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批判与开新:严复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启示

批判与开新:严复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启示

··随着“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等理念的提出,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和评价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焦点和关注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首先表现在几千年来程式化了的制度和体系化了的理论形态中,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方面1〇。

传统文化观就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受到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以及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严复曾于1853—1866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传统启蒙教育,又有在新式学堂学习和留学英国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经历。

由于与同时代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清季输入欧化的第一人”严复的思想和观念中深深蕴含着中国文化。

一、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于同为亚洲、昔日为中国“属国”的日本,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让曾留学英国了解了进化论、自由民主等进步学说的严复,更加清醒地看到了中国战败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已走向“颓堕蠹衰朽堕落”2〇,于是严复以“宁负发狂之名,决不能喔咿嚅唲”3〇的坚决态度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

他写下并翻译了一系列抨击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介绍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政论文章和思想著作,其中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方面批判。

(一)世界观层面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严复批判了中国传统哲学静止和循环的世界观。

在中西关于古今关系的认识上,与西方哲学主张“力今胜古”相反,中国古代哲学“好古”,主张“天不变,道义不变”,诸如老子的自然哲学追求“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理想,孔子的道德哲学以“吾从周”为政治、文化追求。

就中西关于历史发展秩序的认识,西方哲学主张“日进论”,而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的是“静止的循环论”。

对此,严复批判说:“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进化之极则”4〇。

正是在这种循环观念的支配下,封建统治者得以更加便于对百姓进行思想上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说的确达到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但也正是因为此,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

严复的民族精神观念与文化批判

严复的民族精神观念与文化批判

严复的民族精神观念与文化批判严复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文化良心”,他提出了许多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鲜明地表现出了其独特而深刻的民族精神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反思现代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民族精神观念严复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精神产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历史传统和精神气质,同时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身份和尊严的基础。

他强调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人民身份认同的符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因此,他提出了“国家文化之最大责任在于守护文化之基层,以使各族性命相存”的观点,即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实现不同民族和谐共生、和平发展。

严复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和使命。

“时人既不敬自己的祖先,亦无衷自己的后裔,率皆投机取巧之徒,借楼台玉宇、文墨飘洋,谓之诗人文士,不知是为智慧之王道,抑为市井之吸金长钱”,他认为当代文化界的问题,是缺少真正的道德和良知,以致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内核,追逐功利和虚浮的东西,导致文化缺乏独立性和自我创造性。

二、严复的文化批判严复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批判方法,即“反传统、崇质朴”,主张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其中的陈旧和僵化,推崇质朴、自然与真实。

他的文化批判主要围绕着古文、古诗、古乐、古制四个方面,发表过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

其中,严复对古文的批判尤为深刻,他认为“文立而世治,文衰而世乱”,反对那些空洞、华丽、自我陶醉的文风,提倡“实名实姓,直抒胸臆”的写作原则。

他对于古代汉语文法也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文不讲法,声色无味”,主张“文必避俚俗,而起于心性,动于情思,始能感化人心,流传不绝”。

同时,严复还关注古诗、古乐和古制的审美与价值评判,尤其强调以诗为体、以乐为用、以制为政。

他反对那些声色犬马的诗文,推崇意象鲜明、意蕴深刻的诗歌,并提倡以音乐表达情感。

严复故居参观感想

严复故居参观感想

严复故居参观感想
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对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参观福州的阳岐村严复故里,感受到严复故居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也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严复故居坐落在福州市阳岐村的乌龙江畔,这里原本是严复的家乡,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故居内部的展览详细介绍了严复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严复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严复故居的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故居内部的装饰和布置也较为简单,但处处体现出严复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

参观故居,不仅可以了解严复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果,更可以感受到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这对于我们当代年轻人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除了严复故居,阳岐村还有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如午桥等。

午桥是福州市仅存的北宋驿道古迹之一,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整。

在阳岐村漫步,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村庄内外都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玉屏山庄等,这些都是阳岐村的重要文化遗产。

阳岐村严复故里是一处非常值得参观的地方,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变革,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观故居和村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人
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和学习过程。

