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 韩国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
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选择。
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要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必须了解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其弊端。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韩国现代化历史分析
韩国现代化历史分析韩国现代化历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它涉及了从农耕社会到发达经济强国的转变过程。
本文将分析韩国现代化的几个重要阶段,并探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I. 探索前现代韩国在19世纪初,韩国仍是一个封闭的农耕社会,落后于当时的西方世界。
这一时期的韩国政治体制以王朝为基础,经济主要依靠农耕和手工业。
然而,随着欧洲列强的扩张和日本的侵略,韩国开始面临现代化的压力。
II. 现代化的启动:对外开放和改革19世纪末,日本以“开化运动”的名义入侵韩国并建立了殖民地统治。
这一时期,韩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技术,例如法律、教育和工业。
日本殖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铁路和工厂的建设,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
这些改革为韩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III. 分裂和战争:韩国战争的影响二战结束后,韩国在1945年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这种分裂状态给韩国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挫折。
19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韩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然而,随着国内政治的稳定和外部援助的加大,韩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韩国政府制定了经济发展政策,主要侧重于重工业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
这一时期的成功因素包括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工业化的推动以及对外国资本的吸引。
IV. 经济奇迹:韩国的腾飞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韩国经历了迅猛的经济发展,被国际社会赞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这一时期的韩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经济计划,重点发展了制造业和出口。
韩国的经济奇迹主要归功于其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强大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导向。
同时,韩国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提升了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V. 社会变革和民主化:从军事独裁到民主共和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化运动,最终减弱了军事独裁政权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社会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
经过多次选举和政治变革,韩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由和民主的国家。
韩国工业历史发展
韩国工业历史发展韩国工业化的过程1、积蓄势能时期(50年代)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
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
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
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
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
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
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
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
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
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
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
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
2、势能开始转为动能时期(60年代)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
这是一个对后来韩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人物。
他统治韩国约20年,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政治上独裁专制,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左翼的二十年。
正是在这 20年中,韩国的人均gdp超过了朝鲜。
(1960年,朝鲜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韩国只有82美元。
1970年时,朝鲜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韩国达到了410美元。
到1976年,朝鲜人均gdp是530美元,而韩国到达了1000美元。
从1962年开始,在朴正熙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苏联发明的那个概念:五年计划。
这种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似乎已经成为苏联乃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招牌。
但不必因为听到韩国这种反共急先锋的国家也采用这东西而感到惊奇。
因为一个鲜为人知却又的确存在的事实是:在几乎所有战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色列、新加坡、台湾等等)的发展历程上都能看到苏联模式的影子。
韩国永远是个悲剧的国家
韩国永远是个悲剧的国家借用我的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日本的悲剧在于旁边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韩国的悲剧在于旁边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
本人先声明,我只谈政治,关于韩国的那些明星,我一概不谈,所以韩粉别来,也请大家先忘记东莞扫黄和小姐,听本人慢慢说。
韩国是东北亚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当然也就仅限在东北亚了,因为在东北亚,没有一个国家是多余的,所以韩国才能重要。
首先我说说朝鲜半岛吧。
这个半岛无疑是东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所在,主要原因就是这里距离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都比较近,自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美国而言,朝鲜半岛是监视和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的第一环节,又是牵制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依托之地;对于俄罗斯而言,朝鲜半岛却是进入太平洋的犄角所在,压迫美日的阵列延长线;对于中国而言,朝鲜半岛是渤海湾的半个门户,与胶东半岛形成渤海-京津唐防务圈的最前沿;对于日本而言,朝鲜半岛是进入大陆的跳板。
所以,周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放弃朝鲜半岛。
所以,当大家都想要,但是又不想撕破脸皮赤膊上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分了他。
可以说,维持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是周边四个大国利益博弈的均衡体现,也是对于这四个国家而言,目前最好的选择。
我谈谈这个国家的实力。
作为国家层面的较量,人均是个鸡肋,服务业也是一个鸡肋,虚拟经济同样也是鸡肋。
韩国这个国家,工业其实不算差的,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严重的瘸腿。
但是……韩国的工业,说白了,就是一个巨大的富士康。
韩国工业最缺乏的就是基础研制能力。
当然,很多人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反驳我,比如三星的研制能力,还有现代的开发能力,但是别忘了,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由一两种产品来决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炮钢,就是生产高膛压火炮枪支的钢材,韩国就没有这个技术和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没这个能力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LED生产国,韩国同样连衍射平显也没有能力做出来。
再举个例子,韩国的骄傲,世宗大王级驱逐舰,在韩国生产的只有一个部件,船壳子……一个大国,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都能对世界产生影响。
韩国的自主创新之路
2 1个政 府投资 的研 发机构 ; 多达 上 万个 的企 业和 大学研 究所 ; 发人 研 员 占总人 口比例 O4 %;科学技 术竞 . 5
争 力列世界 第十 位 ;研 发投资和研发
人 力 分 列 世 界 第 八位 和 第 九位 ;在 海
候起步 并获得高速发展的 。早在 18 99
年 , 国政 府便制定 了《 韩 尖端产业发展
心” 、以技 术股 为主 的高斯 达 克股市 及提供 的贷款和税收 优惠政 策 ,使 韩 国 企 业 的科 技 创 新 获得 了可 靠 的 支 持。
年加 入专 利合 作条 约 (CT)19 P ,9 5年 加 入世 界贸 易组织 1 知识 产权 相 5个
关协 定中的 8个 ,不断将本 国知识 产
为 了将韩 国打 造成 2 1世纪 的知
识产权强国 ,韩 国政府 对知 识产权管 理甚为重视 。2 0 0 0年组织成立了专利 技术 商业化委 员会 ,0 3年 建立 了知 20
权相关 法律 提升到国际标准 。因知识 产权 保护得 力 ,9 9年韩 国 知识产权 19 局 被世 界 知识 产 权组 织 指定 为 P T C
都不能生产 的韩国如今生产 出了 自己
的 汽车 、 车 、 火 轮船 , 定了 本 国科学 奠
技术的基础 。
然而 ,只纪七八十年代起 , 韩国的科 技政 策由引进模仿 型逐步转 向以创新
和 自主开 发为主 , 高新技术 崭露头角 。 韩 国的 精密 电子 、 材料 、 新 半导体 、 精 密化学等高 科技项 目,都是 在那个时
技开发实行统一管 理 ,不仅有效地发 挥了韩国政府在科技创 新中的主导作 用 ,还避免了乱上项 目和乱 拉投资的
现象 。
韩国的工业化道路讲义
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一、韩国的发展
韩国面积99,000平方公里, 人口4,352万, 其中有 华人三万。首都汉城, 1,000多万人。
1960年李承晚第一共和国时期, 韩国经济发展缓 慢
