海 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精卫填海  第二课时 教案

《精卫填海》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重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2.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一、情景导入1.你见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鸟?预设:孔雀、鹦鹉……那你见过这种奇特的鸟吗?(出示精卫鸟的照片)预设:“精卫”是一只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上节课,通过熟读课文我们知道精卫有一个愿望——把大海填平,精卫为什么要把大海填平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继续去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读题。

(精卫填海)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1)检查朗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看谁读得好。

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预设评价1:字正腔圆,句子停顿也恰当(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问题设置:精卫是谁?她为什么要填海?她是怎能样填海的?并结合文中注释、图片用自己话,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3)创设场景,感受精卫品质预设:当初升的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探出,人们还处于甜美的梦乡时,精卫已经“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烈日当空,大地像被烤焦了一样,精卫还在“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夜幕降临,大地一片清冷,北风呼啸着跑过,精卫依旧“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大海巨浪滔天,狂风席卷着海面,精卫仍然“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讲“精卫填海”故事精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个多么神奇的故事啊。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讲故事并适时评价小结:人们通常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

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感悟升华1.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具有精卫填海精神的人?预设: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孙敬悬梁、苏秦刺股……3.老师这也有一首小儿歌送给精卫。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能流畅朗读。

3.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生词词汇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词词汇。

2.通过课文表达对农村生活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乡下人家》的课文内容。

2.PPT或黑板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农村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对农村有初步了解。

二、学习课文1.首先,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生词词汇的含义和读音。

2.逐段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

3.教师解释课文中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语言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例如一些习惯用语、成语等。

2.学生跟读并理解这些语言点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农村生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个别发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的生词词汇。

2.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分享。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对于课文《乡下人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走月亮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课件出示3)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较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宝葫芦的秘密》(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宝葫芦的秘密》(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宝葫芦的秘密》(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字,正确读写“介绍、声明”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依据已有的内容,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2.培养阅读兴趣,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拽、瘦”是翘舌音;“矩”读第三声“jǔ”,在“规矩”这个词中读轻声“ju”。

“撵”的声母是鼻音“n”,不要读成边音“l”。

“乖、葵、瘦”这三个字容易写错,在指导识记字形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

2.阅读理解默读课文,想一想王葆为什么想得到宝葫芦;再细读课文,说一说奶奶讲了哪几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找规律、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创编故事;完整地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开阔学生的视野。

3.表达运用能依据课文中奶奶讲的故事,学习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感受童话的奇妙,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知道主人公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感受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依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了解形象1.导入新课。

师导入:“腹有诗书气自华。

”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更有智慧,更有气质,更有内涵。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王葆的脚步,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宝葫芦的秘密》吧!2.检查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概括主要内容。

师引导: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示例:“我”和宝葫芦的故事。

3.了解主人公形象。

(1)师:文中的主人公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赶快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相关的词句下写批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走月亮》的内容和意境。

2.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欣赏
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走月亮》古诗。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文《走月亮》。

2.课堂黑板及彩色粉笔。

3.相关图片或PPT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月亮的图片或播放一段月亮相关的音乐来引入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向往。

2. 学习课文
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走月亮》。

2.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表达的主题。

3. 欣赏诗歌
让学生自由发挥,分组展示他们对《走月亮》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 创作活动
请学生在课后以《走月亮》为题目,写下一篇自己想象的故事或诗歌,并分享给同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诗《走月亮》,学生们也通过朗读、分析和创作活动,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六、作业布置
1.要求学生背诵《走月亮》。

2.完成课后创作活动,写下自己的《走月亮》故事或诗歌。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复习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走月亮》。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下人家的生活情况。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描述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的意思。

2.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细致描写乡下人家的生活情况。

2.运用生词表达自己对乡下生活的观感。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课文:《乡下人家》。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用图片或引语勾勒出乡下人家的生活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讲解生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3.学生跟读、认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细致解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乡下人家的生活情况。

3. 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下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并展示自己的见解。

