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草原牧歌》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人教新课标(2023秋)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草原音乐相关的问题,如“草原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有何联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草原音乐风格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活动,通过集体演唱来体验和声和节奏的协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表演。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通过学唱《草原牧歌》系列歌曲,感受和体验草原音乐的风格与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与创作能力,通过合唱、乐器伴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培养其音乐表达技巧;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了解草原文化背景,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团队协作与社会交往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协作、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的要求。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3.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4.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音乐教育。
最后,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同学们在音乐课堂上收获快乐,提高音乐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牧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过草原上的歌曲?”(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音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6课时)教学目标:(一)知道蒙古族师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
2、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课时:六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个地方,让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吧(播放音乐)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大草原)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出示:(草原图)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过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2、初听。
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
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3、学生回答,教师贴画。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5、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水清草美我爱它。
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一弯碧水映晚霞。
毡包就像雪莲话。
骏马好似彩云朵,牧民描绘幸福景。
牛羊好似珍珠撒,春光万里美如画。
牧羊姑娘放声唱,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6、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
师: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小结(板书):女中音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
我们也来学一学。
7、学唱(出示唱名谱)三、课时结束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三、跟老师学学内蒙舞蹈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四、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五、引入主题诗的朗诵。
出示主题诗:(有感情地朗读)师:从飞船上遥望地球,能看见我们的长城屹立东方甲:长城内外是辽阔的土地,五十六个民族亲密团结,幸福欢畅男:牧羊人的歌声,女:哈密瓜的清香乙:正把浓浓的乡情从草原和天山脚下,撒遍祖国的全体:四面八方六、回旋曲式全体载歌载舞表演:小乐器伴奏主题诗朗诵→演唱→歌舞表演七、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音乐,学跳了内蒙舞蹈,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开阔我们的视野第三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复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师: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里有个很会唱歌的小鸟,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吧。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篇一:草原牧歌教案】【篇二:草原牧歌教案】草原牧歌课标要求: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协奏曲。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两首歌曲。
(《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问题:1、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均属于蒙古族歌曲。
二、展开1、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②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琵琶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琵琶: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弹拨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拍等地,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
经历代演奏者的不断改进,相、品不断增多,并设横抱演奏为竖抱,废拨子而用手指弹奏。
琵琶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
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琵琶协奏曲:以“琵琶”这种独奏乐器为主要乐件,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作品。
2、让学生介绍《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老师补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设问:上节课老师叫你们课后搜集有关《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简介,请问哪位同学能回答我?)(1)作者简介:吴祖强:(1927- )作曲家。
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舞剧《鱼美人》等。
王燕樵(1937--)作曲家。
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
西南师大版音乐五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
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
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
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
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
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
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
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
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
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
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
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
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
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
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牧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演唱《牧歌》这首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牧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牧歌》的音乐素材,制作教学PPT。
2. 准备伴奏乐器和音响设备。
3. 安置教室,确保环境整洁舒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牧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2. 介绍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的民族、风俗习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歌声又是怎样的?(二)新课学习1. 播放《牧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悠长、宽广等。
3. 讲解歌曲的节奏、节拍等音乐基础知识。
4. 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歌曲,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
5.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三)拓展延伸1. 介绍草原文化在音乐、文学、美术等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文化展览,了解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组织,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牧歌》,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
