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一节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八上科学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2

八上科学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2

⑶短路
电源短路
如果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将 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叫做电源短路。
电源短路时,由于电路中的电流过大,会损坏电源,严重时 会引发火灾。
活动
如图,若在灯L1的两端连接一 根导线,闭合开关,可能出现
什么现象?
L
a 1b
c
L
2
灯L2仍会亮, 灯L1不会亮了。
部分电路短路
L a 1b
c L
2
新安江水力发电
金属存在着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如图,若在灯L1的两端连接一根导线,闭合开关,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金属存在着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电路中存在过大的电流,
我们把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电 荷 的 定向移 动 。
开关断开,或电路中某一部分断开时,电路中不再有电流通过,这样的电路叫做开路。
需消耗电能的电器,叫做用电器。
电路中存在过大的电流,
如果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将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叫做电源短路。
开关断开,或电路中某一部分断开时,电路中不再有电流通过,这样的电路叫做开路。
电路中存在过大的电流,
电流不经过某一段电路,而使这段中的用电器不能工作,叫做部分电路短路。
金属存在着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C.小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某同学在做电学实验时,线路连接完全正确,当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开关闭合时,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正常工作,这样的电路叫做通路。 开关断开,或电路中某一部分断开时,电路中不再有电流通过,这样的电路叫做开路。
D.电路中某处断开; 若在a、c两个接线柱连接一根导线,闭合开关,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共34张PPT)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共34张PPT)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玻璃棒失去
电子,丝绸得到电子;因此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而丝绸带上了等 量的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毛皮失去电
子,橡胶棒得到电子。毛皮带上了正电,而橡胶棒带上等量的负 电
带电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吗?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为什么科技馆内的静电金属球使女孩的 头发竖起来了?
2、摩擦起电原因
不同种物
质,原子 核对电子 束缚本领 强弱不同

当两物体 摩擦时
造成的。 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我有疑问:摩擦为什么会起电呢?
老师叫到A组到B组,A组的同学就要以最快 的速度跑到B组,同学们加油。
物质摩擦带电是因为电子转移,得到电子而带 负 电
3、摩擦起电实质
失去电子而带 正 电
我来探究 带电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吗?
塑料带为什么会相互斥开?
1、同种电荷相互 排 斥 。 2、异种电荷相互 吸 引。
我来总结:
n 实验表明:
n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n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用什么仪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
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 ),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 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 后,2个小球 相互吸引。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 小球后,2个小球 相互排斥 。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 小球后,2个小球 相互排斥 。
丙球也带负电荷
三、静 电
1、什么是静电 摩擦起电的电不流动,称为静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电荷和电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通过实验认识产生静电的原因。

通过阅读并讨论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电荷的种类,并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利用身边的器材动手做产生静电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电学是初中科学课程中较难的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第一节课,对激起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至关重要。

虽然,同学们在小学时接触过电学的一些内容,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基本连接,但小学对电学的学习要求不高。

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打开同学们学习电学的大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电荷的作用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四、教具准备静电实验盒、梳子、PPT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引入干燥的冬季,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产生“电”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为什么呢?这些常见的现象其实都是静电。

(即一些带电的物体会吸附轻小的物体)。

活动2【活动】新授接着老师用学生手里的水笔套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活中也有许多静电现象,同学们能说一说有哪些吗?老师补充一些其他的静电现象。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提供的材料做出静电。

老师强调刚才同学们做静电的时候有什么动作?这时,老师就有疑问了:摩擦为什么能起电呢?是摩擦创造了电吗?带着这些疑问,通过阅读课本知识一步步解决摩擦起电的原因!(从物质的构成去了解)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中还有更小的带电的微粒。

一种叫质子,带正电荷,一种叫电子,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带电)。

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知识与能力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108m/s。

3.了解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绝对化地理解科学规律。

2.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二、进行新课1.光源提出问题:什么是光源?学生参照教材第56页做出正确的回答。

