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呢。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自然的大门。
咱先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里对自然的看法吧。
在这个观点里,自然可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一员,和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啊,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吃的、穿的、住的,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宝藏库。
这就好比是一位无私的长辈,总是默默地给予我们一切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树木给我们木材建房子,土地让我们种粮食,河流给我们水来喝和灌溉。
这关系多紧密呀,你能说自然和我们人类是毫无关联的吗?肯定不能呀。
再深入一点看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还强调自然的客观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就像火车得在铁轨上跑一样。
我们不能违背这些规律。
比如说,四季更替,这是自然的规律。
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休养,这是大自然早就安排好的节奏。
要是有人非得冬天去播种,还想着能收获,那不是自讨苦吃嘛。
这就像你非要让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天,那整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嘛。
而且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还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
人类可不是自然的主宰,我们更像是自然的孩子。
我们依赖着自然,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你想啊,要是没有大自然,我们能生存下去吗?肯定不能呀。
我们虽然有智慧,可以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得是合理的,得遵循自然规律。
就像我们建房子,不能把房子建在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山坡下吧。
这就像小孩子在大人的怀抱里玩耍,虽然可以动一动这儿,动一动那儿,但是不能太任性,要是太任性了,大人也会生气的,大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对待环境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现在环境被破坏得挺严重的,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认识到我们和自然的关系。
就像一个人总在自己家里搞破坏,把墙砸了,把家具弄坏了,那这个家还能住吗?同样的,我们要是把大自然弄得千疮百孔,那我们自己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我们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大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20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宇宙论与四元素说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由完美的“以太”构成;形 状是完美的球形,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COSMOS)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
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 定的分寸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立产生结合,从不一致的音调里产生出完美的和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自然界
最广义的自然界,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 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 社会。
狭义的自然界即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是自 然环境的同义语。
24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
五行说 阴阳说 道家自然观
25
五行说
见于《洪范》,成书于公元前4或3世纪之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 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又译
为:five activities, five agents,five powers. 观点:五行相生相克,导致事物或现象。
8
米利都学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马克思 自然观
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他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以下将从马克思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现实。
他强调自然界不受人类的支配,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活动。
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基于对自然、对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而非主观的干预。
马克思关注的自然力量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和技术手段,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关系则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私有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性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生产关系则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他认为,生产力的进步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
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承认自然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他关注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指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举例来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会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变革的必要性。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也得到了关注。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盲目掠夺和破坏,主张建立一种更加和谐、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要尊重自然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破坏和浪费。
马克思的自然观还涉及到对科学的认识和对技术发展的关注。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客观真理的认识形式,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他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的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此外,他也对技术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自然观承认了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关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然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在天文学方面,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影响绵延千年的“地 球中心说”。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力学专著《 物理学》。阿基米德以定量的形式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成为静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先驱,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是农学、医学、天文、算 术四大学科体系。我国的农学著作非常丰富,约有五六百种之多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在世界上是绝 无仅有的。据统计,从春秋至清初我国关于日食的记录约1000次 ,月食记录约900次,新星和超新星记录60多颗。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 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 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 测性、思辨性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 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 已经存在着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如赫拉克利特的“ 火本原”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的对立,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对立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 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 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
一、系统自然观
(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 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 整体。(整体性)
一、系统自然观
(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恩格斯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c、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d、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
第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 和发展的观点。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 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 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 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工自然”的三个层次
人工自然III 1、人类创造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实物系
统 2、人类将创造出的体现人物质性的新世
界 3、同时完成对自身的彻底改造使人类具
有无限的力量
