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宋代文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宋代文学概论
1、儒释道三家思想有机融合。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道家:清静自然,逍遥无为; 佛教:众生皆苦,世事无常,随缘任运,和光 同尘。
→文化性格:既怀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又追求个性的自由超迈。
2、新型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孟郊) 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王安石) 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王安石)
3、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
公私刻书业兴盛,书籍大量流通; 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多。 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 白鹿洞书院。 提高了作者的学术素养,使其能够更深刻地思 考社会、体察人生。宋代文人多集诗人、学者、 政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
4、城市经济繁荣,带来了“词”体的兴盛。
大城市出现,文人聚集,催生新的娱乐方式。 “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 其有馀”(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 士大夫生活优渥: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 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蒨桃《呈寇公》)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 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 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对文学的影响:
1、写现实: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 2、写情志:在表达个人抱负时,也相当拘谨、 收敛。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王安石)
3、文风:严谨、平实、细密、深沉。 4、主题: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极地著书以弘扬己说,摒斥异己。
——新学与旧学 ——旧学内部:蜀学与洛学;朱熹与叶适、陈亮。

09第九讲 宋代文学总论

09第九讲  宋代文学总论

第九讲宋代文学总论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1,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宋代的国势960年,陈桥兵变;961年,杯酒释兵权;976年,斧声灯影;975年,灭南唐;979年,灭北汉,统一汉地;1004年,澶渊之盟;1038年,李元昊称帝,立西夏;1068年,神宗立,熙宁变法;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同年五月,赵构即为于南京应天府(商丘)。

1138,绍兴和议成,秦岭淮河以南为宋,以北入金;1164年,孝宗隆兴和议成;1206年,韩侂胄开禧北伐;1233年,理宗亲政,端平更化,清初史弥远势力;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端平入洛失败;1234年,蒙军始南侵;1271年,元立国;1276年,元攻入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亡。

内忧与外患;垂帘与权臣;党争与政争;国统垂绝与不绝如缕狄青、岳飞、虞允文、(杨家将、呼家将)2,理学思想1),自觉的卫道意识理学与党争:新学旧学之争;洛党蜀党之争;朱熹二陆之争;朱熹陈亮叶适之争;庆元党禁黄宗羲《宋元学案》2),“文以贯道”说的重新提倡与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说宋初:柳开、穆修论文道关系。

石介: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行政,而后为之辞。

(《与赵先生书》)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二程语录》:作文害道。

古文家、道学家和政治家一样的宗经,但是古文家于经中求其文,道学家于经中求其道,而政治家则于经中求其用。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3,印刷术的普及公私刻书业;刻印、活字印书籍大量流通,藏书家辈出。

宋代文学概论

宋代文学概论

禅宗与宋代儒学的转变,更重视内心道德 的修养。 宋代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 生活态度。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 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 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宋代文学“以俗为 雅”,实现了由“俗”向“雅”的升华, 扩大了诗歌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表现手 段,也使诗歌更贴近日常生活。


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作家势必格外重 视爱国主题。爱国主题的诗文层出不穷。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 轼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贺 铸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北宋对佛教采取保护、鼓励措施。

宋代儒释道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 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层 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到北宋中叶,三教 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苏轼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之二:“暂 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杨万里 《题西湖僧房》诗:“书画随宜遮 四壁,闲欹瓦枕小藤床。”
1、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城市经济高度 繁荣 十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宋代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不 禁夜市,有利于商业和娱乐业的迅速发展

宋室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及贴补收入优 厚,宫廷、官僚阶层和一般市民崇尚奢靡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责任感和忧患意 识。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 烈,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隐 患。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歌 功颂德。王安石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 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 宋人诗文——严谨、平实、细密、深沉。 宋代文学的现实意义更强。
1、崇文抑武的国策 “杯酒释兵权”

宋代文学概论

宋代文学概论

宋代文学概论宋代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城市经济繁盛了,其城市的发展打破了唐时坊市的限制,在市集中也形成了专门的游艺场所勾栏,商业性演出活动促进了城市市井艺术的发展。

