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思维导图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思维导图,脑图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1. 祖 B 细胞(pro-B cell)--表达 Igα/Igβ 异源二聚体2. 前 B 细胞(pre-B cell)--表达 μ 链及替代轻链,表达 pre-BCR3. 未成熟 B 细胞(immature B cell)--表达 BCR,为 mIgM4. 成熟 B 细胞(mature B cell)--同时表达 mIgM 和 mIgD——活化后只表达一种在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克隆清除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若与自身抗原结合,导致B细胞凋亡,发生克隆清除,称为B细胞的阴性选择。
生物学意义: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产生自身耐受。
受体编辑部分完成VH、VL基因重排的未成熟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清除,而引起VH或VL基因再次重排,改变原来的BCR特异性,增加了BCR的多样性。
若受体编辑不成功,则B细胞发生凋亡。
表面分子BCR-IgαIgβ复合物BCR识别抗原,Igα、Igβ 转导 BCR 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
1.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B细胞抗原受体(BCR)B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BCR包括 mIgM 和 mIgD2、Igα/Igβ(CD79a/CD79b)胞质区较长,含有ITAM结构,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B细胞共受体促进BCR对抗原的识别及B细胞的活化CD19、CD21 和 CD81 非共价相联,形成 B 细胞的多分子共受体,增强 BCR 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 Igα/Igβ 共同传递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共刺激分子CD40分子与活化T细胞表面CD40L结合后传递第二信号,导致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抗体类别转换组成性表达于成熟B细胞;CD80和CD86分子(B7)静息B细胞不表达,活化B细胞高表达;与T细胞表面CD28相互作用,活化T细胞;与T细胞表面CTLA-4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活化。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相关介绍思维导图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中枢骨髓胸腺法氏囊(腔上囊)外周脾脏滤血、造血、储血,T、BL定居(40%,60%),免疫应答发生、合成免疫活性物质场所淋巴结过滤淋巴液,免疫细胞定居,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参与淋巴再循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SIgA)免疫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免疫细胞APC(抗原提呈细胞)DC分类cDC未成熟DC:摄取和加工迁移期DC:向外周淋巴组织迁移成熟DC:提呈抗原pDC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功能: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MØ提取加工能力很强作为效应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B产生抗体、增强体液免疫免疫分子膜型TCR、BCR 细胞因子受体白细胞(WBC)分化抗原(CD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HLDA)CD分子按功能受体特异性抗原,模式识别,IgFc,细胞因子,补体,NK细胞,死亡…黏附分子(AM)功能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与活化炎症反应过程介导WBC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地址素参与细胞分化发育附着和移动参与多种疾病(WBC黏附缺陷症、AIDS)的发生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S-Lex:路易斯寡糖,LFA-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1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分类(胞外结构不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黏蛋白家族概要特点结构功能功能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炎症反应过程介导WBC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路易斯糖-L选择素、IL8受体-IL8、LAF1-ICAM1淋巴细胞归巢LHR(L选择素)-血管地址素、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LFA1-ICAM1细胞的发育、分化、迁移钙黏蛋白、免疫球蛋白多种疾病产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基因结构3类分类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固有)免疫功能相关血清补体成分编码、炎症相关遗传特点多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非随机表达单体型遗传和连锁不平衡分子分类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分泌型抗体(Ab,本质是γ球蛋白)结构重链轻链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辅助成分:J链和分泌片段(SP片段)概要特点作用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Fab、Fc;胃蛋白酶多样性和免疫性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分类功能V区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C区激活补体IgM;IgG1,2,3IgA,IgE,IgG4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IgG)ADCC(NK细胞)Ⅰ型超敏反应(IgE)穿过胎盘和黏膜分类IgG,IgM,IgA,IgD,IgE,人工制备抗体细胞因子共有特点基本特征小分子可溶性蛋白,半衰期短,高效性,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近距离发挥作用作用方式:旁分泌、自分泌、远距离作用功能特点: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网络性分类白细胞介素(IL1~38)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概要特点功能受体(跨膜分子)分类结构相关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诱导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免疫学功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参与免疫应答抗感染、抗肿瘤、诱导细胞凋亡临床应用补体特性组成固有成分经典激活途径:C1、C4、C2凝集素途径:MBL、MASP旁路激活途径:D、B、P因子共同:C3、C5-C9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DAF等受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概要激活物质参与的抗体、补体特点调节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控制活化片段的自发性衰变免疫调节蛋白的作用功能细胞毒作用(CDD)调理作用炎症介导消除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生物学作用抗原(Ag)定义:一类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特异性分类免疫原性抗原特性宿主特性进入方式种类是否需要Th细胞——(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性抗原内/外源性其他分类——物理性状,来源与疾病的关系,产生方式,化学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SAg)佐剂丝裂原基本功能免疫防御过强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作用抵抗病原体侵袭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肿瘤作用消除恶行突变、衰老的细胞免疫自稳机制自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紊乱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作用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免疫形式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非特异性结合(可逆)特异性结合(免疫突触)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的活化信号第一信号TCR-pMHC复合物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CD28、CRLA-4失能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分化:IL-1、IL-2活化信号的转到途径增殖和分化CD4+T细胞Th1:细胞免疫应答Th2:体液免疫应答Treg:负性免疫调节CD8+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CTL