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论厄运》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论厄运》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问题探讨。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深入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教学重点:提炼文中的观点,找出体验作者观点的语句,学会正确对待逆境。

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上课之前呢,请同学们看这么一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名言。

说的是上天赋予你重任前,必定先让你经受种种不如意。

(翻译:上天将把重大使命赋予其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愁苦烦恼,使他的筋骨得到劳动磨练,使他身体受到饥饿,使他遭受穷困,让他的所作所为不称心如意,以这些来触动他的灵魂,坚定他的意志,增加他应变事物的能力。

)可见,在孟子眼中这些所谓的困苦与不幸都是对一个人的历练。

人的一生中确实会经历种种的不如意。

那么今天我们要看看另一位哲学家,英国的培根,他是怎么看待这些困苦,这些不幸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培根的《论厄运》二、重点讲析1.走近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

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2.解题: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三、设疑讨论——走近文本1、文本阅读,提炼观点这篇文章比较简短,先从整体把握。

问:听课文录音,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提炼作者的观点。

明确: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自己概括:征服厄运,保持坚忍的品德。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备课建议:直面人生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备课建议:直面人生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备课建议:直面人生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一、生存选择:报任安书/渔父二、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三、*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困难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专题内涵: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于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

2.呈现方式:问题探讨3.核心文本:报任安书/渔父/记念刘和珍君4.教学重点:诵读—探讨—注重整合5.课时安排:10课时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

这是人生的大思考。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生命才有力量。

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的话题是学生成长中渴望了解和探讨的,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探讨,可以加速学生的成长。

专题选编了5篇文章,组成三个学习板块,板块虽各有侧重点,但彼此交叉,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教学中切忌割裂开来,或者把问题简单化。

作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

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强调“整合”,要求改变以往“教一篇是一篇”零打碎敲的方式,组织高效率的综合学习,但是综合学习必须建立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要在单篇教学上花力气,为整合做好铺垫。

单篇教学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而必须抓整体,抓重点。

我们在单篇上花些力气,最终是为了更好的整合,使整合更有效果。

教科书采用“跨文本、超文选”的组合方式,应处理好“文言文”和“语体文”的衔接过渡。

要改革文言教学方式,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文言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高中语文 17《论厄运》、《直面苦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7《论厄运》、《直面苦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⒈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⒉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⒊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想: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具体方法是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

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

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剖解题意: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的“逆境”。

三、阅读《论厄运》:⒈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⑵“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⑶“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⑷“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⑸“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直面苦难学案

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直面苦难学案

直面苦难(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其深厚的语言表现力。

2、联系实际,理解周国平的“苦难观”,深刻认识苦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联系实际,理解周国平的“苦难观”,深刻认识苦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资料链接】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著名诗人、哲学家。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

另有《守望的距离》等散文集,以及《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多部译著。

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这篇文章选自《人生哲思语编》,据作者说,是从自己作品中摘录出有价值并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和段落编排而成。

本文没有“哲理散文”常见的学究气,感情真挚,笔带锋芒,字里行间包含生命的激情。

行文跳跃,段与段之间,形断意不断,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是诗一般的语言,具象化的语句,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弥漫着灵动的气息,充满着跳跃式的诗性智慧。

本文语言不避日常词汇,而又准确简洁,“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富有思辩的张力和审美感染力。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浑浑噩噩.()苍穹.()慰藉.()芸芸.()众生瘟.疫()荒谬.()2、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B、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 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都是浑浑噩噩....,是非颠倒, 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C、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致命的灭顶之灾....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D、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仍旧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3、作者把苦难分为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分别有哪些?社会悲剧:自然悲剧:4、人类是怎样分别面对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的?社会悲剧:自然悲剧:【文本探究】1、结合1—3节回答:面对社会悲剧为什么人类能够含笑受难,而面对自然悲剧却只能“咬牙挺住”?2、结合文章4—8节,说说作者对苦难有哪些感受?3、说说周国平对苦难的感受对你有何启迪?【达标检测】1、结合课文观点,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论厄运》与《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与《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与《直面苦难》教案《论厄运》与《直面苦难》教学目标:1、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和阐述的侧重点的异同,分析他们在说理上的不同特点。

3、摘录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积累“逆境”话题的名言警句,整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思考。

4、了解两篇文章各自的语言风格、体裁和行文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和阐述的侧重点的异同,分析他们在说理上的不同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1、培根: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注意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

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2、周国平:我国现代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学者。

擅长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贯穿于文学写作,写下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哲理散文”。

二、解题:1、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2、苦难:造成巨大痛苦的时间和境遇——天灾人祸,生活中的重大挫折。

三、《论厄运》1、自读《论厄运》,找出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2)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3)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4)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2、从“论厄运”的角度用自己的话整理作者的观点。

明确:(1)战胜厄运是奇迹,令人惊叹。

(2)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质。

(3)厄运不会把我们击跨,反而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3、根据观点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论厄运》说课稿

