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对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认识

合集下载

纪录片基础知识

纪录片基础知识

纪录片基础知识一、概念20年代: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纪录片60年代:强调非虚构性、纪实性的真实电影90年代:允许虚构的新纪录电影二、纪录片重要导演和流派(一)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与人类学纪录片(二)狄加.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与电影眼睛理论(三)约翰.格里尔逊:《漂网渔船》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四)尤里.伊文思:从先锋电影诗人到国际主义战士(五)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推销员》、《夏日纪事》三、纪录片分类历史纪录片(文献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四、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1、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

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

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

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

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

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2、访谈加解说式。

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

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以《歧视的一课》与《浪潮》为例所谓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电影。

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演员参与。

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与现实、实际情况一致。

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广范,既包括完全纪实的电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节目。

——维基百科而剧情片通常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

——360百科《歧视的一课》便是典型的记录片。

它叙述的是一位在加拿大的小学老师在看过一支美国19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后,决定在自己的班级里实施反歧视教育的故事。

而《浪潮》则是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它主要叙述了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只是想做一个实验,由他来扮演极权头头的角色,学生们必需服从他的命令、在回答问题前必需得到老师许可、穿制服上学等,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

看《歧视的一课》时,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需要演员刻意的扮演,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真实的原则。

就像纪录片人所说的“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

在这部纪录片中,安娜老师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歧视在同学们身上最为真实的表现;纪录片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一个实的故事,片子中安娜老师和同学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创作者只是利用摄像机客观地记录下来,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罢了。

这一点便和剧情片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我看《浪潮》来说在电影开始之时,我就认定这是一个经过编剧和导演虚构的故事。

在我了解了它的背景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之后,我也认为荧幕上的角色也都是由演员所扮演的,现实中的人物只不过是被当成了创作对象而存在的。

当然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是导演与众多拍摄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它们也还有除真实性以外的其它区别。

在纪录片中,除了被记录的人或事物外,还有解说者对纪录片进行一些适当的旁白解说,甚至还有对人物的访谈等,以增加人们对纪录片的内容的了解。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

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

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

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

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

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

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

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

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

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4)以自身的形象扮演自身——非职业演员。 纳努克的真名叫阿拉卡瑞· 阿拉卡,“纳努克” 是为了拍电影给他取的名字,但他不是虚构的人 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演员,只是符号 发生了变化而已。为了追求真实,不惜搬演。 (5)表达情感浪漫、有传奇色彩。这个与作者 经历有关,他是通过影片来抒发自己对爱斯基摩 人的热爱。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 不直接触及,而是去描写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如 一家人下筏上岸的镜头。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从表面上看:整个影片可以分为现实生活和 电影技术两个层面。现实生活的层面展现了俄国 人的生活状况,把它们压缩到了一天:醒来、洗 漱、上班、工作、游玩、生老病死…… 从技术层面看,则展现了电影制作的过程。 怎么拍不同的画面、用什么角度、剪辑师怎么选 片子……从摄影的角度用了高速摄影、升格、降 格、负片、焦点不实……从剪辑方面则用了分割 画面、分格、抽格、快速剪辑……特技方面他用 了二次暴光、反向运动……向观众呈现了电影技 术的方方面面的潜能。他的整个片子一共有1700 多个镜头,是当时好莱坞故事电影镜头的两倍。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1、吉加· 维尔托夫:
原名丹尼斯· 考夫曼,出生于艺术家庭,弟 a· 弟迈克· 考夫曼是《码头风云》的摄影师。维尔托 夫意为“旋转的陀螺“,受到未来主义思潮的影 响。
他后来加入了电影委员会的《电影周报》, 把新闻集在一起用来鼓舞士气,在这个过程中他 发现摄影机可以记录真实的现实。到了1922年5月 ,他在苏俄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文章 《电影眼睛——一场革命》,标志着电影眼睛理 论的形成。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三、(英)格里尔逊学派和英国纪录电影运动(20 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1、格里尔逊: 在美国研修社会学期间注意并开始深入思考 电影的社会功能问题。他意识到了电影作为教育 了意识形态工具的巨大潜力。他第一次使用了“ 纪录电影”一词,并把纪录电影创作概括为“对 真实事物做创造性处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他主张把电影作为宣传、教育和舆论的手段。