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免疫效应Th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活化巨噬细胞:CD40L,IFN-γ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值,放大免疫效应促进B细胞产生具有调理作用的抗体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杀伤病原体Th2辅助体液免疫应答IL4、5、10、13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TregCTL识别和结合靶细胞CTL的极化致死性攻击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死亡受体途径——FasL,TNF生物学意义免疫保护: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病理迟发性超敏反应,移植排斥转归TmB细胞介导(待办)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IgG,IgM发生机制靶抗原RBC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抗原损伤机制调理和吞噬作用杀伤靶细胞(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炎症损伤ADCC作用常见疾病输血反应:IgM,初次新生儿溶血症:IgG,再次,RH阴性血的孕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肌无力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的形成与沉积组织损伤补体的作用(水肿)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局部出血坏死,加重水肿)常见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靶抗原:胞内寄生虫,病毒,化学物质机制Th分泌ck,促进MØ的炎症反应——激活MØ,诱生并募集MØ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常见疾病感染性(结核病)、接触性(接触性皮炎)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淋巴归巢与再循环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相关: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粒细胞,其他(肥大细胞、RBC、ILCs等)适应性免疫相关:T细胞,B细胞。
专题08 生命活动的调节(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8 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材必背知识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P2)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P3)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P8)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P9)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P16)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P20)7、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P24)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P27)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P28)10、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P48)1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P50)1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P54) →教材必会知识 1、内环境的组成 ⑴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
⑵内环境的范围: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此外还有脑液、脊液等。
⑶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有水分,血浆蛋白、组织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不包括消化道中的成分和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⑷内环境的组成关系:⑸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思维导图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区分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不同)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区分血浆和血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之间的关系各种常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血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区分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内环境的定义与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过程和成分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渗透压的定义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细胞外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与什么有关酸碱度-正常人pH:7.35-7.45,相对稳定与HCO3-和H2CO3、HPO42-和H2PO4-等物质有关温度(人一般是37)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拓展:组织水肿第2节内环境的稳定1、影响内环境变化的原因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探究实验稳态定义3、稳态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贝尔纳:神经调节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目前: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概念的发展分子水平-基因表达、激素分泌、酶活性的稳态细胞水平-细胞分裂分化的稳态器官水平-心脏活动、消化腺分泌的稳态群体水平-种群数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态第2章 神经调节第1节 神经调节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协调运动,维持机体平衡脑干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下丘脑-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有关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分类1:脑神经和脊神经分类2: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时占优势副交感神经安静时占优势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树突-短而粗,接受信息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长而细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出神经纤维:轴突+髓鞘(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神经纤维+包膜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功能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和反射弧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定义完成反射的条件能准确判定反射现象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不会消退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数量有限条件反射出生后、学习、训练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作用:是机体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反射弧方向的判定兴奋的概念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与方向(注意前提)局部电流的形成静息电位形成与测量动作电位形成与测量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相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小体的形成突触的组成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与突触小泡融合体现膜结构的特点突触间隙组织液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是扩散作用突触后膜可以是轴突膜、树突膜、肌肉细胞膜、腺体细胞膜、细胞体膜有很多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小分子物质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胞吐出前膜,在间隙扩散不进突触后膜,只有特异性受体结合去向: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突触小泡形式储存的原因以胞吐形式出前膜的原因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