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

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

”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

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

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管理启示:曹操的“割发代首”,体现了领导者的严于律己精神。

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

赵玉平讲的小故事 汇总

赵玉平讲的小故事 汇总

赵玉平讲的小故事汇总
赵玉平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和国学应用大师,他在讲座和著作中常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来阐述管理和领导力的智慧。

由于篇幅限制,无法详尽汇总他所讲过的所有小故事,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1.曹操割发代首:赵玉平引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曹操在行军过程中,
自己的马误入麦田,破坏了农民的麦子。

为严明军纪,曹操坚持按照“践踏麦田者斩”的军令自我惩罚,但因身份特殊,最后以割发代替砍头,以此树
立威信,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与忠诚。

这个故事体现了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管理智慧。

2.管仲与鲍叔牙:赵玉平曾讲述过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他们二人深
厚的友情以及鲍叔牙慧眼识珠,推荐管仲担任齐国丞相,成就了一段“管鲍之交”的佳话。

此故事揭示了管理者应具备识别人才的眼光,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胸怀。

3.孔子论政:赵玉平引用孔子评价弟子冉求和子路的例子,强调不同的人才适
合不同的岗位,正如冉求擅长行政管理,而子路长于军事斗争。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善任、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4.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赵玉平借用老子的观点,解释如何运用“无为而
治”的理念进行企业管理,即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过度干预和控制。

以上仅为部分赵玉平讲述的小故事,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人生管理学(故事篇)

人生管理学(故事篇)

管理人生、走向成功——做人、做事、立志向一.做人的典范‎1.孝道做人以孝为‎先,羔羊跪母、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我‎们,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智慧的‎人类呢?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有无数感天‎动地的孝道‎典故……下面讲一则‎中国古成语‎“卧冰求鲤”的由来:汉末晋初,有一户人家‎,农夫姓王,得一子取名‎王祥,王祥年幼丧‎母,他的父亲续‎娶后妻朱氏‎,朱氏对王祥‎非常不好,经常不给他‎吃饱饭;但王祥自小‎孝顺,依然用心伺‎候继母;一年冬天朱‎氏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王祥为继母‎请郎中看病‎,郎中说要用‎鲜活鲤鱼炖‎汤做药引子‎才会有疗效‎,但古时侯贫‎苦百姓冬天‎根本买不到‎活鱼;十几天郑氏‎就面黄肌瘦‎、奄奄一息;街坊邻居都‎说是报应;唯独王祥心‎中十分焦急‎,为救继母,就想到湖里‎为继母钓鱼‎养病,但天寒地冻‎,湖面早结了‎厚厚的冰,用石头都砸‎不开;王祥就不顾‎寒冷趴在冰‎面上用体温‎暖化冰面,然后捕鲤鱼‎为继母喂汤‎,日日如此…..当时的国君‎得知后十分‎感动,认为王祥品‎德高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派人来请‎他到朝廷为‎官,后来王祥做‎了河南温县‎县令,最后升职到‎司空、太尉;成为一代名‎臣名誉天下‎,家乡人被王‎祥的孝心深‎深感动,便把他曾经‎卧冰求鲤的‎那条河称之‎为孝感河,把王祥卧冰‎处的河面称‎为“心坎塘”,后来又将王‎祥生活过的‎村子定名为‎“孝感村” 元代文学、史学家郭居‎敬编写《二十四孝》一书,宣扬其中“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人王祥,从此王祥永‎受世人景仰‎,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添了浓‎重的一笔。

2.治学提高自己的‎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学习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思想、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并不尽‎然。

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

古代中国经营管理之神——王莽

古代中国经营管理之神——王莽

王莽和他的短命的帝国,历来被研究历史的人作为失败者唾弃,然而这些人之所以有成见,无视王莽政治生涯的很多神奇之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内心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所谓“正宗”的概念:这些人虽然生活在现代,骨子里却还有汉唐“正室”遗老遗少的余孽在作祟,王莽作为汉朝宗室的外戚而篡国,是为不忠,王莽新朝改制不久,即便宣告亡国,是为无能,因此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王莽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加失败者。

如果硬要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的话,也只能用一句“以史为鉴”,将他打入提供教训以免后来者重蹈覆辙的队伍中去。

