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围龙屋的保护与开发调查报告
永远的围龙屋,永远的乡愁
永远的围龙屋,永远的乡愁半圆形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围屋、排屋、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梅州特色的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是中外建筑学界公认的中国民居建筑五大特色之一。
在我的老家梅州市兴宁市,围龙屋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家族记忆,是历史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我们的祖屋位于兴宁城东北方约7公里的和山岩下,名曰“龙角塘”。
名字听起来不错,但龙是否有角,我不知道,村里人也不知道,所以大家都习惯叫成“牛角塘”。
我们的祖屋始建于明代,距今约400年,是一座最典型、最普通不过的半圆形围龙屋。
整个房屋坐西向东,北、西、南三面都是小山包,只有东边是开阔地带,所以,如不是东边进来,外界难以发现。
可能是资金的原因,整个围屋不大,只有上厅、下厅,没有中厅,外层也只有单围,甚至都没有合拢,东北角还留下一个很大的缺口,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完整的围龙屋。
整个屋的房间数量应该不到50间。
但普通而残缺的房屋并不影响族人们的休养生息和文化传承,住在屋里的人不断繁衍、代代相传,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居住的人达到了顶峰,约20多户、100多人。
与其他的围龙屋一样,我们的屋前也有一口半月型的鱼塘,池塘除了养鱼,主要供大家洗衣服用。
池塘与房屋隔了一个禾坪,用于集体活动和晾晒稻谷或花生等。
房屋前排的正中是一扇大门,大门口通常在过年时会挂上灯笼并贴上对联,对联的内容是永远不会变的,就是潘姓的来源,即上联是荥阳世德,下联是越府家声,横批是荥阳堂。
进了大门便是下厅,用于开会和一些小型的活动,厅中靠里的一角摆放着石古大王(简称石爷)的神位,每年农历10月18是石爷生日,各家都要备好三生(即猪肉、鸡、鱼)和香烛祭拜,以求保佑合家平安顺利。
跨过下厅的门槛,是一个四方的天井,然后就是上厅了。
上厅主要是祭祀的场所,最里边是一面祖先的灵位,过年过节供大家拜祭和祈福,上厅同时也是灵堂。
城镇化视角下兴宁市客家围龙屋保护状况研究
编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课题名称:城镇化视角下兴宁市围龙屋保护状况研究团队名称: T O P团队队员:廖海明、曾国锋、许明影、梁碧珊、陈淑卿、刘家仪、黄静妮指导老师:罗雄研究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内容摘要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及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围龙屋的简介,本章简要介绍了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宝、客家围龙屋的结构设计文化精神,历史及现状及围龙屋在兴宁市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讲述兴宁市城镇化建设对围龙屋的影响,解释城镇化内涵,解析当前兴宁围龙屋的保护状况并着重阐述当前城镇化建设对围龙屋的破坏,并就调查问卷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与保护传统民居的矛盾,总结了民众、政府及开发商对围龙屋保护的态度。
第四章是讲述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保护围龙屋的措施及建议,本章首先阐述围龙屋保护性开发,归纳出要建立保护机制及定期维护、提出围龙屋“申遗”情况及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力邀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努力的号召。
第五章是关于围龙屋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从民族地域性和围龙屋“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描写,提出对围龙屋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在保护并弘扬围屋文化的同时,促进传统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取得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友好发展。
最后,希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号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关键词:城镇化兴宁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期望Abstract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research ideas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the round dragon house, this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Wai long estates is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spirit and treasure of Hakka culture and Hakka dragon hous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Wai long estates in the city of Xingn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Xingning city on the round dragon house,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tection statusanalysis of thecurrent Xingning Wai long estates and focuses on the destruction