故事片和纪录片——记录性与故事性论述

故事片和纪录片——记录性与故事性论述

影视故事片和纪录片——记录性与故事性论述文/刘望舒摘要:在谈到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时,美国学者希拉•柯伦•伯纳德在自己的专著《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曾经极力的阐述一个观点:“纪录片讲故事就可以了”。

这似乎有意模糊两者的概念,但最初,卢米埃尔兄弟在拍摄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弗拉哈迪“传奇性故事”的纪录片,正是表达了了纪录片没有作为独特的形式与故事片相隔开来这样一种观点。

如2017年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正是以一家人去布达拉宫朝拜为背景,讲述了朝拜路上经历的点点滴滴,视听效果的冲击,平行蒙太奇的剧情设计,使这部纪录片与传统的纪录片定义相差甚远。

但故事片《甲午风云》《末代皇帝》等也是真实再现了当时历史的点滴,却也不乏情节化与性格化的点缀。

仔细观察一下历史上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者诸多方面水乳交融的状态;这些足以证明,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极深的。

而两者又有何区别和联系?我旨在以故事片为镜观照纪录片,以便更好地阐明纪录片讲故事与故事片的纪录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性;故事片;记录性;真实一、两者的不同——概念方面故事片的概念是主要运用画面和声音等电影叙事方式来表达内心某种情感的电影作品,其表达不一定真实可以虚构,表现一定主题思想的电影都可以称为故事片,通俗的来讲,就是用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或引起共鸣,正如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写道:故事的特征可以用一个术语表达,即“行动主题”或“情节主题”[1]。

而故事片的记录性则是表现在拍摄故事片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使故事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引起广泛观众的共鸣而加入纪实性的艺术手法以达到追求艺术真实和塑造人物真实的目的。

如传记类电影《贝多芬》、《绝代艳后》等通过场景的真实来体现记录性,《辛德勒的名单》通过插入当时的真实拍摄片段来体现记录性。

纪录片的概念则为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创作题材,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电影技巧加工和呈现的,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禁删〗纪录片创作笔记

〖禁删〗纪录片创作笔记
中国纪录片导演黎小锋夫妇于2007年创作完成了纪录片(d)。(说明:本题目针对Word版课程资源“2.4同步辅助学习资料”)
《空山》
《山里的日子》
《大河沿》
《无定河》
二、多选题(共1题)
1、(4分)
电视纪录片策划文案的格式要素一般包括目的意义、内容形式、(all)(说明:本题目针对Word版课程资源“2.4同步辅助学习资料”)
第1章纪录片范畴与属性
1.1纪录片与故事片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系
达成心愿的纪录片:故事片:明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希冀、梦魇与恐惧,使我们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比尔尼克尔斯:
再现社会的纪录片:非故事片:明确的再现了人类居住并共同拥有的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根据电影创作者的选择和安排。影片以独特的方式使社会现实的内容变得可见可闻。
《工业的英国》
《亚兰岛人》
《北方的纳努克》
《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二、多选题(共1题)
1、(4分)
以下属于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作品的是()。(说明:本题目针对Word版课程资源“1.2同步学习‘西方纪录片历史’”)
《南海白影》
《亚兰岛人》
《土地》
《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1.3纪录片本质属性
纪录片本质属性:真实性
纪录片的特点:
内涵复杂性
外延扩张性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和观点,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电影术语汇编》的特点:
真实性
主题
材料来源
创作技巧
一是纪录片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观众基于生活经历和观影体验对主题把据可能会不样
4、获得更多信息

拍摄纪录片与拍摄剧情片的区别与技巧

拍摄纪录片与拍摄剧情片的区别与技巧

拍摄纪录片与拍摄剧情片的区别与技巧拍摄纪录片和拍摄剧情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影创作方式。

