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转向教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从“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理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 从 �� "教书匠" 向 "育人师" 转变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 孙红广泛的命 题, 但有 一 点可以肯定 , 教 育就是教 人求真, 而在现 实教育中 往往在 教 人求知,应该说教人求知仅是教人求真的一个方面, "真" 除 了真理, 更具 有慧, 而知识并 非智慧, 智慧是 知与慧的结 合� 知强调对世 界的客观 认识, 而慧是人 精神世界 的善, 前者 是 形而下学的, 后者形而上学的� 一, 对古代教育中老师作用的误解 一 直以来, 传统 教学总是受 到批判 , 有 其批判 的实然 状 态, 但有些却有 失偏颇, 由此 引起使古代 教育精髓 部分得 不 到足够的重视�古代教育中囚禁人的思想是有其不人性的地 方, 虽然古人把 "学 则士看得 很重" , 但总 体上还是把 " 道" 放 在首位, 正如韩愈所说 "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 "道" 本质 上讲就是做人的道理, 虽然古时的 "道" 与现在的 "道" 在内涵 上有重大区 别, 但它也是 符合当时社 会需要的 "道 " , 正如 现 在的 "道" , 如果 再过多少 年去看, 它也是 会有不合 时宜的 地 方�但不管怎么样古人在教育中还是重视 "道" 的教养� �说文解字� 中说道: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 善也�" 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外, 更注重教人为善� � 学记� 中 也强调: "记问之学, 不足以 为人师�" �周礼� " 师, : 教 人以道 者之称也�" 这是中国古代对老师作用最早的注释, 最早的时 候对老师作用的认识,就是强调传道,而非授业� � 荀子. 效 儒� : "人无师无 法而知, 则必为 盗; 勇, 则必为贼 ; 能, 则必 为 乱; 罕, 则速尽; 辩, 则速论�故有师法者, 人之在宝也; 无师法 者, 人之大殃�" � 文王 世子� "师也者, : 教之以事而喻诸 德者 也� " 就是强调老师对人的善性培养的重要性� �师说 � "弟子 : 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由此 可见古时之师也同样尊重学生,隐约可见教学相 长的道理, 并非把学生当作是匠的对象, 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互动� 二, 教书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很 难追索出教书匠一词最早的出处, 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 它不是出自古代, 而是出自前几年�当应试教育兴起, 许多有 识之士发现教师的作用正在悄然改变, 从 "传道, 授业, 解惑" 转向应试, 教育功利化孕育出教师功利化�应试教育可以说, 它强 调知 识传 授 而忽 略 智慧 养成 , 从 而用 一 个 "匠 " 的 "馈 赠" �本质上教学上并不是教书, 而是通过书来养成学生的德 与知, 为教书而教书, 得一个 "匠" 也并不委屈� 从 某种意义上讲, 是学校的工厂 化导致教书匠的出现 和 其存在价值�因为学校成为了复制的车间, 那么教师就 成了 复制的工人, 学生成为复制的原料 �整个教育就是一台巨 大 的复制工厂� E icon 的"课程午餐"中教师的作用作为这样的描述: "教 师的工作只 是把冰箱 的食物 (课程 ) 取出 , 并 放进微波 沪 (教学 ) , 看着学生吃完 (教室管理 ) �吃的食物完全以包 装的 形式出现, 而且 每天的食 量都被分成 