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而言之, 从地理的角度解释语言奠定了严复 对 待 西 方 文 字 和 中 国 文 字 的 基 本 态 度 — — — 既 然 文 字 是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那么,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 说,其语言作为世代传承的结果是天然形成的,因而 具有不可替代性。 循着这个思路,他强调,国文与西 文是各自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的, 对于其地之民来 说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可相互通约。
文写作与当时的风尚相合而适于自然, 致使其著作 成为不朽之作。 如此看来,究竟选择外文还是国文写 作,关键取决于“当时之所以为习者”,是否选择母语 写作与爱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二 综观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可以发现,严复对 学习外文的重视和对外语的精通都是其他近代思想 家所无法与之比肩的。 尽管如此,在大声疾呼习西文 的同时,严复并没有放弃中国的语言文字(国文),而 是将国文纳入国粹之中,归于保存、固守之列。 逻辑 很简单:既然语言文字是在特定环境自然形成的,那 么,地区不同,文化有别,语言文字必将大殊。 中国的 语言文字是中国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 作为中国世 代传承和自然演变的结果, 只有中国的语言文字才 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最佳方式。 有鉴于此,严 复坚信,正如中国人通西学必须从习西文开始一样, 中国的语言文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是不可废弃 的。 于是,学习外文与不放弃国文在严复那里不仅不 矛盾,反而是相互补益的,因此,一面号召学习外文, 一面呼吁保存国文成为严复的一贯主张。 他强调指 出,国家兴亡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吾闻国之将兴, 未尝不尊其国文,重其国语,未闻反是而以兴者。 且 今日学堂所以进西学而跻于旧文之列者, 所望其学 浸假将为吾学也。使犹治之以西国之文字乎?则所谓 西学者,必终于为西学。 西学既日兴,则中学固日废, 吾观今日之世变,中学之废,殆无可逃。 顾必自吾曹 为之开关延敌而助之攻, 夫非与于不仁之甚者耶! ……夫国学而习外国之文字者,不徒中国有此事也, 故今日东西诸国之君若臣,无独知其国语者。 有之, 独中国耳。 ”[3]154 在严复那里,语言不仅是书写或表达 的工具,而且具有文化、情感等多重意蕴和价值。 因 此,在中华民 族 身 陷 西 方 列 强 欺 凌 的 多 事 之 秋 ,中 国 的本土文字必不可废,反而要保存、固守。 质言之,他 提倡保存国文, 正是针对西学的入侵:“方今欧说东 渐,上自政法,下逮虫鱼,言教育者皆以必用国文为 不刊之宗旨。 而用国文矣,则统一名词最亟,此必然 之数也。 ”[6]严复对西文、西学的态度与其语言观息息 相通,也与其文化观一脉相承。 与对待外文、国文的 态度相一致,严复宣传、翻译西学是迫于救亡图存的 需要,根本目的是借助西学“回照故林”;出于精通西 学的需要,必须通晓西文。 因此,一方面,固守国粹、 保存国文与学习西文、西学并行不悖。 另一方面,西 文、西学是手段、是方法,国文、国粹才是最终目标, 而这一切都以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为宗旨。 有鉴于 此,对于严复来说,学习西文、西学是光大中学的途 径 之 一— — — 正 如 通 西 学 后 发 现 西 学 与 吾 古 人 思 想 相 合,坚定了保存国粹的信心一样,通西文不仅可以通 西学,更关键的是可以通晓古人的微言大义。 对此, 严复明确宣称:“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 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 ”[7]这表明,通过学习 外文而通外学是严复主张学习外文的目的之一,除 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利用外文 通外学之后,参悟中学的微言大义。 与此相联系,他
第1期 2012 年 1 月