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 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 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 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 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布鲁诺之宇宙无限论 (打碎天球)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来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
其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才成为人。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而有关自然的其他一切言论都是思辨的、认识论的或自然科学的。
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 我们也就无法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作为主客体关系实现的,那么,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外在的(自然——社会)关系, 而是内在的(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在实践(工业)中进行的,“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
人和自然界是不可分的,社会和自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 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对于存在于自在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但是,对于存在于人和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能说它的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
事实上,当人们还没有认识自然规律的时候, 自然规律在人的活动中不被察觉地在发生作用;在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以后, 人们就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 这时自然规律也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3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_图文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 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恩格斯不 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 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 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 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 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7
①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一方面,自然是精神发展的产物,自然必须通过精神才能获得理解。 康德认为自然的规律是由人的经验赋予的,即“人为自然立法”。谢林
否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他认为自然只是精神的客体化形式。在谢林之 后,黑格尔将这一观点作了最为彻底的发挥,自然界成为精神发展的一 个环节或阶段。他们的这种理解,意味着自然是与精神相统一的自然, 而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然。 另一方面,自然是一个辩证运动的有机整体。康德在探讨宇宙的起源问 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在这一假说中,康德运用一种辩证的、 生成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然,描绘了宇宙万物辩证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图景。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先前自然观的辩证法因素,他把自然看 作一个由各个发展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每个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他们关于自然的这些辩证理解,部分地克服了以往自然观的机械论或形 而上学的缺陷。
一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自然存在物。 3. 正因为人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人在任何
时候都应当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产物, 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 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4. 人只能凭借感觉经验与自然发生联系,人的任何认 识和研究都应当求助于物理学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自然观研究
文化视野459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自然观研究唐 斯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较为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而这些思想无疑会成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思想源泉,为现代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文将充分讨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具体国情决定的特殊性,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更应理论联系实际。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哲学中的自然观来构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从制度、消费、观念等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后续研究,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9-0459-01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背景下,全球人民的生活都得到了广泛改善,物质水平极具丰富。
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态恶化问题,我们正面对着严峻的生态考验。
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加剧,随着自然问题的全球性频发,人类开始正视生态问题,并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相应生态措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解决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保障。
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基础问题,因此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辨证统一主要有两点,第一点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自然界是早于人类社会,如早于人与人的意识等一切事物的,确切的说自然界是先于一切的,就像因为自然界的出现才有人及其意识。
是真实的、现实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认识摘要:自从出现了人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合理发展,尤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
在此时,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文明;Abstract:Since human beings began to appear and as human progress,thus forme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inking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Marxism. Nowadays, due to som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specially theunreasonable human transform nature, led to a serious ecological imbalance, such as overpopulation,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At this time, Marx and Engels read carefully theecological concept of thinking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Marxism;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更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 自然观
第三讲自然观(下)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典自然科学与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经典自然科学革命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机械论自然观的主旨与特点经典自然科学的产生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三、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1,十字军东征2,地理大发现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1,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8次,法、意、德、英等国国王参与了东征;◦促成十字军东征的三股力量:城市经济和商人贵族和骑士教会◦旗号是保卫圣地,实质是侵略◦东征后果:东西方贸易增加10倍以上促进了文化交流消耗封建和教会势力刺激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背景:◦15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学》被译成拉丁文:地球是圆的◦托斯堪内里绘制的地图:中国和印度在大西洋对岸◦东方与西方的距离被大大低估了◦阿拉伯人控制了传统的贸易通道哥伦布(意)发现新大陆:1492.8.3~1493.3.15达·伽马(葡)到达印度:1493麦哲伦(葡)环球航行:1519~1922,率五只船,西班牙→南美→菲律宾→印度→非洲好望角→西班牙麦哲伦在菲律宾被土著人所杀意义“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古典之再生,指的是对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的思想的研究与发扬。
人文之再生,指的是包括文法、修辞、诗、历史与道德等人文学科的发展。
恩格斯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古代自由思想的强烈诱惑。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经典物理学解释物理现象时
牛顿力学定律 麦克斯韦——法拉第电磁理论
被看成是永恒的 自然规律
在解释黑体辐射能量密时, 和实验结果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微观世界有其特殊的规律,但人们并未抛弃经典 物理学,只是应该将它们看成是量子物理学定律 的极限形式、看成是历史的规律。
