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特点有其独特性。
如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特点,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例如,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抽象思维。
身体发展也遵循一定规律:首尾方向:人的头部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躯干和四肢;大小方向: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速度不同,从发展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如人的神经系统发展较早,三四岁时脑重量已经达到成熟时的80%,9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此外,人的心理机能有一定的关键期: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个体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到了小学5年级开始发育,而有的同学可能到初二才开始发育。
(4)差异性不同个体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如有的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擅长逻辑运算,有人长于言辞。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观,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就各不相同。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小学生个性倾向的特点1、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
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小学生成就需要主要体现在学业范围内,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二是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2、小学生动机的特点。
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1)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在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欣赏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如学校班级及其各种组织交给的任务,或是为集体和组织的荣誉而学习。
(3)为自己的前途、理想,为升学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
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第一种。
3、小学生兴趣的特点: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范围逐步扩大。
4、小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二、小学生个性特征的特点1、小学生气质的特点:由于气质的天赋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小学生可明显表现出气质的差异。
胆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多血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活动敏捷,亲切、浮躁、轻率。
黏液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性格内向,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细致,感受性高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多数人的气质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是指在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和特征。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四个方面详细介绍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
一、认知发展特征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高中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2. 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培养:高中生开始独立思考问题,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
3. 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高中生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和资源,主动获取知识。
4. 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推理、分类和归纳,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二、情感发展特征1. 自我意识的增强: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更明确的自我认同。
2. 情绪波动较大:高中生情绪容易波动,由于学业压力和身体变化等因素,常常出现焦虑、压抑、易怒等情绪。
3. 对他人关系的重视:高中生开始注重与同伴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对友谊和亲情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4. 价值观念的形成:高中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人生和道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三、社交发展特征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高中生开始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同伴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影响。
2. 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高中生逐渐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和社交活动。
3.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4. 合作意识的增强:高中生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项目。
四、身体发展特征1. 生理变化的显著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如身高增长、性征发育等。
2. 运动能力的提升:高中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逐渐提高。
3. 饮食和睡眠习惯的调整:高中生开始形成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注重营养均衡和充足的休息。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6.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为群体差异,二为个体差异。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1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学习准备,其中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指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的学习准备。
1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6.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7.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学生心理特征
学生心理特征作为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积极心态、自尊自信、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四个方面探讨学生心理特征。
一、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学生心理特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积极心态意味着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具有积极心态的学生通常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努力学习,不轻易放弃。
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和进步。
二、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自尊自信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改进。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有信心克服困难。
自尊自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学生心理特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时,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顺利完成学业。
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不被困难所阻挠,持续进步。
四、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他们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保持情绪稳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学生心理特征包括积极心态、自尊自信、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等方面。
这些特征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和发展这些特征,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只有具备积极的心理特征,我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特征,并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塑造更好的自己。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B.黏液质C.多血质D.胆汁质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3~6、7岁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C.思维的木可逆性D.以命题形式进行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B.青年初期C.青年晚期D.成年期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连续性和阶段性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认识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3~6、7岁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在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其心理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和变化。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孩子。
二、认知发展特点1. 观察力和注意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加专注地观察和学习。
2. 逻辑思维的发展:小学生开始逐渐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3. 想象力的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开始迸发,能够进行更加丰富和独立的想象活动,善于创造。
三、情感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的形成:小学生逐渐形成为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2. 社会意识的增强: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并能够适应社交环境。
3. 情绪体验的多样化:小学生的情绪体验开始多样化,既有积极的情绪,也有消极的情绪,需要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支持。
四、社交发展特点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开始重视同伴关系,愿意与同龄人进行交往和合作。
2. 团队意识的培养:小学生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 社交技巧的提升:小学生开始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与人交谈、分享和合作等。
五、道德发展特点1. 遵守规则的意识增强:小学生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够遵守和尊重规则。
2.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区分是非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 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小学生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如友善、诚实、助人等,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和培养。
六、身体发展特点1. 运动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有规律的运动活动。
2. 协调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协调能力开始发展,能够进行一些需要身体协调的活动,如跳绳、打球等。
3. 健康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开始意识到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形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学生在教育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性格和兴趣。
而教育中应该适度地免除学生的独特性,以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能力。
其次是尊重学生的可能性。
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和有益的课外活动时,激发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潜力,培养学生不断发展自我与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是尊重学生的敏感性。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发展会受到身体、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应尊重学生的敏感性,充分发现学生的潜能。
最后,尊重学生的责任感。
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让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获得满足和信任感,以此激发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尊重学生独特性、可能性、敏感性、责任感四种基本特征,这四种特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教育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在6-12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学习和自我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1.1 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小学生逐渐具备了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抽象概念。
