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共51张)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3.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主,第四大能力 为辅
示例:在试题中的呈现: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
4.呈现热点 如 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二胎政策落地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 皮书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精准扶贫
A、材料题的方法——5部曲
1个原则: 先看问题,后看材料。 (如何看材料见选 择题解题指导) 2个注意: 标点符号和括号里的信息 (时间、层次、 出处等) 3个来源: 材料 +教材 +脑子 ①“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 特点、趋势” ——答案在材料里 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原 因、意义等” —答案在教材里 ③ “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 ——答案 在脑子里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 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 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
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 体得分偏低。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纵观近7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 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016全国卷自拟论题。
(2)历史探讨题: 观点提炼+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 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 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近六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0题命题规律分析
2018/2/2
6
4、青睐社会转型,体现国家意志。
以“社会转型时期”取代“单一历史时期”,有利于命题者选取更多的考点考查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进而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对“转型”的历史 背景、过程、特点、作用或结果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在“转型”过程 中,考查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的能力。 2012年、2013年以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1历史卷第40题都是以社会转型期的
2018/2/2 8
例:(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0)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 的背景。(15分) 标准答案:背景:宋: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 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牛: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 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15分) 这道题如果按照广东长期以来形成的答题思路和答案的语言系 统,广东(专家)考生可能会给出如下答案: 背景:中国: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束缚;经济,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文化,程朱理学,三 纲五常禁锢人心,科举制度的束缚;对外:海禁政策。
重大问题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研读、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 等能力。 作为国家选拔考试,在题目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国家意志。比如,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歌颂爱国精神,提升法治意识、重视法制建设,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强化环保意识,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 平、歌颂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等。各卷题目的具体内容以教材知识
2018/2/2 5
3、考察视角独特,折射学术热点。考察内容以历史小专题为
主,注重小专题的深挖拓展。紧扣现实热点,折射学术热 点问题。比如,2013年的第40题,考查近时期对海洋的开 发和利用问题,这既是世界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从古老 的“大陆帝国”走向“海洋强国”的现实课题。2016年的 第40题,以清代以降我国人口增长为题,考查学生对人口 增长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近代知识分子提出的解 决之道的认识等。
2018全国卷40、41题备
遵循的几个原则
1、审好设问,分值。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不必 展开。 2、语言准确、规范。 3、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 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4、尽量用教材的语言表述,材料里的关键词要保留。 5、克服思维定势,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6、答案书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工整化”
命题视角
视角一:对儒家思想历史演变及其精华的考 查。突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耻、勇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国学经典,诸子 百家,传统文学,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中 国戏剧,中国医学等内容进行考查。 视角二:依法治国理念。中国近代法制的发 展历程。 古今中外的法制理念的对比。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2、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 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 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 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 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 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 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 问题之间的关联
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
应对策略:2、找:获取信息并解读信息 ——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 A 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 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 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 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B 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材料主旨概括。 材料的出处,内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 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 往给解题 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 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 发作用,不可漏读。 C 对挑出的层意要进行处理,不能把原文抄成答案。考试考 查学生的能力就在于此。 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合并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 要对应;注意层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2讲 主题6
考生乙
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
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 作答, 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 存在的问题: 考生乙未能按“一 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 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有些要点 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第 (1) 问要求“概括”,应当注意条理清楚地按表内容及变化,概括出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第 (2)问中的“原因” 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 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 出来。“贡献”部分的作答,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 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 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 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 史上的贡献。(17 分)
★作答实录 考生甲
考生乙
