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母性的不同语义
汉语母亲称谓的历时变迁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汉语母亲称谓的历时变迁分析摘要:汉语的母亲称谓语经历了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
运用列举法、举例法、计量法对先秦到现代的母亲称谓进行分析阐述,发现母亲称谓语的演变规律,即是数量逐渐减少、词义的扩大或缩小、双音节词的使用范围广等规律。
分析母亲称谓语变化的原因,对比个别地区和民族的母亲称谓,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文教学和词典编纂中,有利于对母亲称谓语的阐释。
5413关键词:不同时期母亲称谓;历时变迁;规律;原因The Analysis of Diachronic Change of Chinese Mother Appellation1 / 17Abstract: Mother appellation language of Chinese has experienced processes since ancient times. By applying the listing method, examples and the measurement, the thesis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the mother appellation from pre-Qin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It finds the regularity of evolution of the mother appellation as the reduction of the number, enlargement or reduction of the meaning, a wide range of two-syllable and other regularities. Studying the reason of changes of the mother appellation and comparing the some inpidual regions and ethnic mother appellation, it’s conductive to explain mother appell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xicography.Keywords: Mother appell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Diachronic Change; Law; Reason目录摘要1Abstract1---------------------------------------------------------------范文最新推荐------------------------------------------------------ 前言2一、不同时期的“母亲”称谓3 (一)概说“母亲” 3(二)先秦时期的母亲称谓3(三)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母亲称谓3(四)唐五代时期的母亲称谓4(五)宋朝时期的母亲称谓4(六)元朝时期的母亲称谓4(七)明清时期的母亲称谓5(八)现代母亲称谓53 / 17二、个别方言与民族地区的母亲称谓52.意义母亲称谓语历时性研究有利于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言很好的联系起来,不仅能使语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把语言、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语言现象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一引言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不同的性别一视同仁,它本身是没有性别歧视的,但使用者赋予它们性别色彩,并扣上“男尊女卑”的帽子。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交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
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早在1923年出版的《语言与结构》一书中就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p121)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原因并了解妇女运动对改变性别歧视的影响。
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一)词法(morphology)1、在复合词(compounds)中的体现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大多是由男性词作为主干。
例如:英国是由男人统治的“kingdom”,虽然英国也有女人统治,但却没有“queendom”。
还比如“freshman” 泛指新生。
即使是女的大一新生也不用“freshwoman”来表达。
另外“man”可指成年男子,同时也泛指人或人类。
但“woman”并没有这样的用法。
此外还有许多复合词都包含有“man”。
例如:“manpower”,“ mankind”,“policeman”,“manmade”,“milkman”等。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但却只用“manpower”来表示人力,完全抹删女性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大家提到“chairman”时,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潜意识里那个“chairman”就是男的。
因为男人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男人都占据着高官要职,如有女性闯入这个领域,前面就要加上“female”以作注明。
2、在词缀(suffix)中的体现综观英语词汇往往以男性为中心。
男性词大多是“无标记的”,可表示男性或中性,即男女两性。
但女性词通常是“有标记的”,只表示女性或女性的某一特征。
女性词的标记是体现在它是由男性词词尾添加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
母系时代
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在上课之前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是什么社会呢?对,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是原始社会,那么,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原始时代。
(写板书:原始时代)大家刚才说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是原始社会,而在原始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氏族,而最初的氏族组织什么?大家知道吗?是母系氏族对不对?那么,换言之,也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历史首先是女性的历史,是一群妇女主宰了世界史的开端,对不对?。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一)母系氏族的产生(写板书)。
2.母权制的强盛3.母权制的颠覆大约二百万年以前,“完全形成的人”基本定型。
在人类体质方面定型的同时,人类社会组织也初具规模。