ofurbanization on Wai long estates,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ummary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velopers attitude to round dragon house protection. The fourthchapter is th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protection of the round dragon house abou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s chapter first describes the round Dragon Hous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summed up to establish the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r maintenance, put forward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ound Dragon House ", and put forward the inviting the community to join hands together.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round DragonHous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from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around two of the Dragon House "and" culture expanded description,put forwar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round dragon house,to protect and promote circular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so as toachieve harmony, friendly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inally, I hope through the research to wider attention, called on everyone to act together.Key words: urbanization, the city of Xingning, Hakka Wai long estates, protection,expectation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二)课题研究现状及问题 (3)(三)课题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4)二、围龙屋简介 (5)(一)背景资料 (5)(二)客家围龙屋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重要地位 (6)(三)围龙屋的结构设计及其文化精神 (7)三、城镇化建设对围龙屋的影响 (9)(一)城镇化的内涵及兴宁市城镇化现状 (9)(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对围龙屋的破坏 (11)(三)当前兴宁市围龙屋的保护状况 (12)(四)当地民众、政府及开发商对围龙屋保护的态度 (13)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保护围龙屋的措施及建议 (15)(一)因地制宜,保护性开发 (15)(二)宣传推介走出去 (17)(三)坚定不移地申请物质文化遗产 (18)(四)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努力 (19)五、围龙屋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21)(一)从民族地域性看: (21)(二)从围龙屋的“和”文化看 (21)六、结语 (22)七、附录 (22)一、绪论(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背景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梅州客家民居建筑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如下: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前言: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
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
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
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
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
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
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
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
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
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
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
岭南客家围龙屋保育开发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岭南客家围龙屋保育开发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是中国围龙屋之乡,其中侨乡村是当地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之一。
