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国家社会的密切关系

老子道德经与国家社会的密切关系
老子道德经与国家社会的密切关系

老子道德經與國家社會的密切關係

一、神龍見首不見尾

孔子在五十一歲時,至周朝廷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上言乃孔子見老子後的猶龍之嘆,到底老子是何許人呢?根據太史公的記載,老子乃春秋時楚國苦縣(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曰聃。他係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平時以道德修身,他主張隱身埋名,不求聞達。老子在周朝政府任職很長的時間,眼看周朝的王道日漸衰微,於是就辭離周室,將要出關西去時,守關的官員尹喜知道他乃飽學之士,就懇請老子寫一部書,把他的智慧留傳人間。於是老子便書成上下兩篇計五千餘言之《道德經》。老子西出涵谷關後,便沒有人知道他之去處,有傳說他是西化胡王去了。而司馬遷在《史記》裡也沒有把老子的身份交代得很清楚,又說老萊子也和老子一樣都是楚國人,著書有十五篇,也是發揮道家思想的。還有太史儋也似乎像老子。最後太史公並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所以說,老子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啊。

二、《道德經》的精神與智慧

老子的思想無為而無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柔弱勝剛強。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智若愚等等。和我們日常生活可謂如影隨形,密不可分。就如《大英百科全書》一九五九年

版登載:「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沒有一方面能擺脫《道德經》的影響。」這雖然是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人的認知,但他確是指出了真相。《道德經》之所以這麼重要,乃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

三、深通經義可致神仙聖賢

《道德經》的精奧,智者用之,能成仙成賢,凡人學之,可明哲保身,獲益無窮。如兵聖孫子,輔佐吳王闔閭,帶領吳軍攻破楚國郢都,此役戰功,應屬孫武第一,當大軍光榮返國,舉國稱羨,吳王準備大封功臣時,孫子此時卻悄悄地消失了,只有留給後人深遠的懷念與敬愛。

春秋吳越爭戰,勾踐戰敗,退守會稽,甲兵只剩五千餘人,勾踐還想作困獸之鬥,范蠡勸諫勾踐忍辱負重,且投降為奴,以待時機。范蠡不僅陪侍為奴,更為越國尋獻美人西施,後來能使勾踐重返越國,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把吳國消滅了。論功勞,范蠡理居首功,當舉國歡騰,群臣正待慶功時,范蠡卻泛遊五湖去了,只留下讓人不可測知的懷思。後來出現在陶朱地方經商,並三聚三散,造福不少當地百姓,以致被後人奉為財神陶朱公。

戰國孫臏,仁德厚道,悉得恩師鬼谷子的真學,結果惹來師兄弟龐涓的嫉妒,將他讒害成雙腳殘廢,經詐瘋魔方得逃魏返齊,後來以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和減灶謀略,在馬陵道將龐涓射殺,大敗魏國。當齊王要論功封賞時,孫臏卻辭官入山修行,後來成就下洞八仙。

漢朝輔佐高祖建立四百年天下的留侯張良,年輕時為抗秦,也曾激進地僱請大力士在博浪沙突擊秦始皇,後來經過黃石公的調教,在政治角逐中幾次都以柔弱智慧化解了劉邦嚴重的危機。尤其在九里山以四面楚歌聲瓦解了整個楚兵的軍心,最後打敗項王,統一漢室天下。當群臣爭功求賞時,高祖以張良功勞第一,並告訴張良,只要他喜歡的地方就封贈賜予。張良卻非常謙卑地把功勞推歸高祖,絲毫不敢邀功,最後只求封留縣一個小地方。不久也漸淡政治,退隱山林。

孫子、范蠡、孫臏、張良等,他們可說都深得《道德經》的精要,懂得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以及謙下、柔弱、不爭、水下流之德的道理,所以不但能

明哲保身,而且又成就了神仙聖賢。

四、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

而今世風日下,人心澆漓,見利忘義,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暴戾之氣充斥整個社會,因而導致國家朝野動盪不安,政局不穩,人民生活時時處於憂患之中。所以說,若當政者能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即能使民不爭、不奪。能效法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賢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人人相互謙讓,社會就會充滿祥和瑞氣。能行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之政,百姓即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如能多學水德、柔弱、不爭之道,則可消除戰禍及恐怖暴戾之氣。能崇尚損有餘而補不足之法,社會方能顯現公平正義,才能安定富強。故《道德經》對現代社會是有相當影響力的。

