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艺术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引言:立体构成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物体的三维形态表现和构图的技巧。
在美术教学中,立体构成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立体构成教案的设计要点和实施策略,以期为美术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设计立体构成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设定培养学生对形体的观察和表现能力的目标;对于进阶学生,可以设定培养学生构图和空间表现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构成作品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介绍雕塑家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材料和技法对于立体表现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通过模型制作或绘画等方式,亲自体验立体构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立体构成中的难题;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比赛、展览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引导、实践和总结三个环节。
在引导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作品、讲解概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素描、雕塑等,以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评价的方法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听取学生的口头表述等方式,进行形式评价;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如创作作品、写作报告等,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的视野。
《线条构成》教学教案
《线条构成》教学教案线条构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线条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2. 掌握常见线条形态及其表现方式;3. 培养学生的线条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线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线条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解释线条构成的基本原则,如长短、粗细、曲直、弯曲等;- 通过示例图片分析展示不同线条构成的效果。
2. 常见线条形态:- 线条的基本分类,如直线、曲线、折线等;- 介绍不同线条形态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线条形态的观察和练。
3. 线条在构图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分析线条构图的基本要素,如线条的引导、分割、对比等;- 指导学生进行线条构图实践。
4. 培养学生的线条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线条观察和素描练;- 鼓励学生进行线条构图的创作和实践;- 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线条构成技巧的提升。
三、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线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示例分析;- 第二课时:常见线条形态的表现方式,观察与练;- 第三课时:线条在构图中的运用,基本要素分析;- 第四课时:线条观察和素描练;- 第五课时:线条构图的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学生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线条构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作品展示和评议:展示学生的线条构图作品,进行评议和互评,评估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技巧;3. 达成目标评估:通过学生课后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线条构成的掌握程度和提高情况。
五、教学参考资料1. 《构成基本法则》2. 《线条图解与构图实践》3. 《线条构成艺术欣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创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
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学会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和构成元素示范: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中的构成技巧练习: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构成练习作品点评: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构成基础概念构成的定义和作用构成的基本原理构成元素:色彩、形状、线条、质感2. 第二课时:色彩构成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分类和搭配色彩的心理效应3. 第三课时:形状构成形状的分类和特点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形状在作品中的作用4. 第四课时:线条构成线条的分类和特点线条的组合和变化线条在作品中的作用5. 第五课时:质感构成质感的定义和分类质感的表现手法质感在作品中的作用三、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作品点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总结性点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
2. 示范作品:收集和整理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
3. 练习材料:准备纸张、画笔、色彩等实践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构成基础概念2. 第二周:色彩构成3. 第三周:形状构成4. 第四周:线条构成5. 第五周:质感构成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栅格系统和版式设计视觉重心和视觉引导7. 第七课时: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立体构成元素的组合和变化8. 第八课时: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创意灵感和主题表达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结合9. 第九课时: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流程的步骤和要点创意发散和收敛思维设计实践和修改完善10. 第十课时: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构成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构成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和实践启示七、教学评估6. 平面构成练习:评估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2.1 观察与感知2.2 手工制作技巧2.3 模型制作与展示2.4 空间想象与创新第三章:几何立体构成3.1 立方体及其变形3.2 圆柱体及其变形3.3 球体及其变形3.4 几何立体的组合与分解第四章:有机立体构成4.1 生物形态的观察与分析4.2 有机形态的提炼与创意4.3 有机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4.4 有机立体构成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抽象立体构成5.1 抽象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点5.2 抽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5.3 抽象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5.4 抽象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艺6.1 立体构成常用材料的特点与运用6.2 立体构成基本工艺介绍6.3 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环保意识6.4 工艺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立体构成与雕塑艺术7.2 立体构成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7.3 立体构成与空间设计的关系7.4 案例分析:著名艺术家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八章:立体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8.1 立体构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8.2 立体构成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8.3 立体构成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8.