☆名师点评 考生甲 卷面整洁,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要点 (1)(2)(3)(4) 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第 (2) 问中的 “原因”未能紧扣特点逐条分析, 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 争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主要 移民发达国家,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 位有关。“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济上未注意到材料中的 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 ”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 业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至 1850 年,黑 1846~1924 年欧洲移出 奴约为 1 500 的 4~5 倍 移数量 万,为白人移民 年亚洲移出 1 200~3 700 万
4 800 万,1834~1941 万,1974 年为 947.5 万,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高考全国Ⅰ卷41 (原40)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的探究
1、近6年来全国Ⅰ卷· 41(原40)题考查题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0. ( 1 )40. ( 1 )40. ( 1 ) 指 出 40. ( 1 ) 41.(1)说明 41.(1)概
②说明……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即作 用,价值。
2、社会伦理型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范式
【例1】(2018 ·全国Ⅰ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 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 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 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④概括……主张,简要评价:主张——见解。评价——指对人 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
⑤概括……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相同之处— —相同点,不同之处——不同点。
⑥简述……历史背景: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 结。
4、(3)问设置: 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 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②指出……特点及……背景:指出——指点出来。背景——即时 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③指出……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即不同点,与相同点向左。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规范二:全国卷第40(41)题解题能力规范(含解析)
规范二全国卷第40(41)题解题能力规范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一直是历史高考的重头戏,能否答好也可以说是高考是否制胜的根本。
在日常练习和考试中,我们的同学往往视之畏途,常犯“全不对,对不全,全不精”的毛病,怎么办?笔者据多年经验,总结了“四步走”的解题策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设问。
但很多同学平时做题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一看有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然后再看设问;读材料时还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几乎是盲目地读。
当看完设问后,又得回过头再读材料。
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审设问后读材料。
审设问要做到以下两点:1.审清答案来源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结合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
2.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的了解。
其二,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
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二历史材料问答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课件
求答语
思维切入点
原因(背景)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社会生 活,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等
措施(内容、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 表现)类 教育→社会生活等
影响(作用)类
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由近及远),当时→以 后,对内→对外等
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不同时期进行对
泛、深远、持久)
变化(趋势)类
“由……到…(启示)类
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 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
在考试中,上述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判断失误,都会造成答非 所问。为此,在审题中要使用各种形式的符号,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要 求进行标识,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设问中的任何要求。
背 景
日 本
根据材料中“五六十年代”并结合所学, 从日本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思考
持 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 受重创,战后经济恢
复的需要
根据材料中“五六十年代”并结合所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从国家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的角度思考
发展
背中 景国
结合所学,从社会性质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从外交政策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从国际环境角度思考
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 相结合
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
特 点
中 国
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 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 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阵营、引入范围广泛
资金和管理经验”
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含答案)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1)时序化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排,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2)均衡化①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南北朝、唐朝则在选考题中密集考查),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
②中国近现代史: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如中国近代化、近代初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抗战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③世界史:一般有一题考查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一题放在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另外两题较多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试题分布也相对均衡。
2.命题趋向——稳中求变,变中出新(1)情境化①创设新情境: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审视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新材料的引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情境化已是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
②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年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2)前沿化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强调鉴古知今,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
题干中大量出现的“反映了”“反映出”“表明”“由此可见”“说明”等指示词,凸显高考命题的两大出发点: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3.试题设计——立意高远,凸显能力(1)材料化①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共51张PPT)
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2021/2/4
23
四、高考回顾——评论历史观点
2017全国卷一(12分)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论题,20并21/结2/4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4 )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论题:论述的问题或对象;(有待证明) 论点:你对论述问题的观点;(完整的判断句,观点要 明确,态度要鲜明)
2021/2/4
25
(可微观论题,也可宏观论题)
论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差异性
明代朝贡贸易与殖民贸易的差异性
明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差异性
明代东西方人文主义作品的差异性
12交通信号灯——1868到20世纪80年代
2021/2/4
2
1.命题手法 (3)中外对比: 如
132爱因斯坦热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 141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明朝中外对比 152孟子与苏格拉底——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外对比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中外对比