在政治上,其定下以文治国的策略,重视科举和教育,科举继承唐代的制度,宋初的时候重视诗词歌赋的的考察,后来又有所发展,到了仁宗时期,科举考试的重点从诗赋转向策论,这直接影响了士人们的追求和当时的文风。

文化上则有理学的兴盛,儒家在吸收佛道两家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而印刷业的进步也促进了书面文化的发展(比如出现了宋四大书这种总集本)。

文学上最为重要的就是宋词了,其直接继承五代南唐的传统并加以发展。

宋初有承南唐余绪的小令,代表人是晏殊、欧阳修,其风格情思婉转风格清新。

在乐曲上宋初出现了长调慢曲,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创作大量慢词,而周邦彦则精通音律,自己创制慢曲,去俗多雅,是格律派的代表。

苏轼则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遂开豪放派;李清照主张词要铺叙典重,工于写情,被称为婉约派之祖,北宋到此结束。

到了南宋,辛弃疾将苏轼开拓的词的境界进一步扩大,确立了以文为词的苏辛词派,奠定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姜夔则用其江西诗派瘦硬峭拔的风格写词,又开自度曲的新路,进一步开拓慢词的表现技法。

宋代文学另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古文运动了,其继承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成果,而又有新的发展。

其经过北宋欧阳修才真正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平易畅达,从容婉转的新风格,其兴盛主要在北宋,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和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苏轼的影响更是直下元明清诸代。

宋诗以意胜,重视气骨,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唐诗不同,后世写诗多分尊唐崇宋两个派别。

宋诗刚开始的时候承续中唐晚唐的诗风,到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风一变,真正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

之后重要的诗派有黄庭坚及其追随者的江西诗派,杨万里主张描写自然的诗歌,还有南宋后期的四灵派江湖派。

其中南宋最著名的诗人是陆游。

宋代文学概说课件

宋代文学概说课件

02
宋代诗词
宋词概述
宋词发展历程
宋词起源于唐五代,经过 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宋词特点
宋词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表 现手法丰富多样。
宋词流派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 约派两大流派,各有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宋词代表人物及作品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
李清照
《如梦令》、《声声慢》等。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等。
宋诗概述
宋诗发展历程
宋诗起源于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形 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宋诗特点
宋诗流派
宋诗主要分为江西诗派、江湖诗派、 豪放派等流派,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表现手法。
宋诗注重意境创造和情感表达,语言 质朴自然,表现手法多样。
时代特色。
宋代散文在形式上突破了唐代骈 文的束缚,以散体为主,同时又 吸收了骈文的优点,形成了独特
的艺术风格。
宋代散文代表人物及作品
欧阳修
《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
苏轼
《赤壁赋》、《石匮书》等,其 作品气势磅礴,文采飞扬。
曾巩
《墨池记》、《归隐集》等,其 作品简洁明快,思想深邃。
书法作品常成为宋代文学作品的表现载体,文人也常在书法 作品中融入文学元素,使书法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宋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宋代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音乐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词是宋代最具代 表性的文学体裁,它与音乐紧密结合,通过歌唱和演奏来传播。

