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探索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摘要:中高职衔接教育是指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无缝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并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成功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目标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和建设路径,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方案。
1. 引言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将从相关问题出发,探讨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和建设路径。
2. 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中高职衔接课程不匹配。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2)衔接课程缺乏实践性。
中高职衔接教育注重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培养,但目前课程设置较为理论化,实践环节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教学方法陈旧。
中高职衔接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支持,学生难以获得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高等职业学校的需求,确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并能适应学习。
(2)衔接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即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顺应,避免出现学科断层。
(3)灵活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
4. 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如下:(1)加强调研和评估。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调研和评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及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贯 通 我 国社 会 普遍 重 视 普 教 , 轻视职教 , 原 因之 一 就 是 中 关键词 : 高 职 教 育 中高 职 衔 接 实 践 经验 使得 专业 与人 才层 次 建 设无 法 浙 江 纺 织服 装 职业 技 术学 院是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批准 的 高职 一体 化 教育 分 离断层 , 满足 产业 行业 企业 的需求” 】 , 因此, 作 为 一所 面 向宁 波市和 “ 五 年一 贯 制试 点 单位 ” , 是 宁 波市 获 此资 格 的两所 院校 之 近三年, 学 院共 招 收 ( 3 + 2) 学 生 总数 1 8 5 1人 , 涉及 7 浙 江省 纺 织服 装 产 业 、 行业 特 色 鲜 明 的省 级 示 范 高职 院 该 院近 年 来 不 断完 善 中高职 衔 接 贯通 工 作 , 以 观念 衔 个专业( 纺织 品检 验 与 贸 易 、 纺 织 品设 计 、 服 装 工 艺 技术 、 校 , 积极 调 研 浙江 纺织 服 装产业 现状 及 企业 工作 岗 服装设计、 机 电一 体 化 、 数 控 技术 、 应 用 电子 技 术 、 机 电一 接 为 先导 , 位 需 求 , 科 学定 位 中 高职人 才 培养 目标 , 使 中高职 教育 “ 各 体化( 城轨 机 电 自动化 ) ) 。 招 生录 取率 为 1 0 0 %。 中职 挂钩 各求所长、 有 效衔 接 、 梯 次过 渡 ” , 实现 “ 知 识 阶梯 学 校 由原 来 的 1 7所 增 加 至 2 4所 。 自 2 0 1 2年起 , 五年 一 有侧 重 、
多元化 、 持续性 地推 进 了中高职 一体 化 的贯通 教育 。
接” 为工 作 抓 手 , 全 方位 、 多元 化 、 持 续 性 地 推 进 中高 职 一体 化 贯 通 ,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3月,教育部内部司、局级工作职责进行调整,高职高专处由原高教司调整到职成教司。
这一未经宣布的举措,标志着高职教育正式归位到职业教育,中国国民教育系统正式分类为“普教”和“职教”两大系列。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8月30日,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界响起普遍声音: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迫在眉睫。
1 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课内容重叠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
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大量重复现象,有的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2 文化基础课脱节“三校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英语等课程。
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中本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实践研究——以通信工程(轨道通号
中本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实践研究——以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为例周文霞杨彬吴志琼(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学院)上海200030)摘要课程体系的贯通是中本贯通的基石,设计出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该中本贯通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
明确了该中本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了该中本贯通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前提,分析了该中本贯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两校软硬件实力。
具体阐述了该中本贯通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不同类型课程的实施方案。
探讨了该中本贯通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方案中对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本贯通轨道通号课程体系一体化实施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0前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加快轨道交通、民航、公共交通等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充分学习并领会通知精神的前提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选择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作为双方学校整合教育资源的试点专业实施中本贯通,由双方专家领导、企业专家、项目组核心成员讨论确定方案,申报通过后实施。
课程体系的贯通是中本贯通的基石。
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应然路向,即树立"整体性衔接"的课程理念、坚持"全人发展取向"的衔接目标、形成“动态联结”的衔接内容、转向“能力积累”的衔接模式以及建立具有“制度化显性效力”的衔接机制。
完成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方案及课程评价体系成为项目组要攻克的难题。
本文从三方面来论述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1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实施的现实基础通信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维护和管理的一线应用型工程师。
[调查报告]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报告11221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课题是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研究课题六个重点课题之一,隶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范畴。
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环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定西理工中专、兰州理工中专、兰州市商业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实施。
涉及酒泉市、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等六个市区。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支持、指导和课题承担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既定的阶段进度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效。
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目标与任务(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提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目标定位、发展思路、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模式,重点对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等四方面的衔接予以研究,为甘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借鉴思路。
(二)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以甘肃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为立足点,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获取翔实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探索甘肃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并开展试点研究,为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三)研究任务任务一: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了解我省乃至国内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厘清我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一体化内涵、运行模式等顶层理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任务二: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创建适合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而形成中高职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一体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范例。
任务三: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关于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中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人才素质规格衔接以及课程体系衔接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措施,形成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试点实施方案,补充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内容,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与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进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高职课程衔接难题破解的基本策略再探讨
中高职课程衔接难题破解的基本策略再探讨[摘要]中高职课程衔接仍面临着诸多难题,找准病因,就能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
文章探讨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策略:坚持“分段就业”基调,适当融入“衔接贯通”机制;坚持职业能力发展主线,兼顾学生学历提升;尝试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贯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探索分级衔接课程开发;坚持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努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等。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难题破解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再认识(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管理体制的缺陷,我国中高职教育长期处于割裂脱节状态。
在专业和课程层面,这种割裂和脱节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化基础课脱节明显。