纪录片以真实记录为目标,追求客观真实的呈现;而剧情片则是通过虚构故事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本文将从故事叙述、拍摄手法以及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讨拍摄纪录片和拍摄剧情片的区别与技巧。

一、故事叙述在拍摄纪录片时,故事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人物或事物为基础展开的。

纪录片需要拍摄现实中的瞬间,捕捉真实的情感和发生的事件。

因此,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拍摄纪录片时,不能事先预设剧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记录。

而在拍摄剧情片时,故事是事先设定好的,编剧按照剧本进行创作。

剧情片的故事框架在前期策划中就已经确定,包括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

剧情片要求导演和摄影师共同合作,通过画面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二、拍摄手法拍摄纪录片时,应该尽量跟随事件和人物的发展,捕捉真实的瞬间和情感。

观察力、不干预的表现方式是拍摄纪录片的重要技巧。

摄影师需要用镜头记录下真实发生的事情,并通过镜头语言传达观众想要了解的信息。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还可以运用手持镜头、运动镜头等手法来增强真实感。

而在拍摄剧情片时,摄影师需要按照导演的要求来进行拍摄,通过布置场景、选择镜头角度等手法来表现情绪和故事情节。

剧情片的拍摄常常使用稳定器、轨道、摇杆等设备,以确保画面的稳定,并通过光线、色彩等方面的处理来加强视觉效果。

三、后期制作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中,要注意保持真实性,尽量保留事实的本质。

可以对画面进行剪辑和调色,但不能夸大事实或篡改真相。

后期制作时还可以加入配乐、字幕等元素,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剧情片的后期制作更加侧重于故事的叙述和情感的传达。

剪辑是剧情片后期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的剪辑处理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吸引力。

此外,音频的后期处理也很关键,包括对配乐、声音效果和对白的处理。

四、总结拍摄纪录片和拍摄剧情片虽然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在故事叙述、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浅谈故事片的纪录性元素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浅谈故事片的纪录性元素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浅谈故事片的纪录性元素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摘要] 故事片作为电影自始至终的主流,它的故事性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存在着纪录性。

而纪录片作为一种资料性质的影像,其故事性也引起了关注。

故事片与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借助式地发展进步。

[关键词] 纪录性故事性真实性一直以来故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其故事性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近年来它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纪录性问题。

而纪录片作为一种资料性质的影像,其故事性也引起了关注。

于是故事性的纪录片与纪录性的故事片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对于纪录片故事性的追寻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娱乐性的一种追求,前提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仍是纪录性。

如今很多的故事片也开始追求这种纪录性。

且不提大名鼎鼎的以“真实美学”为口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单就近几年的电影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找到这样的例子。

被誉为美国电影史上怪才的斯通,他拍摄的《刺杀肯尼迪》成功的把故事性和记录性糅合在一起。

刺杀肯尼迪的现场就引用了当时的纪录片,而剧情描写和人物塑造部分则充分发挥了美国电影长于讲故事的功力。

导演的不拘一格成就了这部影片。

在国内,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虽然是职业演员,但是外景戏部分却来自真实的群众。

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将摄影机隐藏,拍到的外景是真实的外景,完全是纪录片的感觉。

到了《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山村场景,还有非职业化的演员。

地道的方言,质朴的表演,完全是纪录片的元素。

到了第六代导演,这种记录性更加普遍。

从《小武》开始,《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的影片中找不到专业演员,我们看到的是山西的小县城汾阳和大同:嘈杂的人声熙攘的街道,不讲究构图不讲究美感,一切都是真实的纪录,甚至连镜头的运用都显得非专业化。

但正是这种真实纪录的风格成就了贾樟柯。

第六代导演似乎都很喜欢用纪录的手法表现故事。

陆川的《寻抢》、《可可西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都是在故事片中加入纪录性的元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论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