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innovative 的立体产品第九章: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9.1 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9.2 立体构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9.3 立体构成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9.4 案例分析:著名建筑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十章:立体构成的创意与实践10.1 立体构成的创新思维训练10.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策划与实施10.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思10.4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立体构成,掌握基本元素的应用以及运用原则与方法进行创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
3.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包括堆叠、穿插、层叠、包裹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雕塑、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提高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方法和特点。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总结立体构成的创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立体构成,提高其创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立体构成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2.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图片或视频。
3. 制作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作品,进行实践操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课《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时间:第一周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展示立体构成作品,引起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做好笔记)(一)构成与立体构成1.起源:1)1919年4月,XXX在德国创立了“XXX。
是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
2)XXX(瑞士人)创立了“三大构成”。
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2.概念1).构成:造型、组合、形成、构造。
2).立体: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二)立体组成的分类点的立体组成线的立体组成面的立体组成块的立体构成1、点的立体构成点是立体组成中最根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精通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生理的表象。
立体构成里的点线面为点材,线材,面材,不为点线面,因为立体构成是立体的,强调空间感。
他们是构成形体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立体形象的材料和空间特征,所有立体形态都是由点材,线材,面材和块材基本要素加工组合而成的。
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
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立体构成中的点材有乒乓球、玻璃碎片、小木块、豆子、米粒、纽扣、瓶盖、各种珠子等等。
2、线的立体组成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
线材构成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线材构成的特点;其本身不具有占据空间表现形体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再运用各种面加以包围,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线材组成必须借助于框架支撑。
通常可采取木框架、金属框架、或别的能支撑作用的材质作框架。
大学平面构成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授课地点:[具体教室]课时:2学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方法,掌握平面构成的创作技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 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比、对称、平衡、节奏、比例、主次4. 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5. 实例分析及实践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平面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构成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平面构成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面构成?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方法1.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确平面构成的定义。
2. 讲解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以及它们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讲解平面构成的原则:对比、对称、平衡、节奏、比例、主次,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审美法则。
4. 讲解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
(三)案例分析1. 分析经典平面构成案例,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设计技巧。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2.1 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2.2 立体构成中的空间与体积2.3 立体构成的组合与分解2.4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第三章:立体构成的设计与创作3.1 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步骤3.2 立体构成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3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3.4 立体构成创作的评价与反思第四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4.1 立体构成的常用材料4.2 立体构成的工具与设备4.3 材料的选用与搭配4.4 材料与工具的安全使用与维护第五章:立体构成的欣赏与评价5.1 立体构成的审美标准5.2 立体构成的欣赏方法5.