各个小部 分, 煮熟并 捣 成糊状, 这种预先的消化降低了食品的 营养�这种准备 和提 供午餐的重点, 在于产生及时的营养 效果即成绩�如 果一个 学生不肯用 常规的午 餐, 那么食物被 加工的得 更加精细 (补 课 ) �" 在整个描述中, 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展开的, 没有提 到德性的养成, 那与泥水匠有什么区 别�在这样的教学 过程 中忽略了学 生是具灵 性的 \ 自主性 的, 学生不 是块砖 , 把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从“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理 论 研 究
泥粘上 ,把 它按在预 先设 定的位置就 了事 了, 学生是有想法的 , 是需要 精神滋养的。 在教 书匠的出现 中,教学评价是罪魁 祸首。 当教 学评价量化成对 学生学业掌握 教 教 匠 从 “ 书 匠" “ 人 师" 变 程度 的 考核 , 学 失 真也 随之 产 生 。 书 生 教 向 育 转 作 为 对教 师 的贬 义 ,却 并 不 见 得 其 没 有 存的地 方 , 臭豆腐一般 , 如 闻起 来 臭 , 起 吃 来香。 在学校 中, 教书 匠因其 学生学业成绩 浙江省诸 暨市草塔 中学 孙 红 霞 金 钧 突 出受到各种表扬。 当然教书 匠的产生与 教 育的迟后性关 系也非常密切 ,教育这条 巨大的流水性随着学校 工厂化 。已经开始 教 育的本质是什 么?这是 一个非常广泛的命题 , 但有一 变异 ,上条流水线 已经很 少考虑下条流水 线的接 纳 问题 , 只 点 可 以肯 定 , 育 就 是 教 人 求 真 , 在 现 实教 育 中往 往 在 教 教 而 管 在 本 条 流 水 线 的 平 安 过 度 。 点 连 工 厂 化 生 产 中都 很 少会 这 人 求 知 ,应该 说 教 人 求 知仅 是 教 人 求真 的 一 个 方 面 .真 ” “ 除 发生 , 却发 生在教 育这条 巨大的流水 线上 , 真正 的工厂 , 上条 了真理 , 更具有 慧 , 而知 识并非智 慧 , 智慧是知与 慧的结合 。 流水线是 不可能不考虑下条流水线的接 受状 态的。 知强调对世界 的客观认识 , 而慧是人精神世界 的善 , 者是 前 三 、 “ 书 匠 ” 育 人师 ” 变 从 教 向“ 转 形 而 下 学的 , 者 形 而 上 学 的 。 后 1“ 人 师 ” 重 要 性 .育 的 对 古 代 教 育 中 老 师 作用 的误 解 素质教 育应该具 有五 个学会 : 学会 为善 、学会 学习 , “ 学 直 以 来 , 统 教 学 总是 受 到 批 判 , 其 批 判 的 实 然 状 会 自立 , 传 有 学会合作 , 学会创造 。” 而学会 为善 , 老师的作用非常 态, 有些却有 失偏颇 , 但 由此 引起 使 古代教 育精髓部 分得 不 重要。教学是针 对人 的活动 , 可是很 少有像应试教育那样 , 把 到足够的重视 。古代教育 中囚禁人 的思 想是有其不人性 的地 学生当作 可接纳 的容 器, 而忽视 其灵性 。育人 师就是要 把教 方, 虽然古人把 “ 学则士看得很 重” 但 总体上还是把 “ ” , 道 放 师 从 教 书 匠的 分 离 出来 , 教 授 书 面 知 识 的 同 时 , 透 做 人 在 渗 在 首 位 , 如 韩愈 所说 “ 者 , 道 、 业 、 惑也 。” 道 ” 质 正 师 传 授 解 “ 本 的 道 理 。如 果说 传 授 知 识 是 显 性 的 , 么教 人 求 真是 隐性 , 那 切 上 讲 就 是 做 人 的 道 理 , 然 古 时 的“ ” 虽 道 与现 在 的 “ ” 内 涵 道 在 不 可 因 为其 隐性 而漠 视 其 存 在 。世 上 最 可 怕 的 动 物 就 是 “ 有 上 有 重 大 区别 , 它 也 是 符 合 当 时社 会 需 要 的 “ ” 正 如 现 但 道 . 知 而无德的人” 虽然教 学不是 万能 的, , 但通过 育人 师的 良好 在 的 “ ” 如 果 再过 多 少年 去 看 。 也 是 会 有 不 合 时 宜 的 地 道 , 它 引导和培养 , 可以减 少这 类人 的产生。育人 师就是要培 养学 方 。 但 不 管 怎 么样 古 人 在 教 育 中还 是 重 视 “ ” 道 的教 养 。 