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
通过加大对大病防治的投入,改善健康促进的政策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加快实施国家药品政策。
强化药品全程监管,提高药品安全性和合理使用水平,降低药品价格。
三、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区域协作。
通过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服务对象等,进行分类管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推行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建立透明、公正、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
八、加大医疗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医疗教育质量。
九、促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服务创新。
推动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的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效能。
十、加强医疗机构党的领导建设。
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党组织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十一、深化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十二、推进公立医院。
推动公立医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三、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保护患者权益。
十四、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十五、提高医疗服务便民化水平。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十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药品供应体系建设,保障药品的供应安全和质量。
十七、加大医疗投入力度。
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十八、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融合,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医疗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采取的重要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旨在实现全民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公平、高效。
下面我将详细解析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健康保障,提供公平、基本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是指通过明确医疗机构必需的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范围,保障患者能够获得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药物。
三、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是指推动公立医院机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效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四、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为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和照料。
五、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
六、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价格是指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使之趋于合理、适度,减轻患者的负担,促进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
七、医疗服务质量改善。
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推动医疗服务的提质升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八、医疗纠纷解决机制。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审判的机制,维护医疗秩序和患者权益。
九、药品供应保障。
药品供应保障是指通过完善药品生产、流通、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保障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药品,提高药品的供应可及性和质量安全。
十、医疗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是指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十一、医疗器械监管。
医疗器械监管是指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可靠和使用安全。
十二、医疗保障支出监控。
医疗保障支出监控是指加强对医疗保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医疗资源配置。
医疗资源配置是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机关领导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通过一系列和措施推行的医疗改革方案。
这些核心制度旨在解决中国医疗系统面临的问题,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具体包括以下会议项核心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2. 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了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
3.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加强了医疗费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4. 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了健康体检服务,提供预防性健康检查。
5. 在线医疗服务制度: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在线咨询、挂号、购药等服务。
6.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了药品供应保障,降低药品价格。
7. 社会办医改革制度: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
9. 公立医院改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10. 医生和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生和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1. 城乡医疗协作制度:推进城乡医疗协作,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12. 医患关系改革制度: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13. 中西医结合制度: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事业。
14.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疗学术研究和医务人员培养。
15. 医疗设备采购制度:改革医疗设备采购制度,降低设备采购价格。
16. 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提供对特定疾病的保障。
17. 疫苗安全保障制度:加强疫苗安全保障,保障民众的免疫安全。
18. 共享健康信息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实施的18项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确保人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核心制度。
第一项核心制度是建立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该制度要求全科医生与患者签订服务协议,提供全面的家庭医疗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等。
这样可以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提高诊疗质量。
第二项核心制度是推广按病种支付制度。
按病种支付制度是将医疗费用与疾病种类挂钩,通过统一定价、统一支付方式,避免了过度检查和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第三项核心制度是建立健全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
医联体是通过多家医疗机构互相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
分级诊疗制度是将医疗资源分为不同级别,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引导患者就医。
第四项核心制度是实施医疗质量绩效考核。
医疗质量绩效考核是通过评价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样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
第五项核心制度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使用管理。
加强药品供应保障是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和质量安全。
使用管理包括合理用药、减少滥用抗菌药物、降低药物价格等。
第六项核心制度是推行全民健康档案管理。
全民健康档案管理是将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登记和管理,方便医疗机构查询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七项核心制度是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监督。
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是通过加强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设备采购等,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监督包括监察机构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医疗机构的合法经营和优质服务。
第八项核心制度是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
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处理医疗纠纷,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
第九项核心制度是推广医疗责任保险。
医疗责任保险是医务人员承担医疗责任所购买的保险,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可以获得赔偿。
这样可以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加负责任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导言: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实施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制度,旨在改善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下面将对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政策的内涵和实施意义。
一、全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制度是保障全国居民医疗保障的重要制度。
其核心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
通过全民医保制度,全国居民可以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旨在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结构,推动医院按照诊疗结果和服务质量来确定医疗服务价格。
