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整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造林整地
造林地整地,又称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主要是土壤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造林整地是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造林地的清理和造林地的土壤翻垦两个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整地几乎是唯一被广泛应用,且有效果时间较长的栽培措施。正确、细致、适时地进行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实现人工林的速生丰产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节造林整地的特点和作用
造林整地与农业整地、苗圃整地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是因为造林地的土地种类多,条件差,多为未经耕作过的自然状态,这就决定了整地任务和方法的多样性、艰巨性。其次是造林地分布的地域广,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很大一部分处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这就决定了造林地只能更多地采取局部整地的方式。最后是由于人工林的生长周期长,林木树体高大,根系深广,而同一地块在造林后又不可能年年进行整地,往往培育一个世代只进行一次,所以人们往往希望整地的效果大些,其作用的持续时间长些,这就对整地的规格、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改善造林地立地条件
(一)光照
造林地的光照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只有一部分被地以及地面的植被等吸收,其余部分反射回到空中。如果辐射强度不变,被植被吸收利用的越多,反射的强度越大,造林地上的光照条件就越差。因此,通过改变地表面的状况,减少吸收率的反射率,是调节林地受光条件的关键。
自然植被茂密的造林地,由于太阳辐射大量地反射回去,光照不足。整地可以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光量。
通过采用不同的造林整地和清理的方法和规格,可以调节造林地的受光状况,满足不同树种苗木、幼树的需要。全面彻底地清除植被,可以使喜光树种充分受光;部分地清除植被,一些耐荫树种或幼年较耐荫的树种,可以获得适度的受光和庇荫。
整地还可以改变造林地的局部小地形,增加或减少受光量。如在南向的坡面上,整出局部的朝北的反坡,由于改变了光线与地面的交角,受光的状况也随之改变。
(二)温度
造林地的温度变化,主要决定于进入地面热量与从地面传出热量的差值。如果进入热量大于传出热量,地温就升高,反之,地温就下降,两者相差越悬殊,地温变化也剧烈。除此之外,造林地的地温状况,还受地形与土壤含水量、比热等条件的影响。
整地时清除掉覆盖在地表面的植被,地表变得裸露,透光量增加,空气对流加强,因而白天地温和近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夜间则与一般裸露地相似,降温比较快。
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的数量和比例。由于水的比热要大大地超过空气,所以在干旱条件下,整地后土壤中的含水量增加,地温升高较慢,但地混比较稳定;地湿润条件下,整地以后,排除了过多的水分,土壤空气含量增多,地混上
升得快。
整地还可以局部地改变造林地地面、坡面的相对高度和朝向,如把原来倾斜的坡面整平、修成反坡或把原来平坦的地面整出下凹或凸出的小地形等,都能改变日光照射角度和土壤的通气、排水、蓄水状况而使地温得到调节。
地温和近地表层气温增高,有利于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春季土壤解冻提前,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造林。但是如果温度过高或昼夜温差太大,就容易发生日灼、冻拔害,所以,为了预防极端温度危害,整地时可在植穴周围或南侧适当保留一些自然植被。
(三)水分
造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取决于造林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量及其分布,有时也受有无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总起来说,整地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的作用,包括在干旱条件下通过整地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或在过湿地区内排除多余的土壤水分两层意思。由于我国造林地区大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是有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湿润地区,所以整地有改善水分状况的作用,偏重于理解为蓄水保墒。
整地能够较多地保蓄水分的原因是:
1.造林地上的植被铲除以后,雨雪可以直接降落到地面,避免在降落途中被截留蒸发重返大气,如果铲除下来的植被茎杆能覆盖在地表,还可以大大地减少水分蒸发。
2.整地虽然可以翻动土壤,增大蒸发面,但由于破坏了土壤的毛细管结构,底层土壤水份的补给断绝或不畅,地表物理蒸发减少,因而土壤保蓄的水分比损失的多。
3.整地后,土壤变得疏松多孔,总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渗透能力增强,降水可以迅速渗入较深土层中保蓄起来,而不致长时间滞留地表而被蒸发掉。
4.整地可以增加地表的粗糙度,防止水流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并使其分别下渗进入土壤;对已经汇聚起来的水流,可减低流速,增加下渗量。
5.整地后,地表出现大量有一定积水容积的“小水库”,它们可以截阻地表水流。并将水分贮蓄起来,同时这种微小的地形,还能改变整地部位的太阳辐射量和空气流通等状况,因而引起土壤水分蒸发量的相应变化。
整地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的作用,与所使用的方法和季节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在甘肃定西测定的不同整地方法的土壤含水量见表18—1。试验证明,在干旱地区整地,可以大大提高土壤含水量;因不同整地方法的土壤含水量、渗透速度等不同,所以土壤含水率提高的幅度有高有低。应当指出,整地只有在方法使用得当,时间掌握适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非但不能很好地蓄水保墒,甚至要造成水分的大量蒸发散失,使土壤变得干燥。
(四)养分
造林地土壤养分状况,主要决定于土壤中全部养分的贮存量及其形态的有效性。整地本身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养分,但它可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温度和通气间接地产生影响。
整地可以加速土壤的物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使土壤颗粒变细,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和各种营养元素有效化。整地还可以使腐殖质及生物残体分解加快,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
山地土壤经过整地,可把栽植穴近旁的表层细土集中于穴内,并拣净大石块等,使穴内的细土层厚度增加,粗骨性降低,因而相对地提高了土壤肥力。
但是,如果整地技术不得法,把粗骨层、石砾、半风化物或心土等大量翻到土壤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