2.练习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介绍乡下人家的文章,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学总结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夸奖和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3.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乡下人家生活。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乡下生活缺乏直观的认识,下节课可以通过实地参观或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乡下人家的生活情况。

以上就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走月亮》第二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走月亮》第二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走月亮》第二课时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走月亮》的背景故事。

2.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朗读和理解。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进行情感体验。

三、教学准备1.课文《走月亮》的课本和课后习题。

2.教学PPT。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5.课堂互动游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一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中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讲解课文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生跟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3.分段讲解课文内容,注重突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课文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情节,重新表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美感。

4. 课堂互动1.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扩大语文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走月亮》为教材,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走月亮》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走月亮》优质教案

2《走月亮》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正确读写“淘洗、柔和、灰白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3.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反复出现,在表达情感和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4.发挥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反复出现,在表达情感和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亮便从天的另一边爬上来,在群星与云层的簇拥下,散发出圣洁柔和的光。

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预设: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后羿射日……那么让我们一起讲讲其中的你感兴趣的故事吧!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讲你喜欢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呢?2.我们来学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课文——《走月亮》。

对于“走月亮”,你的了解有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走月亮”的资料?预设: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

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板书课题:走月亮)。

3.板书课题,读题。

(走月亮)二、初读感知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出示生字,指读。

(出示文本信息)鹅卵俗跃穗镀铄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提出要求:一板一眼字正腔圆2.走月亮。

跟着月亮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3.多音字。

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zǎi)一年半载刊载三、朗读感知(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二课时
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生命的意义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PPT、轻音乐、小组问题清单、四色便签贴
1.出示词语,齐读。
青苔盘绕爆裂亲吻
僵硬囚犯探出任何
玻璃捏着耐心洋溢
豆荚窗框裂缝水笕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清楚童话故事里主要出现了以下人物:五粒豌豆、小男孩、小女孩、妈妈。
其中,主要人物是——五粒豌豆中长在青苔裂缝里的第五粒豆和小女孩。文章主要讲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3.上节课大家自学课文,提出了许多问题,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2.将刚才我们找到的词句对比看一看【PPT,出示对比表格】
小组交流,然后把你们的理解写下来,请组长来汇报。
过程:请3或4组上台汇报,教师相机评价:有需要补充的吗?你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吗?
预设:
(2)豌豆苗凭着自然生长的本性长叶开花,它顽强的生命力给了小姑娘战胜疾病的勇气;
(2)从裂缝中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5.一粒豌豆能走多远的路程?安徒生的想像力使它走到一个孩子对于生的无限热望中去了,没有别的豌豆能走这么远。掉落到水沟里的“胖得要爆裂开来”的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聪明的你们,不妨继续讨论,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四、总结深化,延伸阅读
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
出示:
(1)“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2)“为什么五粒豆的命运不同,而作者仅仅只写了第五颗呢?”
可以看到我们的问题集中在了这两点上。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并能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情景表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

•教具:课文PPT、录音机、黑板、故事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利用PPT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快速回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课堂呈现《走月亮》第二节课的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鼓励学生跟读。

3.课文理解:–分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中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4.语言表达:–设计口语练习活动,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5.情景表演:–将课文改编成小话剧,分组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口语练习、情景表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巩固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让他们真正领会课文的内涵,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热爱。

以上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6《麻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6《麻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16《⿇雀》第⼆课时公开课教案《⿇雀》教案⼀、教学⽬标1、抓住本课重点词语,理解课⽂内容;2、细读课⽂,理解⽂章的中⼼;3、体会⽂章⽣动具体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内容;2、通过⼩⿇雀、猎狗、⽼⿇雀的神态、动作的句⼦,进⼀步感受爱的强⼤⼒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第⼆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1、同学们,虽然⽼师第⼀天与你们见⾯,但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咱们就来聊⼀聊。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雀有什么了解?(见得最多、最普通的鸟⼉)2、导⼊课题。