Fra Baidu bibliotek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2.01.006
No.1 Jan.2012
其不可畔者。 然则并其律令谓之出于自然可也…… 文谱者,特为此于语言文字间耳。 故文法有二:有大 同者焉,为一切语言文字之所公;有专国者焉,为一 种之民所独用。 而是二者,皆察于成跡,举其所会通 以为之谱。 夫非若议礼典刑者有所制作颁垂,则一而 已。 庄周曰:‘生于齐者,不能不齐言,生于楚者,不能 不楚言。 ’小儿之学语,耳熟口从,习然而已,安有所 谓法者哉! 故文谱者,讲其所已习,非由此而得其所 习 也 。 ”[2]由 此 可 见 ,严 复 力 图 从 地 理 的 角 度 理 解 语 言,提出语言不是出于强制或命令,而是在特定的地 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世代传承而自然形成的结果。 有鉴于此,“文谱”(即语法)是滞后的、僵化的;语言 则是鲜活的、变动的。 因此,语法虽有共性,却以个性 为主;各国皆有“专国”之语。 各国各地区的语言皆 “耳 熟 口 从 ,习 然 而 已 ”,并 不 是 僵 化 、固 定 的 语 法 所 能包含的。 至此,严复重视语言的地方特色,与扬雄 对方言的重视如出一辙, 只不过代表语言地域性的 方言在身处全球多元文化语境的严复那里被置换成 了国文(中国语言)与西文(外文)而已。
译西学。 与通西学密切相关,他提倡习西文。 然而,大声疾呼习西文的严复并没有放弃国文,而是将国文纳入国粹之
中加以固守、传承。 严复的语言观与其文化观息息相通,与坚守文化的国性一脉相承。
[关键词] 严复;西文;国文;语言观;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 B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5674(2012)01-0023-04
严复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最大贡献在于对西学的介绍和翻译。 严复突出语言文字的
地域性,主张通西学必须先学习西文,翻译西方思想要直接从西文翻译,而不是应该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从日本文转
在解读文字的过程中, 严复既看到了地域对于 语 言 的 影 响 , 又 注 重 语 言 自 身 的 历 史 信 息 — — — “ 今 夫 读历史固莫重于其人之氏姓也, 言舆地又莫切于国 土之专名也。 其在本文,一举其形声,则章别源流,靡 弗具焉,不独易为称而便记忆也”;相反,离开了具体 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语言的语义信息尽失— —— “一名之转写, 辄聚佶屈钩磔雅俗互有之字以为之, 少者一文,多至八九,羌无文义,而其音又终不相肖 ……又况名不一译,字不一音,谓能融合贯通,了然
通西学必须先习西文、 通西文是严复的一贯主 张。 为此,他列举各国的例子反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 “习西文则为异族之奴隶”的说法:“彼谓习西文则为 异族之奴隶者,其持论与此,岂有异乎? 至谓国之将 兴,必重国语而尊国文,其不兴者反是。 此亦近似得 半之说耳。 夫将兴之国,诚必取其国语文字而厘正修 明之,于此之时,其于外国之语言,且有相资之益焉。 吾闻国兴而其文字语言因而尊重者有之矣, 未闻徒 尊重其语与文而其国遂以之兴也。 二百余年以往, 英、荷、法、德之硕师,其著书大抵不用本国之文,而 用拉体诺语。 此如斯平讷查之《外籀哲学》,虎哥觉罗 挟 之 《战 媾 公 法 》,奈 端 之 《格 物 宗 论 》,培 根 之 《 穷 理 新机》,凡此皆彼中之‘不废江河万古流’也。 顾其为 书,不用本语,而当时之所以为习者,又可知已。 然则 必如议者之言以西文治西学者,西学将终于为西学, 是必英至今无格物,德至今无哲学,法至今无公法而 后可;否则所议去事实远矣 。 ”[3]155-156 在严 复那里,既 然是从地理的角度理解语言的, 那么, 地理环境相 异,各个民族或地区的语言便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故而国与国不同,其间只有地域之差而无高低之别, 乃至无本国语言与“外国之语言”之分。 然而,语言的 地域性并不代表排他性, 各国的语言即国文与外文 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补益的,外文对于国文具有 “相资之益”。 从西方各国的惯例来看,无论是斯宾诺 莎、 牛顿还是培根的著作都不是用母语而是用拉丁 文(“拉体诺语”)写成的;事实证明,选择外文而非母 语写作并没有影响他们思想的发挥, 反而由于用外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戊戌启蒙四大家比较研究”(编号:12512214)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女,安徽睢溪人,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 哲学与文化。
