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诈骗心理及预防对策

合集下载

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在数字化时代,电信诈骗成为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电信诈骗之所以能够频繁发生并成功,一方面取决于犯罪分子的技巧和手段,另一方面则与人们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信诈骗的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应对这一威胁。

一、心理机制分析1.1 利用焦虑情绪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常常通过制造紧急情境和危机感,激发受害人的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声称受害人的亲友遭遇意外,或者指责受害人涉嫌违法行为,以引起受害人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迫使其做出错误决策。

1.2 利用社会认同人们常常有从众心理,渴望与他人保持联系并获得认同感。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会选择以公众、政府机构或银行等名义进行诈骗,借用这些机构的声誉和权威来获得受害人的信任。

1.3 利用贪婪心理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提供虚假的投资机会、中奖信息或高额回报,满足受害人的贪婪心理。

他们会让受害人相信自己能够赚取轻松的巨额利润,从而使其放松警惕,最终上当受骗。

二、对策建议2.1 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加强对电信诈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各类电信诈骗手段和常见特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渠道、社区活动等方式,向民众普及相关知识,并提供预防电信诈骗的实用建议。

2.2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司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立法和执法体系,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行为。

同时,要加大对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打击力度,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协作,确保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2.3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电话和网络的安全性,阻止电信诈骗犯罪的发生。

相关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的防护软件和过滤系统,帮助用户识别和拦截潜在的诈骗电话和信息,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2.4 建立快速有效的投诉机制建立快速、高效的投诉渠道,使受害人能够及时报案和寻求帮助。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电信公司、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受害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浅析高校校园诈骗原因及预防建议

浅析高校校园诈骗原因及预防建议

浅析高校校园诈骗原因及预防建议孙斯嘉(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摘要目前高校校园诈骗案件在大学校园中已成为仅次于盗窃案件的第二大多发案件。

千万高校学子联系的是全国千万个家庭。

通过对高校校园诈骗的研究,构建一套完善有效的高校校园诈骗防范体系既可以有助于加强高校校园治安管理,提升学生防范意识,防止学生上当受骗,阻止不法分子对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侵害,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高校诈骗预防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1选题背景学生们与外界的交流中,无论是在学术交流层面还是与外界沟通处理事务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由于校园的对外开放性大大提高,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极大的隐患。

许多发生在高校校园中的问题不再是纯粹的校园管理问题,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

高校校园诈骗就是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使得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辨别高校校园诈骗的能力,如何防范高校校园诈骗犯罪的发生以及如何应对校园诈骗犯罪便具有了重要意义。

2现状分析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关于高校校园诈骗的发案原因。

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的钟玉彬教授从当前大学校园内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以及预防对策三个方面,阐述对于高校诈骗案件的理解和建议。

上饶师范学院的张逸老师通过几起校园诈骗案实例从案件危害的严重性;作案的流窜性;动机的复杂性;作案的反复性。

上海交通大学的欧阳世泉和王健研究指出,根据对近年来高校校园内犯罪案件数据的统计,公共场所贵重物品遗失、钱财诈骗、非机动车被盗这三类案件已成为现今高校校园内发案率最高的三类案件。

他们认为,高校校园诈骗案件的常见类型主要有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现场诈骗,传销诈骗四种。

国内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也已经逐渐成熟,本篇文章立足于学生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分析校园诈骗的原因并提出面对校园诈骗我们该如何应对并解决相关问题。

3高校诈骗频发的原因3.1大学生思想单纯,警惕性差现在我们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即年龄上成年,但思想上距离成熟还有很大的差距。

信息泄露与电信诈骗的预防对策

信息泄露与电信诈骗的预防对策
的打击力度。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应加 强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信息安全
威胁。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方式,普 及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信 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信息泄露与电信 诈骗的预防对策
作者:XXX 20XX-XX-XX
目录
• 信息泄露的危害与原因 • 电信诈骗的形式与手段 • 信息泄露与电信诈骗的关系 • 预防对策与建议
01
CATALOGUE
信息泄露的危害与原因
危害
财产损失
个人隐私信息被不法分 子利用,导致财产被骗
取。
生活困扰
泄露的信息可能被用于 电话骚扰、垃圾邮件等
企业层面
加强员工培训
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重 视程度和防范意识。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 制度,明确信息分类、存 储、传输等环节的安全要 求。
强化技术防范措施
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 等手段,确保企业信息系 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社会层面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加大对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行为
窃取信息
通过 这些信息实施诈骗。
诱导受害人转账
诈骗分子以各种理由诱导 受害人转账,如涉嫌违法 、账户异常等,骗取受害 人的钱财。
03
CATALOGUE
信息泄露与电信诈骗的关系
信息泄露是电信诈骗的前提
信息泄露是指个人或组织的敏感信息未经授权被获取或传播,为电信诈骗提供了必 要的数据支持。
04
CATALOGUE
预防对策与建议
个人层面
保护个人信息

毕业生求职受骗案例及防骗对策分析

毕业生求职受骗案例及防骗对策分析

毕业生求职受骗案例分析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

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

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一)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案例:张某是某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