五、結語

於西元一九七七年,美國出版界舉行一次普選,選出「古今十大名著」,而老子《道德經》能脫穎而出,打敗群雄,榮獲古今中外最偉大之名著。又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Dewey John)曾說:「如果要在古今中外的名人當中,找出三位最高智慧者,那麼,我第一個推選的,就是中國的老子。」老子一生的代表作,即是《道德經》,有些學者預測,此經可能成為未來大同世界裡,家喻戶曉,人手一冊的一部「聖經」,本書能夠成就第一偉大名著與學者的傑出見解,是有其潛在的奧妙道理,故世人應多審之、讀之、行之。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1)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今天,当我们研究老子和《道德经》的81个章节时,我们感觉就像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似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无法马上领悟的思想世界。在《道德经》一开始的几句诗行之后不久,读者就会碰到反映老子思想特征的“无为”的概念。圣人理应学会“无为”。 人们该如何从这里着手呢?“无为”难道应该成为经理人的准则吗?“无为”难道是经理人的职责吗?老子回避日常生活,是一个对自己周围的生活不感兴趣的遁世者,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印象。不,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必须多多研究老子的忠告“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世界观包括天和地。人在这个世界上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秩序,但一旦人和自然秩序这两者发生对立,那么人的有为将使秩序遭到毁灭。这和老子公元前6世纪在战国时期的经历相一致;它也同样符合当今发生的世界大事。我们可以努力地纠正自己的过错,比如对制造混乱的人进行处罚,或者,只要能够捕获他们,我们甚至可以将他们集中安置。老子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他不是针对作恶者,而是将精力集中在行动上。假如行动妨碍了事物的自然河流,那就会引起混乱。他由此推断出,无为可以带来和谐。然而他拒绝采取任何行动。所以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世上有着各种不同的有为方式。 老子试图解释,和谐和平衡通过调解相互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产生。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揣摩他的思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不善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2)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行事,用不言去教导,听任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是,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永在。 《道德经》第2章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答案: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管理美学与美育 经济精神与美育 法治文化与美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答案:自然美与社会美 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着作 《论语》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尼科马克伦理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答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 3.【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着作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 答案:“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5.【单选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仁” “中庸” “礼” 答案:“兼爱” 6.【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答案: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答案:人生境界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 答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单选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道德经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智慧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慒”,“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

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像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智慧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蘘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赠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 2、情感教育缺失 3、教育措施盲从

达尔文对自然的认识,与《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暗合

达尔文对自然的认识,与《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暗合 众所周知,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学说的创立者。《道 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著作,作者是老子,达尔文的发现与老子的观点,有何 种关系呢? 达尔文与老子之间,差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拿他们来做对比。 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即物种是可变的,渐 变的,而其可变渐变的机制,或者说方式,就是自然选择。 何谓自然选择?简单说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于是,达尔文提出了一 个结论性的观点: 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战胜自然。 达尔文指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能够胜出的,并不是最强壮的个体或者族群,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群体。 顺应自然,遵守自然的规律,使自身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适应自然,服从自然,保存自己,最终才能战胜自然。 而早在两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了以下观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长生存在大地之上,就应该了解它的运行规则,适应它。大地的运行规则,万物生长繁衍的规律,跟天象变化、气候更替是紧密联系的,浑然一体的,所 以也应该遵守它。而天地的运行规律,又从根本上遵循道的原则,道是什么? 道即自然,自然是道的本性。何为自然,事物本来的样子,即是自然。 不难看出,老子观点的核心是,人也罢,地也罢,天也罢,道也罢,都归于自 然之规律,遵从自然法则而存在,运行,发展。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达尔文与老子,同认同自然的主导地位 达尔文一生在研究自然界生物的进化规律,探索自然界演化的奥秘,他否认神 创造了世界的说法,指出自然是生物进化的场所,渐变式进化是生物的演变规律,世界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是客观而自然存在的。 老子在列举天、地、人、道的对比之后,得出道法自然的结论,鲜明地表达了 自己的观点,即自然是主导,外界的人和物,都应该遵从遵守它的法则。 二、两人都强调要适应自然,顺应规律

《道德经》讲座(一)

《道德经》讲座(一) 老师:慎独 地点:行余书院 时间:2011-7-6 19:00 慎独(1073271480) 18:59:45 各位老师道友大家晚上好! 慎独(1073271480) 19:00:22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 慎独(1073271480) 19:00:40 其实讲老子,慎独压力很大 慎独(1073271480) 19:01:04 自古研究注释《老子》的人不计其数 慎独(1073271480) 19:01:59 我末学后进,个人修养不够,文字般若不足,恐画虎不成反类犬慎独(1073271480) 19:02:45 于丹讲《论语》的殷鉴不远啊 慎独(1073271480) 19:03:01 恐为天下笑,误道不浅 慎独(1073271480) 19:03:24 就像庄子说的:闻道百,以为天下莫己若 慎独(1073271480) 19:04:48