生的善 , 养成学生 良好 的德性 , 与人 为善 。正如 陶行之先生所 《 说文解字》 中说道 :教, “ 上所施 下所 效也 。育 , 养子使作 说 :千教 万教 , “ 教人 求真 。” 不 是 教 书 匠能做 到 的 。科 技 给 但 善也 。” 了强调榜样 的作 用外 , 除 更注重教人为善。《 学记 》 中 生活带 来方便 , 是并没有 给人类带 来精神 上 的快 乐, 但 因为 也强调 :记 问之 学 , “ 不足 以为人师。” 周礼》 “ . 《 : 师 教人 以道 教 育 中德性 的养成滞后 了, 学校教 育中忙于给学生充 电的时 者之 称 也 。” 是 中 国古 代 对 老 师作 用 最早 的 注 释 , 早 的 时 候 , 视 了德 并 不 能 通 过 充 电 来 完成 的 。 育人 师 就 是 为 了给 这 最 忽 候 对 老 师 作 用 的认 识 ,就 是 强 调 传 道 ,而 非授 业 。 《 子. 荀 效 你 学生 充 电时 , 教 人 求 真 , 学生 发 展 成 为善 的人 。正 如 对 再 使 儒 》 “ 无 师 无 法 而 知 , 必 为 盗 ; , 必 为 贼 ; , 必 为 :人 则 勇 则 能 则 全 面发 展 的 理 解 , 是 首 位 的 。 德 乱 ; 则速尽 ; , 罕, 辩 则速论 。故有师法者 , 人之在 宝也 ; 无师法 2学 生 是 现 实 与 未 来 的 人 。 者, 人之 大殃。” 文王世 子》 “ 《 :师也者 , 教之 以事 而喻诸德者 是教书 匠还是育人师并不是教 师 自己说 了算 , 关键在 于 也。 就是 强调老师对人 的善性培养的重要性。 师说》 “ ” 《 : 弟子 学生是否认 可。许 多老 师总感到冤 。 学生付 出了这么 多, 对 为 不 必 不 如 师 , 不 必 贤 于 弟子 . 之 所 存 , 师 . 道 师之 所 存 也 。 由此 ” 什 么没有感动过 。究其基 因就在于老师把 学生看作是怎 么样 可 见 古 时 之 师 也 同样 尊 重 学 生 , 隐 约 可 见 教 学 相 长 的道 理 . 的人 。学生是现实的人 与未来的人结合。教师 总以学生未来 并 非把 学 生 当作 是 匠的 对 象 , 是 具 有 一 定 意 义上 的 互 动 而 的幸福 为 由, 漠了学生的现 实需要 , 冷 幸福 需要现在 时 , 学生 二、 教书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是很 难感受到来来时的幸福 , 当然教 师应该考虑到 学生的未 很难追 索出教 书匠一词最早 的出处, 但有 一点 可以肯定 来发 展 , 切 忌 为 了 学生 的 未来 而 放 弃 眼 下 的 快 乐 。 学 生的 但 它 不是 出 自古代 , 是 出 自前 几年 。当应 试 教 育 兴起 , 多有 而 许 内心 中也知道老 师是 为 了自己好 , 可是 没有 当今 的幸福怎 么 识 之 士发 现 教 师 的作 用正 在 悄 然改 变 , “ 道 、 业 、 惑” 从 传 授 解 会有 未来的幸福 , 幸福是 不能在 某个阶段缺 失的。教书 匠就 转 向应 试 , 育功 利 化 孕 育 出教 师 功 利 化 。应 试教 育 可 以说 , 教 是很 少考虑 学生 眼下的幸福 , 而育人师就是要把 学生现 实的 它强调知 识 传授 而 忽略 智慧 养成 , 而 用一 个“ 的“ 从 匠” 馈 幸 福 与 未 来 的 幸福 有机 的结 合 。正 如 王 晓春 所说 :我 们 不 能 “ 赠” 。本质上教学上并不是教 书, 而是通过 书来养成学生的德 要 求 孩 子 为 了将 来的 幸 福 完全 牺 牲 眼前 的 快 乐 , 而要 适 当兼 与 知 , 教 书 而 教 书 , 一 个 “ 也 并不 委 屈 。 为 得 匠” 顾眼前的快 乐和未来的幸福。” 育对 学生 来说应该是 感受 教 从 某种 意 义上 讲 , 学 校 的 工 厂 化 导 致 教 书 匠的 出现 和 是 到 快 乐 , 果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体 现 不到 快 乐 , 就 是 失 败 的教 如 那 其存在 价值。因为学校成 为了复制的车间 , 那么教 师就成 了 育。 复制的工人 , 学生成为 复制的原料。整个教 育就是 一台 巨大 3“ .