尽管该村拥有丰富的围龙屋资源,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但在围屋的保育和旅游开发上还存在所有权与开发权矛盾、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等问题。
带着相关问题调研团队访问香港,发现香港在古建筑保育开发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运用以地换地、创意开发、与社会组织合作和文化品牌传播等经验能为解决古围屋村落的保护开发问题提供启发。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梅州侨乡村香港围龙屋是岭南地区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形式,由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南迁定居赣、粤、闽等地而建,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其作为岭南典型客家民居,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合称为我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世界客都”梅州市是岭南地区客家围龙屋资源最丰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现存各式古围屋建筑两万余座,其中大部分有数百年历史。
梅州市辖下的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则被誉为“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保留着梅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
然而,尽管侨乡村拥有如此丰厚而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资源,却至今未曾受到应有的关注,村内古建筑也尚未得到有效的保育和开发。
而且据调查,类似侨乡村的情况在梅州地区并不少见。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在2011年至2012年间多次到梅州市梅县、大埔县、兴宁市及香港等地进行调研,考察侨乡村客家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香港文物保育的实践经验,为以侨乡村为代表的岭南客家围龙屋的保育开发探寻可行策略。
1 围屋资源丰富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南部,是有500多年建村史的华侨之乡。
该村距梅县新城中心17 km,距省会广州约350 km,205国道从村西口经过,距天汕高速梅州西出口约10 km。
全村占地1.5 km2,分为寺前、高田村、塘肚村三个自然村,村内650多户共约2800人。
梅州客家围龙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梅州客家围龙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
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
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
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
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
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
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
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 ,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的调查报告
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调查报告经济与管理学院1305班郑鸿达131090118目录一、摘要 (3)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3)(一)调查对象 (3)(二)调查时间 (3)(三)调查方法 (3)三、围龙屋总概(一)发展历史 (4)(二)形成原因 (5)(三)建筑结构 (5)四、客都——梅州的围龙屋(一)梅州围龙屋的分布 (6)(二)梅州围龙屋的现状 (6)(三)梅州当地人对围龙屋的了解 (7)五、围龙屋保护与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8)六、结论与开发建议(一)结论 (7)(二)开发建议与举措 (10)一、摘要素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围龙屋的聚集地。
围龙屋作为客家民居的传统建筑,集中反映了客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但是目前围龙屋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
围龙屋作为梅州旅游开发的景点以及客家的文化代表,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社等并没有太重视。
其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居民对对围龙屋开发的意义了解不多。
【关键词】围龙屋客家文化传统建筑现状开发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围龙屋(二)调查时间:2014 年12 月7 日-2014 年12 月15 日(三)调查方法:1.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户面访,到围龙屋现场观看。
2.采取网上采集资料和查阅大量的有关书籍的方法,获取客家围龙屋信息。
三、围龙屋总概(一)发展历史:围龙屋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期(明清以前)。
有关围龙屋的起源,尚未见到确切年代的文献记载。
一般的说法是,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第二阶段,兴盛期(明清-建国初)在客家地区,每一个围龙屋、土楼或围屋就是一个宗族姓氏,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
