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必备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 3. 食物的消化必备知识点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中关于“食物的消化”的必备知识点可以归纳如下:一、食物消化的基本概念定义:食物在身体内被分解成细胞可以吸收的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二、食物的消化过程1. 口腔阶段主要活动:大块食物在口腔中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被磨碎并和唾液混合成食团。
唾液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会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成麦芽糖,使食物在口中产生甜味。
2. 食道阶段功能: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通过吞咽活动将食团送入胃中。
3. 胃阶段主要活动:胃通过蠕动以及分泌胃液,将食团进一步消化成粥状的食糜。
胃液作用:胃液中的盐酸和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使其更容易被小肠吸收。
4. 小肠阶段主要功能: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在这里停留时间最长,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在这里被分解和吸收。
辅助消化: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帮助分解脂肪和蛋白质。
5. 大肠阶段功能:大肠主要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形成粪便。
最终排出:粪便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三、消化器官及其功能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淀粉。
食道:输送食物到胃。
胃: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成食糜。
小肠: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形成粪便。
四、健康饮食习惯与消化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可以减轻胃的负担,提高消化效率。
定时定量:合理安排饮食时间,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均衡饮食:摄入多样化的食物,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
饮食卫生:注意食物的新鲜度和清洁度,避免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消化器官的功能,同时认识到健康饮食习惯对消化系统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3、有些种子太小,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播种凤仙花的步骤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播种过程:1、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2、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3、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5、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呢?(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巾,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6、播下种子后你们做了什么?答;管理、观察、记录。
7、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8、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每天约5毫米。
9、植物根的作用:1、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1、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反应式: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12、在制造养料的同时,它释放出动物和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萼片、花辨、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15、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为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成熱这几个阶段。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目录1. 知识点一:物体的三种状态2. 知识点二:冰的融化和冰的凝固3. 知识点三:水的沸腾和水的凝固4. 知识点四:空气的存在和测量5. 知识点五:鱼的生活性知识点一:物体的三种状态物体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 固态:物质密度大,形状不易改变。
例如:石头、木块等。
- 液态:物质密度较小,形状可改变。
例如:水、果汁等。
- 气态:物质密度非常小,形状可改变。
例如:空气、烟雾等。
知识点二:冰的融化和冰的凝固- 冰的融化:当温度升高时,冰会变成水。
这个过程叫做融化。
例如:冰袋中的冰块变成了水。
- 冰的凝固:当温度降低时,水会变成冰。
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将水放进冰箱里,水会变成冰。
知识点三:水的沸腾和水的凝固- 水的沸腾: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会变成蒸汽,并冒出许多气泡,这个过程叫做沸腾。
- 水的凝固:当水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液态变为固态,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知识点四:空气的存在和测量- 空气的存在:空气是无形的,人们不能直接看到它的存在。
但我们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例如:风、呼吸等。
- 空气的测量:可以通过气温计来测量空气的温度,通过湿度计来测量空气的湿度。
知识点五:鱼的生活性- 温度对鱼的影响:鱼喜欢生活在水温较适宜的环境中,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鱼会生病或死亡。
- 水中的氧气:鱼需要呼吸氧气,它们通过鳃来吸收水中的氧气。
如果水中的氧气含量太低,鱼就会窒息。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希望这份文档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必备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 1. 多种多样的食物必备知识点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中关于“多种多样的食物”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种类丰富性: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非常丰富,包括各种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
常见食物:如米饭、馒头、面条、牛奶、炒白菜、土豆丝、牛肉、鱼肉、鸡肉等。
二、食物的分类按照来源分类:动物类食物:如牛奶、牛肉、鸡蛋、鸡肉、鱼肉等。
植物类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土豆丝、炒白菜等。
其他分类方式:还可以根据食物的加工方式、营养成分等进行分类。
三、食物的生产过程以大米为例: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包括育秧、插秧、稻谷成熟、收割稻谷、晒稻谷、加工成大米、做成米饭等步骤。
其他食物:如馒头,其生产过程包括播种、麦苗生长、麦子成熟、收割麦子、晒麦子、加工成面粉、做成馒头等。
四、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营养成分:食物中主要包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矿物质等。
具体食物举例: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花生、芝麻、肥肉、核桃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瘦肉、鱼虾、鸡蛋、豆制品等。
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瓜果和蔬菜,如西瓜、冬瓜、苹果、葡萄、白菜、萝卜等。
含钙丰富的食物:牛奶、大豆、虾米、海带等。
含铁丰富的食物:猪肝、瘦肉、菠菜等。
含碘丰富的食物:海带、紫菜等。
五、食物的营养价值能量提供:脂肪和淀粉为身体提供能量。
身体组成: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
其他作用:维生素、钙、铁、碘等也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各自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
六、食物检测与识别碘酒检测淀粉: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后通常会变蓝。
其他检测方法:如含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按压后会留下明显的油迹,含蛋白质的食物放在火上烧时会产生像烧头发那样的气味(烧焦味)。
七、健康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注意荤素搭配,每天吃适当的蔬菜和水果,以获得全面营养。