跟踪调研发现,多数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能够适应一般专业课的学习,但文化基础课学习却明显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一些内容深难度大的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多仍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在基础文化课方面的差距,例如,多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几乎跟不上高等数学、大学(高职)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多有重复或留白。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1)不同中职学校同一专业开设的课程和教学要求缺少统一规范标准,造成不同中职升高职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相差很大;(2)比较中职和高职相同专业的课程安排还发现,相当一部分课程有重复,有些课程虽名称不同,但内容基本一样;(3)中职阶段必须先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留白空缺的情况,而一些应该在高职阶段才需要学的课程,有的中职已经上过了。
3.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没有区别。
在中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本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后续训练来进行设计和安排的。
不同中职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各不相同,甚至很不均衡。
如,有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多数能够取得3~4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证书;有的中职学生毕业后仅有少数人取得1~2种职业技能证书。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探析摘要: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但现阶段中高职一体化过程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故而本文将针对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予以科学建设,以提升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学生;学情分析;教学改革前言:随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职招生制度的变革,对口生成为高职生源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期间,应充分了解这一群体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不仅对于加强中高职教育极为重要,而且对于促进中高职学生教育的衔接亦有裨益。
1中高职职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学习行为是中高职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表现内容之一,是认识人的行为能力的依据。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重视学习,尤其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对学习及未来迷茫困惑同时又充满希望,但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又影响了自身学习。
在学习态度“参与教育学习的影响程度”调研中58%学生选择非常重要,35%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7%的学生选择“不太重要”,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重视自身的学习及积极认可学习产生的影响。
在学习困扰“学习交往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绪”调研中18%学生选择“困惑茫然”,13%的学生选择“开心快乐”,14%的学生选择“充满希望”,12%的学生选择“心情平稳”,还有16%学生选择“焦虑抑郁”,11%的学生选择“敌对情绪”,9%的学生选择“煎熬难过”,7%的学生选择“其他”。
总体上,中高职职学生对学习是快乐自信的,但部分学生有困惑迷茫、焦虑不安的情绪。
2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中高职专业群设置统筹力度不够中高职专业群设置不仅应该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高职学校专业特色发展而定,更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本地企业的生产实训条件,有利于开展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等。
而一些地方高校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地考虑内部专业设置,并没有真正实现和中职教育贯通,也与地方产生企业需求不契合,所以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融合,不能很好地和当地企业开展合作。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文 / 高龙士 吕原君 何吉利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当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着许多“脱节”“断层”“重复”“偏向”等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脱节”——衔接目标不统一许多中职学校误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工,没有与高职阶段及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
不少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没有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契合,更没有与企业需求真正匹配。
2.课程体系“断层化”——衔接主体不渗透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
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
而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当前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中所必备的能力,它也必将成为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基础课被“忽视”。
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导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缺失”。
普通的三年制中职教学,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就业了(追求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培养),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学校(追求升学高考分数),这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缺失”。
四是专业拓展课程“跑偏”。
中职学校因为追求升学率,必然忽视专业拓展,即使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根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的,而并没有根据“五年贯通”教学的一体化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五是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许多中职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
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实训设备设施反而缺乏先进性,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3.课程内容“重复化”——衔接基础不坚实一是课程重复。
如果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独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课程大面积的重复。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点、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点、挑战与应对策略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出台了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政策,旨在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与转化,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关键点、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关键点1. 教师队伍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施离不开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倡导教师跨学段、跨校间的经验共享。
2. 课程一体化设计:中职和高职教育应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衔接,实现纵向贯通和横向发展。
教育部门应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中高职衔接的路线图和要求。
3. 企业合作与实践基地共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源和实践环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4. 职业规划与指导: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转化和升学。
二、挑战1. 知识体系不同:中高职教育体系存在不同的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衔接和转换存在困难。
学校和教师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设计出适应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教学模式和方案。
2. 校企合作机制缺失: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施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然而,目前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3. 教师能力和素质不足:中职和高职教师存在一定差异,有的教师可能缺乏高级职称或实践经验,对于高职阶段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
因此,教师培训和提升成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中的重要环节。
4. 学生转化压力大:中职毕业生要完成中高职的转化,需要适应高职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改变,学习压力可能会加大。
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疏导、转化指导和支持服务至关重要。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和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高职衔接教育则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衔接环节。
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使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之前,就能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 促进教育公平。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使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加公平,也可以缩小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3.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能够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就能够接触到职业技能和就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1.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和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性,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需要再次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2. 教学资源不足。
在中职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很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而在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教学进度加快,学生由于无法适应而导致学习压力增大。
3. 师资队伍的短缺。
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受到师资队伍的短缺的制约。
