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 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二)第三章(典型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二)第三章(典型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二)第三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动气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6.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A.推动功能B.温煦功能C.固摄作用D.气化E.营养作用8.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A.气的推动作用B.气机C.气的防御作用D.气的固摄作用E.气化9.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中介与推动 E.温煦与凉润10.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A.中气B.营气C.卫气D.元气E.宗气1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A.卫气B.宗气C.中气D.元气E.营气12.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A.中气B.营气C.卫气D.水谷精气E.脏腑经络之气13.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A.元气B.卫气C.宗气D.谷气E.营气14.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血脉D.三焦E.肝15.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A.气机不畅B.气结C.气闭D.气逆E.气虚16.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7.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心肺肾E.肝脾肾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A.营气B.卫气C.元气D.宗气E.谷气19.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A.宗气B.谷气C.卫气D.元气E.营气20.一身气机的枢纽为:A.脾胃B.心肾C.肺肝D.脾肾E.以上均非21.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4.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5.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是气的哪一项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气机E.气化26.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精B.气C.血D.津E.液27.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肝B.心C.脾胃D.肺E.肾28.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A.精B.气C.血D.津E.液29.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A.脉管B.经络C.腠理D.三焦E.分肉3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不是31.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2.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3.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4.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5.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3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38.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药物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9.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B.孔窍C.肌肉D.关节E.血脉40.在机体内,除______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A.胃液B.肠液C.血液D.泪液E.唾液41.液的灌注部位,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A.脏腑B.骨节C.孔窍D.脑E.髓42.下列哪一脏或腑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A.脾B.胃C.肺D.小肠E.大肠43.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何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A.心肝脾肺三焦B.心肝脾肾三焦C.肺脾肾肝三焦D.心肝肺肾三焦E.肺脾肾心三焦44.与津液输布最不相关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5.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呼气E.呕吐物46.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7.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8.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49.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行津B.气能摄津C.气能生津D.津能载气E.津能生气50.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以哪一组脏腑最为重要:A.心肝肾B.肺脾肾C.脾肝肺D.肺肝胃E.心肝肺5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逆B.气陷C.气结D.气滞E.气脱52.喻昌所论的“内气”是指: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53.“上气海”是指:A.息道B.膻中C.丹田D.心E.肺54.营气通过何种途径循行于全身: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十四经脉D.十五别络E.任督二脉55.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A.元气B.真气C.营气D.卫气E.宗气56.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A.先天之精气B.水谷精微C.后天之精气D.营气E.元气57.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条件: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道通畅D.三焦通利E.肺肝脾功能正常58.《读医随笔》称为“动气”的是:A.肾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59.下列哪一项所论不妥:A.气虚则血少B.气旺则血充C.血虚则气少D.血足则气旺E.气不运则血不存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不摄津的范畴:A.多汗B.多尿C.漏汗D.遗尿E.遗精61.“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A.肝肾同源B.乙癸同源C.津血同源D.精血同源E.以上均非62.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的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A.血虚B.血脱C.血燥D.血瘀E.出血63.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脾C.肺与脾D.肺与肝E.肝与脾64.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65.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汗B.尿C.粪D.呼气E.以上均非6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是:A.滋润和濡养作用B.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C.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D.排泄代谢产物E.以上均非67.“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生气68.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特点:A.来源相同B.性质相同C.特点相同D.分布相同E.功能相同69.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先天与后天方面B.性状与分布方面C.生化与运行方面D.功能与结构方面E.以上均非70.下列哪项属于气机失调:A.气逆B.气陷C.气滞D.气结E.以上均是71.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称为:A.生殖之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E.肾精72.一身之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A.心脾肾B.心肺肾C.心肝肾D.脾肺肾E.肝脾肾73.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A.气机B.气化C.气逆D.气脱E.气闭74.气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称为气的:A.推运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75.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肾精B.元气C.脏腑之精D.水谷之精E.生殖之精76.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是:A.气B.血C.神D.津液E.形体77.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称为:A.津血同源B.精血同源C.气血同源D.血汗同源E.肝肾同源78.人体内何为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A.心B.肾C.神D.血E.气79.下面哪一项指的是“神之宅”:A.形体B.脏腑C.肾精D.血脉E.宗气80.“形之主”指的是:A.脏腑B.神C.肾精D.气E.津液81.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通常补气,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二)B型题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1.人的生长发育靠气的:2.使津液变成汗、尿是气的:3.多尿是与气的哪项功能失常有关: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对脏腑的功能活动起激发、推动作用的是:5.主司腠理开合的是:6.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的是:A.润泽肌肤B.化生血液C.温煦脏腑D.充养脑髓E.化生神志7.营气的作用是:8.津的生理功能是:9.液的生理功能是:A.肝B.心C.脾D.肺E.肾10.津液的生成不足,主要责之于:1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1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脾肾B.心脾肝肾C.心肺肝脾D.脾肺肾肝E.心肺脾肾1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14.与血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15.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脾胃B.肺C.心D.肝E.肾16.一身气机的枢纽是指:17.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的是:18.可以疏通和调畅气机的是:A.气机不畅B.气滞C.气逆D.气陷E.气结19.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20.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时,称为:2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体内者,称为: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22.气的由下向上运动太过,称为:2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2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2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26.积于胸中之气称为:27.水谷之悍气是指:A.心B.肝C.脾D.肺E.肾28.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29.能助心行血的是:30.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A.心B.肝C.肺D.肾E.脾胃31.血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33.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的是:A.气虚血少B.气虚血瘀C.气虚出血D.气随血脱E.血虚气亏34.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35.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36.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A.气虚B.气脱C.气滞D.气闭E.气逆37.血虚可导致:38.大失血时可导致:39.水液停滞可导致: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调控作用40.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指气的:41.控制着津液排泄是指气的:42.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三)D型题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胃E.肾2.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何作用间的协调平衡: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宗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清气D.脏腑之精气E.先天之精气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A.主管语言B.温煦肢体C.调节心脏的搏动D.走息道以行呼吸E.贯心脉以行气血5.血液的组成成分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精E.津液6.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主血脉B.肝主藏血C.脾主统血D.肺朝百脉E.肾主封藏7.气的主要来源是:A.先天之精气B.后天之精气C.阴阳之精气D.五行之精气E.天地之精气8.人体之气生成的主要条件是:A.脏腑功能正常B.物质来源充足C.精气充足D.血液充足E.津液充足9.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B.胆C.脾D.胃E.肾10.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滞B.气逆C.气郁D.气结E.气脱11.元气充足必须依赖何脏腑之气正常:A.心气B.肝气C.脾气D.肺气E.胃气12.与宗气生成有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13.与宗气的分布密切相关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14.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是: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手足三阴经D.手足三阳经E.任督二脉15.各类气中,具有阴阳相随关系的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D.中气16.血的生成主要依赖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中介作用E.固摄作用17.在血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肾E.胃18.津液的生成主要关系到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19.津液的排泄主要关系到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营养作用20.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之品是因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21.可以形成血行瘀阻的是:A.气逆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虚22.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气为血之帅B.血为气之母C.气能生血D.血能养气E.气随血脱(四)X型题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E.液2.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A.先天禀赋B.后天饮食营养C.自然环境D.肺肾的功能E.脾胃的功能3.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B.胃C.肺D.肾E.三焦4.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A.固摄血液B.固摄汗液C.固摄唾液D.固摄二便E.固摄精液5.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C.汗液的排泄D.体温的相对恒定E.大、小便的排泄6.气机失调可导致:A.血液上逆B.血液外溢C.血行迟缓D.津液停滞E.小便异常7.气的分类依据是:A.基本含义B.功能特点C.生成来源D.分布部位E.历代医家的共识8.与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A.肺B.肾C.脾D.胃E.三焦9.宗气的盛衰关系到:A.呼吸的强弱B.血液的运行C.视听的正常D.腠理的开合E.津液的布散10.卫气的功能有:A.温分肉B.肥腠理C.司开合D.充皮肤E.生津液11.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A.心B.肝C.脾D.胃E.肾12.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A.心B.肺C.肝D.脾E.脉13.血液运行必备的条件是:A.营气充沛 D.津液滑利 C.血流充盈 D.脉道通畅 E.脏腑功能正常14.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的主血B.脾的统血C.肝的藏血D.肝的疏泄E.肺朝百脉15.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脾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16.与津液的输布有密切关系的是:A.肺B.脾C.肾D.肝E.三焦17.与津液的排泄有密切关系的是:A.肺B.脾C.肾D.膀胱E.三焦18.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以哪三脏作用最为重要:A.肺B.脾C.肾D.肝E.心19.津液的正常排泄途径是:A.汗B.呼气C.尿D.粪E.呕吐物20.津主要分布于:A.血脉B.肌肉C.皮肤D.脑髓E.孔窍21.液主要灌注于:A.骨节B.脏腑C.脑髓D.肌肤E.孔窍22.津液的功能是:A.润泽肌肤B.滑利关节C.充养脑髓D.充养血脉E.寓神养神2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24.血的营养滋润的作用体现在:A.面色红润B.肌肉丰满壮实C.皮肤润泽D.毛发乌黑光泽E.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25.生殖之精的化生与施泄有度,依赖于:A.天癸促发B.肾气封藏C.肝气疏泄D.脾气运化E.以上都对26.人体之精的功能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繁衍生命B.濡养C.化血D.化气E.化神27.一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哪些作用:A.防御B.抗邪C.调节D.康复E.出汗28.血液的化生是在哪几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A.脾胃B.心C.肺D.肾E.肝29.化神之源是指:A.精B.气C.血D.津液E.以上都对30.气化的具体体现有:A.精血互化B.精化为气C.精化为髓D.津血互化E.津化为汗31.人体之精源于:A.肾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32.神的具体体现有:A.眼神B.表情C.言语D.应答E.神志33.人身之三宝是指:A.精B.气C.血D.津液E.神34.“气随津脱”病理变化的形成原因包括:A.剧烈呕吐B.大量泄泻C.大量饮水D.过用发汗方法E.过用下法二、填空题1.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______,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易引起腠理疏泄开张的邪气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易引起筋脉收缩牵引的邪气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B.肝C.脾D.肺E.肾3.主疏泄的脏器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主闭藏的脏器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B.脑C.五脏D.经络E.肾5.有机整体的中心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6.有机整体的联系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卫气B.谷气C.清气D.营气E.元气7.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8.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寒者热之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补气生血E.损其有余9.说明阴阳对立的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0.说明阴阳互根的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逆B.气脱C.气滞D.气虚E.气陷11.发汗后,大汗不止,神倦肢冷,其病机称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2.劳倦后,少腹胀满重坠,其病机称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血虚B.血瘀C.血寒D.血热E.气随血脱13.血液循行迟缓、不畅或停滞可称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4.血行加速甚至出血量多鲜红的可称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语音嘶哑B.语音重浊C.声高息粗D.声微息弱E.语言流利15.属于阳实证的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6.属于阳虚证的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肺B.心脾C.脾胃D.脾肾E.肝肾17.思虑过度最易损伤的脏器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8.饮食失宜最易损伤的脏器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正胜邪退B.邪去正虚C.邪盛正虚D.邪正相持E.正虚邪恋19.重病后的恢复期多属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0.病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症的称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六淫B.七情C.痰饮D.瘀血E.劳倦21.易于”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邪气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2.易于”病位固定”出现肿块疼痛出血的邪气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23.易导致气血阻滞不通、疼痛的邪气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4.易导致血行加速导致出血的邪气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实寒证B.虚寒证C.实热证D.虚热证E.寒热错杂证25.属于阳偏衰的证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6.属于阳偏胜的证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逆B.气滞C.气陷D.气虚E.气脱27.情志抑郁两胁胀痛,其病机多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8.不耐疲劳乏力肢困,其病机多属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卫气B.营气C.宗气D.精气E.元气29.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0.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31.其性”凝滞”者的邪气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2.其性”黏滞”者的邪气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心B.肺C.脾D.肝E.肾33.最易产生内湿病变的脏器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4.最易产生内风病变的脏器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正治法B.从治法C.逆治法D.补虚法E.反佐法35.真热假寒适用的法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6.风寒感冒适用的法则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重阴必阳B.重阳必阴C.阳失依附D.阳不摄阴E.由阴转阳37.亡阴后迅速亡阳的主要病机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38.亡阳后迅速亡阴的主要病机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相乘B.母病及子C.子病及母D.相侮E.母不生子39.肺病影响及肾属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0.“水气凌心”属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E.燥邪41.易出现荨麻疹,瘙痒发无定处的邪气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2.易出现湿疹,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气血同源43.治疗瘀血病证时常配以补气行血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4.治疗血虚时常配以补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能生血B.血能养气C.津血同源D.津能载气E.气能行血45.“血为气之母”指的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6.“夺汗者无血”指的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E.寒者热之47.瘀血崩漏适用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8.气虚胀满适用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反治法B.治未病C.正治法D.标本兼治E.三因制宜49.既病防变属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50.“虚则补之”属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相克: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制约,克服和抑制的作用。