饮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原创版)目录1.科学教科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概述2.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优势3.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4.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建议正文1.科学教科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概述三年级科学教科书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本单元共有四个小节,分别是:“地球上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与自然”。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优势大单元教学是指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学效果:大单元教学将知识点整合,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学效率:大单元教学可以减少知识点的割裂,避免重复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1)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进行整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环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4)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4.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建议(1)深入研究教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大单元教学做好准备。
(2)加强团队协作: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指导。
第一单元 水(复习课件)三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复习(教科版)
考试题型
例3 为了使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水 C.搅拌 B.加盐 答案:B 解析:正确的方法是 B. 加盐。加盐可以降低冰水混合物的冰点,从而使温度 进一步降低。
考试题型
例4 水和糖块质量相同的条件下,杯中糖块溶解的速度最快的是( )。 A.冷水中的糖块 B.热水中的糖块 C.温水中的糖块 答案:B 解析:最快溶解的是 B. 热水中的糖块。热水能提高溶解速率。
考点梳理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7.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 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 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考点梳理
第3课 水结冰了 1.凝固:0 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这一过程叫凝固(液态→固态)。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 摄氏度。 3.水结冰时,水温降低,即水向周围放热;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5.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考点梳理
第4课 冰融化了 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 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3.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会慢慢升高。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5.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最全整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背诵资料
5.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有:车胎在高温下容易爆炸、面团加热后鼓起来、木门在夏天变得难开等。
6.给蜡烛加热,蜡烛会融化成液体,冷却之后,蜡烛液会凝固成固体,这个过程与冰融化和水结冰相类似。
5.蒸发: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这个过程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6.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湿的手变干了、水洼变干了、煮食物的水变少了、湿衣服变干了。
7.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8.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我们还可以像海水晒盐一样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的蒸发。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冰是透明的,隔着冰能看到其他物体。
4.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要占据更大的空间。为了比较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的高度,我们需要做好标记。
5.用手触摸冰块,温度很低,比较光滑。
6.冬天湖面上的冰是由于水的温度降低后产生的;春天冰面解冻散开后,冰块会浮在水面上。
4.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答:水在100℃沸腾,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面翻滚,气泡在水面破裂,水面会产生大量白气。
5.晾衣服时,你有什么方法使衣服干得快一些?
答:放在阳光好的地方;挂在通风的地方;把衣服撑开一些。
3.水结冰了
一、填空
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那么水就会结冰。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知识梳理单元知识要点一、认识温度计和酒精灯。
1、正确使用温度计。
(1)在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时,待温度计的液柱静置后读出的温度会更准确。
(2)读温度计的方法: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液面保持平视。
2、认识酒精灯。
(1)酒精灯的基本构造。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面一层叫外焰,中间一层叫内焰,最里面一层叫焰心。
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①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熄火时要用灯帽盖灭;③不能用嘴吹灭火焰。
二、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蒸发时液体温度会下降。
(2)影呵蒸发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速等。
蒸发在任何温度都会进行,只是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火焰 灯帽瓶塞 玻璃瓶 酒精 灯芯(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当温度变低吋可以变成液态水,所以水蒸气是水的一种状态。
2、水的沸胯。
(1)沸騰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在1个示准大气圧下,水是在100℃沸騰的。
沸騰后,水的温度不変,同吋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漸变大,一直上升到液面破裂,釋放出水蒸气。
3、水的凝固与融化(1)当坏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吋,水开始結冰,从液体状戊変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結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結冰后的变化:冰的温度为0℃或以下,低于水的温度。
水結冰后有固定形状,体积变大,可浮在水面上。
(4)冰和水是同种物质,冰是固态的水。
(5)当坏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6)冰在融化辻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変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4、水的三态变化。
(1)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2)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清单
202X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3.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4.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6.“白气”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因为用肉眼是看不到水蒸气的。
第2课时水到哪里去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2.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3.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6.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8.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最少不少于1/3;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第3课时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水的温度慢慢降到0℃,水开始结冰。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0℃。
3.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5.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水蒸气是气态,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肉眼看不到,摸不到,重量比较轻,并且可以被压缩,没有固定的体积。
3.水雾是液态,是由无数的小液滴组成的,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可以触摸到,重量比水蒸气重,且不能被压缩,有固定的体积。
4.水和水蒸气它们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并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物质,都占据了空间,有一定的重量。