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组织是氏族。
氏族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原始群时期。
原始群是较小的人类集团,通常不超过几十人。
他们无婚姻家庭可言,两性处于无规则无限制的杂乱状态。
这是人类最原始最低级的社会共同体。
有关原始群的状况,由于没有直接的材料证明,所以还缺乏具体的了解,学术界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严格的说,原始群还没有形成确定的社会组织。
在原始末期,原来两性间无规则无限制的杂乱婚配关系,逐渐受到了禁忌的限制,出现了血缘婚,并由此结成了血缘家族,以前母子之间,父女之间,甚至祖母与孙子之间,祖父与孙女之间均可有两性关系,也就是乱伦关系,但到了血缘家族时,这种乱伦的关系被彻底地禁止了,甚至同辈之间互为夫妻,母亲,父亲一辈的女性和男性可互相通婚,女儿。
儿子一辈的女性和男性可互有两性关系血缘家族的形成,无论是在人类的婚姻关系上,还是在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上,均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这样看来,血缘家族已经包含氏族的意味了!对吧!那么再后来,当时原始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于是,他们可是禁止家族内部的通婚,改为到另一个族人群中去寻找婚配对象,这样就变为族外婚!而这种内部禁止结婚的集团便各自成为一个氏族。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主题的交织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我们将揭示母性如何在这些作品中被塑造、解读和重塑,以及这一塑造过程如何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我们将概述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从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到当代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我们将关注女性作家如何在她们的作品中探索并挑战传统的母性形象,以及她们如何借助母性主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我们将分析母性在女性文学中的多重意义。
母性不仅被描绘为一种生物学的本能,更被赋予了文化、社会和心理的维度。
我们将探讨女性作家如何通过母性主题来探讨女性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责任。
我们将反思母性在女性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认为,母性主题在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女性作家表达自我和争取权益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和评价女性文学作品的重要视角。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主题的理解,为未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概述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多彩、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历史。
自20世纪初起,女性作家开始以她们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女性生活画卷。
从早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再到21世纪的今天,女性文学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壮大。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开始崭露头角。
一批觉醒的女性作家,如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她们以文学为武器,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们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描绘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展现了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框架下,女性作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状态。
她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众多反映女性生活、情感和心路历程的作品。
母字的演变过程
母字的演变过程
母字,是人类最早创造的符号文字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早期的母字时期,人们使用原始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和概念。
这些符号包括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如横线、竖线、点等。
这些符号没有规律可言,经常发生混淆和误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人们逐渐开始尝试将不同的符号组合起来,以形成更复杂的语言表达。
这种组合的方法是将相似的符号放在一起,以表示相似的概念。
例如,那些用于表示“太阳”的符号会被组合在一起,那些用于表示“水”的符号也会被组合在一起。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母字的形态和演变方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国,母字的演变一直在进行着,由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和文化人物对文字的影响,而逐渐出现了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
在西方,母字的演变也非常复杂。
早期的拉丁字母最初由古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创造,后来受到希腊字母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现代拉丁字母。
总体而言,母字的演变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于语言和沟通的需求的折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母字也在不断演化,以适应人们对于表达的不同需求。
汉英亲属语义场
汉英亲属语义场1. 引言亲属关系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亲属关系的称谓和语义有所差异。
本文将探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语义场,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变化。