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制化调节: 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胜复调节: 指五行系统在反常的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母病及子: 又称“母病累子”,指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

子病犯母: 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

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

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

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

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

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藏象: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及其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 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 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 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满而不实:“满”,指精气充满;“实”,指水谷充实。

五脏藏满精气,但不接收水谷。

故称“满而不能实”、“满而不实”。

中医基础理论 2-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2-精气学说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 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 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 渗入有形实体, 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 种形式的交换活动, 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的中介 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2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精气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精气的概念,源于“水地说”和“云气说” 云气说”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乃万物赖以生长 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 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 出了“ 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出了“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而 云气”与水之间又有密切的转化关系。 “云气”与水之间又有密切的转化关系。 哲学层面的精气大体包含了一下含义: 哲学层面的精气大体包含了一下含义: 1.气体状态的物质 2.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 3.一切可感知的现象或状态
1.对中医学精理论构建的影响 . 中医学的精, 又称精气, 中医学的精 , 又称精气 , 是指藏于脏腑中 的液态精华物质, 的液态精华物质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 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质 , 称先天之精 ; 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 称后天之精。 称后天之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 中医学的精理论 , 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 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 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 , 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 识发展而来。 识发展而来。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 , 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 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2、在志为怒:怒可使人气血上逆,阳气升泄,而肝主疏泄, 阳气升发为肝之用。 3、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而泪从目出(泪液可濡润,保护 眼) (病理下:肝阳血不足,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目 多、迎风泪) 4、在体合筋: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手足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5、其华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趾)甲及筋之延续,故称 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 肝血不足,爪甲软薄,楛而色失,变形脆裂。
(二)胃 ①受纳和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 小肠和大肠的功能。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 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 功能。
(三)小肠 ①主受盛和化物:受盛,是接受,以皿盛物的意思, 指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指饮食的盛器。 化物,是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指经胃初步消化 的食物在小肠内停留较长,进一步消化吸收。 ②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指小肠将经过 消化的食糜,分别精微(包括水分)和残渣两部分, 吸收精微物质和水分,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的作用。
②主水:指肾具有主持主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 代谢平衡的作用。 体现于三个方面: A.参与水液代谢的各个脏腑有调节作用。 B.肾阳蒸腾气化,调节尿液生成。 C.司膀胱开合,控制尿液排泄。 ③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调节呼吸,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主要表现在病理情况 下,恐易伤肾,即季度恐惧时,肾伤而封藏失 职。表现为二便失禁等。 3、在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 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 作用,多唾及久唾易耗损肾中精气。 肾虚肾寒多唾,肾阴亏虚唾液分泌不足而口舌 干燥。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前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性学科,是中医临床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内容,更符合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提供参考,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学科内容和发展特点;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等;3.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和诊断一般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历史渊源1.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2. 基本概念1.阴阳五行学说;2.气血津液理论;3.脏腑经络理论;4.病因病机学说;5.诊断学说。

3. 学科内容1.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及应用;2.气血津液理论的理论及应用;3.脏腑经络理论的理论及应用;4.病因病机学说的理论及应用;5.诊断学说的理论及应用。

4. 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学科内容和发展特点;2.病例分析:通过临床病毒的实例,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3.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2.讲义: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讲义;3.实践操作: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视频。

五、考核评价1.学生参加课堂互动和讨论:占总分的30%;2.学生参加病例分析和案例分析:占总分的30%;3.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占总分的40%。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第一天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理论讲解第二天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三天气血津液理论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四天脏腑经络理论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五天病因病机学说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二周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第一天中医诊断学说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二天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理论讲解第三天实践操作1 实践操作第四天实践操作2 实践操作第五天总结和案例分析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2)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2)

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

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

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3)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著作为《脾胃论》(4)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2)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3)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4)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2(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机制是( )∙A.气血的盛衰变化∙B.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C.阴精与阳气的偏盛偏衰∙D.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盛衰R.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机制是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盛衰。

2.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脾∙B.肺、脾、肾、三焦∙C.脾、胃、肝、肺∙D.心、脾、胃、肾∙E.肝、肾、脾、心(分数:1.00)A.B. √C.D.E.解析:[解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或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3.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 )∙A.先扶正后祛邪∙B.先驱邪后扶正∙C.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D.扶正与祛邪并用∙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分数:1.00)A.B.C. √D.E.解析:4.下列关于“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外感邪盛∙B.肌肤经络闭塞∙C.气机升降失调∙D.脏腑功能亢进∙E.气血壅滞瘀结(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实,指邪气盛,即邪气致病力强盛,正气抗病力未衰,正邪斗争激烈,反应比较明显、有余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机升降失调不属于此范畴。

5.下列与血虚的形成关系不密切的是( )∙A.思虑过度而暗耗∙B.久病慢性耗损∙C.脾胃虚弱∙D.劳倦内伤∙E.失血过多(分数:1.00)A.B.C.D. √E.解析:6.正气指( )∙A.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气∙B.防御外邪侵袭之卫气∙C.根于下焦的元气∙D.脏腑化生的精气∙E.人体的功能活动及抗疾病康复的能力(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能力。