慎独未免不自量力,其中错谬不通处再所难免,望各位老师道友批评指正 慎独(1073271480) 19:04:58 现在开始 慎独(1073271480) 19:05:18 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81章节,5000余文,其中每一章又可独立成文,随便打乱章节次序而不影响原文的理解,真可谓字字如金,句句耐嚼,章章精华。 慎独(1073271480) 19:05:49 我们学习道德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老子经中的“道德”是什么? 慎独(1073271480) 19:06:14 古代人“道”和“德”是分开讲的,道,是形而上,是超越,是本源或本体;德,是形而下,是道的表现形式或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6:54 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有形之物得到了“道”,就谓之“德”,也可以讲是“道”内在于天地万物就是“德”,“道”因“德”而体现和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7:39 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同时,离了开“德”我们就无从去感悟“道”,“道”和“德”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或者讲是“体和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经〉是“体用”学。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变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计算公式是() A:单位完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C: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 D: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属于( )。 A:制造成本 B:直接材料 C:其他制造费用 D: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就是运用( )原理对过去若干期间销售收入(或销售量)及资金需用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计量后,确定反映销售收人与资金需用量之间的回归直线y=a+bx,并据以推算未来期间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A:回归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加权平均法 D:季节预测分析法 正确答案:回归分析法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应该采取外购的策略。

A: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B: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C: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D:自制单位产品成本>外购价格 正确答案: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某产品销售收入800元,保本额500元,变动成本率为65%,则该产品的利润为( ) A:105 元 B:280元 C:175元 D:195元 正确答案:105 元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 A:结构性成本动因 B:成本动因理论 C:最佳价值链结构 D:执行性成本动因 E:价值性成本动因 正确答案:成本动因理论 以下那些属于执行性成本动因() A:员工 B:全面质量管理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 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 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 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 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 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 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 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 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待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待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待,“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智慧心解 第一章 大道无形 道德经是老子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与思考,也是对周易参悟的心得和运用智慧,道德经核心思想源自于易,孔子又问道老子,孔子弟子们参考了道德经最后成了论语。阳明的心学是在阳明先生研究易学、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佛家先贤后的进一步思考延伸和升华,最终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才有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是立足在个人的基础上的修行,也是佛家楞严经中“本觉名妙”的体现,现在的求真务实,求真于知,务实于行,就是同一逻辑出处。这里的“知”可以理解同道德经的开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行”又同道德经的“常有,欲以观起徼”。研学上古经典要有足够的人生

阅历和感悟并且知道其中的递进与师徒关系。年轻时首先依法家尊法守规格物厉行,了解物性、人性、事理进而明事理通儒学最后悟道得道。 先有格物至知到格物至智,量变到质变进悟醒自身、明心见性。到了格物自知的境界进而格物致智。有知良知进化为致良知和致良智。最后明白如何自我修行,智慧的修炼内心,心力才是人和万物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源泉。保持善良又是心力修为最快最简洁的办法,先有善至心安,再有大彻大悟。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呢,说出来以后就不是原本的我想表达的意思了,道很难说清,受制于文字的局限,只能个人去体会悟,因为道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像太极图一直转动,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是平面的,实际是个球形),道是包罗万象的规律、是事物进化、也是本体、也是生发之源,也是力量之根。像周易太极图有无相生相容,至有中包含至无,极阳之地又极阴,无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开始。“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字或物、事、本来没有名称,是谁给他起的名字,我们的感知、视听、嗅觉,文字还是什么?这里就有阳明心学的意思。“无名天地之始“”,一开始很多事物是没有名字,包括天地之间很玄妙的事情,都是没有名字的,包括“道”这个字 “有名,万物之母”,是因为人感知到他以后,给它起了名字,所以呢,他就有了开始,有了根源,有了起初的这种意识行态,但这种状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毫无疑问,《道德经》是一部讲述如何治理国家的书。 作者老子的治国方法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作者老子对“道”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可以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本人也只是似懂又非懂,不能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果对于“道”这个东西能够完整清楚地了知它,那么对于理解这部《道德经》自然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里有谈一谈我自已对于这个“道”的理解。我认为老子的“道”和释迦牟尼佛的“空”,还有《易经》中所描述的太极图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来看太极图,在一个整体中,黑鱼和白鱼各占一半,表示矛盾的对立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有”和“无”共存在一个整体内。黑鱼中有白点,表示有中会生无,白鱼中有黑点,表示无中会生有。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看黑鱼和白鱼相互追逐,本身就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太极”有到极致的意思,这表示对于任何事物进行无限分割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共存的这样一种状态。万事万物就是以太极图所描述的这种形式存在。 对于佛家所说的“空”,这“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我给“空”下的定义是,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的状态,是一种动态。这和太极拳图所表述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有关佛经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去读我所写的有关

