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通论教学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2.3.4.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2)(3)二、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2)(3)4.器物组合与分期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23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1.2.3.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2,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
中国考古学通论下
《xx 考古学通论(下)》一、课程名称: xx 考古学通论(下)二、课程种类:必修三、合用对象:文物博物馆专业本科生四、计划课时: 72五、学分: 4六、任课教师: xx 万里、 xx七、课程简介:《中国考古学通论(下)》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主要讲解从公元前 221 年秦一致至公元 1644 年明朝消亡这一历史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相貌与发展变化状况。
本课程的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可以整体认识秦汉至宋元明期间国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手工业、农业、宗教文化、出土文件以及边境地域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沟通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历史期间考古研究的基本技术。
同时要修业生可以认识和理解历史期间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xx 考古第一节 xx 期间历史文化背景第二节 xx 期间的时代特色第三节 xx 考古研究简史第四节 xx 考古的分期与分区一、 xx 考古分期二、 xx 考古分区第五节 xxxx与行宫一、 xxxx城二、发现研究简史三、 xx 人建都 xx四、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五、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六、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七、 xx 碣石 xx第六节 xxxx一、地理地点二、发现研究简史三、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四、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五、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第七节东汉 xxxx一、地理地点二、发现研究简史三、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四、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五、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第八节 xx 帝陵一、 xx二、 xx 帝陵三、东汉帝陵第九节 xx 与 xx 墓一、 xx、xx 墓基本形制二、竖穴黄肠题凑墓三、竖穴木椁墓四、横穴崖洞墓五、砖石室墓第十节 xx 官吏与老百姓墓一、墓葬形制二、葬具三、葬式四、随葬器物第十一节 xx 手工业一、陶瓷器二、钱币三、铜器四、漆器第二章 xx 南北朝考古第一节 xx 南北朝考古的历史特色第二节 xx 南北朝考古分期第三节 xx 南北朝期间的xx一、 xxxx二、 xx、西晋、北魏 xx三、 xx 南北朝 xx 发展趋向和影响第四节 xx 南北朝 xx 陵墓一、 xx 帝陵二、西晋帝陵三、十六国 xx 陵墓四、北魏 xx 陵墓五、东魏、 xxxx陵墓六、西魏、北周xx 陵墓七、 xxxx陵墓八、东晋南朝xx 陵墓九、 xx 南北朝 xx 陵墓制度总结第五节 xx 南北朝士族及老百姓墓葬一、 xx 西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二、 xx 东晋南朝墓葬第六节 xx 南北朝手工业一、瓷器二、钱币三、铜镜第七节 xxxx南北朝中外文化沟通一、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二、 xx 文化对 xx、xx 的影响三、 xx 文化对 xx、xx 的影响四、汉文化对xx 的影响第三章隋唐考古第一节隋唐考古导论第二节城址的发现与研究一、城址的分类二、 xx 旧址(一) xx 大兴 xxxx(二)隋唐 xx三、地方城址的分类(一) xx 的城址(二)边境地域的城址第三节隋唐五代陵墓一、帝陵(一)隋代帝陵(二)唐朝帝陵(三)五代 xx二、墓葬(一)分类(二)地面设备(三)葬具与葬俗(四)随葬品(五)壁画(六)分区与分期第四节 xx、xx 与 xx 古迹一、 xx 古迹二、 xx 古迹三、 xx 古迹第五节瓷器与瓷窑旧址一、概略二、瓷窑旧址(一) xx 的瓷窑旧址(二)南方地域的瓷窑旧址第七节隋唐五代期间的重要遗物一、 xx二、唐朝金银器皿三、隋唐铜镜四、唐朝的丝织与印染五、钱币与胸怀衡(一)钱币(二)胸怀衡第八节宗教古迹与遗物一、石窟寺二、隋唐期间的寺院布局三、其余佛教古迹与遗物第九节中外文化沟通的古迹与遗物一、外来移民墓葬及墓志的发现二、外来钱币的发现与研究三、外来玻璃器的发现四、 xx 釉陶器的发现五、外来 xx 的发现六、外来铜器的发现七、外来宗教的古迹与遗物(一)景教遗物(二)摩尼教古迹(三)祆教遗物第四章 xx 考古第一节 xx 考古导论一、分期二、研究内容与特色第二节城址及其余一、 xx 期间 xx 考古的特色二、 xx 规划的发展与演变三、 xx 和南方地域的地方xx 种类与布局四、 xx 期间的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一)宋朝城址(二)辽代城址(三)金代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四) xx 城址(五)元朝城址(六)明朝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七) xx 旧址第三节帝陵一、北宋帝陵二、南宋帝陵三、 xxxx四、 xxxx五、西 xx六、元朝帝陵七、明朝帝陵八、清朝帝陵第四节 xx 墓的葬制、分区与分期一、 xx 墓的葬制二、 xx 墓的分区与分期(一) xxxx(二)长江中下游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地域(三)湖广地域(四)闽赣地域(五)川渝贵地域第五节辽墓的分类与分期一、辽墓的分类二、辽墓的分区与分期第六节金元明期间墓葬一、金代墓葬二、 xx 墓葬三、 xx 期间与元朝墓葬四、明朝墓葬第七节手工业旧址与遗物一、宋朝冶铁旧址二、宋朝煤矿旧址三、元朝锻造旧址四、瓷窑旧址与瓷器(一)定窑(二) xx(三) xx(四) xx 窑(五)钧窑(六) xx 窑(七) xx(八)建窑(九) xx(十) xx 窑(十一) xx 窑(十二)宋朝官窑(十三)辽代官窑(十四) xx 瓷窑第八节重要遗物一、铜镜二、 xx三、钱币四、漆器五、纺织品六、玻璃器七、三彩器第九节中外文化沟通的古迹与遗物一、泉州宋元港与海船古迹二、泉州宗教石刻三、扬州拉丁文墓碑四、海南岛穆斯林墓群五、伊斯兰玻璃器六、外来钱币教材和参照资料( 1)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第一版社,2002 年。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通论第一章概论考古学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
考古学有其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器物形态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按其质料可分为……。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证史:证明史书记载的正确性正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补史:补充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补充历史时期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笔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由某一社会集团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其物质文化的体现。