此举可以激励医疗机构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服务的提升。
三、药品集中采购与使用药品集中采购与使用是通过集中采购药品,降低采购价格,推动降低患者药费负担的制度。
该制度可以优化药品市场格局,降低药价,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指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通过该制度,可以减少医疗服务不合理收费,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和透明化。
五、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医疗系统的整体竞争力。
六、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改善是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七、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将医疗资源进行分类和分级配置的制度。
该制度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看病排队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指居民可以选择签约一名家庭医生,获得持续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通过该制度,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减少对医院的过度依赖。
九、移动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远程医疗咨询和服务的模式。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释义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释义医疗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的十八项重要基础制度,下面将对这些制度进行逐一解析。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制度公立医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来源,综合改革制度的建立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该制度包括职称评聘制度、医生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通过改革机制来激发医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实现大病不致因医疗费用过高而致贫困。
通过社会统筹资金,为参保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费用报销,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三、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改革是为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使医疗服务价格更加合理和透明。
通过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目录和实行医疗服务价格政府指导价,控制医疗费用过高现象的发生。
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品供应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建立健全的药品供应链,提高药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药品需求得到满足。
五、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为了解决医患纠纷问题,平衡医患关系。
通过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和调解流程,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纠纷解决机制,化解医患矛盾,保障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六、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在医疗过程中的权益,确保医疗事故的责任能够依法追究。
通过建立医疗事故申报和调查机构,并规范医疗事故的定性和定责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通过建立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八、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医保信息等医疗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医疗保险是一个国家医疗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公平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通过不断,逐渐完善,其中涉及了十八项核心制度。
下面我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详细解释。
1.全民参保制度:全民参保制度是医疗保险的基础,目的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障。
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2.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两大保险制度。
它确保了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3.各级财政补助: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都采取了财政补助的办法,以确保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财政对医疗保险进行适度补助,以满足保险机构的运营需要。
4.综合医疗保险制度:综合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保险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进行整合,为参保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5.统一管理: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医疗保障的效率和公平。
各级医疗保险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管理和运营医疗保险制度。
7.医保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支付方式,可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避免过度医疗和浪费。
8.医保价格:医保价格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医疗费用的合理性。
9.医保目录管理:医保目录管理是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手段之一、通过医保目录的管理,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范围和价格,保证医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10.医保违规处罚:医保违规处罚是医疗保险制度的监管手段之一、对于违反医保规定的行为和违法行为,医保机构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11.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疗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2.强化医保监管:医疗保险监管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可以防止医保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加强医疗工作管理而制定的十八个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下: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该制度涵盖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慢性病防控等方面,旨在保障全民健康。
2.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机构建设、管理的重要制度,旨在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3.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重要制度,方便群众获得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药品。
4.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旨在提高医疗卫生人才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管理。
5.医疗服务价格制度6.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为保障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权益而制定的制度,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7.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制度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制度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的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对外界发布信息,组织专家开展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保障人民用器械安全而制定的制度,加强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监管。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制度。
10.医学伦理和医学道德规范医学伦理和医学道德规范是为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伦理和道德建设而制定的制度。
11.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是为保障医院内病人的安全而制定的制度,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
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为促进医患良性互动而制定的制度,方便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协商。
13.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是为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而制定的重要制度。
14.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是为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的制度。
16.职业病预防控制制度职业病预防控制制度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而制定的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利。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制度,它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九年之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旨在和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
接下来,我们将就最新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进行解读。
一、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是指引进民间资本到公立医院,以打破原有医疗服务垄断,提供多样化的医疗资源。
此举有助于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医保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
此举旨在推动医疗服务价格合理化,降低患者负担,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建设旨在通过多个医疗机构的联合,共享医疗资源,提供高效便捷的就医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旨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提高药品供应效率。