2.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特点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较为丰富,涵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汉语亲属称谓:•父母:父亲、母亲、爸爸、妈妈•子女:儿子、女儿•兄弟姐妹: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孙辈:孙子、孙女汉语中的亲属称谓通常直接以血缘关系命名,例如“爸爸”表示自己的父亲,“哥哥”表示自己的兄长。
此外,在不同地区和方言中,亲属称谓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还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
例如,对于兄弟姐妹中的年纪较大者,通常称为“哥哥”或“姐姐”,而对于年纪较小者,则称为“弟弟”或“妹妹”。
同时,对于父母和祖辈,通常使用“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的正式称谓,而在日常交流中则更常用“爸爸”、“妈妈”等亲昵称呼。
3. 英语亲属称谓及其特点相比汉语,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较为简洁,并且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英语亲属称谓:•父母: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子女:儿子(son)、女儿(daughter)•兄弟姐妹:哥哥(brother)、弟弟(brother)、姐姐(sister)、妹妹(sister)•祖辈:祖父(grandfather)、祖母(grandmother)•孙辈:孙子(grandson)、孙女(granddaughter)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并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
无论兄弟姐妹中的年纪大小,都使用“brother”或“sister”来称呼。
此外,在英语中还存在一些更加亲昵的称谓,例如“dad”代替“father”,“mom”代替“mother”。
4. 汉英亲属语义场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较为丰富,涵盖了更多种类的亲属关系。
"""父""""母""称谓词的历史流变及构词浅析"
作者: 李丹蓉[1]
作者机构: [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88-9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4期
主题词: """父"";""母"";历史流变;语素构成"
摘要:亲属称谓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并反映这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化,亲属称谓词也会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其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便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仅选取"父"、"母"两词作为称谓词的代表研究其历史流变及语素构成,并通过简单的中英对比分析发现其特点,希望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父母称谓词的讲解有一定的帮助.。
常用词_母_娘_妈_历时关系研究_黄志婷
娘 3/173 5/16 16/18 1/4 娘 6/7 2/9 0/4 2/39 0/2 0/2 0/1 0/2
妈 0/0 0/0 0/0 0/0 妈 0/0 0/6 2/2 6/8 0/2 1/1 1/1 0/6
“母”无论是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佛经如《敦煌变文集》、《五灯会元》或是文人作品中都显出其 强势地位,但与前代“母”多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在上表 12 部语料中“母”的 总用例数为 1829 次,其中为双音节或多音节形式的总用例数为 799 次,占总数的 43.69%,近乎一半。 这一现象符合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势,证明“母”具有发达的构词能力,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母” 具有较强的文言性。
(17)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春秋繁露卷第十六》) (18)父未尝笞,母未尝非。(《论衡卷第三十》) 同先秦文献相似,“母”在两汉时期维持着发达的构词能力,创造出“母后”、“母氏”、“母国”、“母 仪”、“母忧”等常见复音词,如 : (19)母后之党,左右之人,有此至亲之埶,故其贵任万世。(《昌言·上》) (20)余七王本书不载母氏。(《后汉书卷五○ 列传第四○》) (21)狄,其母国也。(《史记卷三九 世家第九》) (22)有母仪之节。(《东观汉记卷二十二》) (23)父字叔矩,遭母忧,既葬之后,饘粥不赡。(《风俗通义·十反第五》) “母”还可作谓语动词,宾语多为“天下”或人名,如 : (24)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后汉书卷一○上 帝纪第一○上》) (25)今乃触情纵恣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六》)
白
春
大
方
风
说
韩
汉
汉
淮
前
史
中国现当代2021文学与母性分析
中国现当代XX文学与母性分析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学理论的进步,传统文学中数量较少的女性文学得到了重视。
现当代女性文学开始重视社会对于母性的认知,还原母亲这一角色的本质,进而打破传统中主观的圣母性文学。
本文针对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母性审视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讨。
人类社会经过百万年的发展,从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开始,经过父系社会再到目前男女平等社会,女性的地位角色也得到了重新审视的机会。
目前,在各国社会中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即是女性解放程度。
女性解放即指打破歧视女性的传统,要让女性获得其赢得的个 ___利及社会地位,进而达到两性权利平等的目的。
女性可以摆脱家庭生活的限制而进入社会去学习、去工作,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当时女性权利及其社会地位。
在我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由于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以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识的不同,其中母性形象塑造在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
例如,在上世纪解放战争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往往都处于都是社会底层, ___受到男权主义与资产阶级的___,个 ___利被社会枷锁所束缚。