1.2 注意力和记忆力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延长持续时间,并且记忆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3 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小学生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事物。
二、情感发展特点:2.1 情绪稳定性增加: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
2.3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开始意识到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更加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和合作。
3.2 规则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他们开始理解和遵守规则,对道德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3.3 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四、学习发展特点:4.1 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参预学习活动。
4.2 学习策略的形成: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4.3 学习动机的变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从外在奖励转向内在兴趣和自我实现。
五、自我意识发展特点:5.1 自我评价的能力: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且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
5.2 身份认同的建立: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3 自信心的培养:小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
江苏省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填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个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三种活动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3.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4.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5.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8.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9.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填空题1.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我国心理学家将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4.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6.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7.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的过程8.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中学生心里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心里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很多变化。
以下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更为明确的认识,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与价值观念。
同时,由于与同龄人的比较,他们也会关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二、追求独立与自主中学生逐渐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他们追求自主和自由,不再完全依赖家长和教师。
他们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和兴趣小组。
此外,他们也会渴望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三、情感体验的丰富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日渐丰富,他们开始更加关注情感和人际关系。
由于内心的波动较大,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变化,有时会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沮丧。
他们更加希望与同伴、朋友和异性建立深入的情感交流,并体验到爱情的甜蜜与忧伤。
四、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判断,对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他们开始关注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义工活动和社会实践。
五、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的逻辑思维更为成熟,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概括总结。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开始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中学生开始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他们渴望与同伴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中,异性关系开始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他们通过交友、组队和参与社团等途径融入社交圈子,寻找到共同兴趣的人并建立深厚的友谊。
七、心理问题的易发性中学生心理问题易发,包括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
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平衡、校园竞争压力、成长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身心发育的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初中阶段是孩子们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
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四个部份详细阐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和生理变化1.1 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和生理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的身高迅速增长,体重也增加。
青春期的到来会引起荷尔蒙分泌的变化,导致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
1.2 第二性征的浮现在初中阶段,男生和女生开始浮现第二性征的变化。
男生的声音变低沉,浮现胡须和体毛的生长。
女生的乳房开始发育,月经初潮也可能在这个时期浮现。
1.3 身体形象和自尊心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非常敏感。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感到不满意,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
这种身体形象的不安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二、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2.1 抽象思维的浮现在初中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例如道德、正义等。
2.2 独立思量的能力提升初中生的独立思量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独立思量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3 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初中生开始对未来有更强的规划意识。
他们开始思量自己的职业选择、大学选修课程等,并为此做出努力和准备。
三、情感和社交发展3.1 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初中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
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希翼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3.2 对家庭的独立性增强初中生的独立性也在这个阶段得到增强。
他们开始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希翼能够独立决策和处理问题。
3.3 情感的波动和情绪管理初中生情感的波动较大,情绪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弱。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起伏,对一些事情过于敏感。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匡助他们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
四、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4.1 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教育理论试题简答题
二、简答题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答案解析】(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师应如何备课?【答案解析】(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4、简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解析】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答案解析】(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6、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答案解析】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关键阶段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性格和行为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
1.1 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发展。
1.2 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增强。
二、情感发展特点:
2.1 中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影响。
2.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
2.3 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社交发展特点:
3.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同伴关系,重视友谊。
3.2 学生逐渐学会合作和分享。
3.3 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和群体活动有着强烈的需求。
四、性格发展特点:
4.1 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始显现。
4.2 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4.3 学生的性格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行为发展特点:
5.1 中小学生的行为逐渐趋向规范化。
5.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5.3 学生的行为受到奖惩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引导。
结语: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交发展、道德发展和自我认知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1.2 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1.3 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开始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情绪发展2.1 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2 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逐渐成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3 中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学会适当处理情绪问题。
三、社交发展3.1 中小学生开始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建立友谊关系。
3.2 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分享。
3.3 中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
四、道德发展4.1 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是非。
4.2 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4.3 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成熟,能够体会到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五、自我认知5.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5.2 中小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5.3 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结: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认知、情绪、社交、道德和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
智力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其次,智力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智力整体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上. 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15分)1、试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无论在生理成熟水平上,还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认知能力发展和言语成熟由于青年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1.形成十分稳定和概括化的观察力。