7.奠定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基础的是( )∙A.阴阳病机∙B.五行病机∙C.虚实病机∙D.寒热病机∙E.病机十九条(分数:1.00)A.B.C.D.E. √解析:8.肥胖之人多湿多痰,与下列哪种因素密切相关( )∙A.居住环境∙B.气候特点∙C.饮食不节∙D.体质因素∙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肥胖之人多偏阳虚,感邪宜生湿生痰,与体质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所属章类型题干分值难度经络单选1.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2一般经络单选2.主司关节运动,联系四肢百骸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3.下列经脉名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2一般经络单选4.足少阳胆经接交的经脉为:2一般经络单选5.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2一般经络单选6.奇经八脉中,带脉环腰一周,约束:2一般经络单选7.十二皮部系指:2一般经络单选8.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能2一般经络单选9.下列说法何者为错:2一般经络单选10.足厥阴肝经起于:2一般经络单选11.足太阳膀胱经接交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12.足阳明胃经与它经相交,是在:2一般经络单选13.手阳明大肠经:2一般经络单选14.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2一般经络单选15.奇经八脉中,“一源三歧”所指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16.十二经别的特行循点可概括为:2一般经络单选17.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的经脉有:2一般经络单选18.下列四肢经脉分布的一般规律中,何者为错:2一般经络单选19.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2一般经络单选20.有分支达于食指末端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21.手厥阴心包经接交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22.足少阴肾经接交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23.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2一般经络单选24.手少阴心经:2一般经络单选25.具有濡润滋养眼目,主司眼睑开2一般经络单选26.足太阴脾经:2一般经络单选27.手足少阳经交接的部位是:2一般经络单选28.十二经脉的别络均自何处分出:2一般经络单选29.十二经脉流注,始于手太阴,依2一般经络单选30.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2一般经络单选31.能通过某些正经末循行到的部位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的是:2一般经络单选32.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2一般经络单选33.手足太阳经接交的部位在:2一般经络单选34.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交接的部位在:2一般经络单选35.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交接于:2一般经络单选36.手太阴肺经与足厥阴肝经接交的部位在:2一般经络单选37.以下何脏经脉有两支别络:2一般经络单选38.内踝上八寸以下经脉分布正确者2一般经络单选3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交接的部2一般经络单选40.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2一般经络多选41.十二经脉中,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2困难经络多选42.十二脉流注的“始”与“终”是2困难经络多选43.于内踝上八寸处交叉的两经是:2困难经络多选44.与督脉会于巅顶的正经是:2困难经络多选45.以下构成表里关系的是:2困难经络多选46.下列属于经脉的是:2困难经络多选47.分布于躯干部侧面的经络有:2困难经络多选48.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2困难经络多选49.奇经八脉的作用是:2困难经络多选50.属于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2困难病因单选1.内风、内寒、内燥等属于:2一般病因单选2.“内燥”病变,多见于:2一般病因单选3.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2一般病因单选4.燥邪最易伤:2一般病因单选5.为外感病先导的邪气是:2一般病因单选6.暑邪伤人可见口渴喜饮、气短乏力症状2一般病因单选7.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这是由于:2一般病因单选8.火热内生的成因中,以下哪一项是不确2一般病因单选9.内寒主要与哪几脏有关:2一般病因单选10.寒邪中里,伤及内脏阳气者,称为:2一般病因单选11.中医学认识致病因素的主要方法是:2一般病因单选12.以下哪种说法欠妥:2一般病因单选13.不属于火邪致病的特点是:2一般病因单选14.最易伤肺的外邪是:2一般病因单选15.最易导致疼痛的病邪是:2一般病因单选16.湿邪为病,多见于:2一般病因单选17.温燥之邪多见于:2一般病因单选18.下列何气能全兼五气:2一般病因单选19.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于内生五邪:2一般病因单选20.易损阳气,易袭阴位的邪气是:2一般病因单选21.劳力过度最易伤的脏气是:2一般病因单选22.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2一般病因单选23.六淫中可直中少阴为病者是:2一般病因单选24.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特点的2一般病因单选25.下列风邪的致病特点中,哪一项不够2一般病因单选26.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2一般病因单选27.易阻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是:2一般病因单选28.不属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29.燥邪致口舌干燥的机理是:2一般病因单选30.易致肿疡的外邪是:2一般病因单选31.易致出血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32.凉燥发病多见于:2一般病因单选33.症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多2一般病因单选34.与内寒病理形成关系密切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35.易致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的致病因素2一般病因单选36.情志为病影响脏腑气机,哪一项是错2一般病因单选37.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38.水饮停于肠间,属于:2一般病因单选39.七情致病,易伤:2一般病因单选40.支饮是指水饮停于:2一般病因单选41.七情之中,易伤肺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42.七情之中易伤肾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43.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是:2一般病因单选44.下列哪项不是痰饮形成的主要因素:2一般病因单选45.七情皆从心发的生理基础是:2一般病因多选46.六淫之中既可伤阳,又能化火的是:2困难病因多选47.下列既属病理产物又是病因的是:2困难病因多选48.六淫之中最易伤及人体阳气的是:2困难病因多选49.易致外感病的邪气指下列哪两项:2困难病因多选50.六淫中易扰心神的是:2困难病机单选1.就发病而言,内环境主要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2.“大实有羸状”的病理机制为:2一般病机单选3.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主要取决于:2一般病机单选4.外感热病,高热、咳喘,烦渴,少气懒言,其病理变化属于:2一般病机单选5.阳盛格阴系指何种病理:2一般病机单选6.在下列各种升降失常病变中,何者最为重要?2一般病机单选7.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2一般病机单选8.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概括为:2一般病机单选9.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2一般病机单选10.“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2一般病机单选11.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2一般病机单选12.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2一般病机单选1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动关系失常病理:2一般病机单选14.真寒假热又称为:2一般病机单选15.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1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2一般病机单选17.重阳必阴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1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2一般病机单选1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2一般病机单选20.“阴盛则阳病”主要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2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的是:2一般病机单选22.“实”的病机概念是:2一般病机单选23.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是取决于:2一般病机单选24.“至虚有盛候”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25.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2一般病机单选26.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2一般病机单选27.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2一般病机单选28.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2一般病机单选29.