其实,从王莽个人奋斗的经历来看,他绝非坊间小白领想象的那般不堪。

王莽学问广博,好古尚学,言必称礼,是个地道的儒生出身,他因此可以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夺取政权坐上皇帝宝座的知识分子。

大家都记得“他老人家”的那句名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王莽的例子就是对这句名言的一个反证。

王莽先生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喝墨水的秀才,一不靠宫廷政变,二不靠兵变,走的完全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但夺权成功,而且这其中的过程还显得那么温文尔雅,不失斯文,在我们今天看来只能用“漂亮”或“酷”来形容。

“王莽猜想”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朝,政治舞台一直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或者是一辆没有售票员的公共汽车,鸡鸣狗盗之徒也罢,诸侯霸主也罢,纵横捭阖的大家,替人行刺的勇士,都是谁能耐谁就上,谁挤得上去谁就是好汉。

所以春秋战国这几百年里,虽然竞争者太多,乱了规矩,但就象现在的青春偶像剧一样,虽然对传统戏剧理论是个明显的悖离,但是凭着几个纯偶像一点实力没有的人瞎捣鼓一番,也弄出了不小的动静一样,那个自由市场一般的政治舞台,也就一直火爆热闹得很。

老庄孔孟,咱们中国人精神上的godfather,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扬名立万。

这段时间甚至因为牛人太多,以至于有些牛人觉得自己被挤兑得显得不够牛,只恨自己不能晚生几百年呢。

但是到了汉朝,自从西汉王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之道当作治国之道后,中国政治的历史进程就转了一个大弯,走上了一条奇怪的路。

管理小故事120个

管理小故事120个

管理小故事管理小故事(1):曲突徒薪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望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身旁又有很多木材。

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推荐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这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此刻论功行赏,原先给你推荐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推荐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管理小故事(2):子贱放权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

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但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

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一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

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就应是子贱二世,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在公司的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

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管理小故事(3):扁鹊的医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时间管理小故事

时间管理小故事

时间管理小故事古人云:“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意思是说光阴逝去就不再回来,一寸光阴一尺璧(美玉),要懂得并做到珍惜时光,莫让时间付流水。

熟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可有时又是极不公平的。

同样一天24小时,会管理时间的人一天大于等于24小时,不善管理时间的人却小于24小时,时间是勤劳者的朋友,时间是懒惰者的敌人。

做好时间管理,不仅要珍惜时间,还要利用好空间。

常言道:“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

星云大师也曾说“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把握时间行善求法,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创造效率,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佛经里有个故事发人深思。

有个国王身边有左右两个大臣,国王总是偏爱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

右边的大臣觉得奇怪,不知道自己为何失宠,他只好仔细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

原来,他发现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的大臣就立刻伸脚去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

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也一直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

后来他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还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完全擦掉了。

时间管理不仅要计划好时间和空间,还要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每个人生物钟的规律,将时间合理分配,在不同的时段安排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做到科学合理,按规律办事。

在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工作,在每一分钟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比如,最繁杂的工作需要在何时去做,何时适合读书,何时适合写文章,何时休息,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锻炼都是有章可循的。

有了良好的规律,就有了满意的效率。

明代理学家胡居仁有一副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管理学原理计划的重要性历史故事

管理学原理计划的重要性历史故事

管理学原理计划的重要性历史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管理学原理里计划的重要性,这可不光是现代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们才要知道的事儿,在古代的历史故事里呀,这计划的智慧就已经闪闪发光啦。

就说那诸葛亮吧。

诸葛亮可是个计划达人呢。

你看刘备当时啥情况呀,就一个卖草鞋的,虽说顶着个皇叔的名号,可实际上没多少兵马,也没多少地盘。

这时候诸葛亮出山了,他那脑袋里就像装了一个超级精密的计划蓝图。

他先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这就像是做计划前的市场调研一样。

他指出曹操势力大,孙权那边根基稳,刘备呢得在他们俩的夹缝里求生存。

然后诸葛亮就开始制定计划,什么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最后图谋天下。

这一步步的计划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如果没有这个计划,刘备估计就只能继续在小角落里混日子,或者早就被曹操或者孙权给吞并了。

