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文化之湖笔文化

合集下载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1. 湖笔简介“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古今图书集成)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它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因善琏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至秦以来,善琏人的制笔技艺世代相传,全镇几乎家家出笔工,被世人誉为“笔都”。

史书曾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湖笔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一般需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

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羊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个品种。

羊毫是选优质山羊毛精制而成,它的性能柔而健。

笔尖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锋颖越长,质量越好。

这段锋颖在书写时能蘸墨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

兼毫是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

硬毫有山兔毛为原料制的紫毫笔,用东北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笔,其他还有猪鬃笔等。

千百年来,经笔工精心研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爱,与徽墨、宣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湖笔之所以成为名笔,与历代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湖州古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

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本籍赵松雪、王蒙、吴昌硕、俞樾、沈尹默等均为一代书画大师。

他们雅好湖笔,且常与笔工探求制笔之法,为湖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智永更与湖笔有不解之缘。

他在蒙公祠旁永欣寺一住三十年,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生用败坏的笔达一大筐,被埋在镇南的“晓园”,并亲笔题“退笔冢”三字。

湖笔的发展至元代为最盛。

冯应科、陆文宝为当时杰出制笔大师(其中陆专制“御笔”)。

他们所制的笔,“其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

”冯应科的笔、赵孟兆的书、钱舜举的画当时被誉为“吴兴三绝”。

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

湖笔

湖笔
宋元在安徽中南部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地处江南的宣城为之凋敝,而与宣城接壤的湖州则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笔工徙居临近的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择笔
4特色湖笔
▪鸡颖类
▪紫毫类
▪胎毛笔
5制笔原料
6相关文化
▪湖笔歌
▪相关传说
7文化意义
历史沿革
历史发展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13.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14、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15.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南浔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南浔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南浔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南浔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和湖笔制作技艺。

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传统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辑里湖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其丝细、圆、匀、坚、白、净、柔、韧,一根丝能穿起8个铜钱,而一般的蚕丝只能穿起三四枚,再多就断了。

清朝时,它是制作皇帝龙袍的御用丝品,并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湖笔制作技艺也是南浔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笔是中国传统书画工艺品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之中,湖笔居首位。

善琏湖笔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讲究锋颖,尤显其独特之处,所制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享誉海内外。

小小的湖笔,纯靠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12道之多。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南浔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家乡——湖笔文化园

我的家乡——湖笔文化园

我的家乡——湖笔文化园“是谁写下华夏世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锈?……”每当我听到这首动听的《湖笔颂》,不由得为自己是善琏人而感到骄傲。

潺潺蒙溪水,悠悠湖笔史,“湖笔之乡”的美誉自此孕育而生。

为了更好地发扬湖笔文化,政府建了“湖笔文化馆”!文化馆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整个湖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馆内大厅里的数千支毛笔则反映出湖笔文化的悠久历史。

展馆大厅内用6000多支毛笔布置出的幕墙,听工作人员说,用这6000多支毛笔来布置这面幕墙,正好印证毛笔6000年的发展历史。

而中间悬挂的一支长达2.01米的的巨型湖笔,则标志着中国湖笔文化馆建成的时间。

一走进中国湖笔博物馆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笔祖蒙恬像,只见笔祖蒙恬头戴元帅帽,身穿黄龙袍,长须飘然,气宇轩昂,永远指引着善琏笔工们的造笔之路。

馆的正中间陈列着的一件件从古到今的做笔工具,让我惊叹。

尤其是那把古老的南宋骨梳,上面的斑斑点点记述着湖笔的历史和湖笔的文化。

瞻仰着挂在四壁的从古至今各种名人和著名笔工的画像、欣赏着书画家的书画佳作,想象着他们挥洒着湖笔行云流水时,我们可曾记得一代又一代家乡人民的智慧与汗水!穿梭在古老而年轻的湖笔文化展示街上,数着长廊里一根根红色廊柱,浏览着店里一支支锋颖亮丽的湖笔精品。