五、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旨在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机制旨在加强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使其更加公正、公平、透明。
七、医疗机构人员聘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人员聘任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医疗机构人员聘任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八、医疗机构综合试点医疗机构综合试点旨在探索建立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九、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旨在加强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对患者的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
十、医联体合作办医医联体合作办医旨在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十一、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旨在建立医疗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医院信用水平,优化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二、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旨在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医院质量和安全水平。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分级护理制度四、会诊制度五、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术前讨论制度八、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九、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二、查对制度十三、病例管理制度十四、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十五、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凡违反本制度而造成医疗查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7、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我院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 次。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医疗核心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下面将对这十八项制度进行解读。
第一项是标本技术实施行为规范化制度,这是为了规范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行为符合标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二项是要求医疗机构实施终身责任制度,这是为了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项是医疗机构设置实行分类管理制度,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的医疗需求,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四项是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这是为了推动医疗价格的市场化,使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引导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五项是推进公立医院综合,这是为了改变公立医院的经营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第六项是构建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第七项是推行DRG(按诊断相关组)付费制度,这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建立以疾病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付费机制,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第八项是加强医疗机构综合监管,这是为了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九项是建立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是为了解决医疗纠纷问题,建立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第十项是开展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示制度,这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使患者能够合理选择医疗服务,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
第十一项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这是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动全民医保制度的全面实施。
第十二项是健全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机制,这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释义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释义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和管理措施。
这些制度的实施旨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一系列医疗改革举措,旨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医疗资源配置,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举措。
该制度通过建立医保基金,为居民提供医疗费用的补偿。
通过这一制度,人民群众不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就医,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旨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此项制度强调对公立医院药品价格和检查费用进行适度下调,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三、药品购销制度改革药品购销制度改革旨在规范药品市场秩序,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质量。
通过采取集中采购、带量采购等方式,有效控制药品价格,保障了药品质量和安全。
四、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医疗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引导患者就近就医,减轻三甲医院的压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投入,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六、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监管,强调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理。
文章排版整洁美观,通篇叙述流畅自然,不会因为词语的搭配不当或句子的结构混乱而影响阅读体验。
全文内容围绕医疗核心制度展开,介绍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每一段落都明确叙述了一个制度,并简要说明了其目的和意义。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ppt课件
6、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填 写病重或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病人家属和医务科,另外一 份贴在病历上,并及时向病人家属或单位说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 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总则
1.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加强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根据国 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我 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各科室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 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3.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定期调整其手术 范围。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 术。
4.会诊制度
●外院来院会诊制度
●会诊对象—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 ●申请人及申请程序—
科室主任提出,有主管病人的主治医师填写书面报告,科主任签字送 医务科,医务科与相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并负责接待事宜。
●要求—
会诊科室必须通过医务科与所在医院医务科联系,会诊医师必 须于术前先行来本院会诊患者病情,参与术前讨论,其诊疗意见均 应记录在案,并有会诊医师或科主任的签名。危重抢救的急会诊可 直接电话报请医务科及主管院长同意后实施。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主治医师查房
●参加人员——
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
●查房内容——
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 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 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 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正文】核心医疗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为保障全民健康,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促进公平医疗资源的分配,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
以下是对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的详细解析:1. 全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制度是指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体系。
它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2.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份基本药物目录,覆盖了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必要药物。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药物需求。
3. 高值医用耗材收费政策高值医用耗材收费政策是指对特定高价值医疗耗材的收费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4. 普通门诊诊疗费用综合改革普通门诊诊疗费用综合改革是指改革现行诊疗费用的收费方式,实现费用的合理化。
通过此项制度,可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5. 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是指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居民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6.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承担更多基本医疗任务。
7. 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制度是指允许医生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执业的制度。