就因为有了这个明确的计划,刘备的势力才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壮大起来。

你想啊,每一步行动都是有目标的,取荆州的时候,那就是按照计划里的步骤来,怎么去联络当地的势力,怎么应对曹操和孙权的压力,都有安排。

这要是没有计划,那肯定是一团乱麻,估计刚到荆州就被人给轰走了。

还有那越王勾践,这也是个在计划里翻身的主儿。

勾践被夫差打败后,那日子可惨了,给夫差当马夫,受尽了屈辱。

可是勾践心里可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呢。

他表面上对夫差恭恭敬敬的,让夫差放松警惕,这就是计划的第一步——隐藏自己的复仇意图。

然后他回到越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计划。

他鼓励百姓生育,增加人口,发展农业,训练军队。

这每一项都是计划里的重要环节。

勾践自己呢,也没闲着,卧薪尝胆啊,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复仇的目标。

要是没有这个长远的计划,勾践可能就会被仇恨冲昏头脑,早早地去跟夫差拼命,那越国那点实力,肯定是以卵击石。

可是就因为有了这个精心策划的计划,越国一点点强大起来,最后终于把夫差给打败了,成功复国。

咱再说说赵括那事儿。

赵括这人呢,纸上谈兵厉害得很。

他没有实战经验,但是被赵王任命为将领去对抗秦军。

古代管理小故事

古代管理小故事

古代管理小故事导语:古人充满智慧,我们应该古人学习,取长补短。

下面是古代管理小故事,欢迎阅读。

1、唐太宗的团队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

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

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

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

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

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

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

”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启示: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组织的形态而运作,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团队。

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

企业组织领导应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经理人员的任务在于知人善任,提供企业一个平衡、密合的工作组织。

2、神偷退兵《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

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

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

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

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

三国人才管理学六个故事

三国人才管理学六个故事

三国人才管理学六个故事一、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诚意。

刘备当时那可是一心想成就大业,可他手底下就是缺个能给他出谋划策的超级智囊。

他听人说诸葛亮这个小伙子那是相当厉害,就像隐藏在深山里的绝世宝剑一样。

于是刘备带着他的俩兄弟,关羽和张飞,就去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的时候,扑了个空,诸葛亮出门溜达去了。

关羽和张飞就有点不耐烦,可刘备心里想:“这等大贤,多跑几趟算啥。

”第二次又去,天公不作美,又没见着人。

张飞这暴脾气就忍不住了,直嚷嚷这诸葛亮是不是故意躲着他们。

刘备呢,还是不放弃。

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睡午觉,刘备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等,等诸葛亮醒来,看到刘备这诚心,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这刘备就靠这份求贤若渴的诚意,把诸葛亮这个人才揽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就像挖到了一座宝藏,后来诸葛亮可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呢。

二、曹操赤脚迎许攸:不拘小节纳贤才。

曹操和袁绍打仗的时候,那可是正处于胶着状态。

曹操这边粮食都快没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许攸从袁绍那边跑过来投奔曹操。

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高兴得鞋都顾不上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

许攸一看,曹操对自己这么重视啊,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然后许攸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让曹操去偷袭袁绍的乌巢,那里可是袁绍的粮草大营。

曹操听了许攸的话,一下子就扭转了战局。

曹操这一招可真是绝啊,他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什么身份地位的,只要是人才,他就像饿狼见到肉一样,赶紧拉拢过来。

他这种不拘小节的态度,在人才管理上可是很厉害的一招,让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觉得在曹操这儿能得到重用。

三、孙权劝学:人才培养与激励。

吕蒙是孙权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就是个打仗的猛人。

但是呢,吕蒙没读过啥书,文化水平不高。

孙权就觉得这样不行啊,就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着这么重要的事情,不能光靠武力,得学习学习文化知识。

”吕蒙一开始还不太乐意,说自己军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

孙权就说:“我还经常读书呢,我都不嫌忙,你还能比我更忙?读书又能长见识,又能更好地管理军队,多好的事儿啊。

管理学小故事案例

管理学小故事案例

可编辑ppt
1
启示
❖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 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 关键看如何运用。
可编辑ppt
2
曲突徒薪
▪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
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
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
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
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 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 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 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 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 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一、用人之道
❖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 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 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 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 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 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 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 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可编辑ppt
9
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 总裁看完后,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 给了这位经理。那张纸条上写着:将现在 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消费者每天早晨挤 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开口扩大了l毫米,每 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天的 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装。 第14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历史小故事助你扩大管理思维模式