严复传统文化观探究

严复传统文化观探究

严复传统文化观探究作者:林润华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严复在中国近代社会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去向和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复传统文化观致力于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时代认同与价值取向,尤其是努力引介西学,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和观念变革,有的放矢地改造落后的封建传统文化和陈腐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择优互补的历史进程,构建了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关键词:严复;文化观;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31-04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和总结提升,是民族进步和复兴的向征。

多年来学术界关注文化研究,从多角度、跨时空,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的广袤内涵和价值取向,阐析各时期非凡人物的思想主张,汲取其中有益的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回顾和演绎严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认同与取向,则可略窥见一斑。

在中国近代社会风云际会的动荡岁月中,作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取向和构建,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一甲午战后,中国海疆洞开,列强虎视鹰瞵,士大夫抱残守缺,国家民族危如累卵。

目睹国家民族深重灾难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严峻现实,严复努力扫除封建思想障碍,引介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第一次既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传播进化论,以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严复首先批判“中体西用”的陈腐论说。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关于“中体西用”,一般人都说是洋务派的举足轻重人物张之洞所发明。

这说法未必准确,因为早在张之洞之前的冯桂芬、郑观应和孙家鼐等有识之士都曾述及“以中学为本,辅以西学”的言论,那其间多少都含有“中体西用”的论调,而沈寿康讲得更明确:“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

当然,论述更多更明确的是这以后的张之洞。

他在《劝学篇》中阐明:“新旧兼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严复晚年思想变与不变的历史学分析——以其政治、文化观变迁为中心

严复晚年思想变与不变的历史学分析——以其政治、文化观变迁为中心
念。[
和学术思想 , 产生 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陈宝琛 曾这样评价 严 复 :君 于学 无 所 不 窥 , 中外 治 术 学 理 , 不 究 其 原 委 , 其 “ 举 靡 择
失得 , 明而 会通 之 , 十年 来 治西 学 者 , 其 比也 ” 。正 是这 证 六 无 …
从政治倾向与主张者 , 晚年严复呈现 日益保守的历史性
需 要 。 也正 是 从 严 复 晚 年 的政 治 倾 向 激进 尽 失 , 守 凸 显 这 个 保
作为分析其思想变化的重要切入点的。


变 : 年严 复 渐 趋 “ 晚 回归传 统”
应 当说 , 关于严 复思想 的变化问题 , 在学 术界一直存在着 很大的争议 。总体看来 , 严复先后经历 了“ 执西用 中” “ 、体用并 学” 执中用西 ” 和“ 三个 阶段。 尤其是 , 晚年严复的思想相对于其 早年激烈地批判 旧学 、 宣传西学 、 为维新 变法 张 目而言 , 日趋保
再 加 上 欧 战 爆 发 、 方 资 本 主 义 文 明 的弊 病 暴 露 无 疑 , 得 严 西 使
位开 中国近代 中西文化比较之滥觞 的严 复, 当我们追 寻其思想
演变 的 轨迹 时 , 常 感 到 其一 生凡 “ 常 三变 ” 特 别 是其 晚年 的思 。
想渐趋“ 回归传统 ”给世人留下“ , 巨变” 的印象。这也使得严复 成为 中国近代史上褒贬不一 、 耐人寻味的历史人 l r n i oyV s n T e r) ut eA dH s r io ( h o u t i y Sp 20 e. 09
严复晚年思想变 与不变的历史学分析
以其政治 、 文化观变迁为 中心

[ 摘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严复是中国近代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对后来的学者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和演变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一无二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严复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对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平等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严复对于人类的思维和理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被充分发挥和利用。

他提倡独立思考和自由思维,反对盲从和墨守成规。

他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他对人类思维的独到见解,对后来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严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学者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以及重视人类思维和理性的重要性。

严复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严复观后感400字

严复观后感400字

严复观后感4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严复观后感的主题与核心观点三、严复的生平及其贡献四、严复观后感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严复的纪录片。

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在民族觉醒、倡导改革、传播先进思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严复的生平深入了解,我对他的观后感油然而生。