作用于肌肉或者腺体细胞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原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某些化学物质作用的位点是突触有些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例:可卡因的作用途径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意生理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沟回-使得大脑在有限体积的颅腔内可以有更大的表面积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的相连,其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内都有它的代表区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脑中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机体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的有条不紊与精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膀胱受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过程交感神经兴奋--膀胱不会缩小副交感神经神经兴奋-膀胱缩小人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中也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心血管、内脏的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第5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听、说、读、写言语区W区-不能写字V区-不能看懂文字(区分看不见)S区-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不能听懂话(区分听不见)学习和记忆定义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记忆过程:四个阶段感觉性记忆短时记忆、转瞬即逝加以注意时,转为第一级记忆第一级记忆短时记忆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第二级记忆长时记忆反复重复、将信息与已有的信息整合第三级记忆长时记忆,永久记忆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的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情绪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消极情绪到达一定程度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和心理咨询好转抑郁持续下去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形成抑郁症例:5-羟色胺抗抑郁的原理第3章 体液调节第1节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的发现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激素调节促胰液素的发现实验沃泰默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狗的血液----无胰液的分泌稀盐酸+去除神经的小肠--有胰液的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稀盐酸和黏膜混合制成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中--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特点小肠粘膜分泌作用于胰腺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研究的实例胰岛素的发现胰腺的特殊性摘除法班廷和助手贝斯特--结扎法一只狗-胰管结扎-胰腺萎缩另一只狗-摘除胰腺--减法原理用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因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身上--加法原理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摘除法--减法原理性腺移植法-加法原理其他研究方法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泌激素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的内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TH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TH作用:调节、促进和提高含量异常问题TH有分级调节分泌激素本质是固醇的内分泌腺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皮质醇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睾丸(雄激素)和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的激素本质都是蛋白质的内分泌腺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垂体分泌促激素生长激素幼年少/多作用:调节相应内分泌腺活动胰岛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血糖胰岛B细胞胰岛素--唯一降血糖两种激素在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激素调节实例血糖平衡神经-体液调节血糖浓度-3.9-6.1mmol/L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胰岛素作用:促进三条去路,抑制后两个来源胰高血糖素:促进后两个来源糖尿病--三多一少反馈调节定义意义类型及举例TH分级调节起动员作用-神经冲动和激素TH分级调节过程激素有放大作用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进行运输-弥散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体内源源不断产生激素的原因激素既不...又不...也不...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体液调节定义激素调节不等于体液调节范围一些低等动物人和高等动物体特点比较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实例1:体温调节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体温相对恒定原因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产热不同主要的散热器官散热主要途径:辐射(红外线)、传导(接触)、对流(气体交换)蒸发(汗液)温度感受器类型体温调节中枢寒冷和炎热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以及反射弧书写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水的来源(3个)饮水食物代谢水的排出途径(4个)肾脏皮肤肺大肠Na、K代谢特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注意Na)水盐平衡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易忽略)第4章 免疫调节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类型: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免疫活性物质抗体蛋白质只与一种抗原结合溶菌酶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第2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蛋白质--标签体液免疫抗体起主要作用过程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抗体作用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因子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产生的抗体更多两种免疫的协调配合入侵细胞病原体信号分子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第3节 免疫失调过敏反应定义特点过敏原原理自身免疫病定义典例免疫缺陷病定义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病毒名称遗传物质信息传递过程直接死因攻击的细胞曲线图变化原因传播途径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免疫预防疫苗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作用器官移植定义面临问题-免疫排斥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成败取决于供受体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免疫抑制剂-提高成活率免疫诊断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免疫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增强疗法有些疾病--免疫抑制疗法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达尔文-影响鲍森詹森-影响透过琼脂块拜尔黑暗条件影响分布不均匀温特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区分:为什么从人尿中提取出来?为什么不促进人生长?