— 23 —
心目者,欺人而已。 此非天下至难而困惫学者脑气者 欤? 且史乘地志,西学之粗者耳,待译而治之,其扞格 不操既若此,遑问其精者哉! 嗟乎! 南民不可与语冰 者,未有其阅历也;生瞽不足以喻日者,无可为比例 也; 天下言西学而云可不习其文字者, 惟未之学故 耳。 ”[3]153-154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 :一国之学由 一国特 定的文字写成, 欲通其学必须先通其文:“窃念吾国 比者方求西学,夫求西学而不由其文字语言,则终费 时而无效 。 ”[2]152
与此同时,为了通西学,译西文,出于学习西方
— 24 —
文化的需要,严复呼吁中国人学习西文,甚至断言对 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不通西文则不能“成学”。 为此,他列举了四条理由,并逐一加以说明:“其所以 必习西文者,因一切科学美术,与夫专门之业,彼族 皆已极精,不通其文,吾学断难臻极,一也;中国号无 进步,即以其文字与外国大殊,无由互换智识之故。 惟通其文字,而后五洲文物事势,可使如在目前,资 吾对勘,二也;通西文者,固不必皆人才,而中国后此 人才,断无不通西文之理,此言殆不可易,三也;更有 异者,中文必求进步,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 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 此亦赫胥黎之 言也,四也;且西文既通,无异入新世界,前此教育虽 有缺憾, 皆可得此为之补苴。 大抵二十世纪之中国 人,不如是者,不得谓之成学。 ”[5]在这里,严复明确表 示习西文是因为西方的科学美术、专门之业“极精”, 只有精通其文才能学习这些技能, 促进中国学术的 进步。 与此同时,通西文对于了解世界大事,增长中 国人的智识不可缺少。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彼治西 学习西语者,固不尽为人才,亦不尽及国民之平格, 然使果有人才而得为国民之秀杰者, 必不出于不通 西语不治西学之庸众, 而出于明习西语深通西学之 流,则今日之厘然可决者矣。 ”[3]155 更为 重要的是,通 西文之后再读中国古书往往可得神解, 由此可以洞 察中国古书的微言大义。 这一点是严复呼吁习西文、 通西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也流露出他学习西文和西 学的理论初衷。
与从地域性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语言相一 致,通过一国文字,了解一国学术是严复的一贯思路 和基本主张。 循着这个思路,既然通晓一国学术必须 凭借书写、表达这种学术、思想的语言文字,那么,翻 译西学必须从西文入手。 有鉴于此, 严复反对康有 为、梁启超等人从日本文(东文)转手翻译西学的做 法,而呼吁治西学必须直接从西文译起。 对此,严复 解释说:“吾之为此言也,非谓教育之目,必取西文而 加诸国文之上也,亦非谓西学之事,终不可以中文治 也;特谓欲以中文治西学读西史者,此去今三十年以 后之事。 居今日而言教育,使西学不足治,西史不足 读,则亦已矣。 使西学而不可不治,西史而不可不读, 则术之最简而径者,固莫若先通其语言文学,而为之 始基。 假道于迻译,借助于东文,其为辛苦难至正同, 而所得乃至不足道。智者所为固若是乎!夫此时之所 急者, 通其术而得其情云耳。 而所以通所以得之涂 术,不暇校也。 洎夫家通其术,人得其情,将向所谓授 业解惑之师资,觇毕揣摩之编简,皆不期而自集,而 不必勤求乎其外。 夫而后以外国文字为一科之学可 也。 一切之学,治以国文,莫不可也。 ”[3]156-157 在这里, 严复阐明了三个问题:第一,语言是心之声,生活在 特定地理环境之中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 想。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语言, 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语 言,二者不可替代。 因此,即使呼吁学习西文,也绝非 “取西文而加诸国文之上”。 第二,语言文字是学术的 根基, 了解一国学术最简捷也最有效的途径便是精 通其语言文字。 如此说来,要精通西学,必须先学习 西文。 第三,如果通西学不从西文入手而像康有为、 梁启超那样转从日本语翻译的话,那么,结果是与从 西文翻译一样“辛苦难至”,更致命的是,转译将使西 学本义尽失— ——“乃至不足道”。 其中的原因或秘密 在于:“大抵翻译之事,从其原文本书下手者,已隔一 尘,若数转为译,则源远益分,未必不害。 ”[4]基于这种 认识,严复率先从西文翻译西学,对以《天演论》(原 名 《进 化 论 与 伦 理 学 》)为 代 表 的 西 方 八 大 名 著 的 翻 译便是这方面的典范。
