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泸西县松鹤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简易版
2014年1-6月湖南省芦溪县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1-6月湖南省芦溪县农村经济运行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78206f89b9d528ea81c7797c.png)
2014年1-6月湖南省芦溪县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泸西县围绕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
一、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454万元,同比增长3.3%。
其中:农业产值14114万元,增长2.1%;林业产值1083万元,增长3.7%;牧业产值16940万元,增长3.2%;渔业产值1028万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8万元,增长5.3%。
实现农业增加值18551万元,同比增长3.2%。
(二)产业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全县已完成椪柑培管15.8万亩,已开展标准园春培春管培训50余期,培训果农5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
现已建立优质采穗圃200亩,完成潭溪万亩椪柑生态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建设1000亩,带领果农新建椪柑标准园建设10034亩,续建10092亩,椪柑品改4013亩,低产园改造2.07万亩,有效推动了椪柑标准园、示范园、品改园“三园”建设。
4月3日,全州烤烟移栽现场会在我县兴隆场镇召开。
全县落实种植面积1.07万亩、移栽1144万株,签订合同891份。
截止目前,全县完成春夏季蔬菜种植面积6.8万亩,完成蔬菜育苗1000亩、抢种补种500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近2000亩;落实辣椒种植面积50000亩,生姜种植面积5000亩。
(三)春耕夏收工作有序进行。
上半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21.48千公顷,同比增长2.73%。
其中水稻 10.26千公顷,增长1.99%;玉米1.60千公顷,增长35.59%;薯类0.96千公顷,增长4.35%;豆类0.92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0.78千公顷,增长16.42%。
春夏收作物总产量55469吨,同比增长2.89%。
其中油菜籽产量11628吨,增长3.25%(四)林业生态成效明显。
今年,我县以“打造青山绿水,建设美丽泸溪”为目标,完成造林总任务4.3万亩,其中:新造2.8万亩,补植补造1.5万亩,目前造林验收已全面完成;上半年沼气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已新建农村沼气370个,已完成全年任务53%。
泸西2023工作报告
![泸西2023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f7475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b.png)
泸西2023工作报告一、工作概况本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泸西2023年的工作情况,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在2023年,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拓展、产品创新、品牌推广和团队建设。
二、市场拓展在过去的一年里,泸西积极开展市场拓展活动,以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和提高品牌知名度。
我们制定了市场推广计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推广策略,包括线下活动、线上宣传和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成功进入了一些新的市场,并与一些大型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洞察力和竞争力。
在未来,我们将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并持续改进市场推广活动。
三、产品创新泸西一直致力于产品的创新和研发。
在2023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并对现有产品进行了改进和升级。
这些新产品得到了客户的积极反馈,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产品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提升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并及时调整产品策略。
在未来,我们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四、品牌推广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将继续加大品牌推广的力度。
在2023年,我们与一些知名媒体合作,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社交媒体的运营,提高品牌在线曝光度。
品牌推广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在未来,我们将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五、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在2023年,我们加强了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提出了多项员工激励计划,并改善了员工福利待遇。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注重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并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同时,我们也鼓励员工的创新和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泸西县青禾村特色产业培植调研报告
![关于泸西县青禾村特色产业培植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47364c550e2524de5187e88.png)
关于泸西县青禾村特色产业培植调研报告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旧城镇青禾村(含青禾、大矣白、大白乐、小白乐四个村小组)地处旧城镇腹地,有国土面积14.7平方公里,海拔1815-1861米,年平均气温14℃,东邻金马镇新安村委会,西接秧田坝村委会小矣白,南联旧城村委会,北接松鹤、三河两委村委,三(河)舞(街)公路和石泸二级公路贯穿全境。
XX年,全村有农户1957,耕地面积5691亩,其中,水田2284亩、旱地3407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171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427亩,粮食总产量3314吨;主要畜禽存栏2411头、牛1669头、羊2572只、家禽191342只,农村经济总收入4639万元。
农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仍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利用传统种养习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民收入增长,是青禾村农业发展的根本取向。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
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
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XX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泸西调研报告
![泸西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08b1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d.png)
泸西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泸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文特色以及旅游资源,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2. 调研背景泸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地处滇、缅、老三国交界的边疆地区。
泸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丰富多样,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目的地。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
我们与当地政府官员、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居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4. 调研结果4.1 经济发展情况泸西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特色农产品包括橡胶、水果、咖啡等。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4.2 人文特色泸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居民主要是傣族、景颇族、佤族等。
这里的人民淳朴而善良,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傣族民俗风情、景颇族的传统音乐舞蹈等各具特色。
我们在调研中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魅力。
4.3 旅游资源泸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勐堆热带雨林、傣族园、勐呀瀑布等。
这里的山水、植被和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同时,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深受游客的喜爱。
5. 调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提高泸西地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 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 提供更多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6.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泸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文特色和旅游资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泸西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目的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挑战。
泸西调研报告
![泸西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e60b84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5.png)
