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设计区别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进入五、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
更加体现了品德与传统社会课的综合性,不免让许多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偏差。
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把它当作单一的历史、地理知识课程来教,重在社会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品德课程的情感价值观念的引导。
一、课堂因感性而美丽。
历史、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但是由于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而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进入知识的学习场域。
从形式上看,感性事物的呈现可以深入触及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亲身参与,最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直接、形象的事物,建立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外在联系,那么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提高生活追求和情趣的沃土,我们的教学才能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二、课堂因理性更深刻。
高年级品德课堂的感性认识如果只停留于学生的认识、知识的层面,无法触及人的心灵,那只是一种唯感性的浅层次的课堂,这种浅层次表现在,作为历史、地理性题材的课堂教学只达成了知识层面,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核心价值,即品德教育。
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懂得和认识到人在历史变革、环境改造、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他们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
要达成第二个目标,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情感的世界,让心灵在这里相遇、沟通、碰撞,最后带着理性走出课堂,用科学的态度关爱周围的世界。
设计中的感性和理性

美术大观ˉ艺术与设计ˉ134提到感性和理性,首先我们要从认知开始说起。
设计师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设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担负不同的责任,共同支撑着设计。
二者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设计这一活动时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感性是设计的原动力,赋予设计师创作灵感,使设计作品具有美的形式;理性对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设计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设计的逻辑推导,使设计活动有章可遵,有法可循。
一、关于感性感性,在《汉语大词典》里这样解释:“外界事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作用而产生的人对事物持有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的。
感性是作家写作时泉涌的思维构想,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不竭动力,是科学家发现探索的奇思妙想。
感性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并随人的不断成长成熟而发展。
”1.感性认识《新华词典》里解释认识,“是认得,相识;懂得,理解;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感性认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外部环境和周围的人等周围事物的感受,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受、对常见现象的理解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种性情。
感性是人类对外部事物带有某种感情的、长期形成的一种感知。
席勒大师用人格和状态来比喻感性和理性,他认为感性是实在的,而理性只是形式的。
感性的实在体现在它是人类实实在在的感受,是一种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理性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经过逻辑思考后得到的,对外部存在事物的形式,进行提炼后,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形式。
2.设计师的感性认识“苹果落地”瞬间在牛顿脑海里闪现的灵感,成为了著名的理论学说地心引力诞生的导火索;女作家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在火车上对同一节车厢内的小男孩的形象的联想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不难发现,灵感在脑海中瞬间的闪现,是产生创造动力的源泉。
正如著名英国文艺评论家卡菜尔所讲,“匠意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机械的,而天赋的作品则是无意识的、有生气的”。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精选)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精选)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理性与感性都是人类思维的两个重要维度,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性和感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理性强调思考、分析和逻辑推理,而感性则注重情感、直觉和主观体验。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
一、定义和特点理性是指基于逻辑、分析、推理和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思考的慎重性和深入性,追求真相和事实的准确性。
理性的思考过程通常是有条理的,以证据为基础,经过推理和演绎得出结论。
理性还注重自我控制和冷静思考,往往与情感相对立。
与此相反,感性是指基于情感、感受、直觉和主观体验的思维方式。
它着重于个人情感和直觉的反应,强调“感觉对”的判断和决策。
感性也可以理解为“直觉思维”,它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主观体验上,可能会受到情感、经验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认识方式的不同理性和感性在认识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理性的认识方式更加重视逻辑推理和分析,通过观察事实、搜集数据和研究证据来得出结论。
它倾向于追求客观的真相,并能够忽略个人感受和情绪的影响。
理性的认识方式通常是有条理和严格的,注重确凿的证据和逻辑的连贯性。
相比之下,感性的认识方式更加注重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
它将个人情感和直觉作为认识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超越逻辑和分析来进行判断。
感性的认识方式更加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人意义的重要性,可能会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三、决策方式的差异理性和感性在决策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理性决策强调思考的理性性和基于事实的分析,追求最优解和效用最大化。