论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Feature Film and Documentary 作者: 冯伟
作者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出版物刊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故事片 纪录性 纪录片 故事性
摘要: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展现的是故事片和纪录片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标示出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诸多共性,也彰显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原则性区别。

认识到什么是“故事片的纪录性”和什么是“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促成两者之间的积极的借鉴。

这对于指导两者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促进两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分析

栏目化运作。上
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探寻未知的奥秘海辑的室《》纪,录中片央编电
视台《东方时
空·生活空间》,
北京电视台的
《记录》
日渐成熟的纪录片产业化
频道化和栏目化——创造生存空间 (Discovery频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 国BBC纪录片频道,日本NHK频道)
独立制作——与体制类内的互动(DV) 新纪录片运动 进入影院——纪录片复兴的标志
电视纪录片创作
类型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历史
雅克·贝汉
〈天·地·人〉 《迁徙的鸟》2003年OSCAR最佳纪录片
提名 《喜玛拉雅》1999年获OSCAR最佳外语片
奖 《微观世界》1996年嘎纳电影节大奖,
1997年恺撒奖
《迁徙的鸟》
该片共有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 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 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动 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 学考察队。
对真实的创创造作性特的征诠:释。”
创作特(征1)纪:录符过号程语。言
(2)再寄现寓原含生意态。
(3)声理画性并印重证:
创作理念的论争
.20世纪90年代争论焦点:写实还是写意
刘郎的电视纪实作品
21世纪初争论焦点:客观还是主观
张以庆的作品,具有非 常鲜明的主观性
刘郎
代表作品《西藏的诱惑》、《天驹》、 《江南》、《苏园六记》
弗莱•詹宁斯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中最杰出的导演 纪录片淡化了政治宣传的味道,没有说明,没有
劝告,也不作热情的演说,只是观察 “不能把恢复人类应有的姿态延长到战后的某一
个时期,不必以战争的借口牺牲人类的本性 ” 普遍主义的伦理观,在他那里,纪录片相对间离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区别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由于纪录片与现实的这种密切关系,它一度被赋予了“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

在电影纪录片时代,几乎每个可预测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摄影机的在场见证,同时也催生了像“飞翔的荷兰人”伊文思这样的时代重大事件纪录片导演。

电视摄制技术出现以后,其简易和接受面的宽广的优势尽显无疑,它进一步把纪录片的内容做了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延深,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几年对纪录片所作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确立了电影纪录片的最初风格。

艾伦在《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中给电影纪录片作出如下描述:“纪录片是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在这个形式中,电影制作者放弃了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某些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控制,并以此含蓄地像人们昭示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先后经历了声画两张皮的“画面加解说”、“长镜头加同期声”等阶段。

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

“纪录”一词documentary 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概言之,电视纪录片的特点有三:从表现对像看,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拍摄对像和表现内容。

从艺术追求看,视真实性为创作的生命,既要反映出表象的真实,更要揭示出本质的真实。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解析一、纪录片与故事片(虚构片)的区别与联系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3、看完两者的定义之后,我们来看看二者的区别:(1)从表现特点来看: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

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2)从制作技术手段来看:①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

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②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

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3)从叙述形式上看: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

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试论贾樟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特征差异和边界

试论贾樟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特征差异和边界

试论贾樟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特征差异和边界邹锦锦【摘要】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贾樟柯都在用镜头纪录一群生活在小城市底层的草根们的生存现状,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变化与心理沉浮.他的所有作品,包括《三峡好人》《东》和《二十四城记》三部影片似乎都有这种一贯性主题和纪实风格,由于其纪实主义风格所致,他的作品似乎并没有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明确界线,他在试图打破约定俗成的那一套体系与概念即什么是故事片什么是纪录片,一切固有的约束在他这里似乎都无法成立,他从不按常理出牌,顽强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贾樟柯;纪实美学;故事片;纪录片【作者】邹锦锦【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纪录片尽管人们对纪录片的内涵多年来争论不休,但我们大体上可以把纪录片界定为是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的一种非虚构、叙事的影片样式。