走进一间间湖笔作坊,听着阿姨们敲打水盆时发出的悦耳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可爱的家乡人正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创造着美,也书写着湖笔文化的新篇章。

逛累了的游客们,坐在文化广场上品品茶,下下棋,聊聊天,听听戏,这一切是多么和谐而美丽啊!我坚信:在湖笔文化园里一定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湖笔,散发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湖笔文化气息。

我为自己是善琏人而自豪!。

小学生以湖州的湖笔文化写作文

小学生以湖州的湖笔文化写作文

小学生以湖州的湖笔文化写作文I remember visiting Huzhou a few years ago and being captivated by its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Hu writing brush culture, which ha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dating back to ancient times. 我记得几年前游览湖州, 被它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所吸引。

这座城市以其湖笔文化而闻名,这种传统始于古代。

The Hu writing brush culture in Huzhou has a unique charm that sets it apart from other cultures. The craftsmanship and artistry that go into making these brushes are truly remarkable, reflecting the dedication and skill of the artisans who have perfected this craft over generations. 湖州的湖笔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使其与其他文化不同。

制作这些笔的工艺和艺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反映出世代工匠完善了这种工艺的奉献精神和技艺。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Huzhou, one can still see the influence of the Hu writing brush culture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resident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e highly valued in this city, with many locals practicing these art forms as a way to honor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e beauty of the written word is celebrated inHuzhou, with poetry and literature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identity of the city. 在湖州的街道上行走,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湖笔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1. 湖笔简介“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古今图书集成)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它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因善琏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至秦以来,善琏人的制笔技艺世代相传,全镇几乎家家出笔工,被世人誉为“笔都”。

史书曾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湖笔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一般需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

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羊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个品种。

羊毫是选优质山羊毛精制而成,它的性能柔而健。

笔尖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锋颖越长,质量越好。

这段锋颖在书写时能蘸墨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

兼毫是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

硬毫有山兔毛为原料制的紫毫笔,用东北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笔,其他还有猪鬃笔等。

千百年来,经笔工精心研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爱,与徽墨、宣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湖笔之所以成为名笔,与历代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湖州古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

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本籍赵松雪、王蒙、吴昌硕、俞樾、沈尹默等均为一代书画大师。

他们雅好湖笔,且常与笔工探求制笔之法,为湖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智永更与湖笔有不解之缘。

他在蒙公祠旁永欣寺一住三十年,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生用败坏的笔达一大筐,被埋在镇南的“晓园”,并亲笔题“退笔冢”三字。

湖笔的发展至元代为最盛。

冯应科、陆文宝为当时杰出制笔大师(其中陆专制“御笔”)。

他们所制的笔,“其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

”冯应科的笔、赵孟兆的书、钱舜举的画当时被誉为“吴兴三绝”。

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探寻湖笔之乡的文化魅力

探寻湖笔之乡的文化魅力

探寻湖笔之乡的文化魅力作者:浅黛来源:《浙江林业》2016年第05期“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

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之一。

善琏,位于湖州市南浔区东南面,因产湖笔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

其湖笔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镇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这里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善琏镇是湖笔的发祥地,也是湖笔制作最集中的产区,善琏湖笔小镇便位于此,而湖笔文化馆和蒙公祠是湖笔小镇的核心部分,“游南浔,赏湖笔”已成为当下新的旅游热点。

中国湖笔文化馆——彰显湖笔文化魅力中国湖笔文化馆建于2010年9月,总建筑面积约2.55亩,是一座集文化、旅游、商贸、休闲等于一体的极富湖笔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坐落于中国湖笔之都善琏镇湖笔文化园内,它以湖笔文化为主线,围绕善琏湖笔历史、湖笔制作技艺、笔工社会习俗、湖笔与书画文化等核心内容,以实物展示为重点、图像资料为辅助、综合运用声光电场景及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湖笔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位,集中彰显湖笔文化在中国文房四宝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在“第六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期间,湖笔文化馆举办了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选出的“第五届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笔”展。