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沿直线传播。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云缝中射出道道霞光,晚上汽车灯射出的光,教师再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一下等。

提出问题:光从光源发出后,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讨论,可结合教材中学生讨论的情景进行。

说明: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要体现光照射在玻璃等平面、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照射到水等溶液中的情况,也可以播放有关视频给学生以直观认识,并要求学生说出依据或举例。

实验探究:(1)将激光束斜射到小平面镜上,看光束的传播径迹有什么变化,并在图中画出光的传播径迹。

(2)将激光束斜射到玻璃砖上,观察光的传播径迹,并画出光传播的径迹。

认知分析:光射到镜面上,改变了传播的方向,被镜面反射出去,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光由空气射向玻璃砖,在与玻璃交界面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入玻璃,发生的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由于光在空气及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之一是“同种介质”。

提出问题: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吗?(3)将激光束射透密度不均匀的糖水,观察光的传播径迹。

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科学八年级上册浙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知识点梳理

科学八年级上册浙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知识点梳理

科学八年级上册浙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知识点梳理1、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

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遗体)和生物的排泄物(遗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

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

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

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最强的是黏土类土壤,最弱的是砂土类土壤。

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因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接近1:1,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大于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小于水分。

黏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能力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须根系。

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围要略大,这有利于固定植物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须根系。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和保护根尖。

6、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4第一节电路图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4第一节电路图教案浙教版

第一节电路图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主要讲述了电路的组成,电路元件的符号及电路图的基本画法,本节课在整章内容中起到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电路图的正确画法的技能。

2.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可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及掌握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电路的概念,能说出电路有哪几部分组成,会根据实物画出电路元件及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实物的展示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电路图的正确画法,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良好习惯,培养科学是美的教育观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电路的组成2.画电路元件符号及电路图难点:画电路元件符号及电路图四.教学方法1.教法选择:通过实物展示,实验观察,问题讨论,获得新知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学法指导: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掌握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五.教学准备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手电筒,电池表,多媒体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秦山核电站实物展示:手电筒,电子表设问:大家有没有想过家里的电灯,工厂里的机器用电,手电筒,电子表的电从哪里来的?怎么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带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表情激动开始思考回答问题(核电站电池)设疑激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讲授新课板书:第1节电路图活动一:请两位学生将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和导线连接成图4-3所示的电路图(书本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其他学生开始仔细观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推理能力P116)(注:在连接电路图时可边连接边提醒学生连接电路的注意点,)连接好之后讲述+板书:电源:像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这里可以用实物展示)设问:怎样才能使小灯泡发光?演示:闭合开关讲述: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产生电流,这样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板书:闭合电路设问:那又怎样才能使小灯泡不发光呢?演示:断开开关讲述:当开关断开时,闭合开关断开开关由学生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电路中不再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断路,板书:断路活动二:用导线将一节1号干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图见书本P116 4-8)选三位学生上来用手触摸导线,叫他们回答有什么感觉?讲述:如果我们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叫做电源短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1电荷与电流优质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1电荷与电流优质课

请同学们用一只塑料笔或者塑料梳子在头发 上或者衣服上使劲摩擦,然后去靠近纸屑。 看到的现象: 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纸屑。 这是什么现象? 摩擦起电。
还有什么现象是摩擦起电?
梳子梳头发、冬天晚上脱毛衣 摩擦过的物体有什么现象? 吸引轻小物体。
一、 电荷
1、摩擦起电:
1)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 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 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 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 摩擦起电现象.
又如在加油站墙壁上写着“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的巨幅 广告,其道理也是这样。
静电可以应用在静电复印、静电喷漆、 静电除尘、以及激光打印等设备上。
3)常见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所带的电是静电
带 电 体 吸 引 水 流
想一想: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吗?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 成的。 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由原子核对电子束缚 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 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 物体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 生了转移。
这些又是什么

