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


自然界构成人类活动的前提,构成人类生 产活动的前提。 自然界之于生产活动的前提性,体现在生 产活动的主体(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客 体(劳动对象)和生产活动的中介(劳动 资料或劳动工具)三个方面上。
(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



第一,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必须以自然界为 前提。 第二,体现为劳动的对象总是由自然界提供 的。 第三,体现为劳动工具或劳动资料总是由自 然界提供的。
②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
2.
3.
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指出自然是整个世界(包括人) 的根据。“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中” ;并且,“自然是与存在没有区别 的实体,人是与存在有区别的实体。没有区别的实体是有区 别的实体的根据——所以自然是人的根据”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指出,自然是哲学和科学的基础和对象。 “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 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 的科学。” 认为人只能通过对象才能实现自身的本质(已经非常接近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人化思想),但由于费尔巴哈是从直观 的角度来理解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最终未能从感性 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这与费尔巴哈抛 弃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Fra Baidu bibliotek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


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意味着人是通过劳动 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自然存在物,意味着人要 遵循自然的规律,意味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总要 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必须以承认人与 自然的差别为前提,即劳动使得人成为能动的、 不断改变和支配自然的特殊存在物。换言之, 我们必须避免单纯从自然的角度、客体的角度 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因素


旧自然观在理解自然时,通常缺乏一种历史的维度, 没有把自然看作是有时间序列的生成过程。 ①自然本身也处于一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 “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这 些成就看来,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 体和在适宜条件下存在于天体上的有机物种一样是 有生有灭的;至于循环,即使它能够存在,也具有 无限加大的规模。”

人化自然的构成



人只有将自然界纳入到自身的活动中来,才能 从潜在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 人化自然,不仅要有活动的客体,还必须有活 动的主体,那就是人。 人化自然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之间、人与自然界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
4.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人化自然,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角度来理解: 一是自然的人化,二是人的自然化。 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都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四、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以往的自然观,基本上都是单纯地以自然而不 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考察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论 述自然观。(与众不同)
1.自然的人化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改变 了天然自然的基本形态。 (人不是盲目地来改变天然自然,而是将自 身的尺度和目的运用在物质对象上,使其不 断地满足自身的需要) 通过自然的人化,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 不断地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 的“为我之物”——自然界不断地从天然自 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上帝创世说。《圣经·创世记》叙述了上帝在六天之 内创造自然万物和人的过程,这一思想被后来的中世 纪哲学家们反复地论证和阐释。根据创世说,上帝从 无中创造出整个世界包括人和自然,上帝既是世界的 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支配者;同时,按照上帝的旨意, 人是自然万物的管理者和统治者。 神学自然观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人的区分问题,即人 第一次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尽 管这种区分是以贬低自然为代价的。而且,这种通过 贬低自然来区分人与自然的做法,也为近代欧洲出现 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4.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

以康德、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唯 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

①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一方面,自然是精神发展的产物,自然必须通过精神才能获得理解。 康德认为自然的规律是由人的经验赋予的,即“人为自然立法”。谢林 否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他认为自然只是精神的客体化形式。在谢林之 后,黑格尔将这一观点作了最为彻底的发挥,自然界成为精神发展的一 个环节或阶段。他们的这种理解,意味着自然是与精神相统一的自然, 而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然。 另一方面,自然是一个辩证运动的有机整体。康德在探讨宇宙的起源问 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在这一假说中,康德运用一种辩证的、 生成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然,描绘了宇宙万物辩证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图景。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先前自然观的辩证法因素,他把自然看 作一个由各个发展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每个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他们关于自然的这些辩证理解,部分地克服了以往自然观的机械论或形 而上学的缺陷。
2.自然人化的理论意义
1.
2.
自然人化的观点,体现的是自然与人、自然 与历史的统一,从而将唯物主义的观点彻底 地贯彻到整个世界中。 自然人化的观点,体现的是唯物主义与辩证 法的统一,从而将辩证的观点彻底地运用到 关于自然的唯物主义理解中。
3.人化自然的构成