⿇雀的确太不起眼了,它没有胡锦鸟那样漂亮的外表,也没有百灵鸟那样动听的叫声,甚⾄不被⼈们关注,可是就在它的⾝上,却发⽣了⼀段极不寻常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雀(板书课题)。

那么,在这⼀只⼩⼩的⿇雀⾝上到底发⽣了⼀个什么样的故事连这么伟⼤的作家都被打动了呢?今天,咱们就⼀起⾛进课⽂,细细品味。

(学⽣⾃由朗读课⽂)(⼆)整体感知把握全⽂1、复习字词(指名读,领读)摇撼拯救嘶哑庞⼤搏⽃挓挲⽆可奈何2、了解⽂章内容读完了课⽂,⽼师想提问两个问题:(1)课⽂出现了哪⼏个⾓⾊?(2)它们之间发⽣了⼀个什么故事呢?(三)合作探究品读悟⽂1、学习第3⾃然段。

如果要把⼀件事表达完整,少不了三个重要的因素: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我们先来看⼀下,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的呢?请同学们⾃由地朗读课⽂的第三⾃然段,请你⼀边读⼀边想这是⼀只怎样的⼩⿇雀?⽤笔画⼀画你是从哪些句⼦感受到的。

(1)学⽣⾃由朗读后谈体会。

师:谁来谈⼀谈,你体会到这是⼀只怎样的⼩⿇雀?①“它嘴⾓嫩黄,头上长着绒⽑,分明刚出⽣不久。

”(刚出⽣不久可爱)师:哦,你抓住了外形描写来理解,不错!②“它呆呆地站在地上,⽆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养麻雀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通过讨论、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小动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麻雀的生活习性,他们可能想要了解更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某些描述,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教学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小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课文中的麻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什么喜欢麻雀?”“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造句。

14《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4《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古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的第二课时。

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并与宙斯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智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筛选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斗争的背景和原因。

2. 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教学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第一课时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情节,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阅读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鼓励。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斗争的背景和原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适时点评和指导。

五、板书设计1. 课题:《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2. 教学内容: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斗争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4. 教学难点: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六、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短文,字数不限。

2.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希腊神话故事,拓展知识视野。

最新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2月7日的日记
今天是2月7日,天气依然寒冷。

早上起床的时候,我感觉有点不舒服,喉咙有点疼。

于是我决定在家休息一天,不去上学。

上午的时候,我打电话给班主任请假,并告诉他我不舒服的原因。

班主任很关心地告诉我要好好照顾自己,尽快康复。

我在家里喝了些热水,然后躺在床上休息。

中午的时候,妈妈给我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我吃了一些,感觉喉咙有所缓解。

妈妈还给我买了些药,让我按时吃。

我知道妈妈很关心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下午的时候,我在床上看了一会儿电视,感觉有些无聊。

于是我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这本书是我最近买的,是一本关于冒险故事的小说。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让我完全忘记了喉咙的不适。

晚上的时候,爸爸回家了。

他听说我生病了,特意带了一些水果回来给我吃。

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笑声不断。

我感觉到家人的陪伴是最好的治愈。

今天虽然生病了,但是感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爱,心情也变得很好。

我决定好好休息,尽快康复,明天就可以回到学校和同学们见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5.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自读感悟,品味乡村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看完图片,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

(板书课题:乡下人家)学生齐读课题“乡下人家”。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乡村的感知。

预设1:乡村很美丽,空气很清新。

预设2:乡村很有趣,有很多动物,还有很多庄稼和花儿。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会认字:构冠朴素率倘附捣绘谐
(1)生字学习
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素”,翘舌音“率”等。

其中“冠”在这儿读一声,组词“鸡冠花”,还有一个读音“guàn”,组词为“冠军”。

(2)书写指导:
会写字: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
踏倘绘谐寄眠
①准字音:
读准平舌音“耸”,翘舌音“饰、率”,边音“例”等。