一方面,中职教师在开设高职衔接课程时由于缺乏高职教育教学经验而难以胜任;高职院校也由于师资队伍的短缺而难以保证衔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设:2. 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回顾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与重大挑战,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建党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急需厘清中高职一体化的相关理论问题,梳理中高职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寻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类型特色的中高职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中高职一体化的理论剖析(一)中高职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一体化”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中较早地出现和使用,通常被理解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元素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促进整体的协调发展。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它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1]此概念随后在管理学、生态学等领域逐渐流行和广泛运用,常见于“城乡一体化”“种群一体化”等。
在这些领域中,不同国家、地区、种群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并列的。
中高职一体化有着职业教育的特殊内涵,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中职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具有鲜明的类型特色,都要求为经济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中职与高职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关系——中职是高职的基础,高职是中职的继续与延伸,二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许多研究中,“中高职一体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回顾与路径探索◎俞冬伟摘 要:中高职一体化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回应人民教育需求、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中高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衔接管理机制研究
中高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衔接管理机制研究作者:孙丽男来源:《理财·市场版》2024年第03期中高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概述一、集团化办学内涵集团化办学是一种集团化一体式办学体制,具体来说,将行政指令作为主轴主线,并且将学校的共同意愿作为遵循,使得一个核心机构或品牌学校跟多个学校联系在一起,由此组建出来的学校共同体办学体制就是集团化办学。
同时,要么以核心机构作为重要抓手,要么以品牌学校作为重要支撑,推动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共享、合作、互通、共生,进而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合成再造与辐射推广。
此外,各个学校之间不仅要进行统一集成化的管理,而且要一以贯之固有的教育品质。
当然,也要保持各个学校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积极寻求和塑造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应用本科教育界定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是初中生毕业后的教育。
就中等职业而言,在实践中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中等专业学校为主,第二种类型以职业高中为主,第三种类型以技工学校为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不仅包括高等职业中的专科和本科教育,而且包括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本文“高等职业教育”特指高等职业专科教育。
从应用本科教育角度来看,其指的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本科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其划分到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内。
然而,其跟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差别,这是因为其一方面在本科层次内,另一方面与应用型专科、硕士等共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完整体系的组建部件。
此外,高校分为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本文“应用本科教育”特指应用型高校。
三、中高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理念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等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等。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由之前的高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倾斜,中等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分类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做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融通工作。
现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制定时需要突出该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与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设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
但是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紧缺,大部分就业者是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工。
缺乏相关技能与准入资格,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修改和完善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做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
一、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目前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部分专业的衔接存在“脱轨”的不良现象。
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不完善。
例如: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由于实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就将实训课程课时进行压缩。
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
同样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也不扎实。
很多需要应用到的数学或物理等课程内容被删减。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高职衔接逐渐成为很多学子进入高职阶段的必经之路。
在这一过程中,中专业课程衔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接下来的高职学习和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竞争力。
本文将围绕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进行讨论。
一、中专业课程衔接背景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有很多不同点,其中最核心的一个不同就是课程难度和深度。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走向高职课堂之前,往往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这个适应期不仅仅是文化课程的转变,还有很多专业课程的差别。
因此,如何顺利地连接和衔接中专业课程和高职课程,让学生逐渐适应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二、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1.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之前需要一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中,需要教师设计一套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
在这套计划中,可以将高职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进行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阶段,辅以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高职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中专业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突出差异在于实践环节的要求。
高职实践环节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从中职阶段开始培养的。
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要得到强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高职实际工作内容相近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高职要求接轨。
3.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网上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对高职生活和学习的适应和了解。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学习,并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多维度、多维度、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
4.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中高职衔接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
中高职一体化环境下的课程衔接体系探究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1—0144—02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现代职教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立足当今职业教育体系的实际,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创新职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面对新形势,兰州市教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职业教育“出城入园、腾笼换鸟”的思路,将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院校迁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新校区,同时成立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1]。
在此,笔者以上述职业院校为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方法,进一步高质量挖掘符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有效模式。
一、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现状分析1.“1+8”聚而不统,一体化办学环境待优化。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项目通常由一所高职院校和多所中职学校组成。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中,有兰州理工中专、兰州女子中专、兰州城建学校、兰州旅游中专、兰州市卫生学校、兰州市园艺学校、兰州市商业学校和兰州市财税学校等8所中职学校参与。
前期,这些中职院校位于兰州市不同县区,区域分布较为分散。
通过兰州市委市政府“出城入园、腾笼换鸟”的职教园区建设,完成了9所职业院校聚合发展的“1+8”模式,即“1所高职院校+8所中专学校”,形成5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
由于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本就承担着自己学校的教学任务,难以进行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和教学研讨,导致教师执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改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1+8”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关于统筹中高职教育发展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办学思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3+2”各自发展,一体化办学意识缺乏。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以及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评价与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过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一体化衔接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一体化衔接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一体化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中高职衔接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实现一体化衔接。