教书匠” 育人师 ” 向“ 转变 的 复制 工 厂 。 当今教 育的 实然状态 , 家都 心知肚 明 。 育 的应然状 大 教 Ei o r sn的 “ 程 午 餐 ” 中教 师 的 作 用作 为 这 样 的 描 述 : c 课 态, 大家 同样深 晓 , 都不愿打破 这种表 面的平静 。其本质 但 “ 师 的 工 作 只是 把 冰 箱 的 食 物 ( 程 ) 出 , 教 课 取 并放 进 微 波 沪 上 , 师都 不 愿 意 改 变 , 教 习惯 有 巨大 的 力 量 , 最 大 的 负 面就 它 ( 学 )看 着 学 生吃 完 ( 室管 理 ) 教 , 教 。吃 的 食 物 完全 以 包装 的 是 束 缚 人 改 变现 实 的愿 望 , 泥 于 习惯 就 是 一 种 深 层 次 的 惰 拘 形 式 出现 , 且 每 天 的 食 量 都 被 分 成 各 个 小 部 分 , 熟 并 捣 而 煮 性。“ 书匠” 育人 师” 变, 教 向“ 转 说起 来很 简单 , 那就是捧着一 成糊状 , 这种预 先的消化 降低 了食 品的营养。这种准备和提 棵爱心去教 学。世上 只有一种 东西 , 不管付 出多少 , 也不会 减 供午餐的重点 , 于产 生及 时的营养效 果即成绩。如果一个 在 少, 而会越 来越 多, 反 那就是 爱。可偏偏很 少有人愿意付 出。 学 生不肯 用常规的午餐 , 么食 物被加 工的得 更加精 细( 那 补 教书 匠是把教 学当作是一 门技术 , 育人师是把教 学看作是 生 课 ) 在整个描述 中, 。” 都是以知识传授 为中心展开的 , 没有提 活 , 生 活 的 热 爱 就是 对教 学 的 热爱 。 对 到德性 的养成, 那与泥水 匠有什 么区别 。在这样 的教 学过程 “ 教书 匠” 育人 师” 变, 向“ 转 需要教 师从规律性教 学中挣 中忽 略 了 学 生 是 具 灵 性 的 \自主 性 的 , �
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教学理论读书笔记【篇一: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教育理论读书笔记东坝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谯益民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
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
现代教学论视野下的教学观:从“教书”转向“教人”
够 的重 视 , 是 生 活 的一 部 分 , 育 处 在 一 种 “自 而 教
在 ” 态之 中, 学更 是 如 此 。这一 时期 的教 学 是 状 教 与社会 生活 和社 会 生 产 紧 密联 系在 一 起 的。教 学 的 目的就是 为 了使 后 代 在 当时 的环 境 中能 够 活 下
20 0 8年 l 月 2 第 9 第 4期 卷
天津师范 大学学 报 ( 基础教 育版 ) Jun f i j o a U i r t Ee et y E ua o d i ) o ra o a i N r l n e i l T n n m v sy( l na d ct nE i n m r i t o
怀 , 要进行 过程关 怀 。 还 关键 词 : 现代 教学论 ; 教学观 ; 教书 ; 教人 中图分 类号 : 4 0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 0 7 2 ( 0 8 0 0 1 0 G 0— 2 A 1 9— 2 8 2 0 ) 4— 0 2— 0 4
教学 是什 么 ?教学 是遵 循 客观 规律 , 遵循 预 先 设计 的程 序和步骤 , 终实 现 预成 的教 学 结果 的过 最 程 。教学 教什么 ?教学 就是 教 一些 已成定 论 的 、 客 观的、 有利 于学生 全 面发 展 的科 学知 识 。这是 凯 洛 夫 教学论关 于 “ 教学 ” 的界定 , 暗含一 种 知识教 学 能 促 进学生 全面发 展 的假设 , 质上 也 已经 预设 了教 实 学 是一个 与 人 无 关 的 实 体 的 存 在 。教 学 应 该 是 什 么?应该 教什 么?对 这一 问题 的追 问 , 方 面要 通 一
由教书到教人,课堂怎样改变?