植物激素定义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主要合成部位原料运输方向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部位运输方式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作用特点两重性顶端优势产生与解除实验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第2节 其他植物激素区分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和植物激素赤霉素种类赤霉素合成部位(区分生长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促进气孔关闭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孤立的起作用,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生长素和乙烯关系不同激素相对含量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第3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定义特点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类型以及作用赤霉素-无须发芽膨大素-水果长势快、个头大、加快成熟青鲜素-储存乙烯利-成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综合考虑目的、效果、毒性、残留、价格和是否施用方便施用浓度、时间、部位、以及施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气候条件会影响效果探究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一年生枝条(带少量芽、叶)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从处理部位、深度、时间、浓度等方面进行对比预实验-空白对照第4节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光是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光敏色素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分布各个部位分生组织比较丰富受光刺激,结构会改变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思考: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温度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重力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
免疫调节调节过程图清晰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 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 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③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 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探究题]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 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 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 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大于 de 段的斜率 D.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 较多的 B 细胞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第2288讲讲 免疫疫调调节节
考纲预览导学
• 1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Ⅱ • 2 结合图解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Ⅱ • 3 结合实例了解免疫缺陷疾病。Ⅱ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扁桃体、淋巴结、 脾、骨髓、胸腺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细胞免疫的过程
吞噬细胞 T细胞
抗原
被抗原 侵入的 组织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 靶细胞 细胞紧密接触 裂解死亡
细胞免疫
记忆
增殖 T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处理)
T细胞
分化
效应 T细胞
侵入宿 主细胞
靶细胞
激活 溶酶体酶 加强各有关细胞的作用
免疫调节思维导图2
皮肤和黏膜 杀菌物质和 吞噬细胞 体 液 特异性免疫 细 胞 过高 过 敏 反 应 疾 自 病 身 免 疫 防卫
异常症
概 念
三道 防线
免疫器官
? ?
免疫调节
功 能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组成
? 免疫活性物质 监视
异常症
清除
过低 免疫 缺陷 疾病
肿瘤
未成熟
红细胞 成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常细胞
无细胞核. 无细胞器.无氧呼吸
乳酸
造 血 分 干 化 细 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其他
骨髓 成熟 胸腺 成熟
记忆细胞 B细胞 抗原刺激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T细胞
血小板
凝血
新教材:免疫调节(假期辅导学生版+教师版)
学案6 免疫调节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知识梳理: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组成免疫器官、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免疫细胞 ⎩⎨⎧ 细胞等细胞⎩⎪⎨⎪⎧ T 细胞迁移到 中成熟B 细胞在 中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________、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原理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_。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________。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1)体液免疫①补充图中空缺的内容。
②浆细胞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图中的免疫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浆细胞分泌________;T 细胞分泌________。
④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________与抗原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_,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①细胞免疫中,进攻靶细胞的是__________。
②效应T细胞________(填“能”或“不能”)杀死抗原。
③效应T细胞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__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________,最终被吞噬消灭。
三、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1.免疫系统的功能将有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①癌细胞的清除a.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②杀死机体内的细菌b.免疫功能过高③系统性红斑狼疮c.免疫系统的监控及清除功能④艾滋病 d.免疫功能过低2.免疫学的应用(1)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________,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在机体中的位置。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思维导图)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一)根据细胞表面TCR组成分类αβT细胞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辅助B细胞产生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和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γδT细胞直接识别结合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膜分子或感染细胞表面CD 1分子提呈的脂类抗原,并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表达FasL等作用方式杀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通过合成分泌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和介导炎症反应(二)根据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前后状态分类1.初始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内接受树突状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刺激而活化,并最终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2.效应性T细胞向外周炎症部位或某些器官组织迁移,不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3.记忆性T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它们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后可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和产生新的记忆性T细胞(三)根据细胞功能特点分类1.