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西学家, 他对西学的介 绍、宣传尤其是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无论是严复 对西学的介绍还是翻译都与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密 不可分,语言观影响了他的翻译观,最终决定了他的 文化观以及对西学和中学的态度。
一 严复对语言文字非常重视,对穆勒的“无文字言 矣,于名学复何所事之有? ”[1]十分认同。 在对语言文 字的理解上,他秉持地理语言学的思路,从产生的角 度指出语言出于天籁之自然,完全凭借耳熟口从,习 以为然。 这就是说, 语言的形成和演变并非出于强 制,而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带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性和 民族性,从根本上说皆属“方言”。 循着从地域性来透 视、解读语言的思路,严复认为,地理区域不同,语言 自然有别。 他之所以对中国地理语言学的先驱— —— 扬雄十分推崇, 就是因为扬雄关注语言形成的地理 因素和自然原因,认为“言,心声也”。 这使扬雄的思 想成为严复语言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扬雄也成为严 复在论及语言时提及次数最多的思想家之一。 可以 看到,在探讨中西语言时,严复多次提及扬雄,并且 援引扬雄“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的观点为自己辩 护。 地理语言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语言信息,突 出语言的地域性, 重视语言与生俱来的民族基因和 文化传承。 对此, 严复援引庄子和扬雄的观点解释 说:“杨子云曰:‘言,心声也。 ’心声发于天籁之自然, 必非有人焉能为之律令,使必循之以为合也。 顾发于 自然矣,而使本之于心而合,入之于耳而通,将自有
文写作与当时的风尚相合而适于自然, 致使其著作 成为不朽之作。 如此看来,究竟选择外文还是国文写 作,关键取决于“当时之所以为习者”,是否选择母语 写作与爱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二 综观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可以发现,严复对 学习外文的重视和对外语的精通都是其他近代思想 家所无法与之比肩的。 尽管如此,在大声疾呼习西文 的同时,严复并没有放弃中国的语言文字(国文),而 是将国文纳入国粹之中,归于保存、固守之列。 逻辑 很简单:既然语言文字是在特定环境自然形成的,那 么,地区不同,文化有别,语言文字必将大殊。 中国的 语言文字是中国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 作为中国世 代传承和自然演变的结果, 只有中国的语言文字才 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最佳方式。 有鉴于此,严 复坚信,正如中国人通西学必须从习西文开始一样, 中国的语言文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是不可废弃 的。 于是,学习外文与不放弃国文在严复那里不仅不 矛盾,反而是相互补益的,因此,一面号召学习外文, 一面呼吁保存国文成为严复的一贯主张。 他强调指 出,国家兴亡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吾闻国之将兴, 未尝不尊其国文,重其国语,未闻反是而以兴者。 且 今日学堂所以进西学而跻于旧文之列者, 所望其学 浸假将为吾学也。使犹治之以西国之文字乎?则所谓 西学者,必终于为西学。 西学既日兴,则中学固日废, 吾观今日之世变,中学之废,殆无可逃。 顾必自吾曹 为之开关延敌而助之攻, 夫非与于不仁之甚者耶! ……夫国学而习外国之文字者,不徒中国有此事也, 故今日东西诸国之君若臣,无独知其国语者。 