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分析5.4 立体构成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第六章: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6.1 工业设计中的应用6.2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6.3 艺术创作中的应用6.4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第七章: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7.1 工业设计案例分析7.2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7.3 艺术创作案例分析7.4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立体构成的创新与实践8.1 立体构成创新的途径与方法8.2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实践探索8.3 立体构成创新实践的评价与反思8.4 立体构成创新实践的成果与应用第九章:立体构成的教学与评估9.1 立体构成教学的目标与内容9.2 立体构成教学的方法与策略9.3 立体构成教学的评估与反馈9.4 立体构成教学的改进与优化第十章:立体构成的未来发展10.1 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趋势与发展10.2 立体构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10.3 立体构成教育的改革与挑战10.4 立体构成对设计思维的影响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课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分类、基本元素和原则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平面构成教案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要素和表现方法;3.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对平面构成的思考,比如问学生平面可以如何构成?2.通过展示一些平面构成的艺术作品或实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平面的二维性、有限性和扁平性等。
2.讲解平面构成的常见要素,包括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图例进行说明。
3.讲解平面构成的表现方法,包括正三视图、剖视图等,并利用示例进行演示。
三、观察与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的平面构成实物,如拼图、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构成要素。
2.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并倡导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四、综合创作(40分钟)1.给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让他们分组进行平面构成的创作活动。
2.要求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和技巧,设计出自己的平面构成作品,并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
3.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展示与评价(20分钟)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短的演讲,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2.同学们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资源:1.平面构成的艺术作品和实物图片;2.平面构成的相关教材和练习册;3.平面构成创作用的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学评价:1.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情况,看是否认识到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和特点;2.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和个性表达;3.学生的演讲和展示情况,包括表达清晰度、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的描述是否恰当。
透叠构成教案
透叠构成教案教案标题:透叠构成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透叠构成的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透叠构成的定义和原理。
2. 透叠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3. 透叠构成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展示透叠构成的艺术作品图片。
3. 学生绘画工具和纸张。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透叠构成的概念,并展示一些透叠构成的艺术作品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透叠构成是如何实现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透叠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实践:1. 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透叠构成的技巧进行绘画,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或者让学生自由发挥。
2. 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拓展:1. 深入学习:向学生介绍一些透叠构成在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并让他们思考如何运用透叠构成的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
2.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总结:1. 总结透叠构成的定义、基本要素和技巧。
2. 强调透叠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构成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和创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2.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和改进。
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让他们观察和分析透叠构成在真实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透叠构成的例子,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2.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美术色彩构成艺术表现教案
美术色彩构成艺术表现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中的色彩构成,并能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熟悉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掌握色彩的混合和运用技巧。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5. 能够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艺术表现意图。
三、教学重难点1. 色彩在艺术中的表现能力和作用。
2. 色彩搭配和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内容1.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a. 色彩的情感表达能力i. 不同颜色对情感的影响ii. 色彩的象征意义b. 色彩的视觉效果i. 色彩的明暗对比ii. 色彩的明度和纯度2. 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a. 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定义和关系b. 主色、辅助色和中性色的分类和特点3. 色彩的混合和运用技巧a. 色彩的混合原理b. 冷暖色的运用c. 对比色的运用d. 色彩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的运用4. 色彩表达的艺术实践a. 创作一幅自由表达的彩绘作品b. 合作创作一幅大型彩绘作品c. 欣赏和评析主流艺术家的色彩作品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色彩构成的艺术表现。
2.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混合和运用不同色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创作大型彩绘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欣赏评析:通过欣赏主流艺术家的色彩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步骤1. 引入向学生展示几幅色彩鲜艳的画作,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或黑板,讲解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知识点。