蒙公祠——华夏笔工祭笔祖善琏制湖笔历史悠久,南朝时已盛产湖笔,据文字资料记载,建造蒙公祠祭礼笔祖蒙恬,最迟在元代,后蒙公祠于民国时期重建。

抗战时期(1943)被毁,1959年,因建善琏湖笔厂厂房,蒙公祠再度受损。

1992年蒙公祠重建,1995年4月竣工,现蒙公祠占地6亩。

蒙公祠是体现善琏湖笔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最佳场所。

新建蒙公祠为殿庑式建筑,殿为歇山顶,飞檐翘角。

殿四周有廊,均设石质栏杆,大殿前各有长廊10间,陈列各种湖笔。

殿前廊柱和殿内挂着许多著名书法家所书的匾额和楹联,正中有彩塑蒙恬及夫人和其子的高大立像。

浅谈湖笔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湖笔的传承和创新

24神州文化浅谈湖笔的传承和创新吕卫国湖州市善琏春风湖笔厂摘要:酌古参今,毛笔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承载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从文明诞生之初到当今社会,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无论期间如何跌宕起伏,人们始终用毛笔留存着千年的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而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其制作工艺也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传承和创新,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湖笔;文化;传承;创新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历经两千多年历史,逐渐奠定了其文房四宝之首的地位。

湖笔制作技艺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因产于浙江湖州善琏而得名,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读书写字这一事情的热衷,非其他国家能比,所以,毛笔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物品之一,中国的文房有笔、墨、纸、砚四宝,这之中笔既占其先,又与其它三宝有着互为依存的关系。

只有这种材质和形式的笔,才能有与之相应的墨、纸、砚,这种四位一体的文房结构决定了中国的书写和绘画的面貌,而中国的书写和绘画的面貌又表现了工具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中国书画艺术在具体表现上可以落实到笔墨纸砚之中,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积淀的结果。

中国毛笔的历史具有漫长的发展过程,民间流传最经典的说法是“蒙恬造笔”,这位秦代的大将军在今属于湖州市善琏镇的地方进行了“披柱法”的革新和改进,将笔毛纳入管内,为后世毛笔的改良作出了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地缘的关系,人们把这一地区生产的笔通称为“湖笔”,湖笔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发展,离不开历朝历代的人文墨客和书画名家的推动。

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

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湖笔文化节

湖笔文化节

湖笔文化节湖州是南太湖之滨一块绿色的宝地,自战国楚春申君筑建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素享“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的美誉。

被列为中国文化瑰宝“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

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对湖笔的制作工艺作了重大改进,首创“纳颖于管”,并流传至今。

至晋代,湖州笔业已很发达,经唐、宋至元、明、清,湖笔业进入高潮,“湖颖之技甲天下”之誉远扬四海。

目前,在湖的湖笔制作企业近300家,年产湖笔5000万支左右,其中70%出口,出口数量占全国毛笔出口量的30%左右。

创建于清朝乾隆6年(公元1741年)的王一品斋笔庄“天官牌”、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湖笔和“古塔牌”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自牌。

著名笔庄如北京的“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的“杨振华”、“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苏州的“贝松泉”等,均为湖州所开。

湖笔不仅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盛誉,而且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

湖笔文化是指由湖笔而生成、繁衍、发展的文化现象、文化历史、文化成果(包括特质的和精神的)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笔艺(讲究选料、选器具、帛笔工艺即所谓尖、齐圆、健四德等),笔道(运笔时讲究人品、意境、思想、审美、礼仪等)、笔历史、笔风俗、笔文学、笔艺术、笔宗教、笔建筑(笔塔、笔亭、笔冢等)在内的与笔有关、箉是在湖州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文化体系,融诗文、宗教、思想、民俗、旅游、包装工艺等为一堂,在不断丰富湖州区域文化中产生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善琏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正所谓“天下毛笔出湖州,湖州毛笔出善琏”。