宋代文学概论

宋代文学概论

谑词、应有尽有。
3)艺术风格上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竟。 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4、文学理论批评
• 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随着诗词散文的繁荣也有较大发展。
• 苏轼的文艺见解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 欧阳修应用诗话的形式来评论诗歌; • 司马光《续诗话》 • 刘颁的《中山诗话》 • 严羽的《沧浪诗话》占有重要地位。 • 张远的《词源》探讨了宋词的创作理论。 • 李清照、姜夔等论词的片段有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 •
缪钺《诗词散论》: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 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 •
钱钟书《谈艺录》: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 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3、宋词
• 词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历经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 进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并发展到极致。使宋词与唐诗并
社会政治,参政议政意识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是宋代文
人最突出的思想特征。
2、理学思潮的影响,宋文人的个性意识的加强
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使城市化程度加强和扩大,市民阶 层壮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得到 极大扩展和发扬。 文人们的学识修养普遍提高,诗人们更关注现实生活,追 求个性自由,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宋人已把自我 人格修养的完善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一切事功仅是人格修 养的外部表现而已。 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结盟结党的做法得到 普遍的认同。宋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是整个传统或整个阶
•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 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
宋词主要艺术成就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ppt课件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ppt课件
• 宋初孙复《春秋尊王发微》鼓吹朝 廷;
• 真宗朝《册府元龟》严别正闰;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7
• 欧阳修《正统论》“合天下之不 一”;
• 司马光《资治通鉴》“使九州合而 为一统”;
•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统系” 的正统历史观。
• 作家思想上反映为高度忠诚于宋王 朝、民族意识、民族气节。
宋代文学总论 第一节 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1
• 宋代:北宋(960-1127)、南宋 (1127-1279),共320年。
• 汉409年,唐289年,元87年,明 276年,清267年。
• 唐宋并称。尊唐宗宋。诗歌、散文、 小说、戏曲等。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2
• 宋代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背景与文 学创作之间关系:
5
• 印刷术、出版商。学而优则仕,仕 而高俸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俸 禄丰厚,蓄歌妓、享受声色之乐, 艳体歌词发展。
• 知识丰富,读书多;文人相重;流 派众多,风格相异。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6
• 三、注重“统系”(正统、道统、 文统),重学术、喜思辨。
• 孔子、尊王攘夷; • 《春秋》大一统;
• 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冗 兵、苛税,人民起义。改革,文 风平易畅达,政论散文。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4
• 二、重文轻武,即兴文教、抑武事。 • 1、皇帝殿试录取士子。 • 2、政府办学。 • 3、优待知识分子。 • 4、文化事业建设方面: • ①藏书。 • ②著书。
第六章 第一节宋代文学总论
• 一、高度中央集权
• (一)方针政策 1、军事上。
• 2、政治上:①中央:政事堂、枢

宋代文学总论(DOC)

宋代文学总论(DOC)

宋代文学总论一、宋代社会特点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崇文抑武的国策3、城市的繁荣二、宋代文学特点1、主题:政治关怀、道德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2、审美情趣的转变:以俗为雅,追求平淡。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平淡而山高水深。

--黄庭坚3、讲求理趣的意境,好发议论。

4、讲究格律技巧和用典。

第一章北宋词第一节北宋初中期词一、词艺的提高与深化(一)晏殊1、表现男欢女爱、春花秋月,离愁别恨。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2、表现人生感受,感叹时光易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思想内容表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

在情意缠绵中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

(2)艺术特点第一、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第二、工于造语而又不见斧凿,语言精美而又清新明丽。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飞鸟集》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王勃《腾王阁序》二)欧阳修1、创作题材的开拓第一、公开讴歌男女情爱。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第二、以词歌咏自然风光。

十首【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第三、以词抒写个人怀抱。

【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钟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第四、比较早的将咏古咏史题材引入到词中。

【浪淘沙】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

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第五、向民歌学习,采用定格联章的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各12首,分别咏写12月的节令与景物。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述

最为发达; 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广为流行; 老庄思想和道家思想仍很流行。 儒、释、道三教在宋代都很流行,呈现 出合流的趋势。
三教合流传改变了宋代士大夫的心态:
首先,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
行了改革。 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 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结 盟结党的做法得到普遍认同。
首先是中央高度集权,国家机器非常庞
大。 其二,宋朝是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为 严重的朝代,而在对外实力上始终十分 衰弱,十战九败。 “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
其三是激烈尖锐的党争和派系倾轧始终
不断。 其四,“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激发以 天下为己任的进步文人对政治的关心。 此外,宋太祖还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 书言事者”的遗训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三、宋代文学分体、分期概说
1、宋词
2、宋诗
3、宋代散文 4、宋代的话本和戏剧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清·徐述夔: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复杯又见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
2、宋代政治对文人政治态度的影响
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士大夫
文人的政治态度,使之具有更强烈的参 与意识和更深刻的忧患意识。 宋人对现实的关心又有两个特点: 一是尤关切朝政、吏事和兵机; 二是宋人喜谈政事,但又与汉唐人不同。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述
北宋(960—1127年):