2. 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复度高:由于中高职衔接缺乏整体规划,中高职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复度较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 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中高职衔接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脱节现象,中职学校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则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难以获得连贯的实践技能训练。
4.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中高职衔接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衔接。
然而,目前中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衔接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门应制定中高职衔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明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要求,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指导和依据。
2. 优化课程设置与内容:中高职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提高衔接效率。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中高职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建立实践教学标准,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连贯的实践技能训练。
4.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中高职学校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定期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及时解决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我国当前解决高技能人才匮乏、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院校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可以分为中高职一体、行业集团化办学、区域集团化办学、自由组合等贯通培养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在21世纪初,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便开展“3+3”、“3+2”等中高职衔接的实验。
近些年构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成为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等方面讨论的焦点,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有关的实践探索。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的内涵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和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开始,较多研究人员侧重于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
衔接一词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
中高职教育衔接旨在强调搭建“立交桥”,侧重于强调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连接、联系。
当前中高职教育间已经通过“三校生高考”、“课程衔接”、“学分制”等模式进行尝试,这些手段为中高职教育搭建了衔接的纽带。
“三校生高考”虽然为中职生提供了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但容易导致应试教育,许多中职校已经出现集中设立高考班,突击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让中职变成了高中的翻版,学生陷入题海备考中,职业技能培养更无从谈起,违背了三校生高考的初衷。
部分中高职院校力图通过单一课程衔接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但由于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这种衔接紧密度不够,缺乏体制、机制保证,随意性较大。
我国许多中高职院校已经探索学分制,但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与学年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必修课、整个学分结构多为硬性规定,学生选择余地并不大。
而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学分制衔接也较难实施,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学历文凭体系、教育管理体制属于条块化,突破的难度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探索摘要: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衔接的重要性,阐述通信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16-02
前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2年我院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两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招生96名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学生,以“3+2”模式进行一体化培养,提供了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目前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些基本模式,如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也形成
了一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等等,这有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
许多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了技能课程教学,却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没有认识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
调研发现,中职学校数学、英语、物理课时不足,全省许多中职学校物理课只开一学期或半学期,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不开设物理课,因为物理不是对口单招高考科目,不受重视。
由于一些学校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就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这几年对口单招班学生期末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有的班级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占一半以上,学生英语的听、读、写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要
求,学习与物理联系密切的大学物理或电磁学等相关课程时,困难较大,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实验课实验内容在课内完不成。
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1 建设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深入中职院校进行深度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中职对应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职业岗位、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实验实践环节、师资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
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是以培养电子及通信产品生产、应用人员为主线,主要开设电子或通信技术应用类课程;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对象是以初等教育毕业生为主要生源,文化基础课知识薄弱,受基本思维训练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中高职衔接通道的探索中,应建立组织系统的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课,使高职生掌握更为系统和专深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强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成为新一代光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第一线所急需的通
信终端的调试与维修、通信网络管理、光传输设备运行维护等专门岗位的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2.1 职业岗位确定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
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
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中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通信产品检测与维修、计算机与网络安装与管理,高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光传输网组建/维护、通信工程监理、宽带接入、数据网络组建/维护、交换设备运行与维护)、通信产品营销。
2.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工作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的发展思路,制定通信技术专业3年中职+2年高职的“3+2”课程体系。
实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专业选修课、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的
对接,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如表2所示。
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
中职建议安排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高职建议安排1.25学期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企业和学校派指导教师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展爱岗、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完成学生从中职到高职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
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质量高,顺利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完成学业。
2.2.3 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模块化,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比如,若以中职毕业以就业为目标,就可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则可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若要获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在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两个不同职业标准的相关课程。
3 结语
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高职课程在中职课程中建立基础,中职课程在高职课程中延伸,在衔接中由高职院校牵头实施,实现人才的系统培养。
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对我学院其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中职教师的科研、教改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31-36.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4] 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16.
[5] 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23):1-3.
[6] 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