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

合集下载

《折形状》ppt课件(4篇)

《折形状》ppt课件(4篇)

1.预习搭支架 2.材料准备:卷成管的废报纸,透明胶
(细管,木帮,图钉)
1.怎样用一张纸托起科学书?
2.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 的重量呢? 改变形状




这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可以组成其他形状。
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 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你能用一张A4复印纸 托起一块红砖吗? (要保证红砖离桌面 15厘米以上)你又是 怎么办到的?
木头
海螺
海胆
鲨鱼
这些动、植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知道生物们都有着各自生存的本领, 这些研究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我们 该如何研究呢?
我们就用“折一折”的方法来探究吧!
形状
预测承 实际承 受重量 受重量
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和其 他形状的纸筒相比要大很多。
看看教材18页,能不能用我们学到折形状的 知识,试着分析它们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 力的原理设计的?
蛋壳的力量有多大?
做一做书上18页的实验, 并说出你的发现。
[蛋壳和薄壳形屋顶] 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 扩散和分布的。所以对于承受外来压力来 说,凸曲面形最好,它能把外来的力均匀 的分散开来,避免了压力集中。建筑师们 根据这种原理设计了许多如餐厅、商场等 公共建筑的屋顶,这种屋顶可以做得很大、 很薄,不但减轻屋面结构的重量,又能节 省大量建筑材料。

A4纸
目的: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材料:A4纸若干张,透明胶,书本
步骤:1.预测实验结果 2.把A4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 或其他形状。 3.轻轻将书本放到纸筒上,一点点加 书的重量,直到纸筒支持不住。 4.将实验结果填于表中。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折形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因此,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生活经验和体验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老师出示的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并从而提出“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一本课的关键问题。

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比实验的实际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考出实验要点,从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和提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求证据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

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实践。

这种体验,这种收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同时渗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本课学生的探究难点是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形状苏教版(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形状苏教版(共11张PPT)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
一本一本,轻拿轻放; 对准中心,防止倾倒; 压坏纸筒,本数减一; 一次使用,不可重复; 完成记录,整理器材。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2.形1状折|形苏状教|版苏教(共版11张(共PP1T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2.形1状折|形苏状教|版苏教(共版11张(共PP1T1)张PPT)
三角形纸筒 四边形纸筒 六边形纸筒 圆筒形纸筒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怎么折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测试方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2.形1状折|形苏状教|版苏教(共版11张(共PP1T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2.形1状折|形苏状教|版苏教(共版11张(共PP1T1)张PPT)
希望大家能够细心观察 周围的事物,去探索发现身 边物体的形状和承受力,也 可以和同学一起试着设计有 关实验来验证,好吗?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折2.形1状折|形苏状教|版苏教(共版11张(共PP1T1)张PPT)

②③④⑤来自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1 折形状|苏教版 (共11张PPT)
折形状时要求:

《折形状》PPT优质课件苏教版科学1

《折形状》PPT优质课件苏教版科学1


5.鉴于转基因食品,特别是主粮的安 全性研 究需要 一个漫 长的周 期,主 管部门 断不可 急于宣 布转基 因主粮 的安全 性。

6.由于不同转基因食品在人们食品消 费中的 比重大 不相同 ,其可 能的危 害性自 然也不 会一致 。但就 原则而 言,在 没有明 确的科 学结论 之前, 任何对 转基因 食品在 安全性 之外其 他方面 的重大 意义的 欢呼, 都不是 一件明 智之举 。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优秀课件:2.1 折形状PPT(20页)
二、.选择题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优秀课件:2.1折形状PPT(20页)
1、建桥梁用“工”字形钢材的原因是 (D )
A、只是为节约材料
B、四个边不容易折弯
C、增加了桥梁的厚度
D、既不容易折弯又节约材料和增加了厚度
2、细细的麦穗能够支撑得住比他重得多的麦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优秀课件:2.1 折形状PPT(2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优秀课件:2.1 折形状PPT(2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优秀课件:2.1 折形状PPT(20页)
一、我会填空 1、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_球_体__、_ 台_体__、_柱_体__、__锥_体_这4种基本的简单形 状组成。 2、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改变物体 的__形_状_,可以增大_承_受_力_。 3、_圆_柱_体_承受力最大,因为圆柱没有角,任何 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布。而有边角的柱 形,它不能把加在上面的重量均匀地分散开。所 以,圆柱上的每一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能 承受比较大的力。

