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概论:第四章 第一节 有机质地一纸质
文物保护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平台课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计划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刘成七、教学简介: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
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前言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一一千年风雨的洗礼3、雨与光化学烟雾一一现代文明的苦恼1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一、文物的种类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1、大气环境一一全开放环境2、可调节控制环境一一全封闭环境3、普通的馆藏环境一一半封闭半开放环境三、文物保护的任务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1、从内因着手2、找腐蚀外因3、究腐蚀机理4、对症下药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1、保持原貌一一少干预原则2、长期有效3、可逆性处理24、现实可行,符合经济条件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安排1、主要了解各类文物的组成与特性2、掌握目前各类文物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保存方法3、了解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需求与临时保护方法4、每周2学时,课堂30学时,教学参观6学时第二章陶、瓷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第一节陶、瓷文物的特性一、陶、瓷文物的发展史1、陶器起源2、原始瓷器的产生3、瓷器的发展二、陶、瓷的制作过程1、陶、瓷的原料2、陶、瓷的烧成温度3、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4、陶、瓷的结构与性质三、陶、瓷器两者的区别1、原料:导致陶瓷器有本质区别的内因。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纸质文物保护PPT课件
三是草类植物:如芦苇、竹子、芒秆、麦草、稻草、龙须草、 高粱秆、蔗渣等。 四是韧皮纤维类,如亚麻、黄麻、洋麻、檀树皮、桑皮、棉秆 皮等。 五是种毛纤维类,如棉花、棉短绒、棉破布。
六是废纸纤维类。
造纸方法
手工造纸 机械造纸
手工造纸
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单。麻类有大 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 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 毛竹和慈竹。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 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 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 (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 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四、竹纸:
顾名思义竹纸就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主要原料为毛 竹,此外还有苦竹、绿竹、慈竹、黄竹等等。我国四川省夹江 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竹纸种类繁多,常见的 有毛边纸、毛太纸、元书纸、玉扣纸、连史纸,传统的富阳宣 和夹江宣纸也属竹纸,不过现在很多都改由龙须草抄造。
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 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 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与安徽宣纸齐名 ,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赞之为"国之二宝
文物保护学概论复习题分类版.
⽂物保护学概论复习题分类版.古漆⽊⽵器1、古漆⽊⽵器类⽂物保护处理的必要性由于出上的古漆⽊⽵器类⽂物因在古墓中埋藏了漫长的岁⽉,多数曾受到地下⽔的长期浸蚀。
这些漆⽊⽵器的内部分⼦结构已究全被⽔饱和,所以称其为饱⽔漆⽊⽵器。
这样的⽂物出⼟后,饱⽔状态下的环境突然改变,器物的表⾯很快⼲缩,⽽内部则⼲的较慢,这样内外⼲缩情况差别很⼤,就会引起起翘、开裂、脱⽪、变形,甚⾄达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出⼟的饱⽔漆⽊⽵器,不能让其⾃然⼲燥,⽽必须⽴即采取保护性处理。
2、蔗搪脱⽔定形法优点①此法能使⾼度腐朽的饱⽔漆⽊器得到脱⽔加固。
②此法的适⽤范围⼴,对不同树种、不同含⽔量的器物都能适⽤。
③处理后⽊质质感强,能很好地保待漆⽊器原貌。
虽有⼀定收缩,但对漆⽪没有⼤的影响。
④脱⽔定形后,如在⽔中授泡⼀定时间。
蔗糖可以全部溶出,恢复到饱⽔状态,并不改变器物的外形。
这种可逆性,对初次处理失败或今后发现更好的材料或更为先进的技术,需要⼀再次处理,都是⾮常有利的。
⑤该法⼯艺简单,不需专门设备,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推⼴。
3、古代漆器的现场保护⽅法①漆器从墓葬出⼟后,应⽴即进⾏拍照、秋像等⼯作,及时、全⾯、准确的记录残存及损坏状况。
②在起取漆器时,双⼿应从靠近漆器底部的位置轻轻托起,放在⼀个平整、坚固的托板上,做好记录,写好标签。
③⽤⽔质较好的井⽔(即含钙、镁离⼦少的⽔)或墓室中的积⽔,最好⽤去离⼦⽔轻轻洗去器物表⾯的污物。
④⽤质软的塑料薄膜将器物⼩⼼谨慎地包好,并在器物底部附近垫放⼀团⽤离⼦交换⽔浸润的棉花,以防⽔分快速蒸发掉。
⑤再⽤泡沫塑料包裹,放⼈⼤⼩合适的箱盒内,在器物的四周填充纸屑,碎的泡沫塑料或其他质地柔软的物质(既能保证器物在箱盒内固定不动,不来回碰撞,⼜不会因包裹⽽磨损器物)⼝包装好后⼩⼼送往实验室进⾏保护处理。
4、出⼟饱⽔的漆⽊⽵器直接暴露于空⽓中会出现哪些损坏①.⽵简马上会收缩、起翘②漆器表⾯漆膜会发⽣起皱现象③出⼟的彩绘⽊俑在阳光照射下,⼗⼏分钟之内表⾯彩绘就会发⽣明显的变化④⽊器表⾯会⼲裂,由于器物内⽔分迅速蒸发,⽽使⽔中可溶盐在⽊器表⾯析出⽽器物泛⽩,直接影响⽂物的外观。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
《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
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0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方法: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有机质文物保护