稳定性和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青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的稳定性日益发达,他们可借此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因此观察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提高。
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2.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3.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4.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认知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
8.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9.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10.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的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1.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1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序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大众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正文内容:一、认知发展特点:1.1 感知能力的提高:中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外界事物。
1.2 记忆力的增强:中小学生的记忆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
1.3 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二、情感发展特点:2.1 情绪变化频繁: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2 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逐渐清晰。
2.3 情感需求的增加:中小学生对于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的需求增加,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支持。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开始注重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接纳。
3.2 社交技能的培养:中小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发展社交技能。
3.3 社会角色的认同: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四、性格发展特点:4.1 自我认知的增强: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
4.2 自主性的培养:中小学生逐渐发展自主性,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4.3 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事物有了明确的态度和看法。
五、学习发展特点:5.1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开始对某些学科或兴趣爱好产生浓厚的兴趣。
5.2 学习动机的变化: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由外在驱动向内在驱动转变,开始注重学习的内在满足感。
5.3 学习策略的形成:中小学生开始掌握一些学习策略,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交发展、性格发展以及学习发展。
请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请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与动物学习相比,人类学习有哪些本质特征?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如何从个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师成长的三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五、什么是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2、它研究的对象: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3、教育心理学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普及教育的改革而诞生的,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4、此后教育心理学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进入成熟时期,出现了结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理论派别之间分歧越来越小,出现了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
5、教育心理学不断得到完善,目前,该学科体现出纵深化、多元化、国际化、本土化、综合化及跨学科化的趋势。
六、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七、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建国前,某些学者结合我国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3、建国后,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4、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在学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研究一度中断,70年代后期起,教育心理学重新复苏繁荣,自己编写和翻译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越来越多。
5、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越来越大。
八、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题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九、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与联想4、情感与动机状态5、个性因素十、如何培养儿童记忆力?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3、合理组织复习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十一、师生冲突引起的原因:就学生方面来说:1、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要面子,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力差2、学生自我维权意识加强3、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责任感,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
就教师方面来说:1、处理的方法,手段不得体,好心办坏事2、处理问题失误或失当时,顾及面子,未能及时矫正3、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4、平时与学生交流少,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5、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十二、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由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十三、辨析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理论关系并思考如何用其相互关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区别:侧重点不同、呈现学习材料方式不同、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联系: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发现学习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其关系在教学中意义:1、总体上说,学校教育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地位应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3、接受学习与发现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岁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化4、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学习方式十四、非测验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十五、简述智力与创造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由此可知,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十六、简述合理的评分过程:1、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信息可来源于不同类型、性质的测验甚至观察的评价方式2、系统记录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4、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
5、评价应以成就为依据,不要把其他特征的评价和成就评价混杂起来。
十七、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1、强度率2、差异率3、活动率4、组合率十八、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十九、简述标准化测验的优越性:1、客观性2、计划性3、可比性二十、试述奥苏泊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和作用: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二十一、什么是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阐述常用的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二十二、简述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二十三、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十四、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2、教师这一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其在学与教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十四、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十五、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制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二十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二十七、教育心理学应为哪五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二十八、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中国与联接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接,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型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3、学习不仅依赖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二十九、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三十、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三十一、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特殊教育必须注重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
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需要,并通过一些特殊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
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形式:1、随班就读,让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缺陷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课堂进行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活动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特殊儿童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或对普通班的教师进行咨询,商讨特殊儿童的辅导政策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为中小学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的补救教学场所,配有特殊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4、设置特殊班,将教育需求相近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内接受教育。
(设置在中小学,对象为轻度、中度的残疾儿童)三十二、练习性曲线的典型态度有什么特点:练习曲线呈负加速化,特点:初期进步快,呈现高原现象,后期进步慢,总的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会有暂时的退步三十三、简述小学阶段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都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4、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三十四、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2,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3、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4、把握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5、一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三十五、分析归因理论,结合实际说说这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1、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2、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3、他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分类,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4、他对归因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三十六、论述教育心理学在新课改中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新课程下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出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它变成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从而推进教学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