泸西调研报告泸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泸西县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潜力,为进一步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当地居民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则包括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泸西县是一个农业为主导的县,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瓜果等,养殖主要以猪、鸡等为主。
2.基础设施建设泸西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
道路交通是当地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地方仍然缺乏硬化道路,这给当地居民和企业的交通带来了困扰。
同时,电力和通信设施也有待改善。
3.教育和医疗情况泸西县的教育和医疗情况相对较差。
学校和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较远的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十分匮乏。
4.旅游资源泸西县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潜力。
但目前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还有待提升。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泸西县存在以下问题:1.经济发展单一: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农业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等。
当地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途径,导致经济增长的潜力受限。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地的道路交通、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给居民和企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远的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条件非常艰苦,这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
4.旅游开发不充分:尽管泸西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的旅游开发还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地利用和整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无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潜力。
五、发展建议基于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道路、电力和通信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生活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泸西农业的发展趋势
![泸西农业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334b7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8.png)
泸西农业的发展趋势泸西农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市场需求、农村产业转型等。
以下是一个关于泸西农业发展趋势的1200字以上回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泸西农业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民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传统的人工劳动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泸西农业将趋向于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式。
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将成为泸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精准度和产量。
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泸西农产品市场对于高品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泸西农业将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推广力度,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同时,泸西农业将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例如,发展有机食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等,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泸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泸西农业将加大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力度,提高农田的利用率,推广农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配置农田和水资源,加强农作物和养殖业的有机循环利用。
例如,推广农渣、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发展有机肥的生产和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四、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泸西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泸西将通过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村产出和农民收入。
例如,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泸西2022工作报告
![泸西2022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1bda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f.png)
泸西2022工作报告1. 引言泸西是一个美丽繁荣的地方,2022年是泸西发展的关键一年。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泸西2022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步骤和策略。
2. 经济发展2.1. 基础设施建设泸西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交通和能源领域。
我们将修建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同时,我们还将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2. 产业升级为了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泸西将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
我们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其竞争力。
2.3. 农村经济发展泸西将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我们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 教育和文化3.1. 教育改革泸西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将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同时,我们还将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3.2. 文化传承泸西将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将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4. 环境保护4.1. 生态保护泸西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将加强对水源、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4.2. 污染治理泸西将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我们将推动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加大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
5. 公共服务5.1. 医疗卫生泸西将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生的培训和技术水平。
5.2. 社会保障泸西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我们将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和低保等制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6. 总结泸西2022年的工作计划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教育和文化、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服务展开。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0b5fcc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b.png)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共中央指出: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我县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生物产业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一)产业发展格局日趋成熟近年来,泸西县县委、政府将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纳入“十三五、十四五”全县产业发展重点板块进行规划,一批生物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县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三七、万寿菊、灯盏花、银杏、工业大麻、草乌、白芨、黄精等中药材为主导的生物产业发展格局。
近三年来,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种植面积累计达18.8万亩/次,平均每年种植达6.27万亩/次,累计实现生物产业总产值28.7亿元,年平均实现产值9.5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
万寿菊、灯盏花这些短平快的生物产业曾助力贫困户实现如期脱贫,将助力乡村振兴。
(二)科研基础扎实。