它通常通过权衡各种因素,评估可能的结果和风险来做出决策。
理性决策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主观偏见和情绪冲动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感性决策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情感和直觉的反应。
它更注重情感和直觉的一刹那,强调对个人价值观和意义的追求。
感性决策可能更加主观和个人化,可能会被情感和个人喜好所影响。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理性感性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
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
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
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
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
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
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
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
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摘要】通过对设计的感性和理性的分析,论证了感性是产生艺术的原动力,理性是产生物象的必要条件,人的行为置于哲学的层面来看,都是在哲学审美基础上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表现。
从而得出结论,艺术需要通过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理性需要艺术赋予灵感和热情,人的行为都是一种设计行为。
【关键词】理性;感性;美学观1 关于理性1.1 对理性的认识在古希腊时期,理性是一种宇宙理性或普遍理性,理性即一种建构宇宙秩序的力量或一种主体自主的创造能力。
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哲学家们认为对上帝的认识是超越人类的感知与理性的能力范围的,理性的范围缩小为理智。
席勒清醒地认识到理性带来的危机,他认为正是教养本身给现代人性造成了这种创伤。
只要一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更明晰的思维使科学更明确的划分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国家的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等级和职业更严格的区别成为必然,那么人的本性的内在纽带也就断裂了,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
1.2 理性认识在设计中的运用理性认识的逻辑性思维较强,在设计中体现的更理智,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切身实际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它在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但纯粹的理性在设计中是不可取的,纯粹理性对于其自身要求所驱迫,设计中过于注重功能性会被归为理性的设计,完全在使用的功能上下功夫,会忽略其造型的美观性。
理性认识在辩证法中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同时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它的产生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飞跃。
如今,艺术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来显现,理性需要艺术赋予灵感和热情,人的行为都是一种设计行为,所以要合理的发挥理性认识在设计中的运用。
2 关于感性2.1 解析大师对感性的认识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写到:在人的身上可以区分出一种持久的东西和一种经常变动的东西,持久的东西称为人格,变动的东西称为状态。
这就在人身上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它们是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两种基本法则。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通用版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通用版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认识世界、判断问题、思考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感性的特点与作用感性是一种本能和情感驱使下的思维方式,它主要基于个人直观和主观的经验,不依赖于逻辑推理或理论知识。
感性思维强调的是个体的情感、直觉和直观感受,它是身体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方式。
感性思维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主观性等特点。
它使我们能够迅速对事物做出反应,帮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妙和多样性。
感性思维在艺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二、理性的特点与作用理性是一种基于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它注重逻辑、理性和客观的思考方式。
理性思维相对于感性思维来说,更加冷静、客观和理性,更加注重事实、数据和逻辑。
理性思维强调的是客观性、证据和推理。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分析比较各种可能性,并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理性思维在科学、数学和哲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使我们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感性与理性的联系尽管感性和理性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感性和理性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首先,感性是理性的基础。
感性经验是我们对世界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
感性给予我们直观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为理性提供了直观的事实基础。
没有感性的支持,理性的思考将会变得缺乏根据和局限。
其次,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思维虽然直观,但往往受到主观情绪和与经验相关的偏见的影响。
理性思维则能够对感性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估,辨别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差异,在决策过程中起到矫正和指导的作用。
最后,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能够产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维。
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分析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从而做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产品设计的理性限制要素和感性限制要素

产品设计的理性限制要素和感性限制要素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它的功能本身,也不能只注重产品外形。
产品设计的理性限制将涉及思路和出发点锁定在涉及的目的上:实现特定的功能;而产品设计的感性限制将产品外形和使用方式优化,使产品具有亲和力和审美情趣,使用者能够轻松使用。