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2一般病机单选30.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2一般病机单选31.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2一般病机单选32.“阳胜则阴病”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33.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2一般病机单选34.“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2一般病机单选35.“内寒”是指:2一般病机单选36.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2一般病机单选37.实性病理的特点是:2一般病机单选38.肺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2一般病机单选39.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2一般病机单选40.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阳失调范畴:2一般病机单选41.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最主要因素是:2一般病机单选42.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2一般病机单选43.阴阳互损最易发生于:2一般病机单选44.与“寒从中生”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2一般病机单选4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内火范畴:2一般病机单选4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2一般病机单选47.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2一般病机单选48.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2一般病机单选49.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2一般病机单选50.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来认识:2一般防治单选1.逆证候性质而治的治法称为:2一般防治单选2.塞因塞用的治疗适用于:2一般防治单选3.先攻后补适用于正虚邪实病变中的哪种情况:2一般防治单选4.以下哪种不属于从治法:2一般防治单选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2一般防治单选6.寒因寒用适用于:2一般防治单选7.水臌病人出现腹大如鼓,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二便不利,此时宜:2一般防治单选8.临床上治疗阴虚病变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其理论依据是:2一般防治单选9.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2一般防治单选10.使用损其有余的法则时,应特别注意阴阳的:2一般防治单选11.不属于实者泻之范围的是:2一般防治单选12.通因通用适用于:2一般防治单选13.阴盛格阳病变,治当:2一般防治单选14.阳盛格阴病变,治当:2一般防治单选15.“阳中求阴”之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2一般防治单选16.春夏季节,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属于:2一般防治单选17.热因热用法适用于:2一般防治单选18.正虚邪实,正气不耐攻伐时,治宜:2一般防治单选19.因人制宜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以下情况,但应除外:2一般防治单选20.寒病出现寒象应用哪种治疗原则:2一般防治单选21.针对“大实有羸状”病变的治法2一般防治单选22.素体气虚,外邪入侵而感冒者,应:2一般防治单选23.《温热病篇》的作者是:2一般防治单选24.事物的阴阳属性是:2一般防治单选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的相生关系:2一般防治单选26.下列五脏的共同特点中,何者为错:2一般防治单选27.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2一般防治单选28.不分布于下肢的经脉有:2一般防治单选29.情志影响脏腑气机何者为错:2一般防治单选3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一方,导2一般防治单选31.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佐以少量补阳药,是属于:2一般防治单选32.不属于瘀血病症特点的有是:2一般防治单选33.脏腑为病,阳气最易亢逆的是:2一般防治单选34.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2一般防治单选35.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2一般防治单选36.最易伤肺的外邪是:2一般防治单选37.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气是:2一般防治单选38.“阳病治阴”适用于:2一般防治单选39.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则,阴或阳任何一方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2一般防治单选40.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是:2一般防治多选41.与阴阳格拒病变治疗密切相关的两个治法是:2困难防治多选42.与虚实真假病变治疗密切相关的两个治法是:2困难防治多选43.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是:2困难防治多选44.阴阳互济的补虚方法是:2困难防治多选45.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不一致的病证所采用的治法有:2困难防治多选46.下列哪些治法属于反治:2困难防治多选47.塞因塞用适用于:2困难防治多选48.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2困难防治多选49.因人制宜应考虑哪些因素2困难防治多选50.脏腑经络之中,有“血海”之称的是:2困难关联知识点解析正确答案选项A选项BA A.孙络B.支络D A.十二正经B.十二皮部A A.手阳明小肠经B.足少阳胆经B A.接肺经交大肠经B.接三焦经交肝经B A.冲脉B.任脉D A.上行诸脉B.下行诸脉C A.十二经脉之浮络B.十二经脉在皮肤之别络D A.抗御外邪侵犯B.调节机能平衡E A.别络是络脉较大B.浮络是浮行于浅表的分支B A.大趾外侧爪甲端B.大趾爪甲后丛毛区A A.接小肠经交肾经B.接三焦经交肝经C A.食指端交手阳明B.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A A.接肺经交胃经B.接肝经交胆经D A.足阳明经 B.足厥阴经C A.任冲带 B.督带冲D A.升降出入 B.出入往复C A.督任带 B.督冲带D A.上肢内侧:太阴B.上肢外侧:阳明在前B A.手太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E A.心经B.心包经C A.接心包经交小肠B.接三焦经交肾经E A.接三焦经交肝经B.接大肠经交脾经D A.肾经B.心包经B A.接小肠经交脾经B.接脾经交小肠经A A.跷脉 B.维脉A A.在心中交手少阴B.在肺中交手太阴肺经D A.食指端B.无名指端E A.胸背部 B.头面部D A.胆经B.膀胱经C A.奇经B.十二经别B A.奇经B.十二经别C A.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B.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B A.食指端 B.目内眦B A.四肢末端 B.头面A A.四肢末端 B.头面C A.足大趾端B.中焦C A.心B.肝C A.肾经在前,膀胱B.肝经在前,肾经在中D A.上肢指端 B.下肢趾端B A.五脏、六腑 B.奇经八脉BD A.表里两经 B.十二经别AE A.始于肺经B.始于大肠经AD A.足厥阴 B.足阳有CE A.胃经 B.胆经AC A.足太阳 B.手太阳ADC 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BE A.肺经B.脾之大络BCD A.熨法 B.针灸ACD A.加强十二经脉之B.加强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ABCDE A.阴器B.少腹A A.内在病理变化B.外感六淫所致C A.肺肾三焦B.肺脾肾B A.易致痈疡B.耗气伤津D A.心B.小肠B A.疫疠B.风邪A A.暑性升散,耗气伤B.暑为阳邪,其性炎热C A.湿为阴邪,阻滞气B.湿性重浊,留滞机全A A.火热内侵,实热内B.情志郁结,气随化火B A.心肺肾B.心脾肾B A.伤寒B.中寒B A.分析气候变化B.辨证求因B A.六淫亦称六邪,为B.六淫为病,只犯肌表E A.易于动血B.易于耗气E A.风邪 B.寒邪A A.寒邪B.湿邪D A.春夏之交 B.冬末春初C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E A.寒 B.暑B A.风气内动 B.寒邪直中E A.湿邪B.寒邪A A.损伤脾气B.损伤肝血D A.风与肝应,肝病易B.风为百病之长E A.燥邪B.暑邪B A.火邪B.风邪A A.风胜则动,易致震B.风性开泄,故风病多汗C A.风邪B.寒邪E A.风邪B.寒邪A A.寒为阴邪,易伤下B.其性收引,收敛气机B A.燥邪伤肺,肺气不B.燥性干涩,易伤浅表之津D A.风寒之邪 B.寒湿之邪E A.风邪B.暑邪E A.冬秋之季 B.夏末秋初D A.暑邪B.寒邪C A.脾B.肝BA.风邪B.寒邪C A.喜则气缓 B.怒则气上D A.六淫 B.七情A A.痰饮 B.悬饮C A.心肺肝 B.脾肺心B A.胃肠 B.胸膈B A.怒B.忧E A.怒B.忧C A.心肝脾 B.肺脾肝E A.外感六淫B.七情内伤B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BD A.风邪B.寒邪AE A.痰饮B.六淫CE A.风邪B.暑邪CE A.外伤B.虫兽BC A.风邪B.暑邪E A.内在脏腑B.气血津液B A.邪气亢盛,正气不足B.实邪结滞,气血不达D A.气血盛衰B.气机失调B 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E 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E A.心肾不交B.肝气上逆D A.邪气性质B.禀赋厚薄C A.气血不和B.邪正盛衰A 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B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C 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E 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A 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 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B A.致病邪气 B.