全县坚持把加强产品开发研究,提升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抢占市场高端作为推动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泸西希康公司聘请了云南省农科院杨明教授为主的专家团队作为工业大麻种植、加工、生产的技术顾问;泸西红灵公司正在筹备复旦大学药学研究员、博导、国家优青黄容琴团队的专家工作站;依靠知名专家的力量把生物产业推向高科技发展,高精度深加工和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结合省人民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围绕《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施工图》,泸西县工业大麻已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泸西希康公司星创天地集中了迷迭香、油用牡丹、重楼、黄精等种植专家共同开发创新,已建设成为省级星创天地建设平台。
(三)发展平台有优势。
泸西的生物产业企业将充分利用中国(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蒙自经开区、红河综合保税区的综合功能,依托康恩贝集团的研发实力,将加大对CBD及全谱系油的研发力度和应用,扩大CBD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CBD(大麻二氛)、叶黄素浸膏产品成品的出口,加快物流传递速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泸西县的工作报告
![泸西县的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ebed7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d.png)
泸西县的工作报告泸西县的工作报告泸西县工作报告篇一:泸西县城市更新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是国内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服务机构,是中国专业的第三方市场研究和企业咨询服务提供商,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外企业、上市公司、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研究报告及高价值的咨询服务。
自2003年以来,中商在发展中已不断成长,迄今为止,中商汇聚了350余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资深顾问,中商依托自主研发的Askci数据库和CISource中商情报通对各类数据建立月度、季度、年度持续的信息收集监测,覆盖近5000多个细分产业市场数据库,持续更新;中商始终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全的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研究报告等高价值咨询服务。
前言由于我国经济远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城市规模膨胀的速度十分惊人,甚至远远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的快速粗放式膨胀,以及建设规划的落后,导致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大量仅仅过了二三十年就需要重新改造的区域,城市拥堵,城市内欠缺区块规划,城市内部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近年来暴露无疑,以旧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成为了各地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城市病”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从传统的城镇化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成为了中国城镇化关注的主题,“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由此而生,并在新一届领导集体中,上升为全国性的发展战略。
“城市更新”正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低碳、人本、智慧全方面要求的重要途径,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从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盲目扩张问题的暴露,我国的城市更新运动开始不断加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纷纷制订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规划,一场盛大的'城市更新运动在中国展开,大量旧改项目不仅大大改观了城市面貌,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泸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纪实
![泸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纪实](https://img.taocdn.com/s3/m/07805d1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8.png)
泸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纪实
漠漠
【期刊名称】《企业与市场:上半月》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
县境内大部地
区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高原季风气候。
四季如春。
无霜期272.7天。
泸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便建制设县。
明清时期为广西府署所在地。
曾是滇东南经济、政治、文
化的中心.有过“商旅络绎.车马辐辏”的繁荣景象。
在16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还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
如优美的洞经音乐。
脍炙人口的花灯歌舞。
热情奔放的彝族大三弦、霸王鞭、虎舞、鼓舞。
动人心魄的苗族芦笙舞,优美动人的壮族神木鼓舞等。
【总页数】15页(P34-48)
【作者】漠漠
【作者单位】《企业与市场:上半月》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4
【相关文献】
1.多元并举保障发展服务社会——古交市永贺实业有限公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多元并举保障发展服务社会——古交市永贺实业有限公司服务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纪实3.为“三农”发展注入经济活力--嘉荫县农村信用联社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纪实4.推进经济转型再谱发展新篇——通北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纪实5.民族团结成就富裕和谐——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纪实——民族团结成就富裕和谐——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泸西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报告
![泸西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5d214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0.png)
泸西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报告泸西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报告一、引言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
作为泸西乡村振兴的一个具体实践案例,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地政策的研究,分析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背景分析泸西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多山的农业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为了推动泸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节将对泸西乡村振兴政策进行梳理。
1.农业结构调整:泸西县通过增加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投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2.乡村旅游发展:泸西县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引进相关投资。
3.农村土地整治:政府大力推进农田整治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4.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三、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1.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政府资金和技术指导,泸西县的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农产品结构优化,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然而,由于技术和资金的不足,一些农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困难,须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2.乡村旅游发展:泸西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然而,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消耗等。
当地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
3.农村土地整治:泸西县的农田整治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然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一些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导致社会稳定问题。
政府应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协商。
4.农业科技创新:泸西县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
一些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然而,由于技术交流和培训的不足,一些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科技创新的普及率。
红河州政协调研报告怎么写
![红河州政协调研报告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917ae8e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8.png)