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 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条鞭法改 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 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 值;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把 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材料题答题方法
5化 (呈现在卷面上的答案)
(1)提示化 ,要善于使用提示语,问题的关键词、要点的关键词 要写在前面。 (2)序号化,要善于使用序号,使答案要点分明,条理清楚。 ①……②…… (3)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尽可能打开思路,多角 度列出要点。答题语言尽量做到概括,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 (4)段落化,最好能一个要点一段,即使空间不够,也要尽量做 到每个要点之间留2个字的间隔,尽量使要点一目了然,便于老师 阅卷。(让评卷教师很喜欢你的试卷,不自觉就给你高分。) (5)准确化,杜绝出现错别字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高考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共63张PPT)
例2.(2011· 全国卷)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 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 “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 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 启迪学生:用知识解题,而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凭“解题技巧”来蒙! 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提醒教师:用“知识和能力”解题能远行千里;单靠技巧蒙题必将“底盘不稳”!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3.突破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通史或专题均可) 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已经是上至命题中心,下至一线 教师都普遍接受的观念。有老师说,近两三年的全国卷历 史试题,明显有“向教材回归”的趋势。其实,毋宁说是 向知识和能力的辩证统一回归。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 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 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一轮复习要练好马步,练好马步,练好马步! 解析:“国会大厦建在……在其两侧分别是……”体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C成 立。此题学生也容易误选B、D项。可引导学生回归基本史实:1787年宪法规定了 “议会中心”吗?否!“三权分立与制衡”与“议会中心”是抵牾的,故B项不成立;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各州命名的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这里既体现了各州的 平等性,又体现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制衡关系,故D选项中的“独立”二字不成立。
——徐蓝《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
——郝瑞庭“卓同讲座”
•我的操作方法: ①构建通史复习提纲。 大致以某教辅为蓝本,适当增补、深入剖析,形成知识框架。
(完整word版)2018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专题十三意义、影响类非选择题【题型特征:】1.影响类(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答题模板:】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以选修1为例)
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以选修1为例)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改革”模块选做题的考查内容、设问与作答方式一览表从近五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2道“改革”模块选做题看,命题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
2.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
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3.从时段看,中国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3年卷Ⅰ、2016年卷Ⅱ和2017年卷Ⅰ、卷Ⅱ涉及中国近现史外,其他8题均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建议
研究高考掌握规律科学应对——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建议2018.3一、研究高考试题1.试题构成的三大要素:立意、情境和设问。
2.选择题编制六大原则(1)答案具有唯一性。
例1:(2006年全国卷I·23)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其中《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A.歌颂反抗斗争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C.推崇人文主义 D.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例2:(2014年新课标卷Ⅰ·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例3:(2013年新课标卷I·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2)题干只有一个中心。
例1:(2012年新课标卷Ⅰ·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2:(2014年新课标卷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 用。
归纳、分析
151 儒学发展史
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 归纳、分析、比较、解释
态度
152 孟子与苏格拉底
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 归纳、分析、比较
161 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 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 归纳、分析、比较、评价
要评价
162 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 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 归纳、比较、分析、解释
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 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 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2018年高考历史大纲解读及二轮备考策略
方法与技巧——四个“拓展”
• 知识性拓展——引申知识、补充知识、联 系知识、认识知识; • 史料性拓展——史料的多样性:教材、试 题、答案; • 史观性拓展——多元史观分析问题; • 热点性拓展——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周 年热点等。
2018/3/16
时间安排
4月1日--5月14日
5月15日--5月28日
四 英 尺 又 八 点 了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 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 的宽度所决定的。
“路径依赖”是什么?
•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 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 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 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 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 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 诺斯, 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 道格拉斯· 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针对以上学情,确定了如下的冲刺阶段复 习计划: 一、重要时段,对比整合 二、拓展材料,专题深化 三、限时练习,强化方法 四、试卷讲评,讲清讲透 五、回归教材,颗粒归仓 六、私人定制,个性辅导
三轮复习要做到“三个回归”
第一:回归课程标准,回归课本,明确“三维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克服“舍本求末”症状。(大字、小 字和图片材料) 第二:回归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避免“主次不分”和“盲人摸象” 。 第三:回归高考真题和错题。 真题:熟悉高考试题特征,克服“恐高症”。 错题:反思错因,拨乱反正,克服“一错再错”。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明确高考试题应该如何解——审题·妙思·规范答 (共47张PPT)
例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 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 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技巧运用:第一步……定时空、明关键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表明是汉代;明关键:汉承秦制,“收 拾文书”“文书之力”是关键信息。 第二步……题干选项对照 A项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可用题干参照法排除,汉初实行 “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B项题干“萧何入秦,收拾文 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 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C项未能充分发挥文 书功能,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故排除;D项官吏 熟知秦朝典章制度,题干中并未体现,故排除。 答案:B
第二步 题干选项对照 (1)题干材料参照法 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 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 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2)选项参照法 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 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因果、包含、交叉、矛、重复等。