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二)故事片故事片,是由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扮演、具有一定情节的影片,通常指运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常常发人深醒,耐人寻味。

故事片以其反映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状况和人的内心世界而显得丰富多彩,它往往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能帮助观众认识生活真理,给观众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贾樟柯的作品中一贯坚持采用平民视角,关注弱势群体,纪实美学是他作品的主要特征。

贾樟柯自创作之初就坚持纪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始终把镜头对准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底层小人物身上,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与遭遇来反映社会的变迁,折射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一)主题选材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他的很多电影的表现主题似乎都与其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再加他上深受世界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导演前辈陈凯歌、侯孝贤等人的影响,使得贾樟柯早期的影片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形式特征上都有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如《小武》与《偷自行车的人》非常相似;同时也深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从他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小山回家》到《三峡好人》无一例外都有着统一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态度。

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

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

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心得。

纪录片作为一种生动而真实的影像艺术形式,通过展示真实的事件和事实,让观众深入了解和思考世界的种种现象。

以下是我对纪录片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纪录片的镜头,我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和故事。

如《寻找未来》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全球各地的青年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展现了世界各地青年的活力和智慧,让我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纪录片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力。

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真实的叙事,纪录片能够触动人心,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如《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地球各个角落的精彩景观的展示,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和脆弱,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纪录片不仅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发观众的行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纪录片还能够帮助我扩大知识面和开阔视野。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能够了解到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领域和知识。

比如《宇宙奇迹》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宇宙的探秘和科学解释,让我对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纪录片的丰富信息和专业内容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世界更加充满好奇和想象。

总之,观看纪录片是一种有益且愉快的体验。

通过纪录片,我能够深入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会到真实事件的感人和启发力,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开阔了视野。

我相信,在不断拓展纪录片的题材和形式的同时,纪录片将继续扮演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角色,为人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观影体验。

带你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带你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分析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一般分类:政论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

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

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道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

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

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纪录片知识要点

纪录片知识要点

纪录片知识要点1.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用纪录片这个词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列尔逊。

2.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吉加?维尔托夫对纪录片的下的定义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3.纪录片应是创作者在发现、观察、思考基础之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纪录选择后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判断的结果。

4.纪录片是对生活的纪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物质技术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纪录片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的是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

6.纪录片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主观思想的作品。

7.纪录片在拍摄和结构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8.纪录片基本拍摄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9.纪录片与新闻相同之处在于用事实说话,新闻力求客观性,纪录片则具有倾向性。

新闻不追求造型,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造型。

10.纪录片的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

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

11.在保证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纪录片要求细节的真实。

12.以影视纪实手段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录片,以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为使命,这是它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13.新闻和纪录片之间的区别:相同之处仅仅在于用事实说话。

不同之处在于:1)新闻力求客观性,纪录片则具有倾向性;2)新闻只报道在某特定时间、环境中的一个片断,是事件的“横剖面”,而纪录片则是交待背景、追随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剖面”;3)新闻一般不追求造型,而纪录片则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造型。

14.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两种艺术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其中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15.我国把纪录片置于电视专题节目之“报道类节目”中,包括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等各种纪录片形态。

举例说明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已经越来越

举例说明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已经越来越

举例说明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已经越来越随着纪录片与叙事类电影的边界出现模糊之势,电影记录与影片虚构的关联就变得尤为凸显,当代观念艺术家徐冰所导演的电影《蜻蜓之眼》就是行走在边界上的特例。

我们就从这个有趣的最新艺术探索谈起:《蜻蜓之眼》恰恰在电影界之外又介入电影界之内,挑战了纪录片与叙事片的边界难题,值得深入思考。

这直接关乎到记录与虚构的边界何在?实际上,《蜻蜓之眼》的所有素材,都是由监控镜头拍摄而成的,都不是人为摄取,而是设置在隐匿之处的摄影机与日常时间保持一致从而拍摄完成。

电影导演根据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时段的素材,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制作了电影大纲与脚本后,将这些零碎得不能再零碎的素材剪辑成了一个故事片。