7..穿越浩瀚的银河,被月亮镶嵌的梦 ,具备 了无限 的属性 。自然 之子天 真而崇 高的想 象力是 对我们 神五、 神六的 理想设 计。当 我们通 过超越 自身而 实现人 类对月 的最好 抵达。 华夏人 几千年 的美好 向往, 终于与 多少代 人的热 烈渴望 有了一 个完美 的对称 。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学习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演示法演示法:演示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3.实践法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硬币、积木等;实验器材,如测力计、支架等。

2. 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建筑结构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承受力方面的差异。

-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承受力方面会有差异? 2. 讲解(15 分钟) - 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的原因。

- 介绍常见的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承受力。

- 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塔、房屋等。

3. 演示(15 分钟) -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力方面的差异。

- 实验步骤: - 将一张纸平放在支架上,逐渐增加硬币的数量,直到纸无法承受为止,记录下硬币的数量。

- 将纸折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再次进行实验,记录下每种形状能够承受的硬币数量。

- 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能够承受的硬币数量,分析它们的承受力差异。

-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力方面会有差异? 4. 实践(4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形状的物体,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折形状》课件

《折形状》课件

05
折形状的未来发展
折纸艺术的未来发展
折纸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随 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审美观念 的改变,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折纸艺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未 来将有更多的学生接触并学习折纸艺 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折纸艺术将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更 多具有创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满足 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折形状的分类
根据折叠方式的不同,折形状可以分 为自由折叠和规范折叠两大类。自由 折叠注重创意和个性,而规范折叠则 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
根据形状的不同,折形状可以分为几 何形状和抽象形状两大类。几何形状 包括三角形、正方形、六面体等,而 抽象形状则更加自由和创意。
03
折形状的几何属性
几何形状的属性
通过折纸作品,学生将理解几何形状 的变换和组合,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 何思维能力。
02
折形状的基本概念
折纸艺术的历史
折纸艺术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折纸艺术在日本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日本传统工艺品之一,并逐渐传播到世界 各地。
面积
表示形状所占的空间大小。
周长
表示形状边界的长度。
维度
表示形状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折形状的几何属性
折叠角度
表示折形状在折叠过程中的角度 变化。
展开面积
表示折形状在展开后的面积大小。
折叠次数
表示折形状需要折叠的次数才能达 到目标形状。
折形状的几何变换
01
02
03
平移
将折形状在平面内移动一 定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折纸艺术将与更多的领域 结合,如机器人技术、可穿戴设备等

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

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

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教案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折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蚌壳、螺壳、蛋壳、木板、各种塑料钢铁型材、汤勺、等实物。

预留出1厘米粘贴线的A4纸、胶棒、每组20本课本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交流:今天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探究科学的奥秘,老师感到非常荣幸,你们愿意和老师合作吗?既然大家这么给力,老师非得露一手不行了。

(出示一张A4纸,拿起一本科学书)老师要把书平放到纸上,而纸不会倒下,你们猜老师能做到吗?2、验证:(一定是失败而告终。

)3、谈话:不好意思,老师的魔法还没练到家。

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们有办法让它承受住课本的重量吗?4、小组交流,师听取学生的见解。

5、汇报小结:大家都认为通过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的承受力,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板书:折形状)顺便问一下,你们都想折成什么形状呢?二、实践探究:1、学生汇报要折的形状。

2、师生总结,形成共识:把纸折叠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3、老师提醒他们折纸的要求:(1)沿着折线折纸;(2)上下两边要平;(3)粘和是两端要对齐,胶棒要把缝隙全部粘和到一起;(4)小组成员要合作好,共同来完成任务。