3. 示范演示演示如何混合和运用色彩,鼓励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实践。
4. 小组合作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创作大型彩绘作品,每个小组在选取题材和色彩搭配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5. 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简短的分享和互评。
6. 欣赏评析集体欣赏并评析主流艺术家的色彩作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度思考和感受。
图形构成拼贴画教案设计
图形构成拼贴画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图形构成拼贴画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图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1.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铅笔、彩色铅笔等。
2. 图形构成的示例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图形构成的概念,向学生展示一些图形构成的示例图片,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图形构成的基本要素,如点、线、形状等,并解释它们在拼贴画中的应用。
3. 示范与实践(15分钟)- 示范如何使用剪刀和彩色纸张来剪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构成要素。
-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动手实践剪纸,尝试剪出不同的形状和线条。
4. 创作拼贴画(20分钟)- 学生使用剪好的图形构成要素,将它们拼贴在一张白纸上,创作自己的拼贴画。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图形组合和排列方式,以及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张。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拼贴画作品,并向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构思过程。
- 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 对学生的参与度、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拼贴画中尝试更多的图形构成要素,如曲线、角度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图形构成,如建筑物、自然景观等,并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图形应用到拼贴画中。
3. 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自由,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如抽象、几何等。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图形构成的概念和技巧,帮助学生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通过实践剪纸和创作拼贴画,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并展示了自己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之间进行了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合作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兴趣和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艺术课程,共计十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构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构成的基本概念1.1 构成的定义和意义1.2 构成的基本元素1.3 构成的原则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一)2.1 线条的运用2.2 形状的运用2.3 空间的运用第三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二)3.1 色彩的运用3.2 材质的运用3.3 构图的运用第四章:构成的创新思维4.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4.2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4.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第五章:构成的审美能力培养5.1 审美能力的定义和意义5.2 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5.3 审美能力在构成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成的要素和特点3. 练习法:学生进行构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积极程度2. 作品完成度:学生完成构成练习的质量3. 创新程度:学生在构成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现4. 审美能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六、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6.1 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和原则探讨如何将构成应用于海报、广告等设计作品6.2 建筑设计中的构成应用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分析著名建筑案例的构成特点和设计理念6.3 摄影艺术中的构成应用探讨摄影中的构图技巧和视觉元素分析优秀摄影作品的构成要素和艺术效果七、构成的综合创作实践7.1 创作准备与灵感的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7.2 构成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的构成创作练习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作品7.3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构成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八、构成的审美与创新思维拓展8.1 审美与情感表达探讨艺术作品中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构成传达情感和表达审美观念8.2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介绍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8.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具有创新思维的构成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方法九、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研究9.1 平面设计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构成技巧和设计理念9.2 环境艺术设计案例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案例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要素9.3 产品设计案例研究了解产品设计中的构成原则分析案例中的产品构成和设计思路十、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0.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在本教案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发展10.3 教学展望探讨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创作中如何继续发展构成能力鼓励学生将构成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发挥艺术创造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构成基础教案》共计十个章节,涵盖了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原则、技巧、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
绘画艺术的构成微课教案