《论厄运》说课稿

《论厄运》说课稿《论厄运》说课稿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序说教材定位:定位:苏教版必修五中的第三个专题“直面人生” 苏教版必修五中的第三个专题“直面人生” 中的一篇选读课文中的一篇选读课文,一篇哲理散文。

,一篇哲理散文。

分析:1、这个专题的重点是问题探讨。

在教材的处理上把重点放在拓展研讨上面,重点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

2、文章的性质是说理散文,富有浓郁的说理性,哲理性,所以文本分析的重点在于观点的提炼和语言的品味上。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1、明确文章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2、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3、树立正确的厄运观,学会正确面对逆境。

、树立正确的厄运观,学会正确面对逆境。

44、初步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初步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学会正确对待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学会正确对待逆境。

(即第二、三点)逆境。

(即第二、三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深运显示美好的品质美德、战胜厄运显示美好的品质 11、名言导入,从已知到未知。

、名言导入,从已知到未知。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英国哲学家培根英国哲学家培根 33、文本研习。

从文本中找出你喜欢的富有哲、文本研习。

从文本中找出你喜欢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理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开放式的问题,主要考查两点:开放式的问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语文一是语文审美能力;二是语文表达能力。

审美能力;二是语文表达能力。

句子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作者运用的引用、句子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作者运用的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手法。

对比、比喻的论证手法。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这么一个教学理念的这么一个教学理念。

55、课外拓展一,结合其文其人,谈谈你对厄、课外拓展一,结合其文其人,谈谈你对厄运的认识。

高中语文第3专题论厄运课件苏教必修5

高中语文第3专题论厄运课件苏教必修5
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思考』
划出文章的层次并说出各层大 意;
『层次分析』
第一层:“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 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 人”。 第二层: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层: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最美 好的品质”可以在厄运中凸显出来。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 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 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 明丽的花朵:人的奋斗与抗争; 暗淡的背景:人生中的厄运。
深入探究
• 1、通过文本的整体感知,思考培根要大家 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厄运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深入探究
1、战胜厄运令人敬佩
2、战胜厄运需要坚忍 3、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些观点?
因为每一个基督徒也正是驾着血肉之躯 的轻舟,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
比喻论证。生活就像波涛起伏的海 洋,人生如小舟飘浮于海上,有时 候一帆风顺,有时候帆破桅断,真 正勇敢的人,一定会正视并战胜生 活中的起起伏伏。
深入探究
• 3、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厄运的看法。
培根正是本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厄运, 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化厄运为幸运。通 过文本学习及对培根事迹的了解,现在你 能谈谈你对厄运的看法吗?
『最能体现观点的句子』
•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 中出现。” •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 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 贵。” •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论说文集》:《论人生》。

高二语文《论厄运》、《直面苦难》知识点分析苏教版

高二语文《论厄运》、《直面苦难》知识点分析苏教版

高二语文《论厄运》、《直面苦难》知识点分析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论厄运》、《直面苦难》二、学习目标1、体会并学习哲理散文的韵味。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三、课文知识分析1、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英国16、17世纪之交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步》、《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

16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

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雪莱曾赞扬“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文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2、速读《论厄运》一文,理清作者思路本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

文章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艰难航程”)引用古罗马先哲塞涅卡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旧约》、《新约》的不同启示,及哀歌、颂歌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三专题板块三《论厄运》课件(共24张PPT)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三专题板块三《论厄运》课件(共24张PPT)
《人生三境》
22



制作:南京十四中 鲍珮珍

23
24
等。主要译作有:《尼 1、仿照下面的语句,从“宽容”“尊严”“友谊”中任选一个词为话题,写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要用笑脸和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迎接一切的不幸。
采美学文选》、《尼采诗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论厄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分析周 密严谨;《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 跃的语句、形象化的阐发。
18
六、请说说你记得的关于苦难的名言。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不过没有人报 考罢了。----高尔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6 平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 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 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 者喜爱。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把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论述的侧重点有何区别?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不要美化、炫耀苦难。 ☆我们要用笑脸和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迎接一切的不幸。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 三、请同学朗读课文《直面苦难》,同时思考:文章对于如何对待苦难作者阐发了怎样的观点。 “征服” “无所畏惧” “战胜” “坚忍” “征服” “无所畏惧” “战胜” “坚忍”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 找到光亮。——易卜生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5课 论厄运 直面苦难(节选)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5课  论厄运  直面苦难(节选)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5

第15题课三来自论厄运直面
直面

苦难
生 (节选)
晨读新课启航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领悟学海览胜 积累写作点滴 应用体验之旅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写法简析 写法借鉴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 第12课 《报任安书(节选)》 ◎ 第13课 《渔父》 ◎ 第14课 《记念刘和珍》 ◎ 第15课 《论厄运》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新大西洲》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 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守护心灵的一丝安静——周国平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 家、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 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 《周国平文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 像的黄昏》等。
剧却大行其道,令人担忧。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1)yà