正气虚弱C 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E 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A 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D 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C A.阴寒内盛而致阳脏受病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 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B A.脏腑功能紊乱 B.邪气亢盛,正气未衰E A.正气强弱 B.邪气盛衰D 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A 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A A.肝 B.心C 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E 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A A.气虚 B.气陷B A.阳胜则阴病 B.阴虚则阳亢E 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B 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B A.阴胜则阳病 B.阳虚则阴盛D 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D A.寒邪入里B.寒中脾胃E 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D A.体质壮实,正气强盛B.外感六淫,实邪内盛E A.肺气虚损B.肺阴不足D 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C A.阴阳格拒B.出入失常C 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 A.气滞B.气闭A A.肾B.肝E A.心 B.肝D A.邪郁化火B.阳盛化火D A.邪气损正B.正气抗邪B A.邪气性质B.正气旺衰D 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B A.劳复B.正气A A.邪正斗争B.阴阳失调A A.正治法B.反治法D A.虚实夹杂B.真实假虚A A.正尚耐攻B.正不耐攻D A.热因热用B.以补开塞C A.因人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B.因地制宜,慎用寒热药物B A.真寒假热B.真热假寒A A.急则治标B.缓则治本B 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 A.寒者热之B.治热以寒C A.互根B.消长C A.消食导滞B.活血化瘀D A.脾虚泄泻B.五更泄泻B A.阳病治阴B.热因热用E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B 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D A.治病求本B.因地制宜A A.阴证似阳B.因虚致实D A.扶正为主兼祛邪B.祛邪为主兼顾扶正B A.年龄B.居处A A.寒者热之B.以寒治寒B A.攻补兼施B.通因通用D A.虚则补之B.急治其标A A.叶天士 B.吴又可D A.必然的 B.确定的E A.肝木济心火 B.心火温脾土C A.实体性器官 B.藏精而不泄E A.营气 B.津液B A.冲脉 B.督脉B A.悲则气消 B.思则气缓C A.阴阳偏衰 B.阴阳亡失B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C A.夜间痛甚 B.肿块坚硬B A.心阳 B.肝阳D A.易出肿毒 B.易于夹湿E A.手太阴肺经 B.手太阳小肠经D A.寒 B.湿D A.宗气 B.营气E A.阴胜阳病B.阳胜阴病C A.相对不足B.绝对不足E A.阴阳互根互用 B.阴阳对立制约AB A.热因热用B.寒用寒用CD A.虚则补之B.实则泻之CD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D 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ABC A.以补开塞B.热因热用ABCD 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BCD A.阳明腑实证B.阳虚水肿AB A.夏季慎用温药B.冬季慎用寒药ABCE A.体质B.年龄BE A.心B.肝选项C 选项D 选项E 选项F 选项G 选项H 选项IC.浮络D.细络E.别络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E.奇经八脉C.手厥阴心包经D.足太阳膀胱经E.手少阳三焦经C.接胃经交脾经D.接肝经交肺经E.接肝经交三焦经C.阳跷脉D.阴维脉E.足阳明胃经C.任督二脉D.纵行诸脉E.足三阴经C.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的D.十二经脉与经筋的体表集合E.十二经脉腧穴的总C.沟通内外,抗邪外出D.传递病邪,反映病变E.载药归经C.孙络是络脉最细小的分支D.皮部是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E.经筋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C.大趾赤白肉际D.第二趾甲后E.足小趾端下C.接大肠经交脾经D.接胆经交心包经E.接心经交小肠经C.足大趾端交足太阴脾经D.足小趾端交足少阴肾经E.足大趾端交足厥阴肝经C.接心经交小肠经D.接三焦经交肾经 E.接胃经交脾经C.足太阴经D.足少阴经E.足少阳经C.任冲督D.冲,阴阳维脉E.带,阴阳跷脉C.出入注泄D.离入出合E.开合枢C.督任冲D.督任跷E.督任维C.下肢外侧:阳明在前D.内踝上八寸之上:E.内踝上八寸以下:C.阳维与阴维D.任脉与督脉E.阳跷与阴跷C.小肠经D.大肠经E.肺经C.接肾经交三焦经D.接胆经交三焦经E.接小肠经交肾经C.接心包经交胆经D.接小肠经交心经E.接膀胱经交心包经C.肝经D.脾经E.心经C.接肾经交小肠经D.接小肠经交肾经E.接肺经交胃经C.肝经D.脾经E.冲脉C.在小趾交足少阴肾经D.在足二趾交足阳明胃经E.在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C.目内眦D.目外眦E.鼻翼旁C.四肢末端D.肘膝以上E.肘膝以下C.脾经D.肺经E.三焦经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孙络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孙络C.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D.冲脉、足少阴、足厥阴、足E.足太阴、足少阴、C.目外眦D.鼻翼旁E.小指端C.躯干D.胸腹E.大椎C.背部D.胸腹E.趾端C.肺中D.肝中E.胸中C.脾D.肺E.肾C.脾经在中,肝经在前D.胃经在前,胆经在中E.肝经在中,脾经在C.头面D.胸腹E.四末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E.十二经筋C.十二经筋D.十五别络E.阴阳两经C.始于肝经D.终于肺经E.终于肝经C.足少阴D.足太阴E.足少阴C.肝经D.肾经E.膀胱经C.足少阴D.足太阴E.手厥阴C.十二皮部D.十二经脉E.奇经八脉C.胃 经D.肾 经E.胆 经C.气功D.推拿E.敷药C.加强与肝、肾、脑D.调节十二经脉气血E.统帅全身经络C.两胁D.两乳E.巅顶C.内外合邪所致D.外感内传所致E.外邪直中所致C.肺胃大肠D.肝胃大肠E.肺胃三焦C.生风D.动血E.易于挟湿C.肌腠D.肺E.胃C.火邪D.湿邪E.寒邪C.暑邪挟湿,湿困脾阳D.暑邪伤脾,食欲不振E.暑性炎热,心神被扰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D.湿为阴邪,易伤阳气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C.精血亏少,虚热内生D.外感寒湿,久郁化火E.饮食积滞,郁久化火C.心肝肺D.心肾肝E.心三焦肾C.内寒D.虚寒E.寒从中生C.了解地理特点D.掌握情志变化 E.认识体质特点C.六淫致病与居处环境有关D.六淫可单独或兼夹致病E.高温作业受热而病者,属六淫为病C.易于生风D.易伤阴津E.易于伤肺C.暑邪D.湿邪E.燥邪C.瘀血D.火邪E.疫疠C.夏至之前D.夏秋之交E.春末夏初C.夏末初秋D.秋末冬初E.夏季C.湿D.火E.风C.湿浊内生D.津伤化燥E.火热内生C.风邪D.凉燥E.暑邪C.损伤大小肠D.损伤心脾E.损伤脾胃C.风性易动,动摇不定D.风性善行E.风性数变C.湿邪D.火邪E.寒邪C.湿邪D.暑邪E.疫疠C.风性轻扬,多犯人体上部D.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它邪E.风性善行导致病位游走不定C.暑邪D.湿邪E.火邪C.暑邪D.燥邪E.湿邪C.其性凝滞,易致疼痛D.寒邪伤阳,易致内寒E.寒性收引,筋脉拘急C.肾恶燥,燥伤肾,津D.燥邪化热,津液受损E.燥邪化热,热入营血、阴津不上承C.燥热之邪D.火热之邪E.暑湿之邪C.燥邪D.寒邪E.火邪C.春夏之交D.秋中夏末E.深秋近冬C.燥邪D.湿邪E.风邪C.肾D.心E.肺C.湿邪D.瘀血E.痰饮C.悲则气郁D.恐则气下E.思则气结C.劳倦D.痰饮E.疫疠C.溢饮D.支饮E.水湿C.心肝脾D.肝心肾E.心脾肾C.四肢D.胁肋E.皮肤C.思D.喜E.恐C.思D.喜E.恐C.肺脾肾D.心肾脾E.肝脾肺C.脾失健运D.肺失宣降E.肾不纳气C.心在志为喜D.心在体合脉E.心开窍于舌C.暑邪D.湿邪E.燥邪C.寄生虫D.七情E.瘀血C.寒邪D.燥邪E.湿邪C.六淫D.饮食E.疫疠C.火邪D.湿邪E.燥邪C.内存精神D.体质强弱E.体内正气C.气血不足,运化无力D.正气强盛,邪气有余E.邪实正虚,虚实错杂C.阴阳盛衰D.正邪消长E.脏腑功能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实的病变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C.肺失宣降D.肾失摄纳E.脾胃失调C.性别年龄D.正气强弱E.发病季节C.阴阳失调D.表里出入E.上下升降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证转阳C.生活环境D.精神状态E.邪正盛衰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C.阴寒内盛而至阳气受损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C.气滞血瘀,脉道不通D.水湿贮留,痰饮壅盛E.宿食内停,腑气不通C.感邪轻重D.体质强弱 E.邪正盛衰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C.肺D.脾E.肾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二)(高起专)期末复习题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二)(高起专)期末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二)(高起专)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60道小题,总分值60分)1.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A用热性药物治疗真寒假热之证B用热性药物治疗阴盛格阳所致的病证C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D所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E实质上仍是逆其证候真象性质而治的治法正确答案:C2.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是A精B气C血D津液E神正确答案:E3.