一天,张某接到朋友周某从广州打来电话,希望他来公司工作。

张某来到广州后,周某让他签订了一份合同书,并让他要交押金3千元,并承诺如辞职离开公司,押金随时如数退还。

张某认为周某与自己是朋友,又有合同和承诺,便拿出3千元交了押金。

当天下午,周某就带三人开始岗前“培训”。

“培训”主要是讲怎样赚钱,怎样暴富和赚钱要不择手段以及“发展下线、金字塔”理论等等。

经过几天“培训”、“洗脑”后,公司让他“上班”,就是打电话、动员蒙骗认识的、想找工作的人来“工作”。

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警惕,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二)收取保证金,诈骗大学毕业生案例:韩某,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交流市场,经过初步了解,与某家公司达成就业协议。

但韩某了解到,进这家公司,每人要收取200元的服装保证金,用于制作工作服,离开公司的时候,200元可以原封退还。

1个月后,韩某按照公司的约定来到公司的办公地点参加培训,但却发现,该公司和主管人员早已经人去楼空,才知自己已经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战术及对策

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战术及对策

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战术及对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心理战术,利诱受害人上当受骗。

本文将探讨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战术,并提出对策以保护自己远离诈骗。

一、心理战术分析1.1 制造紧急事件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常常通过制造紧急事件来迫使受害人做出错误决策。

他们可能扮演警察、医生或银行工作人员等角色,声称受害人的亲朋好友出了事故或有重要事件需要解决。

这种方式会使受害人感到紧张和着急,从而减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

1.2 利用人们的贪婪和好奇心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贪婪和好奇心来实施诈骗。

他们可能许诺巨额奖金或低价商品,或者制造假消息吸引受害人点击恶意链接。

贪婪和好奇心会消除受害人的疑虑,使他们愿意相信这些虚假信息并采取行动。

1.3 利用社交工程学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经常使用社交工程学,也就是通过与受害人建立密切关系来获取信息并进行诈骗。

他们可能通过假冒银行工作人员、社交媒体好友或同事等方式获取受害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他们的个人信息、密码和账户信息。

二、对策防范2.1 提高警惕提高警惕是预防电信诈骗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相信犯罪分子的心理战术,明白他们常常制造紧急事件和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

当接到陌生号码或陌生人的来电时,要保持冷静,不轻易相信对方所说的信息,更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2.2 加强教育宣传加强对电信诈骗的教育宣传对预防诈骗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学校和媒体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只有人们对电信诈骗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远离诈骗的魔爪。

2.3 提供及时警示适当的提供及时警示是预防诈骗的有效手段。

电话公司、银行和其他相关机构应当开展电话诈骗防范宣传,为客户提供及时警示和防范措施。

此外,政府机构可以通过移动短信、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向公众发送警示信息,增强社会的防范意识。

2.4 加强技术手段加强技术手段也是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要方式。

反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反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反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等各种形式的诈骗活动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

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诈骗行为,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反诈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反诈工作的效果。

二、主要问题1. 缺乏全民参与感:在反诈工作中,缺乏全民参与感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很多人觉得只是靠警方就足够了,忽视了自己也是被骗对象之一。

2. 预警机制不完善:现有的预警机制相对薄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警示人们可能接触到的新型诈骗手段和风险。

这导致很多人掉入陷阱前毫无察觉。

3. 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存在障碍,沟通协调不畅。

这使得防范措施无法及时推进,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4. 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反诈骗工作中,存在一些缺陷的法律法规,尚未能满足新型犯罪手段的打击需求。

这给了犯罪分子留下了漏洞可钻。

5. 教育宣传不到位:很多人对于网络诈骗等新型骗术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技巧。

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难以覆盖所有人群。

三、对策1. 加强全民参与感教育:通过开展社区宣传、媒体曝光以及网络平台推广等形式,加强全民参与感教育工作。

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也是被骗对象之一,提高警惕性和主动性。

2.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增设更多网络安全专家团队,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诈骗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

同时,在网上银行、支付平台等关键领域加大预警力度,并向用户提供即时通知服务。

3. 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例如,警方、银行等重要机构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及时交流有关反诈信息。

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新型犯罪手段不断出现的情况,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提高监管力度和打击效果,确保反诈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5. 加强教育宣传:加大对全民防范骗术的教育宣传力度,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社区的辐射力。

