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7.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7.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让生字走进语境。
老师yán sù( )地ùn chì( )了不写作业的同学,又chēng àn( )了表现好的同学,有yí huò( )就问的同学,并鼓励我们,一定要iōng huái( )大志,发愤读书。2.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 )( )忘怀②为之( )( ) ③若有( )( )
“你亲切的信使我的精神_______。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_____……”看着这封信,他神情沉静,____,半天没有说话。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②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③中国巡警不但不
..训斥她。
...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
④中国巡警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而是训斥她。
(1)我发现语气比较强烈的是第_____句和第_____句。今后,如果我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第③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写了三件事,请简单概括。
①第一件事讲周恩在修身课上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事讲十二岁的周恩刚到东北,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件事讲周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把最后发生的事放在最前面的写作手法叫作( )。A.倒叙B.插叙
(3)请把上面的三件事连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才立下远大志向的
C.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
大业联系起
D.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2)“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说说是什么让周恩立下了这远大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小练笔。
周恩在年少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而你又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想一想,写下,注意写清楚理由和内心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7.把爱国名句与对应的人物及表达的意思用线连起。
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平凡的人也要忧国忧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范仲淹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粱启超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四年级语文上册7.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答案严肃训斥称赞疑惑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在语境中拼写词语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地读句子,拼读时要注意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音。书写时要注意“肃、斥、赞”等字的写法。
2.答案①难以②一振③所思②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四字词语的积累及运用。在补充词语时,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选词填空中要注意分析提示语,根据句意选择。
3.(1)答案①③反问句或者双重否定句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辨析。第①句反问句比第②句陈述句表达情感更强烈。第③句用上“不但不”这一双重否定词比第④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表现了中国巡警的无能以及围观的人对中国巡警的不满。
(2)答案示例: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诬陷我。
解析本题考查用关联词造句的能力。这一组关联词语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半部分表示应该做的,但是没有做;后半部分表示不该做的,但是做了。还可以造句为: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更加无理取闹了。
4.(1)答案①阐明自己读书的目的②伯父告诉他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③一个中国妇女受欺凌,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大意的方法。概括事件的大意要简单扼要。我们可以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找到中心句概括,也可以找关键词连缀一个或几个段落的内容概括。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辨析。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本文把事情的起因——周恩的所见、所闻放在后面,把结尾放在前面写是为了突出少年周恩为何受到触动,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所以是倒叙的手法。(3)答案周恩在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如果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
5.(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综合理解。A项是词语理解。B项体现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在这里“清晰而坚定”表明了周恩振兴中华的决心和远大志向。C项需要联系文章主题。周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周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D项先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中国不再振作,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