自从湖笔之祖——蒙恬在此地革新了制笔技术后,善琏几乎人人为笔工,家家产湖笔,独以工艺考究出众!清光绪年间,笔工们在镇西建起了一座“蒙公祠”,又将镇上的一条河命名为“蒙溪”。

根据小华的描述,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和九月十六,四方笔工都会云集蒙公祠,进行隆重祭祀笔祖仪式,始称“蒙恬会”,后逐渐演变为湖笔文化节。

中国文房四宝之浙江善琏湖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中国文房四宝之浙江善琏湖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中国文房四宝之浙江善琏湖笔“千万毛中选一毫”浙江湖州善琏,是中国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素有“湖笔之都”的美称。

某种意义上,浙江湖州的善琏是一个传说中的古镇。

以这个小镇为源头,一枝枝湖笔从简陋的家庭作坊源源不断地流出,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氤氲成一纸纸水墨卷轴,呈现于庙堂和馆阁之中。

善琏镇西有一处废弃的码头。

碎裂的条状石阶上,时有女子洗衣的身影。

用来栓船的铁环一动不动地吊在石壁上,几只鸭子从布满水草的河道游过,在黄昏的余晖里漾出一圈又一圈波纹。

水草爬满一条废弃船舶的半个身子,露出的一边船头静默在那里。

在70岁的退休笔工杨芝英眼里,这个码头曾经很重要。

上世纪80年代,小镇通车前,这里一直是小镇通往外界的主要渡口,沿水路往北,到历史名镇南浔,经大运河去往湖州、苏杭和上海。

一把雨伞、一个笔袋,是当年笔工们外出卖笔的随身之物。

杨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早上五六点从码头摇船出发,不眠不休,到上海也要整整两天。

辗转于湖州王一品、苏州贝松泉、杭州邵芝岩、上海周虎臣、李鼎和、茅春堂等笔庄,一趟下来,基本上划出了湖笔流布的轨迹。

那时,这条水路并不太平。

她父亲就曾经被土匪抢过。

杨芝英说,小时候,父亲有一次回家,被剥得只剩下一条短裤。

湖州沦陷于日军之手,抢东西的不只是土匪,还有伪军。

当地老人们清楚地记得,作为该镇象征、供奉“笔祖”蒙恬的老蒙公祠就是被“伪军第36师”一把火给烧掉的。

沿着这条水路,杨芝英的父母被迫带着全家逃往苏州。

抗战胜利,这家人逐个回到善琏。

与他家一起去避难的笔工,很大一部分人留在苏州,形成了苏州湖笔。

这个经历让她至今铭记。

解放后日本客户到善琏湖笔厂参观,她把给羊毛脱脂用的石灰水藏起来,“不让他们学了去”。

善琏的每一次重大变迁,几乎都与战争有关。

元初以前,善琏笔在文人圈默默无闻,安徽宣城的宣笔统治笔坛。

逃避战乱的宣城笔工,将宣笔的技艺带到江南,便有了善琏笔在技术上的第一次改进。

手艺在善琏人心中举足轻重。

湖笔ppt课件

湖笔ppt课件
将湖笔平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和潮湿环境。
定期梳理
使用专用的笔刷或牙签轻轻梳理笔毛,保持笔毛 整齐和弹性。
修复与翻新
及时修复
如发现湖笔有损坏或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避免问题扩大。
寻求专业帮助
如自己无法修复,可以寻求专业制笔师傅的帮助进行修复或翻新。
更换损坏部件
如笔尖、笔杆等部件损坏,可以购买原厂配件进行更换,保持湖笔 的原貌和性能。
05
湖笔的市场与品牌
市场现状
湖笔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的升级和 书写方式的转变,湖笔市场呈现 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对湖笔的需求多样化,从 专业书法家到普通书写者都有涉 及,尤其在高端市场和礼品市场 表现突出。
市场竞争格局
湖笔市场竞争激烈,众多品牌和 产品涌现,但知名品牌的市场份 额占据主导地位。
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湖笔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进步。它的柔软、灵 活、富有弹性的特点,使得书法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构思。
湖笔的笔触细腻、自然,为书法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空间, 使得书法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湖笔的制作工艺和品质标准,成为了中国毛笔行业的标杆,促进了毛笔 制作技艺的提升和发展。
市场上存在大量仿冒的湖笔,购买时 需仔细鉴别真伪。
保养维护
湖笔需要妥善保养,定期清洗、晾干 ,避免潮湿和霉变。
投资风险
收藏和投资湖笔需谨慎,市场价格波 动较大,需关注市场动态。
法律法规
对于珍贵文物和古董的收藏,需遵守 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非法买卖和流通 。
04
湖笔的保护与保养
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硬尖
绘画用笔