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A风邪B燥邪C火邪D暑邪E疣气正确答案:B4.证候虚实的“虚〃是指A体质虚弱B气血虚C正气不足D邪留伤正E精气虚正确答案:C5.以下属于“证候〃的是A痢疾B角弓反张C心脉痹阻D恶寒发热E脉象沉迟正确答案:C6.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A膀胱经B胆经C心经D肾经E三焦经正确答案:A7.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二正经D浮络E别络正确答案:C8.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的感应和传递,属于气的哪项功能A调控B防御C温煦D中介E固摄正确答案:D9.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为血帅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正确答案:D10.亡阳主要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取下列哪一项A滋阴制阳B扶阳消阴C回阳救逆D救阴固脱E阴中求阳正确答案:C11.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A用热远热B用寒远寒C从者反治D热者寒之E寒者热之正确答案:D12.肺的行水功能主要依赖于A肺主一身之气B肺司呼吸C肺输精于皮毛D肺朝百脉E肺主宣发肃降正确答案:E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B土和金C金和木D木和土E金和火正确答案:B14.湿浊内生主要责之何脏功能障碍?A心B肝C牌D肺E肾正确答案:C1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A先秦秦汉B两晋隋唐C宋金元D明清E近代正确答案:A16.悲忧过度主要损伤的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17.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哪项关系较小A面色B舌色C爪色D脉象E胸部的感觉正确答案:C18.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血液C精液D宗气正确答案:B19.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狂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正确答案:E2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的是A木为水之子B水为木之母C火为土之母D土为金之子E火为木之子正确答案:D21.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稼嵇C润下D从革E曲直正确答案:E22.寒邪的性质是A其性开泄B其性重浊C其性凝滞D其性黏底E其性干涩正确答案:C23.七情内伤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正确答案:B24.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A25.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A心C肺D肝E肾正确答案:B26.以下哪项属于肺气肃降的体现A吸入自然界清气B排出体内的浊气C宣散卫气D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E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F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正确答案:A27.发病的基本原理是A感受邪气B正气不足C邪正相搏D情志因素E体质因素正确答案:C28.气陷常见于A脾气虚B肺肾气虚C脾肾气虚D心肾气虚E肾气虚正确答案:A29.疣气致病特点是A易发情志病变B直接伤及内脏C易影响脏腑气机D一气一病,症状相似E病邪常相兼为病正确答案:D30.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李杲D朱震亨E张从正正确答案:C31.七情内伤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惊则A气上C气乱D气消E气下正确答案:C32.足、手阴经交接于A头B胸C腹D手E足正确答案:B33.虚损病变出现闭塞不通征象,用补益方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哪一项A虚则补之B补其不足C攻补兼施D塞因塞用E补虚泻实正确答案:D34.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方药治疗,此被概括为下列哪一项A逆者正治B从者反治C实者泻之D虚者补之E虚虚实实正确答案:D35.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哪两脏合作的结果A肝肺B心肺C肝肾D肝脾E脾肾正确答案:C36.阴盛格阳的病机特点是A阳盛则阴病B阳损及阴C真热假寒D真寒假热E真实假虚正确答案:D37.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A冲脉B督脉D任脉E阳跷脉正确答案:D38.“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先天禀赋的强弱B元气的充沛C肾阴肾阳的协调平衡D肾中精气的充盈E后天之精的充养正确答案:D39.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木克土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正确答案:E40.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火(热)邪D湿邪E燥邪正确答案:D41.“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是哪一项理论的实际应用A精血同源B气血同源C肝肾同源D血汗同源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42.被称为“娇脏〃的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B43.被称为“先天之本〃的是A心B肺C肝E肾正确答案:E44.以下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体现A排出体内浊气B宣散卫气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E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正确答案:E45.病人正虚邪实而正气不耐攻伐,此时应采取的治则是A扶正B祛邪C祛邪扶正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E先扶正后祛邪正确答案:D46.下交于肝经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手太阴经D足少阳经E手太阳经正确答案:D47.下列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A发汗B滋阴C养血D益气E扶阳正确答案:A48.“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A气与津液B气与血C血液与精D血液与津液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49.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A心气B宗气C脾气D卫气E营气正确答案:B50.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正确答案:B51.在肝主疏泄的各种功能表现中,最根本的是A调畅情志B调畅气机C调节血量D疏通水道E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正确答案:B52.劳力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肺B心脾C脾肺D脾肾E肝肾正确答案:C5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邪气偏盛B邪盛正衰C正气不足D正胜邪衰E正虚邪恋正确答案:C54.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A肝B心C牌D肺E肾正确答案:E55.适用“急则治标〃治则的是A阴虚咳嗽B持续低热C大小便不通D慢性胃痛E下肢水肿正确答案:C56.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手太阴经D足少阳经E手太阳经正确答案:A57.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A头顶B头后C侧头部D面颊部E额部正确答案:D58.肺主治节是指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B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D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E肺对津液的调节作用正确答案:C59.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脾经B肝经C肾经D胃经E心包经正确答案:A60.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A心肝肾B心脾肾C脾肝肾D脾肺肾E脾胃肾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20分)1.下列各项中,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佐金平木法D金水相生法E壮水制火法正确答案:A,B,D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E传变性正确答案:ABC,D3.瘀血的致病特点包括A易于阻滞气机B影响血脉运行C影响新血生成D病位固定E病证繁多正确答案:A,B,C,D,E4.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A.调节呼吸B调节气机C调节津液输布代谢D调节全身阴阳E调节血液运行正确答案:ABC,E5.通因通用的治法适用于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B食积腹泻C肾气不固的小便清长D瘀血引起的出血E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正确答案:B,D,E6.肝藏血的生理意义包括A贮藏血液于肝内B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分配C调节水液代谢平衡D防止出血E魂神有所依舍正确答案:A,B,D,E7.脾气主升,主要表现在A配合胃腐熟水谷B上输水谷精气于心肺、头目C在体合肉,主四肢D维系脏器位置的恒定E运化水液正确答案:B,D8.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E暑邪正确答案:ABC9.“气为血之帅〃包括的内容有A气能生血B血能载气C气能行血D气能载血E气能摄血正确答案:AeE10.偏阳质者A易感风、暑、热邪B易感寒湿之邪C耐寒D耐热E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正确答案:AeE三、判断(每题2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20分)1.反治法不属于致病求本法则的范畴正确答案:错误2.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2_真题无答案-交互