通过打破职业壁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8. 中医药服务保障政策中医药服务保障政策是指对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体系。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9. 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指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医疗救助的一项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可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10.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为离休干部提供医疗保障的一项制度。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第一项:健康中国行动。
这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国家战略,旨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来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包括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项:多渠道医疗保障。
这指的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保险行业,提供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产品和服务。
第四项:公立医院综合。
政府通过改善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资源配置。
第五项:医疗服务价格。
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整,确保医疗费用合理、公平。
第六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政府建立了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制度,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
第七项: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
政府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信息参考。
第八项:虚假医疗广告的打击。
政府打击和取缔虚假医疗广告,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第九项:药品安全监管。
政府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人民用药安全。
第十项:医患沟通机制的建立。
政府推动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第十一项:传统中医药发展推进计划。
政府积极推动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医药文化。
第十二项: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
政府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第十三项:医患文化培养。
政府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培养健康医患关系,增强人们对医疗行为的规范意识。
第十四项:医务人员职业前景规划。
政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岗位晋升机制,提高医疗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五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
政府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采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化解医患矛盾。
第十六项:病案管理制度。
政府推广病案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高医疗工作的透明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析及案例分析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析及案例分析医疗核心制度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医疗核心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本文将对我国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进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制度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第一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是国家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通过社会集资,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费用的补偿。
例如,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费用负担,促进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
第二项医疗核心制度是“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价格等进行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国家还通过建立药品目录和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推动药价下降,降低患者的用药费用。
第三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和标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高增长,保障患者的用医需求。
例如,我国实施的公立医院药品加成降低政策,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第四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将医疗服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引导患者就近就医,并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大医院的压力,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
第五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指对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等进行监管和管理。
例如,我国实施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六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指对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进行调解、赔偿和处理。
例如,我国实施的医疗纠纷快速调解机制,能够快速解决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第七项医疗核心制度是“综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释义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释义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为了建立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高质量、可及性的医疗服务,我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中逐步实施的十八项重要政策和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下面将逐项对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做出释义。
一、全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制度是一项基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全民普惠医疗,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权益。
全民医保制度覆盖面广,参保人员包括城乡居民和非工商户人员。
二、基本医保制度基本医保制度是全民医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药保险。
该制度通过支付保险费和个人支付,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三、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的制度。
该制度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帮助贫困患者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四、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是指通过合理的患者流向和医疗资源的分配,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门诊,在患者就医时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减少对大医院的过度就医。
五、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完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医院服务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这项制度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六、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对药品的需要,落实药品安全监管,推进药品供应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七、药品价格谈判制度药品价格谈判制度是指国家对15个在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疗效好、价格高的药品进行谈判,以降低药品价格,为患者减轻负担。
八、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是指对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行规定和管理,以防止不合理的价格行为,维护患者权益。
九、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制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制度是通过医疗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医疗质量。
十、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制度是指医生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同时执业,提高医生的收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十一、远程医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远程医疗服务的制度。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解读【2024版】
查对制度
给药查对
5、药物使用: ① 确认身份; ② 询问有无过敏史; ③ 核对过敏试验结果; ④ 对患者/家属提出的疑问须澄清后方可执行; ⑤ 药物标签及腕带条码双重核对后给药; ⑥ 抢救时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 执行,空安瓿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丢弃。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 生命体征的患者。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依据
符合如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 格卧床的患者;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 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组织抢救并上报
无人员
门
急
收入其他
诊
专科诊疗;
治 疗
转入他院 诊疗
