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4、山根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躯干部穴位1、乳旁位置:乳头旁2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脐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次不可多拿;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次数: 200-800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上肢部穴位1、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次;临床:5、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次;临床:7、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次;临床:8、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盛;次数:100-300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次数:100-300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百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值得收藏!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龟尾】[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位置]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脊柱】[位置]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腹阴阳】[别名]腹。
[位置]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膻中】[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位 PPT 课件
感谢聆听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部
1、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推太阳 合用。若惊惕不安多与清肝经,揉百会、掐揉小天心合用。对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呈一直线,左右对称。 【作用】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组成“治外感四大手法”配合应用;与清肝经、 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推涌泉合用治疗迎风流泪、眼目胀 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等。
9、承浆 【位置】下唇下,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作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用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鹅口疮 、流涎不止、口歪、齿痛等。
10、风池 【位置】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处,平风府穴,左右各一。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用于治疗感冒 头痛,发热无汗之表实症和头目诸疾。
1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清热。 【临床应用】清法代表,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咳嗽、颈项强直 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同用;降法代表,治疗溢乳、恶 心、呕吐、呃逆、嗳气、头痛、头晕等,多与横纹推向板门、 揉中脘合用。
12、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直线。 【作用】推桥弓平肝潜阳熄风,拿桥弓提神醒脑。 【临床应用】推桥弓用于头痛、眩晕、惊风、呕吐等;拿 桥弓用于神疲、乏力、头晕、健忘等。揉捏用于治疗肌性 斜颈。
【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 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常与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灸百会用于虚 寒证。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 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善理气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心经
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
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肺经
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 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 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 实热皆可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穴 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
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
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
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
门”。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部分病症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第一节头颈部穴位1、攒竹(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桡侧或指腹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作用】发汗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头痛、惊惕不安、精神萎靡等病症。
【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
临床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等症,多与推太阳、推坎宫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燥不宁,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等并用。
对体弱汗出较多、佝偻病患儿应慎用。
2、坎宫(眉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医者先以两拇指端分别轻按鱼腰一下,再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推眉弓。
【次数】 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目赤痛,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
若用于治疗目赤痛、惊风,常配合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亦可推后用捏挤法、掐按法,以增强疗效,掐按法一般只掐按眉头及眉中间。
3、太阳【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医者用中指或拇指桡侧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向眼前方向揉为补,向耳后方向揉为泻。
以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次数】直推、运各约30次,揉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有汗无汗头疼、目赤痛、近视、惊风等病症。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若外感表实症用泻法;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端或中指端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或用掐拿、运法等。
【次数】拿、掐各3~5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痰涎,烦躁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不安、惊风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
七节
6、推脊☆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
数十次,此法为推脊。 【功能】清热
【主治】发热
推脊
8、捏脊☆
【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间。
【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 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