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与同砚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诗歌中漂亮、抒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欣赏蒙古族民歌,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蒙古民歌了解长调和短调,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马头琴演奏《鸿雁》师:你感受到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生:草原提问:属于什么民族的音乐?生:蒙古族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蒙古族分布于我国什么地方?生:分布于我国北部,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师: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生答(表扬)你们真是博学多才那,你们用那么美得词语拼凑成一幅幅画面,老师仿佛看到了辽阔草原美丽山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一群鸿雁飞翔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看护着牛和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
(背景音乐《鸿雁》)(本环节先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轻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自由的旋律?悠长。
师:蒙古人有三宝,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一是辽阔的(草原)二是奔驰的(骏马)三就是这醉人的蒙古长调。
我们刚才所听的是哪一宝?-------引出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起伏的旋律就像一群鸿雁在草原上飞翔。
鸿雁带去了你们对草原的喜爱,传到了牧羊姑娘的耳朵里,她回应了。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草原,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本环节通过听、说使学生对长调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草原牧歌》教案.doc
《草原牧歌》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草原牧歌》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表现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尝试演唱乐曲的两个主题,运用重复的手法进行旋律的创编。
3、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听、唱、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欣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乐曲旋律的演唱。
教学重点重复手法的旋律编排。
教具的准备各种小乐器、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导(1)组织进场。
(2)师生问好。
(在音乐中问好)设计说明:通过课堂的常规问好活动调动起学生开始上音乐课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情景导入A、从简单的骑马动作进行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做个动作,大家来猜一下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做骑马的动作)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B、揭示课题《草原牧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草原上感受草原牧歌的美妙吧。
设计说明:由很具有草原特色的骑马动作来导入到课题,使学生容易联想到美丽草原的情景,为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就如穿针引线一般,把情景紧密的与音乐相联系。
三、完整欣赏乐曲思考问题:乐曲具有怎样的情绪?设计说明:整体把握乐曲,在听的时候注意情绪。
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聆听,主动找答案,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并且在听的时候不让学生有多余的动作,同时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简单的律动。
师:这首乐曲既有欢快活泼的地方又有舒缓悠扬的地方。
由此可见乐曲具有两个不同的主题。
四、分主题进行欣赏(1)第一主题:欣赏第一主题,回答问题。
1)思考问题:注意第一主题的节奏,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的简单表演:骏马在草原上驰骋。
(结合开始教的动作)2)用相对慢一点的节奏结合出示的乐谱简单的演唱一下。
3)思考问题:哪两个乐句是节奏和音符都完全相同的?1 、3两个乐句完全相同。
运用了重复的手法。
(2)第二主题:欣赏第二主题,回答问题。
1)思考问题:第二个主题有怎样的情绪?2)结合出示乐谱用比较慢的速度来演唱第二主题。
3)思考问题:是否也有节奏和音符完全相同的乐句呢?1、3两个乐句完全相同,所以也用了重复的手法。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精选7篇)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精选7篇)《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
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 3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教学目标: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
”(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
)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1、首先播放《牧歌》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2、(出示幻灯)(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2)、播放“那达慕”影片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
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
每年阴历 3月21日为春祭。
4、播放马头琴独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且介绍马头琴:马头琴------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内容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时。
旨在通过《牧歌》这首蒙古族长调,带领学生领略草原魅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
本课时选择了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第一种形式是纯粹的蒙古族民歌《牧歌》采用男高音独唱的表演形式。
第二种则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的形式。
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对比欣赏,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不同的演唱形式有所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
蒙古族民歌《牧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句,也可以将旋律进一步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句,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句在音调上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
这首民歌的记谱不止一个版本,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为16小节的方整结构(但蒙古族长调,结构往往具有不方整性)。
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情,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它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创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引子(8小节)——A(16小节)——A1(15小节)——A2(16小节)——尾声(10小节)。
其中,A、A2基本相同,采用主调织体的写法,主旋律声部为女高音,其余声部以和声衬托为主,句尾穿插对比性旋律。
引子、尾声和A1以复调织体为主,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唱旋律,二者构成卡农式模仿,女低音和男低音为和声衬托声部,A1的后半句在音调上做了些变化,从而与A、A2形成对比。
不同织体写法的运用,一是为音乐表现的需要二是为满足音乐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歌曲表现上看,这首无伴奏合唱的歌词意境较原民歌有所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一近景一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这种由表现内容的不同引起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是音乐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由于无伴奏合唱以人声作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音乐织体写法上的技术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草原牧歌-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草原牧歌-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
2.理解草原牧歌的唱法;
3.学会合唱草原牧歌。
二、教学准备
1.草原牧歌歌曲;
2.音乐教学PPT;
3.擦拭布;
4.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1.学生自由活动,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跳舞,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2. 正式教学
1.引入:引导学生讨论草原文化的特点,如自由、宽广、豁达、热情等,激发学生对草原牧歌的兴趣。
2.学唱草原牧歌:播放草原牧歌的乐曲,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和了解唱法特点,并带领学生学习唱法。
3.合唱演唱:老师分为两部分教唱,第一部分为韵律,第二部分为旋律,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并进行合唱演唱。
老师可以分别让男女生或不同组合做对唱。
3. 巩固练习
1.老师播放草原牧歌的歌曲,在原声伴奏下指导学生进行唱法练习和合唱演唱。
4. 课堂作业
1.学生可以选择草原牧歌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了解,并在作业本上进行总结记录。
四、教学时长