严复观后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传承与创新”。

严复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仅关注国家命运,还积极寻求救国之路。

严复认为,要振兴民族,首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他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还强调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严复的生平充分体现了他观后感的核心观点。

他翻译了大量西方名著,将先进的思想引入中国,激发民众觉醒。

他还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懈努力。

严复本人在学术领域不断求新求变,力求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他的贡献和精神风貌,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严复观后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与严复时代有很大差别,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应当学习严复的精神品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严复观后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与奉献。

严复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弘扬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大师严复的思想主张

国学大师严复的思想主张

国学大师严复的思想主张严复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著名国学大师,那么严复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严复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严复的思想主张曾经被中国总理李克强参观故居的严复,是什么吸引了总理在考察期间要去他的故居拜访呢。

原因就是严复的思想主张。

虽然严复已经过世多年,是上个世纪的人物,但严复的思想主张一直影响至今。

严复的思想主张究竟是什么,能让这么多年后的人们还深深敬佩。

严复是1854年出生在福建中药世家的普通小孩。

他早年放弃旧社会的科举,出国留学过,是当时中国第一批留洋派的人物之一。

也是因为看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幸福,与当时陷入沉沦的中国,激发了他想要唤醒国人斗志的心。

严复是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开始先自己着笔写了《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

后来他觉得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那一套思想很值得借鉴,于是他便开始了翻译国外著作的道路。

慢慢将人们的视野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上。

在1898年严复接触到赫胥,对他的著作赫胥感到十分震惊,那不是中国正需要的醒人观点吗。

他开始翻译《天演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知道的。

严复是个维新派思想家,他反对一成不变,知道跟着环境变化的必要性,重要性。

严复的思想主张深深影响了当时一度低沉的中国人民。

在戊戌变法后,他就将自己投入在翻译西方思想文化的事情中,为将正确的思想主张弘扬出去。

严复的生平简介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

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

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

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

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

严复“会通中西”文化观及其价值意蕴

严复“会通中西”文化观及其价值意蕴

第42卷第10期2020年10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Vol. 42, No. 10Ocy 2020严复“会通中西"文化观及其价值意蕴程福根(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摘 要:鸦片战争以后,“会通中西”成为整个近代以来文化的主题。

在爱国心、丰富人生游历活动等因素的驱使下,严复提出“会通中西”文化观是“归求反观”的融通性文化观,也 是“不枯守其旧,又不盲随于新”的批判性文化观,更是“苞中外而计其全”的开放性文化观。

这种思想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严复;会通中西;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80X (2020) 10 -0007 -06YAN F=)s Attitudes Towards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Value ImplicationsCHENG Fu - ge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117 , China )Abstract : Aftrr thr opium war , thr Integr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becymr thr themr of modem cul-turr. WitW patwotism and rich life experiences , Yanfu proposed the thought that inWgm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integm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m is the cultural viewof # mtuming to the west " . The int-gration betwen Chinese and Westem is alse the c OU cc I cultural view of # not only keeping the old but alse not blindly following the new" .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m is an open cultural view of # ccvering the whole of China and the mse of the world " . This kind of thought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velue te the cultural con-etmuction otthenewema.Key words : YANFu ; the Inter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m ; traditional culture ; foreign culture近代以降,“会通中西”是整个近代以来文化 的主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忧患意识纷 纷寻找中国文化出路的问题。

严复的中西文化观述略

严复的中西文化观述略

岸的开放以及关税主权的丧失使越来越多
二、严复中西文化观的嬗变
的影响。然而,在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之后,
的西方人进入中国领地,并为西方抢夺式的
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严复开始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逐
不公平对华贸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中西方 早期他反对顽固守旧,力主变法维新。他翻 渐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转变为推崇。此时的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严重阻碍了社 艺等方面,还要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他 法运动的官员都被处决。由于严复的变法主
会经济发展;三是军事装备落后,军队腐朽 认为,西方富强之根本在于民主、科学,只有 张及观点并不过于激进,且未参与实质性政
溃烂。入关时骁勇善战的清军在嘉庆年间已 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民主与科学理念,才能将 治运动因而幸免于难。此后的多年间,严复
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探讨还要从传统的辽 五间为正房,高台房座石条镶边,青砖小瓦, 放眼整个沈阳城内外,南关的王家大院,西
宁民居建筑说起。
硬山到顶,前后围廊,附建东西耳房。东西两 关回回营的杨家大院,东关的津桥大院等都
一、传统的辽宁民居建筑
厢各五间,分由家人居住。所有房屋青砖抹 是有名的大杂院。