大学生受骗现象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受骗现象分析及对策

拟 爱情 最 , 终 学 生 们 失 去 的 不 仅 是 财 物 , 还 会 在 她 们心 理 上 造 成严 苇影 响 : 例如 , 前 几 年 . 一 名女硕 士被 拐骗 的事件 已 成 为很
多 人讨 论 的话 题 , 为大学 生 们敲 响 了警钟 、
( 四 )胃充 熟人 ,伺机作案 。 有 的骗子 以 各种 名义接近学 生 .
宜会 吃大亏 j 我们提偶助人 为乐 、奉献爱心 ,但同时要提 高警
惕 , 不 要 被 骗 子 的花 青 巧 语 所迷 惑 , 如 发 觉 自己 上 当受 骗 后 要
及 时撤案 、 大胆揭发 , 使犯罪 分子受到应 有的法律制裁:
( 二 )明辨事非 , 切莫感情用事 。 人 的感情是 主 体 0 客体 的
一 、 大 借推 销 . 以 次 充 好 : 一 砦 校 外 骗 子 . 常 常 利用 前假 H
和晚上 ,打扮成学生模样 , 在骗过学 校保卫 和楼管的监控下 , 混 入 学 生 宿舍 。 他 们能说 会道 , 巧 舌 如 簧 . 把 自己 说 成下 岗失 业 人
同学 便 把 长交 给 男 子 并 告 诉其 密 码 , 让 其 取 }}I 2 0 0 元 , 男 子 千
崽 万 谢 走 后 , 同学 为 自己 帮 了别人 而 高兴 。 可 到学 校 交学 费时 ,
发现 6 9 0 0 元 的学 费 , 只剩几 十元 , 结果是卡 已 被掉包 。 我们在
痛恨 骗 子 的同时 , 也 为此 同学 的幼稚 而惋惜 : 如今 ,提 倡人 们献
系等等 , 哄骗 家长 打钱到某账 户 , 以 达 到 诈骗 钱财 的 目的 。
二 、 高校学生防骗对 策及 预 防
( 一 )提 高警惕 , 切莫贪 图 小 利 。 随 着神 会环 境 的复杂 化 . 各

电信诈骗的危害及预防手段

电信诈骗的危害及预防手段

电信诈骗的危害及预防手段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实施欺诈的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案件花样繁多,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害电信诈骗是一种对社会危害很大的犯罪行为,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损失财产电信诈骗往往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身份、骗取银行卡号或手机验证码等方式骗取受害人财产。

一旦受害人上当受骗,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让受害人陷入经济困境。

精神压力电信诈骗不仅会给受害人造成财产损失,还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受害人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无助和失落,甚至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信任危机电信诈骗会让受骗人降低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信任度,认为这些机构无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这种信任危机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破坏社会秩序电信诈骗会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转机制,影响受骗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种行为得不到扼制很容易引发恐慌和不安,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法律风险电信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犯罪分子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受害者可能也会因信用卡透支而面临法律责任或赔偿责任。

成因分析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诈骗的重要成因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防护措施,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诈骗分子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实施诈骗,令公众防不胜防。

公众安全意识不足一些公众缺乏安全意识,对电信诈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的防范措施还不够完善,应及时对不良信息和诈骗信息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预防方式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被诈骗分子获取利用。

同时,注意网络环境安全,避免在公共WiFi 环境下输入与传输个人信息。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虚拟网络的掩护下,新型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安全常识缺乏、防盗意识淡薄、防诈骗能力不强,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成为网络詐骗的受害者。

通过分析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诈骗;对策分析一、案例简介李某,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学生。

该生升入大二之后,一直想寻找一份兼职锻炼自己,当他在公告栏看到一则招聘兼职人员信息的时候,李某立刻打电话与其联系。

电话中对方以以后方便联系为由,邀请他加为QQ好友,随后把李某拉入一个兼职QQ群,并告知李某,如果日后有兼职信息会第一时间发布到群里。

加入兼职QQ群当晚,群里成员以新人加入等各种理由要求李某发红包,李某不好推脱,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不知不觉在群里发了1000多元的红包,由于时间太晚,李某迷迷糊糊睡着。

等到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昨晚发红包的兼职群里,只剩他一人,而拉他入群的那个QQ好友也不知所踪。

知道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经过自己衡量,权衡再三将此事告知家长和辅导员,并在辅导员和家长的陪伴下去派出所报案。

二、案例原因分析目前,向李某这种遭受到网络欺诈的在校学生在高校中应该说是大有人在,有寻找兼职信息被骗,有“网络刷单”被骗,有网上贷款投资被骗,也有网上交友要求转账被骗……在高校中类似这种网络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虽然每个案件不同,但是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一)社会经验欠缺,容易受到引诱近几年,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公告栏,都会看到“高薪兼职”“招聘假期工”等虚假信息,部分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希望能多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因而会主动联系这些发布信息的人。

而对于刚刚告别相对闭塞压抑的高中环境,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而这些骗子就是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设下圈套,引诱他们一步步调入陷阱,等这些受害人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后为时已晚。