这个时期女性文学一般着重于描写女性角色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其所体现的母性与社会大环境对于母性的认知是相通的,真实地表达出了那段时期社会整体对于母性的态度。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女性文学已经从多种角度开始表现、解读母性形象,并对于母性的意义与内涵进行了分析[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 ___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整个中国社会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当时的母性角色往往是茫然、彷徨的。
这正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而引起社会整体对于母性开始了重新审视,让女性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
在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身份已不再仅仅不再局限于家庭生活当中,更多的女性开始在社会、工作等方面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然而许多女性文学作品注意到,由于自身的地位、权利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得许多女性对于的世界充满了疑惑,她们还无法从传统的母性身份中脱离出来,这在作品中都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母字演变过程
母字演变过程介绍母字演变是指一个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变化和演变,最终形成现代汉字的过程。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字母字的演变过程,并详细介绍其主要阶段和特点。
甲骨文时期特点1.图案简单: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相对简单,大多数字由直线和弧线组成。
2.像形性强:甲骨文的字形与所表达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联系,具有较强的象形性。
3.字形规整:甲骨文的字形整齐划一,笔画有规律,字形较为规整。
演变特点1.字形演变:甲骨文的字形演变主要表现为图案的简化和变形,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字义演变:甲骨文的字义演变主要通过增加或改变部分字形来表示不同的意义,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字义。
金文时期特点1.字形复杂:金文的字形相对于甲骨文来说更加复杂,字形结构的变化较大。
2.笔画繁多:金文的字形中出现了更多的笔画,笔画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3.象形性减弱:金文的字形相对于甲骨文来说,象形性减弱,抽象的字形开始出现。
演变特点1.字形演变:金文的字形演变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复杂化和字形的变形,开始出现了一些抽象的字形。
2.字义演变:金文的字义演变主要通过增加或改变部分字形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字义。
篆书时期特点1.字形规整:篆书的字形相对于金文来说更加规整,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排列更加统一。
2.线条简练:篆书的字形线条简练,笔画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字形更加优美。
3.抽象性增强:篆书的字形相对于金文来说,更加抽象化,象形性进一步减弱。
演变特点1.字形演变:篆书的字形演变主要表现为结构的规整和笔画的简练,字形变得更加统一和优美。
2.字义演变:篆书的字义演变主要通过增加或改变部分字形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形成了更加精确和丰富的字义。
隶书时期特点1.笔画规范:隶书的字形笔画规范,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排列更加统一严谨。
2.字形端庄:隶书的字形线条端庄,字形的造型更加稳定和庄重。
《尔雅·释亲》中“母党”类词语的词义演变
《尔雅·释亲》中“母党”类词语的词义演变作者:宋国勇宋雨涵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8期【摘要】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词义系统本身的变化,《尔雅》中许多词的意义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已相差甚远。
本文撷取了中的部分词语进行分析,以探索其词义的演变。
【关键词】词义;母党: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词典,其成书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它为我们研究先秦两汉词汇以及文化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词义系统自身的变化,古汉语中的许多词的意义发展到今天,已经与《尔雅》所释相去甚远。
《尔雅》现存19篇,本文所涉及的《释亲》篇主要是关于亲属的释训。
按照词语的性质内容,其下又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部分。
《尔雅·释亲·母党》(以下简称为《母党》):“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兄之子为甥,姊妹之子为甥。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男子谓姊妹之子谓出。
女子谓兄弟之子谓姪,谓出之子为离孙,谓蛭之子为归孙。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宋·邢昺疏:“此一节别母党之族党也,党是乡党之细也。
此外族属母党若党之属乡,故云母党。
”郝懿行也对此作了解释,他说:“母、妻异姓,故称‘党’,父族同姓,故总言‘宗族’。
”因此,《母党》是解释有关母系亲属名称的部分。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亲属称谓的简化,《尔雅·释亲》中对亲属称谓的精细化分现在已逐渐消失。
《母党》中的“归孙、离孙、娣妇、姒妇”等词现已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简化后的“孙、外孙、嫂”等;而诸如“出、私”等词表达“亲属称谓”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本文侧重描写那些古今词义变化较大的词,如“舅、甥、姑”等,对于古今词义变化较小的词如“嫂、孙”以及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的意义则略而不述。
“辣妈”时代的母性
搜 索结 果 。各种 辣 妈 圈 、 辣妈学 院、 辣妈商城 、 辣 妈 秀赚 足 了 人 们 的 眼 球 。百 度 百 科 这 样 对 辣 妈 进 行 定 义: 辣 妈 是互 联 网 新 生 代 网 络 名 词 , 一 般指 身材 火辣 、 个 性 独 特 的 年 轻 准 妈 妈 和 妈 妈 们 的 代 名 词 。在 2 O l 3年底 新 浪 网 友 自发 组织 的辣妈 大 赛 中 , 网友普 遍 认 同像 已有 3个 女 儿 的 明 星演 员钟 丽 缇 那 样 “ 有 事 业、 有女人味、 有 火 辣 身材 ” 的 妈妈 , 是 当之 无愧 的充 满 正能 量 的 新 时代 辣妈 代 表 , 也 是普 通 年 轻 妈 妈 们 的 模 仿对 象 。
基 金项 目
作者简介 : 吴华眉( 1 9 8 0 一 ) , 女. 山东济宁 人 . 复 旦大 学 哲 学 流 动 站 博 士 后 .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马 免思 主 义学 院讲 师.