产品设计的理性限制要素有以下几点:1.产品设计思路要符合产品基本功能的实现。
2.产品的前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如图Apple Newton是世界上第一款掌上电脑,由苹果电脑公司于1993年开始制造,但是因为newton在市场上找不到其定位而需求量低而停止发展,并于1997年停止了生产3.产品设计要符合经济效益要求4.产品设计要求制造工艺能够实现。
如图,概念冰箱为了实现视觉的直观和取用的方便,在冰箱正面引入了一种不可能的材料作为隔绝冰箱内部和空气的材料来取代传统的开门式冰箱。
产品设计的感性限制要素有以下几点:1.产品设计应暗示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程序等。
如图,软质的沙发暗示了沙发形态和使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2.产品设计应体现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及趣味性等。
3.产品的外形与功能相结合将优化产品性能和,如仿生设计。
如图是在华盛顿举办戴姆勒-克莱斯勒创新技术研讨会上,梅赛德斯-奔驰展示的仿生学汽车研究成果。
为了从技术上实现奔驰仿生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首先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可以进行模范的生物,这种生物不仅要在空气动力学特性,安全,舒适和环保方面与汽车相近,而且还要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
而他们所找到的就是盒型鱼(boxfish)该仿生汽车基于最新的柴油机和生物仿生学技术,在燃油消耗和排气方面性能突出,油耗降低百分之二十,氮氧化合物最大可降低百分之80,是当今世界气动力学性能最好的轿车之一。
设计者总是不了解消费者是多么不爱学习新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形态与功能脱节或表达不准确,总是让产品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优秀的产品完全不需要说明书来告诉使用者它的使用方法,它的形态会告诉人们。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通用版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通用版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理性与感性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在认知和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理性强调逻辑、分析和思考,而感性则强调感觉、直觉和情感表达。
理性和感性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补充和影响,并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思维世界。
一、理性的本质与特点理性是指人通过思考、推理和逻辑分析,以客观事实和理性思维为基础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理性的本质在于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和谋求真理,建立在客观的事实和证据上。
理性思维注重理性准则和严谨的逻辑思考,它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理性思维强调客观事实和数据,不受主观情感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2.分析性:理性思维注重问题的分析和细致的推理,通过逻辑推导和因果关系分析来解决问题。
3.公正性:理性思维追求公正和公正性,从多角度客观地看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思辨性:理性思维鼓励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追求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感性的本质与特点感性是指人通过感觉、直觉和情感来认识和表达的方式。
感性强调主观体验、直觉洞察和情感表达,是情感和直觉的驱动力。
感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主观性:感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情感和直觉的影响,倾向于从个人经验和情感出发进行思考。
2.直觉性:感性思维注重直觉和灵感的把握,通过直觉的认知和洞察力来理解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3.情感性:感性思维强调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通过情感交流来产生共鸣和理解。
4.个性化:感性思维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经常受到个人喜好和价值观的影响。
三、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与协调理性和感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人类的思维和情感表达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1.互补性:理性和感性在认知过程中互相补充。
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分析获取知识和真理,而感性思维则通过情感和直觉来感受和理解事物。
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可以使认知更加全面和细致。
浅谈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固定 性 提 供 无 数 的可 能 性 。
图 3
图 4
现实打开 一个新 的可 能性 , 为设计提 供新 的广 大 空间。想 象 的
创 造 性 正 是 以“ 入 非 非 ” 形 式 , 设 计 创 造 超 越 现 实 已有 的 想 的 为
思维的模 式是 变化的 , 而不 是死 的。现在代 表高 速度 的
技术 的支持 , 古典 艺术家 不可能达 到他们 现有 的伟 大成就 。但 是, 我们也 要说 , 如果古典 艺术 家没有 丰富深刻 的人 生体 验 、 伟 大隽 永的人格 精神和创造 性思维 , 并将之投射到他们 的创作 中, 我们 也不 能期望到 他们 的作 品如现 在这样 , 既展现 了和谐 统一
的 形 式 秩 序 , 展 现 出丰 富动 人 的 情 感 意 味 和 人 生 意 味 。 例 如 又
古 希腊 时期 的帕提农 神庙 ( ) 它是 当时建 筑 艺术 的典 型作 图4 ,
品 , 论 外 部 与 内部 的 设 计 都 遵 循 理 性 与 数 学 的原 则 , 现 了希 无 体
腊和谐 、 秩序 的美 学思想 , 式和 比例 的精美传 达 出一种数 的关 形 系, 即黄 金分割律 ; 神庙 中的每 一条 垂直线都是 弧形 的 , 美、 优 饱 满而 富有 弹性 ; 充分运 用 了“ 觉矫正 法” 视 来避 免因错觉 而产生
的不协调感。 1 4 年 英 国 的 “ aiad 彗 星 号 就 是 因 为 忽 视 科 技 原 理 而 99 Hvln ” 造 成 设 计 失 败 的 。 这 架 曾 因为 外形 优 美 而 被 誉 为 “ 计 史 上 最 设 漂 亮 的飞 机 之 一 ” 的彗 星 号 , 升 空 后 不 久 就 坠 毁 了 , 败 的 原 在 失
感性与理性的设计区别

感性与理性的设计区分在答题之前,首先冒昧地订正一个中文语境下的歧义,那就是,感性设计与感性的设计是不同的。
感性设计(kansei design)、简洁来说,是一种基于对“人”这个主体的观看, 争论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处理分析信息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制作出让使用者产生“常常使用”、“无不适感”、“不需要过度说明立即能够理解意图”的设计。
它可以是争论人类活动的脑科学学科,也可以是回归到现实,去制造实物的设计学科。
(人体工学也属于感性设计的范畴。
)从范围上讲,感性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感性的设计。
本回答所提到的感性设计,特指“感性的设计”。
设计肯定没有单纯的“感性的设计”与“理性的设计”这样的区分。
多年以前,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么一段对于绘画和设计异同的描述:”绘画是主观的,设计是客观的。
绘画是绘画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为的是取悦自己。