宋代文学概说

宋代文学概说

宋代文学概说宋代包括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共320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长期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蒙相对峙的朝代。

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堪与辉煌的唐代文学争奇斗艳。

诗文有所发展和创新,词达到辉煌的顶峰。

话本、杂剧、诸宫调等通俗文艺也取得相当的成就,为后来的小说、戏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宋代社会背景1、高度中央集权:宋代开国之君吸取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二百零五年间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经验,为彻底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牢牢控制统兵权和调兵权,采取了“崇文抑武”以及“守内虚外”的政策。

此外,财政权、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独揽。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的统治。

而采取上述措施带来的结果是:一,军事上的孱弱,国防力量的薄弱。

不仅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蚕食、吞并宋地,以致慨叹国耻国难、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不断涌现。

二、经济逐渐繁荣。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政权的稳定,国内相对处于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都市更加繁华,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促进了歌词、话本、戏曲等文学样式的兴盛发展。

三,冗兵、冗费、冗官等问题严重,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激起了农民的抗争,同时,也有不少从中下阶层诞生的不少官员对之忧心忡忡,同情人民疾苦,反映阶级矛盾的作品也就更为丰富和深刻。

2、优待知识分子,重视文教事业。

这也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一个结果。

统治者非常重视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一是大大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有时皇帝亲自参与录取工作,这对文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鼓舞。

宋初一如唐代,考试科目以诗赋为主,后来更重视策论,这也促进了政论散文的繁荣。

二是给与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很高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俸禄。

宋太祖曾立誓碑,内容之一就是誓不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全宋诗》的编纂(正编72册,诗人8900余家,总字数4千 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成就
(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
(2)骈体文和文赋。赋的发展: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
(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两宋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 以外韵文的大型断代总集,也是目前已经出版的规模最大的 文学总集,分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 论说、杂记、箴铭、颂赞、传状、碑志、哀祭、祈谢等15个 大类,共360册,总字数逾1亿,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 2019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4)宋
严羽《沧浪诗话》: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
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 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 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缪钺《诗词散论》: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 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 气骨,故瘦劲。” 钱钟书《谈艺录》: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 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小畜,《周易正义》:“小畜,寡也。”注:“不足以兼 济也。”
2、散文创作:王禹偁发挥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强调 文风平易,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 提出“有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节选): 远吞江山,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

1宋代文学 概论

1宋代文学 概论

陈寅恪《赠蒋炳南序》: 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 宝。

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金明馆丛稿二编》) 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 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 更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复兴‛,或 ‘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 刘子健: 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为领 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点。
(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词、话本、 戏剧等的发展繁荣
汴京、临安、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 以上的大城市
第二节

宋代的士风与文风
一、文官政治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一)文官政治对宋代文人的影响 1.生存方式极其单一 :书斋——官场

2. 政治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高涨 王禹偁《谪居感事》: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欧阳修《镇阳读书》: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3、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
宋代文学
(公元960-1279)
宋代文学概论
宋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
李白
題西林壁
苏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历史背景
北宋:960-1126 南宋:1127-1279 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高宗(赵构,1127-1162) 黄袍加身。 孝宗(赵眘,1162-1189, 太宗(赵光义,976-998) 太祖七世孙,德芳后) 真宗(赵恒,998-1022) 光宗(赵惇,1189-1194) 仁宗(赵祯,1022-1063) 宁宗(赵扩,1194-1224) 英宗(赵曙,1063-1067) 理宗(赵昀,1224-1264) 神宗(赵顼,1067-1086) 度宗(赵禥,1264-1274) 哲宗(赵煦,1086-1100) 恭帝(赵显,1274-1277) 徽宗(赵佶,1100-1125) 端宗(赵昰,1277-1278) 钦宗(赵桓):靖康之难 (赵昺1279