5.水每时每刻都在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蒸发。
水蒸发时会吸热。
不同的液体蒸发的速度不一样。
6.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7.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8.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9.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100℃开始沸腾逐渐汽化,水沸腾后的变化是从液态变成气态,变化属于汽化现象。
10.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11.水在0℃时会结冰,从液态变为了固态。
水在变成冰的过程中,温度会下降,速胀大。
12.酒精灯使用时,要注意加热时要用外焰,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13.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14.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15.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16.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17.测量水温的要注意:(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8.水和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h2o组成,都是无色无味的物体。
19.水和冰的存在的形态不同,水是液态,而冰是固态,密度不同,水是1g/cm3,冰是0.9g/cm。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单元《⽔》知识点⼀、⽔到哪⾥去了1.⽔是⼀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板过⼀会⼉⼲了、湿的⼿⼲了是由于⽔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洼⼲了、⾐服晾⼲了、煮⾷物时⽔烧⼲了等等。
4.杯⼦装⽔后,加上盖⼦和不加上盖⼦相⽐,加盖⼦的蒸发慢,不加盖⼦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蒸⽓是⽓体,它是⽔的⼀种形态,它也是⽔。
6.⽔蒸⽓是⽆⾊⽆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蒸⽓存在我们⾝边周围的空⽓中,不管温度⾼还是温度低,⽔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间玻璃上的⼩⽔珠不是⽔蒸⽓,⽔蒸⽓是看不见的。
9.⼀杯热开⽔放在桌上,看到上⾯冒着的“⽩烟”不是⽔蒸⽓,⽽是⽔蒸⽓遇冷凝结的⼩⽔滴。
10.我们可以⽤加热、加快空⽓流动的⽅法让⽔蒸发得更快。
11.我们可以像海⽔晒盐⼀样增加⽔与空⽓接触⾯积的⽅法来加快⽔的蒸发。
12.空⽓中的⽔蒸⽓越多,湿度越⼤:⽔蒸⽓越少,湿度越⼩。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们⽤加湿器加快⽔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14.⽐较⽔和⽔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没有⽓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蒸⽓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15.不同的天⽓状况,空⽓中的⽔蒸⽓含量不同。
⼆、⽔沸腾了1.不停地给⽔加热,⽔会沸腾。
2.⽔沸腾时,⽔中和⽔⾯上会冒出很多⽓泡。
3.⽔沸腾时,⽔⾯上会看到很多“⽩烟",这不是⽔蒸⽓。
4.⽔变成⽔蒸⽓后,体积会⼤⼤增加。
5.当⽔的温度升⾼到100摄⽒度时,⽔会沸腾。
6.⽔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样的:⽔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蒸发的时候不⼀定沸腾。
7.⽔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度,是⾜以烫伤我们的,⼀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度就是以⽔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三年级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单元知识点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喷水壶、充气城堡、射钉枪等都应用了压缩空气。
4.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
到了17世纪,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5.无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空气受热会上升,受冷会下降。
7.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知识点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在收集土壤时,要注意安全,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3.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4.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
5.不同的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生长的土壤也不同。
6.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7.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9.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
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
10.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
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认识温度计和酒精灯1、正确使用温度计:①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时,液泡浸没在水中,不碰杯壁和杯底;②待温度计的液柱静置后读数,读数的时候视线平视。
2、认识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按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焰心>内焰>焰心。
(2)注意事项: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熄灭的时候要用灯帽,盖两次;不能用嘴吹灭。
二、水的三态(1)水的蒸发①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蒸发时液体温度会下降。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都会进行,只是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环境越干燥,蒸发越快。
③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当温度变低时可以凝结成液态水,所以水蒸气是水的气态。
(2)水的沸腾①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②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是在100℃沸腾的。
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变,同时沸腾时,会中会冒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一直上升到液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3)水的凝固与融化①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②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③水结冰后的变化:冰的温度为0℃或以下。
水结冰后有固定形状,体积变大,会浮在水面上。
④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⑤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温度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⑥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4)水的三态变化。
(1)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2)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三、水的溶解①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不能溶解沙子②同样的水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是不同的,相同条件下,水能溶解食盐的量比小苏打大。
③做溶解实验时,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一份溶解了才能加下一份,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
1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 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
4. 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 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 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接近 100℃。
第三课、水结冰了1. 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 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 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 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2第四课、冰融化了1. 当环境温度高于 0℃,冰开始融化。