短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心理剖析及防治

短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心理剖析及防治
维普资讯
200 6年 第 3 期 第l 6卷 总第 6 6期
铁 道 警 官 高 等 专 科 学校 学 报
J un lo i y P l e C l g o r a fRal oi ol e wa c e
20 0 6 No. 3
因此 , 对于短信诈骗犯罪 , 应当是指行为人为了非法 占有他人的财物 , 使用手机 、 小灵通或其他短信接收
设备 给他 人发 送虚 假 信 息 , 骗 被 害 人 使之 自愿 交 欺
新情况、 新变化 , 十分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 专门从短信诈骗行为的心理结构进行分 析, 并有针
对性 地提 出心理 预 防 的对 策 , 以期 有 益 于 立法 和 司
信诈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 推陈出新 , 令
公众 和 司法机 关 防不胜 防 。
( ) 二 高科技 性
按照一定 比例分 赃。同单个犯罪相 比, 团伙 诈骗犯
罪 能量 更 大 , 打击 能力 更 强 。 抗
( ) 成本 性 五 低
短信诈骗属于一种新型智能犯罪 , 罪人要依 犯 赖高科技工具和设备才能完成犯罪 。现在发送手机 短信息方式多样 , 有手机对点发送 、 通过 网站发送 、 借助人工台发送 、 IQ发送 、 网上软件如短信发 OC 用 送大师、 短信精灵发送等。诈骗分子利用短信群发 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 , 不必与被害人在 同一时 空范围中进行直面接触 , 就可以在较短时 间内将 引 诱人上当受骗的短信息发送给不特定的多数人 。据
认 为, 后者 将犯 罪对 象界 定 为不特 定或 多数 人 , 不 并 能涵 盖所 有短 信犯 罪案件 。如 有 的犯 罪人 盗窃他 人
词, 手机短信作 为“ 第五媒体” 以一种新 的信息传 , 播方式给人们带来 了方便和快捷 。但 与此 同时 , 利

大学生网络受骗现状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网络受骗现状及预防对策
防范社交工程攻击
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交工程攻击的原 理和常见手法,避免被骗子利用情 感或信任进行欺诈。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不轻信陌生人
大学生应该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避免与陌生人进行非必要 的交流或转账。
及时求助
大学生如果遇到可疑情况或受到网络欺诈威胁时,应该及时向老师 、家长或相关机构求助,避免遭受损失。
追求潮流和时尚,容易被虚假 社交平台、恶意软件等所欺骗 。
对于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存 在探究心理,容易陷入不良信 息的陷阱。
交友不慎
缺乏对网络交友的谨慎态度,容 易被虚假身份、恶意目的的人所
蒙骗。
对于陌生人的求助、关心等信息 存在信任心理,容易落入情感诈
骗的陷阱。
对于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好友推 荐”、“点赞送礼”等活动存在 盲目参与,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并
详细描述
网络交友诈骗通常涉及社交媒体、交友应用等平台,骗子会冒充异性或虚构个人身份,与大学生建立联系后诱导 他们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06
CATALOGUE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大学生网络受骗情况普遍,涉及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受骗后,多数人会选择沉默或独自处理,缺乏有效的救助渠道。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 意识和防范能力。
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 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
处理网络诈骗事件。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受骗学 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减少不良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 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这可能与他们在面临 生活压力和接触网络时的心理状态有关。
03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网络诈骗现象普遍网络诈骗现象普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给大家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网络诈骗活动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的财产安全,更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许多人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信息识别能力而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网络诈骗现象愈演愈烈的当下,大家都要高度警惕,提高警惕意识,增强信息识别能力,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只有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提升信息识别能力,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和打击网络诈骗活动,保护个人和社会的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认清网络诈骗的危害,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1.2 大学生是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大学生作为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信息获取较广的人群,他们经常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社交、购物等活动,为网络诈骗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对网络诈骗手段的了解,容易轻信他人,从而成为网络诈骗的薄弱环节。

与此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惑和威胁。

他们通常对新兴的网络技术和社交平台更感兴趣,但对于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识别网络诈骗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容易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针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目标群体,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升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意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网络诈骗,保护大学生及其他人群的网络安全。

2. 正文2.1 网络诈骗原因分析1. 技术手段日益进步:网络诈骗者利用技术手段不断进化,采取各种高级手法进行诈骗活动,包括虚假网站、钓鱼邮件、木马病毒等,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辨别。

防范电信诈骗的建议书

防范电信诈骗的建议书

防范电信诈骗的建议书一、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首先,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语。

在接到陌生或短信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

对于声称自己是公检法、银行、电信等部门的陌生,要特别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对方所说的“紧急情况”或“重要通知”。

二、保护好个人隐私其次,我们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

在上网时,要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自动登录功能,避免使用弱密码或相同密码,同时要定期更换密码。

此外,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等重要物品,避免被盗用或遗失。

三、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电信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电信诈骗和其他安全问题。

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多沟通,提醒他们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打击力度最后,政府和公安机关应该加强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严厉惩处犯罪分子。

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了解电信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电信诈骗的监测和防范,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总之,防范电信诈骗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隐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打击力度等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电信诈骗的分析与防范电信诈骗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本文将从电信诈骗的分类、作案手法以及如何防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电信诈骗的分类电信诈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冒充身份类: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或假冒银行、政府机关、亲友等身份,以需要帮助解决问题为由,诱导受害者进行转账或骗取个人隐私信息。

2、短信诈骗类:利用短信发送虚假信息,如中奖、积分兑换、优惠券等,诱骗受害者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病毒软件,进而盗取个人账户信息或骗取钱财。

3、诈骗类:通过拨打,冒充公安、法院、银行等单位工作人员或亲友,以各种紧急情况为由,诱导受害者进行转账或骗取个人账户信息。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网络诈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犯罪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大群体也不免受其侵害。