本次教学计划时长50分钟。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兴趣,比如引导学生讨论、教唱唱法、进行合唱演唱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上精力不足,有时没有将学生的错误指出,在重复练习中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等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努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让他们在教学中实现更大的成长。
草原牧歌-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草原牧歌-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牧歌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影响;2.能够正确演唱《草原牧歌》;3.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4.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PPT;2.CD或音乐播放器;3.教学课件;4.乐器:小手鼓。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通过材料与图片,让学生梦游于神秘的草原。
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用词语来表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学习。
2. 音乐素材分析介绍《草原牧歌》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和歌曲内容。
通过音乐播放,让学生听出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3. 音乐活动与合唱1.学生模仿乐曲韵律,边拍打节拍,边唱第一段乐曲。
2.上述乐活动并进行角色分配,各个组成合唱团队,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体验合唱活动,学生能端正确理解合唱的意义及权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配合。
4. 课堂练习每组课堂表演合唱,寻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指出并提供方案进行改进。
5. 总结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学习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
巩固知识,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2.手段多样,创造贴近生活、充满趣味的教学氛围;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取知识,通过合作精神提升能力,打开视野,培养真正的审美情操。
五、教学反思本课经过实验,几个要点依然没有达成预期。
但也为老师提供了改进措施。
比如灵活性,课堂要多让学生参与提问并奖励优秀回答。
带领课普及社交技巧等,使学生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并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子。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牧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10. 请简述草原牧歌对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草原牧歌的定义和特点
- 草原牧歌是一种表现草原生活和自然风光的音乐形式。
- 草原牧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自由自在的节奏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2. 草原牧歌的代表作品
- 《牧歌》是草原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草原牧民的生活场景。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会向学生们介绍草原牧歌的概念,解释它是一种表现草原生活和自然风光的音乐形式。我会强调草原牧歌在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风光方面的独特魅力。
2. 案例分析:接着,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草原牧歌的例子,通过分析这些歌曲的结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草原牧歌的特点。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草原牧歌的旋律特点和节奏处理,这些都是学习草原牧歌的重要内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草原牧歌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他们可以探讨草原牧歌如何表现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的生活。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草原牧歌。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他们可以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感受,也可以展示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
五、总结回顾
在课程结束时,我将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草原牧歌的特点和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风光方面的作用。我会鼓励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尝试创作和欣赏草原牧歌,体验草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我会鼓励学生们随时向我提问。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课草原牧歌教学案例年级:六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1、聆听万马奔腾2、表演银杯3、编创与活动教学理念: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有69人,他们大都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对于音准、节奏和欣赏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表演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整体而言,学生能力相差不太大.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教学重、难点:1、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2、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3、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1、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答课前了解的蒙古3、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1播放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让学生们谈感受.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音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二、走进蒙古音乐一马头琴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2、介绍马头琴:课件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奏.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3、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4、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做骑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二、蒙古舞蹈1、导入: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而舞蹈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欣赏这段蒙古舞蹈欢乐草原.2、介绍蒙古舞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舞姿多遵循“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特色.舞姿风格热情奔放、朴实刚健、自娱性很强.3、学跳简单的舞蹈动作,如硬肩、跟步等.4、谈体会及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舞蹈,你能谈谈蒙古族音乐、舞蹈给你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补充小结三、歌曲: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验.2、聆听歌曲银杯,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色.1学生聆听歌曲银杯.2设问:A你聆听歌曲后有什么感受B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旋律线的疏密C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3学生讨论后回答:旋律悠长、音高起伏较大,情绪比较欢快、热烈.蒙古人在请客时唱的歌曲.3、教师总结: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高唱宴歌,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词内容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这首歌曲旋律悠扬、音高起伏较大,中速,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4、体会歌曲感情,学唱银杯.1教师表演歌曲,让学生在心里默唱.2解释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的风俗习惯.在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3)教师弹唱,学生放声跟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准音高、节奏(4)教师指导、练习歌唱时的呼吸、前倚音、下滑音、连音.(5)教师伴奏,学生齐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出欢快、热情的音乐特点.(6)学生分成两组,配合敬酒、喝酒动作唱歌.三、体验蒙古音乐1、学习蒙族问候语:你好吗你好.2、分组创作表演,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要求: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唱酒歌银杯.3、小组表演.在小组表演之后,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总结评论.四、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了,银杯这首风俗性宴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它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等等,从而使其综合性、多角度地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五、下课礼仪学生在,银杯的音乐声中下课.教学分析:针对学生对蒙古音乐了解较少,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听、看、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教学反思:本教案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第一,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初中草原牧歌音乐教案