1962年起推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19621966年的一五计划, 利用外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国 内生产总值, 年增7.7%;
80 年代经济进入第三次战略转移, 1981年 2月起全斗焕出任第五共和国总统, 19821986年的五五计划,实行稳定增长政策; 19871991年的六五计划, 促使产业结构向工业化 结构发展。减少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中的计 划范围, 加强了市场的作用。坚持出口导向的 产业方向; 坚持发展和完善重化工业体制; 强 化技术立国战略, 向高新技术进军。
④ 近年来, 革新政治
重新制订宪法, 释放大部分政治犯, 取消新 闻控制, 敞开政治辩论大门, 增强民主意识, 推 行文官政府。
韩国政局的变化, 80年代中期以来, 围绕宪 法修改的激烈斗争, 1987年7月1日新宪法生 效, 实行直接选举总统,同年12月选举卢泰愚 为新总统, 1988年12月25日,卢泰愚正式就任, 进入第六共和国时期。1994年金泳三当选新 总统。
29岁便出任董事,36岁成为现代建设公司的执行总 裁,47岁登上董事长的大座,而现代建设也乘着时 势发展成为大企业,也因此李明博在韩国被视为贫 户翻身与白领阶级神话的代表人物。1992年到1998 年间曾担任三届国会议员。1998年因为国会议员竞 选经费超支而辞职。2008年成为韩国总统。
⑤ 吸收外来思想, 保存传统文化
李明博韩国第17届总统。
李明博幼年时家贫,曾于美军军营外贩卖寿司卷遭
日韩工业化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日韩工业化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作者:王世珍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提要] 工业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日本与韩国的工业化发展特点,并总结发展规律,以期对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本;韩国;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1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10月13日一、日本的工业化及特点(一)日本的工业化历程。
日本的工业化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在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而发展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始阶段(1885年到一战开始)。
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日本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工业化首先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
到19世纪末,日本的纺织业出口迅猛发展,形成生丝出口美国,纺织品出口亚洲的格局,同时大量的贸易顺差,也为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提供了资金保证。
在此阶段,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日本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
2、工业化畸形发展阶段(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
此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一战开始到1920年;二是1921年到二战结束。
前一阶段,日本抓住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机,快速发展本国工业和外贸出口。
后一阶段,日本利用西方国家忙于战争的时机,拼命扩大出口,轻重工业均得到快速发展。
到1920年,日本已成为亚洲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
到1938年,日本的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尤其以军事重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直至战争结束,日本的工业发展都是在以重工业为主的不均衡的发展之下,此阶段日本的工业化是严重畸形的发展。
3、工业化快速发展并完成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46~1955年,日本重点发展煤炭和钢铁产业,并实施土地改良政策,以恢复粮食生产,这10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抓住战争特需订货增加的有利时机,扩大出口,工业技术进一步提升,直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
3.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从事汽车及 其关联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20万人,约占全部从业人员 的8%,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0%。1999年韩国生 产汽车284万辆,出口汽车150万辆,分别居世界第五 位和第八位。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韩国仅用30多 年时间完成了先进工业国用100年时间实现的发展。
2.政府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1961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新政府把“现代 化”和“脱贫”作为国家建设目标,决定走一条由 国家引导和组织市场经济的“政府主导型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1961年开始的第一次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明确提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重点发展以出口 为目的的纺织、服装、制鞋、胶合板、杂货等可以 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工业部门。在资源贫乏、劳 动力过剩、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国内市场狭小的 韩国实施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既无法缓解就业力, 也无法解决慢性的国际收支赤字,产业也难以享受 规模效益。当时的韩国拥有的惟一比较优势,就是
1995年,韩国GNP达4 51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 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到1996年,韩国加入“发达国 家俱乐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为该组织第 29个成员国。就在韩国全面步入国际化、自由化阶段之际, 突然遇到1997年席卷亚洲广大地区的金融危机。
(二)经济特征与经济危机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探析[文档资料]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探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韩国作为一个饱受殖民统治、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科技创新典范。
韩国采用的是以国家意志为先导,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的的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
1 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曰本在1910年至二战结束前一直统治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实行“北工业、南农业”的政策。
韩国作为经济落后的农业国,现代科学技术几近空白。
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90年代末,被称为“亚洲最具技术经济实力的经济体制之一”。
如今韩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2010年,韩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时隔3年再次突破2万美元,对外贸易额接近90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第九大进口国;创造贸易顺差417亿美元;外汇存底近3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
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韩国在139个国家中排名第22 位气“汉江奇迹”为世人瞩目,而韩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科技活动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50年代,韩国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在美国的援助下进行小规模的生产活动。
各种学会、研究所相继成立,科技活动慢慢起步。
20世纪60年代,韩国颁布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通过引进生产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1962年,韩国颁布振兴科学技术五年计划。
成立中央政府直属的科技部(MOST)(1967);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1966);颁布《技术引进促进法》(1960)、《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
近代韩国科技发展史
近代韩国科技发展史
近代韩国科技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政府在韩国建立了许多工厂和研究中心,推动了韩国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失去了许多科技资产和人才,科技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到了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发展科技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
其中最著名的是“经济现代化五年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韩国的经济现代化和科技发展。
该计划的成功使得韩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强国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韩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韩国在电子、半导体、汽车、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
韩国的三星、LG、现代等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
韩国政府还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该计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韩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近代韩国科技发展史证明了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韩国通过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政策,建立高科技产业集群,培养人才等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科技强国之一。