本文针对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原因分析1.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因为年轻人对新技术应用的熟悉度较高,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以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

然而,网络诈骗方法千变万化,不断更新,容易让大学生陷入信任并被骗。

2.贪图小利很多大学生因为未来的找工作、做生意等等原因,希望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就容易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中去。

此外,对于贪图小便宜的人来说,网络打折、秒杀等活动,也是诈骗分子最好的诱饵。

3.社会生活的压力大在当前的社会,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

一方面,是朝九晚五的紧张工作、学习、考试;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住房、交通、饮食等种种生活性的问题。

这样一来,大学生的思想容易疲劳、失衡,出现轻信、过于相信等心理倾向,降低了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和信心。

4.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当前,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技术手段都还不够成熟完善。

这样一来,很多诈骗分子得以趁虚而入,逃得自由。

在缺乏有效的打击力度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网络被骗头。

二、解决对策1.要增强防范网络诈骗的观念作为受教育较为全面的人群,大学生需要加强对网络诈骗的认知,了解诈骗的基本手法,认清被骗的套路。

此外,大学生们应该及时关注社交平台,了解近期诈骗点,及时监督并给身边的人提供警惕的信息。

2.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于那些贪图小便宜的大学生来说,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非常重要。

诈骗分子常常以各种切入口来引导大学生进行消费,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以免被骗。

3.主动参加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网络防范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慢慢从被关注到社交网络留言、主动加好友、编写属个人信息甚至营销推广相关内容中的脆弱环节,逐步构建能有效保障自身网络安全的能力体系。

对电信诈骗案件的分析及预防建议

对电信诈骗案件的分析及预防建议

对电信诈骗案件的分析及预防建议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电信诈骗案件日益增多。

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电信技术手段实施的骗取财物或者其他非法活动的行为。

这种犯罪手段可谓“技术含量”极高,诈骗分子常常用虚假身份信息、软件和社交工具来实施诈骗活动。

然而,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公众对于电信诈骗缺乏了解和警惕,并且往往对于诈骗者挑战犯罪的范围感到无能为力。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电信诈骗案件的分析,提供预防建议,以保护公众利益。

一、电信诈骗案件分析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呈现高发趋势。

在这些案件中,诈骗犯通常通过虚假电话、短信、二维码、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等方式进行诈骗,而且针对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学生、企业和工商户。

这些电信诈骗案件通常采取欺骗、恐吓和利诱等手段,如冒充公检法等部门,谎称涉嫌犯罪、要求交保证金等方式骗取钱财;冒充工作人员、承诺中奖等形式,引诱受害人“投资”或者“兑奖”,而后骗得钱财;冒充亲戚、朋友、银行等相关人员,要求转账、购买股票等方式,最终达到骗钱的目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电信诈骗案件都是由网络黑客或者高科技犯罪分子实施的。

有些作案者是通过传统的手段和基本技巧实施的。

例如,他们可以站在银行门前,瞄准人们办理业务的时机,伪装成银行工作人员或者警察,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和密码。

二、电信诈骗预防建议1.增强警惕,不轻信陌生电话、短信。

切勿轻信不明来电、短信。

如果接到此类电话,应绝不将个人信息泄露,并寻求专业部门的帮助,进行验证。

如无法确定其真伪,可以拨打110报警或者联系亲友安全验证。

同时,还可通过企业或者运营商热线求证、查询。

2.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为了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大额网上支付业务;- 定期更改密码,强化密码复杂度;- 勿泄露个人信息,即使是社交网络中的个人信息也应谨慎披露;- 将重要信息储存备份,不遗失、不丢弃个人证件;- 定期关注财务信息,注意预防身份盗窃的风险。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网络诈骗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引发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的深入研究。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受网络诈骗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风险意识、识别能力不足、对网络信息依赖过高以及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自我防范意识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净化网络环境的对策措施。

最后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大学生免受网络诈骗的伤害。

【关键词】网络诈骗、大学生、原因、对策、风险意识、识别能力、信息依赖、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教育、自我防范、共同努力、网络环境净化1. 引言1.1 大学生受网络诈骗波及日益严重大学生受网络诈骗波及日益严重,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对象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案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受骗者年龄逐渐变得年轻化。

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受到波及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无法正确判断网络诈骗行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过高,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隐私泄露可能导致财产损失。

这些原因导致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的易受攻击对象。

面对这一现象,研究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受骗的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对策和预防措施,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共同净化网络环境,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网络诈骗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一是经济损失。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时常常缺乏风险意识,容易被网络诈骗分子利用各种手段骗取财物,从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这些损失可能会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甚至对学生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二是个人信息泄露。

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大学生常常需要输入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就会面临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

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防治的对策

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防治的对策

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防治的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电信诈骗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中频频发生。

为了帮助广大高校大学生有效防治电信诈骗,本文将就该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高校大学生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懂得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遇到电信诈骗行为及时报警和维权。

要树立风险意识,警惕网络诈骗的各种手段和套路,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语和行为。