由教书到教人,课堂怎样改变?从教22年来,语文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教学内容的变化,我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也随之实现了三部曲跨越:第一部曲,将师范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重于导语、过渡语、小结和总结语的设计。
课堂上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钻到预先设计的答案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热闹,但学生缺少自主,本人也自主全无成为教案忠实执行者。
学生被我讲会,突出“教”而忽视了“学”的作用。
同时以本为本,师生对教材顶礼膜拜,自然只好“心无旁鹜”地解读教材。
第二部曲,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同步协调的过程。
巴班斯文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追求低耗、高效,整体结构优化的现代教学理论,让我认识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每课书都应把它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陶冶,创新意识培养的载体:吃透一个词;引发一次争论;美读一段话;教会一点写法;写一段文章,即重组教材,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这样一来,课堂上,教师讲问少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老师的“权利”少了,学生的“自主”增多了。
第三部曲,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后,2002年初中部掀起了学习课标的浪潮。
六年多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地、扎实地做好工作。
新课程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标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要想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而不是人为强制的场所,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入手。
一、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复制文本的行为,还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关注知识形成构成;是注重教学结果,还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归纳以上问题,其实质问题是“教书”还是“教人”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反应了“旧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区别及传统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对立。
从“教书”到“教人”的视角转换
例《 苏州 园林》 是说 明文 , 堂上应从迅速接 近教 课
学 目标 出发 , 突出重点 , 突破难点 , 将教 材处理成 “ 中间
人手 , 突破 首 尾 ” 的两 段 式 。先 导人 : 文 从 哪 几 个方 面 课 介 绍 了苏 州 园林 与 柳 州 大龙 潭 公 同 的不 同?接 着 问 : 局 部 四个 方 面 能 否交 换 位 置 ? 出 对象 特 征 。 用 板 书将 引 再
恼—暖■■圜■固 2 0 ・ 0 11 i 8
用 了发散 、 中 、 集 推理 、 联想 、 向等各种思 维形 式 , 逆 从
学会“ 听” 倾 到体味语 言 , 从文本到 品味人生 的体验 , 从
人 生 的 感 慨 到 人 生 境 界 。 古 今 中 外 将 教 学 时 空 拓 展 得
“ ” “ ” ,
同 的 侧 面 反 应 了 旧 大 纲 与新 课 程 标 准
的 区 别 及 传 统教 学 与 素 质 教 育 的 对 立
。
“
”
者
。
学 生 被 我讲会 突 出 教 而 忽 视 了 学 的
。
素
个
作用
同 时 以 本 为 本 师 生 对 教 材 顶 礼膜 拜
, “
”
,
质 教 育 是 关 注 人 的 学 习 的发 展 建 立
,
,
一
自然 只 好 心 无 旁 鹜 地 解 读 教 材
,
。
学 习 化 的课 堂 在 本 质 上 与 素 质 教 育 和 课 程 标 准是
一
: 学 第 二 部 曲 皮 连 生 《 与教 的 心 理 学 》课
致的
,
。
堂 教学 是
教师,努力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教师,努力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发布时间:2023-02-27T07:42:59.189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和黎清[导读] “教书”是一种职业,“育人”是一种情怀。
一名优秀教师首先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
和黎清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学校 674100摘要:“教书”是一种职业,“育人”是一种情怀。
一名优秀教师首先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
拥有扎实的教书技艺,具有“匠心精神”,不断磨练自己教学技艺,与时俱进。
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培育优秀人才,方能成为工匠之师。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书匠教育家教育家,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影响人们道德思想观念的教育专家。
我们平时说的“教育家”,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当好“教书匠”的同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还带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方法论的培养,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像木匠塑造木料,每块木材在木匠眼中都有其潜在的可能性,并将其可能性塑造出来。
所以,真正的“教书匠”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学生潜力的匠人,这样的“教书匠”,也可以称时下的“教育家”。
--教育春天里,教师应有的素质素养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投身于教育事业,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素养。
顺应时代要求对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成为人们赞许的好老师,拥有“匠心精神”专业品质。
新时代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教育梦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做合格教师,一辈子学做优秀教师。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职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积极自我研究、扎根教育实践、磨练教书育人技能。
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专技人才。
基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实践性等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这是教师最显著和专业的知识特征。
一直以来,人们歪曲了“教书匠”这一称谓,甚至对“教书匠”带有轻蔑之意;这是受功利主义影响,对“工匠精神”的误解。
--教育春天里,社会对“教育家”的期盼当“教书”成“匠”时,是为师者的一种境界。
试谈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
试谈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摘要]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多要素、多层面、多方位构成。
从大德育的整体观出发,其有效实现途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合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人才队伍。
[关键词] 德育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系统性德育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出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不断凸显,随着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实效性和时代性,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就变得十分迫切。
一、建立德育课程的合理科学体系,扩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覆盖面以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出发,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让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以此为起点来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1.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德育课程新体系建构德育课程新体系,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使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同时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潜移默化。
这样的课程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间层次为人文选修课、外围层次为讲座活动等。