宋代文学概论.ppt

宋代文学概论.ppt

(四)城市经济繁荣,带来了“词”体 的兴盛。
大城市出现,文人聚集,催生新的娱乐方式; 士大夫生活优渥: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诗词分工:诗言志,词缘情;诗表现社会的大我, 词表现个体的小我; 民间娱乐也需要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 词。”
二,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 情趣
(一)儒释道三家思想有机结合,既怀持着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又追求个性的自由超迈。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道家:清静自然,逍遥无为; 佛教:众生皆苦,世事无常,随缘任运,和光同尘。 戒贪、嗔、痴。
汲取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 加健康地发展:祛除唐文中因追求古奥而 险怪艰涩的缺陷,力求文从字顺,朴素自 然;吸收骈文在辞采、声律等方面的长处, 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具,写景、叙 事、议论、抒情多种功能水乳交融。如苏 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风格:平易自然,畅达明快如行云流 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 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 渑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缪钺《诗词散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 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 故瘦劲。”
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 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唐诗重在描绘意象,通 过意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思;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 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多议论, 不含蓄。
(三)宋词:词的巅峰时代。
名家辈出,群星闪耀:范仲淹、欧阳修、 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 弃疾、姜夔等;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苏轼《自评 文》)
(二)宋诗

北宋文学概论概论

北宋文学概论概论

北宋文学概论 2、内涵
A、理性盛而风流衰
《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
北宋文学概论
B、国家意识与爱国文学
陆游《示儿》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
Vs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挿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英雄风。托交从剧孟,買醉入新豐。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Vs 唐人童真执著下的感性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 饮,脱剑膝前横。
北宋文学概论
3、冷静的理性思辨气质
理学的兴起
岳麓书院,章稿之争。 “之子于归” “情理何在?唯理在天。天道循环,起于心间。”
规模大 独裁集中
“殿试”与君权
约束性强
试题;教材注解
北宋文学概论
三、文化
1、宁静淡薄:仕隐合一,内圣之善
宋人风范
“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vs“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阴”。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
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Vs 唐人气质
《岁暮归南山》:
君子之道: “匹夫不可夺其志”; “士”不可不弘毅;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逍遥之路: 乌龟之漆园吏。
有机知识分子的依赖性
“前倨后恭” “吾舌能动否” 吴起治丧
B、两汉:两类知识分子的消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 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 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 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 将遂屈而不伸。

宋代文学论稿

宋代文学论稿

宋代文学论稿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多样化、优美细腻的文学形式
和内容著称。

宋代文学通过对“儒家”文学和“佛家”文学的结合与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貌。

一、宋代文学的特点。

1.注重情感描写:宋代文学擅长将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出来,特别是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描述特别真切动人。

2.崇尚自然、清新淡雅:宋代文学的艺术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既弥
补了唐代文学的华丽和繁复,又弥补了元代文学朴实和平淡的不足。

3.受佛家文学、儒家文学影响:宋代文学主要影响来源于“佛”、“儒”两大文化,因此宋代文学注重爱情、家庭、家族等生活话题,同时
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时代精神。

二、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1.《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艺术成就
在于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形象刻画以及对社会、人性等诸多问题的深刻
探讨。

2.《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好
汉起义的故事。

这部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反抗统治阶级的坚决决心,反映
了宋代社会矛盾的激化。

3.《南唐二主词选》:是一部著名词集,其中的词歌展现出了浪漫、
激昂、忧愁、深沉等情感,具有浓郁的南唐文化气息。

三、宋代文学的影响。

宋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中国文学从此进入“清新文学时代”的基础。

宋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学的艺术手法包括对人情境遇的真实描述、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对形象的深刻刻画等,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代文学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凸显了文化多样性和前瞻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宋代文学概说

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一、各文体繁荣情况诗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唐诗如酒,容易醉人;宋诗如茶,久用怡人。

