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六)火邪
1.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 邪,称为热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六)火邪
火性炎上——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 耗气伤津——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 生风动血——出血、动风(项强、抽搐) 扰乱心神——神乱(烦躁、神昏、狂乱)
第五节 病因
第五节 病因 二、内容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二、内容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2.致病特点:
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 疾病的发生。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二)寒邪
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 的外邪,称为寒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二)寒邪
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 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 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三)暑邪
1.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1.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分类: 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 和任、督脉的腧穴。 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 腧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 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一)气虚
1.含义: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 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
久病重病 劳累过度 年老脏弱 元气自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元气亏虚 机能减退
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 神疲懒言(疲)
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 头晕目眩
血行乏力——脉虚无力(虚) 卫表失固——自汗 劳则耗气——动则加甚
2.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Baidu Nhomakorabea
1. 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
既病防变二方面。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2.内容: (1)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
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阴液亏虚 机体失养
潮热盗汗,颧红烦热 舌红或绛,脉数或疾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便结尿黄,脉细少苔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五)亡阳证
1.含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
阳虚寒盛 伤阴过度 毒瘀痰阻
阳气虚脱
卫表不固——冷汗淋漓,汗稀质清 阴寒内盛——四肢厥冷,面白舌淡 固摄推动↓—息微神萎,脉微欲绝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 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 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 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一)阳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 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 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
肉纹理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 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 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 节之间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3)手指比量法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1.含义: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
点。 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久病居寒 过服寒凉 气虚发展 年高火衰
阴寒内生 阳气
形寒肢冷,口淡不渴, 面色 白,舌苔白滑。
亏虚
尿清便溏,神疲气短,
温煦推动↓
舌淡体胖,脉虚沉迟。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四)阴虚证
1.含义: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 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热病之后 杂病耗阴 情志房劳 过服温燥
虚火内生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二)气滞
1.含义: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 滞、运行不畅。
情郁气机阻滞 病理产物滞塞 脏虚寒凝气滞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气窜游走—走窜(轻重,部位不定)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三)气逆
1.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
情郁气机阻滞 病理产物滞塞 脏虚寒凝气滞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气窜游走—走窜(轻重,部位不定)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四)血虚
1.含义: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劳神太过 瘀血不去 精不化血
三、气、血、津液失常
(六)痰证
1. 含义:
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
候,是为痰证。
外感六淫 饮食不当 内伤七情 过逸少动
肺脾肾脏 气化失常 凝聚成痰
痰浊阻肺—咳嗽,胸闷,咯痰 痰浊中阻—脘痞,纳呆,泛恶 痰停局部—瘰疬,瘿瘤,乳癖,核块 痰蒙清窍—头晕,目眩 痰蒙心神—痰鸣神昏,癫,狂,痫 痰浊内阻—体肥、苔腻、脉滑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六)亡阴
1.含义: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现 的危重证候。
久病阴亏 热盛伤津 汗泻吐伤 大量出血
阴液 欲绝
液随汗脱——汗热而粘,如珠如油; 机体失养——口渴欲饮,尿少肤皱,
唇舌干燥,呼吸急促。 阴竭阳亢——恶热肢温,脉细数疾。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疠气
1.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 外感病邪。
第五节 病因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第五节 病因
病理产物
1.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 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2.种类: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 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血 为主。
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 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 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五)燥邪
1.含义: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五)燥邪
干涩伤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 燥易伤肺——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第六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精气夺则虚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三)暑邪
阳邪炎热——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 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 暑多夹湿——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四)湿邪
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 外邪称为湿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2.致病特点:
(四)湿邪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五)血瘀
外伤跌打 瘀血蓄积 气滞血瘀 瘀血 气虚血瘀 内阻 血寒脉凝 血热煎熬
气血不通→疼痛(针刺、固定拒按、夜重) 瘀积不散→肿块(表:青紫瘀块;内:腹内肿块) 血不循经→出血(血紫暗有块,瘀斑,瘀点) 血行艰涩→色脉(面黧唇青舌紫,肤涩,脉涩)
第六节 病机
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胃、 胆、肾等。
第六节 病机
概念
1.概念: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 2.分类: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
第六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1.含义: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 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2.虚实病机:
第六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2)体表标志法 3)手指比量法 4)简便取穴法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 骨之间长度,折量为 一定的分寸,用于腧 穴定位的方法。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2)体表标志法
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
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
方面着手。
第七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

调摄精神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避免不良刺激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节度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中医基础理论
双桥镇卫生院
韩雨妍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防治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
十二正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2.原理: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 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第四节 经络 耳穴
第五节 病因
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
络脉 浮络
孙络
连属 十二经筋 部分 十二皮部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1.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血液 亏虚
血不荣上——面唇睑舌浅淡(淡) ——头晕、眼花(晕)
血不养经——肢麻、肤涩、甲淡(肝血) 血海失充——经少、色淡、脉细(细) 血亏气少——神疲、脉弱(弱) 血不养心——心悸、多梦(心血)
第六节 病机 三、气、血、津液失常
(五)血瘀
1.含义:瘀血内阻,血行不畅。 瘀血的定义: ① 离经之血,存积体内 (《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 ② 不畅之血,失却功能 (《金匮要略》:“内结为瘀血”。)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 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 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第六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三)阳偏衰
1.含义: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 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