四、规律的可认识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由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决定的, 所以对运动规律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对物质性的认 识。
认识规律的最有力武器“是实践,即实验和工 业” 。
恩格斯
恩格斯: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 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 的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 的内在动力
辩证法是科学自然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 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自然界的物质 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定义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 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 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 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物质的运动性
“我们从经验和理论都知道: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终极的 原因”
“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 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 极对立”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 时的”。理解运动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 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 备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编辑范本】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
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人类自诞生时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发生着与自然界的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所关注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所持续探究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其中,它不仅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所办的角色,而且还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本质关系和实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险,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这不仅对中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起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世界生态理论发展与实践显示深远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自然;生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其能为人类服务。
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也普遍延长,等等。
但是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 19 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他们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自然,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这样也就形成了生态自然观。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马克思指出:来的”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
恩格斯说:属、钟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他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2.中世纪自然哲学 2.中世纪自然哲学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的主题是上帝、自然与人的关系,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的主题是上帝、自然与人的关系,它 实质上是一种神学自然观 这种自然哲学将自然万物和人都看作上帝的作品, 这种自然哲学将自然万物和人都看作上帝的作品,认为 上帝既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支配者, 上帝既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支配者,人受上帝之 托而成为自然万物的直接管理者 这种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区分是以贬低自然为代价的, 这种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区分是以贬低自然为代价的, 它为后来广泛流行的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埋下了伏笔
首先,它将自然被视为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体系, 首先,它将自然被视为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体系,所以它称 机械自然观” 为“机械自然观” 其次,它暗含了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 其次,它暗含了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自然变成 了有待研究的纯粹客体, 了有待研究的纯粹客体,而人则成为自然界的旁观者乃至征 服者 再次,它否认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来自于自身,并将自 再次,它否认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来自于自身, 然界的最初动因归于“第一推动力”即上帝, 然界的最初动因归于“第一推动力”即上帝,因而带有明显 的泛神论色彩 最后, 最后,它将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还原为原因和结果的 关系,无视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关系,无视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无视自然的历史性
5.19世纪进化论的自然哲学 5.19世纪进化论的自然哲学 进化论的自然哲学是指体现在生物学家拉马克、 进化论的自然哲学是指体现在生物学家拉马克、 达尔文等人的思想中的自然哲学 进化论的自然哲学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 进化论的自然哲学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 是强调自然界的不同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是强调自然界的不同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二是 把自然界的进化视为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哲学的自然观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观:不能简单地说,是关于自然界 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 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 的总和。 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 学理论。 哲学自然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说明自然界本身,而在 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理解和阐释,以便为人们处 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某种规范和指导。
(一)自然的人化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在改造自然的对象性 活动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 使客体发生合目的的改变,从而把自在的自 然改造成人化的自然。 自然的人化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的人化的作用和意义
1.
2.
自然的人化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从诞生之时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的斗争。在远古 时代,自然对人类来说是神秘和可怕的,所以出现 了对自然的崇拜。后来,人在不断地战胜着自然对 自身的束缚和支配,开始学会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为自身谋求最大的利益。 自然的人化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发明新的 生产工具,以满足不同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不同需 求。同时,自然的人化创造除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这些又成为后世人继续发展的宝贵前提。
三、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1. 2.
所谓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指自然界之 于人,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地位。 包括: 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 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霍尔巴赫)
1. 2.
3.
4.
在人类的起源问题上,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的肉体是自然的产物,并且,肉体的存在是人唯 一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自然存在物。 正因为人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人在任何 时候都应当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产物, 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 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人只能凭借感觉经验与自然发生联系,人的任何认 识和研究都应当求助于物理学和经验。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
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意味着人是通过劳动 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自然存在物,意味着人要 遵循自然的规律,意味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总要 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必须以承认人与 自然的差别为前提,即劳动使得人成为能动的、 不断改变和支配自然的特殊存在物。换言之, 我们必须避免单纯从自然的角度、客体的角度 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人化的理论意义
1.
2.