佛经的讲解,在这里有也就不多讲了。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道”是怎么样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讲:“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可以说明白的,但是“道”不是恒定不变的,“名”也是可以表述的,但没有不变的“名”。这里面已经在强调变化无处不在。而《易经》的“易”字也就是变易的意思。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这一点大家都认可。这里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其实“道”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什么在变呢?在“道”这规律支配下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在变化着。用佛家的话来说叫做“名相在变,空性不变”。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切都在变,但是“一切都在变”这一点不会变。所以我认为老子对规律和规律支配下的事物区分得不是很清晰。如果老子有注意到这一层面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应该这样说:“道可道,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就是说“道”这规律就可以加以表述的。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在这种规律支配下所产生的万物(名相),也是可以加以分析利用的,但是这些事物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家去读佛经,如来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但他又强调“空性不坏”。可见如来佛祖对于这一层面区分得很清楚。所以,我认为老子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不清晰的一面,或者说表述不够完美的一面。 在这里我再补充说一下,“名相”和“道”,“空”的关系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道德经-经典名句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2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4章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那么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老子的思想核心,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化三清是什么意思老子化三清,是对道的延伸,道的发展,

道的未来。其实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并且以它的宽容包容着所有的事物。 老子以道来阐释世间万物的来源,在他看来,道演化着万物,然而道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人的生命那样,来的很自然,去的时候也很简单。所谓的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自有它存在的原因。就如同所有的事情的都有两面性,正反两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都不以任何人而改变。既然世间的万物都能相互转换,又何必担心祸福呢?因为祸福是相依的。人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和无的共同体,所谓的无相生,就可弥补世间万物的有无。而所谓的天的道,不过就是天的自我衍生的自然法则。百姓不会轻易地讨论死亡,是因为上天给了他生的厚念。道家是有着三清原的,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家上神。有传说认为这三位神是七化成的,于是才有了后世的一气化三清。道家遵循自然,认为宇宙的来源是道。所谓的道就是宇宙中的气,这才解释了道家的众位上仙都是由气化成的。老子的一气化三清就是由此而来。 这就是所谓的道的演变,道即自然,道法自然,道的哲学本是道的未来。道生一,一生二的道的追求,就是对道的终极探索。人无知自而无畏,老子化三清本就是他对道的理解。 老子福兮是什么意思老子福兮出自于老子的著作,这是由书里面的一句话提炼出来的。其中大概的意思是指,福和祸是相互依存的,正是有了福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祸。而福祸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一件好的事情也许会引出不好的结果,而同样,一件祸事最后也许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

第一章观妙 讲解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2003-10-25讲座录音整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周末愉快,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相逢相遇,共同探讨道医学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共同探讨的内容,还是接着讲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部分进行阐述。我们要将《道德经》这一部万经之王真正弄懂、弄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连接上古真人的一座桥梁,就必须对《道德经》诞生的背景、诞生的意义,《道德经》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只有把《道德经》这四大方面的意义弄清楚,再来研究和诵读、学习《道德经》,才能开辟一个比较顺畅的直达《道德经》根邃的一条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为了使大家能够同步获得所讲的一些内容,产生真实不虚的效果,因此先请大家进入三调。 心身清静运太极 这三调就是要进入一种状态,先调我们的形,身体要整个符合松、静、自然,甚至是无为的状态。这个放松包括了从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整体松弛,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心腱、血管、神经、心、肝、脾、肾、肺五脏和六腑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使自已的心也处在放松的状态,心不外想,意不外思,把呼吸调到一种自然的、悠长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三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我所讲的《道德经》的一些内涵真谛。保持住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来学习《道德经》,保持一种执两用中的内环境就容易感知到《道德经》的真境,这也是读经的奥秘,使我们真正切入到《道德经》内核的一种关键方法。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刚才讲的“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的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的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它。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 我今天对《道德经》的展示、讲解,还是结合《道德经》本身的背景,对大全局反复强调一下,系统的讨论一下。这样有利于大家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上次我讲了,希望大家先学习《道经》的第一章——观妙章第一;以及《德经》的第一章——论德章,也就是第三十八章。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把这两章基本上阅读了。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共同探讨它的意义,那么许多东西也就一点即明,容易掌握。 宇宙本源光炁海 第一章之中的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所能描述和展示清楚的一个根本的现象、自然的本质现象。这个道可以说由于距我们的历史时代很遥远,但却又进入我们的社会实际,非常地接近现实之中,因为它无所不在,它也就在万物之中,就在我们身体之内,虽是有名而不可见的。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