物理修复
01
物理修复是指在不改变文物原有材料性质的基础上, 通过物理手段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
02
常用的物理修复方法包括:加固、支撑、拼接、封 闭等。
03
物理修复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适用于各 种类型的有机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化学修复
01 化学修复是指利用化学试剂或化学反应对文物进 行保护和修复的方法。
多样性和独特性。
促进文化交流
有机质文物作为文化交流的 载体,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 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
推动文化传承
通过展示和传播有机质文物 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以激 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 热爱,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实物资料和灵感来源。
艺术创作
通过对有机质文物的深入研究,可以启发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
艺术教育
有机质文物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实物教材, 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艺术风格。
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展示文化多样性
有机质文物是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产物,通过展示不同地 域、不同时期的有机质文物 ,可以展示世界各地文化的
温度控制
温度稳定性
保持恒定的温度对于有机质文物的保存至关 重要,温度的波动会加速文物的降解和老化 。
适宜的温度范围
根据不同类型有机质文物的特性,应将温度控制在适 宜的范围内,通常在20℃-25℃之间。
防止极端温度
极端的温度条件会对有机质文物造成损害, 应避免暴露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
湿度控制
湿度稳定性
紫外线对有机质文物具有破坏性,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文物 褪色和脆化。
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
文物保护技术学导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导论》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导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计划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刘成七、教学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保护专业一年级新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
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最快速度了解文物保护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感。
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介绍文物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已经获得的成果,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与考古、历史、数理化等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关系,初步入门文物保护行业。
通过教学参观实地考察,了解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保护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地位,增强学生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物”在历史发展研究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第一节历史与现实一、稽古论今与展望未来1、人类起源与文明进程2、工业革命与环境、能源危机3、人类的明天会是怎么样的?二、历史发展、社会进步1、民族发展沿革与国家统一依据2、社会认同与和谐社会三、文化起源与文明交流1、民族自信心与文明之光相互照耀2、宗教思想的沿革与人类自身对生命的思考第二节历史学与考古一、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的相互作用1、考古的真实定义2、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相互关系二、考古实物与研究结果是历史学研究的物质基础1、建立在古代实物基础上的历史观才是可靠的2、历史学是具有时空概念的逻辑性思维三、文字记载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增强说服力1、在考古成果中的文字记载与事件还原2、文献整理与实物对照研究的方式方法3、考古改写历史,纠正历史偏差第三节考古学与文物一、考古学的研究基础就是文物本身1、文物的定义2、文物的种类与历史承载二、文物的作用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1、文物见证历史2、文物蕴藏人类智慧3、文物本体信息与价值体系思考题:1、从历史学的价值观,谈谈历史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物学概论6
3.实地调查 3.实地调查 这是专业调查的关键,有四项要求: 这是专业调查的关键,有四项要求: 以前所述的调查方式为基础; (1)以前所述的调查方式为基础; 有一定的考古学及文物学知识; (2)有一定的考古学及文物学知识; 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苦的精神; (3)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苦的精神; 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并履行必要的报批手续。 (4)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并履行必要的报批手续。
第三节 研究发现 通过研究发现是文物发现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 法。 一、研究发现是在已有的发现基础上的发现 1.证实已有发现的科学性 真实性、有效性; 证实已有发现的科学性、 1.证实已有发现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 2.去除可能出现的错误 虚假因素; 去除可能出现的错误、 2.去除可能出现的错误、虚假因素; 3.发现新的文化内涵 发现新的文化内涵。 3.发现新的文化内涵。