自然人化的观点,体现的是自然与人、自然 与历史的统一,从而将唯物主义的观点彻底 地贯彻到整个世界中。 自然人化的观点,体现的是唯物主义与辩证 法的统一,从而将辩证的观点彻底地运用到 关于自然的唯物主义理解中。
3.人化自然的构成
既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人化自然的构成,也从 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人化自然的具体过程 人化自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主体(人)、客 体(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比较
机械论
在说明自然界的细节 上有优势 采取一种客观的、科 学的立场,强调客体 的意义和价值
有机论
在说明自然界的整体 图景方面更有说服力 采取一种主观的、目 的论的立场,强调主 体的意义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 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恩格斯不 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 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 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 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 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上帝创世说。《圣经·创世记》叙述了上帝在六天之 内创造自然万物和人的过程,这一思想被后来的中世 纪哲学家们反复地论证和阐释。根据创世说,上帝从 无中创造出整个世界包括人和自然,上帝既是世界的 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支配者;同时,按照上帝的旨意, 人是自然万物的管理者和统治者。 神学自然观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人的区分问题,即人 第一次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尽 管这种区分是以贬低自然为代价的。而且,这种通过 贬低自然来区分人与自然的做法,也为近代欧洲出现 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2.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因素
旧自然观在理解自然时,通常缺乏一种历史的维度, 没有把自然看作是有时间序列的生成过程。 ①自然本身也处于一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 “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这 些成就看来,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 体和在适宜条件下存在于天体上的有机物种一样是 有生有灭的;至于循环,即使它能够存在,也具有 无限加大的规模。”
3.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1.
2.
3.
4.
重视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认为自然事物的运动总是遵循一定 的秩序和规律,它不仅要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还要揭示出其中 的自然规律。 这种自然观受到当时哲学中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而带 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将自然视为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体系。 由于这种自然观所带有的机械论色彩,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 常常被看作是外界的力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否认自然事物运 动和变化的根源来自于其自身。(牛顿的“第一推动力”) 这个世界的最初原因则只能归于上帝而无法从科学原理中获 得。有泛神论的色彩。 在这种机械自然观的支配下,自然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自然只是外在于人 的、被人认识和利用的对象,人作为主体可以任意地处置自 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二者是尖锐对立的。
②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
2.
3.
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指出自然是整个世界(包括人) 的根据。“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中” ;并且,“自然是与存在没有区别 的实体,人是与存在有区别的实体。没有区别的实体是有区 别的实体的根据——所以自然是人的根据”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指出,自然是哲学和科学的基础和对象。 “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 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 的科学。” 认为人只能通过对象才能实现自身的本质(已经非常接近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人化思想),但由于费尔巴哈是从直观 的角度来理解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最终未能从感性 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这与费尔巴哈抛 弃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马哲)
第一,承认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但反对把 人看做是自然界直接创造出来的自然物,强调人是劳 动的产物。 第二,承认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但反对把人完 全归结为自然存在物,反对把人彻底地归结为肉体的、 受动的、完全处于必然性之中的存在物,强调人能够 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第三,承认人的存在总要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 条件,但反对把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视为是外在于人 的自在存在物,强调它们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2.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因素
旧自然观在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时,容易将自然的世界与人 的世界看作是互不相关的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仿佛是机械 的客体世界,而人的世界才是充满生机的主体世界。 ②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的,自然就不再是与 人相隔绝的、纯粹不变的客体世界,而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 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他(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 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 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 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 度。”
(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
自然界构成人类活动的前提,构成人类生 产活动的前提。 自然界之于生产活动的前提性,体现在生 产活动的主体(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客 体(劳动对象)和生产活动的中介(劳动 资料或劳动工具)三个方面上。
(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
第一,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必须以自然界为 前提。 第二,体现为劳动的对象总是由自然界提供 的。 第三,体现为劳动工具或劳动资料总是由自 然界提供的。
人化自然的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只有将自然界纳入到自身的活动中来,才能 从潜在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 人化自然,不仅要有活动的客体,还必须有活 动的主体,那就是人。 人化自然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之间、人与自然界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
4.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人化自然,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角度来理解: 一是自然的人化,二是人的自然化。 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都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二、自然哲学(自然观)的演变
1.
2. 3. 4.
西方自然哲学大体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1.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 然观
1.
2.
3.
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着并充满着灵魂的有机体。 自然是运动着的。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 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 它过去、现在、未 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自然是有灵魂的。世界万物被看作是充满灵魂的, 追问隐藏在自然万物背后的这一灵魂究竟是什么。 自然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万事万物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