湖笔的起源史考

湖笔的起源史考
求精 , 使湖笔 日臻完善 , 遂有“ 笔都之称 ” 。 蒙将军告诉法师 , 他奉 旨从京城来 江南收买 一 把 湖笔是毛笔 中的佼佼者 , 中国毛笔 古 玩 , 途 看 到许 多 地 方 遭 受 灾 荒 , 是 就 台上 , 阵风 , 放在窗 台上 的 它使 沿 于 的制作工艺达到 了高峰 , 流传至今 , 并 为中 把银两分与百姓 ,现在随带 的银两已分完 , 笔吹落到窗下石灰缸 内。香莲拾 用清水 洗净 , 重新拿 进屋 国的 书法 、 画艺 术 和 印刷 文 化作 出 了重要 皇上的任务没完成 ,无法再 回京贡献 。 尽管 由于时代的发展 , 科技的进步 , 特 得先来此投宿几天。 法师 听罢 , 暗暗思忖 , 这 内, 蘸了锅灰水来写黑 白分 明, 十分顺手 , 柔 别是电脑打字的普及 ,毛笔的功能在弱化 , 位大将为了百姓 , 情愿不惜高官厚禄 , 庙宇 软流畅。原来刚才这支笔落在石灰缸内 , 兔 所以好写得 但作为文房四宝之一 , 它依然是书法绘画艺 虽然清雅 , 也应容得这样 的人投宿 。 就这样 , 毛 中的油质被石灰水腐蚀光了 , 此后 , 蒙恬和 卜 香莲将枝条改成竹杆 , 术必求 的工具 。在今后的文化活动中 , 它也 蒙恬就改换姓名住在永欣寺 中。 永欣寺旁边 多了。 仍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
致 信上海《 时务报 》 的汪康年 , 希望 获得援 时达 80多份 0 。但是 , 很遗憾 , 张之洞碍于 守派的弹劾 , 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脱身。 助。 《 “ 国闻 日报》 将来销路不患不广 , 而独虑 各方面态度 , 未敢贸然支持。
馆 中母财不足 , 开销太大 , 深恐难以持久 。 若
以笔拟人 , 中提到蒙恬伐 中山 , 其 俘捉 枝条 ,用左手将兔毛蘸了墨在 帛 毛笔是 中国传统 的书写工具 , 流传至今 颖传》

湖州文化之湖笔文化

湖州文化之湖笔文化

12道大工序
72小工序
千万毛中选一毫
以羊毫来说,每只山羊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更只有六钱, 可谓是“千万毛中选一毫”,湖笔也因此赢得了“毛颖之技甲天下” 的美称。
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
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
谢谢

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 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 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 笔选用。
湖笔制作工艺中的一项
水盆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之间, 整齐的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 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 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把断头 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关于笔祖蒙恬与湖州的传说
• 3、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 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 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 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 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 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 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 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 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 镶嵌: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 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 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 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 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 择笔: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 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 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 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 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 刻字: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 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 除以上各道主要工序外,还要经过脱脂、贴商标、 包装等几道辅助工序。

【笔墨纸砚】中国文房四宝之湖笔(图)

【笔墨纸砚】中国文房四宝之湖笔(图)

【筆墨紙硯】中国文房四宝之湖笔(图)中国文房四宝之湖笔(图)湖笔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