而设计是设计师最大限度摒除自我见识所带来的障碍,为的是取悦大众。
” 虽然这个分类方法还是显得简洁粗暴了些,但是大体上我深以为然。
设计,首先应当是一门优先基于客观现实而不是个人心情表达的艺术形式。
比如邻居老王托付您设计房间,您不能上来就谈视觉体验,如何高端大气,而是要考虑老王的收入,性格,工作,当地的气候环境,采光等等因素之后,再去进行深一步设计。
老王喜爱喝茶,平常爱读读佛经,您就别把家里搞成欧式的。
北方干燥,南方潮湿,那么地板和墙壁的选材就肯定要留心。
朝阳的房间,除了考虑采光,还应当考虑隔热。
在满意功能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视觉的设计,才是好的开端。
联系到本题来看:1,设计首先肯定是理性的。
以红酒的开瓶器为例:红酒开瓶器有许多的种类,比如双臂式杠杆型,兔耳型,T 型等等,但是它基本的功能肯定是能够打开红酒的软木塞的,这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作是红酒开瓶器而不是复读机的缘由。
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已经完成了它理性层面的设计--开瓶。
假如更加概括地来描述设计的理性部分的话,那就是一-侍者型功能性。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感性和理性的区别阅读精选(1):感性与理性的区别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一、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理性追求完美的确定的东西;而当今的风险的社会,要在机遇面前随遇而安。
我们的理性不够完善,我们的信息也不够完全,我们的时间也很有限,我们理性各式各样,这让我们如何足够理性。
过分的理性会让人瞻前顾后,焦虑不决,这时能够求助于信念,才能不后悔。
[由整理]二、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的独特和坚持。
感性交流,以情动人,不必以理咄人。
用心理性的生活是现代好处的幸福,感性而为是"道"的幸福。
道”是一种境界,直觉的智慧,率性的自然,“率性而为不逾规”,否则你会后悔的。
处事上遇小事可感性,遇大事务必审慎,否则就不够成熟。
感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是不能完全靠理性的。
活得感性一点,就是随性一点,生活会简单一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能够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到达事件需要的效果。
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
反之就是非理性。
理性的好处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阅读精选(2):感性人和理性人的区别是什么?世上的人能够分为三种,一种是感性的,善良、痴、多、漫、细心、敏感。
还有一种是理性的,举止理智,言行板正,做事专注、善于思考、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还有一种是中性的。
感性的以女居多,也有一些属于感性者(比如好文学艺术的)。
这种很搞笑,和这样的恋爱,会很开心、甜蜜,和这样的在一齐生活,会很有诗意,因为她会疼你体贴你,也会善于制造浪漫的细节。
感性的比较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她不会滥情,相对来说而痴情执着。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艺术设计是理性与感性交融的产物。
逻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带来了严密的结构和条理,形象思维则赋予作品灵感和情感。
逻辑思维注重思维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形象思维则注重感知和表达。
二者的区别在于注重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但二者却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在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作品的创新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在艺术设计中至关重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的核心。
通过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交融,艺术设计作品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设计、理性与感性、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交融、区别、联系、重要性、促进、核心。
1. 引言1.1 艺术设计的本质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将创造力和表现力结合起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呈现出来,从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艺术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态度。
艺术设计强调对美的追求和表现,通过构思、设计、创作等过程,将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
艺术设计的本质还在于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刻表达,通过作品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艺术设计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表达,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通过形式的塑造和内容的表现,艺术设计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通过创作实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激发人们对生活、文化、社会的思考和体验。
1.2 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理性和感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关系密切而复杂。
理性是指基于逻辑推理和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分析、推断和判断,是通过严谨的思考和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感性则是指基于直觉、情感和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直觉、情感和审美体验,是通过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
浅析汽车造型的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

10.16638/ki.1671-7988.2021.012.065浅析汽车造型的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张方(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摘要:汽车作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汽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化,文章着重阐述汽车造型设计的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的本质特点、共存关系,通过对主流汽车造型美学的诠释解析,如何做到汽车造型的基础与审美需,和谐共存,引导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理性设计追求对科学的严谨,运用感性设计追求造型的标新立异。