二、专业调查 专业调查是发现文物的主要工作方法。 专业调查是发现文物的主要工作方法。其工作 流程如下: 流程如下:
1.资料调查 1.资料调查 包括查看地方史志, 包括查看地方史志,通读主要历史典籍 以及多种相关专业调查资料。 以及多种相关专业调查资料。
2.走访调查 2.走访调查 对象是有关地方学者、 对象是有关地方学者、耆老以及从事田 野和物资回收方面的工作者。 野和物资回收方面的工作者。
1. 软件说明
2. 软件概述
采集软件用于不可移动文物和 采集软件用于不可移动文物和消失文物 数据的采集,包括录入、编辑、删除、 查询功能,并将录入的不可移动文物在 地图上标出。 支持采集数据的导入、导出。 电子地图数据的导入、删除。 提供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的查询。
登录
区划选择 GB/T 2260-2002
(一)统筹规划 普查实行全国统筹规划,统一部署, 普查实行全国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县级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实施的办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实施的办法。 (二)统一标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 (三)突出重点 以全面调查、 1、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 点。 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 2、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 应重视乡土建筑和建筑群,大遗址和遗址群, 应重视乡土建筑和建筑群,大遗址和遗址群,跨省 区的线形遗址和遗迹的调查登录 区的线形遗址和遗迹的调查登录。 (四)县为单元 (五)控制质量
纸质文物地保护基础知识
一、纸质品基本知识1. 纸的定义以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 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
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
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法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
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成本。
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质量。
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
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
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理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
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
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
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
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文物保护学概论:第四章 第一节 有机质地一纸质
其他污渍: 胶、浆糊——温水 霉斑——乙醇或丙酮 铁锈——5%草酸 茶或咖啡——过硼酸钠 颜料——乙醇+苯;吡啶、松节油 脂肪——乙醇、石油醚或吡啶 油——丙酮、甲苯、四氯化碳、正乙烷 漆——丙酮、稀氨水 蜡——汽油、甲苯
(二)漂白
1、过氧化氢 2、次氯酸盐 3、氯胺-T 4、高锰酸钾 适用于纸质状况良好
五、纸质文物检测分析技术
紫外光\白光放大检查灯 纸张纤维检测系统 纸张测厚仪、酸碱度测试仪 书籍拍照系统:无影灯、相机、翻拍架
颜料(染料)检测 偏光显微镜 拉曼光谱法 XRD 扫描电镜能谱法 胶结材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书香门第之文房四宝
墨:松烟墨、油烟墨 碳+蛋白胶质+添加剂—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不可湿洗 恒温恒湿,切忌环境突变
重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科学研究,解决文物保护和修复 的关键技术问题;
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修复规范和标准,在修复前后和 过程中都要留下相应的影象和文字记录,特别是对于丝 织品和字画的修复装裱等,更是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
2、机械纸制造工艺 制浆 机械法:无法去除木质素,疏松易脆易变黄 化学法: 亚硫酸盐法:酸性残留 碱法:纤维素受损严重 氯化法:纤维素受损严重
上胶:降低吸湿性,动植物胶、松香+明矾 (水解产生硫酸)
填料:淀粉、滑石粉、黄豆浆汁、矾土、白 土等。降低纤维的机械粘着力和摩擦力,同 时降低强度。
一、纸质文物材质组成及特性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
陕西西安“灞桥纸”:公元前2世纪 (蔡侯纸、左 伯纸)
历代手稿文献、古籍善本、法书绘画、碑帖经卷、 档案等
(一)组成材料
纸质文物:纸、书写绘画材料(墨、墨水、油墨、 颜料)、粘合剂等
【历史课件】文物保护概论
研究对象复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但是文物保护的研究对象由于构 成文物材料的复杂性,造成了文物保护研究必须是多学科的研究。 (因为文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是人类使用过的东西都有可能 包括在文物的范畴中,所以它涉及的学科的范围相当广)
内容复杂
修复应该强调美学要求; 不同意基于类推基础的重建; 应保留所有历史时期叠加的全部历史、
艺术特征元素; 对保存什么的选择要“求全责备”; 强调每一件历史器物的特殊性; 修复应该按各个器物采取不同方法; 修复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现代修复 Modern Restoration
以Cesare Brandi的《修复理论》(1963) 一书为标志,文物的现代修复理论得到 了确认。现代文物修复理论同时追求文 物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和谐, 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要求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引用其它学科的技术的同 时,又起自己的特殊要求。这与在工业生产中 的材料保护是有区别的,如化工生产中钢铁构 件的保护,只会考虑在实际使用寿命期限内, 使之有效运行就可以了,而且不会考虑其社会 科学方面的内容,不会考虑其颜色的变化等。 而文物就不同了,既要考虑其尽可能地长久的 保存下去,又不能对其外观产生不可接受的影 响。