既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人化自然的构成,也从 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人化自然的具体过程 人化自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主体(人)、客 体(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的人化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在改造自然的对象性 活动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 使客体发生合目的的改变,从而把自在的自 然改造成人化的自然。 自然的人化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的人化的作用和意义
1.
2.
自然的人化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从诞生之时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的斗争。在远古 时代,自然对人类来说是神秘和可怕的,所以出现 了对自然的崇拜。后来,人在不断地战胜着自然对 自身的束缚和支配,开始学会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为自身谋求最大的利益。 自然的人化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发明新的 生产工具,以满足不同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不同需 求。同时,自然的人化创造除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这些又成为后世人继续发展的宝贵前提。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马哲)



第一,承认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但反对把 人看做是自然界直接创造出来的自然物,强调人是劳 动的产物。 第二,承认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但反对把人完 全归结为自然存在物,反对把人彻底地归结为肉体的、 受动的、完全处于必然性之中的存在物,强调人能够 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第三,承认人的存在总要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 条件,但反对把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视为是外在于人 的自在存在物,强调它们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2.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因素



旧自然观在理解自然时,通常缺乏一种辩证的维 度,总是采取一种孤立、固定的、僵化的方式来 考察自然界。 ③ “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 上学地发生的”,因此,应该从运动、联系、产 生和消灭等方面来考察自然事物。 既然自然总是处于辩证的运动过程中,那么相应 地,我们关于自然的理解也应是辩证的和相对的, 而不应固守于以往的僵死的理解。
二、自然哲学(自然观)的演变

1.
2. 3. 4.
西方自然哲学大体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1.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 然观
1.
2.
3.
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着并充满着灵魂的有机体。 自然是运动着的。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 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 它过去、现在、未 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自然是有灵魂的。世界万物被看作是充满灵魂的, 追问隐藏在自然万物背后的这一灵魂究竟是什么。 自然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万事万物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1. 2.
所谓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指自然界之 于人,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地位。 包括: 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 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霍尔巴赫)
1. 2.
3.
4.
在人类的起源问题上,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的肉体是自然的产物,并且,肉体的存在是人唯 一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自然存在物。 正因为人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人在任何 时候都应当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产物, 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 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人只能凭借感觉经验与自然发生联系,人的任何认 识和研究都应当求助于物理学和经验。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一、什么是哲学的自然观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观:不能简单地说,是关于自然界 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 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 的总和。 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 学理论。 哲学自然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说明自然界本身,而在 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理解和阐释,以便为人们处 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某种规范和指导。
2.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因素



旧自然观在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时,容易将自然的世界与人 的世界看作是互不相关的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仿佛是机械 的客体世界,而人的世界才是充满生机的主体世界。 ②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的,自然就不再是与 人相隔绝的、纯粹不变的客体世界,而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 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他(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 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 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 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 度。”
比较

机械论
在说明自然界的细节 上有优势 采取一种客观的、科 学的立场,强调客体 的意义和价值

有机论




在说明自然界的整体 图景方面更有说服力 采取一种主观的、目 的论的立场,强调主 体的意义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 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恩格斯不 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 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 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 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 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1.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唯心主义因素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自然,自然是人的感性活动 或实践的前提、对象和结果。——强调自然的物质 性与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 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 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 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 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 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3.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1.
2.
3.
4.
重视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认为自然事物的运动总是遵循一定 的秩序和规律,它不仅要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还要揭示出其中 的自然规律。 这种自然观受到当时哲学中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而带 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将自然视为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体系。 由于这种自然观所带有的机械论色彩,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 常常被看作是外界的力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否认自然事物运 动和变化的根源来自于其自身。(牛顿的“第一推动力”) 这个世界的最初原因则只能归于上帝而无法从科学原理中获 得。有泛神论的色彩。 在这种机械自然观的支配下,自然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自然只是外在于人 的、被人认识和利用的对象,人作为主体可以任意地处置自 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二者是尖锐对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