历史小故事助你扩大管理思维模式

历史小故事助你扩大管理思维模式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相当了解才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故事丰富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受益良多。

企业管理者也应该多看历史故事,多从中学习一些管理上的智慧,为己所用。

1、《魏书侯渊传》侯渊释俘虏《魏书侯渊传》载,北魏大都督侯渊,率领七百骑兵,疾奔袭击拥兵数万的葛荣部将韩楼。

他孤军深入敌方腹地,带着一股锐气,在距韩楼大本营一百多里地之处,将韩楼的一支五千余人的部队一下子就打垮了,还抓了许多俘虏。

侯渊没有将俘虏当“包袱”背,而是将他们放了,还把缴获的马上口粮等东西都发还给他们。

侯渊的部将都劝他不要放虎归山,以免增加敌人的实力。

侯渊向身边的将士们解释道:“我军仅有七百骑,兵力十分单薄,敌众我寡,无论如何不能和对方拼实力、拼消耗。

我将俘虏放归,用的是离间计,使韩楼对他们疑心,举棋不定,这样我军便能趁机攻克敌城。

”将士们听了这番话,才恍然大悟。

侯渊估计那批释放的俘虏快回到韩楼占领的蓟城了,便率领骑兵连夜跟进,拂晓前就去攻城。

韩楼接纳曾被俘过的这批部下时,就有些不放心,当侯渊紧接着就来攻城时,便怀疑这些放回来的士兵是给侯渊当内应的。

他由疑而惧,由惧而逃,弃城而去没多远,就被侯渊的骑兵部队追上去活捉了。

启示: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路人,有时候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的确需要一些谋略。

在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采用瓦解对方士气,破坏对手团结确实是一招妙棋,而作为一个在市场上领先的企业来说,众多的竞争对手都对你虎视眈眈,特别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人家可能正对你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你的爱好,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如果不小心防范,可能就会有和韩楼一样的遭遇了。

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相当了解才行。

2、孙冕拒建盐场《梦溪笔谈》记载:海州知府孙冕很有经济头脑,他听说发运司准备在海州设置三个盐场,便坚决反对,并提出了许多理由。

中国古代管理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故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 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 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 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
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 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 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烽火戏诸侯”
•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 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 侯”的闹剧。
•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 sì), 为博取她的一笑, 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 —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 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 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 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 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 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 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 也被俘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都江堰万里长城的修建严谨的工程计划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效的分工制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
中国古代管 理故事
猴王与孙子
从前,有个在树荫下卖草帽的人,叫卖得十分疲惫,靠着树 干打起盹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一堆帽子不见了,抬 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
•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 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 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 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 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 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 也叫"机制创新".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集合7篇)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集合7篇)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集合7篇)其实,人才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如何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才略,做出贡献,这是很多领导对人才管理的误区,譬如,不能吸引他们,不能利用他们,不能留住他们,等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第1篇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简单引得到。

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

范雎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

秦昭王驱车前往探望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

”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尊敬,可范雎仍不语。

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乐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感动了范雎,道出自身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

”范雎还是不放心,就摸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

”秦昭王对此责备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乐意听先生说其详。

”言辞更加诚恳,态度更加尊敬。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

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千百年来也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第2篇所谓识才,不但是看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而要从小的方面推断大的方面,今后日的行为推断以后的行为,得出用人策略。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赤胆忠心。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

周亚夫很不快乐,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

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充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

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习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结束。

