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

作者:陈光裕郑晓峰

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7期

关键词高考天津卷,文综,严复文化观,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42-05

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评价、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在各类历史考试命题中,似乎并不是太新颖的主题。但是,在具体的、变化的、有差异的对中西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评判的历史情境中,考查考生调动学科素养、能力和意识,对史学界已有对中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进行再认知、再评价,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标准与当今时代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行正确、合理的阐释与表达,就可能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科能力考查方面不落俗套,使之在看似寻常无奇之中显现新意。这就是2018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第13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目标所在。试题如下: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2: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3: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1、2,分析材料3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材料1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2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完全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一、试题的史学背景依托

本试题关联课标和教科书内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两部分,具体落脚的史学内容为严复的学术文化思想及其演变,以及学界的认知、研究与评价。

1.国内学界对严复思想、文化观的一般评价认知。

国内学界对严复的基本定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较全面、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学说和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①1877年严复赴英国留学,并游历法国,直接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学术文化思想,特别研究了英国历史的、现实的政治、法律制度,奠定了他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严复走上“变今”维新的道路。

从思想文化观上看,严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且变化、差异巨大。从甲午战败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他积极创办报刊,发表系列文章,并花费极大精力翻译以《天演论》为代表的西方学术著作,广泛介绍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以“警世”;②猛烈抨击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提倡新学,主张变法救亡;抨击科举制,主张废八股、倡西学。这一时期的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把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

建主义的旧文化对立起来”,要人们“改弦易辙,另走新路”,变法救亡,“使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理论基础”,产生巨大的、积极的社会影响。③

受进化论影响,在社会变革方式或政治态度上,严复属于“温和”派,主张“渐进”的制度改革和政治革新,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④反对“急进”式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严复认为“天下仍须定于专制,不然,则秩序恢复之不能,尚富强之可

乎?”“吾国形势程度习惯,于共和实无一合”。⑤从戊戌维新失败到辛亥革命之前,严复没有完全脱离清廷,甚至在清廷担任的职务比戊戌变法失败前更多。这时严复的思想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日益趋于保守”。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严复被任命为袁世凯总统府的顾问,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时,又被杨度等“强加”列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伴随政治上的守旧、倒退,严复在文化思想上,也发生了转变。1913年,他发起组织有200余人参加的孔教会,并为首领。之后,连续发文或演讲,鼓吹尊孔读经,倡导忠孝节义。1919年“五四”运动时,严复完全抛弃了宣传西学、提倡西学、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革新精神,以維护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的姿态,放言无忌,竭力攻击“五四”爱国学生运动。这样,严复即由一个热心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积极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的革新者,变成了一个主张复古的落伍者。⑦

总之,严复的思想文化观具有两重性、矛盾性、复杂性。如果将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大体划分阶段,则可分作: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时期。

2.《剑桥中国晚清史》对严复思想文化观的学术评价。

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等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⑧将严复的政治主张、思想文化的倾向性定位为“两个主义”,即在政治上的渐进主义和思想上的激进主义。①前者,即严复的政治倾向和特征,与国内的认知评价大抵相当,认为渐进主义源于严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进化是缓慢的和积累的,不能飞跃前进,这使严复不相信任何激烈变化的奇迹,认为“制度变革”,需要国人“在体质、知识和道德上的改造”,“需要漫长的教育过程”;②后者,即在思想文化观上,指严复认为“中国文化须经历一场彻底的改造这样一种思想上的激进态度”,这种激进发端于他对国家的热切关注,即(在严重民族危机面前)“如何实现共同富强,从而使中国能够在一个猖獗的帝国主义世界生存下去”。③在此基础上,严复方大力提倡西学,致力于宣传、介绍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并批判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据此,该著作得出“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把“全部儒学派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该著作的评价观点主要是针对严复在甲午战争至戊戌维新时期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文化特征和倾向,并没有关注到后来严复的演变,并未对严复思想文化观的长时段的、综合整体的评价。

本试题所选史料具有一定典型性。关于当事人严复的材料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基本反映了严复在本试题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对中西文化的基本认知态度和倾向性;所选《剑桥中国晚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