任务一:如何使小灯泡发光呢?
电源
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 示电路的图就是电路图
电路图:用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画出该电路的电路图 电源
电灯
实物图
开关
画电路图的要求
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
这样画好吗
画电路图的要求
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这样画怎么样
画电路图的要求
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 导线要横平竖直。
这样呢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Unit 4 Teaching Plan学年:2020学年学期:第一学年(秋季)版本:浙教版(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科目:科学备课人:编者: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因为电子转移。

通过分组实验,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建立摩擦起电的本质的模型,初步形成“模型”的科学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通过分组实验,分析推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知识可解决实际问题。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

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难点: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及模型的建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旋转支架、纸屑、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二、教学过程(一)摩擦起电播放视频:“电闪雷鸣”师:雷电是怎么发生的呢?生:……………(设计意图:探测学生已有的认知,为接下来的教学服务。

) 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吗?生1: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会吸引轻小的纸屑。

生2: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教师演示实验:1. 先用塑料尺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2. 然后用头发摩擦后,再靠近小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再展示你的记录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质疑和补充。

师: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是一种物质属性)师:刚才的实验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 生: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八年级(上)《科学》第四章_电路探秘___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科学》第四章_电路探秘___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电路探秘___复习提纲第四章电路探秘复习提纲第一节电路图—.知识点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川电器、开关川导线连接起來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通路:接通的电路(闭合开关)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短路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人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炬:除电路屮仃电源外,电路还必须足通路.A、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B、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C、整个电路图最好呈矩形;5、连接方法--------- 电路屮有分支,第二节电流的测量1.电流(1)电流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3)电流的符号I(4)电流的单位:安培(A),毫安(mA ),微安(M)。

331A=10mA, lmA= 10PA2.电流的测量工具-一-电流表(1)量程: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A、当使川0、0.6A量程时,每人格表示0. 2A,每小格表示0.02A。

B、当使用0"3A暈穆时,每人格表示1A,每小格表示0. 1A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后读数”。

⑵电流表的使川规则①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屮°②必须使电流从“ + ”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一”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③绝对不允许不经过川电器而把电流表玄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电路接完后,接通电源前必须先选较人的量程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①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右断开的地方。

②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冋,说明量程选小了。

③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人了。

④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杠接反了。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1 .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1检测电路如右图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人地和食盐水。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教案

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教案

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浮力第四章第1课时密度教学目标:1、记住物体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2、记住密度公式,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3、记住密度单位和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难点: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思考:1、桌子与凳子都是木头做的,质量哪一个大?为什么?答:桌子质量大,因为桌子的体积比凳子大。

2、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质量哪一个大?答:铁块的质量大。

3、“铁比棉花重”的说法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说?答:不对,应该说体积相同时,铁比棉花的质量大(铁比棉花重)。

4、影响质量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某物体的质量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材料有关。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密度1、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体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铁块7.8 1 15.6 2水1 1 10 10 20 20物体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铁块7.8 1 7.8 15.6 2 7.8水1 1 1 50 50 1 25 25 1【结论】1、铁块和水的质量跟它们的体积成正比,所以同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水,铁块的质量比水大。

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相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质量叫密度。

密度单位:(1)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2)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3)g/cm3=1×103Kg/m3。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物质的特性: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与物质量和多少无关。

如水的密度与水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水(种类)有关,因此不能说水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只能说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思考与分析阅读书本密度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说来密度较大,密度较小,密度最小。

科学8上第4章教案

科学8上第4章教案
3)图1所示电路中的开关的接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把它改正过来。
若能出示各种开关并说明工作原理会更好。
可出示各种电器的复杂的电路图,使学生电路知识就在生活中。




