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练就真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养02:
语文教师要练就真功夫
☆程瑞莲
2008年2月,我们走进了巴彦淖尔市,聆听了六位全国语文知名教育专家的讲学。郑桂华教授具体务实的语文探索,于永正教授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陈钟梁教授幽默风趣的语文杂谈,李杏葆教授《声声慢》的苏州方言朗读,冯恩宏校长智慧超前的教育理念,汇成了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的的确确享受了一顿智慧的盛宴,至今回味无穷,感触颇多。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优秀的老师难,做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更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练就文本解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苦练表达,“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来呢?教学语言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教好语文,语文教师不仅要“能说”,还要说得“巧”,说得有特色。诗意的语言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幽默的语言会调节课堂气氛,激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情绪,精练的语言可以准确地揭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乐园。
1.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如我在《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梳理之前,作了这样一段过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广阔时空中的今古交替,照出历代王朝的荣辱兴衰。虽然岁月的风尘暗淡了刀光剑影,时代的钟声远去了鼓角铮鸣,但史学家的笔却能铭记昨日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使我们眼前依然能闪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短短几句话的点染,最大范围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为下一教学环节的高效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在学生愉悦的表情中让我找到了属于语文的自信。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还特别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2.语言要诗意化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成功。如果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优美意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能来一段激情横溢的即席演讲,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一篇美文……那么,语文课势必会枯燥无味,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样的语文教师如何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又怎么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反,你若能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定会为教学平添几分春色。在讲授爱情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我曾经加入这样一段诗意化语言:“如果说人生是个永恒的大舞台,那么爱情则是这一舞台生活永恒的主题。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追寻理想爱情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于是,无数的痴男怨女便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喜剧,所以才有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传说,所以才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身化彩蝶的浪漫故事,所以才有了贾宝玉、林黛玉木石前盟的佳话美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中去,看看这个古老的故事为我们诉说了一段怎样的情缘。”诗意的语言点燃了学生对诗的憧憬,煽起了学生走进诗歌的热情。
当教师出口就是优美的诗文、名言警句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对真善美向往的情感就会自然地被激发起来。语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是在熏陶中不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
3.语言要有趣味性
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苍白贫乏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大忌。如果教师翻来覆去使用那几个词语和句式,甚至一节课就几十个口头禅,学生就会听得恹恹欲睡,这样,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教学对话就无从实现。语文老师的智慧主要表现为幽默风趣的语言,本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几位专家的幽默风趣,特别是陈钟梁教授和冯恩宏校长,让人享受到了智慧语言的无限魅力,身处其间,如沐春风。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幽默生动的语言来自深厚的文学功底,来自深层的生活语言的积淀,乃至于对广告语的留意与玩味。
4.语言要有亲切感
名家登台,总能三言两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我至今还记得冯恩宏校长一上台演讲前说的几句话:“昨天给校长讲课,男性居多,举目四望,黑压压一片,一点感觉都没有;今天来到这里,女性居多,望去色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让我惊异于教语文的老师是如此的美丽!”短短几句,掌声雷动,迅速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同样,教师和蔼的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从而思绪飞扬,口若悬河。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教学变成朋友式的侃谈,语言中多一些“春风”,让课堂增添一些人文气息。
二、深入解读文本,共赏天光云影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的构思与设计,而是对文本细节的解读。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想让课堂精彩,教师就得先和文本对话;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想让课堂高潮迭起,教师还得与学生对话。只有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才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人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于永正老师还说过,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
一是解读文题。《祝福》一文的标题值得深味。春节祝福,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节为止,其间包括腊八、祭灶、除夕过年等。此过程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庄严而隆重,与之伴随的各种习俗充满喜庆而又热闹。鲁迅讲述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在鲁镇的芸芸众生祈祷神灵之际,已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发出了魂灵有无的疑问,“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是企盼着神祗的降临,还是怀着希望破灭走向地狱的恐惧?她生于这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死于这文化历史氛围之浓厚,那些“钝响”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种种“新年的气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对比鲜明的背景。题为祝福,使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化主题,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把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的社会现实展示给读者。
二是解读作品。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