随着人口的增加同姓族人便围绕着祖屋另建新围。
围龙屋的衍变与发展详细篇
围龙屋的衍变与发展详细篇围垅屋的形成作为客家文化的化身,客家围楼以其独特的物质文明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地理背景之差异,不同地域客家人的居住模式也不尽相同。
客家民居主要有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和粤东的围垅屋三大典型代表。
从客家摇篮赣南的土围子,客家祖地闽西的土楼,到客都梅州的围垅屋,客家建筑的形态有着显著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
《中国民居建筑》一书详尽论述赣闽粤边客家民居演变的主要线索:“赣南虽有客家摇篮之誉,但因其敞开的北大门,很难首先孕育出具有客家民系独特性的建筑文化来,也使唐宋以后才形成的客家民系难以在赣南得到自我完善和蓬勃发展,而闽西、粤东因其相对落后脆弱的土著文明和几乎封闭隔绝的自然环境,便成了客家民系安定发展、壮大,围楼文化发育成长的温床” ,“北宋后随着客家民系在赣南、闽西的诞生,其民居形式也相继定型……具有当时中原文化特色的组合式民居,也首先在这里形成。
后因赣南地理上更易受不断发展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故这种早期民居形式到民清时也起了变化。
而闽西则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仍保持自己的风格,部分民系的迁徙、环境的改变,相继演化出土楼、为垅屋、围屋等民居形式,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结果”。
①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其客家民居建筑围垅屋在形式上古朴严密、雄伟美观,类型丰富多样,集闽、赣客家围楼之大成,又独具个性特色。
主要体现在:一、为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二、从简陋、单一,向复杂、成熟的功能演变;三、从封闭的圆形围合转型为开放的“U”型布局;四、由防御性的生存需求趋于宜居追求生活的审美;四、风水理论及其实践加以精细深化;五、中西合璧,吸收外来多元文化和先进技术。
粤东客家民居历经发展演变,现存主要有门堂屋、杠屋、围屋(当地称为围垅屋)等形态。
其中围屋又有方围、圆围、半圆围、八卦围等形式。
梅州下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共六县一市一区,均为纯客县。
围龙屋和土楼的对比分析
围龙屋和土楼的对比分析客家围屋结合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地域特色,广泛分布于广东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玉林等客家人聚居地。
客家民居多是聚居式集体住宅,但各地建筑形式不一。
福建地区常见圆形、方形土楼;江西一带则盛行有角楼的方形土围子;而广东东北及广西的客家地区则流行围龙屋,以客家聚居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1.1围龙屋和土楼的相似性分析1.1.1功能多样性土楼和围龙屋均为大型围合式居住单元,将祭祀、起居、杂屋、作坊等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功能明确划分于居住空间,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满足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要。
聚族而居是客家围屋最显著特征,此种空间状态是地域关系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双重结合,充分体现客家人的居住理念。
1.1.2强调上堂屋的核心地位无论围龙屋还是土楼,无论方形还是圆形,均强调上堂屋的核心地位。
1)围龙屋基本结构是由横堂式发展而来,常见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中轴线上的堂屋,两进或三进,中间夹着1~2个天井,称为两堂或三堂。
上堂是祠堂,是整个围龙屋的核心。
依次是中堂和下堂,用作活动空间和门厅。
2)土楼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有圆形、方形、五角星形等,各具特色。
土楼一般由内圈、外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内圈是中心祖堂,作为婚丧喜庆的公共空间;外圈高3~4层,其中1层为厨房,2层为仓库,3~4层为居室。
1.1.3建筑主体具有防御性早年的客家先民为逃避北方战乱导致的饥荒被迫南迁,在偏远的山林和丘陵地带聚族而居,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营垒式住宅。
每座围屋如同巨大堡垒,屋内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形成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小社会。
1.2围龙屋和土楼的差异性分析1.2.1对外防御土楼的防御性强,围龙屋的防御性较弱。
土楼外墙是厚实的土墙,少开洞,内部防盗、防火、防水及生活设施配套一应俱全,如城堡一样易守难攻,具备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碉堡式形态具有防御性和排他性的内向空间特性。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
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
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
“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具代表性。
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简介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历史起源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
近十余年来我国客家围龙屋研究综述
民的迁 徙与 发展史 , 弘 扬客家 独特 文化 , 也将 吸引更
多学者 关注 客家 民系 , 深化理 论研 究 。 从 时 间上来 看 , 围龙 屋建 筑 于 2 0世 纪六 、 七 十
年代基本终止。随着时代 的发展 , 由于 自然和人为 的原 因 , 不少 围龙 屋倾 圮 拆毁 、 荒 废或 闲置 , 甚 至被 新 的居住 模 式所取 代 , 逐渐 成 为 颇 具古 迹 韵 味 的 文