传统的辽宁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明清
后文忠堂府豪宅渐次衰败,至清亡颓倾。 苇笆或秫秸,上覆稗草,铺置平整,久经风
是就地取材,常用的材料有砖、瓦、石材、土
恒知府宅第是位于沈阳大东关的一处 雨,草作黑褐色,修洁朴素”[2]2278。乡民为了节
坯、木材、草等。在地域上,由于年降水量不 名人居室。主人恒泰,满族,正黄旗人。道光 省造房成本有的用坯土砌墙,有的房屋前脸
现变法维新。他批判封建传统
一、严复中西文化观产生的背景

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严复,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的思想与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严复精神,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至今仍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严复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精神:严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

2.科学精神:严复提倡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反对封建迷信和教条主义。

3.民主精神:严复主张民主政治,提倡平等、自由、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4.教育精神:严复关注教育改革,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严复精神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严复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2.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严复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3.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支撑:严复的民主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严复的教育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三、严复精神的实践意义1.提高全民族素质:学习和弘扬严复精神,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促进社会和谐:严复精神强调民主、平等、自由,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严复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有助于我们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4.增强国家软实力:严复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弘扬严复精神,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总之,严复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编创慧眼识严复的历史意义

编创慧眼识严复的历史意义

编创慧眼识严复的历史意义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实践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首先,严复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倡“文学革命”,倡导改革汉字等作为现代通用文字。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变革和创造新的文化形式。

其次,严复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他曾任学生会会长,乃至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

在严复的影响下,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骨干力量。

最后,严复在文化思想和政治实践上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可贵的贡献。

他不仅引导了一代人走向开明进步,更在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也成为了中国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之,严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实践都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丰富了中国社会的
文化、政治和历史面貌。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严复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通过将西方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如下:
首先,严复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深重危机,以及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局限性。

因此,他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以期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西方,才能够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的状态。

这种开放和进步的态度,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严复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

他不仅将西方的学术著作翻译成中文,还对翻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一标准至今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通过他的翻译,中国人得以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最后,严复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科学和民主思想,强调个性自由和社会进步。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超前的。

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从严复身上,我深刻感悟到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交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也认识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严复的远见卓识、深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总之,严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学习和了解严复的思想和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我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是多方面的,他的学识广博、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等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严复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典籍,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赤壁赋》、《醉翁亭记》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学识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还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将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严复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先驱者。

他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尊重个人的思想和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呼吁人们要有自由的思想和行动。

他的思想开放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严复还是一位勇于创新的改革者。

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主张,主张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推行新的教育体制,以培养有用的人才。

他的改革思想在当时可谓是非常激进的,但他却始终坚定地推动着改革的进程。

他的改革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严复是一位有着广博学识、开放思想和勇于创新的重要人物。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地追求知识,开放思维,勇于创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严复_天演论_的误解_赵文龙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严复_天演论_的误解_赵文龙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严复5天演论6的误解p赵文龙在中国近代文化上,严复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他的贡献在于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在中华民族/危机存亡0之秋提醒人们要奋发图强,抵御外侮,并提出了具体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具体主张。

尽管严复并未积极参与后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但是在维新派早期的宣传和舆论准备工作中,严复的作用确是不可替代也不容抹杀的。

严复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政治论文,如在天津5直报6发表的5原强6、5辟韩6、5救亡决论6、5论世变之亟6等文章,以批判封建的政治制度及其文化意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曾留学英国、熟悉西方的政治经济情况的优势(这一优势在维新运动中也只有严复具备),大量翻译西方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5原富6(世界名作5国富论6)、孟德斯鸠的5法意6(世界名作5论法的精神6)、斯宾塞的5群学肄言6等八部西方哲学著作,较系统的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社会学说,使中国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许多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就是以严复介绍的西方哲学和政治学理论作为自己变法的理论根据的。