核心层次是主渠道,要开够开足课时,但核心课程受教学大纲、课程课时的限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用大量选修课程和讲座、活动等来补充,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教育。
人文选修课可以分为课程辅助性和提升素质性的课程。
我校开设的与课程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越南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案说法》、《图形图像处理》等;提升素质性的选修课程有《音乐欣赏》、《公关礼仪》、《唐诗赏析》、《故事哲学漫谈》、《历史纵横》、《云南人文地理》、《书法》、《插花艺术》、《艺术欣赏》等20多门课程,提供给学生较大的选择面。
论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型
论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型王锦春(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第一小学,甘肃临潭747500)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
”从第一次到师范报到看到校门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红色大字,到走上三尺讲台的十五年从教生涯,逐渐让自己感悟到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的真谛,深刻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仅仅做教书匠,要做好从经师到人师的跨越转型,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足人师;不仅要让学生成才,更要让学生成人。
注重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幸福生活的指数,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自从我们呱呱落地来到这个精彩世界之日起,我们的生命开始了一生漫长的征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信息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很多信息情节被模仿,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出现对生命的漠视。
稍微遇到挫折,就会觉得万事都对自己不公平,从而产生叛逆心理,甚至用自己幼小而宝贵的生命做赌注,证明自己的要强和无畏。
种种漠视生命的现象给我们的学校课堂带来了挑战,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学校课堂不能仅仅成为“学霸”加工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要让学生懂得生命不是自己发泄私愤的廉价品,而是无价之宝,异常珍贵。
这些道理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能悟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引导,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感悟宝贵的生命不可再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的精彩。
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更不能一棒子敲死,我们要因人而异,耐心发现他的点点滴滴优点,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排斥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门外,让他们觉得自己也会有成功的喜悦,进而促使他们爱惜生命,提高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指导学生学会生存的技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家长对这些孩子的过分娇惯和宠爱,使他们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更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
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摘要:人格培养缺失是高职教育的残缺,高职院校更应该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依托儒家文化教育,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倡导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高职学生人格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健全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个人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教育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1]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
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而这种高级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健全的人格,要“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括,正视过去。
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应分为“专业技能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两部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了人格教育的缺失。
高职学生有较高的智商,但自我意识并不成熟,他们能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缺乏经验和适当的引导,有心理需求,但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的能力。
同时高职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而又对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盲目自信,其结果就是“一方面心灵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显示出了苍白与枯萎,另一方面对现实纯粹功利目标却热衷到失去理性”[2]。
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以促进高职学生人格完善、提高人文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应把塑造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培养高职学生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且贯穿于人文素质教育始终。
一、依托儒家文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在儒家文化的体系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国民完整人格的构建与完善的追求始终贯穿于其中。
从“教书匠”到“教育者”
从“教书匠”到“教育者”从“教书匠”到“教育者”[摘要]中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
中学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敏锐的教研意识,结合教学实际问题展开教学研究,逐步由单一的教学型、技能型教师向综合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教研意识教研能力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中学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因此,要想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性地反思和研究,并切实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这是促使教师逐步由单一的教学型、技能型教师向综合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适应新课程的高要求,完成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就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新课程进一步了解它对中学老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要求。
1.吃透新课程,明确高要求。
新课程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实施都有很大的改观: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学科教学内容更加倾向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全面发展。
同时,在学科界限逐渐淡化的同时,也不断向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
其次,在编排体例上,要使学科知识都能够体现相近的教育价值,同时又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以利于学生就某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设置,既能照顾到普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
再者,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面对新课程的一系列变化,广大中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才能适应这些新变化。
