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贺铸的词 1.贺铸(1052-1125)生平。字方回,号庆湖遗 老,共州卫城(今河南辉县)人。早年作过侍从 武官,后为文官,历官至太平州通判。有《庆湖 遗老诗集》、《东山词》。 2. 阳刚柔婉风格并存的贺铸词 五、周邦彦的词 1.周邦彦(1056-1121)的生平。 钱塘人,字美成,号清真。元丰中,献《汴京 赋》,受神宗赏识。一生仕途与党争相连。旧党 执政后,周被挤出京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 地任职。后重返朝庭,因不愿与蔡京合作,晚年 又被逐出。有《清真诗余》。
• • • •
ຫໍສະໝຸດ Baidu
• • •
• • •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1、诗 宋诗发展概况;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全宋诗》的编纂(正编72册,诗人8900余家, 总字数4千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词 宋代杰出的词人与风格流派。 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 后孔繁礼补辑。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3、文、话本小说。 散体和骈体文的发展情况。 《全宋文》(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年起开始出 版)。话本小说。
三、黄诗的艺术特色 1.章法回环曲折,不平铺直叙。如《题竹石牧 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2.多用典,以才学为诗。如《寄黄几复》 3.声律奇峭,多用拗句。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 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与此同时,也把诗句的语 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这样就 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 生硬屈折的线条,给人的奇峭倔强的感觉 。
《题落星寺》: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四、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受陈师道等人的推崇。 2.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3. 一祖三宗之说: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 习杜甫,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 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 江西诗
2.周邦彦词创作 第一,周邦彦词回环反复、欲吐还吞写景抒情方 式。《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第二,周邦彦词时空安排的曲叙特点 。 《兰陵王· 柳》 第三,周邦彦词唐人诗句的化用。 《西河·金陵怀古》 3.周邦彦词的特点 第一,追求音律和谐; 第二,融合众家之长。
宋代文学概论
• 一、宋代社会历史概况 • 1、宋代分北宋(960-1127)、南宋(1127- 1279)两个阶段,共计320年。 • 2、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与结果。 •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 • 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宋四大书(《太平御 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 龟》)及《资冶通鉴》的编纂; • 官学与私学,四大书院。 • 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使命感与仕、隐调和 的平淡自然心态。
三、苏轼的诗歌 1.苏轼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对社会深刻的批判;如《荔枝叹》。 第二,对人生的感悟;如《题西林壁》等。 第三,写景抒怀;如《游金山寺》等。
2.苏轼诗歌的艺术技巧: 第一,善用比喻,用典出神入化。 第二,刚柔相济,清雄的风格特征。
四、苏轼的词 1.以诗为词,诗词同源,自是一家,提高词品; 第一,诗尊词卑观点的突破,“词为诗之苗裔” 诗词同源,“自是一家”追求词的壮美风格。 第二,扩大词的词的功能;刘熙载《艺概》: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第三,“以诗为词”创新词的语言表达,反对俚 俗追求典雅、自由。 2.苏诗词境的扩大。 第一,英雄之词; 第二,怀古词; 第三,哲理词; 第四,悼亡词。
苏轼生平与个性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诗歌 苏轼的词 苏轼的影响
主讲:王林
一、苏轼(1037-1101)生平及个性 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眉山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 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8),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 宁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 台诗案”发。被贬黄州。
四、苏轼的影响 1.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唐言李杜,宋言苏 黄。” 王十朋《读苏文》:“学文而不韩、柳、欧、苏 是观,诵读虽博,著述虽多,未有不陋者。” 2.苏轼的人格给我们的启发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1045-1105)的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 )进士及 第,哲宗元祐年间为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 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两度被贬,卒于宜州(今广 西宜山)贬所。 二、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答洪驹父书》:老 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 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惰懒, 不能下笔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慎勿袭其轨也。
2.苏轼的作文思想
第一,文、道并重思想;文,艺术方法“求 物之妙” 、人的情感“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 咏叹”;道,儒、释、道合一的对事物的认 识。
第二,文丛字顺思想;反对韩愈的奇险深奥, 怪癖而不可读;
第三,随物赋形,遇事则发,信手拈来俱天 成的作文思想。不刻意为之。
3.苏轼散文的特点 第一,叙事记游融状物、写景、叙事、抒情、 说理于一炉;如《石钟山记》。 第二,札记、寓言等夹叙夹议、挥洒自如、翻 新出奇;如《日喻》、 《黠鼠赋》。 第三,词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透视人生哲 理;如《赤壁赋》。 第四,寓理于文、结构严谨的总体特点。
元符三年(1100),苏轼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二、苏轼的散文
1.唐宋古文运动与苏轼
第一,古代散文创作的两次高峰秦汉、唐宋; 第二,唐代及宋初的古文运动;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以载道、反对骈文、 追求复古。 第三,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欧阳修、苏轼 最终由苏轼完成北宋的诗文革新,把古文写 作推向高潮。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元丰七年,改贬 汝州。
元祐元年(1086),苏轼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 旨召还。
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 县)。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2.从古人书中汲取营养。 《与元聿圣庚书》:“岷山之水滥觞,及其成江, 横绝吴楚,涵受百谷,以深其源本故也。学而知 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 《论作诗文》“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 《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 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 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 金也。”
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万,家人寒饥而面 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 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2.晏词中刻骨铭心的爱情描写 三、秦观的词 1.秦观(1049-1100)的生平。 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元 丰八年( 1085 )进士,元祐五年( 1090 )除太学 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绍圣元年( 1094 )出为 杭州通判,后远徙郴州等地。有《淮海集》。 2.秦观词情韵兼胜的特点。 秦词吸取慢词和小令的双重优点达到情韵兼胜。
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黄庭坚的词(秦七黄九) 1.以俗为雅的词论 初学柳后学苏 2.黄庭坚的词选讲 二、晏几道的词 1.晏几道(1038-1110)生平。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第八子, 18 岁时 父去逝。性格高傲。做过太寺太祝、颍昌许田镇 监等小官。 黄庭坚《小山词序》:“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 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
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 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 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 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 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 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 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3.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 《赠谢敞王博喻》:“文章最忌随人后。”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