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谈语言》教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谈语言》教案 (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f84563482fb4daa58d4be6.png)
10《谈语言》请大家用“七月流火”造句,理解使用词语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闹出笑语。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地使用语言。
1课时一、新课导入听故事找毛病。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找出来。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时髦.(máo)圩.堤(wéi)斟酌..(zhēnzhuó)以讹.传讹(é)一劳永逸.(yì)弄巧成拙.(zhuō)2生词注解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3作者名片王力(1900—1986),字了一。
著名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以及《中国语法纲要》等,共计40余种,论文近200篇,约1000万字。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深层理解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概括所举的事例。
(1)第3段: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https://img.taocdn.com/s3/m/57dc3ffa6bd97f192379e9b2.png)
《谈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所谈语言运用的大体原那么,学会正确利用书面语言。
2.能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育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归纳论点的能力。
3.培育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
【学习重难点】1.了解作者所谈语言运用的大体原那么,学会正确利用书面语言。
2.能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育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归纳论点的能力。
【温故互查】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时髦.()圩堤..()..()逻辑.()斟酌2.说明以下词语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以谣传讹:约定俗成: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杰出的、,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要紧高作有《》《》《》等。
【设问导读】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找出文中列举的语言运用不妥的例子,分析其显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用最简练的语言归纳: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利用提出了如何的观点。
3)汉语言博大精深,咱们酷爱自己的语言,就要严肃的运用它,不要闹笑话。
小组交流生活中所遇见的因语言利用不妥而闹的笑话,并分析其毛病所在。
【自学检测】1.依照课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将口语和书面语统一路来,既要吸收口语的朴素自然,又要注意语言的标准。
B.文中举了朱自清先生的例子,指出语言的口语化更受欢迎,以此来证明文章要重视口语化的观点。
C.文中综合运用了大量的道理论证和对照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文中为了说明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个是“书面语不能离开口语”,另一个是“书面语应当是标准的”。
【巩固练习】1.重点语句赏析:他们不知道,文章离开了口语,离开了人民公共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拓展延伸】1.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利用不标准的例子,对其进行纠正。
《谈语言》答案【温故互查】1.略2. 略3.王力了一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设问导读】1. 略2. 1)略2)书面语不能离开口语;书面语应当是标准的.3) 略【自学检测】【巩固练习】1.略【拓展延伸】1.略。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 (4)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00f359960912a2161579293a.png)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4)doc初中语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差不多原那么。
3、品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差不多原那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学习方法】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本文所采纳的论证方法。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友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欢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如何样看待那个咨询题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找一生简介作者3、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存词语。
三、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伙儿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2、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不讨论两级例句各自显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甲左乙右〕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如何样的观点。
并板书在黑板上。
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选择最漂亮的一句板书在黑板上。
五、开展讲见笑,明语病的竞赛活动汉语言博大精深,我们却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又要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见笑。
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闹过见笑?看过的、听过的也能够〔即兴创作的也能够〕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指出毛病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册 10《谈语言》教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0《谈语言》教学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800034a58da0116d174998.png)
10、谈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欣赏本文平实易懂的语言。
3、学习作者大雅似俗的写作风格。
4、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语言的丰富多彩性。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教学重难点】1、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走进作者: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語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
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三、预习检测:1、出示相关生字,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五、合作探究:1、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
2、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别讨论两级例句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
六、精读品析:分析下面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eb830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6.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内容预览:谈语言学习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
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
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
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1. 大雅似俗的风格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
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
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
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
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谈语言》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谈语言》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91b9b62b160b4e777fcfcf.png)
谈语言学案【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时髦(máo)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费解:不好懂。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
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斟酌:考虑事情或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五、作者简介王力先生是某某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某某某某大学奉调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谈语言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谈语言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2c68b01f69e314232942a.png)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说明口语化、大众化的好处。)
9.小结:本文写作特色
⑴章法严谨,观点鲜明,脉络清楚;
⑵语言大雅似俗,风格朴素。
板
书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举例论证
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2.书面语应当规X化。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第三部分(6~7)书面语应当是规X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X。
第10段:既要规X,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X化。
第12段:规X的标准是发展的。
4.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什么话题?