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座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等;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考古学通论》教案长江大学历史系专业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地是,考古学研究地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地对象是文献资料。这里要注意的是,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当然,“同一时代”、“共同地区”、“一群特征性”这三者也是相对的。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文化面貌上又有一定的差异。这种情况就要用“文化类型”来区分。如:同属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一般分为“两城类型”、“城子崖类型”和“黄堌堆类型”;
二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由于该文化刚被发现时,还不了解其先后关系,也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就是指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
关于考古学的目的,或者说考古学的目标,目前国内的定位是“重构国史”。也就是说,国内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特别是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但国际上,现存流行的观点则有所不同。目前,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或考古学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复原文化历史。
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
这种做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被经常采用。但由于具有特征性(代表性)的遗物会在几种不同文化中存在。所以这种命名方法现在在考古学界一般不用。
5、以族别名称作为考分西文化的名称。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大体上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当;而在西欧、北欧等地区,整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都处在史前时期。
“中国考古学通论”纲要(续)
一点说明:“纲要”只是课上PPT的文字部分,有不少内容需要充实,大家可参考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张之恒《考古学通论》等书。
“考古学通论”纲要(续)古代中国青铜器概说一、青铜、青铜器、青铜时代“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
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
……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宋应星《天工开物》)金属材料学广义 vs 狭义“青铜”合金的比较优势熔点低红铜1083度;+锡15%,960度;+锡25%,800度硬度大(“布氏硬度”Brinell hardness)红铜35度,+锡5-7%,50-60度;+7-9%,65-75度;+9-11%,70-80度塑性和抗腐蚀性强二、青铜器分类性质、形制、功能容器(礼器)食器:鼎、鬲、甗、(烹);簋、盨、簠、敦、豆(盛)酒器:爵、角、斝、钅焦(温);尊、觥、方彝、卣、罍、壶(盛);觚、觯、杯、钅和(饮)水器:盘、匜、盉、盂、鉴、盆;乐器:铃、铙、钟(甬、镈)、钲、句鑃、铎、錞于兵器:戈、矛、戟、铍、钺、刀、剑、镞、弩、盔车马器工具量器、杂器等三、青铜器纹饰分类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1958年几何形纹样:云纹、雷纹、圆圈纹、涡纹、三角形纹、方形纹;动物性纹样奇异的动物纹样: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窃曲纹;写实的动物纹样:象纹、蝉纹、蚕纹、鱼纹、龟纹、贝纹、虺纹、兽纹、鸟纹;叙事画的纹样:车马或徒步狩猎纹。
“意义”的有无《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四、青铜器铭文1、年代学价值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标准器断代法”2、史料学“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3、语言文字学音-音韵学;形-构形学;义-训诂学词汇,《西周金文词汇研究》语法,《西周金文语法》、《西周语法研究》4、艺术价值“商周铜器款识,它们的布白之美,早已被人们赞赏。
大一上学期中国考古通论
大一下学期中国考古通论1,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并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的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基础之上以相关理论来指导发掘工作,同时对各层次的遗迹进行处理,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于尽可能准确地将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分开来,从而确定他们的相对年代,也就是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2,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下。
4,遗物: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东西,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犊,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
5,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统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成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
由于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总学时:32三、课程水平:适用于历史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四、撰写人:顾向明五、审核人六、课程介绍:本课程概要地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旨在普及、传播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有志于从事考古、文物保护与鉴定、博物馆、文化产业等工作和研究的同学打下考研和就业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共九章,内容讲授上以孙英民主编的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为主,同时融入了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走进河东》一书中的地方考古内容。
七、课程模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八、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课堂训练法等九、每周课程方案(提纲)第1周(2学时):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三、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和作用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 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中国考古学要论,佟柱臣著,鹭江出版社,2004。
第2周(2学时):第二章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节地层学、年代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二、年代学第二节田野考古的步骤与基本方法一、田野调查二、田野发掘三、撰写考古发掘报告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田野考古学》,于海光,山大出版社,1995年。
2.《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文物出版社,2004年。
第3周(2学时):第三章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一、什么是金石学?二、金石学的形成期三、金石学的兴盛期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欧洲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三、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概况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