Hale Waihona Puke 在文物保护科技保护中,科学技 术一词不能仅用“科学”来概括
其实它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个不同方面 的内容,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 互促进。如我们所知,科学是认识自然 和社会的,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和阐明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而技术则是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是技术学的简称。
文物首先是物质的实体,具有物质的自 然属性,它的自然破坏受内在的和外来 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科学是研究认识 各类文物的组成、性质、损坏原因、机 理,以及破坏过程中内、外因的相互关 系,即研究规律性问题。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纸质品基本知识1.纸的定义以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
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
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法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
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成本。
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
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
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矶、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
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理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
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
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
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
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文保期末复习2017
期末考试复习题
BTA B-72 EDTA二钠盐 ( PS)(硅酸乙酯) Plaryone膜加固法 PEG RP保存系统 XRF 、XRD 、无损检测分析 青铜病、玻璃病、红粉病、油画癌 万年红纸、黄纸、椒纸、纸张自毁、书砖 古斑、狐斑、风化、盐析 协同效应、“黑脸”壁画、鸡骨白、玉沁 预防性保护;最小介入;退让原则; 可识别性;可再处理性 缓蚀、封护、脱盐、(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脱酸) 文物保存环境因素、“千年古尸”不腐之谜
一、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第一节 青铜器 第二节 铁器 第三节 金银铅锡器 二、硅酸盐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第一节 陶瓷砖瓦 第二节 石质文物 第三节 壁画与彩绘泥塑 第四节 玉器和玻璃器 第五节 土遗址和墓葬(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章 有机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第一节 纸质文物 第二节 纺织品文物 第三节 竹木漆器 第四节 骨角牙器 第五节 皮革与古尸
文物工作的十六字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文物保护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与考古发掘的关系 与一般防腐保护的关系 与科技考古的关系 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与城市基础建设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第三章 无机质地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概论
期末复习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二章 文物保护工作概论 第三章 无机质地文物保护
一、金属质地文物保护 二、硅酸盐质地文物保护
第四章 有机质地文物保护 第五章 文物检测分析技术
第一章 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文物按材质分类及保存要求 ※文物的劣变现象及劣变原因 ※文物保护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及科研机构 ※文物保护史概述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物保护概论》课件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1
文化传承
文物保护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使其为后代留下重要的历史和艺术遗
产。
2
教育启示
文物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和文化教育资源,启发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思
考。
3
经济发展
文物保护也能激发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可持续增长。
文物保护的原则
《文物保护概论》PPT课
件
欢迎来到《文物保护概论》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文物保护的
重要性、原则、法律法规、技术手段以及国内外的文物保护案例。让我们深
入了解并欣赏这个引人入胜的领域!
文物保护的定义
文物保护是指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
复和传承的一系列措施和行为。它旨在确保文物的永久保存和可持续发展。
点和文化遗产。
3
中国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保留了这些珍贵的壁画作
品。
结语
通过本课程,我们希望您更加了解文物保护的定义、重要性、原则、法律法规、技术手段以及国内外的文物保
护案例。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而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让我们共同保护好珍贵的文
化遗产,传承人类的瑰宝!