第1 8卷 第 6期
2 0 1 6年 1 2月
VO 1 .1 8 N o.6
De c .2 01 6
系; 其二 , 母 性是 为女 人 被男 权 掌 控提 供 保 证 的 习俗 制 度 。里 奇 同 时指 出 , 母 性 的 后一 种 意 义是 叠 加 在 第
一
种 意 义之 上 的 , 父权 社 会 中作 为 习俗 的母 性 压抑 和 削 弱 了女 性 的 发展 机 会 和创 造潜 能 。 [ 在象 征 意 义 上 , 父权 社 会将 习俗 的母 亲形 象想 象 为作 为人 类 情 感 归宿 的“ 故土” 和“ 家园” 的形 象 。 的
浅析客家方言“嫲”和“妹”的特殊用法及文化内涵
091传道解惑吴施仪客家方言中的“嫲”和“妹”作为区别于其他方言地区的独特性用词,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率高且日常的人称称谓。
不同于我们在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样,它们在各自特定的客家语义生活环境下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则彰显了客家地区别样的文化风情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下文将围绕“嫲”和“妹”在客家地区日常使用的方法及其蕴含的含义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一、 “嫲”的特殊用法及内涵客家方言中的“嫲”(读作má),本指雌性动物,由于客家人习惯用人名和动物名表示性别,“嫲”渐渐具有性别标记的色彩,用在各种指称女性的词上。
人们常将“嫲”放在被表示事物名称的后尾。
将“嫲”加在动物词尾,表示其为雌性;加在人名词尾,则表示为女性。
在不同事物类别之后的“嫲”,与之对应有不同的用法。
“嫲”加在名词性语素后构成了名词。
如客家话中将母猪称为“猪嫲”,“牛嫲”“鸡嫲”“鸭嫲”则表示母牛、母鸡和母鸭。
当“嫲”表示人的称谓时,有几种特殊用法。
“嫲”附着于女性的人名之后,表示其昵称“嫲”还常与“阿”(“阿”附着于人名之前)一同表示亲昵的称谓。
如“阿芳嫲”“阿红嫲”。
与“嫲”对应,客家人称呼男性则用“牯”,如“阿明牯”。
当“嫲”作为普通名词性语素的后缀时,则表示一般事物的名称。
这时的“嫲”往往增加了“粗、大”的附加意义。
由于“嫲”对应的是母性,因而引申出“粗大”的附加义。
例如:“勺嫲(大水瓢)、刀嫲(大菜刀)、索嫲(粗绳)”等。
但客家日常生活用语中也有用“嫲”表达不带附加意义的词汇的,如“嘴嫲(嘴巴)、舌嫲(舌头)”等。
以及一些客家人日常习惯称呼的物都常涉及“嫲”。
如“猪嫲菜”(番薯叶)等。
“嫲”在充当称谓的使用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古时候人们对行为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女性均用“嫲”来指称。
如人们常用“老举嫲”来称呼妓女,用“懒尸嫲”批评懒妇,用“癫嫲”称呼疯婆子等。
将“嫲”附着在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语素后,构造出了各种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的女性称呼,而这类女性称呼往往带有一定贬义。
母字演变过程
母字演变过程母字是汉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它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演变过程也是汉字演变历史中的一个缩影。
1. 母字的原型母字最早的原型是人的乳头,因此它最初的意义是母亲喂奶,即哺乳。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母字的最初形态是一个花形标志,中间有一个黑点,形状很像乳头。
2. 母字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母字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商代的金文中,母字的形态变成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样子,表示母亲抱着孩子哺乳。
在西周的青铜器中,母字从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和一个牛头,并在字形上加入了“女”字旁,表示母性。
到了东周时期,母字的形态又发生了变化,变为“毋”和“工”两个字的组合,字形上更显稳定和规范。
3. 母字的拓展用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母字的用法逐渐拓展。
除了表示母亲哺乳之外,母字也可以表示“母语”,即人们自己的语言;还可以表示“本族”,即同源血统的人群。
在道教和佛教中,母字也有神秘的符号含义,例如母仪天女、母大虚空、母空藏菩萨等。
4. 母字在现代语言中的运用在现代汉语中,母字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字,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母系社会”表示以母系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母婴室”则表示为母亲和婴儿专门设置的场所;“母校”表示毕业生所在的学校。