中医基础理论-2_真题无答案-交互

中医基础理论-2(总分52, 做题时间90分钟)A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虚损病变表现为闭塞不通征象,用补益方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哪一项( )•A.虚则补之•B.补其不足•C.功补兼施•D.塞因塞用•E.补虚泻实SSS_SIMPLE_SINA B C D E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C.泻热之法,调整阳的偏盛•D.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E.以补阳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SSS_SIMPLE_SINA B C D E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性产物( )•A.瘀血•B.痰饮•C.结石•D.积食•E.血瘀SSS_SIMPLE_SINA B C D E4.劳力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肺•B.心脾•C.脾胃•D.脾肾•E.肝肾SSS_SIMPLE_SINA B C D E5.合病是指( )•A.多部位同时受邪•B.表证未罢又见里证•C.寒湿合邪而侵人•D.经脉间病证传变•E.湿热合邪而致病SSS_SIMPLE_SINA B C D E6.寒性病变表现出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 ) •A.用寒远寒•B.用热远热•C.逆者正治•D.热者寒之•E.寒者热之SSS_SIMPLE_SINA B C D E7.湿邪、寒邪共同的致病特征是( )•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黏腻重浊•D.凝滞吸引•E.易袭阳位SSS_SIMPLE_SINA B C D E8.药邪与医过相同的致病特点是( ) •A.导致中毒•B.情志波动•C.加重病情•D.阻滞气机•E.蒙蔽心神SSS_SIMPLE_SINA B C D E9.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 •A.心脾肝肾•B.心肺脾肾•C.肝胆脾肾•D.肺脾肝肾•E.心肝肺肾SSS_SIMPLE_SINA B C D E10.下列属于药邪致病特点的是( ) •A.情志波动•B.阻滞气机•C.变生他疾•D.蒙蔽心神•E.炮制失度SSS_SIMPLE_SINA B C D E11.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 •A.风邪•B.燥邪•C.火邪•D.暑邪•E.疬气SSS_SIMPLE_SINA B C D E12.阳盛格阴的病理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B.阳损及阴•C.真热假寒•D.重阳必阴•E.真实假虚SSS_SIMPLE_SINA B C D E13.结石多发于( )•A.六腑•B.心肺肝肾•C.脾胃肾膀胱•D.肝胆肾膀胱•E.肝肾脾胆SSS_SIMPLE_SINA B C D E14.悲忧过度主要损伤的脏腑是( )•A.肝•B.心•C.脾•D.肺•E.肾SSS_SIMPLE_SINA B C D E15.下列哪项不属于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 ) •A.热盛•B.大汗•C.多尿•D.脏腑气化功能减退•E.气滞SSS_SIMPLE_SINA B C D E16.证候虚实的“实”是指( )•A.体质壮实•B.正气旺盛•C.邪气亢胜•D.病邪内生•E.外邪侵袭SSS_SIMPLE_SINA B C D E17.寒邪的性质是( )•A.其性开泄•B.其性重浊•C.其性凝滞•D.其性黏腻•E.其性干涩SSS_SIMPLE_SINA B C D E18.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治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热邪•B.风邪•C.疬气•D.寒邪•E.湿邪SSS_SIMPLE_SINA B C D E19.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引起发病取决于( )•A.邪气性质•B.正气盛衰•C.禀赋强弱•D.感邪轻重•E.邪正胜负SSS_SIMPLE_SINA B C D E20.《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2)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2)