- 1 -。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不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有着各自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就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它们采取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首先,西方发达国家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他们的发展模式被称为西方现代化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自由市场经济机制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有效调动和配置了资源,推动了经济的高效增长。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建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正常运行。
民主制度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社会赋予了更大的包容性。
政府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和透明使得西方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和国际挑战。
科技创新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前进的关键力量。
通过大力投资于科研和教育,西方国家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推动力。
二、东亚四小龙的快速工业化模式东亚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他们在20世纪后期以快速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现代化。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迅速发展制造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小龙国家通过鼓励外商投资、积极开放市场以及提供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投资。
这些外资的引进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外,四小龙国家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
他们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工业化进程。
三、拉丁美洲国家的进步与挑战拉丁美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为复杂。
虽然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启示,但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差异,他们的现代化模式各异。
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以出口导向模式为主,将重点放在发展特定的经济领域。
中日韩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韩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与分析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是现代化进程较为成熟的国家。
虽然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但是近现代的历史使得这三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存在许多共性。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经济中日韩三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
经济发展的基础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
其中,韩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中国、日本要稍晚。
在一定时期内,三国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了较高的速度。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经济领域,尤其是贸易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问题的出现,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紧密。
二、教育教育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受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二战的影响下,中国和韩国的教育体制相较于日本会有所劣势。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各国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中国和韩国的发展速度更快,他们在教育中的重点放在了补救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素质教育和学科内涵建设上。
相比之下,日本教育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其推崇的自主精神、勤奋刻苦的学风以及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上。
三、科技科技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在科技领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的科技发展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
在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尖端科技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和韩国在科技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三国之间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
四、文化文化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底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现代化进程。
三国都有着骄傲的民族文化,也都在保护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积极地开放与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
在中日韩三国的交流中,文化方面的因素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中日韩三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在取得较大的成就。
而它们的相似性又於各自的历史环境相息合拍。
而对这三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优劣和特色所在。
各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模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各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模式探析作者:田艾军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5期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通过工业革命而实现。
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德、日等国。
英国和法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期先后实现了工业化,是最早的两个工业化国家。
其中,英国在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
特别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到1894年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以钢铁、石油、电力、汽车等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第二、通过政府职能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
如苏联,1925年12月召开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28年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后,建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上都提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方针。
最初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当时急于求成,我国采取了苏联工业化的模式。
1953年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基本任务。
到1957年,东北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加速了工业化步伐,但存在工业结构单一、比例失调等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调整、改革,借鉴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通过抓住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而实现。
如新加坡、韩国,两国独立后,从60年代开始,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美、韩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比较与启示
美、韩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比较与启示作者:袁庆华李钒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4期[摘要]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国家不断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强国,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韩国作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也比较重视创新系统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两个国家为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在创新系统建设方面有着不少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