有之, 独中国耳。 ”[3]154 在严复那里,语言不仅是书写或表达 的工具,而且具有文化、情感等多重意蕴和价值。 因 此,在中华民 族 身 陷 西 方 列 强 欺 凌 的 多 事 之 秋 ,中 国 的本土文字必不可废,反而要保存、固守。 质言之,他 提倡保存国文, 正是针对西学的入侵:“方今欧说东 渐,上自政法,下逮虫鱼,言教育者皆以必用国文为 不刊之宗旨。 而用国文矣,则统一名词最亟,此必然 之数也。 ”[6]严复对西文、西学的态度与其语言观息息 相通,也与其文化观一脉相承。 与对待外文、国文的 态度相一致,严复宣传、翻译西学是迫于救亡图存的 需要,根本目的是借助西学“回照故林”;出于精通西 学的需要,必须通晓西文。 因此,一方面,固守国粹、 保存国文与学习西文、西学并行不悖。 另一方面,西 文、西学是手段、是方法,国文、国粹才是最终目标, 而这一切都以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为宗旨。 有鉴于 此,对于严复来说,学习西文、西学是光大中学的途 径 之 一— — — 正 如 通 西 学 后 发 现 西 学 与 吾 古 人 思 想 相 合,坚定了保存国粹的信心一样,通西文不仅可以通 西学,更关键的是可以通晓古人的微言大义。 对此, 严复明确宣称:“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 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 ”[7]这表明,通过学习 外文而通外学是严复主张学习外文的目的之一,除 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利用外文 通外学之后,参悟中学的微言大义。 与此相联系,他
第1期 2012 年 1 月
Fra Baidu bibliotek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2.01.006
No.1 Jan.2012
其不可畔者。 然则并其律令谓之出于自然可也…… 文谱者,特为此于语言文字间耳。 故文法有二:有大 同者焉,为一切语言文字之所公;有专国者焉,为一 种之民所独用。 而是二者,皆察于成跡,举其所会通 以为之谱。 夫非若议礼典刑者有所制作颁垂,则一而 已。 庄周曰:‘生于齐者,不能不齐言,生于楚者,不能 不楚言。 ’小儿之学语,耳熟口从,习然而已,安有所 谓法者哉! 故文谱者,讲其所已习,非由此而得其所 习 也 。 ”[2]由 此 可 见 ,严 复 力 图 从 地 理 的 角 度 理 解 语 言,提出语言不是出于强制或命令,而是在特定的地 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世代传承而自然形成的结果。 有鉴于此,“文谱”(即语法)是滞后的、僵化的;语言 则是鲜活的、变动的。 因此,语法虽有共性,却以个性 为主;各国皆有“专国”之语。 各国各地区的语言皆 “耳 熟 口 从 ,习 然 而 已 ”,并 不 是 僵 化 、固 定 的 语 法 所 能包含的。 至此,严复重视语言的地方特色,与扬雄 对方言的重视如出一辙, 只不过代表语言地域性的 方言在身处全球多元文化语境的严复那里被置换成 了国文(中国语言)与西文(外文)而已。
译西学。 与通西学密切相关,他提倡习西文。 然而,大声疾呼习西文的严复并没有放弃国文,而是将国文纳入国粹之
中加以固守、传承。 严复的语言观与其文化观息息相通,与坚守文化的国性一脉相承。
[关键词] 严复;西文;国文;语言观;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 B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5674(2012)01-0023-04
严复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最大贡献在于对西学的介绍和翻译。 严复突出语言文字的
地域性,主张通西学必须先学习西文,翻译西方思想要直接从西文翻译,而不是应该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从日本文转
在解读文字的过程中, 严复既看到了地域对于 语 言 的 影 响 , 又 注 重 语 言 自 身 的 历 史 信 息 — — — “ 今 夫 读历史固莫重于其人之氏姓也, 言舆地又莫切于国 土之专名也。 其在本文,一举其形声,则章别源流,靡 弗具焉,不独易为称而便记忆也”;相反,离开了具体 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语言的语义信息尽失— —— “一名之转写, 辄聚佶屈钩磔雅俗互有之字以为之, 少者一文,多至八九,羌无文义,而其音又终不相肖 ……又况名不一译,字不一音,谓能融合贯通,了然