一般而言,故事片都是对时间的压缩,《蜻蜓之眼》也不例外,他还是“找寻”到了一位女主人公,并让她把整个故事贯穿下来,尽管这个唯一的“主角”在影片中出现了前后难以贯通的现象。

因为不同的摄影机拍摄的乃是天南海北的不同人物,而把这些不同人物“归一”,恰也与蜻蜓那种“复眼结构”所见并不相同(每个复眼所观照的皆为同一个对象,只不过呈像乃是多维的),但却实现了从散乱的记录影像向看似常规的叙事片之转变。

《蜻蜓之眼》这个影片名,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亦是对人类观看世界方式的一种拓展。

这部影片的原有素材都是用于记录的,但是最终形成叙事电影,从而模糊了记录片与叙事片的边界。

翻过来看,《蜻蜓之眼》作为叙事片的来源则是非虚构电影,乃是比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还要原始并粗糙得多的监控记录影像。

如果把这个叙事结构彻底打散,那么,它还是可以还原为记录镜头的。

监控影像作为日常时间的线性呈现,可以有现实的叙事,但绝不是虚构的,因为它是对现实的直接录入。

这些镜头里面所录入的日常生活,大都是没有“事件”的日常生活流,但出于叙事的目的,很多这样的生活流被赋予了叙事的意义。

而且,其中也特别选取了一些超出日常的事件来加以表述:比如被雷击中的自然偶发现象,观看手机坠河而亡的特异事件,而这些事件反倒是具有日常叙事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情片
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诸艺术因素,以塑造人物为主,具有故事情节(反映生活)并由演员扮演人物的影片。

由演员演出是其区别于其他片种的基本特征。

故事片的类型,称样式。

故事片取材范围广泛,如历史、神话、科学幻想等,但以现实生活为主。

对其他体裁的作品如叙事诗、戏剧、小说的改编也占相当比例。

在现代影片中,也有一些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的故事片。

通常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

纪录片
以真实的人物或事件为表现对象,不经虚构而直接反映生活的电影片种。

经过剪裁,提炼主题,表现典型。

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历史的见证,有些则具有珍贵的文献性。

它可分为新闻报道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证论纪录片(如《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和专题纪录片。

对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认识
——以《可可西里》和《平衡》为例
看《可可西里》的时候,旁边有同学问这是不是纪录片,确实,作为一部故事片,《可可西里》纪实性很强,而据导演陆川透露,他是有意将这部片子排成“纪实”风格的。

当初这部片子上映后,以它“充满力量感的真实”和“残酷真实背后的美”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赞誉。

与陆川的《可可西里》相比,彭辉导演的纪录片《平衡》似乎要低调得多,在老师放这部片子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存在。

看过两部片子的观众都知道,它们讲述的内容几乎一致,事实上,《平衡》是《可可西里》的原型,《可可西里》是在《平衡》的基础上创作的。

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性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故事片与纪录片的不同之处。

透过《平衡》,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如何做到忠于事实,还原事实,是纪录片创作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拍摄电影则完全没有这些约束,故事片的题材可以来源生活,但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一般会经过再创作,亦可完全虚构,演员方面一般采用专业演员,而且时间地点环境等都可以随意选择,不受拘束。

故事片的制作人员不必讲究真实性,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完美,更具感染力。

一般而言,故事片更具娱乐性,由于创作的灵活性,故事片的观赏性更强,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制造氛围,渲染情绪,而纪录片在这些方面则不可能实现。

纪录片的人文性较强,这也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故事片拍得再好,终归是虚构的,而纪录片则可以给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另外,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故事片导演喜欢把故事片排成“纪录片”,相反,纪录片的导演也越来越倾向于把纪录片排成“故事片”,似乎大家都想在故事片与纪录片
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其实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片子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也说明了故事片与纪录片虽性质不同,但各有所长。

无论如何,只要不违背各自的原则,把故事片拍“纪实”一点,把纪录片拍“故事”一点,这样也无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