——如何处理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5.你能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原句吗?
6.作者没有明确说出中心论点,他是怎样逐步提出自己的主X的?
提问: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
检查预习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wéi)
以讹传讹(é)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讨论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授
新
课
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
概括各段的大意。
提示:什么是关键句
1.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文中的中心句
段意: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代替口语。
第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课《谈语言》教学案 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课《谈语言》教学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3361d9a8114431b80dd806.png)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0课《谈语言》教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概括本文的论点,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3.学习本文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逐层深入、剖析论点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概括本文的论点,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学习本文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逐层深入、剖析论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的规范和修饰。
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父亲——爸爸)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时髦.(máo)弄巧成拙.(zhuō)适得.其反(dé)推敲.(qiāo) 约定俗.成(sú) 不假.思考(jiǎ)圩.堤(wéi) 以讹.传讹(é) 一劳永逸.(yì)2.理解词义。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重点谈论的话题。
明确: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2)读1-5自然段,说说作者对如何使用书面语有什么看法。
明确:作者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试给课文列一个结构提纲。
《谈语言》导学案1
![《谈语言》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d2718185f0e7cd184253640.png)
主备人备课组审核人班小组姓名:状元中学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题:《谈语言》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心论点的归纳方法
2.掌握举例论证的作用
知识超市
1.查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作者王力
复习巩固
1.论点:
2.论据可分为和两类。
3.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预习导航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然段。
2.扫除字词障碍,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费解:
推敲:
斟.( )酌.( ):
弄巧成拙.( ):
适得其反:
以讹.( )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3.你觉得还有哪些同学们有可能会读错的字或理解有困难的字词
合作交流
1.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2.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3.试举出一些语言不规范的例子
课堂检测
阅读《谈骨气》,完成练习:
1.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2.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小结提升
1.中心论点的归纳方法
2.举例论证的作用:
课后作业
找一篇题目类似《谈》的议论文,试着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文章议论方法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精品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精品教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e005f850e2524de4187e24.png)
谈语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能力目标:1、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朗读不规范的报刊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时髦(máo)、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费解:不好懂。
弄巧成拙,七月流火,不假思考,头头是道,以讹传讹,不以为然,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三、作者简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八年级上册语文《谈语言》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谈语言》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d80b4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1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3. 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3. 引导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2)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
4. 引导式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提出改进措施。
6. 作业布置:(2)选择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型,进行造句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课文理解、生词解释和心得体会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https://img.taocdn.com/s3/m/fb1a4e512b160b4e767fcf67.png)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三、合作探究: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能抓住“有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两方面概括即可。
一、释题:
“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课文脉络清晰,请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一层(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二层(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三层(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2)、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谈语言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语言学家王力的有关知识。
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
4.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
【学习重点】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学习难点】
1.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
2.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
【课前积累】
1.了解作者
王力,字,家。
2.了解背景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
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文章实在是大雅似俗。
3.积累词语
(1)斟酌
..()(2)以讹.传讹()
(3)圩.堤()(4)勉强.()
(5)时髦.()(6)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七月流火:。
不假思考:。
头头是道:。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以讹传讹:。
【课上突破】
一、课文结构
(一)(1自然段)。
(二)(2-5自然段)。
(1)(2自然段)。
(2)(3-4自然段)。
(3)(5自然段)。
(三)(6-12自然段)。
二、中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
第二个分论点是。
三、写作特点
本文分论点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
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课后提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否则,这种
..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3.“这种
..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什么?
(二)辨字组词。
握()撑()僵()疆()揖()违()讳()譬()髦()辑()(三)解释下列词语。
(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以讹传讹:
(4)约定俗成:
(5)一劳永逸:
【课后反思】
《谈语言》第1课时
【课前积累】1-3题略
【课上突破】
一、(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中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
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提高】
(一)
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
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
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
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