《道德经》感悟 有句话说:“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宽容使你免于纠纷。”我们待人理应如此,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伸出援手,那你的生活将毫无意义!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我们应该用礼貌去待人。若无宽恕,生命将永远被永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控制。我们只有善于团结,才会得到友善的回报! 一个班级体,理应是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可是,却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团结一致,还分门别类,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只因为他某件事情的过失,就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善恶,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怀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去原谅朋友,原谅生活中的人! 朋友们,让我们也学会宽容,学会宽容这世上的每一个事物。宽容就像一股清泉,浇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仇恨。 一个善于拆字的朋友从“宽容”的字型中探出了新的内涵,他认为这两个字都是宝盖头,可见宽容是人世间的宝贝。“宽”下面,是“二十”(或“草”字头)和“见”,也就是说至少可以包容二十种象杂草一样的看法。可是我们往往连一种异见都无法包容,何况更多呢?“容”是两个“人”和一个“口”,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妨求同存异,但我不会剥夺你说话的权利。我非常赞赏他这种高论,“宽容”这两个中国汉字中确实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孔子主张“仁”,从修养而言,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他在《论语·阳货》中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提倡以温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主体的修养,进而调节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理想。从人我关系来说,“忠恕”是为仁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他在《论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推想他人先给予他满足,这就是“忠”。孔子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我不想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和“恕”的本质其实就是宽容和忍让。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意思即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孟子认为一切社会弊端都是由人们的“求利”和“多欲”而造成的。因此,必须“反求诸己”,只有“反身而诚”才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是一种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是一致的,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强调严于律己而宽容待人。 道家认为修行首先要修德,修行者如不讲德,即便是在其它方面修的再好,也不能得道。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道德经》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是唯道是从的,德与不德,唯一的标准在于是否合道。老子又说:“上德若谷。”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爱、包容一切。接着又进一步指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而我们做人也是这样,你只有谦虚、容忍、仁爱、不争方可显“德”,而唯有“德”方可取胜,这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的卷帙浩繁的道藏中,有关“宽容”内容的论述可以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张次愚 老子不像孔子,从事民间教育多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教育思想为人称颂,拥有教育家的头衔。过去我曾认为“自然无为”是要人们听任自然无所作为,老子最后据说是出关隐居不知所终,《道德经》还说:“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主张“绝圣弃知”,“绝学无忧”(19章)等,以为老子不重视甚至反对教育学习,《道德经》没有教育思想。 近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为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翻阅了《道德经》。它虽然含有一些片面地、保守地、甚至错误的思想,却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老子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及其多方面的应用。其治邦、修身思想不但重视教育,而且有系统精辟的教育思想,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参考价值。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的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虽属节抄,只有今本31个章的内容,但因墓葬年代较久,节抄依据的版本比较早,有些文字内容与今本有重要不同,被认为较真实地反映了老子思想。现就竹筒本与今本的内容,筒述如下。 一、把“不言之教”作为以道治邦的基本任务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是老子做人的宗旨。从百姓心出发,要求“以身子为天下”(13章),确定“以道莅天下”(60章),“爱民治邦”(10章)为己任。10章堤及“爱民治邦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无为是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辅万物之自然”(64章)为基本原则;这就必须深知万物的自然,重视对“道”的知。有知是无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他切身体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所以2章提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教育教化人们与处理爱民治邦之事,并列为道治天下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在治邦中把居事与行教结合,把为爱民治邦服务当作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符合客观教育规律的。 老子对爱民治邦的事是要作要为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64章的“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要求工作之前有周密计划和良好开端,居事的全过程应一丝不苟和始终如一,才不会失败。全书关于治邦、修身的原则,都要求人们去正确作为。老子道学理论中,“无”的概念不是完全没有;所以无为绝不是完全不要作为,而是用辅自然、御今有的无为方法,达到“无不治”(3章)、“无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