贺 小利 , 甘 萌 雨
( 福建师范大学 a . 地理科学学 院. b . 旅游学 院 , 福州 摘 3 5 0 0 0 7 )
要: 客 家围龙屋是客 家文化特质的重要 实物 载体 , 向为 学界 所关 注。就近 十年 来客 家 围龙屋 的 国 内研 究
成果很丰 富, 围龙屋有独特造型与丰 富内涵 , 对其保 护与开发具有 重要 意义, 应加 强多学科研 究。
与 价值 , 对 于 围龙屋 遗 产 的保 护 与创 新 发展 也 颇 具
重要 实践 意义 。
版的《 客家研究 导论》 首次将 “ 围龙屋” 作为客家 民
居 的一种类 型加 以论述 , 从 而确 定 了 围龙 屋 作 为 客 家 民居 的代 表性 建筑 。 _ l j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 随 着 “ 客家 热 ” 在全球 范 围 内的持 续 升温 , 围龙 屋成 为 众
李行等从围龙屋的建筑形制 出发 , 认为其外观与半 圆形结 合 , 层层叠 叠 , 宛如 一 条 盘 缠 的 巨龙 , 故 民问 称之 为 “ 围龙屋” 。 l 2 I 4 廖 春敏、 郑 杰 等 从 围 龙 屋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3— 0 2
网络 出版 日期 : 2 0 1 3— 0 3— 2 6
粤东北的围龙屋建筑的文化剖析
教学评估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学生天地网络课堂党建工作荣誉室招生就业系务公开背景:阅读新闻粤东北的围龙屋建筑的文化剖析[日期: 2006-05-20 ] 阅读:740 次本文作者:建筑与土木工程系03级(3)班曾勇辉围龙屋,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兴宁东门罗氏族谱·礼俗·居室》载:“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称曰围龙房屋。
”其主要部分如下:龙厅:围龙房屋之中心一间,正对祖龛神龛者,为龙厅,其厅常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设木龛一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岁时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
中堂:较上下堂为宽广,两边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厅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为之,屋中人有大喜庆事,行礼宴客,均在于此。
下堂:前为大门,为公共出入之地。
天阶: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间,均有之,谓之天阶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阳,而四周均为檐阶也。
南北厅:两南北厅者,多在上天阶左右,四南北厅者,则上下天阶之左右,均有之,此亦为公有之地。
花厅:两花厅者,多在下堂房间相连之左右四花厅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为屋人应酬宾客之所,故屋中房间可分为私有,而花厅必归于众,厅中有通透房间及卷屏与否,因屋制而定。
门廊:户门内之廊。
骑马廊:横屋与正堂屋之间,或围龙屋与横屋之间,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过道廊。
后廊:后栋正屋与横屋最后二三间房位相对之处,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横屋各伸出二间或四间,其中安设斗门,俗呼其门廊曰伸手廊。
正堂间:上中下三堂相连房屋,俗呼为正屋,或呼为正堂间。
横屋间:有两层横屋者,曰内层横屋间,外层横屋间。
围龙间:有两层围龙者,曰内层围龙间,外层围龙间。
枕杠间:上堂后面一排横屋,呼为枕头杠,围龙屋鲜有为枕头杠者,惟棋盘屋,则多有之。
《粤东北客家乡土建筑研究 以广东省兴宁市上长岭村围龙屋为中心》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序言 追问乡土建筑的 空间文化意义
04 绪论
05 第一章 理论架构
06
第二章 客家共同体: 想象与实存
目录
07 第三章 围龙屋空间的 构造
09
第五章 围龙屋的公益 空间
08
第四章 围龙屋的宗教 空间
010 结语01Biblioteka 参考文献013 内容简介
目录
012 致谢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本书从文化遗产的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 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并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 部分,共有空间是本书研究的重心。研究具体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乡土建筑进行分析,重点引 入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 响;三是从建筑人类学的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羊城学术学术委员会羊城学术总序
序言 追问乡土建筑的空间文 化意义
绪论
第一章 理论架构
第二节 族群与 记忆
第一节 空间生 产
第三节 乡土建 筑
第二章 客家共同体:想象与 实存
第一节 想象 的共同体: 客家历史记
忆的建构
第二节 共同 体的实存: 客家民居与 围龙屋
第三章 围龙屋空间的构造
第二节 空间的 布局
第一节 上长岭 村民居调查
第三节 空间的 建造
第四章 围龙屋的宗教空间
第二节 神灵空 间
第一节 祖先空 间
第三节 生殖空 间
第五章 围龙屋的公益空间
第一节 公益 传统
第二节 公益 现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简介
谢谢观看
客家围龙屋
龙源期刊网 客家围龙屋作者:陈武光来源:《源流》2013年第12期挚友老邻居刘先生,微信发来一张祖屋照片,这是一座客家围龙屋,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授予牌匾,悬挂龙屋门口,上书“客家围龙屋,兴宁黄岭大刘屋,客家大屋,始建于明朝末年”。
客家围龙屋,兴宁黄岭大刘屋,客家大屋,依山而建,顺势而下,气势宏伟,围龙屋前面有一口河塘,山水顺坡而下,流向屋前河塘,天然风水,山洪暴发,安然无恙,战乱匪患,可攻可防,香火鼎盛,安居乐业。