管理故事:镜子理论

管理故事:镜子理论

据说有一个美国小镇,一个老者询问一个来访的人,您觉得这里怎么样?他便滔滔不绝地抱怨起来,例如邻居怎么怎么不好,每天吵闹;很多人的品行不好,损人利己。

后来老者问了大家对这个人的评价,然而大家对这个人的评价和他对大家的评价也差不多。

后来,一个访问学者来这个小镇考察,老者询问学者对这个地方怎么看?这个学者高兴的说:这里的人可好了,对人有礼貌,还经常帮忙照看孩子。

老者后来问了大家对这个学者的评价,大家都表示也很喜欢他。

这就是大家经常谈的镜子理论。

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说苏东坡在山上看见佛印在打坐,苏东坡便坐在他对面。

随后心中一动,便问佛印你看见了什么?佛印答我看到一座佛,苏东坡听后很高兴。

佛印又问苏东坡:你看到什么,苏东坡说我看见一堆牛屎,说完哈哈大笑,赶紧跑回家。

回家后,苏东坡眉飞色舞地给苏小妹讲自己今天占了个大便宜,苏小妹听后说:“佛经”讲过:“佛心自显”。

意思是说,你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所以佛印说能看见你是佛,说明他自己就是佛,你看见了牛屎,那说明你心中也是牛屎啊。

这个故事很形象的反应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纯美爱情电影《罗马假日》,最经典的桥段是男女主人公最后不得不分手,两人满含深情的别离场景,那一刹他们回想起:在短短的罗马一日交往中,幸福、快乐、纯美的时光,最后又由于现实环境,导致隐藏的真情不得不分手,几乎成为经典爱情桥段。

这就是这一刻真实地映射了每对儿恋人交往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遗憾的、凄美的、不得不放弃的感情故事”。

利用同理心的原理获得了强烈的共鸣,创造了爱情的巅峰之作。

点评同理心的镜子理论推而广之,用于与人交往中,用在思考企业问题中,用在解决矛盾中都会起到很明显的改观。

我们也称为“角色视角”,利用转换角色看问题,可能就是另一个答案。

华恒智信团队之所以一直在人力资源咨询领域维持了较好的口碑,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站在总裁角度想问题。

管理学小故事:秀才买柴

管理学小故事:秀才买柴

管理学小故事: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成功的沟通。

成功的沟通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来协调活动,即使像买柴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会出现失误;即使买卖双方目标一致,也会由于沟通不当,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管理学中的小故事

管理学中的小故事

管理学小故事团队精神——三个皮匠和三个和尚的故事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三个皮匠结伴而行,途中遇雨,便走进一间破庙。

恰巧小庙也有三个和尚,他们看见这三个皮匠,气不打一处来,质问道:“凭什麽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凭什麽说‘三个和尚没水喝’?要修改辞典,把谬传千古的偏见颠倒过来!”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却非要“讨回公道”不可,官司一直打到上帝那里。

上帝一言不发,把它们分别锁进两间神奇的房子里——房子阔绰舒适,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内有一口装满食物的大锅,每人只发一只长柄的勺子。

三天后,上帝把三个和尚放出来。

只见他们饿得要命,皮包骨头,有气无力。

上帝奇怪地问:“大锅里有饭有菜,你们为啥不吃东西?”和尚们哭丧着脸说:“我们每个人手里拿的勺子,柄太长送不到嘴里,大家都吃不着呵!”上帝嗟叹着,又把三个皮匠放出来。

只见他们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乐呵呵地说:乐呵呵地说:“感谢上帝,让我们尝到了世上最珍美的东西!”和尚们不解地问:“你们是怎样吃到食物的?”皮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们是互相喂着吃的!”上帝感慨万千地说:“可见狭隘自私,必然导致愚蠢无能;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产生聪明才智呵!和尚们羞愧满面,窘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中国谚语有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又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天的话题就是从上面两句谚语演绎过来的,它说的是一种缺乏和拥有团队精神的后果。

我理解的团队精神就是一个集体中的每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能力,达到最好的结果。

当然这两句谚语也不是绝对的。

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的理解和对待这两句话,也是真正的利用团队精神去做好每一件工作的要点。

我们可以分别把三个和尚和三个皮匠分别看成是两个团队三个和尚没水吃,并不是因为这几个和尚分别的有多么愚蠢,恰恰相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的时候,他们知道可以自己利用自己或者同伴,为自己带来利益,而当三个人的时候,很明显,利益分配不均匀,所以就没有人愿意去挑水,或者是两个人去抬水,导致没水吃,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是他们分别各自为战,自以为是的结果,所以说,这个团队是失败的。

管理学上经典的18个小故事

管理学上经典的18个小故事

十八个故事1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

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

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

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

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

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2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

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

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SIR!”陈阿土愣住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 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气。