也正因为如此,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也无可质疑的。

在严复所著所译的所有著作中,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当属5天演论6,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正是这部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造成巨大影响的5天演论6,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却多有误解。

现分述如下,以就教方家。

一、名称理解之误此书的原作名称是5生物进化与伦理及其他6,作者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赫胥黎。

严复意译了其中的前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附加了许多按语以阐发自己的见解。

5天演论6这个名称是严复自己命名的。

翻译是二次创作,作品的名称和原作有较大的出入毫不奇怪,最早提出翻译原则为/信0/达0/雅0的严复深谙此道。

有时名称的二度创造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这部作品甚至给原作增色,严氏翻译的许多作品都具备这一特色。

根据材料概括严复的基本认识

根据材料概括严复的基本认识

根据材料概括严复的基本认识严复是17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在他的文献《爱莲说》中,体现了严复独特的人生观、美学观以及政治理念。

下面将从47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严复的基本认识。

一、严复强调人生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随波逐流。

三、严复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张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四、他强调坚持真理,追求知识和智慧,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严复主张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力。

六、在美学观上,严复认为人应该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崇尚含蓄、典雅的艺术表现形式。

七、他倡导对自然和人文界的生态环境负责,主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八、严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他主张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轻易批评和指责他人,要善待他人。

十、严复强调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滋养和表达。

十一、他提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有力动力。

十二、严复倡导自由思想,反对迷信和偏见,主张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十三、他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十四、严复认为政治应当以民本为本,政府应当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十五、他强调法治和民主,主张建立规范的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制度。

十六、严复主张政府要加强民主监督,让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十七、他认为政府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府的责任。

十八、严复反对腐败和权力滥用,主张建立廉洁政府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十九、他提倡公平正义,要求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

二十、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应当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主张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

八年级上册历史严复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严复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严复知识点历史学家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了解严复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和文化传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有关严复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严复的生平严复(1854年-1921年),字复之,号复庵。

江苏无锡人。

他曾经担任过秀水书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京师大学堂等多所学校的教职。

他不仅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爱国活动。

他的著作包括《春闺梦》、《醒世恒言》等。

二、严复的思想1. 中西文化的交融严复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文化传承者,他认为中西文化要相互交流和融合。

在他看来,中西文化的交流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他提出“民智上升”、“舶来品”的概念,强调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教育改革严复努力推动教育改革,他提倡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他主张“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教育理念,并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模式。

三、严复的爱国心严复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他曾经参与“戊戌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坚持维护民族尊严和社会公正。

他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严复的影响严复的影响深远,他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的著作广泛流传,并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铺平了道路。

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严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教育改革、爱国情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了解他的思想和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近代历史。

严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

严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

严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严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严复生于18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外族侵略和内部动乱不断,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严复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相信对于严复这位文化巨匠对中国民族复兴所起到的贡献,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严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以掌握汉字和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主要特征。

而严复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他不仅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还通过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严复曾为中国翻译了荷兰著名学者睿格谟所著的《自然神论》,这一翻译成果不仅有利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理解,而且也为中国思想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严复的思想和理念,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严复对中国国家精神的塑造严复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打磨出了一种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和精神风貌。

此外,严复还提倡“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呼吁中国人以团结、勤奋、高尚的精神面貌奋发向前。

这些思想理念与文化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国家精神。

“大团结”与“自强不息”的理念,奠定了中国人的团结协作与自我发展的两个基本支柱,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三、严复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在严复的眼中,中国正面临着内外部影响的多重挑战。

他深信文化创新和改革,是中国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他提倡的文化“大乱中求进步”的思想,激励中国人在自我保护和民族复兴的现实中不断前行,助力中国社会积极进化和改革。

严复的思想和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智识层和知识阶层,推动了中国向更加开放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严复给我们的启示