二、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电信诈骗的危害和常见手段,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高校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电信诈骗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预防电信诈骗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技术防范手段高校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阻止电信诈骗分子利用校园网络进行非法活动。

五、加强社会合作和交流高校可以积极与公安部门、通信运营商等相关部门合作,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合作调查等形式,加强对电信诈骗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共同研究防治措施。

六、加强移动支付管理和监管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电信诈骗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高校可以加强对校园移动支付的管理和监管,建立规范的使用制度和监督机制,阻止电信诈骗分子利用移动支付进行非法活动。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财产,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高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电信诈骗事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电信诈骗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防治的问题。

希望高校大学生能够增强防范意识,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工具,远离电信诈骗的伤害。

希望高校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对电信诈骗问题的治理和防范,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和信息环境。

【2000字】。

网络电信诈骗话术分析与防范 对策开题报告

网络电信诈骗话术分析与防范 对策开题报告

网络电信诈骗话术分析与防范对策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电信诈骗日益猖獗随着电信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与其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密切。

电信诈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利用电信和网络的特点,对受害人实施远程的、非接触性的诈骗。

犯罪嫌疑人主要抓住受害人贪图小利、避险消灾、关心子女在外安全等心理,对受害人实施电信诈骗,使得受害人往往承受着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损失。

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高明,手法隐蔽且变得越来越高级,在现代互联网为主的社会简直就是让人防不胜防。

虽然国家的相关部门对电信诈骗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受到打击的电信犯罪分子或电信犯罪团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电信诈骗在现代社会相当猖獗,而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将会是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

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发展,使得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公害、成为了现代社会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电信诈骗预防制度研究的意义通过对电信诈骗犯罪的由来、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剖析,进一步拓宽电信诈骗的犯罪原因及其预防、控制、和打击对策研究的理论思路,期望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破解电信诈骗犯罪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

同时,重新拟定和着重剖析电信诈骗犯罪的成因、特点,分析此类案件的打击瓶颈,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和打击对策,倡导建立多部门、多警种的联动机制,全国性、全球性的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跨区域办案协作平台和公、检、法等部门办理电信诈骗案件的司法流程,对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更加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推动我国针对电信诈骗犯罪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动态(一)电信诈骗研究的现状目前的电信诈骗,手段复杂、花样翻新,这其中危害最大就是冒充国家公职人员或者学校领导进行诈骗。

在2016年多起的冒充高校领导进行电信诈骗导致受害人自杀的案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简直就是无孔不入,通过冒充国家公职人员或学校领导进行诱导、胁迫,利用普通民众对国家机关的信任,而将受害人的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中,此类电信诈骗危害极大,既损害国家的形象又使得受害人的财产蒙受损失。

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中国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关键看社会稳定与否。

社会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们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不法分子有利可图。

他们利用人们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变换各种花样骗取钱财。

因此,把握诈骗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及时发现、打击和预防此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诈骗犯罪的常见类型所谓诈骗,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产的犯罪行为。

诈骗社会上易发的常见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迷信型。

这类诈骗,作案人抓住被害人有严重的封建迷信心理弱点,打着算命、相面或“消灾”的幌子,通过各种名目骗取钱财。

犯罪分子主要把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作为诈骗对象,通过事先“踩点”或经过推理,准确说出过去发生的事实而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进而宣称将有大喜,以收取“辛苦费”;或称将有大祸,需花钱消灾。

(二)玩古型。

这类诈骗主要利用人们想巧点子挣钱的心理,多以邮票、铜钱、古董、古币等古物为诱饵。

作案者一般3-4人,一人充当卖主,几人扮演买主。

惯用套路:骗子称在老屋或工地挖到“金元宝”,有的还附有“遗书”或银行的“鉴定证明”。

凡是拿出“银行鉴定”卖元宝,都是假的。

若真想买,可以先拉骗子去金店鉴定,如果不去,肯定是骗局。

(三)婚介型。

这类诈骗的主要犯罪形式是:2至3名犯罪分子经事先预谋,加强其中一人假装媒人,另外两人假装父女、母女或兄妹,将女方介绍给被害人,女方及其“家长”假装同意,骗得婚姻介绍费或索要聘金,再借机逃走。

(四)投资型。

这类诈骗主要是假借将投资采矿或者经商,利用人们想投资赚取高额利润的心理,骗取“股本”。

犯罪分子一般会拿出伪造的“采矿许可证”或者投资协议,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声称“入股”之后几年内将有高额回报,钱一旦到手即逃之夭夭。

