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展示作品
自评互评师评
共享诊断激励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
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
扩展学习内容
进行审美深化
拓展延伸
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策略
-----具体教学环节
“综合•探索”课堂教学策略:
优美的造型心灵的表现
——“造型•表现”教学策略解读
“造型•表现”是《课程标准》中创作活动的两大学习领域之一。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地通过讲述分析、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等形式,使学生感受作品纯粹含蓄的表现形式。
3、畅想。让学生自由畅谈由所观赏的画面所想到的以及联想到的?得到了什么启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创作空间。
(二)、体验表现创新
几乎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的欲望,创作课是最能体现自我表现,释放潜在创造力的课程。虽然新课程标准强化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毕竟是一件好事。我们见过很多成人一出手比儿童水平还低,纵有很好的创意却力不从心,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不能单纯强调知识技能但也绝不能忽视知识技能,只要正确地引导就不会泯灭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的教育正在弥补双基的不足就是很好的例证。
2、多层面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创作的预备阶段、创作过程中以及创作后的评价中,教师应根据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其横向比较、鉴别与发展。
师生交流。如果有学生问我的创作体会,我会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很直率地与之交流,谈自己的创作历程,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创作的确很能让人思考、宣泄内心、表达情感。我喜欢画人物,也总是赋予笔下的人物一种虚幻、一种圣洁、一种凝思、一种闲适、一种隐藏于平静之下的激情。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失去,也在一点一点地得到。得到的是我们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失去的全部是我们最宝贵的。然而,时间是经验,岁月是积累。人需要既简单又复杂,在做学问时应尽可能复杂,在做人时应尽量简单。白色和黑色都很单纯,因而很能表达单纯的心理,我要创造一个很纯的环境和很纯的心灵。我不想故弄玄虚,也无暇追求风格,我只想忠于自己的内心,表达最朴实的感觉。也不必要寻找风格,笔随心动,心随意动,意由本原生。
2、教师示范。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如果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地敬佩,还将对学生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关键在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点睛之笔,做启发性引领性的示范而不是处处示范。教师还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赏评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示范不能一概而论,需看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调整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
3、指导创作创新。艺术是人对理想的憧憬,是饱满激情的释放。当然“表现——创新”式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专业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创造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表现过程的探究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学生形成开放式发散式创新思维,成功地表现自己的心灵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与实际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交流信息资料
欣赏感受作品
导入学习内容
欣赏感受
探讨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实践
群体互动参与
体验创作过程
创作实践
根据学生准备等实际情况,合理作示范,以
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是平等参与者
中的首席。
展示评价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每个人对自己和他
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1、营造文化氛围和情境。创新需要勇气,要敢于表现。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站在知识和意识的最前沿,要做一个能及时辨认出千里马的伯乐。当然无论学生优劣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耐心培养。我们的任务是让优者更优劣者变优。
⑵、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美术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造型规律。不管哪种造型手段都存在一个构图问题,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应该是想一想哪些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美观。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一想,把画面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哪些地方画次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背景?并不是物体画得越多东西越好。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大胆用笔、大胆用色。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能出奇制胜。
(三)、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欣赏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收获的喜悦,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可以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得到艺术的陶冶,还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交流,进一步培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和评价能力。
1、展示学生作品。
既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更要展示学生有创意的作品,特别要展示经过努力又有进步的学生的作品。评价时,适度激励是必须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比如:泥塑课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或其它的立体造型,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做雕塑家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泥塑作品后,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动手,用自己喜爱的动物和装饰品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特色,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为了深化评价效果,我们有意识地把展示评价时间留得长一些。学生的再创新显而易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对或者不对,只有好或者更好、美或者更美。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2、感悟。例如,在欣赏油画作品《呐喊》时,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问题一: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二: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造型手段来达到这种目的和效果的?问题三:关于这幅画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蒙克的作品《呐喊》是根据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而创作出来的。画面中央变形的人物正捂着耳朵呼号呐喊,似乎是画家自己的化身,也让观者感受到人类在苦难中的紧张、恐惧、不安和绝望,准确地反映了世纪之末青年的失落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造型•表现”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设计•应用”教学策略与模式流程图:
目标确定