唐人喜爱的是瞬间感情的燃烧。

所以作为风景来说,能使感情瞬间燃烧起来的落日、斜阳、夕阳,便往往被吟唱;在其相反方向上,没有人烟的山丘、树林、池畔的空气,因为瞬间便能摄住人们的感情,从而也被歌唱。

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

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类对人类的激情。

”缪钺《论宋诗》:“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所未发。

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钟书《谈艺录》:“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斯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词尤侗《词苑丛谈》序:“词之系宋,犹诗之系唐也。

唐诗有初、盛、中、晚,宋词亦有之。

唐之诗由六朝乐府而变,宋之词由五代长短句而变。

约而次之,小山、安陆,其词之初乎;淮海、清真,其词之盛乎;石帚、梦窗,似得其中;碧山、玉田,风斯晚矣。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清真,集大成者。

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

碧山餍心切理,言近指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

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

是为四家,领袖一代,余子荦荦,以方附庸。

”文散文骈文笔记和小品文文赋的创制俗文学话本小说与杂剧5、文艺批评的繁荣诗话、词话、文话、赋话、评点、选本二、宋代文学发达之因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和外缘薰习故,咸有显著之变迁。

将来所止之境故未敢断论。

唯一言以敝之,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而已。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1、右文政策2、科举制度的完备3、理学的盛行洛学、关学、新学、蜀学、闽学、湘学、心学、永嘉之学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5、经济的繁荣6、朋党之争与文学的发展7、斯文:一种文化性格8、影响的焦虑哈罗德·布卢姆《影响的焦虑》:“诗的影响——当它涉及两位强者诗人,两位真正的诗人时——总是对前一位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第一篇: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一.时代背景1.北宋王朝的建立——陈桥兵变,崇文抑武(杯酒释兵权,解除部分兵权,封节度使)重用文臣,优礼读书人 2.政治特点(1)儒臣治军中央集权空前集中(2)内部稳定以弄为本,追逐工商贸结合,商业繁荣(3)宋代文人环境、心境言路宽松、待遇优厚强化知识分子对君权的依赖、思想束缚二、宋代文学的特点1、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密切2、学者化与娱乐性3、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4、宋代文学承前代而革新(宋文、宋诗:爱发议论、富于理趣、呈现出与唐诗完全不一样的风貌、宋词、批评理论)第二章宋词第一节宋词概论在唐五代时,词用于宴作,成为伶工之词,南宋转为士大夫之词一、分期(1)北宋:初中期承袭唐五代的创作,以小令为主,内容单薄,以离愁别恨、男女情爱为主,艺术上以白描为主,代表人物:欧阳修、范仲淹。

北宋后期以词的诗化为主,代表人物:柳永、苏轼南宋:前期—爱国主义,李清照后期:爱国主义,离愁别恨:辛派词人艺术上更侧重精雕细琢二、风格:(1)吟风弄月、儿女情怀(二晏:晏殊、晏几道、秦观)恪守词的传统,精益求精,意境委婉、风格细腻——体现出词的本色特点、精美合律(2)打破诗词界限不被音律拘束,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打破了雅俗的界限,使词失去了原本精致的特色(如苏轼)词的发展:a 保持传统精致细腻b 不断突破传统第二节北宋初中期的词一、范仲淹(穷塞主之词)《渔家傲》边塞词的首创视野开阔内容和风格影响深远二、晏殊(江西抚州)词纯净雅致略去对女性容貌的描写,着重表现抒发主人公的恋情,情调雍容和缓,其中带点淡淡的忧愁,洗去了五代词的脂粉气,语言变得温润秀洁,清丽淡雅,但内容狭隘。