(五)中奖型。

这类诈骗主要利用人们“以小博大”的心理,采取电话、短信、书,信邮寄等方式将中奖信息告诉受害者已中奖,要求支付中奖费、手续费或者预交个人所得税若干元,就能得到彩电、空调、电脑、汽车等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试论诈骗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班级:法学131XX:胡斌目录一、前言及选题1二、诈骗罪现状及特征2三、且看诈骗方法2四、诈骗手段心理分析34.1 利用崇敬心理34.2 利用崇洋心理34.3 利用支付心切心理44.4 利用购销心理44.5 利用攀高心理44.6 利用同情心理44.7 利用隐私心理54.8 利用贪图小便宜心理54.9 迷信诈骗5五、被害人心理分析55.1 爱贪小便宜55.2 盲目自信65.3 缺乏防X经验65.4 脑子不灵光的65.5 过于软弱65.6 帮骗6六、总结个人对诈骗的防X对策76.1 提高警惕,增强防X意识76.2 不贪利、不虚荣,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76.3 不感情用事,理智思考问题76.4 学习法律知识7一、前言及选题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说作为远途学子的我,因为路途漫漫又爱旅游,在这方面经历确实不少,请允许我献丑叙述自己的一次经历:在火车站,一名衣衫褴褛的女士拿着XX走到我面前,操着一口XX腔向我阐述她的悲惨经历,并称自己还差四块钱就可以买到车票回家,我上上下下观察了她,似乎合情合理,何况四块钱也不是什么大钱,心想助人为乐还胜造七级浮屠!便欣然掏出四块钱。

哪知她说:“不是四块,是十四块(注意这里的口音‘是十’读得很快而且口齿不清,‘是十四块’就被听成‘是四块’)”,我心想,是自己没听清楚差点误了别人的事,自我还产生了愧疚心理,连忙又掏出十块钱。

她收了钱后还摇头接着说:“不是十四块,是四十四块(‘是四十四’这几个音也是说的混杂不清,加上她带有口音,难识难辨)”。

这时我当然立刻警醒,再不醒就傻了,我连忙说,你这么困难,需要帮助,我带你去找警察。

话音刚落,已人去无影!我大骂一声:被骗了!现在想来,我个人被骗数额事小,但却也短短2分钟,被骗十四块!我们可以仔细斟酌一下,先由大到小看这个问题:假设我一个月工资三千,一个月每天工资100,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工资12.5块,两分钟才四毛钱,人两分钟就收入14块。

我们再由小到大:每分钟7块钱,一个小时420块,8小时3360块,再努力一点,一天收入能达四千!长此以往可想而知,侵犯的法益有多大!基于在生活当中如此深刻的体会,结合老师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我决定选择诈骗罪作心理分析,同时谈谈对预防对策的个人见解。

诈骗类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诈骗类型犯罪根据侵犯法益不同,分别出现在刑法分则几个类型犯罪中: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等被归类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金融诈骗罪中;合同诈骗罪被归类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扰乱市场秩序罪中;普通诈骗犯罪被归类在侵犯财产罪一章当中。

这几类犯罪的现状特征、成因、预防对策各有不同,虽然有包容关系,但结合分析难度较大,故选择其中一类犯罪叙述。

本文选择侵犯财产罪中的诈骗罪作分析。

二、诈骗罪现状及特征近年来,诈骗罪案件日益增多,由诈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十分重。

当前我国诈骗XX犯罪出现了新的情况及新的诈骗手段, 并呈现出知识化、智能化特征。

这也同时使更多的个体被骗,而分析诈骗与被骗心理,有利于研究诈骗的防X 对策,减少被骗的可能性,更好地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诈骗罪主要特征为:1、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2、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3、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4、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5、侵犯的法益是法律所保护的公私财产所有权。

三、且看诈骗方法冒充各种身份行骗,诈骗者通常到处行骗、流窜作案,常会针对不同的诈骗对象,冒充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或特殊权力的人。

如冒充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和冒充军人、司法人员、知识分子、侨胞、外商等特殊身份人员。

网络诈骗,主要这几种:利用网络银行、网络贷款、网络交易、网络拍卖、网络购物等进行诈骗;网络传销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网络捐款诈骗等。

街头诈骗的整个犯罪过程都经过周密计划。

其特点主要有以团伙作案为主;时间多为白天上班、银行营业期间,地点多选在居民区附近,对象多为老年人和家庭妇女。

街头诈骗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利用迷信看病消灾、捡拾财物、兑换假外币等。

“幸运中奖”诈骗多用手机短信、信函、等方式发出中奖通知,要求缴纳包装费、邮寄费、个人所得税等。

谎报险情诈骗,向被骗者谎称其亲人、朋友或同学遭遇车祸或其他重大交通事故,急需用钱,在被骗者一时心慌,情急不及思考、查证的情况下,仓促间误信诈骗者而上当受骗。

以上这些都是国内目前为止应用相当广泛的欺骗手段,随着方法普及,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但是新的诈骗方法仍层出不穷,在这只是以例举方式看看诈骗的通常手段,以便作通常分析。

四、诈骗手段心理分析4.1 利用崇敬心理人们对于权威、名人的言行总是会选择相信,于是很多诈骗者就拿着教授、专家或者某些领导亲戚的名头进行行骗。

他们会伪造证件、制造学历或经历,而多数人都不会去怀疑或者检查这些的真实性,于是并给骗子有了可趁之机。

4.2利用崇洋心理骗子假扮成外资企业的投资者,利用一些企业或个人想拉外资的心理进行诈骗。

4.3利用支付心切心理每个人都希望不劳而获,或者能飞来横财,于是就有无数人热衷于买彩票,期望一朝中奖。

而很多骗子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他们往往会告诉被骗者,他们有一个很赚钱的机会,只要受骗者给多少投资,就能获得几倍的利润。