红河州政协调研报告怎么写红河州政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红河州政协于XX年XX月组织开展调研工作,旨在深入了解红河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调研报告总结了调研的目的、背景以及调研过程,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展望。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调研主要内容包括红河州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建设、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方面。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各项指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分析(1)经济发展方面调研发现,红河州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偏单一,依赖农业过重;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等。
(2)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红河州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也存在人才流失、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红河州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存在承载压力。
同时,化工企业排放、乱建、水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四、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基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问题和对策建议:(1)经济发展问题针对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民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帮助其健康发展。
(2)社会事业建设问题针对人才流失、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可以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扶持力度。
此外,还可以制定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留住本地优秀人才。
(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和污染问题,可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对化工企业的监管,严禁乱建乱占土地,增加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五、展望红河州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红河州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社会事业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红河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关于泸西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泸西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50120116c175f0e7cd13789.png)
关于泸西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赵云川一、现状泸西县居住着20多个民族,世居民族主要有汉、彝、回、苗、壮、傣族6个。
全县总人口395506人中,少数民族人口53642人,占总人口的13.56%,其中彝族31255人,占7.9%;回族13545人,占3.4%;傣族3298人,占0.83%;壮族2654人,占0.67%;苗族2177人,占0.55%。
长期以来,全县各级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统筹发展,从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对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和帮助。
加强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据统计,近年来,省、州、县各级先后投资3277万元帮助民族地区进行山、水、田、林、路,和教育、卫生等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通过一批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科技意识,实现增产增收。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科技意识薄弱,科技手段落后的现状,加强了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靠科技实现增收,如舞街铺镇的彝族聚居地水塘、凤午村,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109元和3312元,均高于全镇全县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各地针对自身实际,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调整结构,走出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优势路子,如三塘乡利用当地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山区蔬菜和半夏,草乌、三七等药材种植,2008年的草乌就种植1087.5亩,实现经济收入87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多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使民族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落实。
为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创造了条件,但是,目前泸西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还处于困难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环境恶劣,贫困面大。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全年无霜期短,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且投入不足,生产成本高,产量不高,收成很少,更谈不上有多少经济效益;二是投入不够,基础设施仍很落后。
贫困村建设情况报告
![贫困村建设情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d0a942783e0912a3162a1a.png)
贫困村建设情况报告泸西县是国家57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多年来,泸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上海市徐汇区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无私帮扶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列入国家扶贫攻坚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领导,明确权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强势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了泸西扶贫开发进程。
形成了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部门努力工作,各单位无私帮扶,全社会共同参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奋发图强,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
截止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8元,比2016年的1885元增加1603元,农民人均有粮368公斤,比2016年的288公斤增加80公斤。
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基础产业得到发展,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贫困面大幅度下降,贫困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达到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群众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按照国家2016年860元的贫困线标准,全县86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万人,5年解决了万人的温饱问题,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贫困村特点我县辖五镇三乡,有81个村委会,5社区,486个自然村,830个村民小组。
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截止2016年,我县深度贫困村还有134个自然村,涉及40个村委会。
按照国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为贫困人口的新标准,目前我县仍有万贫困人口。
贫困村的最大特点就是贫困,结合我县实际,贫困村的主要特点为:(一)自然条件恶劣、返贫现象突出泸西地处云南十大高岩溶地区之一,岩溶发育,干旱缺水,石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枯竭,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泸西县发展设施农业调研
![泸西县发展设施农业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4eb5076a0b1c59eef8c7b4a7.png)
泸西县发展设施农业调研[摘要] 设施农业的发展发挥区域品种和产业优势,着力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发展设施农业调研一、自然条件泸西县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总面积1674平方公里。
耕地多分布在海拔1100~2300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全县最高海拔在东山2459米,最低海拔在江边河谷820米,高差1453米,县城海拔1710米。
距省会昆明160公里,南至州府蒙自186公里,处于滇中、滇南和滇东北三大城市经济圈边缘,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年平均温度15.8℃,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日照时数2065小时,年太阳辐射量5463.06兆焦耳/平方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适宜区。
全县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耕作性能良好。
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泸西县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大规模种植粮食、烟草、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的条件,享有“滇南粮仓”、“烤烟之乡”、“高原梨之乡”等众多美誉。
是云南省10大粮食生产县之一,是国家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是云南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和商品牛羊生产基地县;同时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逐步完善,以特色蔬菜、花卉、水果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灯盏花、除虫菊、万寿菊基地基本形成,正向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方向发展。