关键词:设计方法;车身比例;创新思维;美学规律中图分类号:U46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12-203-02A Brief Analysis of Rational and Perceptual Design of Automobile ModelingZHANG Fang(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Anhui Hefei 230601)Abstract: The automobile is a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not only can meet people's daily needs, but also can meet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Automobile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daily life. With the rapid develop -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onsumers' consumption concep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ational. This paper restates the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nal design and perceptual design in automobile modeling design. How to achieve the basis of automobile modeling and function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guide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of rational design in pursuit of scientific rigor, the use of perceptual design in the pursuit of innovation modeling.Keywords: Design Method; Body Propor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Aesthetic RuleCLC NO.: U461.99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21)12-203-021 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设计就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
建筑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

建筑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在建筑设计中,感性与理性是两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要素。
感性是指建筑设计师通过艺术、直觉和情感等主观因素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而理性则是指建筑设计师基于客观条件、科学知识和规范要求等来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为建筑设计注入了美感和功能性,使建筑物在外观和内部布局上都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首先,感性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设计是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建筑师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对美感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作品。
感性的设计使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形状、线条和空间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愉悦。
建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的设计需要具有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理性在建筑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为人类生活提供舒适和实用的空间。
通过理性思维,建筑师能够将感性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建筑方案,并根据客观条件和科学原理进行合理的选择。
理性的设计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功能性、结构性和可行性,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感性和理性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感性带来了独特的美学体验和人文关怀,而理性保证了建筑的可行性和效果的实现。
只有将感性和理性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此外,建筑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也受到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性表达,追求独特和创新的建筑风格。
这些文化因素使得建筑设计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建筑师需要不断探索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点。
感性的创意和理性的考量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制约的,但在追求设计目标的同时,建筑师应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这需要建筑师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感性和理性的要素,为建筑设计注入独特的特色和内涵。
关于理性与感性在设计中如何运用

关于理性与感性在设计中如何运用设计是一门优先基于客观现实而不是个人情绪表达的艺术形式,设计没有一定单纯的感性设计与理性设计,就好比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的说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
理性与感性在设计中既对立又统一的领域,他们决定着设计的完整性。
二者互补为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方式。
只有对感性与理性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进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标签:设计;客观;理性;感性引言绘画是主观的,而设计是客观的。
绘画是绘画者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为的是取悦自己。
而设计是设计师最大限度摒除自我意识所带来的障碍,为的是取悦大众。
好的设计是在理性基础上进行感性设计的。
例如你设计装修,不能直接考虑视觉体验,如何大气。
而是要考虑甲方的收入,性格,工作以及气候环境采光等因素。
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在进行视觉设计,这才是好的设计。
本文通过分析汽车的造型设计,针对同一平台不同车型和同一车型的概念车与量产车对于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是相互对立同时又是相互合作的,一个好的设计二者缺一不可。
最后根据结论对于中国产品设计行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
一、设计是理性的理性设计是基于“人”这个主体的观察,研究,在无意识状态下处理信息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做出让使用者不需要过度说明就能让使用者轻松使用的设计。
以汽车设计为例,汽车的设计有很多种,可分为轿车,SUV,MPV,客车,皮卡等诸多种类。
汽车的作用主要是满足交通的便捷性,带来舒适性,提高办事效率和体现身份地位。
这就是汽车之所以是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的原因,可以说它已经满足了理性层面的设计。
也就是满足了汽车的功能性。
理性设计是指把设计当做科学来看,设计过程流程化,系统化。
设计讲究方法论。
设计的产出在实际使用情境中测试观察,最后得出设计定律,或模型。