②写指导:
“构饰蹲例踏倘绘谐眠”为左窄右宽的字,“觅、耸、寄”为上窄下宽的字;“凤、序”是半包围的字。

“蹲”左窄右宽,右下面的“寸”的一横要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率”中间的部分笔画较多,注意从左到右写,第八笔是撇,第九笔点,下面的一横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

(3)词语理解
装饰: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

时令:季节、节令。

朴素:质朴;无文彩;俭仆,不奢侈。

独特: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

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倘若: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

多用于书面语。

和谐: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配几幅图,分别给每幅图起个名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四、细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段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2.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

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4.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1.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2.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一首古诗,快来跟老师一起读读吧!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一、复习字词,导入课文
上节课,老师已经领着你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吧!
1.复习本课重点字词。

(齐读)
2.指导学生理解有不明白的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难写的字:率
二、体验情感,学习方法
带领学生用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阅读方法,提炼出两句诗,并进一步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魅力。

1.那我们先从第一自然段开始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并思考每一句主要写的是什么。

(1)汇报交流
第一句:门前搭架第二句:花落结瓜第三句:装饰可爱
(2)这第三句话句子比较长,到底是讲什么呢?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出示句子。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设:为什么说装饰比石狮子可爱?
预设:石狮子单调,这里的瓜架青红叶绿,颜色鲜明可爱。

门前的瓜架这么特别,这么可爱,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都写了什么?
(3句,第一句种花(花);第二句种竹(竹);第三句看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种花种竹
(2)那你们喜欢这里的花呢,还是喜欢这里的竹呢?有喜欢花的有喜欢竹的,那就先看写花这一句,大家一起读一下。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①朴素中带着华丽?独特?
预设:是一对反义词,开得美所以华丽,在农家显得朴素。

②写竹子的有两句,第一句很简单,一读就懂。

第二句写得很有意思,说说看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到有意思?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预设:竹笋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慢慢从土里探出头来。

指名读,齐读。

(2)下面又该我们扮演小老乡夸夸自己啦!谁来夸?
生:我们这有美丽的花,花能报时间。

生:有可爱的竹笋,笋能炒菜吃(谁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夸?)
(3)此时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什么?(好风光)
板书:好风光
(4)看,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这样我们又把第2段变成了一句诗,读一读。

好玩吗?
三、抒发情感,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分组探究,自主抒发对课文的感悟,概括出四句诗。


1.看来同学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种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读书方法,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试?下面3、4、5、6段每组读一段,看能不能也概括出一句诗来,把它写在该段的空白处。

但要注意你们概括的诗句要能和上面的连起来,读起来要顺口。

(1)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概括的诗句是什么?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随机板书:大鸡小鸡林觅食,小鸭戏水河中央。

红霞晚餐看鸟归,秋夜虫鸣入梦乡。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我们又概括出了四句诗!
下面我很想听听你们又是抓住哪些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的呢?
说得这么好,那你们的脑海中肯定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景吧,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小鸡抢食的情景、小鸭戏水的情景、他们吃饭时的悠闲、他们做的好梦……
3.课文写得精彩,你们说得更精彩!同学们,这就是乡下人家充满情趣的房前屋后,这就是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一年四季。

有默默不语的——,有热闹嬉戏的——,还有悠闲快活的——,真是一片盎然生机。

我是越来越喜欢乡下人家了,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里呢?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一起读最后一段。

4.(1)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乡下人家最好的概括,我们再来概括出两句诗,作为这首诗的总结,好吗?谁来试试?
(2)学生说,师引导,抓两个关键词,独特迷人的什么?风景?风景怎么样?
随机板书:独特迷人风景好
(3)乡下人家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心情如何?可以用什么词?(舒畅,爽)随机板书:乡下人家心欢畅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质朴、善良、勤劳的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欣赏了乡下迷人、独特的风景,了解了乡下人家质朴、快乐的生活,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2.课外延伸:(小练笔)
你们想不想赞美自己身边的乡下人家?我们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比如具体描写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对比的方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等,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美,很有特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