诗中有对生命哲理的反思,构成了晏殊词词中有诗,情中有思的特点。

三、欧阳修:字永叔醉翁六一居士肩负革新文风的领导责任主编《新唐文》《新五代史》词他有两个版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前者风格较为温柔宽厚,后者靡靡词的创作特点:(一)内容上的开拓:公开讴歌男女爱情《踏莎行》《蝶恋花》(二)多种题材随意入词(1)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时光流逝的哀伤或旷达爽朗的胸襟(2)描写山川景物的小词,在景物中表现乐观心态(3)咏史(是北宋较早将咏史写入词的词人)(4)描写歌舞升平的都市繁华生活(三)个性张扬的艺术特征(敢于将自己的个性在恋词中呈现)(1)对女子愁肠的描写更深刻,情感更细腻,擅长描写人物的心境,深化抒情议论效果(2)改变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以对话为主题,大胆运用白话语言上的谐音双关,通俗而富有生活气息疏俊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苏轼、陆游)北宋词如晏殊、欧阳修都据有安宁、雍容,心态舒缓、语言深婉含蓄的共同特点,视野开拓多种题材接受南唐词人的影响第三节柳永的词风与历史地位一、蹉跎困顿的一生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后当屯田小官世称柳屯用二、求新求变的创作(创作方向由雅传俗,迎合满足市民大众)李清照的《词论》评价他“变旧声作新声”1、形式上的新创造词调最多的词人现存213首诗,用133个调a民间词 b教坊曲 c变旧声作新声 d自创新声最长慢词达212字《戚氏》词至柳永体制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其对慢词的探索创造才有《水调歌头》等辉煌的慢词2、内容上的开拓(1)轻视功名,牢骚不满《鹤冲天》(2)世俗女性的生活情态,反映他的追求稳定生活的愿望《定**》《倾杯》借女人这个意象来表现他对功名的积极之心(3)大胆泼辣的女性爱情意识(4)羁旅行愁(与恋情相交织在一起)(5)行役都市风光《望海潮》《东京梦华录》(6)谀圣词歌功颂德为博得皇帝欢心却适得其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黄庭坚的词(秦七黄九) 1.以俗为雅的词论 初学柳后学苏 2.黄庭坚的词选讲 二、晏几道的词 1.晏几道(1038-1110)生平。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第八子, 18 岁时 父去逝。性格高傲。做过太寺太祝、颍昌许田镇 监等小官。 黄庭坚《小山词序》:“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 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
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万,家人寒饥而面 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 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2.晏词中刻骨铭心的爱情描写 三、秦观的词 1.秦观(1049-1100)的生平。 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元 丰八年( 1085 )进士,元祐五年( 1090 )除太学 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绍圣元年( 1094 )出为 杭州通判,后远徙郴州等地。有《淮海集》。 2.秦观词情韵兼胜的特点。 秦词吸取慢词和小令的双重优点达到情韵兼胜。
宋代文学概论
• 一、宋代社会历史概况 • 1、宋代分北宋(960-1127)、南宋(1127- 1279)两个阶段,共计320年。 • 2、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与结果。 •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 • 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宋四大书(《太平御 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 龟》)及《资冶通鉴》的编纂; • 官学与私学,四大书院。 • 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使命感与仕、隐调和 的平淡自然心态。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元丰七年,改贬 汝州。
元祐元年(1086),苏轼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 旨召还。
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 县)。
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 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 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 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 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 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பைடு நூலகம்构思与意境,使之 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3.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 《赠谢敞王博喻》:“文章最忌随人后。”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2.苏轼的作文思想
第一,文、道并重思想;文,艺术方法“求 物之妙” 、人的情感“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 咏叹”;道,儒、释、道合一的对事物的认 识。
第二,文丛字顺思想;反对韩愈的奇险深奥, 怪癖而不可读;
第三,随物赋形,遇事则发,信手拈来俱天 成的作文思想。不刻意为之。
3.苏轼散文的特点 第一,叙事记游融状物、写景、叙事、抒情、 说理于一炉;如《石钟山记》。 第二,札记、寓言等夹叙夹议、挥洒自如、翻 新出奇;如《日喻》、 《黠鼠赋》。 第三,词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透视人生哲 理;如《赤壁赋》。 第四,寓理于文、结构严谨的总体特点。
三、苏轼的诗歌 1.苏轼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对社会深刻的批判;如《荔枝叹》。 第二,对人生的感悟;如《题西林壁》等。 第三,写景抒怀;如《游金山寺》等。
2.苏轼诗歌的艺术技巧: 第一,善用比喻,用典出神入化。 第二,刚柔相济,清雄的风格特征。