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
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中国考古通论2018版
中国考古通论2018版
名词解释
中国考古学考古学文化考古类型学考古地层学探方法碳十四测年铜石并用时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聚落考古学简答题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通常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简述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
简述考古发掘(遗址)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简述整理考古发掘资料的要求
简述考古发掘报告的主要内容
简述考古综合研究的任务
简述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简述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简述考古学与历史学学的关系
简述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论述题
试述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试述中国考古学的产生背景和产生过程
试述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宗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金石学汤姆森沃尔索斯坦因伯希和李济安特生蒙特留斯马衡贾兰坡裴文中三叠层夏鼐梁思永西阴村马衡
简答题
简述清代金石学的特点
简述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简述考古学主要专业期刊
简述若干本考古学综合专著
论述题
有人说,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试加以评述。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直立人人字洞金牛山人许家窑人丁村人山顶洞人丁村人
水洞沟细石器和县人南京人
简答题
简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的人类化石
体质人类学研究在考古学上的意义
论述题
试述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异同
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考古学概论》是为历史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讲述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考古学定义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发展线索,加深对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理解。
并能够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运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内容等,使学生了解到考古学并非历史学的分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学的工具,而是一门与之并列的独立学科。
通过对考古简史,考古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等方面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掌握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的方法,运用考古资料为历史研究去服务。
(四)教学时数每周4学时,共72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命名方法以及考古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论,考古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几个基本定义(2学时)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学科定位和考古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考古学的学科体系(4学时)考古学的四大分支体系:时代性、对象性、技术方法性、国别地域性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2学时)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考古学史教学要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考古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金石学、近代考古学和现当代考古学,以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重点掌握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环境和根本原因,探讨其机构和实践渊源。
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欧洲古物学的发展(2学时)欧洲古物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中国考古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二、学时:24三、教学目的要求:为文化局文博专业进修班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能够掌握考古学的一般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一般性知识,为文博专业今后能较好地利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四、教材:孙英民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五、成绩评定:卷面考成绩为80%,平时成绩为20%。
六、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学概论一、考古学学科定位二、考古学研究特点三、考古学研究目的四、考古学学科发展史五、考古学的学科分支六、考古学的时代划分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年代学四、历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五、考古学综合研究方法论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一、概论二、人类起源与进化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四、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五、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六、中石器时代文化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概论二、新石器早期文化三、新石器中期文化四、新石器晚期文化五、铜石并用时期六、中国新石器的文化区系第五章青铜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一、概论二、二里头文化三、二里岗文化四、殷墟文化五、西周文化六、春秋时期文化七、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第六章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一、概论二、中国早期铁器三、战国时期考古四、秦代考古五、西汉考古六、东汉时期考古第七章六朝至明清考古一、概论二、墓葬三、城址四、佛教与道教考古五、瓷器《中国考古学通论》阅读书目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王世民:《中国大百科全书·金石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共9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张懋镕:《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年。