课后练习安排的电路图的连接学生很感兴趣。课后纷纷要求教师面批。积极性令人感动。




本节内容安排为1课时。教材从现实生活着手,带着学生进入电的世界。教材的难点在于电路连接状态的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好,基本能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但在实物图和电路图的转化中却有一定的难度。
1、电流表的符号:-A-
2、使用电流表时都有哪些要求?
1).接入电路前
(1)一定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指针在零刻度线偏右处,使用后测量出的数据会比真实值偏大。因此,若发现指针设有指零刻度,一定要进行调整后再使用。
(2)正确选择量程。每个电流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量程,被测电流超过量程时,电流表会损坏。实验室里使用的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每小格表示0.02A。当使用0~3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1A,每小格表示0.1A。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二、电流的大小、单位
电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水流的情境想象电流的情境。当你打开两个自来水龙头,一般会看到两管中水流的强弱是不相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水龙头从管口流的水量多,就说这个水流强。
【实验】使用同一只灯泡来做两次亮度不同的演示,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强弱也会不相同。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3)通过实验观察去识别:电路中的开关不只是一个,其中有一个控制整个电路的所有用电器,其余的开关控制各自支路的用电器。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 第一节 电路图 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 第一节 电路图 教案浙教版
四,活动3,给学生看几个手电筒,并进行传递,让每位学生都来参与活动,仔细观察手电筒的内部结构,小组讨论,派代表来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小结】电路的概念,电路的形式,认识电路元件和符号,学会两种电路图的画法:串联和并联,
【巩固与拓展】让同学画教室里的电灯的电路图
【课堂练习及作业布置】做课本上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同步训练
提问:既然知道家用电器需要电,那这些电是从哪来的呢?例如电灯、手电筒………
回答:家庭和工厂用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各种电池可供各种小电器使用。我们晚上都要用电灯,那有了电之后,我们怎么操作,才能使得电灯发亮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电路。
【讲授新课】:
一、活动1、将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和导线连接成图4—3所示的电路图,让学生根据现象来描述
教学重点
电路的元件、电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组装、区分、画串、并联电路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列举法
教学课时

教学用具
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
教学过程
电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现代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电器都要用电,你能想象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课题
第一节 电路图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日常的家用电器。 2.掌握电路图的元件和符号。
3. 知道用电的常识。 4.能动手组装两种电路图。
教学与方法
通过图片、举例、事物展示和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及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用电的安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①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②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定向运动。
7、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有物质都有电荷) 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是电流方向 如果只有负电荷在定向移动 (例:金属导体,只有电子在定向移动)
电流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
电流方向:正极→负极
8、金属导体 电子运动方向:负极→正极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一节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电是怎样产生的呢?
科学来源于生活
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用圆珠笔靠近碎 纸屑,有什么现象发 生? 2、用圆珠笔摩擦头 发后靠近碎纸屑,有 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这些产生点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摩擦起电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 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A、验电器法: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 B、带电体性质法: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观察物体是否 吸引轻小物体来判别是否带电。 C、可利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来判断物体是否 带电。 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电子(带负电)
1、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原子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
2、玻璃棒摩擦后,失去电子(带负电的),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后, 带负电。
3、没有摩擦过的丝绸、玻璃棒不带电,是呈中性。 橡胶棒带负电:得到电子
4、橡胶棒与毛皮摩擦 毛皮带正电:失去电子
5、水泥地里要放一些不锈钢丝:把摩擦产生的电荷接地。
1、原子结构:(核式结构)
物 质 分子 原子
质量 带电
中性:通常原子核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对外 不显电性。
带等量异种电荷ຫໍສະໝຸດ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实验中,需要探究电荷间的哪几种带电情况?
吸引
排斥
排斥
一、串联电路 把用电器各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接入电路就组成了串联电路。我们常见的 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常常就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⑴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是一个回路,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 点”。 ⑵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 器就无法工作。 ⑶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 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把用电器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就组成了并联电路。家庭中的电灯、 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⑴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若干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 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⑵用电器工作特点:并联电路中,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 电器仍能工作。 ⑶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 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9、电路
通路
①开关断开
开路(断路)
②导线断开
①电源短路 ③用电器坏了
短路 ②开关短路
③用电器短路
A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