此法为捏脊法,又名“翻皮法”。
【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 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 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转 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
【功能】宽中理气 健脾和胃 消导积滞 【主治】胃痛 胀满 积滞 呕吐 泄泻 食欲不振
肚脐
5、肚脐 ☆ 【位置】肚脐正中。
肺俞龟尾Biblioteka 5、龟尾☆【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 【功能】止泻 通便 【主治】泄泻 便秘
6、七节☆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
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 【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 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 【主治】肠热便秘 泄泻 脱肛
坎宫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 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头部手法 二”,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 止头疼 【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3、太阳☆
【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
太阳
【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 为“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 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 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 阳”。 【功能】推太阳:疏风解表 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至5岁小儿。
目录1、发热;2、咳嗽;3、泄泻;4、便秘;5、疳积;6、遗尿;7、夜啼一、发热1、开天门:成人用两手拇指,交替从小儿眉心处的印堂穴向上直推至发际稍上方,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推坎宫:成人两手拇指,从小儿眉头分推至眉尾(← →),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揉太阳:成人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小儿眉后凹陷太阳穴处,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功效为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5、清天河水:成人食中指并拢,从小儿腕中点上推至肘横纹中点,300次。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
注:发热添风寒者,加以下操作1、推三关:以腕部桡侧为起点,沿前臂外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桡侧,300次。
功效为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
2、掐揉二扇门:成人用双手拇指甲掐小儿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5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揉50次。
功效为发汗透表、退热停喘。
3、拿风池:成人拇指、食指同时按揉小儿两侧风池穴,10至15次。
功效为发散解表、怯风散寒、明目、止头痛。
4、推六腑:亦称退六腑,发热到癫热时用。
以腕部尺侧为起点,沿前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尺侧,300次。
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症。
二、咳嗽1、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2、按天突:成人中指指尖按小儿胸骨上窝的天突穴,10次。
功效为理气化痰,降逆停喘,止呕。
3、推揉膻中:两乳尖连线中点,为膻中穴。
成人先用中指指端在膻中穴揉150次,再用拇指罗纹面从胸骨切迹推至剑突15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4、揉乳旁乳根:成人用食指中指同时揉乳旁外开2分的乳旁穴和乳下2分的乳根穴,2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5、擦膻中:成人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擦热为度。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小儿穴位对于儿童的健康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穴位是经络和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通过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儿童的体内功能,促进健康发育。
本文将对小儿常用的穴位进行归纳总结。
一、足三里(ST36)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3寸。
这是一处经络运行畅通的穴位,被誉为“百会之会”。
按摩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对于儿童常见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足三里是一个有效的穴位。
二、迎香(LI4)迎香穴位于手掌背侧第一、二掌骨之间的间隙处。
按摩迎香穴可以调节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对于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迎香穴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但需要注意,迎香穴在孕妇中具有促进宫缩的作用,在儿童中轻柔按摩即可,不宜用力刺激。
三、曲池(LI11)曲池位于手臂外侧,当肘部弯曲时,尺侧尺骨下端后缘的凹陷处。
曲池穴具有清热解毒、通利经络的作用。
对于儿童出现的皮肤病、耳鼻喉感染等疾病,曲池穴的按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四、百会(GV20)百会穴位于头部的中央部位,最高点的凹陷处。
百会穴是一处重要的穴位,具有平衡五脏、调整气血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问题等,按摩百会穴具有较好的效果。
五、列缺(TE6)列缺穴位于手臂背侧,尺侧尺骨前缘直线下5寸,当手臂伸直时凹陷处。
按摩列缺穴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对于儿童常见的肺热咳嗽、气血不足等问题有辅助疗效。
六、膈俞(BL17)膈俞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七胸椎棘突下的隆起处。
膈俞穴是调节呼吸系统的重要穴位,可以舒张肺部,增强肺功能。
对于儿童的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问题,膈俞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儿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按摩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且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柔、细致,避免过度刺激。
希望本文能对关注小儿穴位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
)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
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
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
1、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下。
2、顺时针揉天突穴、膻中穴20-30下。
3、两手拇指按住鸠尾向下滑到中脘,然后滑向两侧;两手拇指按住中脘,向下滑到神阙穴(脐中),然后滑向两侧;两手拇指按住神阙穴(脐中),向下滑到关元穴,然后滑向两侧;(重复3-5次)
4、按住中脘穴,顺时针揉建里穴(20-30下);按住建里穴,顺时针揉下脘穴(20-30下);按住下脘穴,顺时针揉水分穴(20-30下);按住水分穴,顺时针揉气海穴(20-30下);按住气海穴,顺时针揉关元穴(20-30下);按住关元穴,顺时针揉中极穴(20-30下);
4、顺着任脉从上向下顺气20-30下。
5、横抓肚子20-30下。
1、从大椎穴到龟尾穴向下搓20-30下。
2、用两手在脊柱两旁从上向下推风门、肺俞、脾俞
3、捏脊3-5下。
4、在龟尾揉20下左右。
五、头部推拿(如果发热、头痛、流涕)
1、天门(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自眉心向额上用两拇指交替向上直推50~100下。
2、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自眉心沿眉毛向两旁分推50~100下。
3、用食指和中指夹着耳朵上下推50-100下。
4、迎香揉50-10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