分析学生情况,理解把握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确立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难点
搜集信息
师生协同准备
搜集信息资料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根据已有经验,认识感受材料特性,欣赏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中导入课题。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是学生发展的目的和必然结果来自百度文库社会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搜集整理材料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正是融入社会的过程。
一、基本概念
美术是造型艺术。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也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前卫的都以造型为载体。我们的美术教育无论怎么变革也还是以各种造型为基础的,我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优美的造型来表现我们的心灵。
在本学习领域里,造型是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造型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在奇思妙想中寻找灵感,训练发散思维;造型是情感和认识的外化,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体现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人文思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⑴、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美术需要用造型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的精神、意境和美感等。与成人的创作过程相似,儿童创作也必须经历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忆,为自己的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可以通过画速写和记忆画或者通过查阅书本材料、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途径来收集素材。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把无生命力的东西变为有生命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在生活和成长中逐渐丰富的,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和事物,善于发现新奇有趣的事物,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激发他们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实现“不是让我画而是我想画”,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自己的技能技巧创造作品和真诚地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造型和表现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操作要领
(一)、欣赏感悟畅想
1、欣赏。有针对性地适量欣赏名家大师和身边
的师生作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搭建起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如:凡•高的《缠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可以通过红色的基调,画面上饱受疾病和苦难折磨的画家形象去体会作品的内涵及画家的创作心理。右耳(也有资料称是左耳)包扎着绷带,口里衔着烟斗,头带毛皮帽,身着绿色大衣,看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焦虑、悲伤和无助。眼睛里流露出颓然和神经质。凡高的《星月夜》,画面神秘浪漫,绚丽缭绕的色彩令人心醉。宽厚朴拙色条回旋于暗蓝的夜空音乐般地律动着,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涡,把人引向宇宙深处。白色和柠檬黄的短小色条聚集成圆盘似的星光,以鲜亮的黄色点出星星,很是特别。与躁动激烈的天空相比,画面下部的村庄很平静,但平静之中似乎也蠢蠢欲动。村中教堂的尖塔被拉长,神经质地指向天空。画面左边一大丛暗绿色的丝柏树扭曲向上,火焰一般烧进同样沸腾的夜空,有力地分割了画面,使构图更加完美平衡。整个画面看似疯狂,却有着某种内在的秩序。当然,欣赏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
自评互评师评
共享诊断激励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
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
扩展学习内容
进行审美深化
拓展延伸
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策略
-----具体教学环节
“综合•探索”课堂教学策略:
优美的造型心灵的表现
——“造型•表现”教学策略解读
“造型•表现”是《课程标准》中创作活动的两大学习领域之一。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造型表现”教学活动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地通过讲述分析、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等形式,使学生感受作品纯粹含蓄的表现形式。
3、畅想。让学生自由畅谈由所观赏的画面所想到的以及联想到的?得到了什么启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创作空间。
(二)、体验表现创新
几乎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的欲望,创作课是最能体现自我表现,释放潜在创造力的课程。虽然新课程标准强化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毕竟是一件好事。我们见过很多成人一出手比儿童水平还低,纵有很好的创意却力不从心,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不能单纯强调知识技能但也绝不能忽视知识技能,只要正确地引导就不会泯灭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的教育正在弥补双基的不足就是很好的例证。
2、多层面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创作的预备阶段、创作过程中以及创作后的评价中,教师应根据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其横向比较、鉴别与发展。
师生交流。如果有学生问我的创作体会,我会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很直率地与之交流,谈自己的创作历程,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创作的确很能让人思考、宣泄内心、表达情感。我喜欢画人物,也总是赋予笔下的人物一种虚幻、一种圣洁、一种凝思、一种闲适、一种隐藏于平静之下的激情。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失去,也在一点一点地得到。得到的是我们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失去的全部是我们最宝贵的。然而,时间是经验,岁月是积累。人需要既简单又复杂,在做学问时应尽可能复杂,在做人时应尽量简单。白色和黑色都很单纯,因而很能表达单纯的心理,我要创造一个很纯的环境和很纯的心灵。我不想故弄玄虚,也无暇追求风格,我只想忠于自己的内心,表达最朴实的感觉。也不必要寻找风格,笔随心动,心随意动,意由本原生。
2、教师示范。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如果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地敬佩,还将对学生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关键在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点睛之笔,做启发性引领性的示范而不是处处示范。教师还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赏评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示范不能一概而论,需看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调整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
3、指导创作创新。艺术是人对理想的憧憬,是饱满激情的释放。当然“表现——创新”式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专业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创造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表现过程的探究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学生形成开放式发散式创新思维,成功地表现自己的心灵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与实际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交流信息资料
欣赏感受作品
导入学习内容
欣赏感受
探讨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实践
群体互动参与