绘画艺术的构成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包括线条、色彩、形状、质地、空间等,并能够运用这些要素进行创作。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学习,掌握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并能够运用这些要素进行创作。
3. 情感目标,通过微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形状、质地、空间等构成要素的介绍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微课形式将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线条的构成要素。
线条的类型,直线、曲线、斜线等。
线条的表现力,粗细、长短、方向等。
线条在绘画中的运用,描绘物体的轮廓、表现形态和结构等。
2. 色彩的构成要素。
基本色彩,红、黄、蓝。
三原色的混合,红+黄=橙色,红+蓝=紫色,黄+蓝=绿色。
色彩的明度、饱和度、冷暖等特性。
3. 形状的构成要素。
形状的种类,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形状的大小、比例和排列。
形状在绘画中的运用,构图、造型等。
4. 质地的构成要素。
质地的表面特征,光滑、粗糙、细腻等。
不同材料的质地表现。
质地在绘画中的运用,赋予作品丰富的触感和表现力。
5. 空间的构成要素。
透视原理,近大远小、高矮厚薄。
空间的层次和透视关系。
空间在绘画中的运用,营造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微课教学,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地展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物展示,展示不同材料的线条、色彩、形状、质地和空间的表现,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
3. 创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作品、听取学生的表现和观点,评价学生对绘画艺术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微课教学效果。
幼儿园《红黄蓝的构成》艺术教案
幼儿园《红黄蓝的构成》艺术教案幼儿园《红黄蓝的构成》艺术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红黄蓝的构成》艺术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红黄蓝的构成》艺术教案篇1活动目标:1、在欣赏的基础上,继续了解粉印版画的制作过程,对版画活动产生兴趣。
2、尝试制作粉印版画,初步掌握粉印版画的操作方法,体验创作的快乐。
3、用正确的姿势握铅笔和水粉笔,学习在调色盘上调颜色的方法。
活动准备:1、幼儿已熟悉粉印版画的.操作材料。
2、课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系列作品。
3、粉印版画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水粉笔,调色盘,作业纸,5B铅笔等。
4、小组共用的材料:装有颜料的调色盘两个,抹布两块,桌布,水罐。
活动过程:1、出示粉印版画的工具材料,帮助幼儿回忆材料使用的规则。
(1)教师:你还记得这些材料是怎么用的吗?这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怎么用?水粉笔怎么拿?作业纸怎么用?先怎样?再怎样?(2)教师:共用的颜料怎么调到自己的调色盘里?(用水粉笔当小勺挖一点放在自己的调色盘里)换颜色的时候先要干什么?(洗笔)2、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构成》,引出"格子布"的创作话题。
(1)教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猜猜,可能画了什么?像什么?(2)教师:画家在画格子布的时候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么搭配在一起的?3、幼儿进行粉印版画创作活动。
(1)重点:学习用5B铅笔在吹塑纸上画格子布;沿铅笔轮廓线在吹塑纸上涂上水粉颜料;换颜色的时候用抹布把笔上的颜料擦干净;学习用压一压、抹一抹的方法印制粉印版硎。
(2)难点:掌握用笔的轻重(不能把吹翅纸画破,也不能太轻看不出印痕);颜料涂在轮廓线上的时候要用铅笔再勾画下。
要点提示:(1)由于是抽象画欣赏和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并不一定非要像"格子布"。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三大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基本认识,培养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三大构成概述1.1 三大构成的概念1.2 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2. 第二章:平面构成2.1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2.2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2.3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3. 第三章:色彩构成3.1 色彩的基本概念3.2 色彩的心理效应3.3 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4. 第四章:立体构成4.1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4.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4.3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5. 第五章:三大构成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5.1 项目一:平面设计5.2 项目二:产品设计5.3 项目三:空间设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大构成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意。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成绩: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三大构成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大构成教材及相关辅导书籍。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及教学图片。
3. 实践材料: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4. 网络资源:相关设计网站、视频教程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平面构成的法则6.1 对称与平衡6.2 对比与统一6.3 重复与节奏6.4 发射与集中2. 第七章:色彩构成的原理7.1 色彩的三要素7.2 色彩的对比效果7.3 色彩的调和7.4 色彩的情感表达3. 第八章:立体构成的形式8.1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8.2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8.3 立体构成的空间表现8.4 立体构成的创意实践4. 第九章:三大构成的实际应用9.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9.2 产品设计中的应用9.3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9.4 时尚设计中的应用5. 第十章:三大构成的创新与发展10.1 现代设计中的新趋势10.2 科技对三大构成的影响10.3 跨领域设计中的融合10.4 学生创新实践与展示七、教学安排1. 第六章:4课时2. 第七章:4课时3. 第八章:4课时4. 第九章:6课时5. 第十章:4课时八、教学活动1. 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法则。
《立体构成》教案 第1课 认识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课时分配表2我们设计、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学生】聆听、思考问题导入(5 min)⏹【教师】展示“纸质立体世界”图片,并提出问题:请你选择一幅作品,说说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学生】观看、思考、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宫灯、包装盒、立体书、纸雕等作品……其实,这些精妙绝伦的设计背后都有立体构成的实际应用。
⏹【学生】聆听、记录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18 min)⏹【教师】讲解新知:立体构成起源一、立体构成与包豪斯◉【教师】组织学生扫码播放“你听说过包豪斯吗?”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包豪斯生平和艺术理念立体构成源于包豪斯开设的一门设计基础课,是在包豪斯学院创办后确立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视觉训练和造型规律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潜在才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立体造型能力。