理性设计设计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是否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上。
一张名片,能让人清晰的看到姓名和联系方式。
马桶,能让粪便顺利的冲走。
设计是智性、理性和感性的一体

梁晓逊 智性、理性、感性具体指什么呢?以几种行业为例子,科学家是智性的代表,喜欢挑战各种智力上的问题,工程师是理性的代表,对事情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实行,艺术家则是感性的代表,对形、色、光或声音特别的敏感。
而一个设计师,要同时具有这三种性格。
智性是设计最根本的来源,尤其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绝不是简单的塑造一个雕塑或画一幅画,建筑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同时提供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也是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区别。
“形式追随功能”,“这种‘从外到内’的单向线性思维方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建筑内部功能的创造与发展。
”[1]现代主义批判只注重造型美的设计模式,它提出注重功能的口号无疑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而功能的满足,实用性的实现,都需要智性,需要像科学家一样线性而且严密的逻辑思维。
“建筑设计常常运用到逻辑思维的‘构造形式语言’和‘建立演算系统’两方面内容。
”[2]建筑创作中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帮助,从处理现状信息到化解设计矛盾,从建筑功能处理到材料灵活运用,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逻辑推理”的内容。
设计者通过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智性,将设计的形式和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再协调经济、造型和使用等多个方面。
理性是设计投入应用的前提。
在《basic design》一书中,作者胡宏述尤其强调几何制图的重要性,他设置了许多通过几何制图来将每一个设计理性化的习作[3]。
的确,几何不仅能解决尺度无法衡量无理数的问题,即达到尺度无法达到的精确度,还能把图样正确地按照任何比例放大和缩小。
在大量生产前,设计师的作品也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图样,图上详细列明所用的比例、尺寸、材料和各部分如何配合,而且理性又精细地简化设计往往可以在大量生产时省下很大一笔的生产费用。
理性在有时还能促进美的产生。
例如,几何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美,因为几何形是真正的抽象形象,它不具有任何风格,而风格总是和时代、区域或文化有关,因此纯几何形永远不会过时。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理性与感性在艺术设计中的交融是一个广泛探讨的话题。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逻辑思维强调理性、分析和推理,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加系统地构思和实施作品。
而形象思维则注重感性、直觉和创造力,能够为设计作品注入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二者在艺术设计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创造出更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的分析,以及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案例,探讨二者的融合之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性与感性在艺术设计中的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去实践和创新艺术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理性、感性、交融、艺术设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区别、联系、实践。
1. 引言1.1 引言在艺术设计领域,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作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逻辑思维注重分析、推理和规则性,能够帮助设计师理清脉络,思维清晰;而形象思维则偏重直觉、感知和想象力,有助于设计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在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往往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作品既能展现出设计师的深刻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深入探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提升艺术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具体分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区别和联系,并探讨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来创作出更具创意和感染力的作品。
2. 正文2.1 逻辑思维的特点逻辑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时通过分析、推理和归纳来获取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逻辑思维强调的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逻辑思维中,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思考,不能随意猜测或主观臆断,而是需要通过逻辑关系来推断事实,确保结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两种不同方式。
感性强调情感、直觉和体验,而理性则强调逻辑、分析和推理。
感性和理性在人类思维和决策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感性和理性的区别与联系,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感性与理性的区别1. 定义和特点感性是指通过直觉和情感来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感性认识强调个人主观经验、直觉和情感的作用。
感性的思维是全面、具体和情感驱动的,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事物的内在本质。
理性则是基于逻辑和推理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客观分析和深入思考。
理性思维通常是抽象、概括和客观的,它通过逻辑和推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 获得知识的方式感性通过直观和体验来获取知识,主要依靠感受和感知。
感性认识不需要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推理,而是更加依赖直觉和情感的直接体验。
理性则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获得知识。
理性思维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和分析来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它通过逻辑的推理和思考来得出结论,并进行判断和决策。
3. 理解事物的角度感性更加注重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关注事物的具体表象和个人感受。
感性思维倾向于直觉和情感,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体验,更关注细微的变化和感受。