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具有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也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损伤过程(2)Th2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同时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E类抗体,在抗寄生虫等胞外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过敏性哮喘等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损伤过程(3)Th17细胞具有抗真菌和抗胞外细菌感染的免疫作用;也参与某些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损伤过程(4)Tfh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L和ICOS,能与B细胞表面CD40和ICOSL结合相互作用有效激活B细胞;并通过合成分泌IL—21和lL—4等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发烧Ig类别转换2.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3.调节性T细胞(1)自然调节性T细胞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或过度活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发挥免疫自稳作用(2)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对细胞免疫产生负向调节作用。
课时1 内环境的稳态与免疫调节-2024年高三二轮复习生物学(配人教版)
目录
(一)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曾经这样考
解析 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方法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增加产热的措施包括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等,减少散热的 措施包括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故选A。
目录
(一)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目录
(二)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等途径实现机体稳态
曾经这样考
1.(2023·湖南卷,11)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 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来自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2.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过程 (1)体温调节
知识盘查
提醒 ①体温调节方式 是神经—体液调节。 ②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 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 热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 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 枢是下丘脑。 ③持续发烧但体温稳定 时,并非产热大于散热, 而仍然是产热等于散热。
目录
(一)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曾经这样考
1.(2023·湖北卷,5)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 000名运动员参 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
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思维导图脑图
激活物
细菌细胞壁的多糖成分(内毒素、LPS)
·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③旁路(替代)途径
活化过程
·启动阶段(形成C3转化酶) ·活化阶段(形成C5转化酶) ·攻击阶段(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
激活途径
生理状态 激活状态
汇总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免疫分子
针对经典途径前端反应
按途径分
·抑制信号缺失,活化信号占主导→杀伤靶细胞
中性粒细胞
功能
·响应多种趋化因子和活化细胞因子的募集和激活
·表达Fc受体,响应ADCC效应
·对靶细胞进行致死打击
·分泌CCL3、CCL4、GM
-CSF(这些为趋化因子)招募单核/巨噬细胞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60%-70%。胞质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MPO)、酸性磷酸 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防御素等杀菌物质。主要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系统 杀伤病原体,还有特有的 MPO 杀菌体统。其具有很强的趋化和吞噬能力。
成熟 DC 高表达 MHC 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可有效提呈抗原、激活初始 T 细 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DC 是唯一能诱导初始 T 细胞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 者。
浆细胞样DC(pDC)
识别病毒核酸并产生大量的IFNc/β,抗病毒能力强。
功能
抗原提呈并激活T细胞 诱导T细胞的极化
促进M募集至炎症部位和活化
主要生物学功能
清除(水解酶)
大部分胞吐排出 小部分MHC提呈
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
Mφ 活化后,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也可在抗体介导下,发挥
ADCC 效应。 ADCC:是抗体
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
超全思维导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的生活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液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清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血细胞红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白细胞 免疫血小板 凝血成分:水、血细胞、盐、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胆固醇、脂肪酸、尿素、尿酸、乳酸、氧气、二氧化碳、溶菌酶淋巴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组织间隙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组织液组织水肿(渗透压改变)概念:血浆中的水过量流入组织液具体原因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肾小球肾炎,血浆浓度降低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高淋巴循环受阻(淋巴到血浆的过程)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渗透压增高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由细胞外夜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90% 为水10% 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属于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液凝固后,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后的淡黄色胶装液体是血清组织液、淋巴液 两者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血浆中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水、离子、激素、有机物、气体、代谢废物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PS: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有缓冲对维持血浆酸碱度的稳定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机体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体内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缓冲对HCO3-、H2CO3HPO42-、H2PO4-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以及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稳态:身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和系统协调合作,维持内环境中的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及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失调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肾功能衰竭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症状(以肾功能衰竭举例)水和无机盐等的代谢紊乱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的原因法国贝尔纳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美国坎农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会发生稳态破坏的情况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渗透压相对稳定适宜的温度和pH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细胞代谢的条件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提供能量需使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温度、pH都在适宜的范围内稳态概念的发展分子水平上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细胞水平上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稳态器官水平上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变化的稳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态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传染与免疫思维导图