真实性原则 ✅
完整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文物保护应尊重和保留历史真Leabharlann 文物保护应尽量保持文物的完
文物保护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实性,不进行伪造、修改或损
整性,不随意割裂或破坏文物
采用可持续的方法和材料进行
坏。
的结构。
修复和保护。
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文物保护学概论
文物保护学概论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文物保护学-纸质文物的保护2015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孙丽娟
5
slj329@
第五节 纸质文物分析测试
5.1仪器 5.2标准
第六节 纸质文物保护方案的设计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孙丽娟
6
slj329@
第七节 纸质文物的保管
7.1纸质文物采取正确的防光措施 7.2纸质文物保存的温湿度要求 7.3纸质文物防尘处理要求 7.4纸质文物有害气体的防治 7.5纸质文物有害生物防治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21
slj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 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 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 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 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 笺。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 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明朝科学家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制造竹纸的方法。
宋元 12 31
40
17
16
34 41
9
明代 40
25
29
6
38
33 23
6
清代 8
29
58
5
14
73
8
5
民国 3
17
23
57
4
28 35 33
解放 后
31
26
23
20
43
30 21
6
纸质文物的老化是指在保存和展示的过程中其外观、 结构和性质等诸多方面逐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具体表现 为纸张变色、泛黄、强度下降、变脆易碎和化学性质变化 等方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外界因素和纸 质文物自身某些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机械纸制造工艺 制浆 机械法:无法去除木质素,疏松易脆易变黄 化学法: 亚硫酸盐法:酸性残留 碱法:纤维素受损严重 氯化法:纤维素受损严重
上胶:降低吸湿性,动植物胶、松香+明矾 (水解产生硫酸)
填料:淀粉、滑石粉、黄豆浆汁、矾土、白 土等。降低纤维的机械粘着力和摩擦力,同 时降低强度。
机械强度越大 吸水性:分子链上含有羟基 不溶于水:分子排列规则,大量氢键
不耐酸:在酸性介质中水解成葡萄糖 在高温、光照、氧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 常温稳定性 纤维素比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稳定
中国古纸纤维素含量高,纤维长,所以强 度和耐久性好,可以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 年。
2、半纤维素
植物细胞,多聚糖分子混合物 在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起连接作用 怕光热氧酸碱 适量的半纤维素,可以缩短打浆时间,增
常温纸张含水~7%
二、纸质文物的劣化现象及劣化机理
1、劣化现象 变黄发脆、易折断裂、酥碎分解、虫蛀发霉 “自毁”、“书砖” 2、劣化机理(温湿度、光、污染气体、生物) 成分组成:C-C键能小, 光降解、热裂解
氧化、水解、磺化、氯化 制造工艺:明矾-硫酸铝(强酸弱碱盐) C、H、O:霉菌昆虫的养料
中国“图书保护十法”:避蠹药、防蠹纸、 防腐墨、改字方、防霉糊、杀鼠剂、糊剂、 加封术、防潮法、收藏室。
展看古画“五不可”:酒后、灯下、雨夜、 俗子、妇女。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清洁清洗-漂白-脱酸-加固
(一)清洁清洗(点滴实验) 软毛刷、吸尘器 水斑、泥斑:蒸馏水浸泡+毛笔;吸水纸 字迹彩绘加固剂:
五、纸质文物检测分析技术
紫外光\白光放大检查灯 纸张纤维检测系统 纸张测厚仪、酸碱度测试仪 书籍拍照系统:无影灯、相机、翻拍架