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可编辑)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考古学通论》《考古学通论》教学体系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第三部分国外考古第四部分专题考古第二部分中国考古第一讲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讲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讲夏商周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第六讲宋元明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说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考古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考古四、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物质文化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二)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3、魏晋南北朝考古分区研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三国鼎峙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经历了近4个世纪。
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促进了边缘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地方特色比较浓厚是汉唐两大时代的过渡时期,过渡性比较显著。
民族融合更为显著。
等级制度更为森严。
宗教的广泛传播。
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
3、魏晋南北朝考古的分区研究中原和南方是两个主要的地区,北方和东北、新疆也都各具特点。
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新疆地区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若羌、民丰附近和库车、拜城、新和一带。
(二)隋唐时期考古概论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2 、隋唐考古的特点3、隋唐时期物质文化分类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启自隋止于五代(581-960 )。
隋唐文化是对南北朝时期文化强有力的整合。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考古专业课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专业和文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方法和最新进展。
从而对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发展的历程、考古学研究的资料、考古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古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考古年代学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埋葬制度研究、技术与经济研究、人类体质研究和现代考古学的主要流派等。
教材主要是自编讲授提纲和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形象化教学,包括放映考古现场的录象和典型遗迹、遗物的幻灯片以及参观博物馆和实验室。
授课提纲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参考书目:1、夏鼐:《考古学通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一),1992年,文物出版社。
2、夏鼐等《考古学》,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首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布鲁斯·特里格著,陈淳译:《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后考古学的发展本章参考书目:1、*保罗·G·巴恩主编,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2、*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简史》,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689-69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5期。
4、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二、学时:24
三、教学目的要求:为文化局文博专业进修班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能够掌握考古学的一般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一般性知识,为文博专业今后能较好地利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四、教材:孙英民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五、成绩评定:卷面考成绩为80%,平时成绩为20%。
六、主要内容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一、考古学学科定位
二、考古学研究特点
三、考古学研究目的
四、考古学学科发展史
五、考古学的学科分支
六、考古学的时代划分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类型学
三、年代学
四、历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
五、考古学综合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概论
二、人类起源与进化
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四、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五、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六、中石器时代文化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概论
二、新石器早期文化
三、新石器中期文化
四、新石器晚期文化
五、铜石并用时期
六、中国新石器的文化区系
第五章青铜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
一、概论
二、二里头文化
三、二里岗文化
四、殷墟文化
五、西周文化
六、春秋时期文化
七、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第六章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战国秦汉考古
一、概论
二、中国早期铁器
三、战国时期考古
四、秦代考古
五、西汉考古
六、东汉时期考古
第七章六朝至明清考古
一、概论
二、墓葬
三、城址
四、佛教与道教考古
五、瓷器
《中国考古学通论》阅读书目
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王世民:《中国大百科全书·金石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共9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张懋镕:《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年。
7、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8、杨仁凯:《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9、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小鹿:《古代瓷器》,中国书店,1997年。
11、小鹿:《古代玺印》,中国书店,1998年。
12、裘士京:《铜镜》,黄山书社,1995年。
13、赵丛苍:《中国古代玉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年。
15、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
年。
《中国考古学》作业
一、简答题
1、考古学有哪些功用?
2、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有哪些特点?
3、简述我国石窟艺术的主要题材。
二、论述题
1、试述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分期。
2、试述我国宋元时期制瓷业的主要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