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

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

“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蒙恬制笔的传说民间故事传说蒙恬在浙江湖州制成笔,现今有汤建驰、姚新兴、钟伟今、陈云琴和费三多等几种民间传说的版本,连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特产传说》一书中,都是这么说的。

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制作技艺

51艺术论丛湖笔制作技艺姚真泉 高慧琴湖州真鹿湖笔有限公司中国文房四宝之首-湖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产地为浙江湖州善琏镇,其历史可远溯至五六千年以前,自秦代大将军蒙恬改良湖笔。

湖笔对于促进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传播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湖笔起源与发展的著作已屡见不鲜,本文不再做重点赘述,而是从湖笔的制作技艺方面加以阐述。

1.1“尖、齐、圆、健”四德“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使之落纸有锋,尤其是点、撇、钩、捺的笔画能意到笔到;“齐”一是指笔毛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二是指在兔毫的花毫产品中,每根毛毫不同部位不同颜色,形成笔头时都要对齐;“圆”,一是笔头的圆周尽可能正圆,二是内里饱满,不空不鼓;“健”一是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二是笔的经久耐用性。

1.2 工艺独特、规范严谨、操作讲究湖笔有一套选料精细、纯净,毫毛匀层匀扎,制作复杂,精致的独特工艺,从原料到出品,必须经过笔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蒲墩、镶嵌、刻字等1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非常精细,有着严格的规范。

其中每道大工序中又有许多小工序,所以湖笔制作总数多达120余道工序。

1.3“笔之所贵在于毫”湖笔制作工序中首先要对毛毫选择尤为注重,对于笔毛料的产地、采集季节都要有非常严格的把控。

制作羊毫的山羊毛主要采集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等部分县,狼毫笔所用的黄鼠狼尾毛则要在东北采集,两种毛毫的采集时间则都是在冬季,因为冬季毛毫更加坚韧优质一些。

2.湖笔制作技艺的价值湖笔制作技艺的价值最重要的两点是对中华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促进作用。

2.1 在文化方面,湖笔制作技艺促进了我国书画艺术的进步与发展,丰富了中国毛笔的品类与制作技艺,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多样化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湖笔制作技艺还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认识历史的价值,以湖笔为媒介,使得上层文人与底层笔工群众有了更深的交流与共识,并且逐渐缩小上下层之间的差异。

2.2 在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善琏当地的人民以湖笔谋生,产业规模不断增大,湖笔的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并且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甚至全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试论湖笔文化的内涵