颜料(染料)检测 偏光显微镜 拉曼光谱法 XRD 扫描电镜能谱法 胶结材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书香门第之文房四宝
墨:松烟墨、油烟墨 碳+蛋白胶质+添加剂—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不可湿洗 恒温恒酸氢镁 氢氧化钙+碳酸钙 磷酸+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
2、干法脱酸 碱性物质溶于甲醇 浸渍、喷涂 维托真空脱酸法
书籍脱酸喷雾
3、气相脱酸 氨气 碳酸环已胺气相脱酸 吗啉蒸气脱酸 二乙基锌气相脱酸
(四)加固(修补)
传统装裱法 加膜法:
机械纸:新闻纸、印刷纸、打字纸、有光纸、图画 纸
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属、石板、泥版、 竹简、木牍、缣帛、纸草(莎草纸)
造纸原材料:树皮、麻、破布、旧渔网、 竹子、稻草、麦秆、藤等
植物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单宁、果胶、树脂、脂肪、蜡、色素及灰 分等
1、纤维素
呈白色、密度1.5~5.6,具有光学双折射现象 C、H、O (C6H10O5 ) n n越大、聚合度越大、分子量越大、分子链越长
R.H.=60% 囊匣柜橱:微环境控制、无酸纸收纳盒 砚:玉石、陶瓦、澄泥、银铁铜 不能与墨存放在一起
总结
从治理大环境和微环境入手,对馆藏文物实施按材质分 类管理,因地制宜,解决和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条件;
重视文物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加大馆藏文物防腐经费的 投入比例;
从多个方面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重 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保护的投入;
《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四章 有机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2014.11
第一节 纸质文物 (笔墨纸砚) 第二节 纺织品文物 第三节 竹木漆器 第四节 骨角牙器 第五节 皮革与古尸
第一节 纸质文物
一、纸质文物材质组成及特性 二、纸质文物的劣化现象及劣化机理 三、纸质文物的保护一般技术 1、中国传统保护技术 2、现代科技保护技术 四、纸质文物最佳保存环境 五、纸质文物检测分析技术
三、纸质文物的保护一般技术
传统保护技术
驱虫避蠹:黄纸、椒纸、万年红纸 黄檗;胡椒、花椒、辣椒;红丹;白矾; 麝香、雄黄雌黄、樟脑 百部草、芸香草、艾叶、烟叶、香蒿、兰
花、荷花瓣、芥菜等 防潮:通风、日晒、石灰、木炭 装裱:防潮防尘避光 箱柜囊匣:密封
古代传统的曝书技术,即在晴朗的天气将书 卷翻晒。紫外光有杀菌、灭虫的作用,但对 纸张纤维有损伤,为今所不取。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或胶矾水
其他污渍: 胶、浆糊——温水 霉斑——乙醇或丙酮 铁锈——5%草酸 茶或咖啡——过硼酸钠 颜料——乙醇+苯;吡啶、松节油 脂肪——乙醇、石油醚或吡啶 油——丙酮、甲苯、四氯化碳、正乙烷 漆——丙酮、稀氨水 蜡——汽油、甲苯
(二)漂白
1、过氧化氢 2、次氯酸盐 3、氯胺-T 4、高锰酸钾 适用于纸质状况良好
一、纸质文物材质组成及特性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
陕西西安“灞桥纸”:公元前2世纪 (蔡侯纸、左 伯纸)
历代手稿文献、古籍善本、法书绘画、碑帖经卷、 档案等
(一)组成材料
纸质文物:纸、书写绘画材料(墨、墨水、油墨、 颜料)、粘合剂等
纸的种类:手工纸(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 纸、 宣纸、 毛边纸、连史纸等)
加纸的强度 含量过多会影响纸的寿命
3、木质素
具有芳香族特性,含有多种官能团,甲氧 基、羟基、羰基、醛基、醚键等
化学性质活泼,可发生磺化、氯化、氧化 等反应。
呈白色,不溶于溶剂,质地脆弱 高温溶解,溶液乳白或深褐色。 现代机械纸含较多木质素,易变黄发脆
(二)纸张的耐久性
原料、制造工艺 1、手工纸制造工艺: 蒸煮:石灰, 钙镁离子,中性或偏碱性 漂白:日光、草木灰等 打浆:充分捶捣使纤维交织均匀 抄纸
树脂加固(封护)法:胶矾水、醋酸 纤维素、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等 方式:溶液溶解、热压、真空渗透、喷涂等 丝网加膜法:蚕丝树脂
四、纸质文物最佳保存环境
恒温恒湿 15~18℃ R.H.=50~60% 避光:防止日光直射、防紫外线 陈列时光照度:30~50Lux 无尘、洁净:空气净化系统 防霉菌虫害 一物一盒 无酸纸收纳盒(文件、信件、照片等) 无酸防尘书套 RP保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