阶段的主要矛盾。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
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2)联系: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
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
不同证候。

症状
❖病


体征
若干
3.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
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
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
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
2、症、证、病、三者关系
(1)区别:
❖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 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
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
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 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 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 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mechanism of 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1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孙婷 (2)

《中医基础理论》---孙婷  (2)

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 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 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 水之上源”。
肺气宣发 全身、皮毛 充养、润泽和护卫 向上向外 皮肤汗孔 排出体外(汗) 水 液 肺气肃降 体内脏腑组织器官 充养、滋润 向下向内 下输于肾 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排出体外(尿)

生理意义— 脾统血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 条件之一。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病理意义:

运化无力
肌衄
出血
2.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是呼吸的门户。鼻 孔是清气和浊气出入的通道,是肺系最外 端,具有通气功能,所以说“肺开窍于 鼻”。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 上通于喉,是清浊之气出入 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3.肺在志为忧(悲)

肺之志
忧 悲
悲、忧均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 化或情感反映,但过度悲哀或过度 忧伤,则属于不良的情绪变化,有 碍身体健康。
肺的生理联系
肺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肺在志为忧(悲)
肺在液为涕
肺气与秋气相通
1.肺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 一身之表,为抵御外邪的屏障。

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通明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 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气 的充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心主神志—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功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 生命活动。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习题2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习题2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习题21 .生理病理2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3 .化生和贮藏精气4 .受盛和传化水谷5 .肾阴肾阳6 .后天气血生化7 .脾升胃降8 .血液充盈心气充沛9 .舌色脉象10 .腑奇恒之腑11 .宜发肃降12 .肝为刚脏肝主升发13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14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15 .脾肾16 .血脉藏神17 .先天封藏18 .运化食物运化水液19 .耳二阴20 .疏泄藏血21 .通降22 .胆23 .胆24 .胃25 .主通降喜润恶燥26 .小肠27 .大肠28 .大肠2Q .三焦30 .沤渎31 .脑32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33 .胆34 .血液生成血液运行35 .心火肾水36 .气机升降的调节37 .水液代谢呼吸运动38 .肾阳39 .肺脾肾40 .肺肾41 .呼纳42 .主根43 .脾肺44 .脾肺45 . D 答案分析: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46 . D 答案分析:五脏的功能特点是化生贮藏精气,精气对人体起到重要作用,故宜藏不宜泻。

直脏所藏精气宜充满、不宜呆实,精气不断运作,才能维持五脏正常生理功能。

47 . C 答案分析: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可体现在形态上,也可体现在功能特点上。

中医学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主要依据了三者不同的功能特点。

48 . C 答案分析:化生贮藏精气是五脏的功能特点,受盛传化水谷是六腑的功能特点,故此项最能说明脏与腑的区别。

49 . D 答案分析:胆虽为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的范畴。

50 . D 答案分析: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51 . A 答案分析:心藏神的功能建立在心主血脉的基础之上,因为血液是神志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52 . D 答案分析:心气通于夏。

53 . C 答案分析: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是判断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的客观指征,相对而言,爪色与心主血脉关系最不密切。

54 . A 答案分析: ( 灵枢,邪客》提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病因 二、内容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二、内容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久病居寒 过服寒凉 气虚发展 年高火衰
阴寒内生 阳气
形寒肢冷,口淡不渴, 面色 白,舌苔白滑。
亏虚
尿清便溏,神疲气短,
温煦推动↓
舌淡体胖,脉虚沉迟。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四)阴虚证
1.含义: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 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热病之后 杂病耗阴 情志房劳 过服温燥
虚火内生
络脉 浮络
孙络
连属 十二经筋 部分 十二皮部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1.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
双桥镇卫生院
韩雨妍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防治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
十二正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 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 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三)阳偏衰
1.含义: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 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
疠气
1.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 外感病邪。
第五节 病因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第五节 病因
病理产物
1.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 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2.种类: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 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血 为主。
2.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 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
既病防变二方面。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2.内容: (1)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
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血液 亏虚
血不荣上——面唇睑舌浅淡(淡) ——头晕、眼花(晕)
血不养经——肢麻、肤涩、甲淡(肝血) 血海失充——经少、色淡、脉细(细) 血亏气少——神疲、脉弱(弱) 血不养心——心悸、多梦(心血)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五)血瘀
1.含义:瘀血内阻,血行不畅。 瘀血的定义: ① 离经之血,存积体内 (《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 ② 不畅之血,失却功能 (《金匮要略》:“内结为瘀血”。)
1.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
情郁气机阻滞 病理产物滞塞 脏虚寒凝气滞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气窜游走—走窜(轻重,部位不定)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四)血虚
1.含义: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劳神太过 瘀血不去 精不化血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第六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精气夺则虚
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
方面着手。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

调摄精神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避免不良刺激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节度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一)气虚
1.含义: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 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
久病重病 劳累过度 年老脏弱 元气自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元气亏虚 机能减退
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 神疲懒言(疲)
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 头晕目眩
血行乏力——脉虚无力(虚) 卫表失固——自汗 劳则耗气——动则加甚
三、气、血、津液失常
(六)痰证
1. 含义:
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
候,是为痰证。
外感六淫 饮食不当 内伤七情 过逸少动
肺脾肾脏 气化失常 凝聚成痰
痰浊阻肺—咳嗽,胸闷,咯痰 痰浊中阻—脘痞,纳呆,泛恶 痰停局部—瘰疬,瘿瘤,乳癖,核块 痰蒙清窍—头晕,目眩 痰蒙心神—痰鸣神昏,癫,狂,痫 痰浊内阻—体肥、苔腻、脉滑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2)体表标志法 3)手指比量法 4)简便取穴法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 骨之间长度,折量为 一定的分寸,用于腧 穴定位的方法。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2)体表标志法
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
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 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 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五)燥邪
1.含义: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五)燥邪
干涩伤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 燥易伤肺——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 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 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 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一)阳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 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 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2.原理: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 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第五节 病因
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
阴液亏虚 机体失养
潮热盗汗,颧红烦热 舌红或绛,脉数或疾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便结尿黄,脉细少苔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五)亡阳证
1.含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
阳虚寒盛 伤阴过度 毒瘀痰阻
阳气虚脱
卫表不固——冷汗淋漓,汗稀质清 阴寒内盛——四肢厥冷,面白舌淡 固摄推动↓—息微神萎,脉微欲绝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三)暑邪
阳邪炎热——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 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 暑多夹湿——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四)湿邪
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 外邪称为湿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四)湿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二)寒邪
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 的外邪,称为寒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二)寒邪
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 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 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三)暑邪
1.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六)火邪
1.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 邪,称为热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六)火邪
火性炎上——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 耗气伤津——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 生风动血——出血、动风(项强、抽搐) 扰乱心神——神乱(烦躁、神昏、狂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