体验创作过程
创作实践
根据学生准备等实际情况,合理作示范,以
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是平等参与者
中的首席。
展示评价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每个人对自己和他
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1、营造文化氛围和情境。创新需要勇气,要敢于表现。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站在知识和意识的最前沿,要做一个能及时辨认出千里马的伯乐。当然无论学生优劣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耐心培养。我们的任务是让优者更优劣者变优。
⑵、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美术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造型规律。不管哪种造型手段都存在一个构图问题,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应该是想一想哪些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美观。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一想,把画面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哪些地方画次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背景?并不是物体画得越多东西越好。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大胆用笔、大胆用色。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能出奇制胜。
(三)、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欣赏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收获的喜悦,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可以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得到艺术的陶冶,还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交流,进一步培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和评价能力。
1、展示学生作品。
既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更要展示学生有创意的作品,特别要展示经过努力又有进步的学生的作品。评价时,适度激励是必须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比如:泥塑课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或其它的立体造型,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做雕塑家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泥塑作品后,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动手,用自己喜爱的动物和装饰品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特色,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为了深化评价效果,我们有意识地把展示评价时间留得长一些。学生的再创新显而易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对或者不对,只有好或者更好、美或者更美。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2、感悟。例如,在欣赏油画作品《呐喊》时,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问题一: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二: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造型手段来达到这种目的和效果的?问题三:关于这幅画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蒙克的作品《呐喊》是根据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而创作出来的。画面中央变形的人物正捂着耳朵呼号呐喊,似乎是画家自己的化身,也让观者感受到人类在苦难中的紧张、恐惧、不安和绝望,准确地反映了世纪之末青年的失落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造型•表现”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设计•应用”教学策略与模式流程图:
目标确定
分析学生情况,理解把握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确立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难点
搜集信息
师生协同准备
搜集信息资料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根据已有经验,认识感受材料特性,欣赏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中导入课题。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是学生发展的目的和必然结果来自百度文库社会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搜集整理材料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正是融入社会的过程。
一、基本概念
美术是造型艺术。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也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前卫的都以造型为载体。我们的美术教育无论怎么变革也还是以各种造型为基础的,我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优美的造型来表现我们的心灵。
在本学习领域里,造型是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造型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在奇思妙想中寻找灵感,训练发散思维;造型是情感和认识的外化,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体现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人文思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⑴、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美术需要用造型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的精神、意境和美感等。与成人的创作过程相似,儿童创作也必须经历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忆,为自己的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可以通过画速写和记忆画或者通过查阅书本材料、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途径来收集素材。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把无生命力的东西变为有生命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在生活和成长中逐渐丰富的,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和事物,善于发现新奇有趣的事物,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激发他们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实现“不是让我画而是我想画”,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自己的技能技巧创造作品和真诚地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造型和表现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操作要领
(一)、欣赏感悟畅想
1、欣赏。有针对性地适量欣赏名家大师和身边
的师生作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搭建起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如:凡•高的《缠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可以通过红色的基调,画面上饱受疾病和苦难折磨的画家形象去体会作品的内涵及画家的创作心理。右耳(也有资料称是左耳)包扎着绷带,口里衔着烟斗,头带毛皮帽,身着绿色大衣,看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焦虑、悲伤和无助。眼睛里流露出颓然和神经质。凡高的《星月夜》,画面神秘浪漫,绚丽缭绕的色彩令人心醉。宽厚朴拙色条回旋于暗蓝的夜空音乐般地律动着,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涡,把人引向宇宙深处。白色和柠檬黄的短小色条聚集成圆盘似的星光,以鲜亮的黄色点出星星,很是特别。与躁动激烈的天空相比,画面下部的村庄很平静,但平静之中似乎也蠢蠢欲动。村中教堂的尖塔被拉长,神经质地指向天空。画面左边一大丛暗绿色的丝柏树扭曲向上,火焰一般烧进同样沸腾的夜空,有力地分割了画面,使构图更加完美平衡。整个画面看似疯狂,却有着某种内在的秩序。当然,欣赏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