刘先生出生在大屋,后离开大屋,去省城发展。
据刘先生回忆,大屋鼎盛时期,有几十户人家,百来人居住。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山村巨变,客家龙屋,谱写新篇。
年轻一辈,学有所成,奔向省城,走出国门,发展事业。
现大屋常住人口,寥寥无几,几户人家,老人留守,平时显得有些清静。
时代变迁,习俗依旧,亲情更深,族亲更浓。
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婚庆添丁,都在大屋举行。
生了男仔,“响灯”庆典,张灯结彩,家族欢聚,高朋满座,烧鞭炮,放烟花,盛宴招待四方来客,共贺香火鼎盛,千秋万代。
过年过节,喜庆日子,大屋彻夜不眠,燃放鞭炮,对酒当歌,品茗畅叙。
早年生活贫困,放鞭炮一串串燃放,此起彼落,零零星星,稀稀拉拉。
改革开放,一夜春风,吹遍山村,吹进龙屋,告别贫困,山村欢歌。
刘先生的父亲乘兴提议,绕围屋架设铁架,鞭炮沿围屋挂起,连续燃放,响个不停,众人拍手叫好,龙屋一片翻腾。
正月十五,刘先生侄子添丁,“响灯”庆典,鞭炮绕围龙屋挂起,绕一圈约一公里,绕上几圈鞭炮,燃放鞭炮,发射烟花,炮声阵阵,礼花满天,洒向大屋,金光闪闪,客家龙屋,今夜无眠,今夜灯火辉煌。
兴宁市客家围龙屋调查与分析
建 筑 围龙 屋 四角 楼
类 别 围屋
围龙 屋
围龙 屋 围龙屋 围龙 屋 围龙 屋 围龙 屋 围龙 屋 围龙 屋
表 2 兴宁市特色古民居 ( 2 0 0 9 年 )
乡镇 围龙屋 名 称 数量 ( 座)
兴田
城 北杨 桃 树 下陈 屋 、鹅 三 村 峦头 岭 李屋 、西郊 朝 天 围
7
街 道
锦 华 村松 山 围老屋 、黄 畿村 通 书 罗屋 、 向 阳村土 围赖 屋 。 8
6 4 2
刁坊 镇 长 征 村 罗永 兴 、 罗坝 村黄 宏 昌四角 围龙屋 、刁潭 村 蚌 形 李屋、河 塘 岭村 鲤 麻 形 、 三潭 村 义 隆 围 、圩 东新 廖 屋 、郑 江 村 曾聚 华 ( 乐 善 围 ) 、三潭 村 曾沐彬 老 屋
色 古民居评选活 动
为 了进一 步掌握辖 区 内现存客家 古 民居 的数 量 、分 布 、保 存 情况 、环境 状 况 ,
征 。作为 客家传 统 民居典型 形制之 一 ,其 数
量 多 ,分布广 ,广泛 分于在 梅州 五县 一市二 区行政 辖 区之 内,然 以兴 宁市数量 最 多,最 为 集 中。作为 粤东梅 州地 区最 富有 地域特 色
5
街 道 宁新 街 道
福 兴
西 郊 马路 下 大王 屋 、洋 岗风 翔 围 洋 岭村 廉 记 大饶 屋 、洋 岭 村 张仁 、兴 黄 岭村 大刘 屋 、 大圳 四角楼 罗雅 达文 星 村 罗保 和 屋 、文 星村 塔 下 胡屋 、洋 里村 宝源 屋
五 里 村大 黄 屋 、新 联 村柏 坚 围 ( 人 民大 厦 )、 五里 村瑞 徵 围 6
◆
表 1 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 2 0 0 9 年)
梅州围龙屋与福建土楼之比较研究
园》。该书较 为系统地介绍 了梅州境 内8 种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o )
普 查力度 远 大于梅 州 围龙 屋 ( 不排 除梅 州 围 龙屋 多 于5 0 0 0 座 的 可 能 );二 是福 建土 楼 的 整体 建筑 质 量好 于梅 州 围龙屋 ( 己倒塌 破 败 的 未列入 统 计 的梅 州 围龙 屋数 量 不少 );三 是得 益于 “申遗 ”,福建 土楼 的科 研成 果 比 梅州 围龙 屋 丰 富得 多 ( 目前 出版 的关 于 围龙 屋研 究 的专 著不 多 )。 显然 ,普 查 、保 护 和 科研 都 需要 梅州 政府 和相 关部 门花 费 更多 的 精力 。
屋 ,以刁坊 的棣 华 围 、黄 宏 昌,新 陂的李振 球 故居 、馨 梓 围 ,兴 田的凤 翔 围等为 代表 ; 4 、 “ 八 牡 憬 ”鸨 式 围龙 屋 , 以罗 岗 的善 述
围、翼 宁围、鸿吉 围等为代表 ;5 、杠式 围龙 屋 ,以福 兴 的瑞 征 围 、宁 中的宝庆 围等为代
兴 宁 围 龙 屋 的 分 布 以神 光 山 前 宁 江 平 原 较 为 密 集 ,在 2 4 . 0 8 平 方 公 里 的 区 域 内就 有 围 龙 屋
二、结构与特点
不管 是土 楼或 围龙 屋 ,其结 构 都有历 史 演 替进 程 。如土 楼 多 圈层结 构演 变 为单 圈层 ( 中 空 ),或在 底层 开 窗等 ; 围龙屋 则从 标
横 堂式 围龙 屋 , 以宁新 的东升 围、长 兴 围, 福 兴的黄畿塘 大王屋等为 代表 ;2 、棋盘 式走 马 廊 的围楼 式 围龙屋 ,以坭 陂 的进 士第 、福
客家围龙屋简介
• 水讲究与建屋习俗 :汉族人历来注重民居旳风水地理,客家人更秉
承了这一老式。客家风水讲究要涉及“龙、局、水”三要素。
围龙屋旳布局
围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堆 放杂物,遇到洪水时也可搬到上层居住。围 屋旳外墙十分坚厚,屋墙上段开有观察孔。 为保护风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坏整 个太极圈旳完整。屋后植有一圈树木将围屋 包住,叫风围林。屋衣能够美化环境,保持 水土,并代表着将风水团团围住。
围龙屋旳特点
围龙屋旳布局
因为客居异乡,围龙屋旳构造具有独特旳防 御和实用功能,同步还被赋予一定旳迷信色 彩。例如:屋前旳池塘多为半月形,用来蓄 水防旱、养鱼浇灌、调整气温等,同步又是 一道天然防线。禾坪是公用旳活动场合,平 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花 阶是处于上堂和围屋间旳一块半圆形龟背状 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浇灌。它旳布 局也要由风水师根据建屋者旳生辰八字来决 定。
——客家老式文化旳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旳风格和形式,在不同旳历史 时期和不同旳地域有不同旳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旳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旳经典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旳“四合院”、陕 西旳“窑洞”、广西旳“杆栏式”和云南旳“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旳五大老式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旳五大特色之一。
围龙屋旳构造主要有 两堂两横一围龙、两 堂四横一围龙、三堂 两横一围龙、三堂四 横一围龙及二围龙、 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 一般以中间旳正堂正 屋形式旳方形屋或二 字屋为基础,周围旳 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 合。从一种屋旳规模 也可看出某姓家族旳 人丁兴衰。