技巧2 定时空、明关键,两步骤巧解选择题 [解题技巧] 第一步 定时空、明关键 (1)定时空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 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 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 高了得分机率。 (2)明关键 新课标下的高考,多数考查运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景,在 诸多信息中,明确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卷首语 2017年全国卷试题特点及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方略
卷首语:2017年全国卷试题特点及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方略一、试题特点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难度适中,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
试题主要特点如下: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如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又如全国Ⅰ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再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Ⅱ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又如全国Ⅱ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
再如全国Ⅲ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材料问答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1.从命题形式上看命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二是围绕某话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
其中卷Ⅰ更偏好于前者,如2013年的海洋利用题、2015年的儒学题、2016年的人口膨胀题、2017年的民族主义题等;而卷Ⅱ则更偏重于后者,如2013年的爱因斯坦热题、2015年的孟子和苏格拉底题、2016年的移民题、2017年的矿业政策题等。
2.从材料选择上看材料的选择以文字材料为主,极少采用图表形式(仅2016年卷Ⅱ);设问以两问(共3小问)居多,前后问题关联,往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架设桥梁;重点考查概括、比较、分析、说明、评价等思维能力,答题角度往往聚焦在对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的概括分析上及对观点、主张的评价认识;答案简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答案角度周全且聚焦,既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又重视答题的针对性。
3.从主题设计上看命题的主题往往聚焦在一些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2013年卷Ⅰ的海洋利用题、2014年与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甚至包括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问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问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深刻体现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
而从学科角度看,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以之为切入点,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考查考生的史料研读、阶段特征把握、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考查考生以科学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及近代化史观等各种新史观、新角度,关注思考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目标。
历史材料问答题的解题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是审设问,第二是读材料,第三是列提纲,最后是答好题。
第一步: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设问审读是解题的最重要环节。
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全面准确地审读设问,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与要求。
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四审答题中心语及求答语(即答什么)首先是审清中心语,以明确答题范围或角度要求。
这是整个题目设问所围绕的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思想、人物、国际关系等知识领域。
其次是求答(答项)语:如背景类(背景、原因、条件、意图等)、性质类(实质、本质)、过程类(表现、内容、措施)、影响(作用、意义、地位),以及特点、异同点、胜败原因、启示与认识等。
主要求答语的思维切入点如下表所示:在考试中,上述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判断失误,都会造成答非所问。
为此,在审题中要使用各种形式的符号,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标识,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设问中的任何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获取解读信息要周全一、读什么——读全、读懂、读透读全——指全面阅读情景材料。
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
正文是材料的核心,而引言及出处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但二者往往有时给考生提供答案方向,有时蕴含重要的解题信息,有时可以给解题提供知识背景等,阅读材料时应引起重视。
若是图表型材料则要全面认真阅读标题、图表、图例及文字信息等。
读懂——获取、利用、解读有效信息。
阅读文字型材料时,首先,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史”(史实),哪些是“论”(观点、评论);哪些是“概括”,哪些是“阐释”。
其次,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并列语(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而且)、转折语(虽然、但是、尽管、然而——转折语后面往往是中心)、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以至于)等。
第三,要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一般与上句是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省略号(省略号后面的一句尤其要注意,多是关键性结论)、引号(注意引号的几种用法)、句号(判断材料有几层意思)、括号(括号内常有注释或解释)等。
读透——指真正理解材料要体现的史实,去伪存真,把握作者真实的意图。
二、怎么读——粗读、细读、重点读第三步:列提纲——回扣教材不漏点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做到按顺序,列要点(全面考虑,精炼简洁)。
第四步:答好题——逻辑条理重规范(1)规范:标题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
(2)简洁:详略得当、精准整洁。
(3)科学: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答题时要严防以下几类失误:(1)审题不严密,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或遗漏问题要求(特别是“分别”“各”等字眼,对比“异同”的“同”等)。
(2)阅读材料不够细心,遗漏有效信息,即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解读不“完整”。
(3)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教材学习相结合,只用教材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作答,不能两者互补,致使答案不全面,遗漏答案要点。
(4)把几个问题合并作答。
要尽量将问题拆解为具体的小问,一问一答,问与问的答案之间要区隔开来。
(5)观点、立场错误,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6)不能史论结合,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
(7)答题针对性差,不着边际;答案层次不清、杂乱无序,要点不清晰、条理不清楚、表达不准确;缺乏逻辑,前后矛盾,因果颠倒。
(8)答题欠规范,文字书写潦草,难以辨认。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步: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第二步:读材料——获取解读信息要周全材料一①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②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③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④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①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②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③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④《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①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所在。
②启蒙思想的传播,抨击专制制度。
③隐性信息:《人权宣言》的发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④材料为分—总结构,此为结论性语句。
①材料为总—分结构,此为论点所在。
②民族主义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
③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所在。
④隐性信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时代背景。
第三步:列提纲——回扣教材不漏点法国大革命⎩⎨⎧ 背景:法国专制王权的统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经过:法国人民起义,颁布《人权宣言》,强调天赋人权影响: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国民党“一大”宣言⎩⎨⎧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内容: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第四步:答好题——逻辑条理重规范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