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泸西县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简易到标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2012年末,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达3.15万亩。
其中:钢架大棚2022.8亩,简易大棚16400亩,保鲜设施两年就建设了518立方米,节水设施达到1.3万亩。
四、发展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分析设施农业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有机融合,互惠协调,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匹配,与技术结构协调,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基本形成,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特色效益、品牌效益和示范效益显著增强。
设施农业能提高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能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农膜,使农业投入产出比更加合理;能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服务功能,产生更为深远的经济效益。
最新关于泸西县黑舍村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
![最新关于泸西县黑舍村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646b2c240c844768eaee04.png)
最新关于泸西县黑舍村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最新关于泸西县黑舍村城乡统筹发展壮大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目前黑舍村也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视、电话、网络,到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基本都是水泥路,与旧城镇联系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集市客车,由于赶集客车班次较少,运营时间短,大部分村民进出村是靠村长摩托车、私家车。
经过前期新农村建设和“美丽家园”项目改造,目前黑舍村已基本完成灌溉用水的水库建设和村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拥有较好的自然风光,也是去年“美丽家园”建设“作美村庄”的生态示范村。
黑舍村教育条件者仅到小学,育才兼有学前班,两个自然村的接收孩童在村内不能直接接收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需到旧城镇就读。
黑舍村村内有镇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157平方米,距离黑舍村16公里有旧城镇社区卫生。
该村已建有公厕3个,乡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2个。
黑舍村设有党小组2个,该村共有党员总数83人,其中男性党员76人,女性党员7人。
团员29人。
每学期召开党员大会1-2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黑舍村的教育现状是仅有村委会小学部,小学部内附有男女生,小学毕业的学生可能需要到8教育公里以外的旧城镇中学继续接受初中教育,对于仍然年幼的幼童来讲,这样的教育情形显然不能满足其要求。
同时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谋生,从短期来讲,可以尽早改善提升家庭经济经济状况,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缺乏知识的负面影响是令人瞩目的。
(三)农村切实加强医疗事业建设优待于加强。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仅仅仰赖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简陋的职工群众卫生所是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的,作为卫生所的补充医疗设施旧城镇卫生院又距离较远,如果群众有大病、急病需要医疗,就需要到更远的县医院进行诊疗,有所不便。
(四)饮食文化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有待于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泸西县松鹤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简
易版
关于泸西县松鹤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
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
并驻松鹤村委会。
自XX年3月1日开始,驻村
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
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
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来
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
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较
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基本情况
松鹤村民委员会地处旧城镇南部,距离镇
政府所在地6千米,全村土地面积23.8平方公里,有松鹤、乐业、三家三个村小组,耕地面积2046亩,其中:水田1120亩,旱地926亩,是典型半山区村。
全村总人口4885人,人多耕地少,仅有的926多亩旱地大多是坡耕地,水利条件及田间道路建设极差。
XX年实现粮食总产1498吨,烤烟150300公斤,蔬菜643040公斤;出栏生猪13552头、牛382头,羊1196只,肉类总产量达1230吨,;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79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475元。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
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
该村委
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
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
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
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
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
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四村”具体目标,应扎实抓好以下工作,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加大帮扶力度,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该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仍需从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
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特别是干旱年景,群众生活用水却极为困难,更谈不上生产用水。
因此,除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家庭水窖,田间水窖的建设上来,争取80%以上农户建有水窖,省效缓解缺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2、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进行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除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烤烟外,应大力发展蔬菜、花
卉、药材、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科技培训,实现增产增收。
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农村适用科技特别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
针对不同产业及各个时节,有针对性邀请相关方面的科技人员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以科技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4、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已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鼓励农民承包土地适度流转于种田大户、种田能手上,特别象靠临矿山的村民小组更应如此,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是
相应的合作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5、提升品味档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当地起步早,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车流、物流的增多,第三产业发展在该村委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应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支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6、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组织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群众增收致富的带领者。
同时,要按
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把年轻的、积极性高的、责任心强的、追求进步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来,为基层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7、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要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多创建活动形式,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久,社会主义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扫除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文化,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该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该位置可填写公司名或者个人品牌名
Company name or personal brand name can be filled in this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