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

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 G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

管理学小故事:管理不能靠想当然

管理学小故事:管理不能靠想当然

管理小故事:管理不能靠想当然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三个老汉想象皇帝”的笑话,为什么?因为它对现实太有讽刺意义了。

要了解实际的意义,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笑话。

话说有三个老汉一天碰到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皇帝身上。

第一个是个拾粪的老汉说:“如果我当了皇帝,就下令
这条街东面的粪全部归我,谁去拾就有公差来抓。


第二个是个砍柴的老汉瞪了第一个老汉一眼说:“你就
知道拾粪,皇帝拾粪干啥?如果我当了皇帝,就打一把金斧头,天天用金斧头去砍柴。


第三个是个讨饭的老汉听完哈哈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他说:“你们两个真有意思,都当皇帝了,还用得着干活吗?要是我当了皇帝,我就天天坐在火炉边吃烤红薯。


这些老汉们就是想坏了脑子,也不知道皇帝是如何生活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从事管理和学习管理的人也有启示,我们身边不也有这样一些老汉吗?他们不懂管理,想当然的进行管理。

有一些人由于某种原因取得了成功,于是为制造光芒而大肆自造管理理论,把自己成功的环境因素和当时“人”的行为因素全部抛弃,断章取义地选取一些理想行为冠以管
理新理论推广应用。

有人说中国的管理不需要职业经理人,因为一大批对管理不求甚解的人坐在管理位置上。

那么,管理是什么?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靠想当然是不行的。

成功的管理不能复制,管理的成功永远来自创新,而创新需要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中国历史管理学小故事

中国历史管理学小故事

《有趣的中国历史管理学小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几个有趣的中国历史管理学小故事。

先来说说“商鞅变法”。

商鞅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发觉秦国的一些规定不太好,就想办法改变。

他制定了新的规则,比如奖励种地和打仗厉害的人。

有个农民伯伯种的粮食特别多,就得到了奖励,大家一看,都努力种地啦。

慢慢地,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还有“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故事。

诸葛亮可厉害了,他把蜀国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很关心老百姓,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还选了很多有本事的人当官,一起为国家做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好的管理能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中国历史管理学小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中国历史管理学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你们听说过吗?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他身边有个大臣叫魏征,经常给他提意见。

有时候唐太宗生气了,可冷静下来还是会听魏征的。

就因为这样,唐太宗把国家管理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

再来讲讲“郑和下西洋”。

郑和带着很多人坐船去了很远的地方。

他管理着船队,让大家都听指挥,一路上互相帮助。

他们带回来好多别的国家的好东西,也让别的国家知道了我们国家很厉害。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
其实人才不难得,难得的是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贡献,原因就在于很多领导者在人才管理方面不得要领,或引不来,或不会用,或留不住,等等。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1留才: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

因此,引才难,留才也难,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难于上青天。

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

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

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

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

”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

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

徐庶的人
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

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

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

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会为你效命。

2引才:秦昭王五跪得范雎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

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

范雎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

”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

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

”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

”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

”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

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千百年来也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3识才: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所谓识才,不只是看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而要从小的方面推断大的方面,从今天的行为推断以后的行为,得出用人策略。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忠心耿耿。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

周亚夫很不高兴,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

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

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习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结束。

”于是,周亚夫只能告退,但心里很郁闷。

这一切汉景帝都看在眼里,叹息道:“周亚夫连我对他的不礼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的年轻气盛呢。

”汉景帝依此推断,周亚夫如果辅佐太子,肯定会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弃了他做太子辅政大臣的打算。

4育才:纪渻子训鸡喻育才一般情况下,人才到岗之后须进行培训,即育才。

育才是企业永久的工程,用才而不育才,人才便没有持续竞争力。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渻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派去负责饲养斗鸡。

10天后,周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

”又过了10天,周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

”再过了10天,周宣王又问:“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

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周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其实,我们的育才也正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只有企业专心培育人才,并且培育到一定程度,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5用才:神偷请战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
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

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

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

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

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

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就是无计可施。

这时神偷请战,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

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

”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

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

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

齐军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

”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劲。

企业老板们要清楚了解每个下属的优缺点,千万不能夹杂个人喜好,也许你今天看不起的某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干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