通西学必须先习西文、 通西文是严复的一贯主 张。 为此,他列举各国的例子反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 “习西文则为异族之奴隶”的说法:“彼谓习西文则为 异族之奴隶者,其持论与此,岂有异乎? 至谓国之将 兴,必重国语而尊国文,其不兴者反是。 此亦近似得 半之说耳。 夫将兴之国,诚必取其国语文字而厘正修 明之,于此之时,其于外国之语言,且有相资之益焉。 吾闻国兴而其文字语言因而尊重者有之矣, 未闻徒 尊重其语与文而其国遂以之兴也。 二百余年以往, 英、荷、法、德之硕师,其著书大抵不用本国之文,而 用拉体诺语。 此如斯平讷查之《外籀哲学》,虎哥觉罗 挟 之 《战 媾 公 法 》,奈 端 之 《格 物 宗 论 》,培 根 之 《 穷 理 新机》,凡此皆彼中之‘不废江河万古流’也。 顾其为 书,不用本语,而当时之所以为习者,又可知已。 然则 必如议者之言以西文治西学者,西学将终于为西学, 是必英至今无格物,德至今无哲学,法至今无公法而 后可;否则所议去事实远矣 。 ”[3]155-156 在严 复那里,既 然是从地理的角度理解语言的, 那么, 地理环境相 异,各个民族或地区的语言便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故而国与国不同,其间只有地域之差而无高低之别, 乃至无本国语言与“外国之语言”之分。 然而,语言的 地域性并不代表排他性, 各国的语言即国文与外文 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补益的,外文对于国文具有 “相资之益”。 从西方各国的惯例来看,无论是斯宾诺 莎、 牛顿还是培根的著作都不是用母语而是用拉丁 文(“拉体诺语”)写成的;事实证明,选择外文而非母 语写作并没有影响他们思想的发挥, 反而由于用外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戊戌启蒙四大家比较研究”(编号:12512214)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女,安徽睢溪人,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 哲学与文化。
— 23 —
心目者,欺人而已。 此非天下至难而困惫学者脑气者 欤? 且史乘地志,西学之粗者耳,待译而治之,其扞格 不操既若此,遑问其精者哉! 嗟乎! 南民不可与语冰 者,未有其阅历也;生瞽不足以喻日者,无可为比例 也; 天下言西学而云可不习其文字者, 惟未之学故 耳。 ”[3]153-154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 :一国之学由 一国特 定的文字写成, 欲通其学必须先通其文:“窃念吾国 比者方求西学,夫求西学而不由其文字语言,则终费 时而无效 。 ”[2]152
与此同时,为了通西学,译西文,出于学习西方
— 24 —
文化的需要,严复呼吁中国人学习西文,甚至断言对 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不通西文则不能“成学”。 为此,他列举了四条理由,并逐一加以说明:“其所以 必习西文者,因一切科学美术,与夫专门之业,彼族 皆已极精,不通其文,吾学断难臻极,一也;中国号无 进步,即以其文字与外国大殊,无由互换智识之故。 惟通其文字,而后五洲文物事势,可使如在目前,资 吾对勘,二也;通西文者,固不必皆人才,而中国后此 人才,断无不通西文之理,此言殆不可易,三也;更有 异者,中文必求进步,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 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 此亦赫胥黎之 言也,四也;且西文既通,无异入新世界,前此教育虽 有缺憾, 皆可得此为之补苴。 大抵二十世纪之中国 人,不如是者,不得谓之成学。 ”[5]在这里,严复明确表 示习西文是因为西方的科学美术、专门之业“极精”, 只有精通其文才能学习这些技能, 促进中国学术的 进步。 与此同时,通西文对于了解世界大事,增长中 国人的智识不可缺少。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彼治西 学习西语者,固不尽为人才,亦不尽及国民之平格, 然使果有人才而得为国民之秀杰者, 必不出于不通 西语不治西学之庸众, 而出于明习西语深通西学之 流,则今日之厘然可决者矣。 ”[3]155 更为 重要的是,通 西文之后再读中国古书往往可得神解, 由此可以洞 察中国古书的微言大义。 这一点是严复呼吁习西文、 通西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也流露出他学习西文和西 学的理论初衷。