围龙屋旳布局
客家建筑赏析——兴宁围龙屋
Page 15
15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Page 16
16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Page 17
17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Page 18
18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罗岗镇柿子坪村 始建于1884年,历时13年,于1897年竣工 四堂四横砖瓦土木两层建筑结构 有354个房间、20个会客厅、大小天井25个 4个高出其它房间两倍的“楼角”
Page 23
23
鸣谢
图片、资料均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因时间关系,无法一一列明出处,还请见谅。
Page 24
24
客家建筑赏析——兴宁围龙屋 兴宁围龙屋 客家建筑赏析
客家
宋代册立户籍,根据汉人入粤时间先后,分别编入主籍和 客籍。 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入粤在先,编为主籍,客家民系入粤 在后,编入客籍,客家人由此而得名。
Page 2
2
兴宁
Page 3
3
兴宁
兴宁位于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毗邻江西省 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 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以境内宁江而得名 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 宋末元初,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
Page 4
4
花螺墩
Page 5
5
花螺墩
宁新镇长兴围 三堂八横三围龙 始建于1635年(明崇贞年间) 有315间房屋 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 2009 年兴宁十大古民居之首
Page 6
6
李和美屋
梅州兴宁坭陂镇围龙屋现状与建设调研报告(三下乡调研报告范文)
梅州兴宁坭陂镇围龙屋现状与建设调研报告——以汤湖村及周边地区为例目录一、梅州兴宁县坭陂镇地区围龙屋现状与建设调研指导思想 (1)(一)指导思想 (1)(二)主要调研方法 (1)二、梅州兴宁县坭陂镇地区围龙屋的历史发展 (2)(一)追本(发展历史、变迁) (2)1、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 (2)(1)客家人及其分布 (2)(2)客家先民的历次大迁徒 (3)2. 围龙屋---客家特色民居 (3)(1)客家围龙屋 (3)(2)选址布局 (4)(二)围龙屋的历史变迁 (5)1、客家围龙屋简介 (5)2、围龙屋的变迁 (5)三、梅州兴宁县坭陂镇地区围龙屋现况调查 (6)(一)建筑特色 (6)1.统一性 (6)2.特色 (7)(二)坭陂镇地区围龙屋保护修缮现状 (7)1.人们对于围龙屋的保护意识有所提高 (7)2.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8)3. 围龙屋的建筑文化正在消失 (11)(三)典型深究——对进士第的深入了解 (12)1、选择原因 (12)2、进士第简介 (12)3、进士第的独特性 (13)4、进士第的保护情况 (15)四、对梅州兴宁县坭陂镇地区围龙屋发展的建议 (16)五、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梅州兴宁县坭陂镇地区围龙屋现状与建设调研报告一、梅州兴宁县坭陂镇地区围龙屋现状与建设调研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2010年“两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特色文化产业”要求;而《政府工作报告》又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列为2010年重点要抓好的八项工作之一,凸显了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以此为指导思想,秉承“两会”重要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农村,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以“打造特色岭南文化——广东兴宁客家围龙屋”为目标,深入调研梅州市兴宁围龙古民居,努力改进围龙古民居的现状,并加强对客家围龙屋历史文化以及现状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宁围龙屋现状与发展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对外汉语2班
姓名江伟燕学号1240504229
一、调查原因及目的
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但是目前围龙屋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
围龙屋作为梅州旅游开发的景点以及客家的文化代表,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社等并没有太重视。
其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居民对对围龙屋开发的意义了解不多。
而作为客家围龙屋“博物馆”的兴宁又显得独具代表性,兴宁围龙屋历史悠久,普遍建筑面积较大。
据了解,梅州的客家围龙屋主要集中在兴宁、梅县和五华,而兴宁又是其中数量最多且最密集的地区。
据2009年普查,兴宁现存较好的围龙屋共有3041座,按照相关学术资料的统计口径,兴宁围龙屋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
作为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围龙屋不仅蕴含着客家文化的深厚精髓,也见证了客家族的历史变迁。
不管从文化价值,还是从建筑价值,还是旅游价值,围龙屋都值得保护和发展。
兴宁围龙屋不但数量多,而且很密集。
