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二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古诗四首
第三课时《观书有感》(其二)和《无题》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枉”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移”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说知道其中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和无尽藏的《无题》。(板书:观书有感无题)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这个生字“移”。给这个字组词。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
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生:“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
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
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生:芒鞋:草鞋。嗅:闻到。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一)《观书有感》(其二)
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2.“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
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4.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5.学生齐读、背诵。
(二)《无题》
1.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说第一句诗的意思:我们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春天在哪里?)
3.谁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学生说第二句诗意:如果我们一直追求真如佛性,而一直茫然找不到。)
4.后两句呢?
(归来时偶然看到窗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了!)
5.这首诗作者和创作背景简介:
归来时偶然看到窗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了!
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失魄。而禅师们
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7.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了?
师小结: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的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如果你能有肯定地说「我找到了!」
8.有感情朗读古诗。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理解、背诵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阅读习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之情。
2.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
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二、我知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诗歌的第()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参考答案:
一、1.喜爱或热爱 2.C 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B。
二、我知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诗歌的第(一、二、三)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四)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其二)
泛舟————学习
无题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
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
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
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
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感情得到了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