与从地域性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语言相一 致,通过一国文字,了解一国学术是严复的一贯思路 和基本主张。 循着这个思路,既然通晓一国学术必须 凭借书写、表达这种学术、思想的语言文字,那么,翻 译西学必须从西文入手。 有鉴于此, 严复反对康有 为、梁启超等人从日本文(东文)转手翻译西学的做 法,而呼吁治西学必须直接从西文译起。 对此,严复 解释说:“吾之为此言也,非谓教育之目,必取西文而 加诸国文之上也,亦非谓西学之事,终不可以中文治 也;特谓欲以中文治西学读西史者,此去今三十年以 后之事。 居今日而言教育,使西学不足治,西史不足 读,则亦已矣。 使西学而不可不治,西史而不可不读, 则术之最简而径者,固莫若先通其语言文学,而为之 始基。 假道于迻译,借助于东文,其为辛苦难至正同, 而所得乃至不足道。智者所为固若是乎!夫此时之所 急者, 通其术而得其情云耳。 而所以通所以得之涂 术,不暇校也。 洎夫家通其术,人得其情,将向所谓授 业解惑之师资,觇毕揣摩之编简,皆不期而自集,而 不必勤求乎其外。 夫而后以外国文字为一科之学可 也。 一切之学,治以国文,莫不可也。 ”[3]156-157 在这里, 严复阐明了三个问题:第一,语言是心之声,生活在 特定地理环境之中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 想。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语言, 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语 言,二者不可替代。 因此,即使呼吁学习西文,也绝非 “取西文而加诸国文之上”。 第二,语言文字是学术的 根基, 了解一国学术最简捷也最有效的途径便是精 通其语言文字。 如此说来,要精通西学,必须先学习 西文。 第三,如果通西学不从西文入手而像康有为、 梁启超那样转从日本语翻译的话,那么,结果是与从 西文翻译一样“辛苦难至”,更致命的是,转译将使西 学本义尽失— ——“乃至不足道”。 其中的原因或秘密 在于:“大抵翻译之事,从其原文本书下手者,已隔一 尘,若数转为译,则源远益分,未必不害。 ”[4]基于这种 认识,严复率先从西文翻译西学,对以《天演论》(原 名 《进 化 论 与 伦 理 学 》)为 代 表 的 西 方 八 大 名 著 的 翻 译便是这方面的典范。
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西学家, 他对西学的介 绍、宣传尤其是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无论是严复 对西学的介绍还是翻译都与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密 不可分,语言观影响了他的翻译观,最终决定了他的 文化观以及对西学和中学的态度。
一 严复对语言文字非常重视,对穆勒的“无文字言 矣,于名学复何所事之有? ”[1]十分认同。 在对语言文 字的理解上,他秉持地理语言学的思路,从产生的角 度指出语言出于天籁之自然,完全凭借耳熟口从,习 以为然。 这就是说, 语言的形成和演变并非出于强 制,而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带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性和 民族性,从根本上说皆属“方言”。 循着从地域性来透 视、解读语言的思路,严复认为,地理区域不同,语言 自然有别。 他之所以对中国地理语言学的先驱— —— 扬雄十分推崇, 就是因为扬雄关注语言形成的地理 因素和自然原因,认为“言,心声也”。 这使扬雄的思 想成为严复语言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扬雄也成为严 复在论及语言时提及次数最多的思想家之一。 可以 看到,在探讨中西语言时,严复多次提及扬雄,并且 援引扬雄“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的观点为自己辩 护。 地理语言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语言信息,突 出语言的地域性, 重视语言与生俱来的民族基因和 文化传承。 对此, 严复援引庄子和扬雄的观点解释 说:“杨子云曰:‘言,心声也。 ’心声发于天籁之自然, 必非有人焉能为之律令,使必循之以为合也。 顾发于 自然矣,而使本之于心而合,入之于耳而通,将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