试论湖笔文化的内涵

试论湖笔文化的内涵
李广德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4)001
【摘要】湖笔是以发源于湖州并以传统的湖笔生产制作工艺生产制作,具有尖、齐、圆、健等四大工艺特色且以"湖"(湖州)字冠称的毛笔."湖笔文化"和"湖笔文化研究",是"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中国物产文化"--"中国笔文化"下的一个分支课题.研究"湖笔文化"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子系统或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和把握它的内涵.湖笔物质文化包涵特殊的原料、器械、工艺、工人等;湖笔精神文化主要指"湖笔"的属性认识、工艺流程、形制标准、美学追求;湖笔的
制度文化涉及制笔行业的协调、联络,以至管理、领导的组织和有关的制度.
【总页数】6页(P91-96)
【作者】李广德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552HZ
【相关文献】
1.民俗文化的承载物原始信仰的活化石——试论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J], 齐社祥
2.文化中的审美与诗意——试论文化诗学的人文内涵 [J], 沈金耀
3.试论湖笔文化发展的新空间 [J], 陈连根
4.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基于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视野 [J], 史青
5.试论香山的文化旅游内涵——基于名山“文化高度”的理解 [J], 张祖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的种类
• 从笔锋即笔毛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锋 笔、短锋笔,比长锋更长的称为“鹤脚”, 主要用于草书书写。 • 从适宜所写字体的大小来分,一般可分大 楷笔、中楷笔、小楷笔三种。 • 书写更大型的字,还有楂笔、斗笔等。 • 书写更小型的字,有须眉笔等。
杭嘉湖的优质山羊毛
• 因为这一代的山羊在冬季吃含高蛋白的科桑叶或水花生, 有的还以圈养为主,锋嫩质净。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 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黄尖锋”,“白 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 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
湖州文化 之 “湖笔甲天下”
1.“文房四宝”介绍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并
称为“文房四宝”:
湖笔:浙江湖州善琏镇(又叫蒙溪) 徽墨:安徽黄山市,旧称古徽州 宣纸:安徽宣州市,旧称宣州府 端砚:广东肇庆市
2.湖笔来源
• 浙江湖州的善琏镇(又叫蒙溪),是湖笔的发源地,秦代 大将蒙恬创毫于世,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故有中国 笔都之美称,是我国主要的湖笔产地。 • 湖笔自晋代始,王义之、唐太宗、白居易、黄庭坚等许多 人都写了不少称宣笔的文字。 • 在宋末元初,湖笔在赵孟頫(fu)、周密、钱选、王蒙、 吴镇等文化群星的辉耀之下,冉冉登上历史舞台。 • 在元代因战事等原因,百姓逃亡到较安定富裕的太湖流域, 许多笔工也到了湖州,相传王义之的七世孙王法极写的 《千字文》,求书者踏坏了门槛(kan)。 • 元代赵孟的字、钱舜举的画的地位, 居于全国首位。
• 结头: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 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用溶化的 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 蒲墩:精选笔管的工序。在逐根的挑选中, 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 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 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 装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 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 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 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 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 笔选用。
湖笔制作工艺中的一项
水盆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之间, 整齐的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 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 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把断头 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笔头
笔杆
主要取浙西天目山 北麓灵峰山下的鸡 毛竹,它节稀杆直, 竹内空隙较小
三义四德
• 湖笔工艺的独特性和精湛性,总体上体现在对“三义”、 “四德”的追求。 • “三义”指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 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 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 • “四德”为“尖、齐、圆、健”。所谓尖,是指笔锋 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 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 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圆转如意;健,是指 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 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毛笔经久耐用。“四德”之中, 尤以“圆、健”最为难得
3.湖笔的种类
按笔毛材料分,主要有羊毫(山羊毛)、紫 毫(山兔毛)、狼毫(黄鼠狼尾毛)、鸡 毫(鸡毛)、兼毫(兼有两种以上的毛) 笔等五大类 。 根据笔毛的软硬程度,总体上分为软毫笔 (如羊毫、鸡毫),硬毫笔(如紫毫、狼 毫),兼毫则兼具软、硬毫特点。
性质区分
羊毫笔、鸡豪笔:性能柔和,宜写正、草、行 篆、隶各种书法和泼墨山水、写意花卉。 兼毫笔:刚柔相济、得心应手,适用写中小楷 书、工笔人物画像、修饰照相、工业制版等。 紫毫笔:富有弹性、圆转如意,适用于中小楷 书、工业画稿等。 狼毫笔:刚健有力、宜书宜画,适用于泼墨山 水、写意花卉、亦可写各种书法。
4.湖笔制作工艺
• 选用优质山羊毛、山 兔毛、黄狼尾等原料, 按传统工艺,精工细 作,精制而成,具有 “尖齐圆健”之独特 风格。
• 尖
• 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
• 齐
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
• 圆 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
• 健
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 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
• 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 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 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 故大小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