严复给我们的启示

严复给我们的启示严复,这可是个超酷的人物呢。

他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的旧思想和新思潮。

一、严复的翻译工作严复翻译了好多西方的著作,像天演论。

这可不得了,他把西方那些先进的思想,用一种中国人能理解的方式给带进来了。

他翻译的时候肯定特别用心,那些拗口的西方理论,被他转化成了我们能看懂的文字。

这就告诉我们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学会转化,就像严复把西方知识转化成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内容一样。

而且啊,他的翻译工作也让当时的中国人开了眼界,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思想呢。

这就好比我们在大学里,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能理解和运用的东西。

二、严复的思想传播严复传播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冲击很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的观念,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中国该怎么在世界上立足。

他就像是一个吹哨人,唤醒了很多还在沉睡的中国人。

这启示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我们有好的想法或者见解,也要勇敢地分享出来,说不定就能像严复一样,给周围的人带来启发呢。

我们在大学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者小组讨论的时候,不要总是沉默,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大家一起进步。

三、严复对待文化的态度严复虽然引进西方思想,但他也没有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这就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尊重传统文化,不能因为追求新事物就把老祖宗的东西都扔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去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严复就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在大学的文化氛围里,有来自各地的同学,带来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就可以像严复对待中西文化那样,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严复给我们的启示可多着呢,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对待文化方面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作者:陈光裕郑晓峰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7期关键词高考天津卷,文综,严复文化观,历史分析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42-05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评价、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在各类历史考试命题中,似乎并不是太新颖的主题。

但是,在具体的、变化的、有差异的对中西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评判的历史情境中,考查考生调动学科素养、能力和意识,对史学界已有对中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进行再认知、再评价,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标准与当今时代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行正确、合理的阐释与表达,就可能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科能力考查方面不落俗套,使之在看似寻常无奇之中显现新意。

这就是2018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第13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目标所在。

试题如下: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

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2: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1)根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3: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1、2,分析材料3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1)材料1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2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完全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一、试题的史学背景依托本试题关联课标和教科书内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两部分,具体落脚的史学内容为严复的学术文化思想及其演变,以及学界的认知、研究与评价。

1.国内学界对严复思想、文化观的一般评价认知。

国内学界对严复的基本定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较全面、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学说和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①1877年严复赴英国留学,并游历法国,直接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学术文化思想,特别研究了英国历史的、现实的政治、法律制度,奠定了他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严复走上“变今”维新的道路。

从思想文化观上看,严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且变化、差异巨大。

从甲午战败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他积极创办报刊,发表系列文章,并花费极大精力翻译以《天演论》为代表的西方学术著作,广泛介绍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以“警世”;②猛烈抨击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提倡新学,主张变法救亡;抨击科举制,主张废八股、倡西学。

这一时期的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把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对立起来”,要人们“改弦易辙,另走新路”,变法救亡,“使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理论基础”,产生巨大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③受进化论影响,在社会变革方式或政治态度上,严复属于“温和”派,主张“渐进”的制度改革和政治革新,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④反对“急进”式的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严复认为“天下仍须定于专制,不然,则秩序恢复之不能,尚富强之可乎?”“吾国形势程度习惯,于共和实无一合”。

⑤从戊戌维新失败到辛亥革命之前,严复没有完全脱离清廷,甚至在清廷担任的职务比戊戌变法失败前更多。

这时严复的思想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日益趋于保守”。

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严复被任命为袁世凯总统府的顾问,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

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时,又被杨度等“强加”列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伴随政治上的守旧、倒退,严复在文化思想上,也发生了转变。

1913年,他发起组织有200余人参加的孔教会,并为首领。

之后,连续发文或演讲,鼓吹尊孔读经,倡导忠孝节义。

1919年“五四”运动时,严复完全抛弃了宣传西学、提倡西学、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革新精神,以維护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的姿态,放言无忌,竭力攻击“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这样,严复即由一个热心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积极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的革新者,变成了一个主张复古的落伍者。

⑦总之,严复的思想文化观具有两重性、矛盾性、复杂性。

如果将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大体划分阶段,则可分作: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时期。

2.《剑桥中国晚清史》对严复思想文化观的学术评价。

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等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⑧将严复的政治主张、思想文化的倾向性定位为“两个主义”,即在政治上的渐进主义和思想上的激进主义。