1919年4月,德国魏玛市成立了一所名为“包豪斯(Bauhaus)”的学校。
格罗皮乌斯是首任校长,也是包豪斯的奠基者,他受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影响,在教学方法和设计风格上做了重大改革。
同时,在康定斯基、李斯茨基、里特维尔德、保罗·克利、约翰·伊顿等艺术家的努力下,包豪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种代表未来的新美学思想。
包豪斯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播放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作用,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历史,开阔学生的眼界3能力与设计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还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教育口号,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开创了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理论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兼修艺术与技术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的设计注重满足实用要求,注重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性能,并且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包豪斯虽然仅仅存在了14年,但它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分类。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
5. 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立体构成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本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线条构成艺术作品教案解析及教学反思
线条构成艺术作品教案解析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线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掌握线条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3.能够运用线条创作出个人作品。
二、教学重点1.线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1.如何深刻理解线条在造型中的重要作用。
2.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条造型表现不同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分组探究法。
五、教学内容1.线条的基本概念线条是由不同长度和宽度的点组成的。
它是造型之基础,线条是无形的,但是它却能够描绘出物体的形体轮廓,同时也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质地、空间、形态、内在感觉等。
2.线条的分类(1)实线:实线是一种完整结实的线条,更加稳定和看得见。
(2)虚线:虚线是一种由一组相隔较短距离的点构成的线。
(图1)(3)折线:折线是由一些连续折角形成的线条。
(图2)(4)曲线: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曲线的走向具有复杂的曲折性。
(图3)(5)粗细线:粗细线是指线条粗细不同,为画面增加层次感。
(6)交叉线:交叉线是指线交叉或分别出现的线条。
(图4)(7)奇线:奇线是指把好几个线条融为一体,形成奇特的线条形状。
3.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艺术创作中运用实线可以使画面更加稳定、清晰,产生一种厚重感和实感;虚线则更加轻盈、灵活,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运动或存在感;折线多用于描绘物体边缘,能够表现出物体的方向或位置;曲线则能够表现出流畅性或复杂性,凸显出物体的质感;粗细线能够造成层次感和距离感,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节奏效果。
交叉线能够使画面更加立体,产生一种纵深感;而奇线则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和抽象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个人创作请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线条知识,根据所选材料,进行个人创作。
可以使用色彩,可以立体,绘画风格自主选择。
注意:请尽量在最少的线条上完成个人创作。
六、教学反思线条构成艺术作品教案是一份比较全面的线条教案,使学生能够从基本的线条概念到众多线条的分类和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最后完成个人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要素-----线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2
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点的含义,表现形式及特点
技能目标:学会并应用与实践
重点
点的表现形式
难点
点的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提问:点的概念
新课内容:
一,提出问题
1.线的含义?
2.不同线的表现形式,如粗线,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进行举例
3.线的特点,举例?
2.每小组选择一幅选派代表讲解绘制过程,并解答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作业:创作或临摹书中相应的作品一幅
题目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2
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点的构成形式,分类,含义等
技能目标:学会并应用实践
重点
点的形式
难点
虚点的表现方式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题目
概念要素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6
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构思该如何进行?掌握画该的正确绘制步骤
技能目标:学会并应用实际
重点
纸面上绘制的步骤
难点
构思
教学过程及内容பைடு நூலகம்
导入新课:
提问:分割的类型
新课内容:
一,提出问题
1.平面构成设计在纸上的绘制步骤?
2.构思应该如何进行?
3.画稿该图和绘制?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2.每小组绘制三张能说明骨格形成的画面,教师负责整理,发给其他小组,并要求回答画面中骨格的类型。
总结: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平面构成的第一届可,知识内容侧重于理论,并且比较抽象。知识点主要围绕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作业:1.回答P25页(一)思考题:1、2
题目
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2
方法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2
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几何形的画法
技能目标:学会并灵活运用
重点
画法的掌握
难点
绘制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提问:
新课内容:
一,提出问题:
1.一条线段的重锤线和画法?
2.三角形画法?
3.正五边形画法
4.五角星形画法
5.正六边形画法
6.旋转弧线画法
7.渐伸漩涡线画法
(二)分割
1.比例分割
2.自由分割
(三)节奏
(四)韵律
(五)变化与统一
(六)对称
(七)平衡
(八)对比
(九)调和
一十,师生互动
1.老师提供范例,分发给每个小组。
2.每个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分析,并进行临摹
3.根据范例的形式进行创新
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形式美法则的九种形式,其中,重点为比例
作业:临摹书上作品
题目
项目一概述(一)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4
方法
讲授法,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技能目标:学会和掌握骨格
重点
规律骨格,非规律骨格
难点
重复骨格形成的演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二维和三维的理解
新课内容:
一,提出问题:
1.平构研究的主要对象?