而理性更加注重从普遍的角度出发,通过抽象和概括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理性思维倾向于分析和推理,关注事物的普适性和逻辑关系。
二、感性与理性的联系尽管感性和理性在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
1. 相互依赖感性和理性相互依赖,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提供了丰富的主观情感体验和具体感知,为理性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理性思维通过抽象和分析,提供了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决策依据,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
2. 综合运用感性和理性可以在思维和决策过程中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和调和。
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感性可以激发理性的思考,为理性提供创造力和灵感。
理性则能够对感性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确保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是什么?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是什么?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大基础模式,两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性思维是凭借感官接触与体验,产生主观情绪、感受、印象和情感的思维方式;而理性思维则是通过推理、逻辑和分析来得到结论的思维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感性和理性的基本概念感性和理性的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它们的重要前提。
感性思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考过程,是由我们与外界接触和交互所产生的主观印象和感觉,是直接感知世界的过程。
而理性思维则是一种推理和分析的过程,是通过逻辑和系统化的方式,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感性和理性的差异1.来源不同感性思维的产生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感官的刺激、情感上的反应、直觉和印象的形成等;而理性思维则产生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通过思维手段和模式的应用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我们的感性思维会直接被图像所感染,产生主观的情绪,而理性思维则会通过分析画中的构图、色彩和线条等要素,得出对这幅画的评价。
2.方式不同感性思维是基于主观情感和感受的,因此是一种直觉性的思维方式,通常不受外在因素的限制,而理性思维则基于智力、理性和逻辑的推理过程,需要依据证据和事实来思考判断。
举个例子,当我们要做出一个困难的决定时,感性思维通常会选择与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对齐的选项,而理性思维则需要关注这个决策对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3.价值不同感性和理性思维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使用场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相互合作产生更好的效果。
感性思维适用于创新和艺术领域,有利于产生创意和想象力;而理性思维则适用于科学、警察等领域,能够产生更为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举个例子,在一次团队创意会议中,感性思维可能会帮助我们产生不同寻常的想法,在艺术创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而理性思维则适用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具有明确目标和需要严格逻辑的领域。
三、感性和理性的联系尽管感性和理性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这种联系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相互补充在某些情况下,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
感性与理性的取舍:探析播音主持教案二的设计思路

感性与理性的取舍:探析播音主持教案二的设计思路探析播音主持教案二的设计思路在人类的思维中,常常存在着感性和理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感性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无意识反应,注重的是直觉和感觉;理性是以思考为基础的有意识思考,注重的是逻辑和推理。
在选择感性和理性的取舍时,需要考虑到具体情况,而在播音主持教学这一领域中,感性和理性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目的。
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教案的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
教案的设计涉及到教学的主题、目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涉及到感性和理性的取舍。
因此,如何理性地设计教案,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的感性体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感性教学和理性教学的选择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感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情感和体验的理解,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播音主持的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感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教案二的设计中,感性教学得以很好地体现。
教案二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主持术语,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真题实例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语境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主持的工作。
同时,在感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模仿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学到真正的主持技能,并且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感性教学的基础上,理性教学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案二的教学设计中,理性教学主要体现在对于主持术语的解释和演示上。
在理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主持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主持技能的要点。
在理性教学中,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得到了发挥,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更深层次的主持技能,促进了语言技能的提升。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的取舍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需要相互贯通的关系。
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感性和理性的取舍需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