传
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作用分子
体液免疫分子
细菌的抗原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外毒素和类毒素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TD 抗原与TI 抗原抗体
定义、特点Ig 的化学结构
5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产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巨噬细胞抗原递呈作用T 细胞对B 细胞的激活浆细胞产生抗体
机体产抗体的两次应答规律抗体形成的机制
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多样性
单克隆抗体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单克隆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及其制备方法
选择亲本细胞株混合双亲细胞促进两者融合淘汰未融合的亲本杂交瘤扩大培养单克隆抗体的改造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McAb 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补体细胞因子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特异性
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凝集反应
免
疫
学
方
法
及
其
应
用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免疫学思维导图第十四章免疫调节
抗原
抗原种类 抗原剂量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抗体
封闭抗原 介导抑制性受体交联
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分子水平
补体
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活化片段
调控免疫细胞分化发育
细胞因子
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正调节作用
负调节作用
调控免疫应答类型
激活性受体
抑制性受体
免疫细胞自身调节作用
被动死亡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自杀
他杀
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 统的调节作用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MHC的多态性与免疫调节
BCR/TCR多样性与免疫调 节
膜表面低表达共刺激分子/ 高表达抑制分子
分泌具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的 酶类物质
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免 疫调节作用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及其 形成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免 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 统的调节作用
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 疫调节作用
自然调节性T细胞 (nTreg)
适应性或诱导型调节T细胞 (aTreg或iTreg)
细胞水平
免疫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 用
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D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抗体
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诱导 Treg细胞分化
高中生物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
高中生物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目录高中生物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初中学过,病毒属于生物。
但不清楚病毒必须 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独立地完成新陈代谢学习误区3结升华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没弄清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区别生命活动离 不开细胞,基本概念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 非细胞结构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1.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 之间, 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3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 统等层次,更谈不上种群、群落、生态系 统等层次。
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生命系 统生物圈,尽管层次复杂多样,大小不同, 但它们层层相依,都离不开细胞。
因此,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V知识梳理主要特征2.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 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3.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4.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 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胞病毒的 相关知识病毒分类按寄生宿主不同 陛:生命整的结构层丈—结构层次 概念举例细胞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心肌细胞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 细胞间质构成心肌组织 器官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的能完成某一 生理功能的组合心脏系统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 器官的组合血液循环系统个体 由若干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 动的单个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 构成一个个体 龟 种群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该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群落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 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某区域内龟和其他所有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态 系统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无 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龟,其他生物和这些生物 所生活的环境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 环境共同组成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学法指导生命系统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结构层次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离不开细胞 X单细胞生物生命 .