文章比较美、韩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异同,以期对我国创新系统建设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韩国;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型国家;对比分析;启示[作者简介]袁庆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经济,陕西西安,710055;李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经济,陕西西安,710055[中图分类号] D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4-0039-0003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学术界,通常把国家创新体系称为国家创新系统。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而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世界各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的过程中,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所作的定义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朝鲜半岛的工业化水平如何
朝鲜半岛的工业化水平如何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和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朝鲜半岛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两个国家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下,工业化水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先来看韩国。
韩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一时期,韩国的纺织、服装、玩具等轻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开始将重点转向重化工业,如钢铁、汽车、造船、机械等。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引进,韩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韩国的汽车工业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现代、起亚等品牌的汽车畅销世界各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韩国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向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在电子、半导体、通信等领域,韩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三星、LG 等企业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品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今,韩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从工业体系来看,韩国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门类,涵盖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广泛领域。
在技术创新方面,韩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
同时,韩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较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人素质也相对较好。
然而,韩国的工业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在高科技领域,韩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以保持领先地位。
再看朝鲜。
朝鲜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朝鲜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立了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
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朝鲜的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工业化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技术创新中出现了有目的的研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超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成为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新因素。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建国以后和南北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由于北部新兴的大型企业的创立,电报网和更多铁路的建造,促使了钢铁、军备、造船、纺织、服装工业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工业进入到了大企业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钢铁市场的扩大,电力的广泛运用,金融业的发展,使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促使了大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集团组织。
二战期间,美国新兴工业不断涌现,飞机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导。
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2]。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使其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化方向的领导者。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过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走完了以“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旧工业时代,而进入到了“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经济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和高新科技化,“以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以人工生产化学物质,亦即物质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和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生产力和新产业革命,以社会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革命,以及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和人类创造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革命”[3],使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了新工业革命时代。
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带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20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张芹20.1概念的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
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2基本特征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
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1)开放性。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
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
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文化转型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文化转型东亚国家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其现代化道路和文化转型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日本、韩国和中国三个东亚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文化转型,分析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对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日本的现代化之路日本作为东亚国家中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其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及二战后的重建。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二战后的经济奇迹,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动漫、电子游戏等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韩国的文化复兴与现代化韩国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大力扶持以及人民自身的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韩国也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并促进经济增长。
韩流作为一种全球文化现象,将韩国流行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使其成为东亚地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输出国。
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中国作为东亚国家中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文化自信”理念,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崛起,更加强调软实力和文化输出,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推动自身文化对外输出的一个重要平台。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中寻求新突破。
共性与差异:东亚国家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三个东亚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有着诸多共性和差异。
共性之处在于都吸收并融合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都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本土文化魅力。
而差异之处则在于各自历史背景、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在文化适应、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
对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东亚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