①前者,即严复的政治倾向和特征,与国内的认知评价大抵相当,认为渐进主义源于严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进化是缓慢的和积累的,不能飞跃前进,这使严复不相信任何激烈变化的奇迹,认为“制度变革”,需要国人“在体质、知识和道德上的改造”,“需要漫长的教育过程”;②后者,即在思想文化观上,指严复认为“中国文化须经历一场彻底的改造这样一种思想上的激进态度”,这种激进发端于他对国家的热切关注,即(在严重民族危机面前)“如何实现共同富强,从而使中国能够在一个猖獗的帝国主义世界生存下去”。

③在此基础上,严复方大力提倡西学,致力于宣传、介绍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并批判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

据此,该著作得出“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把“全部儒学派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该著作的评价观点主要是针对严复在甲午战争至戊戌维新时期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文化特征和倾向,并没有关注到后来严复的演变,并未对严复思想文化观的长时段的、综合整体的评价。

本试题所选史料具有一定典型性。

关于当事人严复的材料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基本反映了严复在本试题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对中西文化的基本认知态度和倾向性;所选《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材料,反映了该著作在学理上对严复中西文化观特征的认知评价。

试题依托这样的材料搭建的问题情境真实,史料支撑充分,逻辑关系适当,不存在学理、逻辑上的矛盾、争议和歧义。

二、试题考查目标及特点本试题依据2018年高考天津卷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针对天津市高中歷史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与趋势,适度渗透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综合考查了围绕中西文化观、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评价认知之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价值观,史料阅读理解能力,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历史时空环境、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理解事物解释说明问题的能力,运用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论证评价观点、阐释观点的能力等。

1.阅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即对本试题提供的三则史料、情境问题及要求,进行正确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通常,凡思想史的史料本身就比较抽象、晦涩。

本题三则材料中的前两则,是关于严复对中西文化认知的、当事人原始文献的片段,行文半文半白,文意和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准确读懂、弄通不太容易,而读懂领会又是本题分析作答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材料1中“今日中国”,“变法”“救亡”,“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必既通西学之后,回归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等,材料2中对“七年之民国”“欧罗巴四年……之血战”,导致“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回观孔孟之道……泽被寰区”的理解尤为重要。

而两则材料出现的时间(空间)信息,即材料1中的1895年、材料2中的1918年,更是准确捕捉严复中西文化“态度”及其变化的关键信息。

只有将材料中由具体年代及严复“态度”(主张)构成的时空做出准确的定位、判断,才能明了试题的问题所在,并指导思维,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解答。

2.史料与观点(结论)、当事人陈述与后人评价的区分辨识能力。

即调动所学知识,尤其是积累养成的历史学科素养,对试题提供的历史材料的属性、内涵做出准确的辨识区分能力。

包括:其一,材料1与材料2的辨识区分。

二者都是当事人严复对中西文化的原始认知、评价态度,但因为历史时空不同、背景有差,严复的认知“态度”发生了一定变化。

这是试题直接考查的内容之一。

其二,材料1、材料2与材料3的史料属性的辨识区分。

试题所给材料情境虽然都在说严复,但材料1、2是严复本人(当事人)对中西文化的原始的认知,属于“原汁原味”的“历史事实”,而材料3,则是后世历史学者对过往历史事物——即严复其人、其中西文化观“态度”的评价观点和结论,属于“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

前者是本来的、相对客观的,后者则是后续的、相对主观的;前者相对稳定不变,后者则可能因为史家研究的视角不同、立场有别,而有所差异。

本题虽然没有就此直接设问,做明确考查,但应该蕴含题意之中,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

3.客观准确地叙述或说明历史事物(事实)的能力。

主要是指依据试题材料情境,将认知对象放在具体历史时空环境条件下,进行具体的、恰当的、准确的认知、叙述和说明的能力。

例如,本试题第(1)题中,首先是依据材料1、2的基本信息,准确说明严复对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及其前后变化;其次,结合两则材料提供的历史信息并整合所学相关历史知识,将严复的“态度”置于两个特定的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下,叙述说明严复“态度”变化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