2.平面构成的内容
3.由重复骨格的基本方格,可以演变乘几种形式?
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关于线的基础知识
8.S形画法
二,学生分组,相互讨论,进行绘制
三,教师提问
四,教师讲解知识点
五,师生互动
1.教师提作品
2.学生讨论,派代表分析作品并进行讲解绘制
作业:临摹书上作品
题目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数
4
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表现形式,分割的类型及目的
技能目标:学会并灵活运用
1.单形
(1)分离
(2)接触
(3)重叠
(4)透视
(5)联合
2.复形
(二)正形与负形
(三)独立形与连续形
(四)任意分割形
五,师生互动
1.老师给出几种几何图形
2.每小组利用老师规定的图形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形象
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形”的构成,其中本科的重点为“形”的形成
作业:利用几何形组合新的形象
题目
几何形的基本画法
项目教学法
知识目标:掌握形的构成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学会形的形成与分割
重点
形的形成
难点
形的形成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提问: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
新课内容:
一,提出问题:
1.“形”指哪些内容?
2.形的形成关系?
3.正形和负形的概念?
二,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给出答案
三,教师提问
四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单行与复形
二,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给出答案。
三,教师提问
四,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线的含义
(二)线的类型与特点
(三)线的形成
1.面化的线
2.立体化的线
3.不规则的线
4.消极的线
5.粗细渐变的线
6.错觉的线
(1)线的长短错视
(2)线的交叉错视
(3)直线曲化的错视
(4)角度位置的错视
五,师生互动
1.教师提供作品
2.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分析讲解
二,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给出答案。
三,教师提问
四,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平面构成的材料
1.着色材料
2.被着色材料
(二)平面构成的工具
1.描绘用具
2.尺美
3.测量用具
4.描图用具
5.切削用具
6.挖洞用具
(三)纸面上绘制的步骤
1.构思
2.起稿
3.画墨稿
4.休整
(四)利用电脑进行绘制。
五,师生互动
1.老师选择一幅来分析和讲解整个画面的绘制过程
二,学生分组,相互讨论问题
三,教室讲解知识点:
1.平构的基本概念
2.平构的内容
1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及基本形
●有作用骨格,无作用骨格
●可见骨格,不可见骨格
●重复骨格演变的形式
A比例的改变
B方向的改变
C行列的改变
D骨格线的弯折
E骨格单位的联合
2肌理
四,师生互动
1.教室给出图片,学生来回答图片中的骨格类型。
重点
形式美法则的表现形式
难点
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提问:S形画法
新课内容:
六,提出问题:
1.在构成艺术中常用的比例有几种
2.分割有几种类型?目的是什么?
3.形式美法则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七,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给出答案
八,教师提问
九,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比例
1.黄金比
2.等差数列比
3.等比数列比
(2)虚点。具体表现方法
第一,把线切断,并稍稍拉开,露出点状的缝隙
第二,用面加以包围,留下点状的空白
第三,在画面上挖洞
(3)线化的点
(4)渐变的点
(5)不规则的点
五,师生互动
1.教师提供作品
2.学生分组讨论,派代报分析讲解画面中点的知识
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概念要素中点的知识。
作业:完成P39的练习题1.
提问:回话的过程共包含哪些步骤
新课内容:
一,提出问题
1.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可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2.概念要素有哪些?
3.点的形式有哪几种?
4.点的含义有哪些?
二,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给出答案。
三,教师提问
四,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概念要素的含义
(二)点
1.点的意义
2.点的视觉作用
3.点的形成
(1)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