而且骗子往往还会先期给受骗者一些利润,让受骗者相信这些是真的,于是第二次的时候就会投入更多。

4.4 利用购销心理这种诈骗和前面这种差不多,所抓心理都是人们对钱的欲望。

这属于合同诈骗的一类,骗子往往是构建一个不存在的,或者说只是个空壳的公司,被言明时销售某一类产品,并且价格会比一般价格低,让受骗者觉得能进这些货会很有赚头,但是,等交了定金以后,就发现那家公司已经没人影了。

4.5 利用攀高心理有很多人有明星梦,尤其是女性,于是又些骗子就说自己是什么影视公司的人,觉得受骗者很有做演员的天赋,然后之类的云云,说的受骗者心动,但结果往往很惨,被骗钱还只是小事了,对于此种诈骗,女性需多加谨慎。

4.6 利用同情心理这是最让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一种诈骗方式,本文前言就叙述到作者同情心泛滥被利用的一番经历。

中国人民一向是富有同情心的民族,有些骗子就抓住了这点心理进行诈骗,有的说自己是外出打工,没钱回家,所以乞讨,或者说自己差几块钱就能买火车票云云;有的说是家境贫寒,没钱上学;有的说家里人得了重病,没钱治病;反正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最终结果就是,现在人一看到乞讨的人、一看到求助的人就避开,对于真正有困难的人越来越不肯给予帮助,而骗子也只能由乞讨变为强讨。

4.7 利用隐私心理简单的说就是那些小广告,治性病的那种,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好意思,不敢上正规医院治疗,而宁可去小门诊,游方郎中那治,结果被骗了。

4.8 利用贪图小便宜心理经常性看到路边会有人摆摊,找人打扑克,或者是下象棋,交一定的定金,赢了就能拿双倍的。

这种骗局一般都是多人合作的,有托,会让你相信能赢钱。

可是,仔细看就能发现,要么是摆摊的人赢钱,要么就是围观中的某一个经常赢钱,而一般其他人上去就是输。

4.9 迷信诈骗这种方式多在农村很流行,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大姨就被这样的方式骗过不少钱,当然就不在这赘述了,以免像作者在开故事会一样。

不过现在城市也似乎又开始盛行迷信了。

主要就是看风水,通阴阳那一类。

五、被害人心理分析5.1爱贪小便宜个人觉得这个心理可以概括多数的被骗者的心理了。

很多受骗者都是觉得有利可图才会上当受骗的,他们往往会被眼前的一点小利而诱惑,从而慢慢走入骗子的圈套之中。

5.2盲目自信其实很多人在一些好事上门的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或者说是不是骗子,但是,有的人清醒的发现了问题,有的人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有的人在认识之后进行试探,却不知受骗者的试探也在骗子的计算之内,结果一次试探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虚实,而掉以轻心,结果还是受骗了。

5.3缺乏防X经验这主要是指那些刚进入社会的人,没被骗过,或者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缺乏那种意识,结果上当受骗。

5.4脑子不灵光的这一路算不上是心理问题,就是有的人被骗了还不知道,下次还是会被骗,很悲哀的一种情况。

5.5 过于软弱有的人已经发现自己被骗了,但是却害怕被报复,抱着花钱消灾的想法任由骗局继续,甚至低二次碰到了也只当自己倒霉,没有反抗的意识。

5.6 帮骗这一类其实不算受骗者了,就是有的人看破了骗局,但是因为跟自己利益相关,有利益可图,就任由骗局继续,甚至要求入伙,是助纣为虐了。

六、总结个人对诈骗的防X对策6.1提高警惕,增强防X意识诈骗者的最终目的是骗取被骗者的财物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又必须先取得被骗者的信任。

因此,诈骗者会想尽一切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骗者的信任。

当被骗者沉浸于诈骗者的热情及其所夸耀的种种承诺时,已经步入了诈骗者所设的圈套。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活动还是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有必要提高警惕,增强防X意识。

6.2 不贪利、不虚荣,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利令智昏,对他人的“慷慨解囊”,特别是那些不是很熟悉的人所承诺或给予的“好处”,要格外小心,切不可因小失大。

6.3 不感情用事,理智思考问题诈骗者常会伪装成“弱者”或以“老乡”等身份出现,使被骗者对其产生一种怜悯之情或亲近之感,此时切不可被这种感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应该多听、多看、多思、多商量。

尤其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如果有人求助于你,不要放弃你的人性本善的一面,但同时要学会保护你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困难找警察叔叔!6.4 学习法律知识在许多的诈骗案件中,诈骗者之所以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缺乏有关事物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应尽可能了解有关事物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在没有这方面知识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向知情人士咨询,以避免和防止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学习到了防X诈骗的有关知识,也不要藏着掖着,要爱人以德,助人为乐,把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分享给亲朋好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把预防诈骗的知识宣传开,共同预防诈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