此外,母字还可以组成很多其他的词语,如母爱、母亲、母语、母带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总体来看,母字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汉字演变的历史和文化。
它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尊重母亲、尊重家庭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
而在现代社会中,母字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实际应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作者:武娇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09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汉语重要的质变期,文章从这个时期的亲属称谓词研究入手,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大致有四种发展变化途径:继承、演变、新生和逐渐消失;并对其发展变化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演变新生一词多义称谓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日常交际需要,表示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的称人名词,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类。
亲属称谓是反映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名称或称呼。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的文化符号,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产生的最原始的表示人类关系的称谓,其他的诸如社会称谓、帝王诸侯称谓、年龄称谓和情感称谓等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而产生的。
亲属称谓能系统直接地反映汉民族的宗教观念、婚姻制度、民族心理和礼仪风尚。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说:“中古,即魏晋南北朝,在汉语史的划分中相当于第四期。
这个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这么关键的“质变期”,其中的亲属称谓是重要的探讨研究角度。
笔者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东晋干宝的《新辑搜神记》(李剑国辑校版)、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试图通过对其中的亲属称谓的研究,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的整体使用情况,对其发展变化作简要探析。
本文拟与秦汉时期相比,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情况大致分为四类:与秦汉时期意义一脉相承的亲属称谓词、意义或用法发生演变的亲属称谓词、新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属称谓词、魏晋南北朝之后不再使用的亲属称谓词。
由此来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一、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的亲属称谓“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是亲属称谓中的十个基本词,这类称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繁而且与秦汉时期一脉相承,语义稳定。
“父、母、夫、妻”是建立在婚配关系上的亲属称谓词。
甲骨文字中保留的母性价值及其现代反思
一、甲骨文字中保留的母性价值“女”为表意字,甲骨文中(女)与(母)在表意上大多数情况下通用,如称先母为“母甲”、“母乙”等皆可作:“女甲”“女乙”。
先王之配偶可用“母”,也可用“女”表示,如“”(王亥女),即“王亥母”。
这时“母”是“女”“于胸部加两点以示女乳”的特殊写法,无意义差别,这种通用现象说明造字初期,女性的妻性和女儿性价值还没有确立或还处于潜意识中。
《说文》释“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
《尔雅?释义》释“女”七条,除第一条区分性别,第七条“人名”外,均以母释女,可为旁证。
既然母性是女性的主要价值,那么女旁字体与突出大头特征的“”(子)相结合,就创造了许多肯定母性价值的汉字。
如大腹便便,腹中藏有胎儿的(孕)字;表示产妇生子,鲜血淋淋的(毓=育);表示伸臂抱儿,露乳以哺育婴儿的(乳)字。
孕、育、乳三字,惊人形象地诠释了女性孕育、生产及哺育人类的全过程,并用(好)字负载起古人对这一过程的赞美。
“”是一位母亲抱儿的形象。
《说文》释为:“好,美也,从女子”。
古人认为屈膝、坦乳、抱儿的姿态是最美的,并用“好”字凝固了这一文化蕴意。
依此思维定势,就不难理解许慎《解字》中(女)为“屈膝交手之人形”,是母亲屈膝交手抱儿的姿态,包蕴的是古人对无私育儿的母性价值的肯定,并非跪拜侍夫的屈侮。