要培养创新型、具备科学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就应该是一个敏感的人,要具有敏感的教学研究意识,并对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具备敏锐的觉察意识,要能迅速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现象及问题。
从“教书”到“教学”-转变的不仅仅是理念
从“教书”到“教学”:转变的不仅仅是理念摘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在高校内部关键是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教学改革除了在理念上要实现从“教书”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转变外,还需要一系列方法、措施和评价机制的保障。
例如,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建设来规范教学行为,通过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技能培养来提升教学水平等。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师发展一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的专业计划和课程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事先制定好的,教师只需要按照制定好的课程内容和教材执行即可。
人们也曾用“教书匠”和“教书先生”来描述教师这一职业,尽管如今人们已很少再用这些词了,但许多地方高校的教师仍然迷信书本、盲从权威,视各种统编教材为“法典”,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
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读懂。
然而,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知识很多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和符号的集合体。
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显然没有必要被锁定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乏味地“读教材”,而为了防止学生用脚投票,出现课堂点名与成绩挂钩等维持课堂人数的做法。
对于国内高校的教学现状,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实行导师制,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辩论和独立思考;美国盛行互动式的讨论会、小班授课,哈佛大学采取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职责不是讲授,而是推动讨论的热烈进行,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共同探索,批判谬误,发现真理[1]。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佛大学课程体系说明册中明确的理念是: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于它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在学生获取了多少信息量,而在于能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2]。
国内与国外大学之间的这种差距反映的正是“教书”与“教学”理念上的不同。
要改变国内教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在理念上从“教书”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转变。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东坝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谯益民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 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 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
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
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无愧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从教师走向教育者——我的教育观随笔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2期(总第326期)▲课程教学【摘要】1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越来越清楚一个教师的使命与职责,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全面地看待站在面前的孩子,既是对一个教师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追问。
庆幸,10年的探索与改变,让我眼下寻得了那颗珍贵的种子:开放性深度学习。
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作为一个教育者,吾将上下而求索【关键词】教师;学生;学习;教育者从教师走向教育者——我的教育观随笔江苏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陶金花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最精彩的课堂也永远在下一节,因为下一节课的学生在认知、情绪等基础上与上一节课是不一样的,所呈现的课堂也不尽相同,而课堂的精彩往往在于生成,并且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成。
最精彩的课堂不是老师在40分钟内的完美演绎,课堂不是老师走向“名师”的一次次实验,而是成为一个“明师”的一次次求索。
2008年初站上讲台,想着我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张讲台,由我讲学,坐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接受知识的孩子。
我对教育充满了热情。
2018年站在教室前面的那张桌子旁,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张讲台,而是一个发言席,发言的人大多是学生,我往往在这张桌子旁抛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适时做些总结,坐在我面前的不是嗷嗷待哺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10年,我教育的热情如初,每每走进课堂,内心都充满了期待,10年前期待的是:我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这过程简直是一个艺术品。
今天,走进课堂,我期待的是孩子告诉我:已经明白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然后我们共同寻求最佳“策略”,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最好师生能带着更好的思考走出课堂,走向更深入的语文学习。
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在于制作那一件件艺术品。
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基础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基础教育摘要: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
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从接受“钥匙”,到制造“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深化基础教育。
标签:课堂教学;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这是当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参加课题学习研究以来,形成了具有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
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从接受“钥匙”,到制造“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
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
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
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
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
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
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
从教师走向教育者
从教师走向教育者作者:陶金花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年第01期【摘要】1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越来越清楚一个教师的使命与职责,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全面地看待站在面前的孩子,既是對一个教师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追问。
庆幸,10年的探索与改变,让我眼下寻得了那颗珍贵的种子:开放性深度学习。
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作为一个教育者,吾将上下而求索【关键词】教师;学生;学习;教育者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最精彩的课堂也永远在下一节,因为下一节课的学生在认知、情绪等基础上与上一节课是不一样的,所呈现的课堂也不尽相同,而课堂的精彩往往在于生成,并且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成。
最精彩的课堂不是老师在40分钟内的完美演绎,课堂不是老师走向“名师”的一次次实验,而是成为一个“明师”的一次次求索。
