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如果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大河,语文便是溅起的朵朵浪花;如果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飞溅的瀑布,语文便是飞溅的源泉,为每个人的生命谱写一曲激情之歌。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生活的载体,教师要给予语文充满生命的色彩,给予她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的向往,求知的渴望。
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引路导航。
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情景交融的,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求知渴望的,应该是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应该是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同时师生应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快乐、生命的珍贵、生命的唯一、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精彩······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注重“激趣”,创设一节生生要学的课堂。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比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识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利用魔方做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认字。
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想学”,人人争当识字能手。
当水的变化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了。
此时教师扣人心弦地提出:“水帮人们做过哪些事?水不仅帮人类做过很多好事,还做过许多坏事,你知道人们都用哪些方法来管住水吗?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善于“溶情”,营造一个充满温馨的教学氛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记得《可贵的沉默》一课,老师动之以情,引导学生从只会接受爱到会慢慢感受爱,最后懂得报答爱。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把讲解和学习文章做为主要内容,而是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孩子们为什么由起先的兴奋变得热闹了?2、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把文章的茎脉提取出来,然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切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说中做,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教室里由沉默变得热闹这部分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启发引导读懂了什么,悟出道理,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对父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最后再把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不光爱戴自己的父母,而且要爱所有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每个人,“师生情”、“母子情”溢
于整个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
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一言不发,寂静沉闷的课堂,而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应该是看见这种情景的课堂:
学生时刻有激情释放时的大呼小叫。
比如,我在上《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来体会一下猫头鹰、袋鼠和猴子。
师问:小动物们,你们为什么这样无精打采啊!
生1:咳,猫头鹰让我们白天休息,晚上做事,这样的生活和我们原来的生活根本就不一样啊!
生2:对呀,对呀!这样做太累了。
生3:……
学生通过回答和阅读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小动物的辛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要符合每个人的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猫头鹰和袋鼠没有选上,而是选上了小猴子的道理。
课文中有些地方还让他们演一演,这就更激发孩子的兴趣。
整个一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激情释放时的亢奋状态。
学生时刻有专注的眼神闪烁。
比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一条未发出的短信步入了这堂课,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不顾一切挖掘的举动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同学。
当我把地震中一些父亲为救孩子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眼里跳动着激动的泪花。
他们专注的眼神,他们伤感的泪花,已经让我感觉到人间最真挚的亲情已经内化到他们的心中。
学生时刻有满足后的会心微笑。
一堂《草原》的课即将结束了。
学生们还在回味着作者体会到的爱,“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这句话深深地印入了学生心里。
课后,很多学生把他自己创作的“爱的箴言”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家人,让老师和家人收获了学生的感恩之情;而学生在老师和家人的赞许中,也收获了关爱之情。
这是他们深切理解和认识爱的真谛后所收获的一种满足。
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单向输出的课堂,而是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学生很想知道下一个教学环节,很想尽快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比如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的让学生进入情景,如:“什么事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小巴迪当时的反应如何?”,“后来小巴迪有了怎样的认识?”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结果会怎样。
学生在这种欲望的渴求中,专注地阅读,急切地寻找,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来看,学生很想知道下一部分教学内容,很想上下一节语文课。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第一课时我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我能感觉到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敬仰和赞叹,对祖国珍贵历史文物的惊异。
短短的一节课,学生还未能尽情抒发情感,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课后想想,自己有何感想,有何想说的,想写的,下节课再交流。
可是很多学生意犹未尽,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下节课继续上语文。
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时刻可见学生高举的小手,有时甚至有大声的尖叫。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松鼠,演绎课文中的故事。
学生争相举手,跃跃欲试。
在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冬眠,松鼠准备过冬食物等科学知识,更学习了礼貌语言,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物们的关心,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极强,高举的小手,热闹的呼喊,以及动情的表演充满整个课堂。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能主动地运用知识。
比如对课文的续写,对诗歌的仿写,对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描写,等等。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布置了一个小练习:“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从反馈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真正的把自己融入文中,把自己当作阿曼达,把一位勇敢、坚强、舍
己为人的小英雄展现出来。
从学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了不起的儿子的形象。
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培养学生顺从意识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兼有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如何使学生认同社会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也是语文老师的职责。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一位贫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得给作者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深深地让学生感受到平凡母亲的伟大,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热爱。
尤其是学生对文中母亲的言行进行评价时,处处弥漫着真挚情感,充满了感恩之情。
可以看出,课文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母爱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同时,《新课标》也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质疑提问:“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热烈讨论,在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了木板,只剩十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红军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链。
从而说明夺桥的困难,突出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里,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深入探究的兴趣。
我觉得孩子们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真是难能可贵。
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独霸天下的舞台,不是教师尽情发挥的课堂,而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帮助者和引导者。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
比如我们在教学上经常搞同类词语联想,对对子,猜谜语;比如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搞唐诗书法比赛、名篇朗诵比赛、激情演讲比赛;比如在学习了经典作品之后进行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都可以设计成学生展示自我的不同舞台,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活”起来,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内化知识。
洋溢生命色彩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蓝本。
我们要在语文环境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搭建语文生命舞台。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
例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观潮》、《桂林山水》等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有了爱就无意中懂得生命的可贵;一些是写人的文章《慈母情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见了,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让人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关心和爱护。
甚至是一些写小动物的文章也能让人体会到爱的伟大,如屠格涅夫的《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感悟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
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灵体验,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师生研讨五壮士壮烈跳崖一段时,有学生站起来报告:“老师,小明说,五壮士敢跳崖,他敢跳楼!真的,不信你问他。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禁议论纷纷,好端端的学习氛围就被这么破坏了。
我心里火冒三丈,刚要发话“整顿”,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大好时机吗?于是,我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五壮士为什么壮烈跳崖,他们跳崖的
意义是什么?小军敢于跳楼,跳楼的后果会怎么样?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大家认为: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日寇引上了狼牙山顶峰,他们壮烈跳崖的行动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小军如果跳楼,只能给他本人带来伤残甚至死亡,给亲人带来悲伤,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他的这种想法是愚蠢的、无聊的。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立足语文课堂,着眼生命教育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对育人神圣的悦纳,对教学专业虔诚的敬重,也是教师人格德行无穷魅力的体现……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
可以说,语文就是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传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难道不是非常有益的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以营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色彩。
只有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
让我们用智慧开辟一片新天地,把生命教育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语文在我们的不断探究中愈发丰富厚重,愈发新鲜活泼,永远彰显生命的活力!。