初中草原牧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学唱一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歌《草原牧歌》,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音乐欣赏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歌曲《草原牧歌》的学唱2.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介绍3. 音乐欣赏和分析教学重点:1. 歌曲《草原牧歌》的学唱和理解2.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介绍教学难点:1. 歌曲《草原牧歌》的音准和节奏把握2. 对蒙古族民俗文化深入理解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2. 音乐播放设备3. 乐谱和歌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对蒙古族音乐产生兴趣。
2. 播放蒙古族特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
二、歌曲学唱《草原牧歌》(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歌曲《草原牧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分组学唱歌曲,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3.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蒙古族民俗文化介绍(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视频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居住、节日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音乐欣赏和分析(10分钟)1. 播放蒙古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分析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蒙古族音乐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草原牧歌》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和兴趣表达。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音乐作品的演出和比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邀请蒙古族音乐家进行讲座和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音乐和文化。
草原牧歌 音乐教案
草原牧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草原牧歌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草原牧歌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学习演唱草原牧歌,并能够正确地表达音乐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草原牧歌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氛围。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第一印象。
2. 介绍(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草原牧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草原牧歌音乐中常见的乐器、歌曲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习歌曲(20分钟)-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牧歌,向学生教授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 通过分组合唱或师生对唱等形式,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并注意发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4. 练习与表演(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的反复练习,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展示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5. 欣赏与评价(10分钟)- 听取学生对自己和同学表演的草原牧歌音乐的感受和评价。
-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元素,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草原牧歌音乐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
- 提供其他草原牧歌音乐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音乐播放器、投影仪等)2. 草原牧歌音乐片段、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源3. 草原牧歌歌曲歌词和乐谱4. 学生小组或个人表演的场地和设备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演水平,评价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评估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欣赏和评价水平。
教案特色:1. 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草原牧歌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
课型:欣赏
教授人:王笑微
教学目标:学习演唱《牧歌》,以自然舒展的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并区分长调和短调。
感受蒙古音乐的辽阔,悠扬。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音乐的辽阔和悠扬。
教学难点:真正将人和音乐融为一体,感受音乐,享受音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一首蒙古族音乐《银杯》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的热情,那你们还想不想再看看蒙古草原的辽阔和美丽风光呢?”
“想!”
“好,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蒙古做客,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异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创设意境。
“同学们,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最舒适的姿势静静的保持三分钟,闭上双眼,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发挥你们的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
”
“一片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飘洒在其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稀洒的羊群像白银落在草原上,远处的蒙古包炊烟袅袅,悠扬的马提琴声远远的传来,配合着牧羊姑娘的歌
声回荡在草原上空。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音乐《牧歌》配合创设的意境,声音由小到大。
)你一个人,只身躺在草原上,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微风吹拂着小草和野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
(随着音乐的情绪转变)“渐渐的草原上热闹了起来,牛羊业渐渐多了起来,骑马的、摔跤的、放牧的都走出了蒙古包,牧羊姑娘从山丘上走下来,离我们越来越挽近!”(将音乐的声量逐渐增大)2、引导学生区分长调和短调的区别:
短调:节奏整齐
长调:节奏自由
3、教师范唱《牧歌》,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让学生体会节奏自由。
4、给学生教唱《牧歌》,体会音乐的主旋律。
5、学生整体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长调的演唱方式根据自己
对歌曲的理解,带上自己的感悟和音乐情绪,任意发挥演唱歌曲。
6、教师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和《牧歌》,各一段,体会音乐情绪,让学生谈出听完音乐后自己的心情。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听完后的心情是:愉悦、舒畅
生:《嘎达梅林》听完后的心情是:自由、平静、忧伤
师:同一首音乐,听的人不同,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它会受环境、心情、事件的影响,无论是那一种,只要你认真的“品尝”一定会有你自己的味道!
三、活动与实践
课本31页第二大题
1、让学生聆听《辽阔的草原》和《嘎达梅林》让学生会分辨长调
和短调。
2、完成《嘎达梅林》乐句的划分,并视唱乐谱。
学生分小组完成。
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经过我自身实践过的欣赏课,一直以来都认为欣赏课是不容易的上的,而且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和教授知识都是没有章法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知道了音乐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达到审美愉悦和产生兴趣,故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时候就想办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到蒙古草原中,引出《牧歌》的旋律,一步一步将学生带领到音乐中去,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仅不讨厌这类型的音乐,反而能够根据音乐和教师的提示走进去。
真正的和音乐溶为了一体。
在课堂上,我还不时的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音乐的旋律自由的摆动身体,使其更加深入的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课堂没有那么死板和无聊,也不置于让学生无事可做。
在处理习题时,我提前将音乐剪成小段,节省时间也缩短了学生的听觉疲劳!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欣赏课,我还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多动脑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