2008年初站上讲台,想着我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张讲台,由我讲学,坐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接受知识的孩子。
我对教育充满了热情。
2018年站在教室前面的那张桌子旁,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张讲台,而是一个发言席,发言的人大多是学生,我往往在这张桌子旁抛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适时做些总结,坐在我面前的不是嗷嗷待哺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10年,我教育的热情如初,每每走进课堂,内心都充满了期待,10年前期待的是:我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这过程简直是一个艺术品。
今天,走进课堂,我期待的是孩子告诉我:已经明白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然后我们共同寻求最佳“策略”,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最好师生能带着更好的思考走出课堂,走向更深入的语文学习。
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在于制作那一件件艺术品。
回首过往的10年,我的教育主张有了这样的改变,下面我将还原自己在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的三个阶段的探索、思考和实践。
从教书匠到教育者
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师行为课堂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合作者、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课程教学的实践同时建立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的4个联系。
在这些复杂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里会发生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活动结果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教学内容,更要及时有效地监控“学生——教学内容”这个动态过程。
教师的“有效监控”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临场发挥.取决于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所以我们常说,教师是教学的向导。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师称之为有效教师呢?它的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又是什么?笔者首先对有效教师的定义作一界定。
一、有效教师的界定有效教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有一个逐渐完善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有效教学观念提出以后,对“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的回答,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
最初的回答十分简单,认为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人,是合乎社会理想的人中楷模,是一个好公民、好父母和好雇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人们期待教师为人诚实、工作勤奋,对人慷慨友好、体贴周到,在课堂上他们要条理清晰、训练有素、富有洞察力并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
当然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但我们看到,这种理想化的教师定义不够清晰,缺乏比较客观的行为标准。
后来认识逐渐深入,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雏形阶段(19世纪90年代一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限于教师的心理特征,如人格、态度、经验、能力、倾向、成就等。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取良好的教师人格特征表,因为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诉诸于知觉,所以并不适合作为定义好教师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第二,过渡阶段(20世纪60—80年代),较多地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在于三方面:其一,以行为为依据,却忽略了内在变项,如认知能力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其二,考虑教学的优劣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其三,试图客观测量教师行为,却忽视了被教学生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书转向教人
李伟文
这些年来,全世界各国都不断在检讨与调整各自的教育内容与制度,但是似乎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我想,原因大概是我们已身处于大实验的时代,复杂,高速、跨国界的空前巨变,没有法规可循,也没有前例可引导,这种环境的快速变迁,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已超过个人可以理解和承受,相信这也是造成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焦虑的主要来源。
在这种断裂的时代,或许正如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所说的:“人类若想要有一个看得清楚的未来,决不会是靠过去或现在的延续达成。
”
但是每个人都读过书,都受过教育,因此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套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家长当学生时已是二十年前了,用当年的观念与教材教现在的孩子,却期待他们面对二十年后的挑战,如此大的时间落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经济学大师凯因斯曾说:“发明新观念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旧观念里跳脱出来。
”这是对我们很大的提醒。
美国的教育部长曾经指出:“2010年需求最大的十种工作,在2004 年时根本不存在。
”的确,孩子长大后,亦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世界,还有那些产业存在,还有那些工作,使用的科技与工具技术,现在根本就还没有发明出来,我们显然无法教导孩子现在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过去以至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未来,那么,什么是孩子面对未来竞争所需具备的能力呢?
我认为二十年或三十年后的世界,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与面貌:
观点一,未来如同此时此刻的现在一样,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竞争加剧。
观点二,二十年或三十年后,在气候变迁与后石油时代影响下,世界经济走回区域或部落经济,在地产业以及绿领工作兴起。
面对现阶段的全球化竞争,我们学校的课程早已没用,因为这些课程是针对十九、二十世纪的工厂需求所设计的,培养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让每个毕业生具有规格化的知识,可以适合生产线使用。
但是现在社会的需求强调人才的多元差异,因此重点应该从教书转换到教人,老师的角色应该不只是给予正确答案,而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思考能力与创造力,从实务经验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参与社团活动,实习,甚至做交换学生,国际交流等等,以及更多的社会关怀与公共参与,从中获得足以面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
这种从实际经验中获得调整自己,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可能是面对全球化竞争真正的能力。
有机构曾经根据时代变迁提出五大就业能力:跨领域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国际沟通能力,吸收新知与技术能力,人文关怀素养。
投资大师罗杰斯在给他女儿的信中也建议,除了必须辨认出时代的改变,并且拥抱改变之外,也要研读哲学,学会思考。
同时也有趋势大师提醒,我们这个重视知识、分析、逻辑的信息时代也已退位,重视创意、整合、设计与同理心的理念时代登场,换句话说,所有的产业,终将成为艺术创意产业,因为任何产品要跟别人比功能,比价钱,早就不是优势,反而是要会说故事,能感动别人的产品才得以胜出。
以上是观点一,另外一种想象是二十年,或三十年后的世界,因为石油即将消耗殆尽,面对后石油时代,高涨的运输成本势必会大幅度地逆转过去二、三十年来的全球化运输体系所支持的贸易自由化,产业将回归到区域化,也就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粮食等高重量低价格的日常用品,势必回到在地能够自己自足,因此,未来绝大部份的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乐,一定会转变成绿领工作。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很多事情都没有答案,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人知道。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孩子必须具有的能力,不只是知识和技巧,主要反而是价值观与态度。
我们无法陪伴与教导孩子一辈子,因此孩子自律的习惯就很重要,如果能让孩子拥有学习的主控权,才能够产生自发性的学习,那么未来世界怎么变,我们也无须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