2.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 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 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第六课、加快溶解1.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 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示例文章篇一:《动物与环境:奇妙的关系》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们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里超级有趣的内容——动物与环境。
你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每一块拼图都很重要呢。
动物就是这些拼图里超级独特的一部分,而环境呢,就像是这些拼图的背景板。
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呀,那可真是千丝万缕,特别奇妙。
先说说小蚂蚁吧。
小蚂蚁可小了,但是它们超级团结。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院子里看蚂蚁。
那些蚂蚁的家就像一个小小的地下城堡。
你知道吗?蚂蚁们会根据环境来建造它们的家。
要是在干燥的地方,它们的洞口可能就会比较小,这样能防止水分流失得太快。
我就想啊,蚂蚁是不是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建筑师呢?它们懂得怎么利用环境让自己住得舒服。
我问我的小伙伴小明:“你说蚂蚁这么聪明,它们是不是上过建筑学校呀?”小明就哈哈大笑说:“哪有呀,这是它们天生就会的本领。
”再说说小鱼吧。
小鱼生活在水里,那水就是它们的整个世界。
我家附近有个小池塘,里面有好多小鱼。
我发现啊,小鱼的身体形状就很适合在水里游来游去。
它们的身体滑溜溜的,就像一艘艘小小的潜艇。
池塘里要是水很清澈,小鱼就游得特别欢快。
可是要是水变得脏脏的,小鱼就会显得很不开心,游得也慢吞吞的。
有一次,我看到有个调皮的小孩往池塘里扔了一些垃圾,我可着急了,我大声喊:“你不能这样,你这样会破坏小鱼的家的。
”那个小孩还不以为然呢。
我当时就想,小鱼在这样被污染的环境里肯定很难受,就像我们住在满是灰尘和垃圾的房子里一样。
还有小鸟。
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它们会在树上筑巢。
我看到过喜鹊的巢,那可真是一个精致的小窝。
喜鹊就像一个能工巧匠,用树枝、泥巴什么的搭建起自己的家。
它们为什么要在树上筑巢呢?那是因为树能给它们提供很好的保护呀。
树枝可以挡住风雨,还能让它们躲避一些想要抓它们的小动物。
我想,树对于小鸟来说,就像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我跟奶奶说这些的时候,奶奶笑着说:“你这小娃娃,观察得还挺仔细呢。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整理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一、运动和位置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挑选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不异。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末乘客是运动的。
1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进步,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生地日行八万里.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关于地心行的旅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滚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银河。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一个物体围绕者一其中央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滚动。
6.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8.在围绕中央滚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9.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1、生活中的食物2、食物的色香味3、食物从哪里来4、食物的营养5、设计一日食谱6、食物的消化7、食物的变质8、水是什么样的9、怎样使水变清10、烧开水11、水位为什么会升高12、水是怎样变热的13、糖到哪里去了14、水与生命自由研究15 玩具大集合16 磁铁玩具17 玩小车18 小车的运动自由研究19、鸡20、鸭和鸡21、猫22、兔与猫2、食物的色香味教学目标1. 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2. 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3.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4. 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色香味“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四、归纳总结1、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2、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3、食物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2、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教学过程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学生反馈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动物类和植物类3、对食物进行分类(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并修正(4)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4、食物的营养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概念。
教学准备1、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2、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1、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2、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3、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1、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2、实验:(1)实验要求: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三、归纳实验现象问: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在纸上按压有油迹——肥肉、花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蔬菜——有水分四、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
五、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1、分小组来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来。
2、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六、拓展、运用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
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5、设计一日食谱教学过程1、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2、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4、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设计一日食谱二、学生设计一日食谱(1)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
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1)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
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食物的消化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5、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的资料教学重点: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新知引入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1)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
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
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
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
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1)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7、食物的变质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2、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要求: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食物名称外在的不同特点没有变质的食物以变质的食物米饭馒头肉水果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1、猜测: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原因可能有那些?提示: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2、对猜测进行归纳;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