由于许氏仅指“屈膝交手为其于室内居处之常见姿态”,“以别于力田之男性”,没有指屈膝所侍的对象,加上汉代男尊女卑文化的积淀,造成后人误解女性生来为侍夫第二性的妻性价值,并以造字时的“女”字为最有力的证明。
其实,从汉字字形上就可知:“女”字产生早于“母”与“妇”字。
殷商后期产生“尊卑”意识之后,“母”字升华了母性价值使其更加威严,失去了“坦乳抱儿”的慈爱与美好,而将“女”字右加“帚”(),以示婚后侍夫的妻性卑贱。
“女”字本身则更多负载起女儿性的意义。
因此,较早产生的“女”字负载起的应是“生殖崇拜”文化,而非“男尊女卑”文化。
母性社会代名词
母性社会代名词
母系氏族制社会,也叫女系社会。
母系社会,是指母系氏族制社会,又称女系社会。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
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
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先始。
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
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代,母性的不同语义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题材的作品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细细品来,女性的形象与意义是区别于母性的,虽然她们之间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不同作家母性的意义做了不同的诠释。
关键词:母性圣洁丑陋痛苦
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对于母性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
有些人眼中,母亲是爱的代名词,从母性角度出发,窥探世界的眼光是以大爱为前提的。
但有些观点则不同,有人认为歌颂母爱是对女性的贬低,母性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不应该是歌颂的对象,除非她身上没有任何一点值得赞扬的地方。
母亲也是痛苦的,即使她为了生存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在儿女眼中母亲已成为魔鬼,能做的只是逃离。
1 母性的圣洁
冰心是新文学中对母爱加以歌颂的第一位文人,她作为一个母性抒情者的形象存在于现代文学史的卷帙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不光是因为冰心在她的所有体裁的作品里都歌颂母爱,而是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从她的作品里领会了她对于母爱的格外的眷顾,使母爱本身的魅力得到全面展现。
冰心的早期小说名篇《超人》里所展开的那个改造人心的“爱”的实验,透露出冰心深信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即所谓的“内在人性力量”的存在,何彬拿出了10块钱让禄儿去治病。
但有趣的是,作为生理病者的少年禄儿最终成了心理病者何彬的治疗者,这又多少展示出冰心意想里“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他用“慈母之爱”的推理使何彬幡然悟到人间的温情,从而消除了人与人心灵间的隔膜,回归到“爱”的人生中来。
这中间,“母爱”是中介,是核心。
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她用优美柔曼的文字赋予了母爱以无私、博大、超阶级的特征,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宽容的,是宽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严厉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富正义感的!”她用“母爱”为“爱”的典型代表,在自我理想领域期待建造这样的世界。
冰心这些歌颂母亲的作品在“五四”以后有很大的抚慰作用,借弘扬母性来肯定女性作为人的觉醒,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
女人在社会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五四”时期还有很多女作家为了追求自身的解放而逃离家门,因为此时的父亲是处于专制地位的,便把自己的愧疚感完全给了母亲。
足已看出她们的歌颂是建立在母亲的无私与牺牲上的。
她们削弱了母亲作为人地位,难道母亲就没有要求了吗?母亲一定要随时随地有求必应吗?这样的母性弘扬又把母亲的地位推回至“贤妻良母”的规则中,仍在维护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冰心等人的歌颂便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味的弘扬无私、牺牲。
到张爱玲的时代这个问题便出现了质疑。
2 母性的丑陋
为什么从冰心对母性的大力赞扬转而出现了张爱玲的母性的丑陋的急转呢?由伟大到丑陋的描写正是张爱铃等作家在五四以后对母性写作某些方面的觉醒,她认为提倡母爱的都是男人,而不是做母亲的人,如果是女人,那只能证明她没有其他可以肯定的地方,就只剩下母爱了。