苗助长

yàn 堰 塞湖
耕yún 耘
(2)yún
yún

芸芸 众生

众说纷yún 纭
纯cuì 粹 (3)荟cuì 萃

cuì 淬 炼
huì 绘 声绘色
(5)kuài

炙人口

ɡuì 刽 子手
(4)干外强中干. gān 埋头苦干. gàn
2.一言辨异 (5)这个称.( chèn)职的警察最让人称.(chēnɡ)道的是 不畏强权。 (6)通过采用在水槽里漂.(piāo)流的方式漂.( piǎo)洗衣 服真是个漂.( piào)亮的思路。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之《论厄运》、《直面苦难》两篇的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探讨,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多样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探讨学习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对顺境与逆境的认识教学重点阐叙: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并有所发现和创新教学难点突破: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辩论,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锻炼学生的问题探讨能力教具准备: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人的一生有时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有时荆棘丛生,步履维艰。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厄运、逆境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读两篇富含哲理的散文解题:《论厄运》中的厄运是西方的说法,我们一般称之为逆境。

而《直面苦难》中所谓“苦难”,是指那种给我们造成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我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也包括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挫折。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几个话题等同起来看的。

研习课文1.作者简介:培根与周国平(见《学案与测评》48页)2.学生自由阅读《论厄运》,领会作者的观点,分析说理层次,划出精彩语句学生回答教师指导:(1)观点:本文论述了厄运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战胜厄运是超自然的奇迹,赞颂与厄运搏斗磨砺出的坚忍的美德,并指出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出来的(2)三个层次//A(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凡人,才是真正的伟人B(幸运所需要的----刻画要更动人),指出厄运不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

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C(一切幸运-----最后),指出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最美好的品质可以在厄运中凸显出来(3)精彩语句:A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B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C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D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3.分析《论厄运》一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的运用4.学生阅读《直面苦难》,弄清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是如何说理的,划出精彩语句学生回答教师指导:(1)观点:表达对无法回避的苦难的比较全面的思考和认识:反对对苦难厄运的浪漫主义的美化,把苦难、苦难英雄还原为生活中的真实面貌,探讨了普通人应该怎样直面苦难的问题,即个体以尊严的方式独自承担,就成为勇者的标志,苦难和欢乐合在一起,才能奏响生命之歌。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苦难(节选)教案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苦难(节选)教案

教学案科目: 高二语文主备人: 吴爱国备课日期:课题直面苦难(节选)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品位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以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学法建议】1、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以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

2、联系生活中事例来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著名诗人、哲学家。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

另有《守望的距离》等散文集,以及《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多部译著。

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2、资料链接面对苦难,生命常青。

真正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人,不是他面临的苦难越来越少,而是他承受苦难的能力越来越强。

——周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史铁生《我与地坛》两只青蛙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罐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让青蛙们体验到什么叫灭顶之灾。

一只青蛙想:“完了!完了!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我是永远也出不去了。

2021-2022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论厄运教学案 苏教版

2021-2022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论厄运教学案 苏教版
三、问题探讨
1、诗人雪莱读培根的随笔《论死亡》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请结合这篇说理散文,谈谈文章所蕴含的诗性美体现在哪里。
2、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四、活动体验
1、《圣经》德训篇11章25节说:“在幸福的日子里,人们忘记了不幸;在苦难的日子里,人们忘记了幸福。”请以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结合约伯的遭遇,探讨如何看待厄运的问题。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 的不同启示,及 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 和 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C、“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D、“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二、文本研习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 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A、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温家宝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论厄运教案精选四篇

论厄运教案精选四篇

论厄运教案论厄运教案「篇一」论厄运教案范例论厄运教案范例《论厄运》教案一、导语设计人生在世与逆境总是相伴而行。

顺境,人之所求,却未必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

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厄运》,看看培根会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走近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

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解题: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四、《论厄运》1、齐读课文,理清思路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比喻与对比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2、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

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3、速读,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论厄运》说课稿

《论厄运》说课稿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序说教材定位:定位:苏教版必修五中的第三个专题“直面人生” 苏教版必修五中的第三个专题“直面人生” 中的一篇选读课文中的一篇选读课文,一篇哲理散文。

,一篇哲理散文。

分析:1、这个专题的重点是问题探讨。

在教材的处理上把重点放在拓展研讨上面,重点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

2、文章的性质是说理散文,富有浓郁的说理性,哲理性,所以文本分析的重点在于观点的提炼和语言的品味上。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1、明确文章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2、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3、树立正确的厄运观,学会正确面对逆境。

、树立正确的厄运观,学会正确面对逆境。

44、初步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初步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学会正确对待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学会正确对待逆境。

(即第二、三点)逆境。

(即第二、三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即第四点)(即第四点)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 :: ::根据一:教学对象根据一:教学对象: : 永嘉二中高二普通文科班的学生永嘉二中高二普通文科班的学生11、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文本阅读能力。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文本阅读能力。

22、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但仍需提高。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但仍需提高。

33、学生生活比较安稳基本上不曾面对过重大苦难。

、学生生活比较安稳基本上不曾面对过重大苦难。

根据二:新课程理念根据二:新课程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点:注重语文根据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点:注重语文应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
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

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

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
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

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
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

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

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

《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

《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
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

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

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

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