4、学生折纸,师巡视参与。

5、谈话:我们把薄薄的纸折成了正方形、六边形、圆形、三角形纸筒。

那么哪种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6、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记录的预测部分,用“☆”多少表示。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1、对班组采购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全 面验证 ,包括 对其品 牌、产 地、规 划、技 术参数 的全面 对照, 拒收与 设计或 合同中 规定要 求不符 的材料 、物资 。

2、班组完工后,对产品的保护进行系 统管理 ,对班 组已完 成并形 成系统 功能的 产品, 经验收 后,即 组织人 力、物 力和相 应的技 术手段 进行产 品保护 ,直至 形成最 终产品 ,并指 派专人 看护直 至交付 业主使 用为止 。
3 、张岱年在哲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 成就, 跟他学 生时代 对中外 哲学典 籍的深 入研究 、名师 的指导 、好学 深思的 品性有 关。

4、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 民族再 兴只是 空谈” ,张岱 年这话 表明唯 有创造 新哲学 我们民 族才有 振兴的 希望

5 、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 风情和 民族特 色,既 暗示了 本文人 物之间 的关系 ,又营 造了浓 郁的抒 情氛围 。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6 、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 感的语 句,结 尾部分 描绘的 昏暗而 又不失 温暖的 静谧 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科学苏教版《折形状》ppt课件1
折形状
注意事项:
1.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 竖折。

苏教版小学科学《折形状》精美版1

苏教版小学科学《折形状》精美版1

6.作者将此处坐车的困难抽象为人生 旅途的 苦难, 但从本 质上讲 他们同 样是想 达到目 的地而 不能达 到,想 实现理 想而不 能实现 自己所 有的理 想,实 质上还 是一场 苦旅。 所以“ 实质上 ”不能 去掉。
课堂活动是为了课堂教学目标而开展 的,如果 课堂活 动与学 生动脑 脱节,活 动与学 生情感 、态度 、价值 观的培 养脱节 ,没有 学生真 实的体 验与反 思,那么 这种课 堂活动 只能说 是一种 教学资 源的浪 费.
下面的物体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形状呢?
猜一猜:蛋壳能够承受的重量有多大?
北京火车站大厅
北京网球馆
中国大剧院 悉尼歌剧院






1.银色修饰了同一个对象,同时五句 话也表 达了一 个共同 的主题, 肯定了 生命的 价值, 春天必 然会来 临,谁 也无法 阻挡生 命的冲 动,显 示了生 命本生 的一种 张力。 在西方 社会中 ,银色 有其代 表的含 义,即 银色是 纯洁、 博爱、 美德和 富裕的 象征。
实验结果:
将你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中:
我们的发现:
圆柱形纸筒为什么顶得最多?
因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 量都会均匀地分布,所以,圆柱上的每一 个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承受比较大 的力。
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把薄的材
料弯曲或折叠,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相 同。
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形状:
1.三角形纸筒 2.四边形纸筒 3.六边形纸筒 4.圆柱形纸筒
你们认为这四种形状的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呢? 你能把它们按承受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吗?
注意
1.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纸筒不能有折痕。 2.纸筒上重物要一致,书一本一本加。 3.书要轻拿轻放,以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4.书重心要对准纸筒,不能手扶。 5.一个纸筒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6.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员将实验结果记录 下来,并想想你们发现了什么?

折形状-PPT课件

折形状-PPT课件
3. 小组两人合作完成。
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1.实验时,要轻拿轻放,轻轻将书本放在纸筒上, 放书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一本一本加书的重量, 直到纸筒坚持不住。
2.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 为纸筒被压皱后,承受力会大幅下降,影响了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如果在一个纸筒上放了3本书就塌下去了,那 么它的承受力是多少?
4.请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把薄的材料弯曲或折叠,可以 提高材料的承受力。折叠或弯曲的 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相同。
鸡蛋托盘
柱状钢管
瓦楞纸
铁轨
酒架Biblioteka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1、折形状
大多数物体都是由4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圆柱体 和立方体)统称为 柱 锥