• 镶嵌: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 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 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 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 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 择笔: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 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 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 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 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 刻字: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 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 除以上各道主要工序外,还要经过脱脂、贴商标、 包装等几道辅助工序。
关于笔祖蒙恬与湖州的传说
• 2、 话说秦初年间,湖州的善琏镇叫西堡村,村东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庙中住持和尚法名善真。为 人和他的法名一样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因此,远近的人都来此庙烧香拜佛,香火不绝。一天,从村东北匆匆来了 一位中年汉子,此人生得身材高大,满面黑须、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的气概。他进入庙中,就向善真作揖道:“法 师,我能否在庙中住宿几天?”法师见此人生得气宇不凡,就欣然回答:“壮士想借宿庙中,哪有不肯之理,只恐小 庙寒酸,怠慢壮士。”那人连连拜谢。法师见此人不象本地人,就问道:“请问壮士尊姓大名,为何来到此地?” 那人一声长叹后说:“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军,皇上命我到江南收买古玩。我从京都出发,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 受灾害,因此将皇上给我收买古玩的银两分给受灾百姓。现银两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没有买到,无法再回咸阳去见 秦始皇,因此只得来此投宿几天再作计划。 法师听罢,暗暗思忖:这位大将为了百姓,情愿不惜高官厚禄,庙宇虽 然清雅,也应容得这样的人投宿。法师随即说:“将军是当今有名大将,却处处为民着想,今日能一睹将军丰采, 实是我三生有幸!小庙能蒙将军光临,也沾光不少。但现在将军成了罪人,是否请将军暂时改姓换名,住在庙中, 以避风险?”蒙恬一一依允。就这样,蒙恬就改换姓名往在永欣寺中。永欣寺环境幽静,风光秀丽,旁边有一条小 河悠悠流过。蒙恬终日和法师练武吟诗,操琴下棋,日子倒也过得清雅。一天,蒙恬来到村西。突然,看见河埠一 位姑娘因洗衣摔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一个姓卜的漆匠的独生女儿,叫卜香莲,生得 容颜美丽,聪明伶俐,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莲父母见女儿落水被救,对蒙恬感激不至,为了报答蒙恬的救命之恩, 卜家时常做些酒菜,捧来送给蒙恬,蒙恬总是婉言谢绝。倒是香莲心灵手巧,经常来庙中将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浆 洗缝补,就这样,二人渐生爱慕之情。一次,蒙恬去卜香莲家取衣,路上看见一撮山兔毛挂在一根树枝上随风飘起, 便顺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阅兵书,记载军情,没有称心如意的笔,何不将山兔毛用来制笔,平时亦可写诗作 文。想到这里,便把扎有兔毛的枝条理直,来到香琏家,向香琏要了一根丝线,把山兔毛扎在枝条上。然后,来到 法师这里,要来了一点锅灰和白帛,右手拿起扎有山兔毛的枝条,用左手将兔毛捋捋顺,用水蘸调了些锅灰,在白 帛上写了几个字。感到比用刀刻轻松,但写起来力不从心,兔毛上沾有油质,很难落墨。蒙括写后顺手将它搁在窗 台上,不料由于用力过大,此笔却滚落到窗外去了。香莲忙赶出去拾,笔已落在石灰缸内。香琏拾起后,见笔兔毛 卷在一起,上面沾满了石灰水,她赶忙拿到清水内,漂洗干净,拿进屋内蘸了锅灰水来写黑白分朝,香莲感到十分 顺手:“为什么同一支笔,我怎么在白布上会写不上?”善真法师却哈哈大笑说:“刚才这支笔落在石灰缸内,兔 毛中的油质被石灰水腐蚀光了,所以好写得多了。”蒙括一听,将信将疑。他从香莲手中接过毛笔,唰唰地写了几 笔,果然十分顺手流畅。蒙括这才捂出了兔毛经过石灰水浸过能蚀去油质的道理。 此后,蒙恬和卜香莲将枝条改 成竹杆,并从山兔身上取来兔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然后用梳子将毛梳理得直直的。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实 践,总结了一整套选料和制作技艺。蒙恬早有为民造福的夙愿,便和香莲—起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制笔的消 息—传十,十传百,读书人都来西堡买笔
关于笔祖蒙恬与湖州的传说
• 3、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 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 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 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 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 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 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 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 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12道大工序
72小工序
千万毛中选一毫
以羊毫来说,每只山羊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更只有六钱, 可谓是“千万毛中选一毫”,湖笔也因此赢得了“毛颖之技甲天下” 的美称。
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
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
谢谢
关于笔祖蒙恬与湖州的传说
• 1、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 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 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 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 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 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 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 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 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 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 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 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