四、苏轼的词 1.以诗为词,诗词同源,自是一家,提高词品; 第一,诗尊词卑观点的突破,“词为诗之苗裔” 诗词同源,“自是一家”追求词的壮美风格。 第二,扩大词的词的功能;刘熙载《艺概》: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第三,“以诗为词”创新词的语言表达,反对俚 俗追求典雅、自由。 2.苏诗词境的扩大。 第一,英雄之词; 第二,怀古词; 第三,哲理词; 第四,悼亡词。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2.从古人书中汲取营养。 《与元聿圣庚书》:“岷山之水滥觞,及其成江, 横绝吴楚,涵受百谷,以深其源本故也。学而知 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 《论作诗文》“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 《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 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 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 金也。”
《题落星寺》: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四、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受陈师道等人的推崇。 2.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3. 一祖三宗之说: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 习杜甫,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 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 江西诗
三、黄诗的艺术特色 1.章法回环曲折,不平铺直叙。如《题竹石牧 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2.多用典,以才学为诗。如《寄黄几复》 3.声律奇峭,多用拗句。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 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与此同时,也把诗句的语 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这样就 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 生硬屈折的线条,给人的奇峭倔强的感觉 。
四、苏轼的影响 1.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唐言李杜,宋言苏 黄。” 王十朋《读苏文》:“学文而不韩、柳、欧、苏 是观,诵读虽博,著述虽多,未有不陋者。” 2.苏轼的人格给我们的启发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1045-1105)的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 )进士及 第,哲宗元祐年间为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 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两度被贬,卒于宜州(今广 西宜山)贬所。 二、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答洪驹父书》:老 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 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惰懒, 不能下笔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慎勿袭其轨也。
2.周邦彦词创作 第一,周邦彦词回环反复、欲吐还吞写景抒情方 式。《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第二,周邦彦词时空安排的曲叙特点 。 《兰陵王· 柳》 第三,周邦彦词唐人诗句的化用。 《西河·金陵怀古》 3.周邦彦词的特点 第一,追求音律和谐; 第二,融合众家之长。
四、贺铸的词 1.贺铸(1052-1125)生平。字方回,号庆湖遗 老,共州卫城(今河南辉县)人。早年作过侍从 武官,后为文官,历官至太平州通判。有《庆湖 遗老诗集》、《东山词》。 2. 阳刚柔婉风格并存的贺铸词 五、周邦彦的词 1.周邦彦(1056-1121)的生平。 钱塘人,字美成,号清真。元丰中,献《汴京 赋》,受神宗赏识。一生仕途与党争相连。旧党 执政后,周被挤出京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 地任职。后重返朝庭,因不愿与蔡京合作,晚年 又被逐出。有《清真诗余》。
• • • •
• • •
• • •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1、诗 宋诗发展概况;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全宋诗》的编纂(正编72册,诗人8900余家, 总字数4千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词 宋代杰出的词人与风格流派。 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 后孔繁礼补辑。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3、文、话本小说。 散体和骈体文的发展情况。 《全宋文》(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年起开始出 版)。话本小说。
元符三年(1100),苏轼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二、苏轼的散文
1.唐宋古文运动与苏轼
第一,古代散文创作的两次高峰秦汉、唐宋; 第二,唐代及宋初的古文运动;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以载道、反对骈文、 追求复古。 第三,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欧阳修、苏轼 最终由苏轼完成北宋的诗文革新,把古文写 作推向高潮。
苏轼生平与个性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诗歌 苏轼的词 苏轼的影响
主讲:王林
一、苏轼(1037-1101)生平及个性 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眉山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 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8),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 宁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 台诗案”发。被贬黄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