首诊负责制 消除拒收、推诿患者的不良作风,
杜绝“踢皮球”现象
首诊科室是指病人就诊的第一个科室,该科室接诊医师为首 诊医师。首诊负责制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其接诊 病人,特别是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 转科、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形 式和理由延误或推诿病人,而应热情接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 病历、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
交班队列
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
疑、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要 目的—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
点
量,确保医疗安全。是提高诊断率、治愈率和抢救
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各级医师诊疗水平的重
要手段。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2 三三级级医医师师查查房房制制度度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副主任 以上医师
三级医师
主治医师
住院医师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入院患者查房 新入院患者: ☆ 住院医师:8小时内查看病人 ☆ 主治医师: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 理意见 ☆ 主任医师: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 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主治医师
☆ 注意倾听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 生活饮食以及医院管理等各方面的意见,协 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科主任、主任医师
☆ 每周查房1-2次,应有主治医师、总住院 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护 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节假日必须有副主任 医师及以上职称医生坚持查房
科主任、主任医师
新版的核心制度10--18项
10、查对制度 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病历管理制度 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 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 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 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ZHOU)密细致地护理
4、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保持室 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
分级护理制度
二级护理
病情依据: 1、危重期已过,特殊复杂及大手术后病情 稳定,及骨牵引、石膏床等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 3、一般手术后、轻型先兆子痫等
院内大会诊
☆会诊由申科室的科主任主持,医务处参加, 必要时主管医疗的医疗副院长参加,由主治 医师报告病历,管床医师作详细会诊记录, 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分级护理制度四、会诊制度五、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术前讨论制度八、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九、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二、查对制度十三、病例管理制度十四、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十五、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凡违反本制度而造成医疗查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7、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我院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5、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
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6、节假日有危急重症病人时必须有副主任医师查房。
7、查房内容:①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②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
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④由业务副院长率领,医务部、护理部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每周一次。
查房内容包括医疗质量、医疗制度、病室管理等,查房结束后由医务部、护理部记录存在的问题集解决措施,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⑤教学查房:教务科对实习医师、进修医师、护士进行以教学为目的的查房,结合临床病历进行讨论、示教和讲课,每周一次,由总住院医师安排。
三、分级护理制度1、特级护理:(1)医嘱开特级护理,应具备以下情况之一:①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②重症监护患者;③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④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⑤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⑥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⑦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2)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要点:①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②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③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⑤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⑥实施床旁交接班。
2、一级护理(1)医嘱开一级护理,应具备以下情况之一:①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②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④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①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3、二级护理:(1)医嘱开二级护理,应具备以下情况之一:①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②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2)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①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4、三级护理:(1)医嘱开三级护理,应具备以下情况之一:①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2)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①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会诊制度1、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2、急诊会诊:凡病情危急需会诊者,申请科室医师填写会诊单并注明“急”字(注明时间,具体到分秒),并电话通知拟请科室,被邀请科室医师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
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3、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
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
会诊由科主任负责组织和召集。
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4、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
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科主任批准后送交被邀请科室。
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
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
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5、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或由医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
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会诊时由医务科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必要时请业务副院长参加,业务院长或医务部部长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
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6、外院来院会诊:①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可邀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
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有主管病人的主治医师填写书面报告(内容包括病情摘要、会诊目的、所邀专业及专家),科主任签字送医务部,医务部与有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并负责接待事宜。
会诊由科主任或医务部部长或业务副院长主持。
必须时,经医务部及分管院长批准,可携带病历陪同病人出院会诊。
②邀请外院医师来本院手术,会诊科室必须通过医务部与所在医院医务部联系,会诊医师必须于术前先行来本院会诊患者病情,参与术前讨论,其诊疗意见均应记录在案,并有会诊医师或科主任的签名。
危重抢救的急会诊可直接电话报请医务部及主管院长同意后实施。
7、院外外出会诊:①拟请我院医师外出会诊和手术的医院,应出具医疗行政部门的邀请函(用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会诊邀请的,应当及时补办书面手续)给我院医务科,非正常上班时间与总值班联系。
内容包括拟会诊患者病历摘要、拟请专家姓名、会诊目的、理由、时间和费用等情况,必要时应和拟请专家直接通话交流情况。
②接到外院会诊邀请后,由医务部安排能代表本院、本专业水平医师参加院外外出会诊,外出会诊前后,会诊医师应到医务部办理相关手续。
③各科室或个人一律不准直接对外联系或接受会诊,未经批准私自外出会诊者,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五、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三、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四、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执行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五、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一)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二)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四)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六、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七、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八、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