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 成其他形状。
折纸筒时应该注意什么?
1.选择大小一样、厚薄一样的材料折纸筒,折 的方向要一致。
2.纸筒上下两边要对齐,粘贴处要把缝隙粘牢 固,不要留空隙。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师: EDDA工作单位:阳光镇阳光小学《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中的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4种形状,指出物体都是由这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课文用图片分别表示出锥、柱、台、球以及它们的分割体,表示出4种基本形状及它们的一些变体,供学生观察、研究。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分析一些物体的形状以及这些形状的优势,课文分别展示了与乌龟、仙人柱两种生物形状相似的人造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形状的好处,为下一步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做好铺垫,同时渗透了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课文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用A4纸托起一块红砖吗?”为引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借助卡通人之口,提醒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即先预测、再实验。

课文插图中的制作场景意在启发学生把纸折成形状不同的纸筒,从而引导学生在猜测、实验、交流中,体会到材料的弯折可以增大其结构的承受力。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课文中提到的有柱状钢管、瓦楞纸、鸡蛋座、酒架、铁轨、空心水泥管,预示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第五部分,指导学生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重力,加深学生对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教学背景《折形状》是一款能够锻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图形中的对称性进行折叠,锻炼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对于对称和图形感知的敏感问题。

2.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介绍《折形状》游戏,在孩子中植入对“对称”概念的认识,激发孩子自主思考利用对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追求更高更强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1.对称概念的教学2.游戏规则的介绍与实践3.创造性思维的激发4.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的方法,以游戏体验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对称性的概念。

2.教学过程(1)游戏介绍-显示游戏基本画面。

-让孩子们一起互动讨论,根据游戏界面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

-强调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告诉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实现折叠。

(2)先学习基本形状-在图形板上,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基本的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学生应当在图形中找到对称部位,并进行实践,了解对称性的概念。

(3)完成虚线图案的折叠-在屏幕上展示一个含有虚线折叠图案的图形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虚线部分进行折叠,将图案按照对称性完美展现。

-展示优秀的学生折叠作品,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和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折叠技巧和注意事项。

(4)创造性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图案,然后用折叠的方式来处理。

-每个学生需要通过折叠技巧将自己的图案完美的展现,让学生频繁进行实践,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学生分享折叠技巧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5)结束-总结本次活动的亮点和要点;-分享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感悟与体验;-为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鼓励孩子们在平常的游戏中勇于尝试与创新。

四、教学辅助1.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游戏画面和实践图片等。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课将介绍折形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通过手工折纸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形状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讲解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利用纸张的可塑性,通过折叠方式构造出不同的几何形状。

- 折纸的步骤:选择合适的纸张,标出折叠线,沿着折叠线进行折叠,最后得到目标形状。

3.实验操作(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如下:(1) 学生选择一张合适的方形纸张作为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选择目标形状并在纸张上标出折叠线。

(3) 学生按照折叠线的方向进行折叠,注意折叠的角度和折叠的顺序。

(4) 学生完成折叠后,检查目标形状的准确性,并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折纸所呈现的几何形状进行总结归纳。

并与学生讨论几何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点及考核方式1.教学要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正确地选择方形纸张以及标出准确的折叠线;- 注重折叠的角度和顺序;- 检查折叠后的目标形状的准确性。

2.考核方式- 学生实际操作时的表现;- 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对几何形状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2.方形纸张;3.实验过程演示图。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探索折纸的原理和技巧,尝试折叠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如正方体、多面体等。

同时,可以将折纸与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自体验折纸的乐趣和成果,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中第一课《折形状》。

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形状,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里也会发生改变,5、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作用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教学内容共分为五部分:认识四种基本的形状;分析物体的形状和它们的优势;探究物体性形状与承受力的大小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明白那些运用的科学材料;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受力。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折形状》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折形状》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

四、教学方法及流程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本课流程如下:1.集中话题(1)出示图片(2)了解基本型形状2.探究新知(1)用这张薄薄的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2)、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有何关系?3、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4、练习5、总结(一)、集中话题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question/249523151.html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二)探究新知1、首先老师想让大家帮解决一个问题,我想用这张薄薄的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师示范纸托课本)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动手试一下。