在教案二的设计中,感性教学和理性教学可以被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主持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与理性的设计区别
在答题之前,首先冒昧地纠正一个中文语境下的歧义,那就是,感性设计与感性的设计是不同的。
感性设计(kansei design)、简单来说,是一种基于对“人”这个主体的观察,研究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处理分析信息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制作出让使用者产生“经常使用”、“无不适感”、“不需要过度说明立刻能够理解意图”的设计。
它可以是研究人类活动的脑科学学科,也可以是回归到现实,去创造实物的设计学科。
(人体工学也属于感性设计的范畴。
)从范围上讲,感性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感性的设计。
本回答所提到的感性设计,特指“感性的设计”。
设计一定没有单纯的“感性的设计”与“理性的设计”这样的区分。
多年以前,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么一段对于绘画和设计异同的描述:“绘画是主观的,设计是客观的。
绘画是绘画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为的是取悦自己。
而设计是设计师最大限度摒除自我见识所带来的障碍,为的是取悦大众。
”虽然这个分类方法还是显得简单粗暴了些,但是大体上我深以为然。
设计,首先应该是一门优先基于客观现实而不是个人情绪表达的艺术形式。
比如邻居老王委托您设计房间,您不能上来就谈视觉体验,如何高端大气,而是要考虑老王的收入,性格,工作,当地的气候环境,采光等等因素之后,再去进行深一步设计。
老王喜欢喝茶,平时爱读读佛经,您就别把家里搞成欧式的。
北方干燥,南方湿润,那么地板和墙壁的选材就一定要留心。
朝阳的房间,除了考虑采光,还应该考虑隔热。
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视觉的设计,才是好的开端。
联系到本题来看:
1,设计首先一定是理性的。
以红酒的开瓶器为例:红酒开瓶器有很多的种类,比如双臂式杠杆型,兔耳型,T型等等,但是它基本的功能一定是能够打开红酒的软木塞的,这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作是红酒开瓶器而不是复读机的原因。
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已经完成了它理性层面的设计---开瓶。
如果更加概括地来描述设计的理性部分的话,那就是---
功能性。
2,理性设计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是否能带给使用者好的体验上。
一张名片,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姓名以及联络方式。
一个马桶,能让粪便顺利地被冲走。
一双雨鞋,能在湿滑的地面防止滑倒。
做得到这些,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设计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市场上的产品连这些基本点都做不到)。
3,设计未必是感性的,但好的设计一定是感性的。
这句话有些诘屈聱牙,我想先不妨讨论一下感性的设计。
什么是感性的设计?我想并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标准答案。
但以我粗浅的见识来说,感性的设计,应该是能够调动并且诱发使用者情绪的设计。
这种情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中立的。
以下面这两个双臂式杠杆型红酒开瓶器的设计为例:(按上下关系暂定为A图与B图)
在假定使用体验(即理性设计)几乎没有区别的前提下,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A图的开瓶器,传递给人一种工业化的、准确的、可靠的情感。
而B图则完全不同,它在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用拟人的方式,传递给使用者一种积极的、开朗的、温馨的感觉。
从情感的传递上讲,A图就是无形的,中立的。
B图就是有形的,积极的。
我们不能说无形的就不感性,比如A图的开瓶器,它的每一条弧度,把手的开口设计,也在传递情绪,只是这种传递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诱发使用者强烈的情感反馈。
表面来看,理性的成分稍多一些,实际上却是很感性的。
假如你像我一样是一个硬汉,那么我保证A图的产品更适合你(但如果你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我想B图才是你想要的)。
为什么无印良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呢?因为它的产品,无论是造型、颜色还是材质,甚至包括选择的再生纸标签,还有经典的“地平线”海报,都时刻在给观者一种“沉着稳健,平静朴素”的情感引导。
私以为,这种以无形中立的态度宣扬的感性设计,比起其他通过诱发视觉冲击和独特造型博得关注的感性设计要更有力量,生命力也更加持久。
再举个例子:我购买过一款日本某品牌厂商的墨水(为避免广告嫌疑,用丑丑的
红笔遮住了品牌)
最初,我完全是因为它的外观非常优雅而决定购买的,但是我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到它最下部有一个凹进去的尖角。
一开始这让我有些费解,但是略加思索,就发现了它的意图所在。
这个发现让我对这个墨水瓶的设计产生了一种非常细致,非常贴心的感觉,以至于我认为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个好看的墨水瓶这么简单,而上升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层面。
(这里恕我卖个关子,大家可以一同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
4,感性的设计并不一定高端。
本科毕业后,我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设计部工作。
那时候对于主任每天“字体放大,再大一些”的要求还有永恒的大红大黄主题色感到非常的厌烦。
为什么就不能做得清爽一些,有品味一些呢?我很是费解。
但慢慢地我注意到,这么做是很有必要而且非常科学的。
因为首先,超市作为日常生活中,食物和日用品为主的贩卖场所,其竞争力就在于价格:越是低廉的价格,越是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那么宣传单为了体现物品的物美价廉,选择一种大众化的,迎合“庸俗”的设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永远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红色黄色。
因为这两种颜色不仅引人注目,还因为非常常见而导致了“廉价”感。
字体尤其是价格的无节制放大也是为了吸引眼球,从而通过对比体现价格多么地实惠,打折多么地给力。
这种种手段,其实就是超市商家巧妙利用了人们想省钱的心理,刻意营造出来的感性的设计,它成功传递出了“廉价”的情感,从盈利的角度看,无疑是出色而且成功的。
5,感性的设计,其根源在于人而不是物。
同样是筷子,为什么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渐渐地就变成了更短更尖的形状了呢?
很多书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日本人是分餐制,所以长度不必要像中国那么长,又因为日本多食鱼类,而尖的筷子很适合剃去鱼刺及夹取鱼肉,长此以往,日本的筷子就都变成了顶部越来越细的形状了。
可是往更深一层次去思考,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吗?我觉得并不是。
尖头的筷子,让我们夹取食物的时候,会更加精确,而精确意味着不出错,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意味着拒绝过分的亲密。
也就是说,与其认为是食物影响了筷子的造型变化,不如说是日本人的性格造就的更加合适。
此外,我在之前举过的超市宣传单的例子,也是想说明,对于受众的心理把握要比单纯追求物品的设计更加重要。
6,感性的设计一定不是完全为了迎合人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设计,因为感性不是任性。
说了这么多,最后,希望我们国家的设计,能首先在完善理性设计的部分之后,更加感性且成熟。
要知道:独特会成经典,关怀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