•活动离不开细人的缩手反射的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人的生殖和发育离不 开细胞,建立在细胞 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 多细胞生物生命 活逝禹不开细施"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非细胞结构生命 、体的淋巴细胞并增殖丿涪动离不开细胞、个体、 生物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按所含核酸种类不同常见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DNA 病毒 细菌病毒 即噬菌体RNA 病毒人类流感病毒 (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 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引起艾滋病(AIDS )]禽流感病毒 乙肝病毒 人类天花病毒 狂犬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高中生物第一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走进细胞第二节显微鏡放大倍数的计算=物镜放 大倍数X 目镜放大倍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区分不了带“菌”字 -------------- ------------------------------------ 的生物,哪是原核生 略" •目镜1.取镜和放置目鏡、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一 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真核细胞:具核膜;有各种 ................国赢异物窈 显微镜的使用|丞蔓的*电把显微镜中的目镜物镜 长想与放大倍数弄混淆准旋准旋臂粗螺细螺鏡—镜筒 ―换器 ―瑚镜新T 物台 匸通光孔显微镜的使用2.对光细胞器:核内有染色丝也r味核细胞:无核成'貝有核気冃竺构上的呉^ 种细胞器;拟核内是裸露的D 业丿星物种类疗、 真核生物:酵母菌、黑藻、水绵 判断及易考一: 匾核生物:蓝藻、乳酸菌 丿 曲胞的多样、 统一性;具细胞膜、细胞质、性与统真核细胞 ,和原核细胞 物像大小看到细 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鏡与玻 片的距萬 视野范围 高倍鏡 大 少 暗近 小 低倍镜小多亮远大带“菌"字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如酵母菌、霉菌都是真核生物。
免疫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思维导图
免疫细胞T细胞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α β TCR基因重排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和TCR的重排1、CD4¯CD8¯双阴性细胞阶段2、CD4†CD8†双阳性细胞阶段3、CD4†CD8¯或CD4¯CD8†单阳性细胞阶段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意义:1、获得MHC限制性 2、DP细胞分化为SP细胞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意义:清除自身反应T细胞,保留多样性的抗原反应性T细胞,以维持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二、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TCR的结构和功能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表位,只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的结构和功能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CD4和CD8成熟的T细胞只表达CD4或CD8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及其配体CD28,其配体是B7分子诱导T细胞表达抗细胞凋亡蛋白,防止细胞凋亡;刺激T细胞合成IL-2等细胞分子,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TLA-4共抑制分子,作用是下调或终止T细胞活化ICOS 调节T细胞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PD-1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以及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并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Ig的分泌;还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CD2CD40配体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抗体生成和抗体类别转化,诱导记忆B细胞的产生LFA-1和ICAM-1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三、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高亲和力IL-2受体外,还表达整合素,是行使免疫效应的主要细胞记忆T细胞根据TCR类型分类α β T细胞γ ð T细胞根据CD分子分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辅助T细胞Th1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增强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Th2辅助B细胞活化,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的生成细胞毒性T细胞(CTL)调节性T细胞B细胞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完整表达BCR 成熟B细胞表达mIgM、mIgD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识别和结合抗原2、Igα/Igβ(CD79a/CD79b)传递抗原刺激信号B细胞的共受体CD19传递活化信号CD21结合C3d,形成CD21-C3d-抗原-BCR复合物CD81能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共刺激分子1、CD40与CD40L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2、CD80和CD86与T细胞表面的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3、黏附分子其他表面分子1、CD192、CD203、CD22含有ITIM,是B细胞抑制性受体4、CD32三、B细胞的分类根据所处阶段分类1、初始B细胞2、记忆B细胞产生更迅速、更高效、更特殊的体液免疫3、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根据反应特异性分类1、B1细胞2、B2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根据BCR类型分类四、B细胞的功能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2、提呈抗原3、免疫调节抗原提呈细胞一、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树突状细胞(DC)DC的类型经典DC和浆细胞样DC经典DC的成熟过程1、未成熟DC朗格汉斯细胞(LC)间质DC2、迁移期DC3、成熟DC并指状DCDC的功能1、识别和摄取抗原,参与固有免疫应答2、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3、免疫调节作用4、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二、抗原的加工和提呈APC提呈抗原的分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MHC 1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与转运2、MHC 1类分子的合成与组装3、抗原肽-MHC 1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MHC 2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1、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2、MHC 2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3、MHC 2类分子的组装的抗原肽的提呈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途径)1、外源性抗原交叉提呈的机制2、内源性抗原交叉提成的机制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CD1d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NKT细胞,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使机体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层次:
1、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2、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3、群体调节:MHC的种群适应性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现象,还是对“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
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
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因此,免疫调节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
这一调节作用是精细的、复杂的。
调节功能是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种类: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配的场所。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分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结、血液和淋巴液中,分为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分为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淋巴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溶菌酶:主要由吞噬细胞产生,且泪腺、唾液腺也可产生溶菌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