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下,围龙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数量日益减少。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13年2月
2.调查地点:兴宁市宁新镇
3.调查方法:问卷、走访当地居民、查阅文献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目前宁新镇围龙屋存在的问题(以宁新镇横湖村大丘屋为例)
1.兴宁市横湖村大丘屋的围龙屋从格局上看,就像一个太极图。
前半部分是半圆行的池塘,后半部分是半圆形的围屋,围屋又有五层,池塘和围屋之间是禾坪。
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基础设施完善,主要包括:大门、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小孩,成为名符其实的“空穴”。
而且大多数人更乐意于在城里买房安家,只有少数外出务工人员在逢年过节、清明时节会在自家的围屋里居住
2.由于居民的不断减少,甚至无人居住,围屋周围已是杂草丛生。
雨水、风霜的侵蚀也加剧了围屋的破坏,再加上白蚁、鼠害等非人为因素,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掉瓦、倒塌。
3.当地居民曾想过对围屋加以修葺,但无奈管理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受到制约。
一方面,青壮年大都外出,限制了人力;另一方面,资金充足的居民纷纷在城里购房安家置业,不再需要居住围屋。
再者,缺少当地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
4.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在墙壁上随处可见小孩子的涂鸦之作,随意刻画,破坏。
墙表面的灰沙大都脱落,竹竿杂乱地堆放其中,几乎老化的天线也杂乱成网,倒挂在屋檐下,房间大多都用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畜。
5.梅州的旅游路线的规划当中并没有围龙屋这一旅游景点,不少旅行社的人也表示一般不会组队去围龙屋参观,旅行社的导游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解说围龙屋。
(二)居民对围屋现状的认识
1.您家(周围人)的围龙屋现在的主要用处是:
放杂物、养牲畜家禽、只有少部分还有人居住(老人、小孩以及逢年过节、清明祭祖的外出乡贤)
2. 您眼中的围龙屋代表着:
团结的象征、客家文化标志、归属感、祖居……
3. 如果围龙屋休整后,您是否想搬回去住:
多数年纪大的老人非常乐意;青壮年表示无所谓,但更希望新建独立的房子或是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人文区购置房屋;90后、00后则更希望住进高楼大厦
4. 您是否愿意对围龙屋进行旅游开发?
无论各年龄层都表示愿意并支持,认为应该把围龙屋介绍给更多的人知
5.您认为客家围龙屋是否应该交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
在交由政府统一管理方面,大多数人持有迟疑态度,担心由政府统一管理后,自己将失去围屋的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权益;且围屋属于家族传承的标志之一,人们并不乐意交由第二方管理,更多的希望当地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则足够
6. 您觉得目前围龙屋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年久失修、围龙屋遭到多方面的破坏(自然灾害、雨水、倒塌、掉瓦、白蚁、鼠害、杂草丛生……);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位于市中心的围屋已经被房地产开发商收购,拆毁,位于郊区的围屋被征收只是时间问题……
(三)围龙屋的现状分析
根据以上所述,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当地的旅游局亦或是当地的居民都不怎么太重视围龙屋这一文化遗产。
四、围龙屋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1.加强教育、提高全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围屋保护
重大意义、围屋保护知识方面的教育,增强全体职工保护文物的自
觉性和责任感。
2.不准随意乱刻、乱画、破坏围屋,坚决打击、抵制破坏围屋的活动
3.政府对当地居民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
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流失的局面,使得围屋有人居住,不至于荒
置
4.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中添加围龙屋这一旅游景点,推动旅游业发展
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客家文化走向世界各地
5.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并完善古民居的保护机制,聘请专
人加强对有开发价值但尚未开发的古民居进行基本的管理;对于已
经开发的古民居则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管理、服
务水平。
6.引导居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以适应对古民居建筑保护需要的可能
性。
促使古民居的居民形成一种新的村落生活方式,即不失去古民
居原有的生活方式及民俗习惯的同时,根据现存的居民经济生活模
式依附于其所居住的古建筑开发旅游以此注入新的元素、新的活力。
7.开发旅游与合理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拿捏好分
寸,同时引导居民保护好古民居文化遗产。
在国家投入与各级政府
大力支持的同时,还要依靠当地企业与民间的力量尤其是企业来共
同解决古民居保护和维修的经费问题。
五、总结
通过对围龙屋的的调查,兴宁围龙屋想发展成为旅游景点,想申请省文化遗产或者世界文化遗产,那就需要当地居民以及政府等部门共同协调,共同保护围龙屋,做好围龙屋的宣传,让当地的居民学习了解围龙屋的历史文化。
至于资金问题,政府应该会合理安排的。
围龙屋的发展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完全决定于当地人民对围龙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