爱,母爱是所有动物都有的情感,包括兽。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身为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确是不标榜母爱的。
综观她的作品虽然写的大都是“怨偶之间的残缺关系”,但怨偶背后更有个残缺的母亲,在不幸的婚姻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父亲在主角幼时就去世或缺席或无行为能力,凸显了母亲独占性的重要地位。
在无父的国度中,母亲是穷凶恶极的统治者,“母子连心”、“母女同体”的温暖都是梦幻泡影,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金锁记》,在其中从不曾现身或发言的二爷,徒然只是丈夫与父亲的象征符号,饱受磨难的七巧在丈夫二爷死后把她的怨恨、愤怒与痛苦转而施加在儿子长白与女儿长安身上,七巧以鸦片控制儿子,而这种控制又在“孝”的名义下以充满性挑逗的方式进行。
对女儿长安,七巧也同样以“孝”来施展压力,蓄意破坏她的幸福,把她推到绝望黑暗的深渊。
罪恶的母亲无所不在,理想的母亲则是缺席的,长安压抑的控诉令人感叹(真正的)母亲太不像(理想的)母亲,而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中体验到张爱玲的邪恶母性,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恐怖与悲
悯交错的阅读中,我们已经看出张爱玲的作品较之五四时多了许多世俗的东西在里面,没有了浪漫,没有了爱情,没有了真情,婚姻成了经济安全的保障,母亲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3 母性的痛苦
到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已经摆脱了苦做女结婚员的命运。
现代意义的女性不仅仅要承担家庭角色,还要承担社会角色,这就使二个角色间产生了矛盾,在这种冲突激化而无法正当的解决时,就会出现一种人的异化。
她们屏弃了家庭的枷锁而完全承担了社会的角色,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自己的生活,她们屏弃家庭摒弃自己贤妻良母的身份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写到母性时,通常都是通过母女间的关系问题来写的。
池莉在《你是一条河》里塑造了一个坚强刚毅执拗坚韧的并且有八个孩子的母亲——辣辣形象。
辣辣的丈夫死于横祸,家庭的困境窘迫使她收敛起温柔的母爱,并狠心的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欢乐,迫使孩子们勤奋工作,“生产自救”。
没有文化更缺少精力的辣辣是教子无方的。
“照准了冬儿的嘴,抡起胳膊挥了过去”,“辣辣用儿子自己搓的麻绳将他吊在堂屋的横梁上,浑身上下只留下一条红领巾改做的小裤衩,扫帚蘸蘸盐水,不分上下狠命乱抽.”这些都是辣辣教育孩子的方式。
当福子拉着姐姐的手而避开母亲的手时辣辣才意识到她在孩子眼中已经没有了地位。
虽然作品中写到辣辣简直“后悔得恨不得一头撞死”,“一直倒在艳春的怀里哀哀恸哭。
”这不能说明她是伤
心欲决,而仅仅是一种良心上的对不住。
以上的种种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让人毛骨悚然,让人既伤心又怜悯的痛苦的母亲,她没有教育好孩子,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可是我们看到这个母亲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她在最后也没有想到她的儿女会有这样的结局。
辣辣有八个子女,她当初想自己不需要再嫁了,以后在每个孩子家呆上个把月,自己的后半辈子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然而这个结局相信辣辣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了,她的每个儿女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就是他们的童年也是在母亲的训斥中度过的,可以说辣辣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她的身上有些没有被泯灭的母性,但是为了生存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计上,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恨她、远离她、以至离开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母性是卑微的、可怜的、可鄙的。
但是作为一个寡妇,她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接受命运带给她的一切。
女性作家们对母性做了相同而又不同的思考,这些母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也是作家们对自身的探询,在最终意义上对自我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子冈.冰心女士访问记[M].北京出版社,1984.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1992.
[3]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皇冠文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