生:思考、小组动手实验…….(适时提醒:有的小组已经想出好办法了,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2、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办法,提问:你们是怎样把科学书托起来的?3、为什么现在卷成筒就能托起科学书的重量呢?纸卷成筒也就是纸的什么发生变化了?形状4、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现在我们每组桌子上都有几张同样的纸,要增加它们的承受力,我们就需要改变它们的形状,你都能将它们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大家的办法真多,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们先研究折叠圆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要分工;上下两个边要平;粘胶水的距离要一样……)(现在就开始折吧。

学生动手折纸筒)折好了吗?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吗?把你的预测填写到实验记录上。

学生讨论、汇报,记录好预测结果。

纸筒的形状承受力大小排序预测(本数)实验(本数)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8、到底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接下来就通过实验来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放重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一本一本地加,轻拿轻放,书本中间放在柱体中心,重心放稳。

)9、学生实验并公布结果。

10、看着实验记录,你们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啊?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结果汇总表,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13、小结:同学们真厉害,轻轻松松地将一张薄纸一折一弯,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它的承受力就增大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还发现薄材料折叠和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大小也是不相同的。

(三)、科技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同一种材料,改变成不同形状后,它们的承受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看看图片中的物品,你能说出他们是根据什么道理做成的吗?(图片出示瓦楞纸、悉尼歌剧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 CD%DF%C0%E3%D6%BD%CF%E4&in=1717&cl=2&lm=-1&st=&pn=6&rn=1&d i=89561968185&ln=1994&fr=ala0&fm=ala0&fmq=1331096845390_R&ic=&s=&se =&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89561968185& objURLhttp%3A%2F%%2Fgoods_images%2F0010180 001-0010200000%2F0010180601-0010180800%2F10180748.jpg&fromURLhttp%3 A%2F%%2Fshopdetail%2Fadvshop%2Fchannel9%2F8414115%2F 1055036%2F&W460&H401&T10500&S38&TPjpg)(/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 m=1&sc=0&lm=-1&fr=ala2&pn=1&rn=1&di=14825219565&ln=1999&word=%CF %A4%C4%E1%B8%E8%BE%E7%D4%BA%CD%BC%C6%AC#pn3&-1&di16505 795490&objURLhttp%3A%2F%%2F20091214%2F3885093_1545 59091755_2.jpg&fromURLhttp%3A%2F%%2Fshow%2F1%2F73%2F7513b532bfaaee06.html&W1024&H768&T8581&S164&TPjpg)(/question/238461956.htm)出示竹子图及竹心材料的作用。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1 &sc=0&lm=-1&fr=ala2&pn=7&rn=1&di=72115607220&ln=2000&word=%D6%F1 %D7%D3%CD%BC%C6%AC%B4%F3%C8%AB#pn7&-1&di72115607220&objU RLhttp%3A%2F%%2Fattachment%2F200912%2F14%2F17513_12 60764456i8ii.jpg&fromURLhttp%3A%2F%%2Fspace.php?uid%3D 17513&do%3Dblog&id%3D783&W768&H570&T8941&S146&TPjpg)(/question/49200763.html)五、练习1、物体大多数是由(锥)、(台)、(柱)、(球)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2、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薄壳结构的建筑)等。

3、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4、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六、总结拓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能够细心观察大自然,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物体为什么要形成现在的形状,好吗?板书设计:折形状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也不同记录表《折形状》学生实验记录第()组1.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纸筒形状承受力预测(本数)实际(本数)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2.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教学反思】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薄的材料形状与承受力有何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的方面,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省学校:临朐九山白沙小学姓名:李青霞职称:二级教师电话:137******** 电子邮件:996776035@ 通讯地址:山东临朐县九山镇白沙小学262608本人2008年毕业于潍坊学院。

同年8月进入白沙小学参加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端正、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学习意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道路上,我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行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